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部分地区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北京市怀柔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小题。绮罗香·红叶张炎①万里飞霜,千林落木,寒艳不招春妒。枫冷吴江,独客又吟愁句。正船舣②、流水孤村,似花绕、斜阳归路。甚荒沟、一片凄凉,载情不去载愁去。长安③谁问倦旅?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漫倚新妆,不入洛阳花谱。为回风、起舞尊前,尽化作、断霞千缕。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注】①张炎,出身南宋名门世家,宋亡后不仕新朝。本词当作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其年张炎应元政府的征召而被迫北行,栖止京城大都。②舣[yǐ],停船靠岸。③长安,借指元朝京城大都。1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千林落木”与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都营造了深秋时落叶飘零的肃杀景象。B.“寒艳不招春妒”“不入洛阳花谱”中“春”“花”都可理解为元朝新贵的象征。C.“长安谁问倦旅”,以一疑问句领起,“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又用自己烘托红叶。D.“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写自己现在正在夏木阴阴,夜雨潇潇的江南听雨。13.张炎的这首词运用了借物寄托思想感情的手法。下列各项都是《红楼梦》中大观园儿女咏菊的诗句,其中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A.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枕霞旧友史湘云《对菊》)B.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蕉下客贾探春《簪菊》)C.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潇湘妃子林黛玉《咏菊》)D.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怡红公子贾宝玉《种菊》)14.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这首词中张炎借“红叶”寄托了哪些思想感情。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君子于役《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①至哉?鸡栖于埘②。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③?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④。君子于役,苟无饥渴?【注】①曷:何时。②埘:鸡舍。下文“桀”是指鸡栖的木桩。③有佸:相会。④括:会合。19.下列对作品词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章开头的几句,均以“独白”的口吻来反映居家人的期待。B.“不知其期”与“不日不月”,都表明君子已经是久役未归。C.“鸡栖于埘”几句,以日常的不堪来反映居家人内心的愤怒。D.两章结尾的感叹和疑问,包含着对“君子于役”状况的无奈。20.全诗二章结构相似,采用_____的艺术形式来推进抒情,第一章侧重抒发_____之情,第二章侧重抒发______之情。21.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作品是如何通过写乡村晚景来表达人的内心感受的?北京市顺义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小题。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万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③咨嗟:叹息。14.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尽。B.“试上”三句,是说登临超然台远眺,春风中的春水、春花、烟雨……令诗人心旷神怡。C.下片紧承上片所写之景,以“寒食后,酒醒却咨嗟”句,点明登临时间和作者此刻的心情。D.“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诗人欲忘却尘世间一切,借诗酒以自娱。15.从词中的“咨嗟”、“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分别表现了怎样的心情?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北京市一六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试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奉陪郑驸马韦曲【1】杜甫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赏胜地,杜甫作此诗时,久住于长安而未得一官。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是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妙。B.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C.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园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该尽情饮酒。D.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秋日景色。13.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下列诗句中寓有相同情感的一句是()A.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B.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豪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C.莫嗟韦曲花无赖,留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南野亭》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14.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北京市育才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夜登白帝城楼怀少陵先生①陆游拾遗白发有谁怜?零落歌诗遍两川。人立飞楼今已矣,浪翻孤月尚依然。升沉自古无穷事,愚智同归有限年。此意凄凉谁共语?夜阑鸥鹭起沙边。【注释】①1169年12月,陆游被任命为夔州通判。在此之前,陆游因坚决支持北伐,受主和派排挤,已赋闲在家四年。任职夔州期间,陆游曾多次拜谒杜甫生前所到之地。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联交代了杜甫晚年流落巴蜀时的生活状况,其中“有谁怜”的发问引人深思。B.颔联“浪翻孤月”描写的是诗人登城所见之景,诗人触景生情,抒发了物是人非之感。C.颈联诗人纵览古今人事变迁,慨叹仕途得失进退,认为最终无论智愚,都将选择归隐。D.尾联中“凄凉”一词含义丰富,既是诗人现实心情的反映,同时暗指杜甫当年的境遇。12.本诗以景作结,言有尽而意无穷。请结合全诗,分析“夜阑鸥鹭起沙边”所抒发的情感。答案北京市怀柔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12.D13.D14.①年华迟暮。结合词句:“千林落木”“甚荒沟、一片凄凉”“羞见衰颜借酒”等。

