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状元导学案-《孟子》二章_第1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状元导学案-《孟子》二章_第2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状元导学案-《孟子》二章_第3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状元导学案-《孟子》二章_第4页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状元导学案-《孟子》二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孟子》二章

环节'1□,IIII腆窕导案2

步骤O卜限确课标要求

课题《孟子》二章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

课时

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

分配

调节。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和虚词,掌握古今异义词及

知识与技能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文言文自学能力。

过程与方法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

的表达效果。

理解孟子关于“大丈夫”言论和“生于忧患而死于安

情感、态度与

乐”的思想,增强个人修养,增强忧患意识,做一个对国

价值观

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

步骤❷课前自主学习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作者

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

简介

承者,有“亚圣”之称。

本文选自《孟子译注》(中华书局196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

的。孟子的一生是坎坷不平的,他虽有宏伟的政治理想,但始终不

得志。最后只得走孔子的老路:从事教育、著书立说。另外,孟子

习写作

的一生又是战斗的一生,当时的社会是“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

背景

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因此,孔子之道不著。孟子以

发扬孔子学说为己任,勇敢地担当起思想界拨乱反正的重担,顽强

地击败了一个个强大的敌手,终于使“邪说者不得作"。所以说,

孟子的才干和思想也是在激烈的斗争中磨炼出来的,“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他对自身及对人们的自身要求;而“生

于忧患,死于安乐”则是他人生经验的一部分。

公孙可(yon)贫蟆(jian)丈夫之冠(guan)

读准不能浮(yin)联亩(quan)菱妇之道(qi@)

字音傅说(yuG)曾益(zeng)法家拂士(bi)

胶房(ge)外零(huan)劳其前骨(jin)

安居(古义:安静,平静今义:定居)

熄(古义:太平今义:熄灭)

由(古义:遵循今义:介词,从)

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交付)

古今

筑(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

异义

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

是(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

征(古义:征验,表现今义:出征)

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喻)

之往送之门(动词,至1」)

妾妇之道也(结构助词,的)

与民由石(代词,指正道)

此之谓大丈夫(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戒往送之门,球之曰(动词,告诫)

必敬必泅(形容词,谨慎)

一词

发炭于吠亩(动词,兴起,指被任用)

多义

发于声(动词,表现)

于舜发于吠亩之中(介词,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介词,给)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介词,在)

以以顺为正者(介词,把,将)

以天下之所顺(介词,凭借)

所以动心忍性(介词,用来)

而而后作(连词,表承接)

而死于安乐(连词,表并列)

丈夫之愈也(名词做动词,行冠礼)

富贵不能浮,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脚(使动用法,使……惑乱,

使...改变,使....屈服)

必先芮其心志(使动用法,使……痛苦)

词类

芳其筋骨(使动用法,使……劳累)

活用

侬其体肤(使动用法,使……饥饿)

宅本其身(使动用法,使……贫困)

人恒过,然后能改(名词做动词,犯错误)

△则无法家拂士、卡则无敌国外患(动词做状语,在国内,在国外)

判断句:

妾妇之道也(“也”表判断)

此之谓大丈夫(“谓”表判断)

文言被动句:

句式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发”“举”在这里都有被动

的意思,被任用,被选拔)

倒装句: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于……之间”介词结构后置)

噩*泳相学案.

曲加课堂互动探究

孟子名轲,战国时人,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

又一位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主张行“仁政”而“使天下人皆归之”,

主张以民为本,曾说“民为贵,社稷轻之,君为轻”。曾游说各国,但主张

不被采纳,退而与弟子们闭门著书,成《孟子》一书。今天,我们就来学

习其中的两篇名篇:《富贵不能淫》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新富贵不能淫

展i.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开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

独行其道。

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参考译文:

1.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至于大丈夫,则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确的

位置上,走着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时候,便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

得志的时候,便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

3.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

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景春心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和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

当权者。

2.孟子认为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用原文回答)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课堂讨论,拓展延伸】

1.谈谈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

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

理想。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

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

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把握文章主旨】

孟子从对大丈夫的错误看法批驳开始,阐述了做“大丈夫”的标准,

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从而提出,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行其道。即有''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立身处世态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参考译文:

1.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因经受饥饿而身体消瘦,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

受到阻挠干扰。

2.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废寝忘食,聚精会神地

思考,不耻下问,随时随地地求教,然后才能想明白(所追求的道义)。

3.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

于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第1段运用排比句列举六个人物的事例,其共同点是什么?列举人物的目

的是什么?

都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大业。目的是以事实证明只有经历艰

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成就大业(逆境造就人才),从而证明“生于忧患”的道

理。

2.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

么?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艰难困

苦的磨炼)

困于心,衡于虑。(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

【品悟论证方法】

1.全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的思路和方法)

举例论证——列举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历史

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

类比论证——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

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

素相仿。对比论证——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

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阐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

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难而终于

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

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

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

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

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把握文章主旨】

联系课文,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课文是从两个痢度说理的。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

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

长的。,旦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艰难困苦的磨

炼,方能增长才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优哉游哉,贪安图乐,

自然增长不了才能,才能是从磨炼中培养的。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

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

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这样才会有所作为;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

自然也就消沉下去,才能从奋斗中来。二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

出拥有贤臣,采纳诫谏,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是极端重要的,

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具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

果奸邪当道,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

知的。

课堂学以致用

【深入研读,探究方法】

1.论证多样,推理有序。

两篇短文的论证方式有所不同:《富贵不能淫》开篇即点出错误的看法,

树立批驳的靶子,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推导出“大丈夫”的标准。《生于

忧患,死于安乐》,作者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先论证

“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方法是先举同类实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

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一句,是对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写2.语言简练,善用排比;骈散结合,节奏感强。

作两篇短文多次运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

方服力。例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三种生活状

法况,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很有说服力。

运再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开头一连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

用的事迹,运用排比句式,说明担负重任并做出成绩的人都不是天生的,而是

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炼,才有所成就,从而间接地证明了“生于忧患”这个论

点。

文中还运用了一些骈句,例如“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人则

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等。文章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很好地表达

了中心。

【方法活用,片段作文】

请用排比手法写一段有文采的话。(200字左右)

教|"论点: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论据:学礼居•立•行

学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淫

(不淫,不移,不屈)

板类推,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摆事实:古代六个名人都经历磨砺

'天将降大任: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生于忧患得

.4*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