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福建省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21/19/wKhkGWckD6OAbRMjAAKGqCLxLKo384.jpg)
![2024-2025学年福建省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21/19/wKhkGWckD6OAbRMjAAKGqCLxLKo3842.jpg)
![2024-2025学年福建省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21/19/wKhkGWckD6OAbRMjAAKGqCLxLKo3843.jpg)
![2024-2025学年福建省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21/19/wKhkGWckD6OAbRMjAAKGqCLxLKo3844.jpg)
![2024-2025学年福建省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2/M04/21/19/wKhkGWckD6OAbRMjAAKGqCLxLKo38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福建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莺歌岭遗址(距今4000年至3000年)是牡丹江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文化遗存,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大型打制石器、磨制石斧、石磨棒、黑曜石器、骨器等;考古专家在该遗址中还发现了以陶猪为代表的小型陶制艺术品。据此推断,当时该地()A.采集和渔猎被完全取代 B.手工业生产工艺精湛C.社会劳动分工较为明确 D.人们已过上定居生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4000年至3000年(中国)。根据题干描述,莺歌岭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大型打制石器、磨制石斧、石磨棒、黑曜石器、骨器等,这些物品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能够进行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制作。此外,考古专家还发现了以陶猪为代表的小型陶制艺术品,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综合这些信息,可以推断出当时该地的人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因此,D项正确;采集和渔猎并未被完全取代,排除A项;因为虽然有一定的手工业生产,但不能确定其工艺精湛,排除B项;题干信息不足以说明社会劳动分工的明确程度,排除C项。故选D项。2.有学者称,秦朝推行郡县制以及“车同轨”“书同文”等,已经将春秋以来的“夷夏”观念转变为较为宽泛(包括南越、西南夷、西戎等民族在内)的华夏或“中国”观念。该学者意在强调,秦朝()A.怀柔远夷思想得以落实 B.民族交往推动疆域拓展C.国内民族差异逐步消失 D.政治统一增进国家认同〖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题干中提到秦朝推行郡县制以及“车同轨”“书同文”等措施,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从而增强国家的认同感,通过这些措施,秦朝将不同地区和民族纳入统一的政治和文化体系中,促进了国家的认同。因此,该学者意在强调秦朝通过政治统一增进了国家认同,D项正确;怀柔远夷是指对远方的夷族施以恩惠的意思,材料反映的是秦朝推广大一统的措施,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疆域扩展,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B项;国内民族差异逐步消失说法错误,国内民族差异不会消失,排除C项。故选D项。3.汉代初年曾以“三老,民之师也”导民以善,施行教化;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又“遣博士(褚)大等六人分循行天下……谕三老孝悌以为民师”。这一过程可用来说明()A.汉代沿袭了秦代基层治理经验 B.儒家思想影响力不断扩大C.三老进入汉代官僚体系的过程 D.秦汉重视社会管控的原因〖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从汉初用三老,导民以善,教化百姓,到汉文帝时期,率领三老孝悌力田者引导人民,再到汉武帝时期谕令三老孝悌以为民师,这体现了儒家思想影响在逐渐扩大,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汉代沿袭秦朝的基层治理经验,排除A项;三老并没有进入汉代官僚体系的过程,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秦朝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4.先秦时期,汉族男子娶亲时,夫妻交拜是在原有居室中,无须搭临时帐篷。北朝时中原地区举行婚礼仿照草原民族“庐帐为屋”的形式,盛行使用“青庐”,即用青布搭盖的临时帐篷。这一变化表明北朝时期()A.胡化之风日益盛行 B.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下降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少数民族汉化程度提高〖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朝(中国)。题干描述了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婚礼习俗的变化,即从先秦时期的在原有居室中举行婚礼,变为仿照草原民族的“庐帐为屋”形式,使用青布搭盖的临时帐篷。这种变化反映了草原民族的风俗对中原地区的影响,说明胡化之风在北朝时期日益盛行,A项正确;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并未下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汉族学习少数民族,并非华夏认同观念增强,也不是少数民族汉化程度提高,排除C项、D项。故选A项。5.唐玄宗天宝年间,全国一年收入税粟(征收粮税)共2500余万石,其中,“三百万折充绢布,添入两京(长安、洛阳)库。三百万回充米豆,供尚食及诸司官厨等料,并入京仓。四百万江淮回造米转入京,充官禄及诸司粮料”。这反映出当时()A.租庸调制濒临瓦解 B.江淮地区成为经济重心C.国家粮食储备充足 D.财政支出的集中度较高〖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题干中提到的税粟收入分配情况表明,唐玄宗天宝年间,国家将大量的粮食和物资集中用于两京(长安、洛阳)的库房、官厨以及官禄等方面。这反映出当时财政支出的集中度较高,即国家财政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和重要城市的支出上,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赋税制度情况,排除A项;江淮地区成为经济重心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反映国家财政支出情况,没有体现国家粮食储备充足,排除C项。故选D项。6.宋代科举试策频频以三国故事命题,并聚焦于战争方略、边疆防御等议题。在战争方略议题上;强调“其术如何”;在边疆防御议题上,关注“形势何据”。这种试策命题方式意在()A.涵养尚武精神 B.完善科举程序 C.弘扬传统文化 D.选拔实用人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因为命题关注的是战争方略和边疆防御的具体策略和依据,这明显是为了选拔能够在实际中解决这些问题、具有实用才能的人才,D项正确;虽然提到了战争方略等,但重点在于策略和防御的方法,而非单纯培养尚武精神,排除A项;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命题的内容和方向,并非是对科举程序的完善,排除B项;命题聚焦于具体的战争和防御的实用方面,并非主要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7.