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艾滋病实验活动风险评估报告一、生物学特性(一)种类和病毒分型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e,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HIV为单链RNA病毒,属于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慢病毒组。HIV基因组长度约为9.8kb,基因两侧为长末端重复区序列(LTR),有3个结构基因(gag、pol、env)和至少6个调控基因(tat、rev、nef、vif、vpu、vpr)。根据HIV基因差异,分为HIV-1型和HIV-2型。两型间核苷酸序列差异超过40%。目前,全球流行的主要是HIV-1。HIV-1可进一步分为3个亚型组13个亚型,其中M亚型组有A、B、C、D、E、F、G、H、I、J、K11个亚型,N亚型组只有N亚型,O亚型组只有O亚型。近年来发现多个流行重组型。HIV-2的生物学特性与HIV-1相似,但其传染性较低,引起的艾滋病的临床进展较慢,症状较轻。HIV-2型至少有A、B、C、D、E、F、G7个亚型。我国以HIV-1为主要流行株,还有不同流行重组型,在部分地区发现有少数HIV-2型感染者。(二)来源1981年,美国首次报道了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1983年,在巴黎巴斯德研究所专门研究逆转录病毒与癌症关系的法国病毒学家吕克·蒙塔尼(LucMontagnier)及其研究组首次从一位罹患晚期卡波西氏肉瘤的年轻男同性恋艾滋病感染者的血液及淋巴结样品中,分离到一种新的逆转录病毒。同时,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美国生物医学科学家罗伯特·加罗(RobertGallo)及其属下也从一些细胞株系中分离到新病毒,并于1984年在《科学》期刊发表论文,论证了这种新病毒与艾滋病的病原关系。1986年,该病毒的名称被统一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985年,HIV首次感染大陆中国公民,目前呈加速流行的趋势,已成为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三)传染源传染源主要为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及乳汁。(四)传播途径目前公认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三种:性接触、包括同性、异性及双性接触;血液及血制品,包括共用针具静脉吸毒、介入性医疗操作等;母婴传播,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其他传播途径如接受HIV感染者的器官移植、人工授精或污染的器械等、医务人员被HIV针头刺伤或破损皮肤受污染也可被感染。(五)易感性人类对HIV没有天然免疫力,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为男性同性恋者、静脉药物依赖者、性乱者、血友病、多次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六)潜伏期人体感染艾滋病后需经过平均7-10年的时间才能发展为艾滋病感染者,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处于潜伏期的艾滋病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脏器中含有艾滋病病毒,具有传染性。(七)剂量一效应关系HIV感染剂量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型别、感染途径、集体免疫状况等密切相关,但目前尚未见有HIV病毒对人准确感染剂量的报道。HIV的感染主要与暴露途径和感染方式密切相关,流行病和实验室研究结果显示,暴露的血量越大,损伤程度越深,越容易感染。(八)致病性HIV感染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初始感染到终末期,在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根据《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WS293),将艾滋病的全过程分为Ⅰ期(原发感染期)、Ⅱ期(HIV感染中期)和Ⅲ期(艾滋病期)。(1)Ⅰ期HIV进入人体后,在24-48h内到达局部淋巴结,约5d左右在外周血中可以检测到病毒成分。部分感染者出现HIV病毒血症和免疫系统急性损伤所产生的临床症状。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后1-3周左右。大多数病人的临床症状轻微,没有明显的感觉。临床症状以发热最为常见,可伴有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2)Ⅱ期感染者体内HIV持续复制,具有传染性,故又将无症状的病人称为HIV感染者。此期的持续时间一般为6-7.5年。其时间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型别、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营养条件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在无症状期,HIV在体内不断复制,免疫系统受损,CD4淋巴细胞计数逐渐下降。(3)Ⅲ期为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病人CD4细胞计数<200/mm3,HIV-RNA拷贝数明显升高。此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为HIV相关症状、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HIV相关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及体重减轻(10%以上)。