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广西南宁市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广西南宁市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广西南宁市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广西南宁市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南宁市2025届高二上生物期末监测试题注意事项1.考生要认真填写考场号和座位序号。2.试题所有答案必须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第一部分必须用2B铅笔作答;第二部分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3.考试结束后,考生须将试卷和答题卡放在桌面上,待监考员收回。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图表示对细胞器进行分类。下列选项不是此图分类依据的是()A.单层膜还是双层膜B.有无色素C.是否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D.有无膜结构2.菜油(油菜籽油)中含有芥酸,在烹调时芥酸常可挥发成具有辣嗓子味道的气体,使人难受。如果芥酸含量过高,则可能使婴幼儿、青少年发育迟缓,危害人的心脏,甚至造成心脏坏死与心脏脂肪沉积等疾病。基因G和g控制油菜籽中芥酸的含量,下图是科研人员利用高芥酸的品种培育能稳定遗传的低芥酸抗病品种(基因R为抗病基因)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过程①往往需要使用γ射线处理大量实验材料B.过程②采用的是DNA重组技术,过程③采用的方法是杂交育种C.过程②与③操作顺序互换,对育种进程和结果没有影响D.若要缩短育种年限,在过程②之后可进行单倍体育种3.有关某二倍体植物减数分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导致基因重组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与核DNA数目相同C.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由于染色体没有再次复制所以不存在染色单体D.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移向两极导致每极都有一个染色体组4.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B.调查古树木、跳蝻、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D.将M只鹿标记,再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5.下列有关生物体内化学元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同一生物体不同组织细胞内化学元素种类和含量大体相同B.C、H、O、N是组成生物体内酶所必需的元素C.蛋白质中的S元素存在于氨基酸的R基中D.核酸中N存在于碱基中,蛋白质中的N主要存在于肽键中6.器官移植后降低免疫排斥作用的措施是A.使接受者处于无菌环境 B.使用免疫抑制剂C.用X射线照射被移植器官 D.用加快有丝分裂的药物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研究人员对小鼠的酒精成瘾机制进行了研究。(1)将小鼠置于训练装置中(图1),每次在铃声后提供蔗糖溶液。一段时间后小鼠听到铃声就吸吮饮水装置,小鼠的这种反应属于_____,其结构基础是_____。(2)训练成功后,研究人员进行了连续26天的酒精成瘾测试(如表),苦味物质相当于负面刺激。时期处理成瘾前期第1~3天在铃声后提供15%酒精第4~5天在铃声后提供掺入苦味物质的15%酒精成瘾期第6~19天无限量供应水和15%酒精成瘾后期第20~22天在铃声后提供15%酒精第23~26天在铃声后提供掺入苦味物质的15%酒精成瘾前期小鼠酒精摄入量无显著差异,且第4~5天的饮酒量均低于第1~3天。根据成瘾后期酒精摄入量(如图2)的差异,将小鼠分为甲、乙、丙三组。据图可知,丙组小鼠的行为特点是_____,说明已经成瘾。(3)小鼠脑内mPFC区与行为控制有关,PAG区与对负面刺激的反应有关。①mPFC区一些神经元的轴突延伸进入PAG区,与该区神经元形成兴奋性_____联系,PAG区的兴奋使动物回避负面刺激。检测mPFC区神经元的活动,发现与丙组小鼠相比,在第4~5天和23~26天,甲、乙组小鼠更多神经元处于兴奋状态。②推测丙组小鼠mPFC区神经元的相对抑制状态导致其酒精成瘾。利用光遗传技术进行检验,实验组相关处理是第一组_____、第二组_____(填选项前字母)。A.以甲、乙组小鼠为实验材料B.另取接受过铃声训练的小鼠为实验材料C.向小鼠mPFC相关神经元中导入光激发后能引起氯离子内流的蛋白质的基因D.向小鼠mPFC相关神经元中导入光激发后能引起钠离子内流的蛋白质的基因E.进行连续26天的酒精成瘾测试F.在第4~5天和23~26天进行光激发支持上述推测的实验结果是_____。(4)结合生活实际,写出上述研究的应用前景_____。8.(10分)图甲表示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图乙是一个家族该病的遗传系谱图(控制基因为B与b),请据图回答:(1)图甲中①②表示的遗传信息流动过程分别是: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2)从乙图中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遗传系谱图中可以推断出Ⅱ6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Ⅱ6和Ⅱ7婚配后生一患病女孩的概率是________,要保证Ⅱ9婚配后子代不患此病,从理论上说其配偶的基因型必须为___________。9.(10分)豌豆子叶的黄色(Y)对绿色(y)为显性,圆粒种子(R)对皱粒种子(r)为显性。某人用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的豌豆进行杂交,发现后代出现4种类型,对性状的统计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1)从后代的性状统计结果来看,Y和y遵循_________定律,Y/y和R/r遵循________定律。(2)亲本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_____(黄色圆粒),______________(绿色圆粒)。