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宛城区2023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1页
南阳市宛城区2023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2页
南阳市宛城区2023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3页
南阳市宛城区2023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4页
南阳市宛城区2023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与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18南阳市宛城区2023年八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试题与参考答案一、积累与运用(共27分)

1.根据语段中的拼音写出汉字,并给加点字注音。

读书实在是一种享受。捧着一本书,坐在一隅,有时真把自己融入书中。读汪曾祺的《昆明的雨》仿佛自己也尝到了味极鲜yú①______的菌子镂②______的花窗观赏重峦dié③______嶂的假山;随着周定舫的笔触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犹如自己加入了激昂慷慨④______的人群,正在虎门销毁鸦片……让我们与书为伴,在作家纤细的笔触中,消除蒙昧,洗涤心灵

①鲜yú_____

②雕镂_____

③重峦dié_____嶂

④激昂慷慨_____

答案:①腴②lòu③叠④kǎi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鲜腴:xiānyú,新鲜肥美

雕镂:diāolòu,指雕刻或比喻刻意修饰文辞。

重峦叠嶂:chóngluándiézhàng,重重叠叠的山峰。

激昂慷慨:jīángkāngkǎi,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成语“威武不屈”“老骥伏枥”“愚公移山”分别出自《孟子》《龟虽寿》和《列子》。

B.古人常用籍贯、官名等来称呼人,以示尊重。如称杜甫为“杜少陵”,称谢征为“谢中书”(《答谢中书书》)。

C.中国自古有阴阳之说,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岸。《愚公移山》中的“达于汉阴”,汉阴指的是汉水南岸。

D.《白杨礼赞》中挺拔伟岸的白杨和《昆明的雨》中滑嫩鲜香的牛肝菌均有象征意义。

答案:D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

D.有误,《昆明的雨》中滑嫩鲜香的牛肝菌没有象征意义;

故选D。

3.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有了知识和智慧,我们才能独立思考,懂得如何应对人生的种种不确定性。

②因为阅读能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

③从而免于迷失和彷徨,知道何去何从。

④阅读为什么能提升我们的气质?

⑤可以说,阅读培育的是丰盈充实的灵魂,气象万千的精神。

A.①③④②⑤B.④②①③⑤C.①③②④⑤D.④②③①⑤

答案:B

答案解析:考查句子的排序。仔细阅读这几个句子,谈论的话题是“阅读”,④句为首句,先提出问题“阅读为什么能提升我们的气质”,②句中的“因为”承接④句中的“为什么”,①句中的“有了知识和智慧”承接②句中的“给人以智慧”,“懂得如何应对人生的种种不确定性”才能避免“迷失和彷徨”,①③句相连,最后⑤句,总结得出结论“阅读培育的是丰盈充实的灵魂,气象万千的精神”,故而排序为;④②①③⑤,故选B。

4.请在下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

主题古诗文名句

赏景陶渊明沉醉于“采菊东篱下,(1)_____”(《饮酒》)的闲逸与静穆;欧阳修则流连于“(2)_____,惊起沙禽掠岸飞”(《采桑子》)动静相随清丽活泼的西湖风光。

说理孟子用“(3)_____,(4)_____”(《孟子》)来总结逆境与顺境对人生、对国家的辩证关系,这是生活的哲理,(5)_____”(《浣溪沙》)形象地表达美好事物消逝与再现的必然性,这也是生活的哲理。

感时伤己王维以蓬草、大雁自比,“(6)_____(7)_____”(《使至塞上》)传达出诗人孤独飘零的心情;李清照用“我报路长嗟日暮,(8)_____”(《渔家傲》)来抒发孤苦无依、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愤懑。

答案:①悠然见南山②微动涟漪③生于忧患④死于安乐⑤似曾相识燕归来⑥征蓬出汉塞⑦归雁入胡天⑧学诗谩有惊人句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注意易错字词:悠、涟漪、忧患、蓬、谩。

5.根据阅读经验,请判断下面哪段文字出自《昆虫记》,并简述理由。

【甲】螳螂的身体流线型,以绿色、褐色为主;标志性特征是有两把“大刀”,上有一排坚硬的锯齿,大刀钩末端长有攀爬的吸盘。头部呈扇形;复眼突出,大而透亮;颈部可180度转动;咀嚼式口器。

