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考点小测卷之说明文内容理解与段落作用(原卷版)_第1页
中考考点小测卷之说明文内容理解与段落作用(原卷版)_第2页
中考考点小测卷之说明文内容理解与段落作用(原卷版)_第3页
中考考点小测卷之说明文内容理解与段落作用(原卷版)_第4页
中考考点小测卷之说明文内容理解与段落作用(原卷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3】中考考点系列小测卷(原卷版)

专题2说明文内容理解与段落作用

(满分:70分时间:6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8分)

嫦娥五号月壤研究有重要发现

刷新月球传统认知

齐芳

①2021年7月12日,嫦娥五号任务第一批月堞科研样品正式发放给国内13家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取得了其中5克样品。3个月过去

了,这5克月堞告诉我们什么?

月球何时丧失了“火力”

②人们经常用“火力壮'’来形容一个人具有生命活力。如果星球也有生命,那么岩浆活动,就是星球是否还有“活力”的表现。论文通讯作

者、地质地球所研究员李献华院士说:“地球如此有活力的原因之一,就是内部还有岩浆活动。但是月球已经丧失了生命力。那么,月球的

岩浆活动是什么时候停止的呢?”

③要研究已经喷发过的火山,是看岩浆活动的产物——玄武岩。对美国、苏联的月球样本和地球上月球陨石的研究已证实,月球的岩浆

活动至少持续到大约28〜30亿年前,古老的岩浆喷发活动留下的黑色玄武岩形成了所见的“月海”。但是,对于这个问题,科学界一直存在

争议。

④嫦娥五号的着陆区是精心选择过的,“科学家曾以一种统计区域撞击坑的大小和数量的方法,推断嫦娥五号着陆区是月球最年轻玄武

岩单元之一,这一区域的年龄为10〜30亿年李献华介绍,在研究中,科研人员利用超高分辩率铀——铅(U—Pb)定年技术,对嫦娥五

号月球样品玄武岩屑中50余颗富铀矿物(斜结石、钙狭错石、修海石)进行分析,确定玄武岩形成年龄为20.30加减0.04亿年,证实月球

最“年较”玄武岩年龄为20亿年——也就是说,月球直到20亿年前仍有岩浆活动,比以往月球样品限定的岩浆活动停止时间延长了约8亿年。

月球晚期岩浆活动的成因是什么

⑤对月球玄武岩进行精确定年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月球最晚期岩浆活动的成因究竟是什么?

⑥文幸主要作者之一、地质地球所研究员扬尉介绍,目前科学界存在两种可能的解释:岩浆中富含放射性元素以提供热源,或富合水以

降低熔点。“简单地说,要么有热源,要么是因为熔点低,更容易形成岩浆。放射性元素提供热源是目前学术界的主流假说。”

⑦但在此次的研究中,科学家取得了意料之外的结果。这里就要提到一种物质:克里普物质。

⑧简单地说,克里普物质是指富集钾、稀土元素、磷等的物质,它们在地球化学上被称为“不相容元素”,意为不容易进入到固体中的元

素。是否富含克里普物质,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火山活动的热源从何而来。

⑨研究发现,嫦娥五号玄武岩样品具有富集克里普物质的特征。“我们的研究揭示这是由于岩浆经过大量犷物结晶分异后,残余部分富

集而来。这一结果排除了嫦娥五号着陆区初始岩浆熔融热源,来自放射性热元索的主流假说,揭示了月球晚期岩浆活动过程”李献华介绍。

月球究竟有没有“水”

⑩月球上究竟有没有水?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这里说的“水'’和日常生活中的“水”不是一个概念。日常生活中说

有没有“水”,一般是指流动的液态水,或者固态的冰。李献华解释:“我们地质研究中所说的‘水'往往是矿物中是不是含有水分子或羟基。

一旦具备合适的条件,比如温度上升、矿物分解,它们就可以变成水。”

⑪在此次斫究中,科研团队利用地质地球所纳米离子探针研发的分析技术,测定嫦嫉五号玄武岩中的水含量和氢同位素组成,获得月幔

源区的水含量仅为1〜5微克/克,也就是说月幔非常“干”。这一发现也排除了月幔初始熔融时因水含量高而具有低熔点的猜想。

⑫这批由我国科学家主导独立完成的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研究成果,得到国际专家的高度评价,美国新墨西哥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研