如表呈现了1271—1300年南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由此可反映出当时()地区1271年1300年北方耕地面积:3000万亩税收:80万两白银商业城市数量:8个人口:600万人耕地面积:3500万亩税收:100万两白银商业城市数量:10个人口:700万人南方耕地面积:6000万亩税收:200万两白银商业城市数量:20个人口:1200万人耕地面积:8000万亩税收:400万两白银商业城市数量:30个人口:2000万人A.经济结构出现了重大调整 B.南北经济差距的扩大C.南方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 D.经济重心南移的出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根据提供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1271年到1300年这段时间内,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耕地面积、税收、商业城市数量以及人口都有所增长。但是,南方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北方,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B项正确;虽然经济有所增长,但数据中没有直接反映出南北方经济结构的调整,只是反映南北方经济的差距扩大,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南北方的经济发展的各个主要方面,商品经济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南方商品经济”只是体现部分材料,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趋势的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是宋元时期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B项。8.有学者认为,16——19世纪,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逐渐变成黄金,逐步实现向金本位制过渡之际,中国的货币体制则采用银本位制,且当时中国保持世界经济中心地位,但金银兑换的差价也使中国成为西方国家掠夺财富的对象。要验证该学者的结论,可进一步查证当时()A.西方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 B.中国纸币流通范围的变化C.澳门地区的商品交易状况 D.中国在朝贡贸易中的得失〖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9世纪(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澳门成为中国广州对外贸易的中转港,海外贸易繁荣,故可用来研究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体制,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西方自由贸易政策,排除A项;材料说明中国货币的银本位制,与纸币流通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国际贸易中中国的货币体系,并未说明朝贡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9.晚明名士袁中郎文章记载:“士大夫宝玩欣赏,与诗画并重⋯⋯近日小技著名者尤多,皆吴人”,当时吴地“文人墨士、名公巨卿,不知湮没多少,而诸匠之名,顾得不朽”。这反映出当时()A.工匠技艺水平得到提高 B.经济发展影响社会风尚C.文化产业呈资本化倾向 D.重道轻器观念日益淡薄〖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明(中国)。袁中郎的文章提到士大夫对宝玩和诗画的欣赏,并且指出吴地的工匠技艺著名,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工艺品的重视和追捧,这种现象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为经济繁荣带来了人们对文化和艺术品的需求增加,进而影响了社会风尚,B项正确;材料主旨反映的是因为经济发展带来人们对文化艺术需求增多,影响社会风尚,并非强调工匠技艺,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文化产业发展倾向,排除C项;材料反映人民对文玩和诗画等追求,不能反映重道轻器观念,排除D项。故选B项。10.《中庸》提出“诚”的概念,是主观信念的意思。王夫之则对“诚”作了新的解释,“夫诚者,实有者也……天下之公有也,有目所共见,有耳所共闻也”。王夫之对“诚”的解释()A.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B.批判了君主专制体制C.肯定了人的私欲的正当性 D.凸显了经世致用思想〖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庸》对“诚”的解释是“主观信念”,而王夫之却认为“诚”是可以被人们目睹,耳闻,然后通过感官认识到的,这体现了王夫之对物质客观性存在的肯定,表达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君主专制统治,排除B项;李贽认为“人必有私”,肯定人的私欲的正当性,排除C项;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D项。故选A项。11.1860—1862年,太平军先后攻占苏州、嘉兴、杭州、湖州等地,中国最重要的蚕丝产区全部落入太平军之手。在此期间,这些地区的蚕丝出口量分别是67874包、83000包、75000包,与1853年相比,几乎增长了一倍。这表明当时()A.太平天国主导中外贸易 B.太平天国重视蚕丝贸易C.中国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D.列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0—1862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860—1862年,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苏州、嘉兴、杭州、湖州等地,蚕丝出口量与1853年相比,几乎增长了一倍,这体现了太平天国重视蚕丝贸易,B项正确;太平天国主导中外贸易说法不符合史实,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对比太平天国运动的经济占比成分,排除A项;中国自然经济加速解体符合史实,但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C项;列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无法在材料中直接体现,蚕丝出口也有可能是正常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12.下表所示为晚清部分人士言论。这些言论()年份人物言论1895沈寿康夫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896孙家鼐今中国创立京师大学堂,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有未备者,以西学补之;中学有失传者,以西学还之1898张之洞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A.肯定了洋务运动的成就 B.旨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C.回应了救亡图存的要求 D.实现了革故鼎新的目的〖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沈寿康、孙家鼐、张之洞均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是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的回应,即回应了救亡图存的要求,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洋务运动成就的态度,排除A项;这些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排除B项;“实现了”的说法绝对化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廷一方面借助“祈雨辄验”的举动企图凝聚民心、宣扬“天命”,另一方面通过恢复维新变法的一些举措,来回应士人群体的诉求。