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企业生产质量检验与控制预案TOC\o"1-2"\h\u1552第1章质量检验与控制预案概述 4207711.1质量检验的定义与目的 4207741.2质量控制的原则与方法 4229351.3预案制定的意义与要求 425162第2章质量检验组织与管理 5286192.1质量检验组织架构 5264772.2质量检验岗位职责 569822.3质量检验管理制度 632233第3章生产过程质量控制 6123293.1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要点 6196823.1.1原材料检验:对采购的原材料进行严格检验,保证原材料符合国家标准和企业内控标准。 6221413.1.2工艺流程控制:制定严谨的工艺流程,保证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稳定性和可控性。 6275933.1.3操作规范: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提高员工操作技能,降低操作误差。 6248883.1.4设备维护与管理: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查,保证设备运行稳定,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波动。 7158443.1.5质量培训:加强员工质量意识培训,提高员工对质量问题的敏感性和应对能力。 766953.1.6质量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改进,持续提高产品质量。 7294353.2在线检测与监控 746973.2.1在线检测设备配置:根据产品特性和生产需求,配置相应的在线检测设备,实时监测产品质量。 778433.2.2检测参数设置:合理设置检测参数,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7170943.2.3检测数据实时传输:将检测数据实时传输至监控系统,便于及时发觉问题,指导生产调整。 789013.2.4异常处理机制:建立异常处理机制,对检测过程中发觉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处理。 7264373.3生产线平衡与优化 7202883.3.1生产线布局优化:合理规划生产线布局,减少物料搬运距离,提高生产效率。 735943.3.2生产节拍调整:根据生产需求,调整生产节拍,实现生产过程的同步化。 7266013.3.3人员配置优化:合理配置生产线人员,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力成本。 7266943.3.4设备调整与升级:根据生产需求,及时调整和升级设备,提高生产线的整体功能。 728643.3.5生产过程持续改进:通过不断优化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83234第4章原材料检验与控制 818344.1原材料检验标准与方法 888714.1.1检验标准 8224984.1.2检验方法 8261944.2原材料供应商管理 884614.2.1供应商筛选 8116244.2.2供应商评价 8180814.3原材料质量追溯与改进 992864.3.1质量追溯 989254.3.2质量改进 926167第5章半成品检验与控制 935155.1半成品检验标准与方法 9301185.1.1标准制定 9186735.1.2检验方法 9313885.2半成品质量控制措施 10155875.2.1原材料控制 1088105.2.2生产过程控制 1056825.2.3检验与测试 1044685.2.4培训与技能提升 1043085.3半成品不合格品处理 1083045.3.1不合格品判定 10258155.3.2不合格品隔离 10104005.3.3不合格品追溯 10108075.3.4不合格品处理 10324595.3.5记录与反馈 1029811第6章成品检验与控制 11314866.1成品检验标准与方法 11112076.1.1成品检验标准 1170076.1.2成品检验方法 1164506.2成品质量控制措施 116646.2.1严格原料及生产过程控制 119476.2.2强化员工培训 11221876.2.3质量检验与反馈 11287676.3成品不合格品处理及返工 11274206.3.1不合格品处理 11256676.3.2成品返工 1214821第7章检验设备与量具管理 12159147.1检验设备的选择与配置 1221897.1.1符合产品标准要求:检验设备应满足产品相关标准的规定,以保证检验结果的正确性。 12122237.1.2适用性原则:检验设备应适用于企业生产过程中各类产品的检验需求,具备高精度、高稳定性及高可靠性。 12172287.1.3先进性原则:优先选用技术先进、功能稳定的检验设备,提高检验效率。 12226977.1.4经济性原则:在满足检验要求的前提下,力求设备投资成本合理,降低企业成本负担。 1297837.1.5易于操作和维护:检验设备应具有操作简便、维护方便的特点,便于检验人员正确使用和日常保养。 