究所高级研究员查尔斯♦席勒、卡内基研究所研究员理查德・加尔森等认为该系列成果“提供了迄今为止月球上确定的最年轻的玄武岩证

据改变了我们对月球的热历史和岩浆历史的认识”“对我们认识月球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摘自《光明日报》2021年10月20日,有删减)

1.文章开头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2分)

2.简要概括嫦娥五号月壤研究的三个重要发现。(3分)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月球何时失去“火力”、月球晚期岩浆活动成因、月球究竟有没有''水”的研究成果,是中国科学院通过对嫦娥五号月壤玄武岩的研

究取得的。

B.中国科学研究院对嫦娥五号科研样品的最新研究成果,多项突破性进展给出了对月球演化的全新认知。

C.中国科学院对嫦娥五号月壤的研究成果,排除了月球岩石初始岩浆熔融热源,来自放射性热元素的主流假说,揭示了月球晚期岩浆活

动过程。

D.文章最后,引用美国新墨西哥大学月球与行星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查尔斯•席勒、卡内基研究所研究员理查德•加尔森等对中国科

学院嫦娥五号月壤研究成果的评价,意在说明由我国科学家主导独立完成的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已得到同行承认。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6分)

让古画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

音舞诗画节目《忆江南》成为2022年央视春晚的“制房■”之作。它带观众进入名画《富春山居图》中畅游,林峦浑秀,烟波浩渺,画

中人物放声吟唱,渔樵耕读悠然自得。

舞剧《只此青绿》将传世经典《千里江山图》搬上舞台,让“我见青山多抚媚”有了生动具体的意象。观众穿越到北宋画家王希孟的世

界,探究一卷上河,何以青绿千载。

北京冬奥会之际,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长卷《冰嬉图》“动”了起来。三维动画“复原”了《冰嬉国》中160组人物和“运动员”们的冰

上动作,为冬奥会留下生动印记....