这些举动实质上反映了清廷()A.统治危机的加剧 B.反思百日维新教训C.天命观念的重构 D.政治话语权的转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廷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清廷一方面通过“祈雨辄验”的举动来宣扬“天命”,试图凝聚民心;另一方面通过恢复维新变法的一些举措来回应士人群体的诉求。这些举动表明清廷在内外压力下,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缓解统治危机,A项正确;恢复维新变法的一些举措不代表反思维新变法,而是为了巩固统治,排除B项;天命观念的重构不是根本目的,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面对士人群体的诉求,清政府的应对举措,不代表政治话语权的转移,排除D项。故选A项。14.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通饬各省都督及各军政府,“以保护人民财产为急务”“所有一切私产,均应归人民享有”。不久,《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这些法令的出台()A.促进了实业救国运动的兴起 B.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C.确保了人民私有财产的安全 D.留下了官僚资本膨胀的隐患〖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12年的中国。根据材料“以保护人民财产为急务”“所有一切私产,均应归人民享有”“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及所学可知,南京临时政府注重保护个人私产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这有利于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B项正确;甲午战败后,张謇等民族资本家兴起了实业救国运动,排除A项;这些法令并不能完全保障人民私有财产的安全,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官僚资本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才逐渐兴起,排除D项。故选B项。15.陈独秀写道:“入民国以来,总统之行,几无一处不摹仿皇帝。皇帝祀天,总统也礼天;皇帝尊孔,总统也尊孔;皇帝出来地下敷黄土,总统出来地下也敷黄土。”陈独秀这一评论旨在()A.批判传统儒家思想 B.质疑辛亥革命的彻底性C.弘扬民主科学精神 D.实现真正的民主与进步〖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材料为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的相关言论,强调孔子及其儒学已经沦为维护君主独裁的思想工具,从而助推了当时的思想解放和政治民主化,以企图实行实现真正的民主与进步,D项正确。“批判传统儒家思想”是手段,并非主旨,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辛亥革命的局限和问题,未质疑辛亥革命的彻底性,排除B项;“弘扬民主科学精神”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并非本质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16.下图信息可以用来说明,民国初期()A.民主共和制度不断发展 B.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传播C.政党政治建设成效显著 D.列强在华争夺日趋激烈〖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国初期,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等均以失败告终,这说明民主共和思想观念得到传播,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发展,不是民主共和制度的不断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党政治,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C项;材料主旨反映的民主共和与封建帝制的斗争,不直接涉及列强,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开皇十七年(597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所有赛给,不逾经费,京司帑屋(库房)既充,积于廊庑之下,高祖(隋文帝)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隋炀帝)长城御河,不计于人力,运驴武马,指期于百姓。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老弱耕稼,不足以救饥馁,妇工纺织,不足以赡资装。九区之内,鸾和岁动,从幸宫掖,常十万人,所有供需,皆仰州县。租赋之外,一切徽敛,趣以周备,不顾元元,吏因割剥,盗其大半……(617年)代王开永丰之粟,以振饥人,去仓数百里,老幼云集。吏在贪残,官无攸次,咸资镏货(意指官吏利用职权收取贿赂),动移旬月(出仓粮食的移动被拖延上十天半个月),(饥民)顿卧墟野,欲返不能,死人如积,不可胜计⋯⋯隋氏之亡,亦由于此。—摘编自[唐]魏徵等《隋书·食货志》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隋朝的仓库建设进行评价,并谈谈你对“隋氏之亡,亦由于此”的看法。〖答案〗评价:助推了“开皇之治”的实现;为营建东都和大运河的兴建提供了物质支撑;完善了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和社会救济体系;刺激了统治者虚骄自大的心理;管理方面腐败丛生;实际救济作用有限。看法:这一观点将统治者政策失当作为隋朝速亡的重要原因,深受民本思想的影响,带有浓厚的(以史为鉴的)劝导意味;但这一观点没有看到隋朝灭亡的根源在于阶级矛盾的激化,过度关注统治者的道德品质,存在局限性。(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本题是影响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朝时期中国。评价:根据材料“开皇十七年(597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得出助推了“开皇之治”的实现;根据材料“所有赛给,不逾经费,京司帑屋(库房)既充,积于廊庑之下,高祖(隋文帝)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得出为营建东都和大运河的兴建提供了物质支撑;根据所学得出完善了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和社会救济体系;刺激了统治者虚骄自大的心理;根据材料“吏在贪残,官无攸次,咸资镏货(意指官吏利用职权收取贿赂),动移旬月(出仓粮食的移动被拖延上十天半个月),(饥民)顿卧墟野,欲返不能,死人如积,不可胜计”得出管理方面腐败丛生;实际救济作用有限。看法:根据材料“吏在贪残,官无攸次,咸资镏货(意指官吏利用职权收取贿赂),动移旬月(出仓粮食的移动被拖延上十天半个月),(饥民)顿卧墟野,欲返不能,死人如积,不可胜计⋯⋯隋氏之亡,亦由于此”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观点将统治者的政策失当作为隋朝速亡的重要原因,深受民本思想的影响,带有浓厚的(以史为鉴的)劝导意味;但这一观点没有看到隋朝灭亡的根源在于阶级矛盾的激化,过度关注统治者的道德品质,存在局限性。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美国社会学家说:“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1905年,清廷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自此,推行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寿终正寝。科举既废,中国读书人最重要的进身之路便被断绝,他们遇上了从未有过的无比严重的生存危机。——摘编自王莹莹《清末科举制的废除与知识分子的出路》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为清末失去科举前途的士人设计一种出路,并说明理由。