12234377.2检验设备的校准与维护 12196427.2.1校准 12174367.2.2维护 13168727.3量具管理及计量确认 1337377.3.1量具管理 13165047.3.2计量确认 1325717第8章质量改进与持续提升 1318858.1质量改进方法与工具 13325068.1.1常见质量改进方法 1341838.1.2常用质量改进工具 14266488.2质量改进项目实施 1481878.2.1项目立项 14212028.2.2组建团队 1489568.2.3制定计划 14204478.2.4实施改进 14109448.2.5评估效果 1421658.2.6成果巩固 14111328.3持续改进与预防措施 14144338.3.1持续改进 14287928.3.2预防措施 1510702第9章质量风险识别与控制 1579779.1质量风险识别方法 15185489.1.1过程分析法:通过对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分析,识别潜在的质量风险因素。 15102929.1.2历史数据分析法:收集和分析历史质量数据,找出质量风险的规律性和关联性。 15202239.1.3专家咨询法:邀请行业专家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风险进行评估和识别。 15157879.1.4顾客反馈法:收集顾客对产品质量的意见和建议,从中发觉潜在的质量风险。 15268649.2质量风险评价与分级 15245689.2.1质量风险评价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识别出的质量风险进行评价。 15133849.2.2质量风险分级标准:根据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将质量风险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较小风险四个等级。 15244029.3质量风险控制措施及预案 15106789.3.1重大风险控制措施: 15239889.3.2较大风险控制措施: 16264109.3.3一般风险控制措施: 16321709.3.4较小风险控制措施: 1630705第10章培训与技能提升 16318910.1质量检验人员培训 162017210.1.1培训内容 161083210.1.2培训方式 16246010.1.3培训要求 171890910.2培训效果评估与改进 17502110.2.1培训效果评估 172662910.2.2培训改进 17877310.3技能提升与职业发展路径 171019310.3.1技能提升 181081110.3.2职业发展路径 18第1章质量检验与控制预案概述1.1质量检验的定义与目的质量检验作为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对产品或生产过程中各项指标进行定量或定性的检测、判定和评价的活动。其目的是保证产品符合既定的质量标准,满足客户需求,保障企业生产过程的稳定性与产品质量的可靠性。1.2质量控制的原则与方法质量控制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二是全员参与,形成质量意识;三是以数据说话,科学决策;四是以客户为中心,持续改进。在此基础上,企业可以采取以下质量控制方法:(1)统计质量控制:运用统计学原理,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处理,找出规律,制定合理的控制措施。(2)过程质量控制:关注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保证各环节质量稳定,防止质量问题产生。(3)供应商质量控制: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保证采购的原材料、零部件等符合质量要求。1.3预案制定的意义与要求质量检验与控制预案的制定,旨在提高企业应对质量风险的能力,保证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的稳定。预案制定的意义与要求如下:(1)明确质量检验与控制的目标:预案应明确企业质量检验与控制的目标,为实际操作提供指导。(2)制定合理的检验流程:预案中应包括检验流程的制定,保证质量检验的有序进行。(3)制定检验方法和标准:根据产品特性和生产过程,制定相应的检验方法和标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4)制定预防措施:针对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预案中应包含相应的预防措施,降低质量风险。(5)制定应急处理措施:预案应包括对突发质量问题的应急处理措施,保证质量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6)加强预案的培训与演练:提高员工对预案的熟悉程度,保证在实际操作中能够迅速、准确地执行预案。通过以上概述,企业可以更好地理解质量检验与控制预案的重要性,为实际生产过程提供有力的质量保障。