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沐圣贤之风,传君子之魂【单元速记清单】01思维导图01思维导图0202考点速记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郭(guō)兵革(gé)亩
米粟(sù)
域(yù)畔(pàn)《富贵不能淫》衍(yǎn)丈夫之冠(guàn)
淫(yín)
女(rǔ)家妾(qiè)妇之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shùn)畎(quǎn)亩
胶鬲(gé)
傅说(yuè)曾益(zēng)
拂士(bì)第24课愚公移山万仞(rèn)冀(jì)州惩(chéng)山北之塞(sè)曾(zēng)不能出入之迂(yū)荷(hè)担者三夫穷匮(kuì)叩(kòu)石垦(kěn)壤箕(jī)畚(běn)智叟(sǒu)孀(shuāng)妻始龀(chèn)亡(wú)以应一厝(cuò)朔东陇(lǒng)断第25课周亚夫军细柳棘门(jí)彀弓弩(gòu)弩(nǔ)按辔(pèi)胄(zhòu)
嗟(jiē)
曩者(nǎng)被甲(pī)车骑(jì)
作揖(yī)诏(zhào)第26课诗词五首搔更短(sāo)不胜簪(zān)塞上(sài)燕脂(yān) 提携(xié) 折戟(jǐ)殷勤(yīn) 嗟日暮(jiē)而无车马xuān(喧)欲biàn(辨)已忘言fēng(烽)火连三月 家书dǐ(抵)万金折戟沉沙铁未xiāo(销)学诗màn(谩)有惊人句péng(蓬)舟吹取三山去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治国理想。《富贵不能淫》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指出“民贵君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同时他反对诸侯互相攻伐,以武力相兼并,提出“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的观点。他极力主张“仁政”,恢复井田制,省刑薄赋,确保“黎民不饥不寒”。《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在孔子的“仁”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呼吁各国重视人民的作用;强烈反对不义战争,宣扬“仁政”“王道”,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发“仁心”上。第24课愚公移山《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这个故事着重塑造了愚公的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毛泽东同志曾经用这个故事教育全党:只要能团结全国人民大众和我们一齐奋斗,就一定能夺取革命的胜利。讲的就是围绕愚公移山的事件而引出的一则动人的故事。第25课周亚夫军细柳本文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汉文帝即位之后,跟匈奴贵族继续采取“和亲”的政策,双方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但是后来匈奴的单于听信了汉朝奸细的挑拨,跟汉朝绝了交。公元前158年,匈奴单于起兵六万,袭扰上郡和云中,杀了不少百姓,抢掠了不少财物。为了加强防卫,汉文帝派刘礼、徐厉、周亚夫三位将军分别驻扎在霸上、棘门、细柳。这三处地方离长安较近,为了鼓舞士气,汉文帝亲自入营慰劳将士。本文讲的就是这次劳军的事情。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感士不遇赋》),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春望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世称肃宗,改元至德。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雁门太守行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振武军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赤壁赤壁之战: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权与刘备联合在赤壁击败曹操大军。本在今湖北赤壁市西北长江北岸。诗中所写赤壁实为黄州的赤鼻矶。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写的也都是黄州赤壁。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之一。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场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渔家傲此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文体知识】1.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皇帝的传记称“本纪”,诸侯的传记称“世家”,一般人的称“列传”,特殊情形的人物称“载记”,记载制度、风俗、经济等称“志”,以表格排列历史大事称“表”)的方式记叙史实。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以前的史书多以编年体记述),中国古代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中,除《史记》外的其他二十三史,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2.关于“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有风趣的动物、植物或人类故事,采用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寄寓一种思想,给人以某种教益或启示,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3.关于“神话”神话,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马克思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形象化。”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所反映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有着本质的不同。4.纵横家:《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后因称凭辩才进行政治活动者为"纵横家"。“纵横”即合纵连横。他们朝秦暮楚,事无定主,反复无常,划谋多以国家政治需要出发。合纵派的主要代表是苏秦,连横派的主要代表是张仪。他们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当时割据分争,王权不能稳固统一,需要在国力富足的基础上利用联合、排斥、威逼、利诱或辅之以兵之法不战而胜,或以较少的损失获得最大的收益。他们的智谋、思想、手段、策略基本上是当时处理国与国之间问题的最好办法,是世界史上独一无二的历史阶段,其在历史条件下所创造的智慧是后世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超越的。【作家作品】1.司马迁:司马迁(前145--前85左右),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先世为周代史官,父亲司马谈任汉武帝太史令。司马迁少时跟从大儒董仲舒、孔安国学习,二十岁后漫游全国。前108年(汉武帝元封三年),得继父职,他博览汉室藏书,参以游历见闻,在其父累积编次的大量史料基础上,于前104年(太初元年)开始从事《史记》的编写。前99年(天汉二年),因替孤军奋战、不得已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处腐刑。在狱中,他仍写作不辍,出狱后,被授以大多由宦官充任的中书令。这使他更加发愤著述,终于在前92年(征和初年)左右,完成了这部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余年的史事的巨著。