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五文言文阅读
考点;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是指依据具体语境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意义。考
查重点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单音双音词、通假字、异读字、偏义复词、词类活用等。
其中对一词多义、通假字、偏义复词的考查是重中之重。从词性上说,主要侧重于名词、动词、
形容词、代词。
掌握文言实词五大推断技法
-因文定义法
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考生可因文来定义,即根
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义项。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
把自己认为的意思代入具体语境中看句意是否通顺。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
确的,反之必是错误的。
47即学即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华有器度,孝宗甚誉之。华性孝,士
论多之。守仁娠十四月而生。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五岁不能言,异人烟之,更名
守仁,乃言。登弘治十二年进士。正德元年冬,刘瑾逮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铳等二十余人。守仁
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瑾诛,箪移庐陵知县。入觐,迁南京刑部主事。
⑴华有器度,孝宗甚誉之
(2)华性孝,士论手之
(3)五岁不能言,异人加之
⑷瑾诛,堂移庐陵知县
【解析】(1)结合语境,“父华,成化十七年进士第一。华有器度”,所以孝宗十分“器重”他。
(2)结合语境,“华性孝,士论多之”,联系前半句意思“王华天性孝顺”,所以“多”应是“赞
美”之意。(3)结合语境,五岁还不能说话,异人“拍打”他,才会说话。(4)结合语境,前一句
“刘瑾被诛杀”,后面省略“之”紧跟“移”,所以“量”应为“衡量”。
答案:(1)器重(2)赞美(3)拍打(4)衡量
附【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的进士第一名。王华有才华,气度不凡,
孝宗十分器重他。王华天性孝顺,士人在议论时都赞美他。守仁孕期十四个月才生下来。祖母
梦见神人从云中送子下凡,于是给他取名叫云。五岁还不能说话,异人用手掌拍打他,为他更名
叫守仁,才会说话。弘治十二年考取进士。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了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铳等
二十多人。守仁上疏论救,刘瑾大怒,当廷杖打王守仁四十下,又把他贬到贵州的龙场做驿丞。
刘瑾被诛杀,衡量其才能,调迁到庐陵做知县。入宫朝见皇帝,升任南京刑部主事。
二联想迁移法
(1)联想课本法
尽管高考题目对考生来说是陌生的,但所考查的知识点均源于课内,考生应善于把考题与
教材联系起来,找到命题的“本真源头”,从而提高答题效率。有的文言实词的意义与课文中
的意义完全相同,有的甚至连其所在句子的句式都相同。如“军皆定次,将乃就舍”句,若判断
“次”的意思,可联系课文《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为所旁丛祠中”句中的“次”,意为
“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即临时驻扎”。
(2)联想成语法
成语大都是古代汉语中的词直接流传下来或由某个故事概括而成的。成语中个别字词的
解法就是古汉语的解法,所以在解释中碰到不懂的字词,不妨联想一些包含此字词的成语,问
题有时便能迎刃而解。如“喻”,可以从成语“家喻户晓”中的“喻”知其是“明白”之意。
。即学即练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5分)
齐太祖高皇帝讳道成,字绍伯,姓萧氏。姿表英异,龙颗钟声,长七尺五寸。十七年,宋大将
军彭城王义康被触徙豫章,皇考领兵防守,帝舍业南行。后袭爵晋兴县五等男。为建康令,有
能名。少府萧惠开雅有知人鉴,谓人日:“昔魏武为洛阳北部时,人服其英,今看萧建康,但当过
之耳。”江州刺史桂阳王休范学年于寻阳,朝廷惶骇,帝与褚彦回等集中书省计议,莫有言者。
帝曰:"昔上流谋逆,皆因淹缓以败,休范必远惩前失,轻兵急下,北我无备,请顿新亭以当其
锋。”因索笔下议,余并注同。中书舍人孙千龄与休范有密契,独曰:“宜依旧遣军据梁山。”
⑴宋大将军彭城王义康被聊
⑵皇孝领兵防守,帝舍业南行
⑶江州刺史桂阳王休范举装于寻阳
⑷轻兵急下,黍我无备
(5)请顿新亭以m其锋
【解析】(1)“黜”可联想到经常用的词语“罢黜”,再结合语境,此处应为“罢官”。(2)“考”
联想到“如丧考妣”,“考”是指父亲,“妣”是指母亲。(3)“举兵”可以联想到《韩非子》
中“举兵而伐中山”,此处为“发动战争,起兵”之意。(4)“乘”联想到成语“乘风破浪”,