(要求:明确指出所设计的出路,理由充分,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出路:从事工商业。理由:近代以来,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传统重农抑商的思想逐渐淡化;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下,中国近代工商业兴起发展起来;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晚清政府推行奖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民族工商业有了较好的发展契机。科举制被废除后,有财力的读书人可投资实业,为家乡的发展和国家现代化贡献力量;家贫者可进厂矿企业务工,壮大中国无产阶级力量,推动中国革命的前进。示例二出路:投笔从戎理由:晚清中国面临内忧外患,民族危机严重。科举制被废除后,有报国志向的读书人可以投身军营,因为他们易于接受先进思想,较快掌握近代军事技能。在清末新政中,军事改革是其重要内容,这为没有出路的青年知识分子提供了契机。在辛亥革命中,新军成为革命的重要力量,为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作出了重要贡献。(“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清末时期的中国。首先解读材料,材料呈现的是晚清时期取消科举制及科举取消的影响,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为清末失去科举前途的士人设计一种出路,并说明理由。根据所学可知,清末时期,科举取消,士人可以选择从事工商业。然后阐述选择工商业的理由,阐述理由结合晚清时期的时代背景,从内外两个方面回答,如近代以来,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传统重农抑商的思想逐渐淡化;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下,中国近代工商业兴起发展起来;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晚清政府推行奖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民族工商业有了较好的发展契机。科举制被废除后,有财力的读书人可投资实业,为家乡的发展和国家现代化贡献力量;家贫者可进厂矿企业务工,壮大中国无产阶级力量,推动中国革命的前进。同时也可以选择投笔从戎。结合当时时代背景,晚清中国面临内忧外患,民族危机严重。科举制被废除后,有报国志向的读书人可以投身军营,因为他们易于接受先进思想,较快掌握近代军事技能。在清末新政中,军事改革是其重要内容,这为没有出路的青年知识分子提供了契机。在辛亥革命中,新军成为革命的重要力量,为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作出了重要贡献。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后期文化下移,九流百家兴起,诸家藏书丰富,各有著述,古籍整理工作亦逐渐兴起。简帛时代规模较大且影响深远的古籍整理工作,当首推孔子校订“六经”。—摘编自踪凡《中国历史上的古籍整理工作》材料二北宋政府在对散佚古籍进行多方收集的同时,着手古籍的编纂、校勘、注疏和著录工作。著作郎、校书郎等都是“清贵”职务,朝廷多从年轻而又有才学的官员中去选取。他们找到了整理古籍的方法,如校勘书籍要“广求其本”“兼本照对”等。他们在书籍校勘的基础之上,编定了很多目录,使众多的书籍部次得当,便于检索使用。——摘编自王晟《北宋时期的古籍整理》材料三我国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典籍,而且有着接续不断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的历史传统,积累了丰富的古籍整理的经验。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汉、唐、宋、清是古籍整理史上的重要时期,其中汉、宋代表着两个不同的传统,而清代则是一个集大成的时期。——摘编自孙钦善《戴震与古籍整理——兼谈对清代考据学派历史经验的批判继承》(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和宋代古籍整理能够兴起的相似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古籍整理的特点,并指出其意义。〖答案〗(1)相似因素:社会结构变化;文化下移;人才涌现;书籍载体和制作方式转变(技术条件)。(2)特点:官方与民间共同参与(主体多元性);内容涵盖广泛且重点突出(内容广泛性);注重考据校勘,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方法科学性);文化传承与政治需求相结合(目的复合性);历史阶段性(延续性)。意义:继承和保存了古籍和传统文化;有利于人才培养;摸索出古籍整理的科学方法,发展了校勘学;推动了目录学、文献学的发展。〖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和宋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二的时间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结构变化;根据材料一“春秋后期文化下移”、材料二“散佚古籍”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下移;根据材料一“九流百家兴起”、材料二“从年轻而又有才学的官员中去选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才涌现;根据材料一“简帛时代规模较大且影响深远的古籍整理工作”、材料二“编定了很多目录,使众多的书籍部次得当,便于检索使用”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书籍载体和制作方式转变(技术条件)。【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九流百家兴起,诸家藏书丰富,各有著述”、材料二“北宋政府在对散佚古籍进行多方收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方与民间共同参与(主体多元性);根据材料一“诸家藏书丰富,各有著述”、材料二“着手古籍的编纂、校勘、注疏和著录工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容涵盖广泛且重点突出(内容广泛性);根据材料一“孔子校订‘六经’”、材料二“他们找到了整理古籍的方法,如校勘书籍要‘广求其本’‘兼本照对’等。他们在书籍校勘的基础之上,编定了很多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注重考据校勘,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方法科学性);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文化传承与政治需求相结合(目的复合性);根据材料三“有着接续不断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的历史传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史阶段性(延续性)。第二小问意义,根据材料一“孔子校订‘六经’”、材料二“对散佚古籍进行多方收集”、材料三“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典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继承和保存了古籍和传统文化;根据材料一“九流百家兴起,诸家藏书丰富,各有著述”、材料二“著作郎、校书郎等都是‘清贵’职务,朝廷多从年轻而又有才学的官员中去选取”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有利于人才培养;根据材料二“他们找到了整理古籍的方法,如校勘书籍要‘广求其本’‘兼本照对’等。他们在书籍校勘的基础之上,编定了很多目录,使众多的书籍部次得当,便于检索使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摸索出古籍整理的科学方法,发展了校勘学;根据材料二“编定了很多目录,使众多的书籍部次得当,便于检索使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推动了目录学、文献学的发展。