部分病人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精神淡漠、性格改变、头痛、癲痫及痴呆等。(九)变异性HIV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具有高度变异性。HIV的逆转录酶无校正功能、错配性高是导致HIV基因频繁变异的重要因素。env基因最易发生突变,导致其编码的包膜糖蛋白GP120抗原变异。GP120表面抗原变异有利于病毒逃避免疫清除,也给HIV疫苗研制带来了困难。(十)环境中的稳定性HIV对外界抵抗力低。对热敏感,56℃30min能使HIV在体外对人的T淋巴细胞失去感染性,但不能完全灭活血清中的HIV;100℃20min可将HIV完全灭活。能被75%乙醇、0.2%次氯酸钠及漂白粉灭活。但病毒在20℃-22℃液体环境下可存活15h;在37℃可存活10-15h;在冷冻血制品中,须68℃加热72h才能保证灭活病毒。(十一)药物敏感性对AIDS至今仍无特效药,有些药物虽能抑制病毒在体内的复制,但停药后病毒可恢复其繁殖力。目前主张联合用药,并被称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activeantiretroviraltherapyHAART)。目前国际上用于治疗HIV感染的药物有以下大类: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蛋白酶抑制(PIs)、整合酶抑制剂(RAV)等。(十二)消毒剂敏感性常用消毒剂为0.5%次氯酸钠、5%甲醛、2%戊二醛、0.5%过氧乙酸、70%酒精等室温下用消毒剂处理10-30min即可灭活HIV。0.1%甲醛、紫外线和r射线均不能灭活HIV。(十三)物理灭活HIV对热敏感,可以用高温灭活病毒,在低温条件下保存病毒。高压灭菌121℃20min,或煮20min均可达到灭活病毒的目的。在室温(22-27℃)液体环境下HIV可存活15h以上;经56℃处理30min可使HIV在体外对人的T淋巴细胞失去感染性,但不能完全灭活血清中的HIV;经过60℃3h或80℃30min作用后不能检出感染性病毒。目前,WHO推荐的逆转录病毒灭活方法是100℃20min。干燥环境中的HIV活性在几小时内降低90%-99%。HIV对紫外线不敏感,有较强的抵抗力。(十四)在宿主体外存活HIV是一种寄生生物,无法在体外独立生存,它离开血液以后,在体外存活的时间相当短。与其他传染病病毒如肝炎、肺炎、疟疾等相比,HIV是一种极其脆弱的病毒。它在人体外的存活时间不会超过3-4h。HIV在体外的存活时间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在湿润的环境比干燥的环境下存活时间长。但是,在污染的血液中,HIV将能存活一段时间,因为血液中存在着HIV赖以生存的宿主细胞,可供病毒生存和复制。(十五)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并互作用据报道,结核杆菌感染可加速HIV感染进程,伴有结核病的HIV感染者的平均存活时间远比其他HIV感染者短。HCV/HIV、HBV/HIV的混合感染可增加艾滋病患者的病死率,霉菌等机会性感染亦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艾滋病病毒不耐酸、较耐碱、在碱性环境中的活性更大,而酸性环境对其具有一定的杀伤力。(十六)预防和治疗方案1.目前尚无有效的HIV疫苗上市,也无特效的治疗方案防治HIV感染的首要对策就是洁身自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将HIV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广泛的AIDS预防教育宣传,是现阶段最重要和最有效的措施;建立全球和地区性HIV感染的监测网,及时掌握疫情;对献血、献器官、献精液者必须做HIV抗体检测,对血液和血制品进行严格检验和规范化管理,确保输血和血制品的安全;筛查无症状的孕期感染者,有效预防围生期感染;加强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减少职业暴露。2.抗HIV药物预防在感染发生数小时内,联合使用抗HIV药物对于突发的医院内感染和实验室感染个体能起到保护作用。3.主要药物治疗目前,治疗艾滋病感染的药物是针对HIV复制周期的四个环节研制的,主要有4类: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RTI)和非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蛋白酶抑制剂(PI);病毒人胞抑制剂,包括融合抑制剂(FI)和拮抗剂(CCR5);整合酶抑制剂(INSTI)。为防止产生耐药性,提高药物疗效,目前,对治疗HIV感染使用多种抗HIV药物联合方案,称为高效抗鸡尾酒疗法,即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其效果显著优于单药治疗,该疗法对降低病毒载量、延长患者生命有显著作用,但不能清除以前病毒方式潜伏于细胞内的病毒,停药后会导致AIDS复发。二、实验室相关活动风险评估与控制(一)实验室感染性因子的种类、来源和危害1.感染性因子的种类根据HIV病毒特性,本实验室可能的感染因子为HIV-1型和HIV-2型。2.感染性因子的来源(1)用于HIV-抗体检测的血液样本,包括全血、血清、血浆及外周血淋巴细胞。(2)样本采集和抗体检测过程涉及的所有实验场所。(3)实验室操作中可能产生的含病毒的气溶胶3.感染性因子可能造成的危害(1)被污染的实验器材、器皿等对实验室环境造成污染。(2)实验室废弃物对环境造成污染。(3)实验人员暴露后感染。(4)实验室含病毒的气溶胶对实验室环境造成污染。(二)实验室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评估与控制1.实验方法(1)风险点识别若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外的其他未经确认的实验方法,或在使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前未进行技术确认,操作时可能存在安全风险。