此处应是“趁着”。(5)“当”联想到成语“螳臂当车”,此处应为“阻挡,抗击”。
答案:(1)罢官(2)父亲(3)起兵(4)趁着(5)抗击
附【译文】
齐太祖高皇帝名叫道成,字绍伯,姓萧氏。天姿仪表英俊异常,额如龙,声似钟,身高七尺五
寸。元嘉十七年,宋朝大将彭城王刘义康被罢官,迁往像章,高帝的父亲领兵防守,高帝舍弃学
业南行。后来(他)承袭了晋兴县五等男的爵位。担任建康令,有贤能的名声。少府萧惠开素有
知人的眼光,(他)对别人说:“从前魏武帝经营洛阳北部的时候,人们都佩服他的英明,现在看
萧建康,一定会超过他。”江州刺史桂阳王刘休范在寻阳起兵,朝廷惊骇恐慌,高帝和褚彦回等
人聚集在中书省商量对策,无人说话。高帝说:“过去在长江上游谋划叛乱,都是因为缓慢而失
败,刘休范必定会从以前的失败中接受警戒,轻兵急下,趁着我们没有防备的空当,请允许我在
新亭驻兵以抗击他的前锋。”于是找来笔写下奏议,其余的人都签名同意。中书舍人孙千龄与
刘休范有秘密契约,独自提出:“应该依旧派遣军队据守在梁山。”
三位置定性推断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
一个特殊句式一一“倒装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
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
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因此,我们解释实词时就可以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
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
仲即学即练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申封之。(《荆轲刺秦王》)
(2)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年也。(《赤壁赋》)
(3)背负青天,而莫之天触者,而后乃今将图申。(《逍遥游》)
(4)项羽季父也,素毒留侯张良。(《鸿门宴》)
【解析】四个小题中,前三个是名词,最后一个是形容词,但是我们要是直接翻译,那就错了。
可以采用“位置定性推断法”。(1)中“函”活用为状语,因为后面紧跟动词。⑵名词活用为
动词,因为缺谓语动词。(3)名词活用为动词。(4)“善”处在谓语的位置,所以形容词活用为
动词。
答案:(1)用匣子(2)向东进(3)向南飞(4)与……交好
四结构句式推断法
古人行文,喜欢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
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的词性词义。
如:“怨天尤人”中“天”与“人”相关,“怨”与“尤”也必定相近,由此可知“尤”应为“怨
恨、归咎”之义;“求全责备”中“责”与“求”同义,“备”与“全”同义。这种现象在各
种典籍中均存在,如《千字文》中“女慕贞洁,男效才良”中的“慕”与“效”同为“效法”
之义;“升阶纳陛,弁转疑星”中的“阶”与“陛”同为“台阶”之义;等等。
。即学即练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故当今之时,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故审得
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则主不可承以诈伪;审得失有权衡之称者,以听远事,则主不
可欺以天下之轻重。今若以誉进能,则臣离上而下修周;若以党举官,则民务交而不求用于法。
以誉为赏,以罩为罚也,则好赏恶罚之人,释公行,行私术,比周以相为也。故忠臣危死于非罪,
奸邪之臣安利于无功。此亡之本也。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去私曲胡公法者就:遵循
B.则主不可您以诈伪欺:欺诈
C.则臣离上而下匕匕周比:顺从
D.以誉为赏,以毁为罚也毁:诽谤的流言
【解析】选C。可采用“结构句式推断法”来解题。“离”和“比”是对应的,解释为“背离”
和“亲近,勾结”。故选C项。
附【译文】
现在这个时代,(一个国家)能够除掉奸邪谋私之行而遵循国家法令的,老百姓就能安宁并
且国家就能安定;能杜绝图谋私利的行为而实行国家法令的,军队就会强大而敌人相对弱小。
所以明察得失又有法度的规定,用来驾驭群臣,那么这样的君主就不可能被臣下欺诈;明察得
失而又以法度作为标准以了解远方的事情,那么君主就不可能被天下轻重颠倒的事所欺骗。现
在如果按声誉选用人才,那么臣下就会背离君主而在下面紧密勾结;如果根据朋党的关系来推
荐官员,那么老百姓就会致力于结党勾结而不求依法办事。以虚假的名声为依据奖赏,以诽谤
的流言作为依据施行处罚,那么喜欢奖赏而厌恶处罚的人,就会丢掉国家法定的职责,玩弄个
人手段,互相包庇利用。因此忠臣无罪却遭遇危难而死,奸邪之臣没有功劳却坐享安乐利益。
这是(国家)衰亡的根本原因。
五字形推断词义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了有利的条
件。记住下列常见的偏旁及其含义,有利于快速推断汉字的字义。耒:与农事或农具有关。如:
耨,古代一种锄草用的农具。鬼:与鬼魂有关。如:(旱)城,古代传说中能造成旱灾的妖怪;魄,
迷信的人指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精神。斤:与斧子有关,本义是伐木的工具。如:斫。贝:
与钱货有关。如:贯,旧时用绳子穿钱,每一千个叫一贯;贺,送礼物表示庆祝;质,以财物或人员
做抵押;贪,不择手段地追求财物;贱,价格低;赋,旧时指农业税。系:与丝麻绳索有关。如:绪,
丝线的头;经,纺织物上的纵线;红、紫、绛、绿等表示颜色的字从“系”,是因为颜色是抽象
概念,必须依附于具体事物。页:与人头有关。如:顿,以头叩地;颜,前额;题,特指额头;顾,回
头;颇,头偏。
4,即学即练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也,将作大匠严之子。为人美辞貌,有俊才。初,京兆挚恂以儒术
教授,隐于南山,不应征聘,名重关西。融从其源学,博通经籍。恂奇融才,以女妻之。永初二年,
大将军邓鹭闻融名,召为舍人。非其好也,遂不应命,客于凉州武都、汉阳界中。会羌虏飙起,
边方扰乱,米谷踊贵,自关以西,道镇相望。融既饥困,乃悔而叹息,谓其友人曰:“古人有言:'左
手据天下之图,右手刎其喉,愚夫不为。’所以然者,生贵于天下也。今以曲俗咫尺之羞,灭无
裳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故往应鹭召。四年,拜为校书郎中,诣东观典校秘书。是时,邓太
后临朝,鹭兄弟辅政。而俗儒世士,以为文德可兴,武功宜废,遂寝蒐狩之礼,息战阵之法,故猾
贼从横,乘此无备。融乃感激,以为文武之道,圣贤不坠,五才之用,无或可废。
(节选自《后汉书•马融传》,有删改)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融从其游学,博通经籍游学:外出学习
B.恂奇融才,以女妻之奇:认为……有奇才
C.自关以西,道媾相望残:饥荒
D.灭无裳之躯,殆非老庄所谓也赞:引申为“高贵”
【解析】选配本题可采用“字形推断词义法”,“瑾”的形旁是“歹”,其基本义与死相关,
此处应为“饿死的人”。
附【译文】
马融字季长,扶风茂陵人,将作大匠马严的儿子。马融长相英俊,善于言辞很有才气。起初,
京城的挚恂用儒术教授生徒,在南山隐居,不答应朝廷征召聘任,在关西一带名气很大。马融跟
着他外出学习,学识渊博精通儒学经典。挚恂认为马融有奇才,就把女儿嫁给了他。永初二年,
大将军邓鹭听说了马融的名声,把他召为舍人。但是马融内心很不乐意,就没答应,客居在凉州
的武都和汉阳境内。恰逢羌虏突起扰边,边境混乱不安,粮价飞涨,关内以西之地,路上饿死的
人随处可见。马融在陷入饥饿困苦后,才后悔并且叹息着对朋友说:“古人有这样的话:‘左手
拿着天下的地图,右手割断自己的喉管,这是愚蠢的人都不做的事情。'所以这样说,是因为生
命比天下更宝贵。现在因为一点点世俗的屈辱,而毁灭自己高贵的身体,这大概也不是老子庄
子所认可的啊。”于是就答应了邓鸳的邀请。永初四年,被任命为校书郎中,到东观做典校秘
书。这个时候,邓太后掌管朝政,邓鹭兄弟辅佐她。而当时浅陋的儒生和读书人,都认为可以大
兴文德,武力应该废止,于是停止打猎的礼仪,停息作战布阵的法令,所以狡猾的盗贼趁朝廷当
时没有防备,放纵横行。马融于是感慨激愤,认为文武之道,圣贤都没有放弃,勇、智、仁、信、
忠五才,没有一个可以废止。
夯实文言实词四大命题点
点一
“通假字”中的“通”是通用之意,“假”是借用之意。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这
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的分类如下:
类别释义举例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
通通“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知”就是“智”
意义也相通的字,在古
假用的意思,“知”和“智”这两个字在古代是通用的,现代一
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
字字般认为“知”通“智”
写那个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中的“蚤”,本
假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
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晨的“早”读音相同,被借用了
借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古
“早”的意义。“早”是本字,“蚤”是“早”的假借字,
字代有时也可以借代
“蚤”通“早”
[借用•.音同或音近推断.这一、
—点可结合上面的通假字的分类来
〔理解J
储用“字形”推断,有的通假字
图解与本字有共同的声符,或是本字
的声符,或是通假字的声符如
,马说3“食之不能尽其材''
技法中的“材”通才,本字“才”
〔是通假字“材”的声符
[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解释]
卜都解释不通时.考虑通假现象,
的即学即练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2分)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
(2)共其乏困—通—
答案:⑴“冯”“凭”乘(2)“共”“供”供给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4分)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畲制。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龚