收藏于博物馆中的珍稀古画,离当代普通人的生活似乎有一些距离。然而近年来,“高冷”古画在创意、技术与艺术的合力之下大放异

彩,以更加亲切活泼的面貌走近大众文化生活。

让古画动起来

手握长卷,徐徐展开,仿佛直身其间,一步一景,可观可游,古人因而有徜徉画中山水的“卧游”之说。今天,科技的赋能,让“人在画

中游”有了实现可能。

登录网站“故宫名画记”,千年名作的超高清数字影像令人大饱眼福,无限放缩功能让细节纤毫毕见。借助数字绘景和3D复现技术,

一幅《秋林读书图》可以从平面变得立体,上一秒刚跨过秋林中的潺潺溪水,下一秒视角便已经跃升到空中,偏瞰群山。在3D、增强现实、

人工智能、全息投彩、交互技术等的广泛应用下,“画游系列”成为当下沉浸式艺术展的热门主题。你可以从船上视角跟随音乐进入北宋

繁华的河道,感受《清明上河图》的人声鼎沸和车水马龙:也可以随着屏探上光影颗粒的陵缓移动,亲见《千里江山图》绘制的细节过程,

欣赏青绿山水在任夜不同时段下的景色变幻。

围绕古西的这些“动起来”,虽不能取代对原作的欣赏,但无疑打开了普通人接近传统瑰宝的通道。

让古画融起来

打开青年国风乐团”自得孝■社”的视频,看到的是一幅静中有动的古代画卷:淡黄色的背景有如一卷展开的宣纸,几位演奏者发髻高绪,

身看古代服饰,古笨、笛萧、大鼓、中沅,信手弹拨吹奏,悠扬乐声从古画中流消出来。这一系列“古画音乐”的视须在互联网上收获数

以亿计的播放量。

在时下的国风国潮中,以“画境”统摄传统要素和当代形式,在融合性表演情境中展现文化的古韵与新貌,已经成为一种创作趋势。舞

蹈《唐宫夜宴》就伴随着娇憨可爱的唐代女乐宫的舞姿,徐徐展现《荐花仕女图》《捣练图》《备骑出行图》等曲面。

这不仅是艺术形式上音、舞、诗、画的结合,也是文艺与数字科技的结合,是媒介形式上的优势互补。年轻人身着汉服游逛历史文化街

的时候,会适时举起手机进行直播:短视版网站上,网友自发生产着海量的国风内容:动漫游戏嫁接古画背景、民乐配乐和非遗技艺体验,

也很受用户欢迎……人们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与传统文化的“超链接”。

让古画活起来

系列短片《此画怎讲》让画作上的人物自己开口了,以古画《果亲王允礼像》为主题的一集,巧借直播形式,通过“果亲王”对身边文

房摆设、身上服饰妆容的介绍,把画作元素风趣解读出来,甚至由一盆墨兰花里的灵芝,说到兰芝竞秀、君子之交的传统文化寓意,由画

像的面容立体、层次分明,引出清代“海西画派”将中国传统画法和西方阴影透视相结合的知识点。

“古画会说话“意在以亲切的面貌、活泼的语态,拉近古画与当代人的距离,让更多人感受传统与当下的息息相通。传统“活”在当下、

文化传承有“我”,越来越多的人从传统中级取自信和底气,推动国风国潮的创意奔涌。

当然,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只是开始:静下来、沉下来、传承创新下去,任重道远。

(《人民日报》2022年3月18日)

1.阅读全文,说说文中让古画“动起来''“融起来”“活起来”各指的是什么?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回答。(3分)

2.文章开头所举的古画以亲切活泼的方式走进大众生活的三个例子有什么作用?(3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6分)

太空电站,让太阳隔空“来电”

①春节期间,一则短消息引起人们的关注:目前,我国首个太空电站实脸基地在重庆启动建设。如果有了太空电站,许多开电动汽车回家过年的人

就不用担心中途没有充电被了,因为他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隔空充电”。

②太空电站由太阳能发电装置、能量转换和发射装置、地面接收和转换装置三大部分组成。其工作程序是:先由太阳能发电装置将太阳能转化为电

能,之后能量转换和发射装竞会将电能转换成微波或激光向地面发送,地面接收系统接收到空间传输来的波束,再通过转换装置将其转换成电能后接入

电网。

③建太空电站的技术原理现已没有太大问题,但还有不少关键技术有待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太空电站的两大核心问题,一个是如何实现远距离电

能无线传输,另一个就是如何将重达数千甚至上万吨的电站组件发射到地球同步软道上去。远距离电能无线传输可以通过能量转换及发射装置来实现。

第二个问题则对新型运载、新型材料、超大型航天器结构及控制、在抗组装维护等技术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因为电站组件的质量可达千吨,长度能达千

米,功率为兆瓦级,寿命需要在30年以上。

④目前,一些国家已经提出不少太空电站的建设方案,对未来设计出实用的太空电站有较高的借卷参考价值。这些国家之所以把目光瞄向太空,是

因为看中了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地球同步轨道太空电站所获取的能量效率可达到地面光伏电站的35倍,且能实现空间向地面进行能量的定点传输。因

此,建设太空电站,可有效利用太阳能,为人类提供优质的、用之不羯的清洁能源。

⑤此外,太空电站在地面偏远地区供电、紧急供电、航天器供电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还能减缓大%雾裘,从而起到环境调节的作用。

从目前来看,太空电站是开发地月空间经济圈最直接、可实现的方式,比开发月球氢一3能源的难度要小得多。

⑥为此,我国正积极研制太空电站。我国在太空电站总体规划、概念方案和微波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同时也带动了大

型空间结构、空间薄膜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发展。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空间技术实验室通过对比研究,提出了创新的多旋转关节太空电站方案。该

方案得到国际顶级专家的认同,并获得世界太空电站设计竞赛第一名。

⑦我国在太空电站方面的研究已进入世界前列。如能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我国将有望成为世界上首个建成有实用价值的太空电站的国家。

(选自《环球人物》,有删改)

1.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3分)

2.下列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和分析专送的一项是()(3分)

A.太空电站,能实现电动汽车随时随地充电。

B.将电站组件发射到地球同步轨道上,现已没有太大问题。

C.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太空电站的建设。

D.我国已启动太空电站实验基地的建设,并有望成为首个建立有实用价值的太空电站的国家。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9分)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

李慧占

①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

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

饰陶无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代中期开始,焦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②由土与火淬炼而成的中国陶无,经由量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升为艺术。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

脱离纸面融到“冰肌玉骨”的餐器、死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③瓷与纸有诸多类似之处,义大不相同。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脸。瓷板书

画要求创作者对陶瓷坯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有了解,还要求创作者能根据瓷坯特点运用技巧。这样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

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④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与纸相比更为厚重。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

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线急,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

