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天津市弘毅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一、单选题(2*30=60分)1.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聚落群中既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区;既有埋葬一般人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这表明良渚文化()A.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B.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C.已形成专制集权国家 D.呈现出向更高社会发展的迹象〖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500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良渚文化遗址阶级差别明显,说明当时生产力发展,阶级分化出现,D项正确。良渚文化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排除A项;良渚文化的文明成就说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但材料强调良渚文化的阶级分化,排除B项;秦朝才形成专制集权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2.西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D.有利于强化社会等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士的阶层分化成为社会变革的主要推动力量,C正确;百家争鸣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A排除;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是铁犁牛耕出现的产物,B排除;士阶层的分化是社会等级瓦解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3.周代在王位和诸侯国国君继承对象的选择上,首先考虑嫡出,若没有嫡出之子,再考虑庶出;在坚持“立嫡”原则的同时,还要坚持以年龄排序的原则,由长及幼,不能错乱。这说明周代()A.注重维系政权继承的稳定性 B.官僚政治的巩固须借助嫡长子继承制C.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前提与基础 D.儒家“尊老敬长”礼制成为政治准绳〖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题干“周代在王位和诸侯国国君继承对象的选择上,首先考虑嫡出”“坚持“立嫡”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宗法制最大的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其有利于维系政权继承的稳定性,A项正确;西周宗法制体现的贵族政治(血缘政治),排除B项;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具体表现,排除C项;此时儒家思想尚未产生,排除D项。故选A项。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保护私有财产理念的产生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答案〗D〖解析〗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D项正确;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排除A项;据材料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属于各学派的主张,不代表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排除C项。故选D项。5.西汉陆贾说:“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然秦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吸收这一教训,西汉的做法是()A.奉行儒学,以德治民 B.封诸侯王,因俗而治C.设中朝官,强化君权 D.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反映了秦朝刑罚严苛,暴政而亡的教训。结合所学可知,吸收这一教训,西汉的做法是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奉行儒学是在西汉中期汉武帝时期,西汉初期并未奉行儒学;B选项错误,因鉴戒秦不行分封孤立而亡,西汉初期在推行郡县制的基础上大封诸侯王,这不是西汉吸收秦亡于严刑苛法的教训的做法;C选项错误,设立中朝官的目的是强化皇权,与这一教训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6.西汉初年,不仅王国内的群臣对诸侯王自称“臣”,朝廷官吏对诸侯王也自称“臣”。汉武帝时期,严禁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否则要被处以极刑。汉武帝这一规定意在A.打破封建等级秩序 B.加强对朝廷官吏的控制C.提高儒臣政治地位 D.削弱各地方诸侯的势力〖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时期,严禁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否则要被处以极刑”可知,汉武帝对朝廷官吏与诸侯的关系作了严格规定,目的是削弱各地方诸侯的势力,D项正确;汉武帝是在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并没有打破,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的是汉武帝调整朝臣与诸侯的关系,而非朝臣与皇帝的关系,排除B项;汉武帝尊儒措施提高了儒臣的政治地位,但与材料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7.汉初,“承秦制”,又“惩亡秦孤立之败”,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是()A.削弱诸侯王势力 B.在全国分设刺史C.实行郡国并行制 D.严厉打击豪强势力〖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汉初吸取郡县制和分封制各自的优点,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C项正确;汉武帝时逐步削弱诸侯王势力,排除A项;汉武帝时在全国分设刺史,排除B项;汉武帝时严厉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排除D项。故选C项。8.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A.借助神权思想来强化王权 B.发展了先秦时期民本思想C.强调天与民众互动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可以看出董仲舒的民本思想,故选B;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民本思想,并非以神权思想来强化王权,排除A;在董仲舒的思想体系中,与天互动的对象是天子,而非民众,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儒家学说的地位问题,排除D。故选B。9.从均田制到租庸调制再到两税法,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A.收税标准由繁到简发展历程 B.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断加强C.社会矛盾消除,现固国家统治 D.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答案〗A〖解析〗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分夏、秋两季征收,相比于租庸调制,简化了收税标准,A项正确;两税法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C项中的“消除”表述绝对,排除C项;两税法并未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排除D项。故选A项。10.唐朝三省制中,“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一规定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C.形成了完备的监察制度 D.