(3)在F1中,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是___________,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_______,F1中纯合子占的比例是____________。(4)F1中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组成是____________。如果用F1中的一株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得到的F2的性状类型有__________种,数量比为__________。10.(10分)滹沱河水系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污水等功能,是石家庄的母亲河。沿河的景区内由近水边到陆地可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等区域(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要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_______________。(2)区别核心区和近水缓冲区这两个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__。(3)滹沱河生态修复工程使群落的垂直结构逐渐明显,这种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_________,还为动物创造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研究捕食者在调节种间关系的作用,科学家做了如下实验:引入捕食者之前适当引入捕食者10年之后生物有机物的量[kJ/(hm2·n)]1510814829物种的种类数425451表中数据表明,适当引入捕食者之后,生物有机物的量变化不大,但物种的种类数却增加,出现该结果的原因是捕食者往往捕食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种,避免出现____________________,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从而保证了群落的物种多样性。11.(15分)回答下列问题:(1)新型冠状病毒侵入人体后,首先突破皮肤、黏膜,即突破保护人体的第_____道防线,进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等第二道防线对其进行攻击,上述免疫方式称为人体的_____。(填写非特异性免疫或者特异性免疫)(2)防控新冠肺炎不能松懈,抓紧生产更有效疫苗,人体注射疫苗机体会产生抗体,记忆T细胞和记忆B细胞等。此后当外界相应抗原侵入机体,机体启动特异性免疫,一方面由浆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进行体液免疫;另一方面进行_____,_____与宿主细胞接触导致其裂解死亡。(3)除了病毒,人被银环蛇咬了之后也会引起机体出现一系列反应。如图是α-银环蛇毒引发机体免疫反应的部分示意图。请分析回答:①物质A是_____,物质B是_____。②在图的①~⑤细胞中,不能识别α-银环蛇毒的细胞是_____(填代号),物质B与α-银环蛇毒结合的场所是_____。(填细胞内液或者细胞外液)③人被毒蛇咬伤后会产生恐惧感,同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也增加,使机体出现上述变化的调节方式有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D【解析】细胞器的分类:①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叶绿体、线粒体;②具有单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液泡;③不具备膜结构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和中心体;④能产生水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核糖体;⑤与碱基互补配对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叶绿体、线粒体;⑥含有DNA的细胞器有叶绿体和线粒体;⑦含有RNA的细胞结构有叶绿体、线粒体和核糖体;⑧与细胞的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详解】A、高尔基体和液泡具有单层膜结构,而线粒体和叶绿体都具有双层膜结构,因此单层膜还是双层膜可作为它们的分类依据,A不符合题意;B、高尔基体和线粒体不含色素,而叶绿体和液泡含有色素,因此是否有色素可作为它们的分类依据,B不符合题意;C、叶绿体和液泡只存在于植物中,线粒体和高尔基体存在于动物和植物中,因此是否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可作为它们的分类依据,C不符合题意;D、图中四种细胞器均含有膜结构,因此有无膜结构不是它们的分类依据,D符合题意。故选D。2、C【解析】据图可知:过程1表示运用γ射线处理得到低芥酸品种Gg,过程2表示导入外源基因R,得到的低芥酸抗病油菜品种基因型为GgR,过程③表示经多代自交筛选,得到纯合的GGRR新品种,该过程运用了诱变育种和基因工程育种,诱导突变可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基因工程育种可以克服物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详解】A、由于变异具有不定向性和低频性,过程①往往需要使用γ射线处理大量的实验材料,才有可能得到所需的性状,A正确;B、过程②是将R基因导入低芥酸个体内,属于基因工程(DNA重组技术)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过程③是通过自交筛选最终得到低芥酸抗病品种,采用的方法是杂交育种,B正确;C、若过程②与过程③操作顺序互换,先经多代自交筛选得到GG品种,再导入R基因,得到的品种为GGR,不能稳定遗传,C错误;D、杂合子运用单倍体育种,可缩短得到纯合子的年限,在过程②(基因型为GgR)之后可进行单倍体育种可得到纯合的GGRR新品种,D正确。故选C。