后人将这部书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并被鲁迅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2.列子:(约前450—约前375),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其学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先后著文二十篇,十万多字,现存八篇,共成《列子》一书,相传由东晋人张湛辑注,其余均已散佚。其中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著名的有《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纪昌学射》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反映了两千多年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观点。3.孟子: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推尊为“亚圣”。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他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4.《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南宋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孟子》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其中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5.《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6.冠(guàn)礼,古代男子的成年仪式。古时男子未成年前束发而不戴帽,至二十岁时由长辈为其梳发,戴上新帽,表示成年。7.列子(约前450—约前375),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著有《列子》一书。8.《列子》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著名的有《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纪昌学射》等。9.我国古代以山名或水名加上“阴”“阳”二字构成的地名较多,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如,“汉阴”即汉水南岸。10.古代的年龄称谓,按从小到大排列有“始龀、豆蔻、弱冠、而立、不惑、知命、耳顺、耄耋”等。11.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历史学家。代表作为《史记》。12.《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前104—前101)共三千余年的史事。其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三十篇。鲁迅赞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3.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14.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誉为“诗圣”。15.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后世称“李昌谷”,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16.杜牧(803—852),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合称“小李杜”。17.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其词风格清新独特,人称“易安体”。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说战争胜败的关键在于人心向背,而能否获得人心,则决定于统治者是否“得道”。《富贵不能淫》本文义正言辞的驳斥了景春的谬论后,紧接着便对真正的大丈夫的标准作了明确的说明和界定。真正的大丈夫有两个标准:一是要有“行天下之大道”的远大志向和抱负;二是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操守。只有这样,才算得上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通过列举六个出身低微而终担大任的名人的事例和阐述安乐致国灭亡的事理,说明了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死亡的道理,激励人们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要勇于进取,进而获得成功。第24课愚公移山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成功地塑造了愚公的形象,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大自然的伟大魄力,同时也说明了要想战胜困难,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的道理。第25课周亚夫军细柳课文通过汉文帝巡营、慰劳细柳军的场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谨、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的“真将军”风度。第27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饮酒》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厌倦官场、决心归隐山林(对田园生活的喜爱)的超脱世俗和悠闲自得的人生追求。春望《春望》全文围绕“望”字展开,融情于景,描述了诗人被困长安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雁门太守行《雁门太守行》这是一首以战争为背景和主题的抒情诗,诗人用极凝练的方式概括了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军官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表达了全体将士报效朝廷的决心,突出了将士们的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寄托了诗人为国立功的壮志情怀。赤壁《赤壁》这首咏物怀史诗借相同的地名,引发对三国史事的遐想,诗人以两个女子的命运象征国家命运,以小见大,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表达了“英雄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渔家傲《渔家傲》这首词通过记梦的特殊方式,展示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充满了浪漫幻想的气息,抒发了词人内心的苦闷,也表现了词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和追求。(对现实的不满,空有卓越才华却未能找到光明的烦闷心情,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富贵不能淫》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作为的大丈夫吗?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给予训导;女子出嫁时,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的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做人原则的,是妾妇之道。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是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是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是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是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深受贫穷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所做的事颠倒错乱。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长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形容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灭亡。