极大地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即使是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如果不加盖“中书门下之印”也被认为是违制的,这一规定意味着国家事务决策需要通过政事堂一起商议,这样能减少据决策失误,B正确;题干未涉及中央和对方的矛盾,排除A;题干内容与监察制度无关,排除C;题干涉及到政务流程,有助于限制皇权滥用,排除D。11.宋初在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稳定方面效果显著。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这些效果的取得得益于()①派知州与通判管理地方②设立“二府三司”及内阁③设诸路转运司管理财政④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材料“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是对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结果的描述,其中派知州与通判管理地方、设诸路转运司管理财政及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等措施均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①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内阁是明朝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②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12.明代后期,"朝廷有命令,必传之于太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方传至臣等;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达至太监,太监乃进至御前"。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内阁权力发生了膨胀 B.司礼监和内阁相制衡C.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D.明朝中枢机构的变化〖答案〗C〖解析〗由“必传之于太监;管文书官达至太监,太监乃进至御前”可知,司礼监的太监在诏令和朝廷命令传达中的重要地位。司礼监服务于皇权,据此推理皇权的加强是导致材料所述现象的根源,故C项正确;A项不是主要原因;司礼监和内阁关系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明朝后期中枢机构并未发生变化,D项错误。13.唐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后来的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完全取消了征收人丁税 B.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轻C.仍以均田制为赋税制度基础 D.土地兼并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答案〗B〖解析〗〖祥解〗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B项正确;A项“完全取消”不符合“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排除A项;在均田制无法推行的情况下,唐朝政府推行了两税法,排除C项;两税法不能彻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14.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和布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对农民来说最大的积极意义是A.增加了绢布负担 B.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C.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答案〗B〖解析〗题干要求选择以庸代役对农民的最大积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民较充分的生产时间,B项符合题意;增加负担不是积极意义,排除A项;C项表述是对政府的影响,不符合题文要求方向,排除;以庸代役实行的前提是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亦排除。15.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 B.设立中朝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相互制衡,提高了行政效率,因此C项正确;秦朝废分封,置郡县,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设置中朝,排除B项;科举制解决的官僚选拔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16.唐都长安布局对称、规整宏大、道路宽敞;宋都开封人口众多,但不按唐制,布局灵活,城内拥挤街道较窄、路网密布。引发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宋初加强集权 B.地理位置差异 C.城市商业发展 D.宋朝积贫积弱〖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唐都长安布局对称、规整宏大、道路宽敞……宋都开封人口众多,但不按唐制,布局灵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导致城内拥挤街道较窄、路网密布,C项正确;宋初加强集权属于政治层面的措施,排除A项;地理位置并不是主要因素,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宋朝积贫积弱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7.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B.提升社会文化水平C.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 D.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答案〗A〖解析〗根据“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可知,这一制度完善了选拔人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A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到道德水平,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依靠门第选官,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故选A项。18.两税法贯彻“以贫富为差”的原则,规定“资产少者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且农民和在租庸调制下享有免税权的贵族官僚、僧尼等都成为两税法的课户。据此推知,两税法的实施()A.有利于缓和社会阶级矛盾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保证了唐朝前期社会繁荣 D.不再以人口为征税标准〖答案〗A〖解析〗两税法取消了贵族、官僚等的特权,扩大了征税范围,按财产多少征税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这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排除B项;两税法是唐朝后期实行的,排除C项;两税法以人丁和资产为征税标准,排除D项。故选A项。19.辽朝职官设置分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辽朝此举()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智慧 B.导致民族关系日趋紧张C.减轻了北宋政权的边境压力 D.意在推行民族歧视政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材料表明辽朝官职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汉人的农耕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的游牧民族事务可知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智慧,A项正确;材料的南、北面官体现的是因俗而治,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解不是导致民族关系日趋紧张,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辽朝内部的官职划分和北宋政权的边境压力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的南、北面官体现的是因俗而治不是民族歧视,排除D项。