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馀,目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聊所闻,心内轻焉,谓遂
日:“渤海废乱,朕甚忧之。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
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
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
(节选自《汉书•循吏传第五十九》,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千石不能畲制禽:通“擒”,捉拿
B.时遂年七十馀,■见召:通“诏”,皇帝的命令
C.不副所闻副:相称
1).上闻遂对,甚谀说:通“悦”,高兴
【解析】选B。A项,“二千石不能禽制”中“二千石”是俸禄,后被用来代指官职,“禽制”
是对前文所言“盗贼并起”的处理办法,“禽”按本义讲不通,可考虑其为通假字,“禽”通“擒”,
意为“捉拿、擒获”。B项,“召见”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词语,“召”就是“召”,不通“诏”。
C项,由成语“名副其实”可推知“副”应译为“相称”。D项,根据语境可知,“甚说”应是
皇上听到龚遂的回答后的愉悦心理,“说”通“悦”,意为“高兴”。
附【译文】
汉宣帝即位后,过了很长时间,渤海郡及其相邻地区闹饥荒,盗贼四起,太守不能捉拿制服
他们。宣帝要选一个能管理(这个地区)的人,丞相和御史推荐了龚遂,认为他可以胜任,皇帝任
命龚遂为渤海太守。当时龚遂已七十多岁,被召见时,由于他身材矮小,宣帝见到他后,(认为龚
遂)并非像人们说的那样有才,心中不免(对他)有轻视之感,(宣帝)对龚遂说:“渤海郡一片荒
乱,我十分担忧。你准备用什么方法平息那里的盗贼,来使我称心满意呢?”龚遂回答说:“渤
海郡地处偏远,圣上的恩德教化不能惠及,那里的百姓为饥寒所迫,地方官吏却不知加以救济,
致使陛下的子民群起反抗。现在您打算让我去剿灭他们,还是去安抚他们?”宣帝听了龚遂的
回答,很高兴,说:“选贤良之臣前去,本来就是想对他们进行安抚。”
点二
“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这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文
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非常普遍,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并且多个义项之间
不是并列关系,往往是引申而成的,在练习中要注意随时总结,不断积累。
要掌握实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该词的本义、引申义等。
1.本义
词的本义有两种理解:
一种是针对词的来源而言的,即该词的最初意义。如“兵”最初的意义是“兵器”,“走”
最初的意义是“跑”等。
另一种是针对词的应用而言的,即把最常用的那个意义作为词的本义,也叫“基本意义”。
如“兵”的基本意义是“士兵”,“走”的基本意义是“步行”。在现代汉语中所谈的基本意
义是指后者。
2.引申义
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
“深”的基本意义是“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从“深”的基本意义发展出来以下
这些引申义:①深奥、深刻,如“道理很深”;②深厚,如“友谊很深”;③时间久,如“夜深人
静”;④浓、重,如“颜色太深”。“深”的引申义和基本意义的联系是建立在相类似的基础
上的。
3.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是以词的本义或引申义比喻另一事物,由两者之间的相似点相沟通而产生的
新义。如“纸老虎”的本义是“一种纸做的老虎”,比喻义则是“外表强大凶狠而实际上空虚
无力的人或集团”O
图解技法
巧借本义联系解
.识记多义词,•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般列为第条)或
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匕
;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加之”。
T申义:①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②次要的,如“从
那”:③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如“从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
紧扣语境推敲解
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
: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
解杼词语.