因而更胜“力透纸背”,笔,触如刀刻。

⑤“有一定的学养”也是无板书画对创作者所提出的一个要求。好的无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

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也为藏家竞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

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轴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

流。有藏家细赏之下赞叹:徐仲南手书洒脱秀逸,苍涧俊朗;何许人行笔稳健,顿挫变化明显,转折圆浑,字与字之间少连笔,却有绵延直下、一气呵

成之势;毕伯涛苣法俊逸秀挺,丰涧灵活,颇有唐寅之气韵……晚清"浅绛彩瓷四大家”之一的王凤池,有传世瓷板画作品《昌江日对黄山图》,画得

精致而文气十足,颇得文人山水画之神韵。瓷板上的题诗,内容灵动而呈才情,书法自然飘,逸,布局、结字以及每一笔的书写,都达到了裹藏恰好、肥

瘦适宜、疏密得当、简繁有度的程度,给人一种沉着超逸的视觉美感。

⑥在英文里,“中国”和“无器”是同一个单词一china(China)o竟,连接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这种优美的传统技艺,更需在其中糅入

书心、文心。无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无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光板书画在发展中,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

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选文有删改)

1.下面前瓷板书画特点的概括,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唐代初期就开始了。唐代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B.直到清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

C.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书法,连接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D.流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

2.下面对“瓷板书画对创作者有哪些要求”这一问题,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究板书画要求创作者始终保持运笔力度轻,速度缓,并保持清白素净的基调。

B.瓷板书画要求创作者对陶瓷坯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有了解。

C.瓷板书画要求创作者能根据瓷坯特点运用技巧。

D.瓷板书画要求创作者有•定的学养。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

B.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到“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C.“分类别、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是选文第④自然段画线句子所使用的四种说明方法。

D.选文介绍《昌江日对黄山图》是从“画”“题诗”与“书法”三方面具体说明的。

五、阅读下文,完成1〜4题(10分)

真实的声音

①你了解自己的声音吗?

②相信不少读者在用社交软件和别人进行语音聊天时,都会有意无意地接到自己发送出去的语言信息,听到被录下的声音,却发现自己的声音是如

此陌生,和原先认为的大相径庭;也有些喜欢唱歌的朋友,在用唱歌软件录制自己歌声并上传后,却听到自己的音色和想象中完全不一样,连忙尴尬地

删除。

③这一系列现象的发生,不免让我们疑惑,我们自己的声音究竟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自己说话时觉得声音还不错,但传到别人耳朵里后,却变得“傻

乎乎”的?或许很多朋友会认为,其实别人听到的才是自己真实的声音,而自己说话时听到的,是经过“自行脑补”后美化了的,并不真实。

④这样认为的朋友,其实你们只猜对了一半,自己说话时听到的声音和别人同时听到的确实不一样,但自己听到的也并非“脑补”,它也是真实的。

⑤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声音主要来源于两个渠道。

⑥第一个渠道是空气传导。当外界出现噌杂的声音时,这些声音会首先通过你耳朵的外耳道振动鼓膜,再通过鼓膜传导到听觉感受器中,最后通过

感受器中的听觉神经将声波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传导到大脑皮层,声音就这样被听到了。我们听自己的录音,或者别人听我们自己的声音,都是通过空

气传导。

⑦第二个渠道是骨传导。当我们自己发出声音时,声音会通过中耳的听小骨传递到颅骨,再由颅骨传递到听觉感受器,经听觉神经在大脑皮层感知

声音。我们自己说话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就是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这就是为什么就算你用双手将自己的耳朵严实地堵住,然后轻轻地说话,无论

再小声都能感觉得到的原因——我们听自己的声音,不用通过空气。

⑧那么问题来了,空气传导也好,骨传导也罢,究竟哪个声音,才是自己最真实的声音呢?