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农立国,阴历不仅是一种自然时间,更与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岁时节日把人们关于自然时间的认识与人类在这个时间点上的特殊活动相结合,从而使自然时间具有了人文意义。中华民国建立后,为实现自己的现代性诉求,与世界接轨,废历改元,以西历为主,兼用传统的阴历,形成了中国节日体系拼盘式的格局,主要包括传统的节日体系和国家、政府主导的节日体系两大体系,上海在当时已成为国际商埠,因此,更增添一大外来节日体系。民国政府主导的节日体系,具有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如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纪念日、国庆纪念日、国耻日等,强调的是“国家”“独立”“现代化”,南北统一纪念日等强调的是“统一”,黄花岗各志士殉国纪念日、国会开幕纪念日、恢复共和纪念日、云南倡议拥护共和纪念日强调的是“革命”“民主”“共和”,大元帅逝世纪念日、孙中山诞辰纪念日强调的是“革命”“领袖”等。——摘编自艾萍《继承与异动——北洋军阀时期的风俗变革》提取材料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表述成文,逻辑清晰。)〖答案〗示例论题:中华民国的成立推动了中国习俗节日的近代化。阐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成立后,为实现现代性发展诉求,大力破除封建旧制,传统节日中与封建等级制度相关的烦琐礼仪被废除,使节日习俗更加平等,符合民主共和的时代精神;采用西历纪元,兼用传统的阴历,中国的传统节日受到冲击,外来节日进入社会生活,譬如作为国际商埠的上海,出现了一些外来的节日;由于中华民国以共和体制取代了专制体制,中国出现了许多强调新型国家意识形态的官方纪念日,如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纪念日、国庆纪念日、国耻日等,强调的是“国家”“独立”“现代化”。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等依然存在,官方主导的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并存,形成了民国以来节日体系的拼盘式格局。总之,传统节日体系的变动和新的节日体系的形成,体现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又是中国融入世界、进行现代化的体现。(“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的唯一依据。)〖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首先,解读材料,材料主要呈现的是中华民国建立后,为实现现代化诉求,与世界接轨,废历改元,以西历为主,兼用传统的阴历,形成了中国节日体系拼盘式的格局。民国政府主导的节日体系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影响,强调“国家”“独立”“现代化”“统一”“革命”“民主”“共和”等理念。题目要求提取材料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阐述。根据材料“民国政府主导的节日体系,具有意识形态的强烈影响。”可拟论题为中华民国的成立推动了中国习俗节日的近代化。其次根据所拟论题进行阐述,阐述从辛亥革命积极影响和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积极措施角度进行,如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成立后,为实现现代性发展诉求,大力破除封建旧制,传统节日中与封建等级制度相关的烦琐礼仪被废除,使节日习俗更加平等,符合民主共和的时代精神;采用西历纪元,兼用传统的阴历,中国的传统节日受到冲击,外来节日进入社会生活,譬如作为国际商埠的上海,出现了一些外来的节日;由于中华民国以共和体制取代了专制体制,中国出现了许多强调新型国家意识形态的官方纪念日,如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纪念日、国庆纪念日、国耻日等,强调的是“国家”“独立”“现代化”。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中秋节等依然存在,官方主导的节日与中国传统节日并存,形成了民国以来节日体系的拼盘式格局。最后总结升华,总之,传统节日体系的变动和新的节日体系的形成,体现了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又是中国融入世界、进行现代化的体现。福建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莺歌岭遗址(距今4000年至3000年)是牡丹江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文化遗存,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大型打制石器、磨制石斧、石磨棒、黑曜石器、骨器等;考古专家在该遗址中还发现了以陶猪为代表的小型陶制艺术品。据此推断,当时该地()A.采集和渔猎被完全取代 B.手工业生产工艺精湛C.社会劳动分工较为明确 D.人们已过上定居生活〖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4000年至3000年(中国)。根据题干描述,莺歌岭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片、大型打制石器、磨制石斧、石磨棒、黑曜石器、骨器等,这些物品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能够进行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制作。此外,考古专家还发现了以陶猪为代表的小型陶制艺术品,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综合这些信息,可以推断出当时该地的人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因此,D项正确;采集和渔猎并未被完全取代,排除A项;因为虽然有一定的手工业生产,但不能确定其工艺精湛,排除B项;题干信息不足以说明社会劳动分工的明确程度,排除C项。故选D项。2.有学者称,秦朝推行郡县制以及“车同轨”“书同文”等,已经将春秋以来的“夷夏”观念转变为较为宽泛(包括南越、西南夷、西戎等民族在内)的华夏或“中国”观念。该学者意在强调,秦朝()A.怀柔远夷思想得以落实 B.民族交往推动疆域拓展C.国内民族差异逐步消失 D.政治统一增进国家认同〖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秦朝时期的中国。题干中提到秦朝推行郡县制以及“车同轨”“书同文”等措施,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政治上的统一,从而增强国家的认同感,通过这些措施,秦朝将不同地区和民族纳入统一的政治和文化体系中,促进了国家的认同。因此,该学者意在强调秦朝通过政治统一增进了国家认同,D项正确;怀柔远夷是指对远方的夷族施以恩惠的意思,材料反映的是秦朝推广大一统的措施,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疆域扩展,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B项;国内民族差异逐步消失说法错误,国内民族差异不会消失,排除C项。故选D项。3.汉代初年曾以“三老,民之师也”导民以善,施行教化;汉文帝十二年(前168年)“以户口率置三老孝悌力田常员,令各率其意以道民焉”;汉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又“遣博士(褚)大等六人分循行天下……谕三老孝悌以为民师”。这一过程可用来说明()A.汉代沿袭了秦代基层治理经验 B.儒家思想影响力不断扩大C.三老进入汉代官僚体系的过程 D.秦汉重视社会管控的原因〖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从汉初用三老,导民以善,教化百姓,到汉文帝时期,率领三老孝悌力田者引导人民,再到汉武帝时期谕令三老孝悌以为民师,这体现了儒家思想影响在逐渐扩大,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汉代沿袭秦朝的基层治理经验,排除A项;三老并没有进入汉代官僚体系的过程,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秦朝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4.先秦时期,汉族男子娶亲时,夫妻交拜是在原有居室中,无须搭临时帐篷。