(2)风险控制措施采用通过认证和认可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经过充分验证的实验方法;在使用新的或变更过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之前,必须经过严格的技术确认。2.样本采集(1)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一次性采血针、真空采血管、消毒棉签及一次性利器盒。(2)主要风险点识别采血人员抽血不熟练或不规范,被HIV感染者或AIDS患者的血液污染了皮肤、黏膜,或被含有HIV的血液污染了针头刺破的皮肤,有可能被HIV感染,造成职业暴露;血液标本溅洒、废弃物处理不当等从而造成环境污染。(3)风险控制措施使用一次性采血针和真空采血管,采样人员经过正规采血培训,并熟悉掌握采血技巧。采血前做好个的防护(防护服、乳胶手套、口罩);认真、仔细、谨慎操作,抽血后的针头直接放入利器盒内,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或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采好血后直立于试管架中,防止倒翻;消毒棉签等污染物放入医疗废弃物专用袋中,统一进行消毒处理。3.样本包装和运输(1)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真空密封采血管、95千帕样品运输罐(UN2814运输罐)、A类标本运输箱(UN2814冷藏箱)、运送车辆。(2)主要风险点识别若包装不符合生物安全要求,则可能导致样品的侧翻、渗漏,从而造成污染扩散。(3)风险控制措施严格按照生物安全的要求,样品采用A类要求包装和运送。A类三层容器包装:第一层采用真空采血管装样本,应密闭防渗漏;第二层采用95千帕样品运输罐,可容纳并保护第一层容器,密封不易破碎、耐压力防渗漏且易消毒;第三层采用A类标本运输箱,要容纳并保护、;固定第二层容器,且易于消毒,箱外面应贴上醒目的标签(HIV样本专用运输箱)。样本应由中心专车运回实验室。4.样品接收(1)主要风险点识别运输途中发生样本管意外破裂、血液溢漏,则可能对样本接收人员造成污染。(2)风险控制措施样本直接送至HIV初筛实验室,由检验人员接收,并仔细核对样品与送检单。接收样本前做好个人防护(穿上防护服,戴手套、口罩),在生物安全柜中打开容器,检查样品管有无破损和溢漏的情况。若发生样本管破损或样本溢漏,则立即将尚存留的样本移出,对样本管和盛装容器等污染涉及的所有器具进行消毒,同时报告实验室负责人。5.样品检测(1)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离心机、生物安全柜、移液器、洗板机及酶标仪等设备。(2)主要风险点识别①血样离心过程中离心管意外破裂,造成血样溢出从而污染离心机腔体,或在超(高)速离心时形成气溶胶,从而污染环境。②加样时操作不当,血液样本溅洒或加入板孔外,从而污染人员或实验环境。③洗板、读板时液体溅出,从而污染设备表面或工作台面。④检测过程中发生职业暴露,检测人员被HIV感染者或AIDS患者的血液污染了破损皮肤、黏膜,有可能被HIV感染。(3)风险控制措施检测人员在实验前严格做好个人防护(穿防护服,戴手套、口罩,穿不露脚趾和覆盖脚背、防滑、防渗漏的工作鞋)。打开样品主容器和加样、移液操作必须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动作轻缓,防止内容物泼溅;操作过程中如有样品、检测试剂外溅,应及时消毒。如有大量高浓度传染性液体溅出,在清洁之前应先用稀释50倍的施康清洗消毒液I浸泡,然后擦净。使用生物密闭型的离心机、耐离心压力和带螺旋管盖的离心管,离心前做好平衡,选择正确的离心速度和离心力。洗板、判读结果时酶标板轻拿轻放,避免液体溅出。6.检测试剂及质控品(1)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检测试剂盒、外部质控品。(2)主要风险点识别检测试剂灵敏度低,导致阳性漏检,阳性按阴性处理;使用未经灭活的质控品对仪器、环境造成污染。(3)风险控制措施购买三证齐全、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的试剂用于样本检测。必须使用三证齐全并已灭活的室内质控品,对外部室间质评标本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修订版)要求执行。7.样本保存(1)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生物安全柜、移液器、带螺旋盖PV冻存管及密封冻存盒。(2)主要风险点识别HIV初筛阳性样本、内外部阳性质控品管理不当,HIV阳性标本误作阴性使用,甚至发生被恶意使用的情况,造成污染扩散。(3)风险控制措施严格做好个人防护,样本的留取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动作要轻缓;所有样本的血清、血浆、血球等都保留在带螺旋盖的塑料管内,再装入可密封的塑料冻存盒中,置于-20℃以下冰箱内妥善保存。设立专门储存阳性血清和质控品的冰箱,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初筛阳性样本待其第2份血样采集后,立即将两份血清或血浆全部上送到至HIV确证实验室。8.阳性样本上送(1)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带螺旋盖的塑料管、95千帕样品运输罐(UN2814运输罐)、A类标本运输箱(UN2814冷藏箱)、运送车辆。(2)主要风险点识别若包装不规范或运输工具无安全保障,则易造成污染扩散,甚至样本丢失。(3)风险控制措施阳性样本应严格执行规范UN28143层包装(同样品采集),携带“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许可证”,由专车运送,专业人员全程护送。用于抗体检测的血清和血浆样品在冻存条件下运送。用于CD4+T细胞和CD8+T淋巴细胞测定的样品应在室温下(18-25℃)或4℃(特殊要求时)运送。