②孤独飘零。结合词句:“似花绕、斜阳归路”“长安谁问倦旅”“飘零如许”等。③不仕新朝,气节坚贞。结合词句:“寒艳不招春妒”“不入洛阳花谱”等。④江山沦落、心念故国。结合词句:“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等。【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D.“写自己现在正在夏木阴阴,夜雨潇潇的江南听雨”错,“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的“记”,怀念,写的是怀念在江南春天听雨的场景。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D.“携锄秋圃自移来,篱畔庭前故故栽”这句诗说是宝玉亲自拿锄头从别处挖的菊花种在了怡红院庭院和篱笆旁边,可见怡红院有菊花。而怡红院又布局在大观园东南的山坳里,这样我们不禁想到陶渊明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不是巧合,怡红院的布局完全就是按照这个意境建造的。不存在借物寄托思想感情的手法。故选D。【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词的上片既写出停船泊岸的过程,又描写了目睹红叶飞舞似花而令人魂系“归路”的心情。红叶本是载情而去,而此时自己心情凄苦愁闷,流泻的红叶仅能载愁了。下片写身在京都而感生的家国身世之感,以人与红叶相映,显得自然。“长安谁问倦旅”,“长安”在这实指元大都,“倦旅”指自身感伤无心做事。“羞见衰颜借酒,飘零如许”,写红叶随风飞舞落于夕照晚霞之中的飘零遭遇。回忆昔时的美好时光,今昔盛衰、故国兴亡之感。词中写到“千林落木”“甚荒沟、一片凄凉”“羞见衰颜借酒”等,抒发的是自己人生已到暮年的伤感。“似花绕、斜阳归路”“长安谁问倦旅”“飘零如许”等词句展现的自己常年漂泊京城的孤独寂寞之情。“寒艳不招春妒”“不入洛阳花谱”等词句表面写的是红叶呈现出冷艳的姿容,它不能列入洛阳花谱之中,实则展现的是自己清高的志向和不愿仕新朝的崇高气节。“记阴阴,绿遍江南,夜窗听暗雨”等写景句是词人怀念江南春天的美景,有一种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表现的是江山易主,心系故国的感情。北京市顺义区牛栏山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19.C20.①.重章叠唱(重章叠句)②.思念(相思、想念)③.关怀(担忧、牵挂)21.写夕阳余晖下禽畜归来会合,烘托出乡村晚景的恬静美好,有人服役未归的现实因此也就更加牵引人的心绪;居家人情不自禁要想,久役未归的人情形又会如何,思念和担心也就自然地流露出来了。【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以日常的不堪来反映居家人内心的愤怒”说法有误。“鸡栖于埘”描绘的是一幅乡村晚景的画面:在夕阳余晖下,鸡儿归了窠,牛羊从村落外的山坡上缓缓地走下来。这个场景并没有“不堪”。且“愤怒”过于极端,这里重点展现的还是思妇等待家人的怅惘。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第一空,这首诗的两章中,充满了大量如“君子于役”“曷”“鸡栖于”“日之夕矣,羊牛下”“君子于役”的相同内容,可见,这诗的两章几乎完全是重复的,这是歌谣最常用的手段——以重叠的章句来推进抒情的感动,也就是重章叠唱(重章叠句)手法。第二空,第一章中女主人公带着叹息地问出了“曷至哉”: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和“如之何勿思”:叫我怎么不把他来想可以看出,这里侧重抒发思念(相思、想念)之情。根据最后一句“君子于役,苟无饥渴”的意思丈夫服役在远方,但愿不会饿肚肠,可以看出女主人公对于丈夫的担忧与牵挂。【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景与情的关系的能力。诗歌中,“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几句,淡淡地描绘出一幅乡村晚景的画面:在夕阳余晖下,鸡儿归了窠,牛羊从村落外的山坡上缓缓地走下来。在平常人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农作的日子是辛劳的,但到了黄昏来临之际,一切即归于平和、安谧和恬美。牛羊家禽回到圈栏,一天的劳作结束后,炊烟袅袅地升起,灯火温暖地跳动起来,一个家庭相聚、休憩,这便是古老的农耕社会中最平常也是最富于生活情趣的时刻。可是在这诗里,那位妻子的丈夫却犹在远方,她只能凝视着村落外蜿蜒沿伸、通向远方的道路,这之后再接上“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居家人情不自禁地想久役未归的人此时此刻情形又会如何。由此,读者分明地感受到女主人公的愁思浓重了许多,她的生活的缺损在这一刻也就显得最为强烈了。北京市顺义区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答案】14.B15.①“咨嗟”为“叹息”之意,写诗人因思乡、思国却又不能“归”,极度苦闷,无法排遣,只好借酒消愁,但酒后又更加苦闷,不禁叹息;②“且将”为“暂且”之意,他只好用“不要对老朋友说什么思乡之愁,倒不如用新火煮新茶,打发时间,以求暂时解脱”来自我安慰、劝解自己。【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令诗人心旷神怡”错,“试上”三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春水、春花、蒙蒙烟雨触动了作者的乡思,引出了下片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作者的心情应当是黯然的苦闷的。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咨嗟:叹息、慨叹。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且将”为“暂且”之意,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北京市一六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试题【答案】12.D13.A14.①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

②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

③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状写韦曲的秋日景色”错误。“白发好禁春”意思是满头白发的自己正好消受春天的美景,可见诗歌写的是春天的美景,不是秋日景色。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A.“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是在感慨当初繁华如今已经不再,寓兴亡之感。B.“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为袭用杜甫原句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没有兴亡之感。C.“莫嗟韦曲花无赖,留擅终南雨后青”,写的是韦曲的美景,没有兴亡之感。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写的是韦曲的美景,没有兴亡之感。故选A。【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最后两句诗“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再结合题干中给出“小乌巾”的注解“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可知,“头戴小乌巾”运用了典故,作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而诗歌后面的注释表明了作诗背景“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求仕不得,难免心灰意冷,曲折含蓄地表达出作者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复杂情绪。北京市育才学校2023-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