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汇总10篇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单元知识进行概括,建立知识结构;
2、会解决实际问题;
3、归纳整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4、积极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获得收获的成功感。
教学重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八
教学难点:归纳整理,形成知识脉络。
教学方法:引发矛盾,引入课题小组合作,归纳整理多元评价,建构知识应用实际,
解决问题强化总结,拓展迁移。
教学过程:
一、引发矛盾,引入课题
猜一猜:老师今年多少岁了?
[投影]老师年龄数的十位上是最小的奇数型质数,个位上的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你们说老师今年多少岁了?
猜这个谜语,我们需要哪些数学知识呢?
说得有理,我们学过有关数的知识很多,就像刚才我们在猜谜时就用到了数的整除中
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整理复习数的整除,板书:数的整除复习
齐读课题,你想到什么?
那好吧,我们就开始复习。
二、梳理知识,形成脉络
1、集中呈现
现在请大家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按照你们的想法,把学过的数
的整除这部分知识整理在下发的纸上。(请大家认真讨论商量,并由组长记录)待会儿
我们要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整理的既完整,又科学合理。巡视
2、逐个梳理
1)小组活动:请大家在小组中,每人挑1至2个名词说说意思。
2)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提示随意在黑板上贴出各个名词)
3)整理完善知识结构
在数的整除这部分首先学习的是整除,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讨论一下,再推荐代表发
言。(巡视,参与学生讨论。)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讨论。
提示:整除是基础,整除前提下产生了约数与倍数,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逐步引
出公倍数、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合数、质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
奇数、偶数等。)
说得真好!这些知识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
对于今天整理出来的数的整除脉络图,大家有什么想法?
通过整理,可以使这部分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
3、自学课本,看一看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
三、应用、解决问题
1、填空题
在1——20的自然数中,有()个奇数,有()个偶数,有()个质数,有()
个合数,奇数中的()是合数,偶数中的()是质数,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数是()。
2、能同时被2、5、3整除的最小两位数是(),最大三位数是()。
3、选择题
(1)一个合数的约数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2)如果a和b是互质数,那么它们的最小公倍数是()
A)aB)bC)abD)1
4、判断题
(1)整除一定是除尽,除尽不一定整除。()
(2)相邻的两个自然数一定互质。()
(3)所有偶数都是合数。()
(4)24分解质因数24=22231。()
(5)一个自然数的最大约数一定等于它的最小公倍数。()
5、把下面的数按照不同的标准分成两类,你能想到几种?
21581720
四、强化总结,拓展迁移
今天我们共同上了一节数的整除的整理与复习课,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觉得大家特
别聪明、好学,老师很高兴与大家共同渡过了这美好的40分钟,而且我们已经是多次合作,
所以我想与大家做好朋友,你们愿意吗?
老师想把自己的手机号码告诉大家,大家以后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和我联系,好吗?
老师的手机号码是11位数字,每一位数字依次是:
1)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最小奇数与最小质数的和;
3)最小的自然数;
4)质数中最小的两个数的和;
5)既是质数,又是偶数;
6)最小质数与最小合数的积;
7)有约数2和3的一位数;
8)自然数中最小的奇数;
9)最大约数与最小倍数都是7的数;
10)所有自然数的约数;
11)最大的一位数。
同学们以后有事需要老师帮忙,随时call我。
这节课上到这里可以吗?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96〜97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知道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
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和总量之间的关系。
2.能看懂扇形统计图,并能从图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进一步增强
学生的统计意识,感受统计的价值.
教学重点:
看懂扇形统计图,知道扇形统计图的特征,并能从统计图中读出必要的信息。
教学难点:
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
课前统计本班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课前统计学生自己一天的作息时间安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1.出示教材第96页情境图,说说同学们正在干什么?