第2章质量检验组织与管理2.1质量检验组织架构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规定标准,企业应建立健全质量检验组织架构。质量检验组织架构包括以下层级:(1)质量检验部门:负责企业整体质量检验工作的规划、组织、实施与监督。(2)质量检验组:根据产品类别和工艺特点,设立若干质量检验组,负责具体产品的质量检验任务。(3)质量检验岗位:设置在各生产环节,负责对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实时监控与检验。2.2质量检验岗位职责质量检验岗位职责如下:(1)质量检验部门:1)制定企业质量检验计划,并组织实施;2)制定质量检验标准,保证检验方法科学、合理;3)对质量检验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4)对质量检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质量管理提供依据;5)协调处理产品质量问题,跟踪改进措施的实施。(2)质量检验组:1)执行质量检验计划,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规定标准;2)对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问题进行跟踪、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3)参与产品质量的调查和处理;4)定期向上级报告质量检验工作情况。(3)质量检验岗位:1)严格按照质量检验标准进行操作,对产品质量进行实时监控;2)对发觉的质量问题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措施;3)认真填写质量检验记录,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4)参与质量改进活动,提高产品质量。2.3质量检验管理制度为保证质量检验工作的有序进行,企业应制定以下质量检验管理制度:(1)质量检验计划管理制度:明确质量检验计划的编制、审批、实施和调整流程。(2)质量检验标准管理制度:规范质量检验标准的制定、修订、发布和执行。(3)质量检验人员管理制度:规定质量检验人员的招聘、培训、考核和激励措施。(4)质量检验记录管理制度:保证质量检验记录的规范填写、保存和归档。(5)质量处理制度:明确质量的报告、调查、处理和预防措施。(6)质量改进管理制度:鼓励员工参与质量改进活动,对改进成果进行评估和奖励。通过以上质量检验组织与管理措施,为企业生产质量检验与控制提供有力保障。第3章生产过程质量控制3.1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要点生产过程质量控制是保证产品品质符合预定标准的关键环节。以下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主要要点:3.1.1原材料检验:对采购的原材料进行严格检验,保证原材料符合国家标准和企业内控标准。3.1.2工艺流程控制:制定严谨的工艺流程,保证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稳定性和可控性。3.1.3操作规范: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提高员工操作技能,降低操作误差。3.1.4设备维护与管理:定期对生产设备进行维护和检查,保证设备运行稳定,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波动。3.1.5质量培训:加强员工质量意识培训,提高员工对质量问题的敏感性和应对能力。3.1.6质量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改进,持续提高产品质量。3.2在线检测与监控在线检测与监控是生产过程中实时了解产品质量状况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3.2.1在线检测设备配置:根据产品特性和生产需求,配置相应的在线检测设备,实时监测产品质量。3.2.2检测参数设置:合理设置检测参数,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2.3检测数据实时传输:将检测数据实时传输至监控系统,便于及时发觉问题,指导生产调整。3.2.4异常处理机制:建立异常处理机制,对检测过程中发觉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处理。3.3生产线平衡与优化生产线平衡与优化旨在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保证产品质量。以下为生产线平衡与优化的关键措施:3.3.1生产线布局优化:合理规划生产线布局,减少物料搬运距离,提高生产效率。3.3.2生产节拍调整:根据生产需求,调整生产节拍,实现生产过程的同步化。3.3.3人员配置优化:合理配置生产线人员,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人力成本。