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第24课愚公移山传说中的太行、王屋两座山,周围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家人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太不聪明了,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思想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以后,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第25课周亚夫军细柳汉文帝后元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刘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委派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河内郡太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来防备匈奴侵扰。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直接驱车而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接。不久来到了细柳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手持锋利的兵器,开弓搭箭,把弓拉满,戒备森严。皇上的先行卫队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的卫队说:“皇上将要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命令。’”过了不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在这种情况下皇上就派使者拿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周亚夫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驱车奔驰。”于是皇上的车队也只好拉住缰绳,慢慢前行。到了大营前,将军周亚夫手持兵器,双手抱拳行礼说:“穿戴着盔甲之将不行跪拜礼,请允许我按照军礼参见。”皇上被感动了,脸上的神情也改变了,俯身扶着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出了细柳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文帝感叹地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的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匈奴是完全可以通过偷袭而俘虏那里的将军,至于周亚夫,难道能够侵犯吗?”长时间对周亚夫赞叹不已。第26课诗词五首《饮酒》(其五)在喧嚣扰攘的尘世空间建造房舍,却感觉不到车马往来的喧嚣。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内心超凡脱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边的篱笆下采摘菊花,闲适淡泊中看见了远处的南山。傍晚时山间的云气更加秀丽,成群的鸟儿结伴而归。这情景中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经忘了怎么表达。春望国都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来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感伤时事,看到花开反而落泪,久别家人,听到鸟鸣反而心惊。战事持续好几个月仍不停息,一封家书抵得上黄金万两。我一头白发愈搔愈少,头上简直插不住簪子。雁门太守行敌军如黑云压城,来势凶猛,城墙仿佛将要坍塌,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军中号角声响彻深秋的天宇,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军队半卷着红旗悄悄靠近易水,夜寒露重,连进攻的战鼓也难擂响。(为了)报答君主的信任和重视,(将士们)手持宝剑奋力杀敌,视死如归。赤壁折断的戟在泥沙中未被销蚀,自己拿来磨洗后辨认出是前朝遗物。假如东风不给予周郎便利,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渔家傲水天相接,如波涛翻滚的云连接着清晨的雾,银河流转,千帆如梭,逐浪飘荡。梦里魂魄仿佛回到天帝居住的地方,天帝传话好意相邀,情意恳切地问我归向何处。我回答天地说:路途还很漫长,慨叹现在已是黄昏还未到达,我空有学诗的出众才华,却毫无用处。(我要)像大鹏鸟那样乘风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如飞蓬般轻快的船,直送往海上的三座仙山去吧!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之三里之城:的,助词多助之至:到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指这座城(2)和地利不如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春和景明:和煦(3)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固以怪之矣:原来,本来(4)而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委而去之:连词,表顺承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富贵不能淫》1.居:居天下之广居居①:居住。居②:住所。2.戒:(1)戒之曰:告诫。(2)必敬必戒:谨慎。3.之:(1)丈夫之冠也:(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2)父命之(代词,他);(3)往送之门(动词,到);(4)妾妇之道也(助词,的);(5)与民由之(正道,志向)。4.其:(1)独行其道(代词,自己的);(2)必先苦其心志(代词,他,他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射,发射)
发闾左谪戍渔阳(征发;征调)
野芳发而幽香。(花开放)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头发)
黄发垂髫(头发)
(2)于:
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给)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
困于心(于:在)
(3)拂:
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4)恒:
国恒亡(必然)
人恒过(经常)
(5)过:人恒过(犯错误)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过分;过于;太甚)
(6)举:举大计亦死。(兴起;发动)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成就;成功)