故选A项。20.佛教一方面蒙蔽麻醉人们于虚幻幸福之中,另一方面广大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如醉如痴地吸食它,用以逃避现实中无穷战乱带来的苦难。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出现在A.春秋战国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时期 D.康雍乾时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佛教教可以蒙蔽麻醉人们,让他们逃避战乱的痛苦,结合史实可知这一时间战乱频繁,通过分析可知这一朝代为魏晋南北朝,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佛教尚未传入中国,排除A项;隋唐时战争并不多,排除C项;康雍乾时期国内战争不多,排除D项。故选B项。21.明朝时有人认为“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由此可知明朝内阁学士A.行使丞相职责 B.掌握实际决策权C.掌握行政权力 D.权力来源于皇帝〖答案〗D〖解析〗“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说明阁臣权力过大,欺上瞒下,最终都给自己招来祸患,说明明朝内阁学士的权力来源于皇帝,故D正确;内阁成员只是皇帝身边预备着寻问的顾问,不是宰相,无法行使丞相职责,排除A;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没有决策权,也不能掌握行政权力,排除BC。22.元朝设置行省时,常常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看汉中、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但却不将它们划入四川而划入陕西。由此可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A.促进民族融合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防止地方割据 D.扩大国家的疆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看汉中、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但却不将它们划入四川而划入陕西”及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的设置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打破了传统的山川形便,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促进民族融合”是实行行省制的影响之一,A项排除;材料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无关,B项排除;行省制的实行扩大了国家疆域,但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故选C项。23.下图是漫画《铁器牛耕引发风波》。该漫画揭示了铁器牛耕的出现A.加速了国家的分裂 B.影响着中华文明的走向C.破坏了土地私有制 D.促使各种思想相互融合〖答案〗B〖解析〗铁器牛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影响着中华文明的走向,故选B;铁器牛耕是诸侯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增强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排除A;铁器牛耕推动土地国有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排除C;材料与思想融合无关,排除D。24.董仲舒一再强调“天”至高无上主宰地位,并反复论证“天”道是“人”道的主旨;他把一些自然现象加以神秘化和宗教化,使其成为一种社会规律来加以宣扬,从而提出“灾异谴告”说。由此可知,董仲舒的“灾异谴告”说A.意在维护儒学独尊地位 B.使儒学形成了系统的理论C.有利于限制皇权的滥用 D.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答案〗C〖解析〗题意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主张,其学说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古代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故C正确;题意没有体现其儒学独尊的问题,故A错误;“灾异谴告”不能体现其系统理论,故B错误;“灾异谴告”与大一统无关,故D错误。25.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内容是小农生生产生活的景象,这一观点是孟子提出的,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能够提出这一观点是因为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极大发展,使小农生产取代了井田制下集体生产,C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是源于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观点,排除A项;这一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排除B项;这一时期,工商食官不断崩溃,私营工商业不断发展,商业活动较之前而言是发展的,排除D项。故选C项。26.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包子、馒头、千层饼等已出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出现“饮食混乱,无南北之分”的现象。这反映了()A.南北经济交往密切 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C.饮食文化日益丰富 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中国)。根据材料得出唐宋南方经济获得发展进而出现饮食方面的变化,“饮食混乱,无南北之分”,可见江南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B项正确;根据材料“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可知江南农业的发展影响饮食结构,无法体现南北经济交往密切,排除A项;材料体现饮食种类的增多而非饮食文化日趋丰富,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C项;“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是种植结构的变化,不能得出耕作技术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27.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对名极一时的高门大族,如范阳卢敏、清河崔玄们、荥阳郑羲、太原王琼等,拓跋宏均纳其女为妃。还亲自主持,将李辅、穆明乐、郑平城、卢神宝、李冲、郑鼓等大族世家的女儿,分别作为他几个弟弟的正房妻室。孝文帝这一做法旨在A.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B.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C.促进鲜卑族的汉化 D.剥夺鲜卑贵族的特权〖答案〗B〖解析〗孝文帝通过联姻拉拢当时的世家大族,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B正确;材料主旨与地方治理无关,排除A;C项是客观影响,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C;材料涉及的是汉族地主,并不是鲜卑贵族,排除D。28.宋代时,婚姻重科举进士、婚姻论财、择婿看重其前程等社会现象普遍出现,其中,特别是世人嫁娶尤重钱财成为一时之尚。这些情形表明A.门阀政治开始衰败 B.士尊商卑观念得以改变C.官僚社会趋利成风 D.社会等级秩序出现松动〖答案〗D〖解析〗过去选择婚姻主要是攀门第为标准,宋代时期的标准以婚姻和前程作为标准,说明社会等级秩序出现了松动,故D项正确;材料说明等级关系的变化,并不能说明门阀政治开始衰败,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重视商人地位提高,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官员对于利益追逐的信息,故C项错误。29.北宋的城市以外普遍出现常设市集成为草市,农村中还有定期开放的小市,北方叫做集,岭南叫做墟。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坊市界限被打破C.市民阶层的兴起 D.