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核心素养目标】24唐诗三首导学案(学生版+教师版)24《唐诗三首》
导学案(教师版)
学习目标
文化自信:了解古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感受古人忧国忧民的思虑。
语言运用: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疏通诗意,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体会到诗歌平实语言背后的丰富内涵。
审美创造: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句,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石壕吏》
【学海导航】
一、走近杜甫
1.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他的诗篇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其风格沉郁顿挫。代表作品有《三吏》和《三别》,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杜工部集》传世。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创作背景:《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yè)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诗人此时从洛阳回华洲(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二、整体感知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用白话文通译全诗。
(我)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夜里来强征兵。
老翁越墙逃走,老妇出门查看。
差役吼得是多么凶狠啊!老妇人是啼哭得多么可怜啊!
听到老妇上前说:我的三个儿子去邺城服役。
其中一个儿子捎信回来,说两个儿子刚刚战死了。
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远不会复生了!
家里再也没有其他的人了,只有个正在吃奶的孙子。
因为有孙子在,他母亲还没有离去,进进出出都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
老妇虽然年老力衰,但请让我跟从你连夜赶回营去。
赶快到河阳去服役,还能够为部队准备早餐。
夜深了,说话的声音消失了,隐隐约约听到低微断续的哭声。
天亮临走的时候,只同那个老翁告别。
2.小组诵读,力争读出诗歌的感情。
3.课文题目是《石壕吏》,全诗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石壕吏》全诗围绕“捉人"两字展开。“有吏夜捉人”一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不说“征兵"、“点兵”、“招兵"而说“捉人”,已于如实描绘之中寓揭露、批判之意。
4.本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按照情节的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
开端(前4句):致词的由来。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
发展、高潮(5-20句):致词的内容。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的家庭的悲剧。
结局(后4句):致词的结果。写诗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老妇致词又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三男全被征。第二层:家中情况。第三层:老妇自请服役。最后四句是结局和尾声,暗示老妇已被抓走。
5.精读作品,分组表演,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1)表演要求: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加入合理的想象进行再创作。
(2)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诗人亲眼所见的石壕吏深夜捉人的事,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揭露了官吏的残暴,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忧虑,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黑暗无能的批判。
三、研读探究
(一)观官吏之举
1.文中哪一句更能体现官吏的凶残霸道?面对这样的官吏老妇又是怎样的表现?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老妇不断苦啼申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这两句极其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吏和妇的尖锐矛盾。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彩,有力地渲染出县吏如狼似虎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以下的诉说酝酿出了悲痛的气氛。
2.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在傍晚投宿在石壕村,目睹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抓走老妇人充数。通过诗人的见闻,描绘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含蓄地揭露了官吏的残暴,赞扬了老妇自请应役的精神,表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控诉、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二)听老妇之诉
1.文中哪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
“苦"。
2.请找出具体的词句,抓住关键字,说说老妇之苦。
家破人亡之苦,家境贫寒之苦,自请服役之苦。
“三男邺城戍”---说明一家三男全部被征,说明唐军兵源枯竭,兵役苛酷。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三男已死其二,可见战争之惨烈。
“出入无完裙”---寡媳衣不蔽体,家境贫穷可知,也见得出战争破坏严重。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年老体弱,却被迫服役,可见百姓受害之重。
3.从老妇的苦诉中,你能读出当时怎样的社会境况和老妇怎样的思想情怀?
社会境况:战争频繁,官兵腐败,兵役繁重,人民苦不堪言。
思想情怀:诗中的老妇,不仅机智、勇敢,而且深明大义,忍辱负重,为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她自请应役。
(三)体作者之述
1.作者是怎样叙事的?
①语言精练,言简意深。“其事何其长,其言何其简!”
②藏问于答的写作手法。老妇的致词不是一口气说出的,而是被官吏一句一句的逼问出来的。
③寄情在叙事之中(没有发表抒情和议论)
2.作者所拟诗题是《石壕吏》,为什么却详写老妇人?
明写老妇,暗写官吏。本诗采用藏问于答、明暗结合的手法,“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概括了双方的矛盾,但并没有写吏的蛮横凶暴,而是从老妇人的致辞中暗示出来的。
(四)察作者之情
1.在这苦难的现场,杜甫都做了些什么?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听”。
2.杜甫为什么不站出来?是怯弱还是什么原因呢?