3.3.4设备调整与升级:根据生产需求,及时调整和升级设备,提高生产线的整体功能。3.3.5生产过程持续改进:通过不断优化生产过程,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第4章原材料检验与控制4.1原材料检验标准与方法为保证生产过程中所用原材料的质量,本公司制定了一套严格的检验标准与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4.1.1检验标准(1)国家标准: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制定原材料质量要求。(2)企业内控标准:根据企业生产实际需要,在国家标准基础上制定更为严格的企业内控标准。(3)客户要求:参照客户提供的质量标准,保证原材料满足客户需求。4.1.2检验方法(1)化学成分分析:采用化学分析、光谱分析等方法,对原材料的化学成分进行检验。(2)物理功能测试:通过拉伸试验、冲击试验、硬度测试等方法,检验原材料的物理功能。(3)尺寸测量:采用卡尺、千分尺等工具,对原材料尺寸进行精确测量。(4)外观检查:通过目视、放大镜等方法,检查原材料表面质量、色泽、平整度等。4.2原材料供应商管理为从源头上保证原材料质量,公司对原材料供应商进行严格管理,具体措施如下:4.2.1供应商筛选(1)收集潜在供应商资料,进行初步评估。(2)对潜在供应商进行现场审核,评估其质量管理体系、生产能力等。(3)开展样品测试,验证供应商的原材料质量。(4)综合评估,确定合格供应商。4.2.2供应商评价(1)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质量、交货期、价格等方面的评价。(2)建立供应商绩效评价体系,对供应商进行动态管理。(3)对评价不合格的供应商,要求其整改,直至达到要求。4.3原材料质量追溯与改进为持续提高原材料质量,公司建立了原材料质量追溯与改进机制,具体如下:4.3.1质量追溯(1)建立原材料批次管理制度,保证每批原材料可追溯。(2)对质量问题进行原因分析,追溯到供应商、生产批次等。(3)对问题原材料进行隔离、处理,防止流入下一道工序。4.3.2质量改进(1)针对质量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并跟踪实施效果。(2)与供应商建立协同改进机制,共同提高原材料质量。(3)定期对质量改进措施进行总结,优化检验标准与方法,提升原材料质量水平。第5章半成品检验与控制5.1半成品检验标准与方法5.1.1标准制定半成品检验标准应根据国家及行业标准、企业内控标准以及客户特殊要求进行制定。检验标准应包括半成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各方面的功能指标,保证半成品的质量满足生产及市场需求。5.1.2检验方法半成品检验采用以下方法:(1)外观检查:通过目视观察,检查半成品的外观质量,如表面缺陷、尺寸偏差等。(2)理化功能检测:对半成品进行物理、化学功能测试,如力学功能、耐腐蚀性、耐磨性等。(3)生物功能检测:对涉及生物安全的半成品进行生物功能检测,如无菌检测、生物相容性等。(4)尺寸测量:采用卡尺、投影仪等测量工具,对半成品的尺寸进行精确测量。(5)功能性检测:对半成品的功能性进行检测,如电气功能、密封功能等。5.2半成品质量控制措施5.2.1原材料控制对原材料进行严格把关,保证原材料质量符合要求。对关键原材料实施供应商评估、生产过程控制及进货检验,以保证原材料质量。5.2.2生产过程控制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工艺规程,加强工序质量控制,保证半成品质量稳定。对关键工序实行重点监控,定期对设备、工装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5.2.3检验与测试对半成品进行100%检验,保证各项功能指标符合标准要求。对不合格品及时进行隔离、标识、记录和追溯。5.2.4培训与技能提升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操作技能,降低人为因素对半成品质量的影响。5.3半成品不合格品处理5.3.1不合格品判定根据半成品检验标准,对不合格品进行判定。不合格品包括但不限于:外观不良、尺寸超差、功能不达标等。5.3.2不合格品隔离将不合格品隔离存放,防止不合格品流入下一道工序。5.3.3不合格品追溯对不合格品进行追溯,分析产生原因,制定改进措施。5.3.4不合格品处理根据不合格品的严重程度,采取以下处理措施:(1)返工:对轻微不合格品进行返工,使其符合标准要求。(2)降级使用:对无法返工的不合格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降级使用。(3)报废:对严重不合格品,进行报废处理,防止不合格品流入市场。5.3.5记录与反馈对不合格品处理过程进行记录,并将相关信息反馈至相关部门,以便改进生产过程,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第6章成品检验与控制6.1成品检验标准与方法6.1.1成品检验标准成品检验应严格参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行业标准及企业内部制定的技术要求。