【乙】一只无知无畏的灰色蝗虫,迎面朝螳螂跳了过去。螳螂立刻表现得异常愤怒,它迅速地最大限度地张开翅膀并直竖起来,螳螂将身体上端弯曲起来,就像一根弯着手柄的拐杖。

答案:乙段选自《昆虫记》,因为文字比较活泼有趣,如“无知无畏”“异常愤怒”等,《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用人性去看待昆虫。甲段文字是平实性说明文。

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名著内容判断。

《昆虫记》一书,其艺术特色概括起来可以说是: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亦诗情画意的散文笔调,同时兼具人文精神,人性与虫性交融,知识、趣味、美感、思想相得益彰。在该书中,作者将专业知识与人生感悟融于一炉,娓娓道来,在对种种昆虫、日常生活习性、特征的描述中体现出作者对生活世事特有的眼光,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从【乙】文中“螳螂立刻表现得异常愤怒,它迅速地最大限度地张开翅膀并直竖起来,螳螂将身体上端弯曲起来,就像一根弯着手柄的拐杖”可知,【乙】段文字是选自《昆虫记》,文字比较活泼有趣,带有作者的情感;而【甲】段文字说明语言平实,缺乏生动性,不是出自于《昆虫记》。

6.班级开展“我们的互联网时代”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小宛想利用互联网搜索2022年网络新词语的资料,请你告诉他一种具体操作步骤。

(2)下面是小宛搜集的一则材料,请你帮他分析网络词语流行的原因。

近年来,许多流行词语经由互联网传播,已经渗透进民众的日常生活里,网民接受新词且被新词浸染的速度异常快。同传统媒体对新词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相比,新媒体则显得原始而粗放得多。

(3)你的学长小豫对网络词语有一定的研究,想邀请小宛带上自己搜集的2022年网络新词语资料,于周六上午九点到学校西边的诸葛书屋与他汇合,你在学校看到小宛,转述了学长的邀请。

答案:(1)示例:双击浏览器→打开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2022年网络新词语”→筛选并下载信息。

(2)①传播设备的普及。②新媒体中新词传播速度很快。

(3)示例:小宛,小豫学长让我转告你,在周六上午9点到学校西边的诸葛书屋和他一起讨论网络词语问题。

【小问1解析】本题考查互联网探究问题的运用。

利用互联网探究问题是一种创新的学习方式。小宛想搜索2022年网络新词语的的资料,具体操作步骤是:双击浏览器→打开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2022年网络新词语”,然后进行筛选,找到合适的内容,最后下载。

【小问2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根据“许多流行词语经由互联网传播,已经渗透进民众的日常生活里,网民接受新词且被新词浸染的速度异常快”可概括为:传播设备的普及;

根据“同传统媒体对新词有筛选和冷却的过程相比,新媒体则显得原始而粗放得多”可概括为:新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来说,传播新词的速度更快。

【小问3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答案不唯一。

示例:小宛,小豫学长让我转告你,他邀请你带着自己搜集的2022年网络新词语的资料,在周六上午9点到学校西边的诸葛书屋和他一起讨论网络词语问题。

二、现代文阅读(共27分)

7.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岁月的忧伤

①我在门前站了很久,还是忍不住伸出手指,轻轻去抹蓝色门牌上岁月的痕迹。五曲巷15号,一条很窄的巷子和巷子尽头一户平常人家。几年不见,它已经明显衰老,我温暖的眼神依然捕捉到了它那老人才有的忧郁和苍凉。“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在连房屋街巷都变得老迈的今天,我柔软的手指能阻挡什么呢?我一遍遍试图还原它昔日的光亮,不过想更切近地知道,曾经真真切切属于这里的,那些幸福的人,那些快乐的事,那些蓬勃的日子,到底都到哪里去了。