北朝时中原地区举行婚礼仿照草原民族“庐帐为屋”的形式,盛行使用“青庐”,即用青布搭盖的临时帐篷。这一变化表明北朝时期()A.胡化之风日益盛行 B.中原文化的影响力下降C.华夏认同观念增强 D.少数民族汉化程度提高〖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朝(中国)。题干描述了北朝时期中原地区婚礼习俗的变化,即从先秦时期的在原有居室中举行婚礼,变为仿照草原民族的“庐帐为屋”形式,使用青布搭盖的临时帐篷。这种变化反映了草原民族的风俗对中原地区的影响,说明胡化之风在北朝时期日益盛行,A项正确;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并未下降,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汉族学习少数民族,并非华夏认同观念增强,也不是少数民族汉化程度提高,排除C项、D项。故选A项。5.唐玄宗天宝年间,全国一年收入税粟(征收粮税)共2500余万石,其中,“三百万折充绢布,添入两京(长安、洛阳)库。三百万回充米豆,供尚食及诸司官厨等料,并入京仓。四百万江淮回造米转入京,充官禄及诸司粮料”。这反映出当时()A.租庸调制濒临瓦解 B.江淮地区成为经济重心C.国家粮食储备充足 D.财政支出的集中度较高〖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题干中提到的税粟收入分配情况表明,唐玄宗天宝年间,国家将大量的粮食和物资集中用于两京(长安、洛阳)的库房、官厨以及官禄等方面。这反映出当时财政支出的集中度较高,即国家财政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央政府和重要城市的支出上,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赋税制度情况,排除A项;江淮地区成为经济重心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反映国家财政支出情况,没有体现国家粮食储备充足,排除C项。故选D项。6.宋代科举试策频频以三国故事命题,并聚焦于战争方略、边疆防御等议题。在战争方略议题上;强调“其术如何”;在边疆防御议题上,关注“形势何据”。这种试策命题方式意在()A.涵养尚武精神 B.完善科举程序 C.弘扬传统文化 D.选拔实用人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因为命题关注的是战争方略和边疆防御的具体策略和依据,这明显是为了选拔能够在实际中解决这些问题、具有实用才能的人才,D项正确;虽然提到了战争方略等,但重点在于策略和防御的方法,而非单纯培养尚武精神,排除A项;题干中主要强调的是命题的内容和方向,并非是对科举程序的完善,排除B项;命题聚焦于具体的战争和防御的实用方面,并非主要为了弘扬传统文化,排除C项。故选D项。7.如表呈现了1271—1300年南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由此可反映出当时()地区1271年1300年北方耕地面积:3000万亩税收:80万两白银商业城市数量:8个人口:600万人耕地面积:3500万亩税收:100万两白银商业城市数量:10个人口:700万人南方耕地面积:6000万亩税收:200万两白银商业城市数量:20个人口:1200万人耕地面积:8000万亩税收:400万两白银商业城市数量:30个人口:2000万人A.经济结构出现了重大调整 B.南北经济差距的扩大C.南方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 D.经济重心南移的出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根据提供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1271年到1300年这段时间内,无论是北方还是南方,耕地面积、税收、商业城市数量以及人口都有所增长。但是,南方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北方,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B项正确;虽然经济有所增长,但数据中没有直接反映出南北方经济结构的调整,只是反映南北方经济的差距扩大,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南北方的经济发展的各个主要方面,商品经济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南方商品经济”只是体现部分材料,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趋势的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不是宋元时期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B项。8.有学者认为,16——19世纪,在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逐渐变成黄金,逐步实现向金本位制过渡之际,中国的货币体制则采用银本位制,且当时中国保持世界经济中心地位,但金银兑换的差价也使中国成为西方国家掠夺财富的对象。要验证该学者的结论,可进一步查证当时()A.西方国家的自由贸易政策 B.中国纸币流通范围的变化C.澳门地区的商品交易状况 D.中国在朝贡贸易中的得失〖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6-19世纪(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澳门成为中国广州对外贸易的中转港,海外贸易繁荣,故可用来研究国际贸易中的结算货币体制,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西方自由贸易政策,排除A项;材料说明中国货币的银本位制,与纸币流通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国际贸易中中国的货币体系,并未说明朝贡贸易,排除D项。故选C项。9.晚明名士袁中郎文章记载:“士大夫宝玩欣赏,与诗画并重⋯⋯近日小技著名者尤多,皆吴人”,当时吴地“文人墨士、名公巨卿,不知湮没多少,而诸匠之名,顾得不朽”。这反映出当时()A.工匠技艺水平得到提高 B.经济发展影响社会风尚C.文化产业呈资本化倾向 D.重道轻器观念日益淡薄〖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明(中国)。袁中郎的文章提到士大夫对宝玩和诗画的欣赏,并且指出吴地的工匠技艺著名,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工艺品的重视和追捧,这种现象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因为经济繁荣带来了人们对文化和艺术品的需求增加,进而影响了社会风尚,B项正确;材料主旨反映的是因为经济发展带来人们对文化艺术需求增多,影响社会风尚,并非强调工匠技艺,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文化产业发展倾向,排除C项;材料反映人民对文玩和诗画等追求,不能反映重道轻器观念,排除D项。故选B项。10.《中庸》提出“诚”的概念,是主观信念的意思。王夫之则对“诚”作了新的解释,“夫诚者,实有者也……天下之公有也,有目所共见,有耳所共闻也”。王夫之对“诚”的解释()A.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B.批判了君主专制体制C.肯定了人的私欲的正当性 D.凸显了经世致用思想〖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庸》对“诚”的解释是“主观信念”,而王夫之却认为“诚”是可以被人们目睹,耳闻,然后通过感官认识到的,这体现了王夫之对物质客观性存在的肯定,表达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君主专制统治,排除B项;李贽认为“人必有私”,肯定人的私欲的正当性,排除C项;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D项。故选A项。11.1860—1862年,太平军先后攻占苏州、嘉兴、杭州、湖州等地,中国最重要的蚕丝产区全部落入太平军之手。在此期间,这些地区的蚕丝出口量分别是67874包、83000包、75000包,与1853年相比,几乎增长了一倍。这表明当时()A.太平天国主导中外贸易 B.太平天国重视蚕丝贸易C.中国自然经济加速解体 D.