⑨其实,你自己说话时通过骨传导被大脑接收的声音,才是你最本真的声音。声波在固态物质中传递的速度最快,因为固态物质微粒之间的间距比

气态和液态物质更小,微粒振动时的能量能够紧密传递下去,所以声波在颅骨中传播的能量不会有太多损失,音调、响度、音色都最接近真实。

⑩而声音在空气中传导时,能量损失较大,因为声波在空气中传递最慢,振动的能量有很大部分会被空%中的分子吸收,音调、响度、音色都会发

生改变。

⑪简而言之,其实当你说话时自己听到的声音,才是失真最小、垠塞米的,但可惜的是全世界只有你自己才能听到这其正的声音:而他人听到的你

的声音,经过空气传导都失真了。

⑫习惯了自己真实的声音,听到失真的当然会感到厌恶了。

(选自《奥秘》,2019年第4期,有改动)

1.第④段中说,“其实你们只猜对了一半”,那么,“另一半”指什么?(2分)

2.“那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差异呢?”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它最恰当的位置应该是(3分)()

A.第②段后B.第③段后C.第④段后D.第⑤段后

3.第⑨段中的“最接近其实”与第⑪自然段中的“最真实”是否矛盾?为什么?(2分)

4.为什么“全世界只有你自己才能听到这真正的声音”?(3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9分)

中微子,关乎宇宙起源之谜

曹俊

①日本“顶级神冈”中微子探测器项目已正式启动,计划于2027年开始收集数据。该项目由日本主导,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参与,目的是阐明物质的

起源及基本粒子的“大统一理论”,揭开宇宙起源之谜。

②中微子是宇宙中数量最多的基本粒子之一。基本粒子是已知的最小粒子,它们不能像原子那样被分成更小的粒子,是构造宇宙中一切的基本元素。

而中微子又是最轻的物质粒子,迄今还未能测出它的确切质量,但至少比电子的100万分之一还要轻。它们无处不在,如太阳发光、核反应堆发电、岩

石的天然放射性袤变等核物理过程中都会产生,就连我们每个人也会因体内的钾一40衰变而每天发射约4亿个中微子。

③中微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几乎不与任何物质反应。不管是人体还是地球,在它看来,都是极为空旷、可以自由穿梭的空间。我们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科学上探测也极为困难。因此,中微子的发现和研究过程,饱含着几代科研人员的心血。

④1930年,奥地利科学家泡利为了解释原子核衰变中能量似乎不守恒的现象,预言了中微子的存在,认为就是这种“永远找不到的粒子”偷偷带走

了能量。经过20多年的寻找,美国科学家科万和莱因斯终于在核反应堆旁探测到中微子,证明了它的存在。莱因斯因此获得了199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⑤1968年,美国科学家戴维斯在地下1500米深的废弃金矿中进行实脸,首次探测到了来自太阳的中微子,证实太阳无穷无尽的能量来自氧核聚变。

1987年,日本科学家小柴昌俊在第一代神冈实验中,探测到了来自超新星的中微子。他们二人因此都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戴维斯进

一步提高测量精度,却发现太阳中微子的数量比理论预言的要少得多,被称为“太阳中微子失踪之谜”。此后,小柴昌俊的学生楣田隆章发现,宇宙射

线在大气层中产生的中微子也比预期少,称为“大气中微子丢失之谜”。

⑥中微子为什么比预计的少?1998年,娓,田隆幸在升级后的第二代神冈实脸中发现,大气中微子比预期少,是因为在飞行过程中自发变成了其他种

类的中微子,这一现象就是中微子振荡。他也因此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⑦中微子振荡现象证明了中微子有质量,尽管质量极其小,但会影响宇宙的起源和演化。根据已知的物理规律,在宇宙早期,正反物质应该成对产

生,数量是一样的。但在现在的宇宙中,并没有发现大量反物质存在的迹象。为什么宇宙只由正物质构成?反物质到哪里去了?这是宇宙起源必须回答

的关键问题。中微子振荡会带来一个意外的结果,即正反粒子的行为可以不一样,很有可能造成反物质消失。因此,全面了解中微子振荡,是破解“反

物质消失之谜”的重要一环。

⑧由于中微子难以探测,解决这些谜团需要巨大的探测器,获取更精确的数据。日本前两代神冈实验坚持自己的优势方向,掌握核心技术,持之以

恒地探索,取得了巨大突破。此次启动的第三代实脍“顶级神冈”将建造一个26万吨的水探测器,造价约8亿美元。此前,中国的江门中微子实验和美

国的深层地下中微子实验也已开始建设。三个实验间既竞争又互补,联合分析能显著提高发现能力。新一代的中微子实验,也许有一天可以揭开宇宙起

源的谜题。

1.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基本粒子中微子最大的特点是不与任何物质反应,科学上探测也极其困难。