②曾经,二十多年前,我坐在简陋的小饭桌边,看正午的阳光穿过一大碗清水,投射到炊烟熏黑的墙壁。上去,明亮的光圈在一家人的头顶上一闪一跳,像放电影几只母鸡咕咕叫着在我们脚下寻食,铝制的房门把手在太阳下散发着温润的光。我悄悄把这个中午的这些细节记了下来。这是我对时间的第一次留意,我想知道,如果把生活的一瞬印进心里,时间的脚步是不是就可以走得慢些。据父母说那是我们家最为清贫的一段时期,四个上学的孩子加上不轻的债务,让他们的日子非常拮据。可我搜遍童年的记忆,回想起来的却只有大片黄黄紫紫开得茂盛的丝瓜花、扁豆花和一张张朝气蓬勃的脸。我记得父亲曾异想天开地在院子里种满小麦,还用花纹蛤皮装饰了门前的巷子,母亲则每晚在缝纫机前一边干活一边哼唱。她心灵手巧,除了衣服做得好,蒸馒头时为我捏的面喜鹊也是栩栩如生。那时父母正在盛年,日子在他们手上每天都新鲜且富有朝气。我们在这样的日子里成长,从没有因为贫穷自卑过,相反,我们一直以为自己是天底下生活得最好的人。

③后来我知道这种方法不对。因为无论怎样努力,时间还是疾步如飞地走向一个又一个明天。它每天的变化极其细微,等我们忽然觉察,已经有好大一串日子被甩到身后了。而且,它是有策略的,它从不一味傻跑,而是在行程中不断给我们制造悬念或者惊喜,使我们愿意甚至盼望新一天的到来。比如那天我放学回家,发现二哥手里新添了一把吉他。清澈的音乐混合着枣花的香气在院子里流淌,全家人因此变得喜气洋洋。那一刻,我轻易就原谅了时间的匆匆,因为是它让哥哥长大,使他可以像父亲那样工作、挣工资,使热爱音乐的一家人终于可以在自己的院子里而不是在信号不佳的收音机里听到悦耳的琴声。

④后来,我们空阔的院子被越长越大的枣树浓荫遮起来。我们陆续长大,然后象分叉的树枝把生命伸向另一片天空。树下听琴的日子和我偷读第一封男生来信的过往,在更新鲜、更繁忙、更美好的日子扑面而来的时候,马上就被我忽略了。时间像一把巨大的扫帚,转眼就把那些生动的声音、表情、情节或者眼神打扫得干干净净。我们追随着时间的脚步,觉得有更多更好的日子等在前面,所以,大家一路匆匆,努力前行,很少顾上回头。

⑤直到,有一天,母亲永远退出我们的生活。

⑥这才知道,属于家庭的最完美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了。那些寻食的母鸡,盛着清水的粗瓷大碗,母亲的哼唱,还有满院的麦子,再也回不到我的生活中来了。那天,我看哥哥握着母亲的手,与她约定来世再做母子,忽然觉得掉进了巨大的时间黑洞。我不知道在神秘的时空中,要经过怎样繁琐的组合,曾经的一家人,才能再成为一家人。这显然是个渺茫的愿望,这一醒悟,让我心凉如水。

⑦现在,我与巷子四目相对,默默无语。我每迈出一步,都踏在厚厚的时间的尘土上。沉寂多年的情景不断纷扬起来,它们一片又一片落在我薄瘦的肩膀上,使我痛楚地感觉到了岁月的重量。(作者:陈晓霞,有删改)

(1)在文章②﹣⑥段中,作者对时间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提示,补全内容。

①二十多年前,希望时间可以走得慢些,因为父母把日子过得新鲜且富有朝气。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再后来,追随着时间的脚步匆匆前行,因为觉得有更多更好的日子等在前面。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营造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3)文中的量词运用很有特点。请分析下面加点量词的表达效果。

①我一遍遍试图还原它昔日的……

②……它们一片又一片落在我薄瘦的肩膀上……

(4)结合全文,简要回答“岁月的忧伤”“忧伤”的具体内容。

答案:(1)②后来,盼望新一天的到来,因为哥哥长大赚钱了,使一家人在院子里就可以欣赏悦耳琴声。④直到有一天,认为美好的日子已一去不返,因为母亲永远退出我们的生活。

(2)营造了温馨的氛围,渲染了“我”的惬意和幸福感。

(3)①写出了“我”努力地回忆过去的生活片段,想找回昔日的幸福、快乐,表达了“我”对亲人的思念。②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表达了“我”对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4)有蓬勃的日子留不住的忧伤;有幸福的人、快乐的事留不住的忧伤;有亲人逝去的忧伤。