列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0—1862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860—1862年,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苏州、嘉兴、杭州、湖州等地,蚕丝出口量与1853年相比,几乎增长了一倍,这体现了太平天国重视蚕丝贸易,B项正确;太平天国主导中外贸易说法不符合史实,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对比太平天国运动的经济占比成分,排除A项;中国自然经济加速解体符合史实,但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C项;列强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无法在材料中直接体现,蚕丝出口也有可能是正常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12.下表所示为晚清部分人士言论。这些言论()年份人物言论1895沈寿康夫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896孙家鼐今中国创立京师大学堂,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有未备者,以西学补之;中学有失传者,以西学还之1898张之洞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A.肯定了洋务运动的成就 B.旨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C.回应了救亡图存的要求 D.实现了革故鼎新的目的〖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沈寿康、孙家鼐、张之洞均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是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的回应,即回应了救亡图存的要求,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洋务运动成就的态度,排除A项;这些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排除B项;“实现了”的说法绝对化且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廷一方面借助“祈雨辄验”的举动企图凝聚民心、宣扬“天命”,另一方面通过恢复维新变法的一些举措,来回应士人群体的诉求。这些举动实质上反映了清廷()A.统治危机的加剧 B.反思百日维新教训C.天命观念的重构 D.政治话语权的转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廷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了应对这种危机,清廷一方面通过“祈雨辄验”的举动来宣扬“天命”,试图凝聚民心;另一方面通过恢复维新变法的一些举措来回应士人群体的诉求。这些举动表明清廷在内外压力下,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缓解统治危机,A项正确;恢复维新变法的一些举措不代表反思维新变法,而是为了巩固统治,排除B项;天命观念的重构不是根本目的,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面对士人群体的诉求,清政府的应对举措,不代表政治话语权的转移,排除D项。故选A项。14.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通饬各省都督及各军政府,“以保护人民财产为急务”“所有一切私产,均应归人民享有”。不久,《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这些法令的出台()A.促进了实业救国运动的兴起 B.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C.确保了人民私有财产的安全 D.留下了官僚资本膨胀的隐患〖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12年的中国。根据材料“以保护人民财产为急务”“所有一切私产,均应归人民享有”“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及所学可知,南京临时政府注重保护个人私产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这有利于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B项正确;甲午战败后,张謇等民族资本家兴起了实业救国运动,排除A项;这些法令并不能完全保障人民私有财产的安全,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官僚资本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才逐渐兴起,排除D项。故选B项。15.陈独秀写道:“入民国以来,总统之行,几无一处不摹仿皇帝。皇帝祀天,总统也礼天;皇帝尊孔,总统也尊孔;皇帝出来地下敷黄土,总统出来地下也敷黄土。”陈独秀这一评论旨在()A.批判传统儒家思想 B.质疑辛亥革命的彻底性C.弘扬民主科学精神 D.实现真正的民主与进步〖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材料为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的相关言论,强调孔子及其儒学已经沦为维护君主独裁的思想工具,从而助推了当时的思想解放和政治民主化,以企图实行实现真正的民主与进步,D项正确。“批判传统儒家思想”是手段,并非主旨,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辛亥革命的局限和问题,未质疑辛亥革命的彻底性,排除B项;“弘扬民主科学精神”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并非本质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16.下图信息可以用来说明,民国初期()A.民主共和制度不断发展 B.民主共和观念得到传播C.政党政治建设成效显著 D.列强在华争夺日趋激烈〖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民国初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民国初期,袁世凯称帝和张勋复辟等均以失败告终,这说明民主共和思想观念得到传播,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发展,不是民主共和制度的不断发展,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政党政治,无法得出相关结论,排除C项;材料主旨反映的民主共和与封建帝制的斗争,不直接涉及列强,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开皇十七年(597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所有赛给,不逾经费,京司帑屋(库房)既充,积于廊庑之下,高祖(隋文帝)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隋炀帝)长城御河,不计于人力,运驴武马,指期于百姓。天下死于役而家伤于财……老弱耕稼,不足以救饥馁,妇工纺织,不足以赡资装。九区之内,鸾和岁动,从幸宫掖,常十万人,所有供需,皆仰州县。租赋之外,一切徽敛,趣以周备,不顾元元,吏因割剥,盗其大半……(617年)代王开永丰之粟,以振饥人,去仓数百里,老幼云集。吏在贪残,官无攸次,咸资镏货(意指官吏利用职权收取贿赂),动移旬月(出仓粮食的移动被拖延上十天半个月),(饥民)顿卧墟野,欲返不能,死人如积,不可胜计⋯⋯隋氏之亡,亦由于此。—摘编自[唐]魏徵等《隋书·食货志》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隋朝的仓库建设进行评价,并谈谈你对“隋氏之亡,亦由于此”的看法。〖答案〗评价:助推了“开皇之治”的实现;为营建东都和大运河的兴建提供了物质支撑;完善了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和社会救济体系;刺激了统治者虚骄自大的心理;管理方面腐败丛生;实际救济作用有限。看法:这一观点将统治者政策失当作为隋朝速亡的重要原因,深受民本思想的影响,带有浓厚的(以史为鉴的)劝导意味;但这一观点没有看到隋朝灭亡的根源在于阶级矛盾的激化,过度关注统治者的道德品质,存在局限性。(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本题是影响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朝时期中国。