用于病毒载量检测的样品应在-20℃以下运输。9.初筛实验室区域功能设置(1)主要风险点识别实验室未设置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或分区设置不合理;未按照分区功能要求开展实验活动,可造成整个区域污染。(2)风险控制措施根据《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附件1《艾滋病实验室的基本标准》中HIV实验室的要求分区设置。对各个功能区域实验活动和设施设备进行严格的区域管理,不可随意挪用。10.实验室的清洁和消毒(1)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70%-75%的酒精、施康清洗消毒液I。(2)主要风险点识别工作完毕后,若不及时对工作台面、生物安全柜进行消毒,则有可能会对下次的操作人员造成污染或感染。(3)风险控制措施工作完毕后,及时对检测所涉及的工作台面、地面和生物安全柜进行消毒,使用稀释100倍的施康清洗消毒液I擦拭,用消毒液清洁后要干燥20min以上。生物安全柜用70%-75%的酒精擦拭消毒。待实验和消毒完毕,先脱去手套,再脱去防护服,并正确用肥皂和流水洗手。11.实验室废弃物处置(1)主要实验设备和器材医疗废弃物专用袋、硬质耐高压且防渗漏的垃圾桶、高压灭菌器。(2)主要风险点识别剩余的阳性样本管是高危污染源,采血过的针头处理不当可造成环境污染、人员被刺伤,甚至感染HIV的风险;废弃物不规范处置可污染环境。(3)风险控制措施HIV抗体检测采样及实验室产生的所有废弃物,包括不再需要的样本、酶标反应板及其他物品等,均视为HIV污染物。废弃物应置于装有“生物危害”标识的医疗废弃物专用袋的硬质耐高压且防渗漏的垃圾桶中,经121℃高压灭菌15-20min后才可运出实验室,集中置于医疗废弃物房,由有资质的医疗废弃物处理单位上门收集,集中处置;装有利器的一次性利器盒严禁再次打开,同上述垃圾一起处理;在处理废弃物的同时做好交接记录,所有相关记录定期整理归档。(三)实验室常规活动中其他风险评估写预防控制措施1.电力(1)主要风险点识别断电或电压不稳,存在引发电气设备故障的隐患。断电可使运行中的生物安全柜、酶标仪、洗板机等生物安全防护设备、检测设备突然停止工作,致使实验活动被迫中断,存在感染性物质外溢,从而污染操作人员和环境的风险。(2)预防控制措施实验室由双路市电供电,并为关键仪器设备配备应急电源(UPS),避免实验室由断电可能引发的生物安全风险,确保检测工作顺利进行。2.电气操作(1)主要风险点识别实验室活动涉及的电气操作,包括实验室工作区内电气设备的启动、关闭、安装和维修;设备层内UPS、空调机组等电气设备的启动、关闭和维修等。这些电气操作的过程可能存在触电、电击、造成电气故障等风险。(2)预防控制措施①电气设备的设计及制造符合相关安全标准的要求。实验室工作区内若有380V电源插座,则需明确标识,并由有资质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②新的、改装过的或修理过的电气设备在未经合格人员(如有资质的电工)完成电气安全测试和设备符合安全使用要求之前,不允许使用。③电气设备使用人员接受正确操作的培训,操作方式不降低电气安全性。电气设备使用人员要定期检查设备可能引起电气故障的破损。只有专业人员可从事电气设备和电路工作。禁止未经授权的工作。④采取措施对设备去污染,以降低维护人员被HIV感染的风险。3.实验室给排水设施设备(1)主要风险点识别实验室含有给排水的设施设备,包括位于工作区和洗消区的高压灭菌器和洗涤池。水管道意外破裂、排水管道阻塞可能导致感染性材料溢出,有污染实验人员和环境的风险。(2)预防控制措施实验室产生的所有染菌物及器具,必须先经高压灭菌或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洗涤,洗消产生的污水集中排入中心污水池消毒处理,严禁直接排放。至少每月监测粪大肠菌群,每季检测沙门菌,每半年检测志贺氏菌,定期检查实验室给排水管道各接口的密封性,及时发现安全隐患。4.实验室设施设备管道(1)主要风险点识别实验室设施设备管道穿越维护结构的部位可能存在密封不严的问题,当感染性材料溢出时,有污染环境的风险。(2)预防控制措施所有管道穿真维护结构的部位应严格密封,定期进行检查检测,避免感染性材料外溢从而污染环境的风险。5.主要检测仪器设备(1)酶标仪和洗板机①主要风险点识别配备的酶标仪和洗板机,未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校准、功能检查、维护,不按照作业指导书或使用说明操作,不能确保设备的正常性能,影响检测结果。在使用酶标仪和洗板机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气溶胶和样液溅出从而污染设备表面和工作台面的风险。②预防控制措施酶标仪每年校准一次,中途再做一次期间核查;洗板机每年进行一次功能检查;在洗板、读板操作时,要做到动作轻缓,小心操作;倘若有液体溅出,要马上进行消毒处理。(2)离心机①主要风险点识别未正确配备密闭盖离心机、密封头的真空采备管、耐压螺旋盖离心管,高速离心时可产生气溶胶扩散;离心血样时没有做好平衡,可能会发生离心管破裂、离心管盖脱落的情况,存在血样污染离心转子和离心腔的风险。②预防控制措施实验室配备密闭盖离心机、密封头的真空采备管、耐压螺旋盖离心管;离心前做好平衡,选择正确的离心速度和离心力;规范正确操作;每次使用后做好清洁消毒和使用维护记录,定期进行功能检查,确保离心机性能正常。