检验标准应包括产品功能、功能、安全性、外观、尺寸、包装等各方面要求。6.1.2成品检验方法成品检验采用以下方法:a)观察检验:对成品的外观、尺寸、颜色、标识等进行目视检查;b)功能测试:对成品的功能、功能进行实际操作测试;c)安全功能测试:对成品的安全功能进行检测,如电气安全、机械安全等;d)抽样检验:根据相关标准,对成品进行抽样检验;e)检测设备检验:利用专业检测设备对成品进行功能、安全性等方面的检测。6.2成品质量控制措施6.2.1严格原料及生产过程控制a)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筛选,保证原材料质量;b)加强生产过程控制,保证生产环节质量稳定;c)对关键工序进行重点监控,实行责任制。6.2.2强化员工培训定期对员工进行质量意识、技能操作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操作技能。6.2.3质量检验与反馈a)严格执行成品检验标准和方法,对不合格品进行隔离;b)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找出质量问题的原因,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制定改进措施;c)定期对质量数据进行汇总分析,为质量管理提供依据。6.3成品不合格品处理及返工6.3.1不合格品处理a)对不合格品进行隔离,防止流入下一道工序或市场;b)对不合格品进行分类,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c)对不合格品进行记录,为质量改进提供数据支持。6.3.2成品返工a)对不合格成品进行返工,保证产品质量满足标准要求;b)返工过程应严格按照返工工艺进行,保证返工质量;c)返工后的成品应重新进行检验,合格后方可放行。第7章检验设备与量具管理7.1检验设备的选择与配置为保证生产质量检验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选择与配置适宜的检验设备。应根据以下原则进行检验设备的选择与配置:7.1.1符合产品标准要求:检验设备应满足产品相关标准的规定,以保证检验结果的正确性。7.1.2适用性原则:检验设备应适用于企业生产过程中各类产品的检验需求,具备高精度、高稳定性及高可靠性。7.1.3先进性原则:优先选用技术先进、功能稳定的检验设备,提高检验效率。7.1.4经济性原则:在满足检验要求的前提下,力求设备投资成本合理,降低企业成本负担。7.1.5易于操作和维护:检验设备应具有操作简便、维护方便的特点,便于检验人员正确使用和日常保养。7.2检验设备的校准与维护为保障检验设备的准确性,企业应制定检验设备校准与维护制度,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7.2.1校准(1)检验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保证其测量结果的准确性。(2)校准周期应根据设备类型、使用频率及稳定性等因素确定。(3)校准工作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校准机构或企业内部专业人员进行。(4)校准记录应详细记录,包括设备名称、型号、校准日期、校准结果等,并保存至少一个校准周期。7.2.2维护(1)检验设备应进行日常保养和定期维修,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2)制定设备维护计划,明确维护内容、周期及责任人。(3)设备维护记录应详细记录,包括维护日期、维护内容、更换零部件情况等。(4)发觉设备故障或异常情况,应立即停用并进行维修,保证设备安全可靠。7.3量具管理及计量确认为规范量具管理,保证量值准确可靠,企业应建立完善的量具管理及计量确认制度。7.3.1量具管理(1)量具采购、验收、发放、使用、报废等环节应严格管理,保证量具质量。(2)量具应按照规定进行分类、标识,便于识别和追溯。(3)量具使用人员应具备相应技能,并定期进行培训。(4)量具使用过程中,应遵循操作规程,防止误用和损坏。7.3.2计量确认(1)企业应定期对量具进行计量确认,保证量值准确。(2)计量确认周期应根据量具类型、使用频率等因素确定。(3)计量确认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计量机构或企业内部专业人员进行。(4)计量确认记录应详细记录,包括量具名称、型号、确认日期、确认结果等,并保存至少一个确认周期。第8章质量改进与持续提升8.1质量改进方法与工具为了保证企业生产质量的持续提升,本章节将介绍一系列质量改进的方法与工具。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与工具,以促进质量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8.1.1常见质量改进方法(1)PDCA循环: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和行动(Act),通过持续循环,实现质量管理的不断完善。