官方榷场的带动〖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是古代商品交换的场所,一开始,只有城市才设有市,北宋时期,城市以外出现市,显然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A项正确;各种市镇大量涌现并不是坊市界限被打破的结果,排除B项;宋代市民阶层的兴起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并非市镇大量涌现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不能直接体现官方榷场的促进市的变迁,排除D项。故选A项。30.宋代商人被认为是“能为国致财者也”,商人成为国家编户齐民,不再列入“市籍”,其合法权益受到保护当时。商人还取得了科举入仕和从政为官的权利。这些均表明当时()A.财政问题推动税制改革 B.商税成为财政支柱C.工商皆本思想初步产生 D.商业环境相对宽松〖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商人成为国家编户齐民、商人取得科举入仕和从政为官的权利,不属于税制改革,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商税在税收中所占比重,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始终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商人所获权利表明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宋代重农抑商政策二、材料题(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第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材料二曹魏黄初元年,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通典》材料三唐人杨绾云:“隋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诚,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持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材料四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1)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西汉、魏晋、唐朝三种选官制度的选官标准。(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的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演变中得到的认识。〖答案〗(1)标准:西汉以德行为标准(孝廉);魏晋以门第为标准(出身);唐朝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能力)。(2)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一定程度上制约科技发展。(3)认识:人才选拔必须体现公平、公正原则;选拔标准不能过于单一,通过综合指标确定人才的取舍;选拔人才的方式应多样化。
〖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一中“汉举贤良”“每岁荐举孝廉”可知,其为汉朝的察举制,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的选官标准为孝廉;根据材料二中“第其高下”“遂计资定品”可知其为九品中正制,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的选官标准为门第,根据材料三中“按科应诚,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可知其为唐朝科举制,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科举制的选官标准下采取考试形式,选官标准为才学。【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三中“唯以居位为贵”可知在九品中正制下存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科举制之后选官标准变为才学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根据材料四“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有利于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根据材料三“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持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将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利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根据材料四“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繁荣,促进阶层流动;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定程度上制约科技发展。【小问3】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的中国。根据材料二“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才选拔必须体现公平、公正原则;根据材料三“按科应诚,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拔标准不能过于单一,通过综合指标确定人才的取舍;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拔人才的方式应多样化。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喜则连横而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新唐书》材料二南宋著名思想家叶适认为,宋代建立制度,指定政策的根本前提是“矫正前代之失”。他说:“本朝之所以立国定制,维持人心,期于永存而不可动者,皆以惩创五季而矫唐末之失策为言。”材料三尚书省,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领百官。其属有六尚书……门下省,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中书省,中书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大政,而总判省事,凡王言之制……皆宣署申覆,然后行焉——《新唐书》材料四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黄佐《南雍志》引明太祖语(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问题?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北宋“矫正前代之失”的措施及其影响。(2)材料三所指的是什么制度?有什么作用?(3)为解决材料四所反映的问题,明太祖采取了什么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4)结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基本趋势。〖答案〗(1)问题:藩镇割据问题。措施: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影响:1积极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有于国家的统一和安定。2弊端: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积贫积弱。(2)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三省长官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完整相权被分割,加强了皇权。(3)措施: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影响: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4)在中央政权中,皇权不断加强,最后强化达到顶峰,相权不断被削弱,最后被废除。中央与地方中,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中央逐渐实现了对地方强有力的控制。〖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题第一问依据材料“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唐朝出现了严重的藩镇割据现象。