这是杜甫矛盾的心理体现,既对安史之乱中百姓遭受的苦难表示深切同情,又渴望早日平定叛军,唐王朝又急需补充兵力,大敌当前,人民应当为此作出牺牲所以没办法阻拦。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大力赞扬了老妇人勇于承担苦难、自请应役的精神。杜甫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战争中人民的同情,而对统治阶级爪牙的残暴只是含蓄地揭露,委婉的批判。(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
四、链接现实
战争只会给人民带来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世界铸剑为犁,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自主学习】
1.注音
怒号(háo)挂罥(juàn)突兀(wù)
布衾(qīn)俄顷(qǐng)丧(sānɡ)乱
广厦(shà)见(xiàn)此屋长(cháng)林梢
三重(chóng)茅沉塘坳(ào)庇(bì)
【整体感知】
诵读课文,尝试翻译全文大意。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合作探究】
1.诗歌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本首诗是歌行体,“……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可能写了一件风卷屋上茅草并由此产生的联想的事。
2.诗歌为我们呈现了几幅画面?给每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四幅画面:(1)秋风卷茅;(2)群童抱茅;(3)夜雨湿屋;(4)祈求广厦。
3.画面里描写秋风、茅屋以及“我"的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并用一个含“痛”的词组表达“我"的情感。
痛惜-痛心-痛苦-痛忧。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到大抒忧国忧民之情。
【拓展延伸】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寄托了诗人怎样的理想?有何现实意义?
诗人从个人“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一跃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怎么才能有千万间高大的房屋让穷苦百姓得到庇护,作者为此发出呼喊,境界开阔,铿锵有力,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和崇高理想。
现实意义(参考):社会公平与正义:杜甫的这句诗强调了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重要性;住房问题的重视:“安得广厦千万间”直接指向了住房问题,这在当今社会尤为突出。为所有人提供足够、负担得起的住房,这是实现个体生活安定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杜甫的诗表达了人文关怀和对社会责任的认知。它鼓励我们在追求物质富裕的同时,也要关注人的福祉和社会的整体健康。个体的理想必然离不开集体:在杜甫的诗中,集体化的理想被一个空间载体呈现出来了,那就是“广厦千万间"。我们不刻意追求“一栋房,一辆车”,而是让千千万万“饭疏食饮水,股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的理想主义者们,在广厦千万间中,远离饥寒、其乐融融地生活。
【当堂演练】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D)。
A.高者挂罥(罥:挂,缠绕)长林梢
B.下者飘转沉塘坳(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C.秋天漠漠(漠漠:乌云密布的样子)向昏黑
D.俄顷(俄顷:突然)风定云墨色
【解析】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2.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什么意思?“歌"该怎样解释?
本首诗是歌行体,“……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可能写了一件风卷屋上茅草并由此产生的联想的事。
“歌"是一种诗歌体裁,即“歌行”,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特点为句式长短不齐,韵脚多次转换,给人一种参差错落、曲折之感。
3.诗人杜甫在这首诗中忧思深广,推己及人,舍己为人,但他却对“公然抱茅入竹去"的南村群童说是“忍能对面为盗贼”,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抱草的孩子也是穷人家的孩子,心忧天下的杜甫不可能不知道,因此,“盗贼"一词是杜甫的激愤之词,但他不是生孩子们的气,而是生当时社会的气,怨愤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不堪。
4.联系全诗,简要分析“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叙写了茅屋几乎被狂风和顽童完全摧毁,又遇上了连绵不断的秋雨,屋漏床湿,被冷似铁,全家无法安眠,处境十分悲惨的情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以天下之忧为忧,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除痛苦,甚至想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作者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
《卖炭翁》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
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
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自主学习】
1.注音
鬓(bìn)辗(niǎn)辙(zhé)
骑(jì)敕(chì)叱(chì)
将(jiāng)系(jì)
【整体感知】
诵读课文,尝试翻译全文大意: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合作探究】
1.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卖炭翁和黄衣使者白衫儿(宫使)。
2.诗歌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最终被宫使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
3.围绕炭可以分为哪几个层次?
烧炭——运炭——被夺炭。
【拓展延伸】
角度一:知道人物形象刻画方法
1.诗中刻画了两组人物,请分别用一个词概括人物形象。
卖炭翁:生活困苦、境遇悲惨;
宫使:横行霸道、蛮不讲理、仗势欺人。
2.本诗中有哪几种人物描写方法,举出诗句进行说明?