2.在这些体育项目中,你喜欢什么活动?出示统计表,进行统计。(可在课前进行调
查统计,利用Excel自动生成扇形统计图)
喜欢的项目
乒乓球
足球
跳绳
踢键
其他
人数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统计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为引出有关统计数据提
供了现实背景。同时,采用真实的数据进行教学,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他们
经历数据收集、整理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到统计的意义和价值。
二、整理数据,引入新课
1.通过这张统计表,我们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预设:数量的多少对比:如喜欢乒乓球人数最多,喜欢足球的比喜欢踢犍的多2人等;
数量求和:如喜欢乒乓球的和喜欢足球的一共有20人等。
2.如果要比较喜欢每种运动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多少,可以怎样比较?
3.如何计算喜欢各种运动项目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百分之多少呢?
4.学生进行口算或笔算,完成统计表,并进行校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个人去找工作时,他一般最关注什么?
生:工资。
生:工作环境和待遇。
师:找工作时工资的多少往往是人们最关心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招聘公告上写着:
本超市工作人员月平均工资1000元,现招收员工若干。李叔叔一看条件不错,就应聘做了
超市的一名工作人员。可第一个月他只拿到工资500元,第二个月也只有600元,问了一些
同事大部分都是600元,少数超过600元。他找到了超市副经理说:你们欺骗了我,我已经
问过其他工人没有一个工人的工资超过1000元,平均工资怎么可能是每月1000元呢?超市
副经理拿出了超市工作人员的工资表:
某超市工作人员月工资如下表单位:元经理副经理员工A员工B员工C员工D员工E
员工F员工G员工H员工I
月工资30002000900800700700600600600600500
问题1请大家仔细观察表中的数据,讨论回答下面的问题:
(1)副经理说月平均工资1000元是否欺骗了李叔叔?
(2)你有什么想法?
生:刚才我算了一下,这11个数的平均数是1000,所以月平均工资1000元没有欺骗。
师:对,我们学过平均数的知识,平均数是1000元是没有错。
那为什么李叔叔只能拿到600元。大家可以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
生:因为两位经理的工资很高,带动了员工的平均公资。
师:,看来这组数据中,由于出现了两个特别的数据,所以平均数1000不能真实反映
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水平,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数反映这个超市的工资水平比较合理呢?请大家
观察这些数据的特点,然后说说你的想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痛过李叔叔在找工作时遇到的实际问题,使数学贴近生活,激发
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帮助李叔叔的过程中感受到在这里平均数和中位数不能真实反映员工
的工资水平,初步感受众教产生的必要性。】
学生小组讨论:
生1: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用600元是比较好的,因为这里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4
个人。
生2:我认为700元比较合理,因为它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师:大家分析的不错,很有自己的想法。平均数会受一些特别偏大或偏小的数据的影
响。那么李叔叔最有可能挣到多少钱?
生:600元
师:600在这里出现次数最多,它代表的是多数人的工资水平,所以600就是这组数据
的众数。
二、探究新知。
板书:众数。
【设计意图;本环节提出这样的问题,主要想通过工资表中出现次数最多的600理解
众的含义,进而理解众数的意义。】
师:请大家试着说一说众数的意义;然后教师小结出示概念。齐读概念。
师: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三个统计量,那么,面对具体的问题,我们应该选择哪个
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呢、下面请看这个问题。
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15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
位:米)
1.41,1.41,1.41,1.44,1.45,1.4,1.48,1.49
1.51,1.51,1.51,1.51,1.52,1.54,1.54
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小组合作。根据学生汇报,教师小结。从审美角度以及队伍整齐观点来看应以众
数1.51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思考,探
究,讨论。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实际问题中体会三个统计量的区别和他们各自的
适用限度,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感受和体会数学中美的因素】。
三、分析数据,尝试统计决策。
师:同学们,全世界都关注的奥运会就要在北京召开了,我国的体育健儿正在紧张的
训练,准备迎战奥运会。国家队的教练想在两名优秀的射击运动员中选择一名去参加比赛:
(出示两名运动员成绩)
甲:9.5109.49.59.79.59.49.39.49.3
乙:109108.39.89.5109.88.79.9
看到两名运动员的成绩,大家能否猜想一下,教练会选择谁去呢?