(2)六西格玛管理:通过系统地消除缺陷,降低变异,提高产品质量和过程能力。(3)全面质量管理(TQM):全员参与,全程管理,持续改进,追求卓越。(4)质量功能展开(QFD):将顾客需求转化为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的具体要求,以实现顾客满意度最大化。8.1.2常用质量改进工具(1)鱼骨图:找出问题根源,明确改进方向。(2)直方图:展示质量数据分布,评估过程稳定性。(3)控制图:监控生产过程,预防质量失控。(4)散点图:分析变量之间的关系,为改进提供依据。8.2质量改进项目实施8.2.1项目立项根据企业质量现状,结合顾客需求和市场变化,确定质量改进项目。8.2.2组建团队成立质量改进团队,明确团队成员职责,保证团队高效运作。8.2.3制定计划制定质量改进项目计划,明确改进目标、方法、时间表和资源需求。8.2.4实施改进按照计划,运用质量改进方法与工具,实施改进措施。8.2.5评估效果对质量改进成果进行评估,验证改进效果。8.2.6成果巩固将改进成果纳入企业标准和管理制度,保证持续有效。8.3持续改进与预防措施8.3.1持续改进企业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鼓励员工积极参与质量改进活动,不断优化生产过程和质量管理。8.3.2预防措施(1)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和技能。(2)优化产品设计,保证产品符合顾客需求。(3)加强供应商管理,提高原材料和零部件质量。(4)完善设备维护保养制度,保障设备正常运行。(5)强化过程控制,减少质量波动。通过以上措施,企业可以实现质量改进与持续提升,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第9章质量风险识别与控制9.1质量风险识别方法为了保证企业生产过程中质量风险的有效识别,本预案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质量风险识别:9.1.1过程分析法:通过对生产过程中各环节的分析,识别潜在的质量风险因素。9.1.2历史数据分析法:收集和分析历史质量数据,找出质量风险的规律性和关联性。9.1.3专家咨询法:邀请行业专家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质量风险进行评估和识别。9.1.4顾客反馈法:收集顾客对产品质量的意见和建议,从中发觉潜在的质量风险。9.2质量风险评价与分级9.2.1质量风险评价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识别出的质量风险进行评价。9.2.2质量风险分级标准:根据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将质量风险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较小风险四个等级。9.3质量风险控制措施及预案针对不同级别的质量风险,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及预案:9.3.1重大风险控制措施:(1)加强过程控制,设立关键控制点,实施严格监控;(2)制定专项预案,明确责任人,保证风险防范措施的落实;(3)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对重大风险的能力。9.3.2较大风险控制措施:(1)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质量意识和操作技能;(2)优化工艺流程,减少质量风险因素;(3)建立质量预警机制,及时发觉并处理较大风险。9.3.3一般风险控制措施:(1)加强质量管理,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2)定期检查设备、工装和测量器具,保证其正常运行;(3)加强原辅材料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教育培训合同服务内容3篇
- 2024年双方不忠离婚财产分配协议3篇
- 2024年公司货车租借协议详细范本
- 2024年专业三方物流协议模板下载版A版
- 二零二四年建筑施工合同与工程进度
- 2024年房屋买卖装修补偿协议3篇
- 资产证券化协议三篇
- 2024版企业仓储物流搬迁合同3篇
- 2024年中国商务部国际商务合作协议模板版
- 露营基地洗车场租赁合同
- 幼儿园主题班会快乐成长点点滴滴课件
- 保税货物报关-保税物流货物概述
- “三防”行动(防冻防凝防静电)专项检查表
- 光伏水泵系统设计
- 《泡菜的制作》课件
- 第1课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知识精讲+拓展延伸】 高二语文高效课堂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 公司催货函范文
- 玉米杂交种种子生产技术
- 三维地震数据采集的炮点变观方法
- 彩超机租赁合同
- 有效管理的5大兵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