6.生物安全设施设备生物安全柜①主要风险点识别没有按照设备操作规程或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维护,使生物安全柜的气溶胶防护效果明显降低或消失,失去安全防护效果。设备长时间使用未及时更换HEPA过滤膜,可出现工作窗口气流速度降低或流向紊乱等功能失常状况。生物安全柜使后未进行彻底消毒处理,对于清洁、维护人员将会产生污染。设备长期关停,将会使部分电器元件老化从而失去正常功能。没有及时对设备移位、碰撞受损等进行性能检测等。②预防控制措施使用人员接受相关操作、维护培训,做到规范使用和维护。每月进行空气沉降菌检测,每年请有资质的服务机构对生物安全柜的风速、气流、尘埃粒子数、紫外线强度等主要性能指标进行检测,确保其功能正常。高压灭菌器①主要风险点识别没有正确配备高压灭菌器,存在气溶胶污染环境的隐患;没有按照设备操作规程,甚至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维护,可能使高压灭菌器效果明显降低甚至失效,失去去污染与无害化的作用;压力锅长时间使用又不定期监测灭菌效果,对压力容器的灭菌效果无从考证,存在灭菌不彻底从而引发污染的隐患。压力锅长期关停期间,如果不及时排干锅体水分,将会使内部器件老化从而失去正常功能。②预防控制措施选择下排式高压灭菌器,防止气溶胶污染,正确规范操作,定期维护,确保高压灭菌器性能正常,做好使用记录。对压力灭菌器按照WS310.3《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3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规定,每次监测化学指示物,监控记录温度、压力、时间等灭菌参数,每周进行生物监测,以保证灭菌质量。个人防护用品①主要风险点识别实验室不提供足够数量的、符合质量要求的防护服、防护眼罩、一次性乳胶手套、口罩和覆盖足背的防滑鞋等,使用大小不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个人防护用品穿戴、脱卸的程序、方法不符合要求,均可能存在人员感染或污染环境的风险。②预防控制措施选择正规、符合质量要求的防护用品,使用前进行必要的培训,按照规定的程序正确使用、脱卸,穿戴时相互检查确认,及时更换污染和破损的防护装备,避免使用破损、缺陷、过期的产品。应急救治设施和用品①主要风险点识别实验室若没有配备洗眼器、应急药箱等必要的应急设施和物品,或配备的急救用品种类不全、不合适或过期,导致急用时无法发挥作用。②预防控制措施在实验室内正确配备洗眼器,确保功能正常。配备的75%乙醇、碘附或其他消毒剂、创可贴等急救物品与实验活动相适应并在有效期内使用,由专人负责管理,定期维护、清理、更新。消毒灭菌剂①主要风险点识别消毒剂产品无生产许可证、过期、配制方法或浓度不正确、种类选择不合理,将会导致消毒效果降低、生物灭活能力降低或对物品腐蚀性增加、对皮肤造成刺激等问题。②预防控制措施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选择合适的消毒剂,按照规定的消毒方法、消毒时间、消毒浓度(剂量)进行消毒,避免使用过期产品;消毒过程中消毒人员应做好必要的个体防护,防止发生意外。根据HIV特点,选用70%-75%酒清和稀释10-25倍、50-100倍、200倍的施康消毒剂I(主要成分为次氯酸钠)作为实验室常用消毒剂。7.管理体系的风险(1)主要风险点识别管理体系(包括应急预案)是否健全和完善,是否符合实际管理要求,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操作规程是否科学和具有可操作性,是能否确保生物安全的主要因素。如果组织结构不健全,体系文件与实际工作不匹配,以及部门职责不清或衔接不当等,就都可能带来安全风险。(2)预防控制措施定期开展对管理体系的评审,要特别关注风险评估程序、应急预案、HIV抗体检测标准操作规范(SOP)等,发现问题应及时修订、完善,以确保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四)工作人员的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措施1.人员数量和素质(1)人员数量①主要风险点识别人员过少会因缺少相互提示监督或因工作量增大而导致操作过程中工作失误增加,风险增加。②预防控制措施采样和检测人员的数量应与工作量相匹配,尽量有2名工作人员同时进行采样和检测工作,质量监督员对实验活动关键加强监督。(2)人员结构①主要风险点识别新进人员没有高资历人员带教操作,则不能很好应对意外事件,风险增加。②预防控制措施实验室检测人员的年龄和资历结构应配备合理,新进人员应由高资历人员带教或监督操作。(3)职业操守①主要风险点识别HIV抗体检测实验室存在较大的生物安全风险,若政治思想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的人员参与该项工作,则产生生物危害而危及人员安全、环境安全与社会安定的可能性较大。②预防控制措施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工作责任心。2.健康管理(1)主要风险点识别健康状况主要包括生理、心理素质与免疫状态。当手部皮肤有开放性损伤、身体出现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机体免疫力低下,或其他不适合工作的状况时,职业暴露风险增加。(2)预防控制措施建立健康申报制度,遇有手部皮肤有开放性伤口及其他不适合工作的情况时,及时向科室负责人报告并暂停工作;裸露皮肤的微小伤口、擦伤、皲裂等应用防水材料严密覆盖。如接触物的传染性大,应戴双层手套。工作人员上岗前必须进行HIV抗体和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肝炎标志物的检测,并接种乙肝疫苗。每年对工作人员采血检测HIV抗体,血清长期保留。3.人员资质(1)主要风险点识别检测人员不具备卫生检测相关学历教育背景,不熟悉HIV抗体的检测方法及操作规范,未执行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和考核,并未获得上岗证,无法保证工作质量和安全。(2)预防控制措施检测人员必须是检测或相关专业毕业,经过上岗培训和在岗持续培训。上岗培训内容至少应包括:艾滋病检测相关基础理论、艾滋病相关检测技术及管理要求、实验操作步骤、检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及生物安全。要求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技能,能独立熟悉地操作,并经省市HIV确认实验室考核合格,持证上岗。在岗持续培训指在工作中要根据需要接受复培训,至少每3年1次,除接受检测基本理论培训内容外,还要求了解相关技术、质控及生物安全要求的新进展。实验室在使用新检测方法前,须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获得资格后方可开展相应工作。检测人员应分为检测人、复核人和签发人。