(7)作: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往来种作。(起来;开始工作)
属予作文以记之。(写作,创作)
作亭者谁。(建筑)
冻风时作。(发生,发作)
泉水击石,泠泠作响。(发出,放射)
(8)将: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将要)
上使外将兵(带领,率领)
项燕为楚将(将领)
(9)士:管夷吾举于士(古代指掌管刑狱的官员)
士卒多为用者。(士兵)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这里指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10)安:死于安乐(安逸)
衣食所安(养)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怎么)第24课愚公移山1.方:方七百里(指面积)方其远出海门(正当)方欲行(将要)2.曾:曾不若孀妻弱子(竟)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3.固:汝心之固(顽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固若金汤(坚固)
4.亡:今亡亦死(逃走)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5.且:年且九十(将近)且焉置土石(况且)6.苦:何苦而不平(担忧;忧愁)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7.穷: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
穷凶极恶(极端)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8.通:指通豫南(通向)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政通人和(顺利)
阡陌交通(相通)通计一舟(全,整个)
第25课周亚夫军细柳(1)使:
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名词,使者、使臣)使人称谢(动词,派遣)(2)军:
军细柳(动词,驻军、驻扎)上自劳军(名词,军队、守军)至霸上及棘门军(名词,军营)(3)诏:
不闻天子之诏(名词,皇帝发布的命令)使使持节诏将军(动词,宣告、告诉)(4)为: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动词,作为、封为)天子为动(介词,被)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城古义:城墙今义:城市2.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水池3.委古义:放弃今义:委屈、不甘心4.国古义:国防今义:国家5.亲戚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6.去古义:离开今义:往、到7.域古义:界限,限制今义:地域8.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9.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10.然而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富贵不能淫》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2.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有生命的物体3.丈夫之冠也古义:成年男子今义:女子的配偶4.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面5.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古义: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今义:妻子的配偶6.富贵不能淫古义:惑乱,迷惑;今义:放纵,沉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
古义:被任用;
今义:送出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
古义:被举用;
今义:举起。
(3)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
古义:用来;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4)征于色
【征】
古义:显示;
今义:出征。
(5)而后喻
【喻】
古义:明白,了解;
今义:比喻。
(6)入则无法家拂士
【入】
古义:在国内;
今义:进入。
(7)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
古义:在国外;
今义:出去。
(8)曾益其所不能【不能】古义:不具备的才能;
今义:不可以
第24课愚公移山(1)惩山北之塞古义:苦于
今义:处罚(2)河阳之北
河: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今义:太阳
(3)达于汉阴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今义:阴天
(4)指通豫南
古义:直今义:手指
(5)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
(6)投诸渤海之尾
古义:之于
今义:各个,许多
(7)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古义:扛今义:荷花
(8)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古义:草木
今义:毛发
(9)北山愚公长息曰
古义:叹气今义:休息
(10)虽我之死
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11)惧其不已也
古义:止今义:已经
(12)无陇断焉古义:山冈阻隔今义:把持独占
(13)何苦而不平
古义:愁,担心今义:五味之一,与“甘”相对
第25课周亚夫军细柳(1)先驱曰(古义:先行引导的人员。今义:走在前面引导)(2)军中闻将军令(古义:听从。今义:用鼻子嗅)(3)持节诏将军(古义: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今义:节日)(4)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古义:营垒。今义:墙壁)(5)请以军礼见(古义:请允许我。今义:希望对方做某事)(6)使人称谢(古义:告知。今义:感谢)(7)将军亚夫持兵揖(古义:兵器。今义:士兵)(8)其将固可袭而虏(古义:必定;今义:坚固,顽固)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判断句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者,……也”,判断原因,译为:……是因为……。译文: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比不上地利啊。《富贵不能淫》1.省略句戒之曰(省去主语“母亲”)2.判断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者,……也。”表判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倒装句 舜发于畎亩之中 介宾短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舜于畎亩之中发”。 译文:舜是从田地中被任用第24课愚公移山(1)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主谓倒置装,谓语前置以突出感叹语气,实际语序:“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聪明了。)(2)且焉置土石(倒装句。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焉”充当“置”的宾语,前置。)(3)何苦而不平(倒装句。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4)帝感其诚(被动句。