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以下措施①集中军权。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设立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统领军队的将帅却无调兵之权,使其相互牵制。实行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而将领不随军调动,以防止武将专权。另外,各地方军的精壮之士都选入禁军,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②集中行政权。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分割宰相的财政权。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设转运使,规定地方赋税留下一小部分为地方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当然这些也可以精简的语言概括: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至于其影响从积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消极造成三冗和积贫积弱两个角度组织归纳。第(2)题第一问依据材料中的“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可知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其作用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皇权和提高效率两个角度分析归纳即可: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三省六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提高了办事效率。第(3)题依据材料“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可知历史上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朱元璋下令罢除丞相职位,权分六部。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六部直接隶属于皇帝,使皇权进一步加强,也可以继续分析从这个措施的消极影响:废除丞相,虽然达到高度集权的目的,但是又导致了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第(4)题依据材料一唐朝的藩镇割据到材料二宋代采取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可以分析出中央与地方中,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中央逐渐实现了对地方强有力的控制。从材料三的三省六部制分散相权到材料四废除宰相可知在中央政权中皇权不断加强,最后强化达到顶峰,相权不断被削弱,最后被废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唐的政治制度的演进·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唐的政治制度的演进·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废除丞相。天津市弘毅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60分钟一、单选题(2*30=60分)1.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聚落群中既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区;既有埋葬一般人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这表明良渚文化()A.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 B.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C.已形成专制集权国家 D.呈现出向更高社会发展的迹象〖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500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良渚文化遗址阶级差别明显,说明当时生产力发展,阶级分化出现,D项正确。良渚文化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排除A项;良渚文化的文明成就说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但材料强调良渚文化的阶级分化,排除B项;秦朝才形成专制集权国家,排除C项。故选D项。2.西周时期,士是贵族的最低阶层,有一定数量的“食田”,能文能武,生活无忧。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士阶层的分化A.成为百家争鸣的根源 B.导致土地私有的出现C.有利于推动社会变革 D.有利于强化社会等级〖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战国之际,士发生分化,或成为传授知识教师,或变为主持仪式的赞礼人,或发展为新兴地主”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士的阶层分化成为社会变革的主要推动力量,C正确;百家争鸣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A排除;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是铁犁牛耕出现的产物,B排除;士阶层的分化是社会等级瓦解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3.周代在王位和诸侯国国君继承对象的选择上,首先考虑嫡出,若没有嫡出之子,再考虑庶出;在坚持“立嫡”原则的同时,还要坚持以年龄排序的原则,由长及幼,不能错乱。这说明周代()A.注重维系政权继承的稳定性 B.官僚政治的巩固须借助嫡长子继承制C.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前提与基础 D.儒家“尊老敬长”礼制成为政治准绳〖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题干“周代在王位和诸侯国国君继承对象的选择上,首先考虑嫡出”“坚持“立嫡”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宗法制最大的原则是嫡长子继承制,其有利于维系政权继承的稳定性,A项正确;西周宗法制体现的贵族政治(血缘政治),排除B项;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具体表现,排除C项;此时儒家思想尚未产生,排除D项。故选A项。4.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A.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保护私有财产理念的产生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答案〗D〖解析〗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土地私有制确立,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D项正确;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并没有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主流,民本思想也不可能上升到社会主流思想这个高度,排除A项;据材料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属于各学派的主张,不代表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社会矛盾尖锐而不是缓和,排除C项。故选D项。5.西汉陆贾说:“秦始皇设刑罚、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然秦失之者,乃举措太众、刑罚太极故也。”吸收这一教训,西汉的做法是()A.奉行儒学,以德治民 B.封诸侯王,因俗而治C.设中朝官,强化君权 D.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这反映了秦朝刑罚严苛,暴政而亡的教训。结合所学可知,吸收这一教训,西汉的做法是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奉行儒学是在西汉中期汉武帝时期,西汉初期并未奉行儒学;B选项错误,因鉴戒秦不行分封孤立而亡,西汉初期在推行郡县制的基础上大封诸侯王,这不是西汉吸收秦亡于严刑苛法的教训的做法;C选项错误,设立中朝官的目的是强化皇权,与这一教训无关。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6.