【小问1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第一空:根据第③段中的“使我们愿意甚至盼望新一天的到来。比如那天我放学回家,发现二哥手里新添了一把吉他……因为是它让哥哥长大,使他可以像父亲那样工作、挣工资,使热爱音乐的一家人终于可以在自己的院子里而不是在信号不佳的收音机里听到悦耳的琴声”可得:后来,盼望新一天的到来,因为哥哥长大赚钱了,使一家人在院子里就可以欣赏悦耳琴声。

第二空:根据第⑤段中的“直到,有一天,母亲永远退出我们的生活”,第⑥段中的“这才知道,属于家庭的最完美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了”可得:直到有一天,认为美好的日子已一去不返,因为母亲永远退出我们的生活。

【小问2解析】本题考查语句作用。

画线句是一处环境描写。正午的阳光是明媚的,炊烟熏黑的墙壁带着家的味道,“几只母鸡咕咕叫着”增添了几分农家特有的安宁,门把手发出“温润的光”,这些景物营造了温馨、甜蜜、闲适的氛围。联系作者心情可知,作者身处明媚的阳光之中,周围是家的味道,心中充满了惬意和幸福。

【小问3解析】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①联系后句“不过想更切近地知道,曾经真真切切属于这里的,那些幸福的人,那些快乐的事,那些蓬勃的日子,到底都到哪里去了”可知,“一遍遍”表现了我努力想要回忆起过去的生活自然。想要找回过去的那种幸福与快乐。联系“到底都到哪里去了”可知,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②“一片”多用来形容片状物,此处用来形容过去情景,化虚为实,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联系第④段中的“所以,大家一路匆匆,努力前行,很少顾上回头”和第⑤段中的“直到,有一天,母亲永远退出我们的生活”可知,表达了作者对亲人浓深的思念之情。

【小问4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

根据首段中的“不过想更切近地知道,曾经真真切切属于这里的,那些幸福的人,那些快乐的事,那些蓬勃的日子,到底都到哪里去了”可得:有蓬勃的日子留不住的忧伤;有幸福的人、快乐的事留不住的忧伤;

根据第⑤段中的“直到,有一天,母亲永远退出我们的生活”可知,有亲人逝去的忧伤。

8.阅读下列以“桥”为主题的相关材料,完成问题。

文本一

中国石拱桥(节选)

茅以升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拄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予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卢沟桥在我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也是值得纪念的。在那里,1937年7月7日中国军队在此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英勇抗战,终于彻底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

文本二

中国桥梁史料(节选)

罗英

卢沟桥是一座联拱式石桥。计11孔,长212.2米,加上两端桥堍共长约265米。靠河两岸的跨径仅16来左右,最大跨径计21.6米。桥墩上游面造成尖端形,下游面系平头,深合现代科学原理。桥面宽7.6米,全宽约8米。桥面用石板铺砌,桥的两端筑有翼状石栏,连同桥上两旁石栏,北面有石柱140个,南面有石柱141个,其中一个已经坍塌破坏。柱的间距1.8—2米,柱高1.4米,柱头各刻石狮,每个姿态各异,有立的,蹲的,依的,小抱大的,各种形式。柱间各嵌石板为栏,栏高约85厘米。桥的西端有两根石柱,柱上各踞一只朝天犼。柱下各有石象一只,雕饰工巧,足增美观。

(1)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文本都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着重介绍了卢沟桥的特点。

B.卢沟桥是以跨径21.6米大拱为中心,两边对称,跨径长度向两岸逐渐缩短。

C.两个文本都以列数字为主要说明方法,精确地说明了这座桥的规模。

D.文本一描摹石狮子意在表现卢沟桥的形式优美,文本二介绍石狮的各种形式意在表现石柱的特点。

(2)文本一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有什么好处?