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帝”是被感动者。)第25课周亚夫军细柳(1)被动句:天子为动(2)判断句:此真将军矣(“此”表判断)(3)省略句:吾欲人(之)劳军天子为(之)动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2.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3.郭:外城。4.环:包围。5.池:护城河。6.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7.坚利:坚固精良。利:精良。8.委:抛弃。9.去:离开。10.故:所以。11.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12.以:凭借。13.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封疆:疆界、边境。14.固:使……巩固。15.国:国防。16.险:险要的地理环境。17.威:威服,威慑。18.以:凭借,依靠之意。19.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20.寡:少。21.之至:到达极点。22.畔:通“叛”,背叛。23.顺:归顺,服从。24.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25.有:要么,或者。《富贵不能淫》1.岂不诚大丈夫哉岂:难道。诚:真正、确实。2.安居而天下熄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3.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是:这。焉:怎么,哪里。4.丈夫之冠也冠:行冠礼。5.父命之命:教导、训诲。6.子未学礼乎子:你。无违夫子夫子:这里指丈夫。以顺为正者正:准则,标准。9.得志得:实现。与民由之由:遵从。10.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发:起,指被任用。
(2)于:从。(3)畎亩:田间、田地。畎:田间小沟。(4)举:被举用选拔。
(5)士,狱官。
(6)故:所以。(7)任:责任,使命。(8)于:给。(9).是:这。(10)苦:使„„痛苦。
(11)劳:使„„劳累。(12)饿:使„„受饥饿。
(13)空乏:使他穷困缺乏。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动用法,使„„穷困缺乏。
(14)行:指每一行为,每做一件事。(15)拂:违背。(16)乱:扰乱,这是使……颠倒错乱。(17)所以:用(这些)来。(18)动:使„„惊动。(19)忍:使„„坚强。
(20)曾:通“增”,增加。益:增加。(21)恒:常常。
(22)过:过失。这里用作动词,指犯错误。(23)然后:这样以后。(24).衡:通“横”,梗塞,不顺。(25).作:奋起,指有所作为。(26)征:表现。(27)喻:通晓,明白。(28)入:在里面,指国内。(29)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同“弼”,辅佐。(30)出:在外面,指国外。(31)敌国外患:指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32)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33)死于安乐:因沉迷享乐而衰亡。
第24课愚公移山重点实词(1)年且九十
且:将近
(2)惩山北之塞
塞:阻塞
(3)出入之迂也
迂: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曰
室:家
(5)吾与汝毕力平险
汝:你们
(6)杂然相许
杂然:纷纷许:赞同
(7)其妻献疑曰
献疑:提出疑问
(8)以君之力
以:凭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曾:连……都……
损:削减
(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
(11)且焉置土石
且:连词,况且
焉:疑问代词,哪里
(12)投诸渤海之尾
诸:之于
(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扛
夫:成年男子
(14)叩石垦壤
叩:敲,凿
(15)始龀龀:换牙
(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易:交换
节:季节
(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心:思想
固:顽固
彻:通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穷匮:穷尽(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负:背重点虚词(1)之: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指示代词“这,这样”操蛇之神闻之指示代词“这件事”: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人称代词,“他”③.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结构助词,的。④.甚矣,汝之不惠。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2)而:①.何苦而不平聚室而谋表承接,不译。②.面山而居笑而止之表修饰,地、着。③.而山不加增表转折,但是,却。(3)且:①.年且九十副词,将。②.且焉置土石?连词,况且。(4)于:①.达于汉阴介词,到。②.告之于帝向(5)其:①.惧其不已也代词,他②.其如土石何助词,加强反问语气③.帝感其诚代词,他的④.其妻献疑代词,她的(6)以:①.以残年余力介词:凭,靠。②.河曲智实亡以应连词,用来。(7)焉:①.无陇断焉。始一反焉语气助词,相当于“了”“啊”②.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第25课周亚夫军细柳重点实词(1)军霸上(驻军、驻扎)(2)已而之细柳军(不久) (3)以备胡(防备)(4)上自劳军(亲自) (5)天子且至(将要)(6)军中闻将军令(听从) (7)乃按辔徐行(慢慢地)(8)持兵揖曰(兵器) (9)改容式车(表情)(10)为动(被感动)(11)使人称谢(向人致意,表示问候)(12)曩者霸上、棘门军(先前)重点虚词(1)之:已而之细柳军(动词,往,到……去)不闻天子之诏(助词,的)称善者久之(音节助词,舒缓语气)(2)以: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介词,把)以备胡(介词,用来、来)将以下骑送迎(用在数量、方位前表界限)请以军礼见(动词,用、行)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背叛。《富贵不能淫》往之女家(“女”同“汝”,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第24课愚公移山(1)甚矣,汝之不惠
“惠”通“慧”,聪明
(2)始一反焉
“反”通“返”,往返
(3)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没有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厝”通“措”,放置
(5)无陇断焉
“陇”通“垄”,高地第25课周亚夫军细柳(1)军士吏被甲
(“被”通“披”,穿着。)(2)改容式车
(“式”通“轼”,扶轼。)(3)可得而犯邪
(“邪”通“耶”,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吗”)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富贵不能淫》1.富贵不能淫淫:使迷惑。这里是使动用法。2.贫贱不能移移:使改变。这里是使动用法。3.威武不能屈屈:使...屈服。这里是使动用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生于忧患(生)名词作动词,生存
2.死于安乐(死)名词作动词,死亡
3.苦其心志(苦)使动用法,使……痛苦
4.劳其筋骨(劳)使动用法,使……劳累
5.饿其体肤(饿)使动用法,使……饥饿
6.空乏其身行(空乏)使动用法,使……经受贫困
7.拂乱其身(乱)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8.动心忍性(动)使动用法,使……惊动