西汉初年,不仅王国内的群臣对诸侯王自称“臣”,朝廷官吏对诸侯王也自称“臣”。汉武帝时期,严禁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否则要被处以极刑。汉武帝这一规定意在A.打破封建等级秩序 B.加强对朝廷官吏的控制C.提高儒臣政治地位 D.削弱各地方诸侯的势力〖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汉武帝时期,严禁诸侯王与朝廷官吏以‘君臣’相称,否则要被处以极刑”可知,汉武帝对朝廷官吏与诸侯的关系作了严格规定,目的是削弱各地方诸侯的势力,D项正确;汉武帝是在维护封建等级秩序,并没有打破,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的是汉武帝调整朝臣与诸侯的关系,而非朝臣与皇帝的关系,排除B项;汉武帝尊儒措施提高了儒臣的政治地位,但与材料关系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7.汉初,“承秦制”,又“惩亡秦孤立之败”,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是()A.削弱诸侯王势力 B.在全国分设刺史C.实行郡国并行制 D.严厉打击豪强势力〖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汉初吸取郡县制和分封制各自的优点,在地方上实行郡国并行制,C项正确;汉武帝时逐步削弱诸侯王势力,排除A项;汉武帝时在全国分设刺史,排除B项;汉武帝时严厉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排除D项。故选C项。8.董仲舒重建了天上神权和地上王权的联系,认为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这说明董仲舒A.借助神权思想来强化王权 B.发展了先秦时期民本思想C.强调天与民众互动作用 D.提高了儒家学说政治地位〖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君主受命于天,就应遵守自然规律,管理好社会人事,使百姓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可以看出董仲舒的民本思想,故选B;材料反映了董仲舒的民本思想,并非以神权思想来强化王权,排除A;在董仲舒的思想体系中,与天互动的对象是天子,而非民众,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儒家学说的地位问题,排除D。故选B。9.从均田制到租庸调制再到两税法,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A.收税标准由繁到简发展历程 B.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不断加强C.社会矛盾消除,现固国家统治 D.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答案〗A〖解析〗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分夏、秋两季征收,相比于租庸调制,简化了收税标准,A项正确;两税法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B项;C项中的“消除”表述绝对,排除C项;两税法并未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排除D项。故选A项。10.唐朝三省制中,“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一规定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C.形成了完备的监察制度 D.极大地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B〖解析〗即使是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如果不加盖“中书门下之印”也被认为是违制的,这一规定意味着国家事务决策需要通过政事堂一起商议,这样能减少据决策失误,B正确;题干未涉及中央和对方的矛盾,排除A;题干内容与监察制度无关,排除C;题干涉及到政务流程,有助于限制皇权滥用,排除D。11.宋初在防范内部动乱,维护稳定方面效果显著。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状》:“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藩方守臣,统制列城,付以数千里之地,十万之师,单车之使,尺纸之诏,朝召而夕至,则为匹夫!”这些效果的取得得益于()①派知州与通判管理地方②设立“二府三司”及内阁③设诸路转运司管理财政④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答案〗B〖解析〗本题是组合型选择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材料“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是对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结果的描述,其中派知州与通判管理地方、设诸路转运司管理财政及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等措施均是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表现,①③④符合题意,B项正确;内阁是明朝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②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12.明代后期,"朝廷有命令,必传之于太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方传至臣等;内阁有陈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达至太监,太监乃进至御前"。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内阁权力发生了膨胀 B.司礼监和内阁相制衡C.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D.明朝中枢机构的变化〖答案〗C〖解析〗由“必传之于太监;管文书官达至太监,太监乃进至御前”可知,司礼监的太监在诏令和朝廷命令传达中的重要地位。司礼监服务于皇权,据此推理皇权的加强是导致材料所述现象的根源,故C项正确;A项不是主要原因;司礼监和内阁关系与材料无关,B项错误;明朝后期中枢机构并未发生变化,D项错误。13.唐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后来的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完全取消了征收人丁税 B.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减轻C.仍以均田制为赋税制度基础 D.土地兼并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答案〗B〖解析〗〖祥解〗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B项正确;A项“完全取消”不符合“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排除A项;在均田制无法推行的情况下,唐朝政府推行了两税法,排除C项;两税法不能彻底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14.唐初,将赋税征收对象定为21至59岁的成年男子。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和布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对农民来说最大的积极意义是A.增加了绢布负担 B.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C.保障了政府的赋税收入 D.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答案〗B〖解析〗题干要求选择以庸代役对农民的最大积极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民较充分的生产时间,B项符合题意;增加负担不是积极意义,排除A项;C项表述是对政府的影响,不符合题文要求方向,排除;以庸代役实行的前提是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亦排除。15.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政治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 B.设立中朝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相互制衡,提高了行政效率,因此C项正确;秦朝废分封,置郡县,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设置中朝,排除B项;科举制解决的官僚选拔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16.