。即学即练
3.解释下列句子中“道”的含义。(5分)
⑴有碑仆道
⑵何可胜道也哉
(3)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⑷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5)得单多助,失道寡助
答案:⑴名词,道路、路边;⑵动词,说;(3)名词,道理;(4)名词,风尚;(5)名词,道德、道义。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8分)
天保初,清河王岳庠司州牧,闻业(孟业)名彷复召为法曹。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
眇小,笑而不言。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寻迁东郡
守,以宽惠者。其年,麦一茎五穗,其馀三穗四穗共一茎,令郡人以为政化所感。
(节选自《北齐书•列传第三十八》,有删改)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清河王岳殍司州牧拜:拜见
B.闻业名行行:出行
C.业形貌短小形:形容
D.后学业断决之处寻:寻找
【解析】选D。A项,根据语境可知“岳”是人名,“司州牧”是官职,把“拜见”代入语境很
明显语意不通顺,此处“拜”应解释为“被授予官职”。B项,根据语境可知“名”“行”是并
列关系。“名”是“名声”之意,“行”应是“品行”之意。C项,根据词语搭配,“短小”的
应是“形体",所以"形"应是“形体、身体”之意;另外,“形”“貌”是并列关系,“貌”
是“容貌”之意,所以“形”也应该是个名词。D项,根据语境,是后来高岳找到孟业判决过的
案件,“寻”应为“寻找、找到”之意。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4分)()
A.可谓有过躯貌之用用:才能
B.号迁东郡守寻:不久
C.以宽惠蓍著:著称
D.合郡人以为政化所感合:集合
【解析】选D。合:全。判断这个“合”的意义时,我们可以采用“联系成语联想法”,可联系
“合家欢乐”的“合”,由此得出解释。
附【译文】
天保初年,清河王高岳被任命为司州牧,(他)听说孟业的名声品行后,便又征召孟业做法
曹。孟业身形矮小,等到谒见时,高岳(因其矮小)从心里看不起他,只是笑了笑没说什么。后来
高岳找到孟业判决过的案件卷宗,才对孟业说:“您判案的英明,可以说是超过了形貌的才能。”
不久,(孟业)升为东郡太守,他为官以宽厚和仁惠著称。那一年,麦子一根茎上长五个穗,其余
的也是三四个穗长在一根茎上,全郡的人都认为这是被(孟业的)政令教化感动的结果。
占二
所谓“古今异义”,就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而意义和用法不同的现
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辨明这些词语的“古”“今”意
义和用法,有助于提高我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词义的扩大
所谓“词义的扩大”就是说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意义窄,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宽了。
类别例句
(味美(甘之如怡))
通感扩大(5)直通山(乐意(心甘情愿))
从部分扩
々^一^某个时期工多里之秋
断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大到整体
从专指扩(长江(专指))一(大江(泛指))
园—(黄河(专指))一(大河(泛指))
大到通用
。即学即练
5.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4分)
是女子不好……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答案:古义: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今义:泛指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
2.词义的缩小
所谓“词义的缩小”,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的词义宽,而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变窄了。
如:“臭”,古代用来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
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只有第一种意义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中
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
夕即学即练
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6分)
⑴沛公居山参时。(《鸿门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率更于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答案:(1)古义:靖山以东。今义:山东省。(2)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已婚男子对配偶的称呼。
(3)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3.词义转移
所谓“词义转移”,是指同样的词语在古代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到了今天却变成别的方面
的意思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人,
现在则专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置币遗单于”(《苏武传》)中的“币”,古义指“财物”,
今义已转移为“钱”。
。即学即练
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4分)