复核人、签发人应具备对检测过程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生物安全培训要求(1)主要风险点识别检测人员、辅助人员、后勤保障人员、进修实习人员上岗前没有接收严格的生物安全,以及相关生物安全设备操作的技术培训,易造成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2)预防控制措施检测人员必须接受省市级艾滋病确认实验室组织的安全培训,包括上岗前培训和复训。检测人员、辅助人员、后勤保障人员每年参加本中心组织的生物安全知识或生物安全操作技术培训、考核。上岗前熟练掌握生物安全仪器设备、设施操作技术,具备相关的安全防护能力。5.应急事件处理能力(1)主要风险点识别实验人员上岗前没有接受实验室意外事故处理、职业暴露后预防等突发事件处置的培训,一旦发生意外事件,就不能有效地进行早期处理和控制生物安全事件。(2)预防控制措施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实验室意外事故和职业性疾病报告制度》和《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中规定的要求进行应急事件的处置,强化职业暴露的应急处理能力。规范工作中职业暴露后现场急救处理和预防办法。暴露发生后,应遵循处理原则、报告原则、保密原则、知情同意原则。(五)实验室非常规活动中的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措施1.主要的实验室非常规活动(1)实验室外专业人员对实验室设施设备的维护、维修、检室/校准、检测验证(如主要设施设备的检测验证)和更换(如高效过滤器等的更换)等。(2)实验室后勤保障人员对实验室及公共环境的保洁、实验器材的清洗消毒。(3)实验室外人员参观实验室和上级部门对实验室的检查。(4)任何其他人员需要进入实验室从事实验活动外的行为。2.主要风险点识别(1)上述人员进入实验室从事相关活动,特别是不慎打翻、打破标本管或损坏仪器零部件等情况,可能会存在实验室感染的风险。(2)实验室运行过程中某些人员需要进入实验室参观,存在影响实验活动正常运行或者导致相关或不相关的设施设备损坏的风险。3.预防控制措施(1)实行人员准入、登记制度。进修实习人员进入实验室从事检测活动前,必须先进行生物安全和实验室规章制度的培训,进修实习人员不得从事HIV抗体检测相关实验活动。参观和检查活动应尽可能不进入HIV初筛实验室。若中心实验室外专业人员和实验室后勤保障人员确需进入实验室进行相关活动,或上级部门需要进入实验室进行筛查检查,应在对实验室(包括环境和设施设备等)作彻底消毒后和实验室未运行时才准入。任何外来人员进入实验室时,应有中心实验室人员协助和全过程陪同。(2)实验外专业人员和实验室后勤保障人员必须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应对其进行生物安全培训,提供安全指南,实验室人员应协助、指导和规范进入人员在实验室内的活动并对其安全行为进行监督,进入人员必须遵守实验室的各项管理规定,以确保人员和环境安全。(3)进入人员未经许可绝对不能私自动用实验室内有标志的危险品(除非经过授权),绝不能将未经消毒处理的物品拿出实验区。(4)在初筛实验室进行设施、设备维护维修过程中,若发生意外事件,应立即报告实验室负责人。实验室负责人并根据造成的事矿进行风险评估,采取应对措施。按专业技术要求进行设施、设备的维护维修时、不能私自动用其他设施设备。若导致相关或不相关的设施设备损坏时,应及时报告。(5)当需要更换HEPA过滤膜或高效过滤器时,应先对高效过滤器、HEPA过滤膜等作原位消毒后,专业人员才能进行更换。(6)为确保自己和他人的安全,禁止未穿防护服的人员随意进出实验室的防护区域,同时也禁止穿防护服的人员走出实验室的防护区域。(7)对实验室的设施、设备进行维护工作时动作轻柔,避免产生气溶胶。(8)离开实验室前,必须洗手。(六)被误用和恶意使用的风险与预防控制措施1.主要风险点识别阳性标本未明确标识,未严格实行双人双锁管理,实验活动结束后不及时对操作场所进行消毒,工作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可能误用标本、实验材料和设施设备等,导致人员感染和实验室环境污染、人员受伤或设施设备损坏等事故。2.预防控制措施(1)实行严格的人员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2)所有获得批准进入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必须严格按规程操作实验材料和设施设备,以及从事其他一切实验活动,不得私自动用实验室内任何不熟悉物品。(3)发生事故时必须及时报告并作必要的处理和记录。(4)实验所用材料和试剂等必须有明确的标识。(5)初筛阳性标本严格实施双人双锁管理,上送的阳性样本必须经中心盖章批准,采用专用包装,并由专业人员全程护送。(七)相关实验室已发生的事故分析和从中得到的启示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事故不断出现且逐年增加,主要原因是实验室人员采血、样本处理、检验、废弃物处置等工作过程中,意外被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针头及其他锐器,接触到身体在伤口的部位,或者污染皮肤和黏膜而感染。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52例医务工作者职业暴露感染HIV情况进行统计,其中45例是由经血污染的中空针头引起针刺或割伤而被感染。三、实验室理化因素风险评估及安全防护措施(一)紫外线1.主要风险点识别洁净实验室内传递窗、生物安全柜、BSL-2实验室均使用紫外线灯进行物体表面消毒。紫外线波长为250-280nm,主要影响眼睛和皮肤,会引起急性角膜炎和结膜炎、慢性白内障等眼疾病,还可诱发皮肤癌。紫外灯开启时,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可受到伤害。2.安全防护措施在实验室工作应避免紫外线直接照射人体,特别是眼部。生物安全柜表面应张贴紫外线危害的标识,提醒实验人员小心紫外线危害。在进行紫外线消毒时,实验人员尽量远离消毒区域。故基本可以规避紫外线对人体的危害。(二)辐射1.