生1:我认为会选甲,甲的成绩很高。
生2:我想会选乙,乙打中10环的多。
生3:我想应该看看他们的平均分。
师:大家说的很好,大胆的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让我们用掌声来鼓励他们。那我们就
先从平均数入手,大家动手做一做,看看他们的平均数是多少?(可以同桌合作)
生:老师,平均数一样,都是9.5。
师;平均数一样我们该怎么办呢?
生1:看众数。甲的众数是9.5。
生2:9.4也出现三次,9.4也是众数。那两个都是众数吗?
师:当然,众数可以不止一个。也可以没有,比如说我们班前五名同学的成绩就没有
重复的,那自然就没有众数了。
生:乙的众数是10,所以乙获胜的机会大一些。
师:在平均数相同时,我们应该看众数。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练习,使学生能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些数据的特点,
并从数据的波动大小中,体现概率的可能性。让学生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
策。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热
爱数学。】
四、学生畅谈收获。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
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
择合适的统计量.
案例反思:
1、创设问题情境,教学开始,我提出的是一个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让学生在参与中引
发他们的理性认识,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学生对月工资水平的认知冲突,发
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让学生从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
要性
2、在分析讨论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众数的概念,我没有直接给出,而是通过学
生观察、分析、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建构的,这样做使学生逐步体会到
这三个统计量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但描述的角度并不相同,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
区别,同时也渗透出了他们的优越性与局限性。可以比较全面、正确地理解所学知识。教学
中,让学生通过思考总结,如射击队员的选择,数据越多,频率越稳定。如能经过更多数据
的收集和整理,根据方差的特点由数据的稳定性及波动大小再考虑一下其他因素,可能结果
会不一样。对不完善的地方再加以补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作
为参与者,主动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对学生的认识起到帮助和促进的作用。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
第1课时
圆柱的认识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第17页圆柱的认识、第18页例1和第19页例2。
内容简析
圆柱的认识: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圆柱。
例1:通过观察圆柱,认识圆柱的侧面、底面和高。
例2:通过观察图形,掌握圆柱的侧面展开图。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的侧面、底面和高;认识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
关系。
2.通过观察、发现、交流,让学生自主探究,掌握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理解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
难点:圆柱侧面展开图与圆柱的关系,建立圆柱的空间观念。
教法与学法
1.在教法上,应加强直观演示和操作,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实物中抽象出圆柱的图形,
帮助学生建立圆柱的表象,再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发现并总结出圆柱的特征。
2.在学法上,学生把观察和动手操作相结合,通过摸一摸、量一量、画一画等实践操
作活动认识圆柱的特征。本节课也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加强小组合作与交流。
承前启后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导入课题
实物展示法:
教师拿出一个做好的圆柱模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初步感知圆柱;紧
接着让学生观察这个圆柱的特征,观察圆柱的组成。(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
学生1:圆柱由三部分组成:两个圆和一个曲面。
学生2:两个圆的面积相等。
学生3:……
教师表扬并鼓励学生的回答。【品析:用观察实物的方式导入,让学生看到了真实的物
体,使学生对圆柱的印象更加深刻,同时用动作摸一摸更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展示法:
1.课件出示“旋转门”的画面,引导联想: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圆柱的形成)
我看到了旋转门,想到了它转起来会形成一个圆柱。
2.课件出示:比萨斜塔、客家围屋、立柱、蜡烛、水杯等。课件抽出圆柱的几何模型。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圆柱。(板书课题)【品析:课件展示的效果是使图形更加形象具体,
学生一目了然,对于图形的认识和理解更加准确和深刻,有助于学生对于圆柱的学习和研
究。】
动手操作法:
让学生拿出所带的硬纸板、直尺、剪刀、圆规等学具,小组合作,教师引导动手制作
圆柱的模型。
小组展示制作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品析:亲自动手操作制作圆柱模型不仅使学生更
好地认识圆柱,而且让学生有一种喜悦的成就感。同时,对下面观察总结圆柱的组成和特征
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师生合作,探究新知
◎教学例1
(1)整体感知圆柱
①谈谈圆柱,大家知道什么是圆柱吗?请同学说说你理解的圆柱。
②找找圆柱,请同学找出生活中圆柱形状的物体。
引导学生阅读观察教材第17页几个圆柱物体的图形,认识圆柱。