(忍)使动用法,使……坚强第24课愚公移山(1)面山而居
面:名词作动词,面向,面对着
(2)吾与汝毕力平险
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第25课周亚夫军细柳(1)介胄之士(名词作动词,指披甲戴盔)(2)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军)(3)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名词作动词,下诏)(4)锐兵刃(形容词使动用法,使……锋利)第23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因此认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不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间的关系?“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条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战就会取得胜利。3.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治国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4.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5.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1)以国家外交部而言,“道”指国家间和平共处、互不侵犯;(2)以国家内部而言,“道”指爱民,为老百姓着想;(3)以个人而言,“道”指与人为善,仁义道德。6.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1)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富贵不能淫》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3.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4.“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6.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7.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8.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9.你怎样理解孟子提出的“富,贫,威”这一大丈夫的标准?富贵的时候不能被其迷惑,贫贱不能使其改变自己的道德修养,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这样才叫大丈夫。无论境遇如何,都不能改变个人的操守,一个人要有自己的处世态度与原则,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更应时刻注意。10.对于孟子提出的“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这一主张你有怎样的认识?得志时与百姓同行,不得志时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即得志时要心怀百姓为民做主,做一个好官。不得志则要加强自我修养,决不能在道德修养上放低要求,力争做个好人。11.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孟子的这些话,今天依然可以指导我们去探索人生的价值。首先,富贵是来之不易的,是要求倍加珍惜的。有些人富贵起了来,就被富贵冲昏了头脑。把当初的凌云壮志忘得一干二净。结果是什么为富不仁的事情都做出来了;
其次,贫贱的时候要坚定意志,做到这一点应该说是很不容易得的。贫贱是任何人都不愿意承受的。但是生活中确实有很多人要经历贫贱的阶段,要通过在贫贱中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成功。因此,要学会在贫贱中忍耐和寂寞,在一切诱惑面前能保持住自己一份宁静的心态是比什么都重要的,这样才有可能在贫贱中崛起。第三,在压力面前不卑不亢,不向邪恶的势力摧眉折腰。只有坚持俊迈的节操,不屈不挠。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关羽面对曹操的极尽笼络,不为所动,千里走单骑寻刘备;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决不投降元朝,用自己的头颅,为南宁王朝划上完美的句号;方志敏不为高官厚禄的利诱所动摇,毅然选择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
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获得了心灵的自由、人格的尊严;杜甫贫穷至极也坚定自己的信念,力行写作,终成就‘诗圣’之名;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愿吃美国人的“救济粮”。
颜真卿宁可跳向火堆,也不归附叛军,慷慨走向小人设置的陷阱;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刘胡兰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毫不退缩,宁死不屈,自己躺向了敌人的铡刀。
13.第1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为后文孟子的反驳树立了批驳的靶子,引出下文。14.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15.根据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断,有人认为公孙仪是“大丈夫”,你是否赞同,为什么?答示例一:我赞同,因为公孙仪不受鱼体现了大丈夫“富贵不能淫”,所以他是大丈夫。示例二:我不赞同,因为公孙仪不受鱼是怕自己因为受了鱼会丢掉相位,是从自己个人利益的角度考虑,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讲究“仁”,即爱民。16.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被俘后,面对死亡,面对威逼利诱,一身正气,从容就义,正体现了孟子“大丈夫”论断中的哪一点?请再举一个富贵不能淫的例子。
威武不能屈示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不吃美国救济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如果把这篇短文的前两个自然段的顺序进行互换,这样做行不行?为什么?不行。理由有二。其一,文章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先谈“生”后谈“死”。第一段主要围绕“生于忧患”的内容来论证。第二段的中心则谈到治国之道,紧扣“死于安乐”的内容来论证,原文的这种结构,对应论点内容呈现先后顺序;其二,从认知层面来看,第一段主要从个人的发展角度来谈,而第二段主要从治国的角度来谈,这也符合从小到大,从个人到国家的认识规律。如果互换,行文逻辑就会产生混乱,所以不能互换。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就这一论点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认识:联系实际,围绕“居安思危”或者“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来谈即可。3.