评价:根据材料“开皇十七年(597年),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得出助推了“开皇之治”的实现;根据材料“所有赛给,不逾经费,京司帑屋(库房)既充,积于廊庑之下,高祖(隋文帝)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得出为营建东都和大运河的兴建提供了物质支撑;根据所学得出完善了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和社会救济体系;刺激了统治者虚骄自大的心理;根据材料“吏在贪残,官无攸次,咸资镏货(意指官吏利用职权收取贿赂),动移旬月(出仓粮食的移动被拖延上十天半个月),(饥民)顿卧墟野,欲返不能,死人如积,不可胜计”得出管理方面腐败丛生;实际救济作用有限。看法:根据材料“吏在贪残,官无攸次,咸资镏货(意指官吏利用职权收取贿赂),动移旬月(出仓粮食的移动被拖延上十天半个月),(饥民)顿卧墟野,欲返不能,死人如积,不可胜计⋯⋯隋氏之亡,亦由于此”结合所学可知,这一观点将统治者的政策失当作为隋朝速亡的重要原因,深受民本思想的影响,带有浓厚的(以史为鉴的)劝导意味;但这一观点没有看到隋朝灭亡的根源在于阶级矛盾的激化,过度关注统治者的道德品质,存在局限性。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有美国社会学家说:“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1905年,清廷宣布“自丙午(1906年)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自此,推行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寿终正寝。科举既废,中国读书人最重要的进身之路便被断绝,他们遇上了从未有过的无比严重的生存危机。——摘编自王莹莹《清末科举制的废除与知识分子的出路》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为清末失去科举前途的士人设计一种出路,并说明理由。(要求:明确指出所设计的出路,理由充分,逻辑清晰。)〖答案〗示例一出路:从事工商业。理由:近代以来,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传统重农抑商的思想逐渐淡化;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下,中国近代工商业兴起发展起来;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晚清政府推行奖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民族工商业有了较好的发展契机。科举制被废除后,有财力的读书人可投资实业,为家乡的发展和国家现代化贡献力量;家贫者可进厂矿企业务工,壮大中国无产阶级力量,推动中国革命的前进。示例二出路:投笔从戎理由:晚清中国面临内忧外患,民族危机严重。科举制被废除后,有报国志向的读书人可以投身军营,因为他们易于接受先进思想,较快掌握近代军事技能。在清末新政中,军事改革是其重要内容,这为没有出路的青年知识分子提供了契机。在辛亥革命中,新军成为革命的重要力量,为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作出了重要贡献。(“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是清末时期的中国。首先解读材料,材料呈现的是晚清时期取消科举制及科举取消的影响,题目要求,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为清末失去科举前途的士人设计一种出路,并说明理由。根据所学可知,清末时期,科举取消,士人可以选择从事工商业。然后阐述选择工商业的理由,阐述理由结合晚清时期的时代背景,从内外两个方面回答,如近代以来,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传统重农抑商的思想逐渐淡化;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下,中国近代工商业兴起发展起来;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实业救国思潮兴起;晚清政府推行奖励工商业发展的政策,民族工商业有了较好的发展契机。科举制被废除后,有财力的读书人可投资实业,为家乡的发展和国家现代化贡献力量;家贫者可进厂矿企业务工,壮大中国无产阶级力量,推动中国革命的前进。同时也可以选择投笔从戎。结合当时时代背景,晚清中国面临内忧外患,民族危机严重。科举制被废除后,有报国志向的读书人可以投身军营,因为他们易于接受先进思想,较快掌握近代军事技能。在清末新政中,军事改革是其重要内容,这为没有出路的青年知识分子提供了契机。在辛亥革命中,新军成为革命的重要力量,为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作出了重要贡献。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后期文化下移,九流百家兴起,诸家藏书丰富,各有著述,古籍整理工作亦逐渐兴起。简帛时代规模较大且影响深远的古籍整理工作,当首推孔子校订“六经”。—摘编自踪凡《中国历史上的古籍整理工作》材料二北宋政府在对散佚古籍进行多方收集的同时,着手古籍的编纂、校勘、注疏和著录工作。著作郎、校书郎等都是“清贵”职务,朝廷多从年轻而又有才学的官员中去选取。他们找到了整理古籍的方法,如校勘书籍要“广求其本”“兼本照对”等。他们在书籍校勘的基础之上,编定了很多目录,使众多的书籍部次得当,便于检索使用。——摘编自王晟《北宋时期的古籍整理》材料三我国不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典籍,而且有着接续不断地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的历史传统,积累了丰富的古籍整理的经验。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汉、唐、宋、清是古籍整理史上的重要时期,其中汉、宋代表着两个不同的传统,而清代则是一个集大成的时期。——摘编自孙钦善《戴震与古籍整理——兼谈对清代考据学派历史经验的批判继承》(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和宋代古籍整理能够兴起的相似因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古籍整理的特点,并指出其意义。〖答案〗(1)相似因素:社会结构变化;文化下移;人才涌现;书籍载体和制作方式转变(技术条件)。(2)特点:官方与民间共同参与(主体多元性);内容涵盖广泛且重点突出(内容广泛性);注重考据校勘,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方法科学性);文化传承与政治需求相结合(目的复合性);历史阶段性(延续性)。意义:继承和保存了古籍和传统文化;有利于人才培养;摸索出古籍整理的科学方法,发展了校勘学;推动了目录学、文献学的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报表性能优化》课件
- 《高速铁路运输组织》课件
- 气瓶充装作业安全教育培训
- 银行业绩工作总结模板
- 小学班主任管理过程中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
- 离职申请书奶酪
- 医学院大学生创业项目名称
-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计算同步作业模拟题带答案
- 光伏运维安全管理制度
- 大雪营销新视角
- 代写文章合同模板
- 2024-2030年中国会务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风险预测研究报告
- 初中体育与健康 50米加速跑及途中跑 教案
- 自考00808商法押题及答案解析
- 医院紧急医疗救援管理制度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政治 第1单元 民事权利与义务 第1课 第1框 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教案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 常见化疗药物及运用
- 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制度
- 咨询与评估管理制度
- 中医辨证-八纲辨证(中医学课件)
- CJT 313-2009 生活垃圾采样和分析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