⑴勺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烛之武退秦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也不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
答案:(1)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2)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4分)
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基容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专营皆引试之,中关而
止,皆曰:“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
三石,实也;九石,名也。宣王悦其名而丧其实。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再头所用不过三石其实:实际上
B.本有皆引试之左右:侍从
C.然则宣王用不过三石不过:只是
D.而终身自以为九石以为:认为
【解析】选C。C项,不过:不超过。A项中的“其实”、B项中的“左右”为古今异义词。
附【译文】
齐宣王喜爱射箭,喜欢人家说他能够使用强弓,他实际上用的弓不超过三石的力气,把(弓)
给侍从看,侍从都拉着弓试一试,全只拉到一半就停止了,都说:“(拉开它)要用不少于九石的
力气,不是大王,谁能拉得开呢?”齐宣王非常高兴。但是齐宣王使用的是不超过三石力气(的
弓),但是他一辈子都认为自己拉开了需要九石力气的弓。三石是实,九石是名。齐宣王喜欢名
而失了实。
4.感情色彩变化
有些词语在应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往往与它们的意思的改变有关。如:
“卑鄙”原指地位低、见识浅,是中性词;现在表示品德低下,含贬义。“谤”古义指议论、批
评他人的过失,如“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谤”今义有“恶意中伤”的意
思。
的即学即练
9.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6分)
⑴可修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孔雀东南飞并序》)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双源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
古义: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古义:可爱,褒义词。今义:令人怜悯,中性词。(2)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
品,中性词。今义: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褒义词。(3)古义:指杰出、英俊、有才华,
褒义词。今义:多指轻浮放荡,含贬义。
5.名称说法的演变
有时古文中用某词表示某一意思,但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该词,而是换用别的词语表示
了。如:“目”现在已换用“眼睛”;“寡”现在已换用“少”;“足”现在已换用“脚”。
。即学即练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4分)
⑴愿为由鞍马。(《木兰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东南飞并序》)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古义:动词,买。今义:市场。(2)古义:动词,告诉。今义:感谢。
点四偏义复词
所谓偏义复词,就是指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
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为陪衬。
类型示例
“契阔谈谯,心念旧恩”(曹操《短歌行》)中“契阔”的“契”是“投合”,“阔”
语素意
是“疏远”,在这里是偏用“契”的意义。“契阔谈谯”意为“久别重逢,欢饮畅
义相反
谈”。
语素意“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国家”是偏义复词,
义相关此处只取“国”之意。
。即学即练
11.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偏义复词,并解释。(6分)
(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
偏义复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并序》)
偏义复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
偏义复词: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陶渊明《桃花源记》)
偏义复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释义:
(5)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孔雀东南飞并序》)
偏义复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孔雀东南飞并序》)
偏义复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释义:
【解析】⑴“异同”,义在“异”,“同”是衬字;(2)“作息”,义在“作”,“息”是衬字;(3)
“出入”,义在“入”,“出”是衬字;⑷“远近”,义在“远”,“近”是衬字;(5)“父兄”,
义在“兄”,“父”是衬字;(6)“公姥”,义在“姥”,“公”是衬字。
答案:(1)异同不一样、不相同(2)作息工作
(3)出入进入(4)远近距离远(5)父兄兄长
(6)公姥婆婆
12.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元载,凤翔岐山人也。内侍鱼朝恩负恃权宠,不与载协,载常惮之。大历四年冬,乘间密奏
朝恩专权不轨,请除之。朝恩骄横,天下咸怒,上亦知之,及闻载奏,适会于心。五年三月,朝恩