肖像、动作、心理描写。例如:肖像描写,“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用十四个字就刻画了老人常年遭受烟熏火燎、疲惫憔悴的悲苦形象,突出卖炭翁的老迈与艰辛,进一步说明炭来之不易。
角度二:体会对比的写作手法
“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对比,写出了宫使掠夺的残酷;
“牛困人饥"与“翩翩两骑”对比,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劳动者的艰辛,宫使的得意忘形、骄横无理;
“衣正单"与“愿天寒”对比,写出卖炭翁买衣食的迫切心情及艰难处境。
角度三:把握作者的情感
“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这种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翩翩"本义是形容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表现了宫使得意忘形、骄横无理的样子。与卖炭翁为生活操劳的凄惨的个人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唐代“宫市”的罪恶,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引起统治者的注意。
角度四:尝试归纳主旨
本诗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辛苦劳动所得最终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揭露了(宫使)的罪恶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当堂训练】
1.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C)。
A.“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以外貌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辛酸劳作。
B.“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以心理描写反映了卖炭翁悲惨的生活境遇。
C.“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以神态描写表现了卖炭翁的勇敢反抗。
D.“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以动作描写揭露了宫使凶残掠夺的面目。
【解析】C项表现的是卖炭翁的无可奈何。
2.下列对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D)。
A.《卖炭翁》一诗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形象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掠夺。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解析】D选项“牛因人饥日已高”七个字作者并没有直接写卖炭翁雪地赶车行走的艰难过程,但是却形象地表现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3.下列对诗歌理解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
A.这首诗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从题下自注“苦宫市也”,可以看出诗的主题在于揭露唐朝宫市的公开掠夺性。
B.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C.全诗完整地记述了卖炭老人烧炭、运炭和卖炭的经过,刻画了卖炭翁受压榨受欺凌但敢于反抗的人物形象。
D.“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运用叙述,“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则运用说明,全诗笔法简洁,富有表现力。
【解析】B选项,白居易是唐朝的;C选项,卖炭翁不敢反抗;D选项,“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运用描写。24《唐诗三首》
导学案(学生版)
学习目标
文化自信:了解古诗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感受古人忧国忧民的思虑。
语言运用:学生能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自主疏通诗意,积累重要文言词语;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使学生体会到诗歌平实语言背后的丰富内涵。
审美创造:引导学生品味关键词、句,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石壕吏》
【学海导航】
一、走近杜甫
1.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其人被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他的诗篇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其风格沉郁顿挫。代表作品有《三吏》和《三别》,其诗对后世影响深远,有《杜工部集》传世。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创作背景:《石壕吏》选自《杜工部集》。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定安史之乱,唐军围攻叛军所占的邺(yè)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次年春,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全线崩溃,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诗人此时从洛阳回华洲(今属陕西渭南),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一首。
二、整体感知
1.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用白话文通译全诗。
2.小组诵读,力争读出诗歌的感情。
3.课文题目是《石壕吏》,全诗围绕哪两个字展开的?
4.本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按照情节的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理清故事情节。
5.精读作品,分组表演,理解诗作的思想内容,再现诗作的意境画面,品味诗作的思想感情。
(1)表演要求: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加入合理的想象进行再创作。
(2)归纳诗歌的思想内容并分析诗歌流露了诗人什么的情感。
三、研读探究
(一)观官吏之举
1.文中哪一句更能体现官吏的凶残霸道?面对这样的官吏老妇又是怎样的表现?
2.从中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二)听老妇之诉
1.文中哪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
2.请找出具体的词句,抓住关键字,说说老妇之苦。
3.从老妇的苦诉中,你能读出当时怎样的社会境况和老妇怎样的思想情怀?
(三)体作者之述
1.作者是怎样叙事的?
2.作者所拟诗题是《石壕吏》,为什么却详写老妇人?
(四)察作者之情
1.在这苦难的现场,杜甫都做了些什么?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2.杜甫为什么不站出来?是怯弱还是什么原因呢?
四、链接现实
战争只会给人民带来数不尽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世界铸剑为犁,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知识链接】
1.写作背景
“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
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自主学习】
1.注音
怒号()挂罥()突兀()
布衾()俄顷()丧()乱
广厦()见()此屋长()林梢
三重()茅沉塘坳()庇()
【整体感知】
诵读课文,尝试翻译全文大意。
【合作探究】
1.诗歌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2.诗歌为我们呈现了几幅画面?给每幅画面拟一个小标题。
3.画面里描写秋风、茅屋以及“我”的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并用一个含“痛"的词组表达“我”的情感。
【拓展延伸】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寄托了诗人怎样的理想?有何现实意义?
【当堂演练】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高者挂罥(罥:挂,缠绕)长林梢
B.下者飘转沉塘坳(塘坳:低洼积水的地方)
C.秋天漠漠(漠漠:乌云密布的样子)向昏黑
D.俄顷(俄顷:突然)风定云墨色
2.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什么意思?“歌"该怎样解释?
3.诗人杜甫在这首诗中忧思深广,推己及人,舍己为人,但他却对“公然抱茅入竹去”的南村群童说是“忍能对面为盗贼”,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4.联系全诗,简要分析“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卖炭翁》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运动”,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他的诗,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卖炭翁》是一首叙事讽喻诗。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于元和四年(809)。
题下自注:“苦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
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自主学习】
1.注音
鬓()辗()辙()
骑()敕()叱()
将()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五上肢筋膜六上肢局部结构一肩肌二臂肌三前臂肌四手
- 一休息指一段时间内相对减少活动使人生理和心理上得到松弛清除
- 《呼吸系统的用药》课件
- 危重困难病人护理笔记
- 《入库业务》课件
- 学校管理员工培训
- 数学学案:课堂导学反证法
-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案例分析
- 《送电线路施工测量》课件
- 产科大出血的容量管理
- 医疗卫生机构反恐
- 2024年广东普通专升本《公共英语》完整版真题
- 数据中心储能白皮书
- 化学实验室安全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2024年
- 《养老护理员》-课件:协助老年人穿脱简易矫形器
- 浅谈美食类自媒体《日食记》的商业价值和运营策略
- 室内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模板
- 客户服务方面的SWOT分析
- 电工职业生涯展示
- 经典房地产营销策划培训(全)
- 儿童视力保护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