B.科学家科万和莱因斯探测到中微子,进而发现了原子核衰变中能量不守恒的现象。

C.“太阳中微子数量比理论预言少得多”的发现,被称为“大气中微子丢失之谜”。

D.文中几位科学家获诺贝尔奖的事例,体现了大胆预言、小心求证的科学探索精神。

2.简析第②段中画线句的作用。(2分)

3.请解释“中微子振荡现象”,并说明其可能产生的结果。(4分)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8分)

小雪将雪

①天渐寒,雪渐盛,又是一年小雪时。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明代王象晋所撰《群芳谱》里云:“小雪气

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日:“小雪,十月中。的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这时节,霜色

满天,寒:凝大地,降水杉式由淅沥小雨而凝结成飘飘璃雪。但此时还是“地寒未甚”,是那种料峭之寒,下雪的几率还小,即使下了,也多是那种飞扬

的零星小雪,落到地面很快融化了,小孩子是堆不了雪人、打不成雪仗的。

②古人对大自然善于观察和总结,以五日为候,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其中小雪的候应为三候:“初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

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这是说此时美丽的彩虹不见了,阳气下藏地中,阴气闭固而成冬,万物箫索,一片肃杀,冬季降雪即将拉开大幕。

③小宜节气不一定下酉,而是指气温越来越低,降到了足以下雪的程度。农谚云:“小雪铲白菜,大雷收菠菜。”“小雪不砍菜,必定有一害。”

此时,庄户人家开始砍收地里的大白菜,精心盘扎入窖储藏了。那一棵棵青青白白的大白菜透着清灵之气,那种清甜清杳是寻常人家饭桌上的至美之味。

农谚还说:“小雪腌菜,大雪腌肉。“过去,冬季来临,新鲜蔬菜少而又少,小雪前后家家户户开始腌菜了。小时候,母亲常带着我们,踏着薄薄一层

小雪,到菜园里采收青青红红的雪里谷、大头大脑的辣菜疙瘩。雪里萩又叫“霜不老”“雪菜”,似乎它就是专为霜雪而生的,即使被打压得蔚巴巴的,

一旦见了阳光照样挺立起来,精神抖撤。

④“小雪卧羊,大雪杀猫。”“小雪飘,羊肉俏。”冬令进补,最美的莫过于吃羊,最好的形式是涮羊肉。围炉品羊是冬天里最惬意的事,五六至

交围着一只咕嘟咕嘟作响的火锅,羊肉的鲜杳一波波飘满温暖的小木屋,将各色食材投入翻滚着的白汤之中,大快朵颐起来。白居易说:“绿蚁新酷酒,

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当然要有酒了,国炉品酒夜话,推杯换盏间唠家常,守一窗寂寂雪影吟古诗,等待风雪夜归人望见此处温馨

之光,前来叩响寂静的长夜。

⑤小雪,是庄户人盼丰年的乐章。农谚道:“小雪雪满天,来年必丰年。”这里有三层意思:一是小雪节气落雪,来年雨水均匀,无大旱涝;二是

下雪可冻死一些病菌和害虫,开春农作物少有病虫害发生;三是积雪有保暖作用,利于土康的有机物分解,增强土壤肥力。

⑥小雪,也是诗人的,那种轻盈飘逸、天马行空,那种晶莹剔透、白洁无瑕,总令古代文人墨客们吟诵赞美。盛唐的戴叔伦守着木格小窗读书,抬

头里雪,吟道:“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晚唐的高骄被庭外的白雪映青竹所感染,诗云:“六出飞

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盖尽人间恶路峻。”五代的徐铉感叹又是一年将冬时,光阴如梭,韶华易逝,诵日:“寂寥小雪闲中过,

斑驳轻霜鬓上加。算得流年无奈处,英将诗句祝苍华。”南宋的陆游则幻想乘着雪花轻盈的羽翼,在冬日的夜波里遨游,“匆匆身如梦,迢迢日似年。

会当乘小雪,夜上划溪船”。

(选自《科技日报》作者刘琪瑞,有删改)

1.小雪这一节气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3分)

2.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③⑤段中引用农谚的作用。(2分)

3.说说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3分)

八、阅读下文,完成下列五小题(14分)

丝路“糖史”

①中国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甘蔗原产热带,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及食用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生啖或榨取“柘(zhd)

浆”直接饮用。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粗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的部分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筋(tdng)”。“蔗饬”乃是一种制厚的

融浆,若是进一步冷凝,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