(2)教学例1:
出示教材第18页例1:观察一个圆柱形的物体,看一看它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有什
么特征。
①认识圆柱的面。
师:请同学摸摸自己手中圆柱的表面,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师:指导看书,再次观察例1中的图形,引导归纳。(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它们是
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曲面叫侧面。)
②认识圆柱的高
引导学生观察例1中的圆柱,根据图形上的提示认识圆柱的高,再根据例1中的高找
到自己手中圆柱的高。结合教材回答什么叫圆柱的高。(板书: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
高)
讨论交流:圆柱的高的特点。
归纳小结并板书:圆柱的高有无数条,高的长度都相等。
总结: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圆柱周围的面(上、下
底面除外)叫作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品析:此教学环节先运用提问交流的方式引出认识圆柱,再联系生活实物模型,通过
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自己所制作的圆柱模型来认识圆柱的组成和特征,使学生记忆更加深
刻。】
◎教学例2:圆柱的侧面展开
(1)动手操作:请同学分小组拿出有商标纸的圆柱形实物,把商标纸剪开,再打开,观
察商标纸的形状。
反馈后讨论:展开后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是怎样剪的?展开后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是怎
样剪的?
(2)操作探究: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关系。
师生一起把展开的长方形还原成圆柱的侧面,再展开,在重复操作中观察。
归纳: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3)延伸发现:展开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及正方形的边长与圆柱的关系。
(4)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并观察教材第19页例2。
总结: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就是圆柱的高。
【品析:此环节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
时间进行操作与思考,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活动体验,让学生动手操作推导出圆柱侧面展开后
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通过这样的活动体验,让学生
经历学习数学的过程。】
三、反馈质疑,学有所得
在认识了圆柱,学习完例1、例2的基础上,让学生及时消化吸收,教师提出质疑,师
生共同系统整理。
质疑一:圆柱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圆柱有什么特征?
师生共同总结: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圆柱周围的面
(上、下底面除外)叫作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
质疑二: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圆柱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底面的周长,宽
就是圆柱的高。
四、课末小结,融会贯通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圆柱,学习了圆柱的基本特征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你能说
说你的收获吗?找两个学生畅谈本课时的收获,教师对其进行补充完成课堂的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
1.圆柱的组成及特点:圆柱是由3个面组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作底面;圆柱周
围的面(上、下面除外)叫作侧面;圆柱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作高。圆柱的底面都是圆,
并且大小一样。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2.圆柱的侧面展开图: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底面
的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衔接下一节课的学习内容,给大家留一个思考的话题:
什么叫作圆柱的表面积?包括哪几个面?
五、教海拾遗,反思提升
回味课堂,发现亮点之处:两次质疑的讨论使学生的学习进入了二次消化吸收的过程,
这次内化把圆柱的基本特征和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的有关知识真正掌握了。
反思过程,有待改进之处:在教学中,应多给予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给学生足够的时
间进行操作和思考的同时,教师应进行相应的提问,这样学生学习的印象才能更深刻,学习
的知识才会更扎实。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2〜4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
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结合负数的历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和数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负数的意义。
教学设备:班班通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
谈话:同学们,刚才一上课大家就做了一组相反的动作,是什么?(起立、坐下。)今
天的数学课我们就从这个话题聊起。(板书:相反。)我们周围有很多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都
存在着相反的情况,请看屏幕:(播放图片。)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公交车的站
点有人上车和下车;繁华的街市上有买也有卖;激烈的赛场上有输也有赢……你能举出一些
这样的现象吗?