唐都长安布局对称、规整宏大、道路宽敞;宋都开封人口众多,但不按唐制,布局灵活,城内拥挤街道较窄、路网密布。引发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宋初加强集权 B.地理位置差异 C.城市商业发展 D.宋朝积贫积弱〖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唐都长安布局对称、规整宏大、道路宽敞……宋都开封人口众多,但不按唐制,布局灵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坊市界限被打破,导致城内拥挤街道较窄、路网密布,C项正确;宋初加强集权属于政治层面的措施,排除A项;地理位置并不是主要因素,排除B项;材料主要涉及的是城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宋朝积贫积弱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7.魏晋时期规定:“州、郡皆置中正,已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与察举制相比,这一制度A.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 B.提升社会文化水平C.注重鉴别官员道德水准 D.促进社会阶层流动〖答案〗A〖解析〗根据“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可知,这一制度完善了选拔人才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选官的随意性,A项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到道德水平,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依靠门第选官,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D项。故选A项。18.两税法贯彻“以贫富为差”的原则,规定“资产少者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且农民和在租庸调制下享有免税权的贵族官僚、僧尼等都成为两税法的课户。据此推知,两税法的实施()A.有利于缓和社会阶级矛盾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保证了唐朝前期社会繁荣 D.不再以人口为征税标准〖答案〗A〖解析〗两税法取消了贵族、官僚等的特权,扩大了征税范围,按财产多少征税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这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排除B项;两税法是唐朝后期实行的,排除C项;两税法以人丁和资产为征税标准,排除D项。故选A项。19.辽朝职官设置分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以汉人为主的农耕民族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等游牧民族事务。皇帝和宫廷依然保持草原习俗,每年随季节转换定期迁徙。辽朝此举()A.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智慧 B.导致民族关系日趋紧张C.减轻了北宋政权的边境压力 D.意在推行民族歧视政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朝。材料表明辽朝官职分为南、北面官,南面官负责汉人的农耕事务,北面官负责契丹的游牧民族事务可知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智慧,A项正确;材料的南、北面官体现的是因俗而治,有利于民族矛盾的缓解不是导致民族关系日趋紧张,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辽朝内部的官职划分和北宋政权的边境压力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的南、北面官体现的是因俗而治不是民族歧视,排除D项。故选A项。20.佛教一方面蒙蔽麻醉人们于虚幻幸福之中,另一方面广大人民在一定历史时期中如醉如痴地吸食它,用以逃避现实中无穷战乱带来的苦难。这种情况最有可能出现在A.春秋战国 B.魏晋南北朝 C.隋唐时期 D.康雍乾时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佛教教可以蒙蔽麻醉人们,让他们逃避战乱的痛苦,结合史实可知这一时间战乱频繁,通过分析可知这一朝代为魏晋南北朝,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佛教尚未传入中国,排除A项;隋唐时战争并不多,排除C项;康雍乾时期国内战争不多,排除D项。故选B项。21.明朝时有人认为“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由此可知明朝内阁学士A.行使丞相职责 B.掌握实际决策权C.掌握行政权力 D.权力来源于皇帝〖答案〗D〖解析〗“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贾祸”说明阁臣权力过大,欺上瞒下,最终都给自己招来祸患,说明明朝内阁学士的权力来源于皇帝,故D正确;内阁成员只是皇帝身边预备着寻问的顾问,不是宰相,无法行使丞相职责,排除A;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机构,没有决策权,也不能掌握行政权力,排除BC。22.元朝设置行省时,常常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看汉中、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但却不将它们划入四川而划入陕西。由此可推知元朝设置行省的出发点是A.促进民族融合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C.防止地方割据 D.扩大国家的疆域〖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人为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如从地理位置上看汉中、安康属于南方,其生活习俗与四川差距很小,但却不将它们划入四川而划入陕西”及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行省的设置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打破了传统的山川形便,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促进民族融合”是实行行省制的影响之一,A项排除;材料与提高地方行政效率无关,B项排除;行省制的实行扩大了国家疆域,但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故选C项。23.下图是漫画《铁器牛耕引发风波》。该漫画揭示了铁器牛耕的出现A.加速了国家的分裂 B.影响着中华文明的走向C.破坏了土地私有制 D.促使各种思想相互融合〖答案〗B〖解析〗铁器牛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影响着中华文明的走向,故选B;铁器牛耕是诸侯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增强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的经济实力,有利于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排除A;铁器牛耕推动土地国有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变,排除C;材料与思想融合无关,排除D。24.董仲舒一再强调“天”至高无上主宰地位,并反复论证“天”道是“人”道的主旨;他把一些自然现象加以神秘化和宗教化,使其成为一种社会规律来加以宣扬,从而提出“灾异谴告”说。由此可知,董仲舒的“灾异谴告”说A.意在维护儒学独尊地位 B.使儒学形成了系统的理论C.有利于限制皇权的滥用 D.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答案〗C〖解析〗题意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主张,其学说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能感应上天。古代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鼓励,故C正确;题意没有体现其儒学独尊的问题,故A错误;“灾异谴告”不能体现其系统理论,故B错误;“灾异谴告”与大一统无关,故D错误。25.孟子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一观点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A.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B.