3、D【解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能发生互换导致基因重组,A错误;B、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每条染色体上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每条染色单体含有一个DNA,所以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核DNA数目=1:2,B错误;C、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由于染色体的着丝点还没有分裂,因此存在染色单体,C错误;D、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结束后,同源染色体已分离,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移到一极的染色体均为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即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体移向两极导致每极都有一个染色体组,D正确。故选D。4、B【解析】1、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2、样方法:①随机取样;②常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3、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标志后重新捕获数。【详解】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需要遵循随机取样的原则,A正确;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B错误;C、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是对种群密度的估算值,而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C正确;D、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假设种群数量为N,将M只鹿标记,再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D正确。故选B。5、A【解析】同一生物体不同组织细胞中所含的元素种类大体相同,但含量存在差异,如红细胞中Fe元素较多,故A错误;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或RNA,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是C、H、0、N,RNA的组成元素是C、H、0、N、P,故B正确;氨基酸的结构通式为,由此可见,蛋白质中的S元素只能存在于氨基酸的R基中,故C正确;核酸中的N存在于含氮碱基中,蛋白质中的N主要存在于肽键中,故D正确。6、B【解析】器官移植的排斥作用就是免疫排斥,免疫主要有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前者主要通过B淋巴细胞实现,后者主要通过T淋巴细胞实现。因此降低接受者的淋巴细胞的数量就可以降低排斥作用。故选B。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①.条件反射②.反射弧③.酒精摄入量高,而且在掺入苦味物质后仍然大量摄入酒精④.突触⑤.BCEF⑥.BDEF⑦.第一组小鼠都酒精成瘾,第二组小鼠都不酒精成瘾,对照组有的酒精成瘾有的不成瘾(具体描述无论在有无苦味物质时的酒精摄入情况亦可,结果要与前面分组对应)⑧.研究人脑是否有类似机制,预测哪些人容易酒精成瘾;开发能提高mPFC区相关神经元兴奋性的药物,治疗酒精成瘾【解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是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婴儿的吮吸、排尿反射等都非条件反射。梅子是一种很酸的果实,一吃起来就让人口水直流。这种反射活动是人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因此属于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个体生活过程中,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由特定的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射,条件反射提高了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大脑越发达的动物,建立的条件反射也就越复杂。【详解】(1)将小鼠置于训练装置中(图1),每次在铃声后提供蔗糖溶液。一段时间后小鼠听到铃声就吸吮饮水装置,这种反应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条件刺激形成的,因此,小鼠的这种反应属于条件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条件反射的形成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2)训练成功后,研究人员进行了连续26天的酒精成瘾测试(如表),苦味物质相当于负面刺激。成瘾前期小鼠酒精摄入量无显著差异,且第4~5天的饮酒量均低于第1~3天。根据成瘾后期酒精摄入量(如图2)的差异,将小鼠分为甲、乙、丙三组。图中显示丙组小鼠酒精摄入量高,而且在掺入苦味物质后仍然大量摄入酒精,说明丙组小鼠已经成瘾。(3)小鼠脑内mPFC区与行为控制有关,PAG区与对负面刺激的反应有关。①mPFC区一些神经元的轴突延伸进入PAG区,与该区神经元形成兴奋性突触联系,PAG区的兴奋使动物回避负面刺激。检测mPFC区神经元的活动,发现与丙组小鼠相比,在第4~5天和23~26天,甲、乙组小鼠更多神经元处于兴奋状态,说明丙组小鼠的相关神经元处于抑制状态,因而成瘾。②推测丙组小鼠mPFC区神经元的相对抑制状态导致其酒精成瘾。为了探究上述推测的正确与否,设计实验,实验设计的自变量是相关神经元是否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实验相关处理是第一组BCEF、第二组BDEF。在上述推测的支配下,第一组小鼠都酒精成瘾,第二组小鼠都不酒精成瘾,对照组有的酒精成瘾有的不成瘾,这样的结果能证明上述推测。(4)结合生活实际,因为酒精成瘾对于人来讲是很痛苦的事情,因此需要积极开发药物治疗,上述研究成果用于实践的话,则需要积极开发提高mPFC区相关神经元兴奋性的药物,治疗酒精成瘾。同时也能为研究酒精成瘾的机制提供新的思路。【点睛】熟知反射的概念及其机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能根据单一变量原则设计实验时解答本题的前提,能认真读题并提取相关的有用信息合理分析和作答是解答本题的必备能力。8、(1).DNA复制(2).转录(3).Bb(4).(5).BB【解析】1、分析图甲:图甲表示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病因,其中①表示DNA的复制过程;②表示转录过程。