二、教学新知
1.表示相反意义的量。
(1)引入实例。
谈话:如果沿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聊”下去的话,就很自然地走进数学,我们一起来
看几个例子(出示)。
①六年级上学期转来6人,本学期转走6人。
②张阿姨做生意,二月份盈利1500元,三月份亏损200元。
③与标准体重比,小明重了2.5千克,小华轻了1.8千克。
④一个蓄水池夏季水位上升米,冬季水位下降米。
指出:这些相反的词语和具体的数量结合起来,就成了一组组“相反意义的量”。(补
充板书:相反意义的量。)
(2)尝试。
怎样用数学方式来表示这些相反意义的量呢?
请同学们选择一例,试着写出表示方法。
(3)展示交流。
2.认识正、负数。
(1)引入正、负数。
谈话:刚才,有同学在6的前面写上“+”表示转来6人,添上“一”表示转走6人
(板书:+6-6),这种表示方法和数学上是完全一致的。
介绍:像“一6”这样的数叫负数(板书:负数);这个数读作:负六。
“一”,在这里有了新的意义和作用,叫‘'负号"。“+”是正号。
像“+6”是一个正数,读作:正六。我们可以在6的前面加上“+”,也可以省略不
写(板书:6)。其实,过去我们认识的很多数都是正数。
(2)试一试。
请你用正、负数来表示出其它几组相反意义的量。
写完后,交流、检查。
3.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1)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2)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①同桌交流。
②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板书:……)
强调指出: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
数、正分数;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
4.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谈话: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出
示)。
哈尔滨:-15℃•^一3℃
北京:一5℃~5℃
深圳:12℃~23℃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C”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
示零下5度;5°C又表示什么?
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
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
(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一5℃,在它的上面找5℃。)
你能很快找到12°C、-3"C吗?
(3)提升认识。
请学生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
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强调:“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
数。
(4)总结归纳。
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
分类:
(完善板书。)
5.练一练。
读一读,填一填。(练习一第1题。)
6.出示课题。
同学们,想一想,今天你学习了什么新知识?认识了哪位新朋友?你能为今天的数学
课定一个课题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并选择板书课题:认识负数。
7.负数的历史。
(1)介绍。
其实,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配音播放):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和运用负数的国家,早在20xx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
章算术》中对正数和负数就有了记载。魏朝数学家刘徽在该书的注文中则更进一步地概括了
正、负数的意义:'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古代用算筹表示数,这句话的意思是:
'两种得失相反的数,分别叫做正数和负数。'并且规定用红色算筹表示正数,黑色算筹表
示负数。由于记录时换色不方便,到了十三世纪,数学家还创造了在数字上面画斜杠来表示
负数的方法。国外对负数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并且也出现了各种表示负数的形式,直
到20世纪初,才形成了现在的形式。但比中国晚了数百年!”
(2)交流。
简单了解了负数的历史,你有什么感受?
三、练习应用
今天,负数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用途。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感
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逐一出示:
1.表示海拔高度。(“做一做”第2题。)
通常,我们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米,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记
作;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它的海拔高度应记作。
2.表示温度。(练习一第2题。)
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
150℃,记作℃»
3.(出示电梯按钮图)小红的家在五楼,储藏室在地下一楼。如果她要回家,按哪个
按钮?如果到储藏室取东西呢?
4.表示时间。(练习一第3题。)
5.“净含量:10±0.1g"表示什么意思?
四、总结延伸
1.学生交流收获。
2.总结。
简要、具体地评价学生的收获,并强调:关于负数,生活中还有更广泛的应用;走进负
数,还有更多的知识等待我们去探索,相信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收获。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6
(1)两个质数的和是39,这两个质数的积是()。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质数的意义及数的奇偶性等知识。
两个数的和是39,说明这两个数一个数是奇数,一个数是偶数,因为它们都是质数,
所以其中的偶数只能是2,则奇数是39—2=37,37X2=74。
解答74
(2)120的因数有()个。
分析求一个较小数的因数的个数一般用列举法,但求较大数的因数的个数时,一般用
分解质因数法,即先把120分解质因数:120=2X2X2X3X5,然后借助每个因数的个数来
计算。因数2的个数是3个,因数3的个数是1个,因数5的个数也是1个,120的因数的
个数为(3+1)X(1+1)X(1+1)=16(个)o
解答16
。探究活动
1.课件出示题目。
(1)一个长方体木块,长2.7m,宽1.8m,高1.5m。要把它切成大小相等的正方体木
块,不许有剩余,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多少分米?