主要风险点识别辐射源或辐射事故可以间接导致病原微生物屏障系统的破坏,增加实验人员被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风险。2.预防控制措施实验室应远离辐射源,如果无法避开,则应采取物理隔离措施,防止辐射源对检测工作和人员健康产生影响。(三)施康清洗消毒剂I1.主要风险点识别施康清洗消毒剂I属于含氯消毒剂,有效氯的含量为4.55%-5.55%,次氯酸钠为主要杀菌因子。含氯的消毒液会残留在空气中挥发,长期使用会使人感到头疼、恶心,刺激黏膜,对于有体质过敏的人,还容易引发过敏、哮喘疾病等。高浓度的含氯消毒剂对人的呼吸道黏膜和皮肤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可使人流泪、咳嗽,并刺激皮肤和黏膜,严重者可发生氯气中毒。急性中毒者出现躁动、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症状,甚至因窒息而死。2.安全防护措施按照使用说明,根据消毒对象不同配制不同的稀释倍数,避免使用不必要的高浓度的消毒液,稀释和使用时戴好手套,消毒后可及时开窗通风,基本可规避害消毒液对人体的危害。(四)其他1.主要风险点识别实验室内的照明和声音(生物安全柜等)有可能因强光和噪声对人员的损害。2.安全防护措施对实验室的照明和声音等参数进行检测,确保合格,避免强光和噪声对人员的损害。四、实验室火灾风险评估与预防控制措施1.主要风险点识别(1)超负荷用电,电线过长。(2)电器和电源老化、电器保养不良,例如电缆的绝缘层破旧或损坏。(3)用火不当等引发火灾。(4)仪器设备在不使用时未关闭电源。(5)使用的仪器设备不是专为实验室环境设计。(6)易燃、易爆品处理、保存不当。(7)不相容化学品没有正确隔离。(8)在易燃物品和蒸气附近有能产生火花的设备。(9)通风系统不当或不充分。2.预防控制措施实验室采取以下预防控制措施避免火灾发生,保证发生火灾后能够安全撤离实验室。(1)定期检查电器插座、电线绝缘层是否完好,保证用电负荷,对易燃、易爆等危险品进行有效区域隔离。(2)实验室配备灭火器。放置在易取的地点,摆放部位张贴灭火器标识。该灭火器用于扑灭可控制的火灾,帮助人员撤离火场;对灭火器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有效使用。(3)实验室装设应急灯,所有出口都有黑暗中可见的“紧急出口”标识;当出现紧急状况时,实验室所有出口的锁必须处于开启状态,出口设计应保证不经过高危险区域就能逃脱,所有出口都能通向一个开放空间。(4)走廊、流通区域不得放置障碍物,不受人员流动和灭火设备移动的影响。(5)在实验室工作区显著位置张贴火警电话标识。实验室每年对工作人员进行消防知识培训,包括消防器材的使用、火灾发生时的应急行动等。五、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安全防护措施自然灾害可能导致的实验室紧急状况主要包括水灾和地震等。水灾1.主要风险识别水灾可能导致实验室维护结构和设施损坏,实验室内感染性材料随水外溢。2.安全防护措施(1)在安全手册中制订《实验室紧急事件应急预案》,并对所有实验室人员进行培训。(2)实验室一旦发生水灾报警时,应立刻停止工作。首先,考虑实验室内感染性物质(阳性标本)和人员的转移。实验室负责人、中心主任根据条件及时采取对策,第一时间联系相关消防人员。消防人员应有防护措施,在受过训练的实验室工作人员陪同下,进入实验室完成HIV阳性标本及其他感染性物质和人员的安全转移工作。(二)地震1.风险识别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会导致实验室维护结构和设施损坏,存在人员受伤和实验室感染性材料外溢的风险。2.安全防护措施实验室应采取措施降低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保证灾害发生后实验人员能够安全撤离实验室,减少对人员和环境的影响。发生地震后,首先,设立距实验室维护结构20m范围内的封锁区。其次,对封锁区进行消毒。然后,由专业人员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前提下对实验内部环境边消毒边清理,清理到样品保存地点。如果保藏样品的容器没有被破坏,可把它安全转移到其他安全的实验室艳存放。如果保藏样品的容器已被破坏和发生外溢则应立即用可靠方法进行彻底消毒灭菌。处理现场的人需要由生物安全委员会评估暴露级别和暴露源级别,决定是否用药及确定预防性用药方案。六、生物安全及其报紧急事件(事故)处理预案(一)实验室生物安全事件(事故)处理措施1.皮肤针刺伤或切割伤立即用肥皂和大量流水冲洗,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用70%乙醇或其他消毒剂消毒伤口。2.皮肤污染用水和肥皂冲洗污染部位,并用适当浓度的消毒剂浸泡,如70%乙醇或其他皮肤消毒剂。3.黏膜污染用大量流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污染部位。4.衣物污染尽快脱掉污染的衣物,进行消毒处理。5.如果实验表格或其他打印或手写材料被污染应将这些信息复制,并将原件置于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6.离心过程中离心管破裂应马上关闭电源,让离心机停止工作,并静止30min,然后弃去消毒液和离心管碎片,将离心杯清洗后擦干。7.污染物泼溅或溢出(1)发生小范围污染物泼溅或溢出时,立即用清洁布或吸水纸覆盖污染处,然后在上面倒上10-25倍稀释的施康消毒液,并使其作用30min以上。再将清洁布或吸水纸,以及破碎物品清理掉;玻璃碎片应用镊子清理。然后,再用消毒剂擦拭污染区域。用于清理的清洁布等应当放在盛放污染性废弃物的容器内。在所有这些操作过程中都应戴手套。(2)发生大范围污染物泼溅事故时,应立即通知实验室主管领导和安全负责人到达事故现场。①从污染处疏散人员,但要防止污染扩散。②控制污染扩散,锁门并禁止人员进入。③查清情况,确定消毒处理的程序。④如果认为合适,可进行生物安全柜和(或)实验室的低温蒸汽甲醛气体消毒。但生物安全柜和(或)实验室必须有可靠的密封性能,人员必须完全离开。具体操作可按说明书执行。⑤发生溢出后应离开房间约30min后进行处理,被溅的地方用经消毒剂浸泡的吸水物质覆盖;消毒剂作用10-15min后清理污染处。