(3)同样是介绍卢沟桥,两文介绍的侧重点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案:(1)D(2)逻辑顺序

(3)文本一侧重介绍了卢沟桥的结构特点、桥栏上石狮子以及它的审美价值、历史意义;文本二侧重介绍卢沟桥的本身(桥拱、桥墩、桥面、桥栏)特点。

【小问1解析】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两文介绍石狮的各种形式,都是表现卢沟桥的形式优美。“文本二介绍石狮的各种形式意在表现石柱的特点”表述有误;

故选D。

【小问2解析】

本题考查说明顺序及作用。

结合文本一第一段“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等内容可知,选文主要介绍了卢沟桥历史悠久、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等特点,主要是按逻辑顺序来介绍的。运用逻辑顺序介绍,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符合一般人的理解能力,便于读者去理解作者想传达的中心和含义。

【小问3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可见,文本一侧重介绍了卢沟桥的结构特点、桥栏上石狮子以及它的审美价值、历史意义;

结合“卢沟桥是一座联拱式石桥,计11孔,长212.2米,加上两端桥境共长约265米。靠河两岸的跨径仅16来左右,逐渐向桥中心增大,最大琦径计21.6米。桥墩上游面造成尖端形,下游面系平头,深合现代科学原理。桥面宽7.6米,全宽约8米”可见,文本二侧重介绍卢沟桥的本身(桥拱、桥墩、桥面、桥栏)特点。

三、古诗文阅读(共16分)

9.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问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乙】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①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东自西,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①待:须要。②赡:充足。

(1)对下面句子和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委而去之”“寡助之至”两句中的“之”,意思不同,前者指代城池,后者是到达的意思。

B.“兵革之利”中的“兵”甲骨文为,(廾)表示双手持握,(斤)表示斧子。造字本义为手持战斧作战的士卒。这里指士兵。

C.“以德行仁者王”句中“王”与“以力假仁者霸”中的“霸”位置相同,词性也相同,“霸”意思是称霸,“王”意思是称王。

D.乙文中的“服”字意思是不同的,“以力服人者”“以德服人者”句中“服”为动词降服、制服的意思,其他四个“服”是归顺、服从的意思。

(2)把语段【甲】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请另外举例来证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

(4)从【甲】【乙】两文来看,孟子的文章在说理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1)B(2)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3)示例:十九世纪中后期,满清政府倒行逆施,对内残酷镇压,对外卖国求荣,失去了人心。在1911年辛亥起义中,四面楚歌,内外交困,訇然倒地。

(4)孟子善于在说理时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更加突出其论点;运用排比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小问1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B.“兵革之利”的意思是武器的锐利。其中“兵”是兵器的意思。因此选项“这里指士兵”说法错误;

故选B。

【小问2解析】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以:凭借;畔:同“叛”,背叛;故:所以。

【小问3解析】

本题考查论据的补充。所举论据能证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即可。

示例:周文王姬昌为西伯侯时,礼贤下士、善养老者,最终人民拥护,贤士归心,为后来周代商而立奠定了基础。商纣王虽然天资聪敏,却不行仁政,用酷刑残害臣民,最终众叛亲离,葬送了商朝。

【小问4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写作手法。

根据【甲】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其意思是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乙】文“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其意思是汤就仅仅用他方圆七十里的土地,文王也就仅仅用他方圆百里的土地(实行了仁政,而使人心归服)。)”可知,孟子在进行说理时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例举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遭围攻而不败以及汤和文王的例子更加突出其论点;根据【甲】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其意思是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乙】文“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其意思是仗着实力来使人服从的,人家不会心悦诚服,只是因为他本身的实力不够的缘故;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诚服,就好像七十多位弟子归服孔子一样。)”两句可知,孟子善用对比论证的方法,【甲】文用得道者与失道者的不同后果进行对比,突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观点,【乙】文用“以力服人者”与“以德服人者”进行对比,突出论点;结合【甲】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栗非不多也(其意思是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和【乙】文“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其意思是仗着实力来使人服从的,人家不会心悦诚服,只是因为他本身的实力不够的缘故;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诚服,就好像七十多位弟子归服孔子一样。)”可知,孟子在说理时还擅长排比手法(或铺排)说理,使文章气势恢宏,汪洋恣肆,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令人折服。

【参考译文】

【甲】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乙】

孟子说:“仗着实力假借仁义征伐天下,可以称霸诸侯,称霸一定要凭借国力的强大;依靠道德来实行仁义的,可以使天下归心,这样做却不必凭借强大国力。汤就仅仅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