(2)学校六年级有若干名同学排队做操,3人一行余2人,7人一行余2人,11人一行
也余2人。六年级最少有多少人?
2.明确探究要求。(小组合作、思考、交流)
(1)这两道题分别考查什么知识?
(2)怎样解决这两个问题?
(3)具体的解答过程是怎样的?
3.汇报。
(1)先汇报前两个问题。
预设
生1:第(1)题考查的是应用因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2:第(2)题考查的是应用倍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生3:根据题意,正方体的最大棱长应该是长方体长、宽、高的最大公因数,所以先把
相关长度转换单位,用整数表示,然后求长、宽、高的最大公因数。
生4:根据题意,六年级人数比3、7、11的最小公倍数多2,所以先求出3、7、11的
最小公倍数,再加2就可以了。
(2)尝试解答。(关注学生求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或最小公倍数的情况,发现问题并及
时点拨)
(3)汇报解答过程。(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预设
生1:2.7m=27dm,1.8m=18dm,1.5m=15dm,,因为27、18、15的最大公因数
是3,所以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3dm。
生2:因为3、7、11的最小公倍数是3X7X11=231,231+2=233(人),所以六年级
最少有233人。
4.小结。
解答此类问题,关键要弄清考查的是因数的知识还是倍数的知识,同时要会求两个或
三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及最小公倍数。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掌握了因数与倍数的相关知识,我们学会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学以致用。
。布置作业
教材75页5、9题。
板书设计
因数、倍数、质数、合数
因数和倍数质数一一质因数合数一一分解质因数1公因数互质数最大公因数倍数一一
公倍数一一最小公倍数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7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提问导入
1.提问激趣。
根据“甲是乙的",你能想到什么?
预设
生1:乙是甲的。
生2:甲比乙少,乙比甲多。
生3:甲是甲、乙之差的5倍。
生4:甲是甲、乙之和的。
生5:乙比甲多20%。
2.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复习用分数和百分数的知识解决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二)]
。回顾与整理
1.分数(百分数)的一般应用题。
(1)分数(百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关健各是什么?
①特征:已知单位“1”的量和分率,求与分率所对应的实际数量。
②解题关键:准确判断单位“1”的量。找准所求问题对应的分率,然后根据一个数乘
分数的意义正确列式。
(2)分数(百分数)除法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关键各是什么?
①特征:已知一个数和另一个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一
个数”是比较量,“另一个数”是标准量。求分率或百分率,就是求它们的倍数关系。
②解题关键:从问题入手,理清把谁看作标准量,也就是把谁看作单位“1”,谁和单
位“1”的量作比较,谁就是被除数。
(3)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的常见题型有哪些?如何解答?
①求甲是乙的几分之几(百分之几):甲+乙。
②求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甲一乙)+乙或(乙一甲)+乙。
③已知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求甲:乙X。
④已知甲比乙多(少)几分之几,求乙:甲小。
⑤求百分率。
发芽率=X100%
小麦的出粉率=X100%
产品的合格率=X100%
出勤率=*100%
⑥求利息:利息=本金X利率X时间
2.分数应用题的特例一一工程问题。
(1)什么是工程问题?
明确:工程问题是探讨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个数量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
应用题。
(2)解决工程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明确: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工作效率就是工作时间的倒数,然后根据题目的具
体情况灵活运用公式解题。
(3)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式有哪些?