2、分析图乙:Ⅰ3和Ⅰ4均不患病,但他们有一个患病的女儿(Ⅱ9),即“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非伴性”,这说明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1)据分析1,图甲中①②表示的遗传信息流动过程分别是:①DNA复制;②转录。(2)据分析2,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Ⅱ10为患者,基因型是bb,可以推断出Ⅱ6、Ⅱ7的基因型均为Bb,则Ⅱ6和Ⅱ7婚配后生一患病女孩的概率1/4×1/2=1/8,Ⅱ9的基因型是bb,要保证Ⅱ9婚配后子代不患此病,从理论上说其配偶的基因型必须为BB。【点睛】本题考查了基因表达、遗传系谱图的分析、基因分离组合定律的应用等知识,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判断推理能力和计算能力。9、(1)①.分离(孟德尔第一)②.自由组合(孟德尔第二)(2)①.YyRr②.yyRr(3)①.黄色皱粒和绿色皱粒②.1∶1③.(25%)(4)①.YyRR或YyRr②.2或4③.黄色圆粒∶绿色圆粒=1∶1或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1∶1∶1∶1【解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进行杂交的后代中,圆粒:皱粒=3:1,说明亲本的基因组成为Rr和Rr;黄色:绿色=1:1,说明亲本的基因组成为Yy和yy。杂交后代F1中,分别是黄色圆粒(1YyRR、2YyRr)、黄色皱粒(1Yyrr)、绿色圆粒(1yyRR、2yyRr)和绿色皱粒(1yyrr);数量比为3:1:3:1。【小问1详解】根据题意可知:黄色圆粒和绿色圆粒进行杂交的后代中,圆粒:皱粒=3:1,黄色:绿色=1:1,说明Y和y遵循分离定律,Y/y和R/r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小问2详解】根据杂交后代的比例和上述分析,可以判断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黄色圆粒)和yyRr(绿色圆粒)。【小问3详解】在杂交后代F1中,基因型有6种,表现型有4种,分别是黄色圆粒(1YyRR、2YyRr)、黄色皱粒(1Yyrr)、绿色圆粒(1yyRR、2yyRr)和绿色皱粒(1yyrr);数量比为3:1:3:1。表现型不同于亲本的是黄色皱粒和绿色皱粒,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1:1。F1中纯合子占比例是1/2×1/2=1/4。【小问4详解】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和yyRr,则F1中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组成是YyRR或YyRr。如果用F1中的一株黄色圆粒YyRR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得到的F2的性状类型有2种,数量比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1:1;如果用F1中的一株黄色圆粒YyRr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得到的F2的性状类型有4种,数量比为黄色圆粒:绿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皱粒=1:1:1:1。【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基因的分离定律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因此在解答本题时,首先利用分离定律对两对基因逐对考虑,然后再利用乘法法则进行组合。10、(1)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物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2)物种组成(3)①.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②.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4)①.个体数量多②.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占绝对优势的局面【解析】生物群落的结构形成:群落结构是由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进化过程中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类型: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1)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2)原因: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②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水平结构:(1)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2)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小问1详解】生态位表征了物种对各种资源(食物、空间等)的利用以及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故研究某种植物的生态位需要研究它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物高度等特征,以及它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小问2详解】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小问3详解】群落中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还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小问4详解】表中数据表明适当引入捕食者之后,生物有机物的量变化不大,但物种的种类数却增加,出现该结果的原因是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占绝对优势的局面,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科学家把此现象称作”收割理论”。【点睛】本题综合考查群落的组成和结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