伏法。载谓己有除恶之功,是非前贤,以为文武才略,莫己之若。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六十八》,有删改)
载谓己有除恶之功,是非前贤,以为文武才略,莫己之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元载以为自己有清除恶人的功绩,就贬损先贤,认为(天下人的)文才武略,没有谁比得上
自己。(是非:偏义复词,偏义于“非”,非议、贬损。以为:认为。)
附【译文】
元载,是凤翔岐山人。内侍鱼朝恩依恃皇帝恩宠,与元载不和,元载常常怕他。大历四年冬
天,(元载)趁机密奏鱼朝恩独揽大权,行为不合法度,请求将他清除。鱼朝恩傲慢专横,天下人
都怨恨他,皇帝也知道这件事,等听到元载的上奏,正好符合他的心意。大历五年三月,鱼朝恩
被诛杀。元载以为自己有清除恶人的功绩,就贬损先贤,认为(天下人的)文才武略,没有谁比得
上自己。
考点EI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全国卷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往往是融合到翻译中间接考查,并且对虚词的考查主要集
中在18个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
之)上。我们在复习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时,要抓住重点,着重复习“以、而、为、之、
于、乃”等常考、常用的虚词。
掌握文言虚词五大推断技法
一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句子的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
”于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
“即学即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翻译)(4分)
江教,字叔文,济阳考城人也。教母,文帝女淮阳公主。幼以戚属召见,孝武谓谢庄日:“此
小儿方当为名器。”少有美誉。桂阳王休范临州,辟迎主簿,不就。尚孝武女临汝公主,拜驸马
都尉。除著作郎、太子舍人、丹阳丞。时袁粲为尹,见敦叹F1:“风流不坠,政在江郎。”数与
宴赏,留连日夜。迁安成王抚军记室、秘书丞、中书郎。教庶祖母王氏老疾,教视膳尝药,七十
余日不解衣。及累居内官,每以侍养陈请,朝廷优其朝直。寻转安成王骡骑从事中郎。顺帝立,
随府转司空长史,领临淮太守,将军如故。转太尉从事中郎。齐台建,为吏部郎。太祖即位,教
以祖母久疾连年,台阁之职,永废温清,启乞自解。
(节选自《南齐书•列传第二十四》,有删改)
⑴幼以戚属召见,孝武谓谢庄日:“此小儿方当为名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袁粲为尹,见教叹曰:“风流不坠,政在江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中的“以”和“为”,根据句意“(江教)小时候因为是外戚被皇上召见”,“这个
小孩子将会成为国家的栋梁”可以确定为“因为”和“成为”。⑵中“为”根据句意“当时
袁粲是丹阳尹”,可以确定为“是”。
答案:(1)(江教)小时候因为是外戚被皇上召见,孝武帝对谢庄说:“这个小孩子将会成为国家
的栋梁。”
(2)当时袁粲是丹阳尹,看见江教感叹道:“风流不会消逝,正体现在江郎身上。”
附【译文】
江教,字叔文,是济阳考城人。江教的母亲,是宋文帝的女儿淮阳公主。(江教)小时候因为
是外戚被皇上召见,孝武帝对谢庄说:“这个小孩子将会成为国家的栋梁。”少年时就备受赞
誉。桂阳王刘休范驾临当地,任命他做主簿,他没有赴任。他娶了孝武帝的女儿临汝公主,拜任
驸马都尉。授官著作郎、太子舍人、丹阳丞。当时袁粲是丹阳尹,看见江教感叹道:“风流不
会消逝,正体现在江郎身上。”屡次和他宴饮赏玩,日夜相伴。官职调为安成王抚军记室、秘
书丞、中书郎。江敦的庶祖母王氏年老有病,他亲自安排饮食替她尝药,七十多天都没有解衣
睡觉。等到屡次任内官,每每请求侍候奉养之职,朝廷也因为他值宿出色而加以褒奖。不久转
任安成王骥骑从事中郎。顺帝即位,跟随安成王府转任司空长史,兼任临淮太守,将军的职位还
和以前一样。转任太尉从事中郎。齐王朝建立台阁,(江教)为吏部郎。太祖即位,江教因为祖
母连年疾病缠身,而台阁的职位,使他不能尽侍奉孝敬之情,就上疏请求解职。
二语法辨析法
语法辨析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
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
是“刀俎”和“鱼肉”,故前两个“为”应为谓语动词,译为“是”;末句中的“何辞”即“辞
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词,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g即学即练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句子。(注意加点词的翻译)(4分)
杜林,字伯山,扶风茂陵人也。林少好学沉深,家既多书,又外氏张竦父子喜文采,林从竦受
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
初为郡吏•王莽败,盗贼起,林与弟成及同郡范逡、孟翼等,将细弱俱客河西。道逢贼数千
人,遂掠取财装,褫夺衣服,拔刃向林等将欲杀之。冀仰日:“愿一言而死。将军知天神乎?赤眉
兵众百万,所向无前,而残贼不道,卒至破败。今将军以数千之众,欲规霸王之事,不行仁恩加反
遵覆车,不畏天平?"贼遂释之,俱免于难。
隗嚣素闻林志节,深相敬待,以为持书平。后因疾告去,辞还禄食。嚣复欲令强起,遂称笃。
嚣意虽相望,且欲优容之,乃出令曰:“杜伯山天子所不能臣,诸侯所不能友,盖伯夷、叔齐耻食
周粟。今且从师友之位,须道开通,使顺所志。”
(节选自《后汉书•杜林传》,有删改)
⑴今将军以数千之众,欲规霸王多事,不行仁恩加反遵覆车,不畏天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嚣复欲令强起,遂称笃。嚣意虽相望,且欲优容之。
译文:
【解析】(1)之: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而:连词,表转折。乎:用在句末,相当于“……
吗”。⑵之:代词,作“优容”的宾语。
答案:(1)如今将军仅凭几千人,想要谋求称霸称王之事,不施行仁义反而重蹈赤眉军的覆辙,
难道不畏惧上天吗?