移走吸水性物质,用消毒剂冲洗污染处。8.发生空气污染可采用低温蒸汽甲醛气体消毒。甲醛有致癌作用,不宜将其用于生物安全柜和实验室的常规空气消毒。(二)其他紧急事件(事故)处理措施在制定的应急预案中应包括消防人员和其他紧急救助人员。应事先告知他们哪些实验室有潜在的感染性物质,让他们熟悉实验室的布局和设备。发生自然灾害时,应就实验室建筑内和(或)附近建筑物的潜在危险向当地或紧急救助人员提出警告。只有在受过训练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才能进入这些地区。由生物安全人员依据当地的规定决定继续利用或是最终丢弃。实验室人员要熟悉紧急撤离的情况及紧急撤离的路线标识。在实验室发生不可控制的火灾、水灾、爆炸或其他危险情况时,为确保工作人员的安全,要进行紧急撤离。所有实验室人员须了解紧急撤离的行动计划、撤离路线和紧急撤离的集合地点,每年至少参加一次紧急撤离演习,包括急救设备使用和采取相应急救措施。实验室负责人定期检查实验室是否有用于急救和紧急程序的设备并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紧急撤离前,要采取必要的消毒等措施以减轻事故的严重程度。生物安全及其他紧急事件(事故)报告和监测要求(1)发生重大职业暴露事故时,在紧急处理的同时必须立即向主管领导和专家报告。同时抽血检测HIV抗体,暴露后4周、8周、12周、6个月要定期进行检测。(2)发生小型职业暴露事故时,可在紧急处理后立即将事故情况和处理方法报告主管领导和专家。(3)职业暴露后预防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修订版)中的第八章实验室生物安全中8“职业暴露后预防”要求进行急救、评估和确定是否需要药物预防、做好暴露后预防的监测等处理。(4)对于重大意外和事故必须进行登记,对职业暴露事故应填写“艾滋病职业暴露人员个案登记表”,内容包括:①意外和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详细经过。②意外和事故处理方法和经过,包括专家或领导赴现场指导和处理的情况。③随访检测的日期、项目和结果。七、生物安全和生物安全保障风险管理(一)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依据标准风险评估所依据的数据及拟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安全操作规程等均应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机构或行业权威机构发布的指南、标准等为依据。危险发生的概率评估(见表6-4)表6-4艾滋病实验活动危险发生的概率评估序号潜在危险因素危害程序发生概率固有风险措施合理性残留风险风险可控程度1样品运输过程中容器意外侧翻、泄漏、破裂造成污染中度可能中度合理低风险可控2样品的接收、开启瞬间及加样等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中度较大可能中度合理中风险可控3离心、加样等实验活动中意外事故造成盛装标本容器破裂、溢出瞬间产生的气溶胶中度可能中度合理低风险可控4检测未经灭活的样品对仪器与环境造成的污染中度较大可能中度合理低风险可控5标本、实验材料、设施设备等被误用的风险中度较小可能中度合理低风险可控6阳性标本被恶意使用的风险高度较小可能高度合理低风险可控续表序号潜在危险因素危害程序发生概率固有风险措施合理性残留风险风险可控程度7实验器材未经规范消毒造成污染中度可能中度合理低风险可控8废弃物处理不当造成病毒扩散中度较大可能中度合理低风险可控9灭菌装置不符合要求,灭菌不彻底造成污染中度较小可能中度合理低风险可控10检测人员及工勤人员破损的皮肤、黏膜接触到血液样本或被锐器刺伤等造成职业暴露中度可能高度合理低风险可控11检测人员个人防护不当造成病原微生物扩散中度可能中度合理低风险可控12非检测人员、进修实习等外来人员进入实验室的不当操作中度可能中度合理低风险可控13水、电、火灾及自然灾害造成的风险中度较小可能中度合理低风险不可控(三)风险评估人员风险评估由中心主任组织检验科、质量管理科及其他有关熟悉HIV检验相关风险的专业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并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形成的风险评估报告经中心生物安全委员会审核,请省市熟悉相关病原微生物特征、实验设施设备、操作规程及个体防护设备的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评估和讨论,不断修订完善。风险评估报告风险评估报告应是实验室采取风险控制措施、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制订安全操作规程的依据。在记录风险评估的过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店铺合租终止与解除合同协议3篇
- 二零二四年度广告发布合同标的及广告内容变更协议3篇
- 诊所合伙协议完整版
- 2024年度儿童乐园消防设施改造合同2篇
- 《NP完整性理论》课件
- 年度办公设备租赁与维护合同
- 眼部疾病概述课件
-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11.1《探问人生目标》作业
- 2024版房屋买卖合同范本过户流程详解3篇
- 仁爱版英语(初二)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学校介绍简介校园ppt模板下载
- 速度轮滑基本技术课件
- 西门子PLC编程详解演示教学课件
- 建筑与市政危大工程清单
- 道医养生要义(修改版) - 副本课件
- 医院护工培训-教学课件
- 《家庭暴力中的正当防卫问题分析(论文)9500字》
- 周围神经病变
-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线基本测量PPT
- 土方回填工程质量检验标准
- 绘本“老鼠娶新娘”完整版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