井田制度的繁荣C.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D.商业活动的衰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本题是背景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主要内容是小农生生产生活的景象,这一观点是孟子提出的,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孟子能够提出这一观点是因为战国时期出现铁犁牛耕,农业生产技术得到极大发展,使小农生产取代了井田制下集体生产,C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是源于道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的观点,排除A项;这一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排除B项;这一时期,工商食官不断崩溃,私营工商业不断发展,商业活动较之前而言是发展的,排除D项。故选C项。26.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包子、馒头、千层饼等已出入寻常百姓家,从而出现“饮食混乱,无南北之分”的现象。这反映了()A.南北经济交往密切 B.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C.饮食文化日益丰富 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中国)。根据材料得出唐宋南方经济获得发展进而出现饮食方面的变化,“饮食混乱,无南北之分”,可见江南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趋势明显,B项正确;根据材料“唐宋时期,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面食种类不断增加”,可知江南农业的发展影响饮食结构,无法体现南北经济交往密切,排除A项;材料体现饮食种类的增多而非饮食文化日趋丰富,是现象而非本质,排除C项;“江南一带稻麦复种范围不断扩大”是种植结构的变化,不能得出耕作技术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27.北魏孝文帝即位后,对名极一时的高门大族,如范阳卢敏、清河崔玄们、荥阳郑羲、太原王琼等,拓跋宏均纳其女为妃。还亲自主持,将李辅、穆明乐、郑平城、卢神宝、李冲、郑鼓等大族世家的女儿,分别作为他几个弟弟的正房妻室。孝文帝这一做法旨在A.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B.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C.促进鲜卑族的汉化 D.剥夺鲜卑贵族的特权〖答案〗B〖解析〗孝文帝通过联姻拉拢当时的世家大族,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和扩大统治基础,B正确;材料主旨与地方治理无关,排除A;C项是客观影响,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C;材料涉及的是汉族地主,并不是鲜卑贵族,排除D。28.宋代时,婚姻重科举进士、婚姻论财、择婿看重其前程等社会现象普遍出现,其中,特别是世人嫁娶尤重钱财成为一时之尚。这些情形表明A.门阀政治开始衰败 B.士尊商卑观念得以改变C.官僚社会趋利成风 D.社会等级秩序出现松动〖答案〗D〖解析〗过去选择婚姻主要是攀门第为标准,宋代时期的标准以婚姻和前程作为标准,说明社会等级秩序出现了松动,故D项正确;材料说明等级关系的变化,并不能说明门阀政治开始衰败,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重视商人地位提高,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官员对于利益追逐的信息,故C项错误。29.北宋的城市以外普遍出现常设市集成为草市,农村中还有定期开放的小市,北方叫做集,岭南叫做墟。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商品经济的发展 B.坊市界限被打破C.市民阶层的兴起 D.官方榷场的带动〖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是古代商品交换的场所,一开始,只有城市才设有市,北宋时期,城市以外出现市,显然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A项正确;各种市镇大量涌现并不是坊市界限被打破的结果,排除B项;宋代市民阶层的兴起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并非市镇大量涌现的原因,排除C项;材料不能直接体现官方榷场的促进市的变迁,排除D项。故选A项。30.宋代商人被认为是“能为国致财者也”,商人成为国家编户齐民,不再列入“市籍”,其合法权益受到保护当时。商人还取得了科举入仕和从政为官的权利。这些均表明当时()A.财政问题推动税制改革 B.商税成为财政支柱C.工商皆本思想初步产生 D.商业环境相对宽松〖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商人成为国家编户齐民、商人取得科举入仕和从政为官的权利,不属于税制改革,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商税在税收中所占比重,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始终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商人所获权利表明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商业环境相对宽松,故D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宋代重农抑商政策二、材料题(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第三道。……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材料二曹魏黄初元年,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通典》材料三唐人杨绾云:“隋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诚,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秀才、明经等科是由察举持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材料四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1)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概括西汉、魏晋、唐朝三种选官制度的选官标准。(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举制的影响。(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演变中得到的认识。〖答案〗(1)标准:西汉以德行为标准(孝廉);魏晋以门第为标准(出身);唐朝以考试成绩为标准(能力)。(2)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提高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园林景观分析》课件
- 《密尔沃基美术馆》课件
- 单位管理制度分享合集职员管理十篇
- 2024年体育教师个人期末工作总结
- 2010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Ⅱ卷大纲版Ⅱ)(解析卷)
- 《红色大气颁奖》课件
- 《市场营销》课件
- 故事分镜设计与分析 课件 任务9:丝竹相间显和谐;任务10:峰回路转悟精神
- 《海洋调查与监测》课件
- 虚拟现实艺术体验-洞察分析
- 2025届四川省新高考八省适应性联考模拟演练 生物试卷(含答案)
- 安全生产方案及保证措施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班会之英歌舞课件
- 柯桥区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学业评价测试试卷
- 中国矿业大学《自然辩证法》2022-2023学年期末试卷
- TCWAN 0105-2024 搅拌摩擦焊接机器人系统技术条件
- 江苏省期无锡市天一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英语七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达标检测试题含答案
- 耕地占补平衡系统课件
- 2022年山东师范大学自考英语(二)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 医院工作流程图较全
- NB/T 11431-2023土地整治煤矸石回填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