(2)隗嚣又想强令他任职,杜林就推说病重。隗嚣心中虽然不满意,但又想宽容他。
附【译文】
杜林,字伯山,扶风茂陵人。杜林少年时喜好学习,为人沉稳,家中有很多藏书,加上外祖父
家张竦父子喜好文采,杜林跟随张竦研究学问,学识渊博,时人称他为通儒。
起初(杜林)做过郡中小官。王莽失败后,盗贼四起,杜林与弟弟杜成以及同乡范逡、孟冀
等人带着家眷一起到河西客居。路上遇到几千个贼人,(这些贼人)抢掠他们的财物,强脱他们
的衣服,拔刀指向杜林等人想要杀死他们。孟冀仰起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将军知道
天理神明吗?赤眉军有百万之众,所向无敌,但因为残害民众不行天道,最后走向灭亡。如今将
军仅凭几千人,想要谋求称霸称王之事,不施行仁义反而重蹈赤眉军的覆辙,难道不畏惧上天
吗?”贼人于是就放了他们,大家都免于一死。
隗嚣一向听说杜林的志气和节操,非常尊敬地对待他,任用他为持书平(治书侍御史)。后
来(杜林)因病请求离去,辞还了官职。隗嚣又想强令他任职,杜林就推说病重。隗嚣心中虽然
不满意,但又想宽容他,就下令说:“杜伯山这个人天子无法使他臣服,诸侯也不能跟他交朋友,
大概他是像伯夷、叔齐一样以吃周的粮食为耻辱。现在暂且把他放到老师或朋友的位置上,等
道路打通了,使他按照他的志节行事。”
三判断词性法
在高考要求重点掌握的18个虚词中,有很多词身兼两类词性,甚至是多类词性。只要能根
据上下文语意的联系,确定这个词在几个句子中的词性不同,那么其用法也就肯定不同了,问
题也便迎刃而解了。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中,“其”不充当句子成分,只表反问语气,因此应该是副词。
“即学即练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其先自琅哪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其祖随褒北徙入关,始
家咸阳厚。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顶遽止。
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
方庆随之卒业。永淳中,累迁太仆少卿。则天临朝,拜广州都督。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古
指马来人)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方庆在任数载,秋
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方
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
春无出方庆之右。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有删改)
(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5分)
①其祖随褒北徙入关,始家咸阳售
②乃上书切谏
③元昌览书W遽止
④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
⑤治广州有无出方庆之右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
译文:
②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结合前后内容,“焉”在句末,“乃”承接前一句,“而”是连词表承接,“与”是
介词,“者”是代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至2030年中国卵磷脂络合碘片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办公设备用电磁铁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内胎挤出联动装置市场分析及竞争策略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六甲氧甲基三聚氰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001
- 艺术鉴赏与创作课程企业制定与实施新质生产力战略研究报告
- 房子承让合同范本
- 个人与广告合同范本
- 幕墙配件采购合同范本
- 工地管网维护合同范本
- 供水水泵采购合同范本
- 高血压问卷设计(知信行模式)
- 职业病危害告知书
- TRIZ理论――创新方法课件
- CORN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评定细则解读
-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以热率为核心能耗管理指导意见
- 南方科技大学自述信800字范文六篇
- (1.3)-灾害护理学第二章灾害应急体系
- 客户ABC分类管理
- GB/T 12755-2008建筑用压型钢板
- GB 8372-2001牙膏
- GA/T 882-2014讯问同步录音录像系统技术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