预设
生1:工作总量=工作效率X工作时间
生2: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生3: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生4:合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和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8
设计说明
“反比例”是在学生学习了“比和比例”和“正比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理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机
会。
1.借助定义、实例,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伊始,借助正比例的意义和生活实例,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函数思想,充分理解成
正比例关系的两种量的比值不变的特点,为学生探究成反比例关系的两种量之间的关系以及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和特点奠定良好的‘基础。
2.借助具体情境,在观察、讨论中发现规律。
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讨论中发现“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
不同的杯子中,水面的高度不同”及“杯子的底面积X水的高度=水的体积”这一规律,使
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归纳、概括出反比例的意义及特点。
3.借助己有的学习经验总结反比例关系式。
因为正、反比例体现的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且正比例关系表达式学生已
经掌握,所以在总结反比例关系表达式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自己总结出反比
例关系表达式,体验成功的喜悦。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玻璃杯直尺水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1.复习。
课件出示:一个圆柱形水箱,底面积是0.78平方米,高是1.2米,这个水箱能装水多
少立方米?
(1)引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2)提问:你是根据什么公式进行计算的?
预设
生: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3)师追问: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之间还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在什么情况下其中
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
预设
生1:底面积=圆柱的体积4•高,高=圆柱的体积+底面积。
生2:如果底面积一定,圆柱的体积与高就成正比例;如果高一定,圆柱的体积与底面
积就成正比例。
2.引入课题。
如果圆柱的体积一定,那么底面积与高又成怎样的关系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
的内容。(板书课题:反比例)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有关圆柱的体积问题以及列举圆柱的体积、底面积和高之间的关
系,在培养学生思维完整性的同时,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
。探究新知
1.在具体情境中初步感知成反比例关系的量。
(1)课件出示教材47页例2,引导学生结合问题进行观察。
师:观察情境图,理解图意后,观察下表,先一行一行地观察,再一列一列地观察,
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杯子的底面积/cm2
20
60
水的高度/cm
30
20
15
10
5
①表中有哪两种量?
②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大小变化而变化的?
③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
(2)学生思考后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预设
生1:有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这两种量。
生2:杯子的底面积增大,水的高度降低;杯子的底面积减小,水的高度升高。
生3: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都是300,是一定的,也就是杯子的底
面积X水的高度=水的体积(一定)。
(4)明确什么是成反比例的量。
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杯子的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杯子的底面积增
大,水的高度反而降低;杯子的底面积减小,水的高度反而升高。但是无论怎样变化,杯子
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的乘积总是一定的,所以我们就把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这两种量叫
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9
教学内容:
抽取游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抽取问题中的一些基本原理,并能解决有关简单的问题。
2.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抽取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抽取问题的基本原理。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
盒子里有同样大小的红球和蓝球各4个。要想摸出的球一定有2个同色的,最少要摸
出几个球?
1.猜一猜。
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至少要摸出几个球。
2.实验活动。
(1)一次摸出2个球,有几种情况?
结果:有可能摸出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促进夜经济业态模式创新实施方案
- 售后服务工作心得体会(11篇)
- 商场人员年终工作总结
- 高炉炼铁工练习练习试题及答案
- 车驾管基础知识练习试题附答案
- 摩托车生产基础知识题库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 语文统编版(2024)一年级上册拼音5gkh 教案
- 汉语语法内容应重回中小学语文教材
- 关于探究汉语语法对英语语法学习的影响
- 《学前儿童卫生保健》 教案 9 幼儿的膳食及饮食卫生
- 第四单元测试卷-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上册统编版
- 2024年农村自建房施工合同标准版本(四篇)
- 大型施工机械应急预案
- 第五单元测试卷(单元测试)-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 2025届清华大学中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24年注安-其他安全-必背考点-王培山
- 2024中国通信服务股份限公司招聘高频500题难、易错点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3.2认识居民身份证》道法课件
- 中国移动:5G-A无源物联网典型场景技术解决方案白皮书2024
- JT-T 1495-2024 公路水运危险性较大工程专项施工方案编制审查规程
- 中国哲学经典著作导读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西安交通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