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首先,作者列举了历史上六位在逆境中成才的古代圣贤,指出一个人要肩负大任必然要经受种种磨练;接着,运用对比论证,先从正面展开论述,指出即使作为一般人,也需要在困难中经受磨练,方能奋发进取的道理;然后,作者又从个人成长谈到国家治理,从反面论述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敌国外患,国家往往会灭亡;最后,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有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已经过时,你认为它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忧患能使人和国家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因此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现在物质生活优裕了,但我们仍需具备忧患意识。因为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能力素养就无法适应将来的社会发展,所以要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5.文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在国内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有足以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6.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位古代圣君贤臣,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他们经历艰苦磨难后都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在历史长河中,这样的事例还很多,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再列举一例。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说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或逆境出人才。事例:司马迁在遭受腐刑后,忍辱负重,发愤著书,最后完成了惊世之作《史记》。7.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理解与认识。“人恒过然后能改”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常常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我认为一个人犯错是难免的,但犯错后并不可怕,只要知错、认错,就能改错。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完善自我。(或围绕“成才离不开主观努力”作答亦可)第24课愚公移山1、引用原文回答问题: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愚公移山的目标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方法: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信心)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的结果: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2、愚公之“愚”:愚心移山的艰巨性①.山高且大——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②.年事已高——年且九十。③.工具简陋——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④.路途遥远——渤海之尾,隐土之北。⑤.往返时间长——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⑥.力量小——全家,孀妻遗男。只有五人,且老的老、小的小。正是因为移山任务如此之艰巨,才更能衬托出愚公那远大的理想、宏伟的抱负、超人的毅力,使他的形象更加高大,从而更加突出愚公敢于移山的决心和勇气。3、愚公“不愚”:(主要有两点)①.有远大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山是要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有这样的抱负,他才能不顾年迈力衰,不顾劳动的艰辛,毅然担负起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对移山的坚强信心来自他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从“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可以看出,他懂得人力是无穷的,移山的事业尽管不可能在一两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4、“智叟”不“智”表现在:他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说明他目光短浅,老于世故,自作聪明,实则愚蠢。5、作者在愚公和智叟的命名上有什么深意?首先,“愚”和“智”是一对反义词,作者用一对反义词为两人命名,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愚公有是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去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其次,作者在命名上还特意将这两个人物加以颠倒:以愚公的大智大勇、坚定执着而命名为“愚”,以智叟的鼠目寸光、冥顽不灵而命名为“智”。这一颠倒,不仅加重了对比的色调,而且增强了讽刺的效果。此外,“公”和“叟”的称呼也很值得玩味。“公”和“叟”是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的:“公”是敬称,相当于“老人家”;“叟”则是一般的甚至带有一丝不敬的称呼,相当于“老头子”。6、以下两句话意思相近,比较二者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这两个人物在情节发展上起什么作用?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且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则简直是嘲笑愚公无能了。可见,愚公妻子是怀疑中带着担心;智叟则是轻视和嘲笑的语气。再则,“甚矣,汝之不惠。”这样的话愚公妻子是不会说的,而“且焉置土石?”这样的话智叟是不会说的,因为他根本反对移山,绝对不会关心如何处理土石的问题。总之,愚公妻子是“献疑”,智叟是“笑而止之”,一“疑”一“笑”,态度迥然有别。“疑”是对愚公的关心和担心,“笑”则是出于对愚公的轻视和嘲笑。这两个人物对故事情节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前者的“献疑”,引起全家人讨论运土的问题,导致移山行动的开始;后者的“笑而阻之”,引出愚公的反驳,从而自然过渡到神话结尾【小结】愚公之妻:“献疑”关切忧虑河曲智叟:“笑而止”嘲笑讥讽7、对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应如何理解?遗男是“跳往助之”,子孙是“杂然相许”,还献计献策,说明愚公移山是得到大家支持。孀妻弱子“助之”与后面河曲智叟“笑止”作鲜明对比,寓托作者褒贬之意,更显出智叟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神话不同于迷信,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由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帮助人类征服自然。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幻想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艺术效果,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9、人物性格愚公:目光长远积极奋斗全面发展——愚不可及?大智若愚!智叟:目光短浅冷漠逃避片面静止——老于世故,鼠目寸光。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困难有雄心壮志有实干精神能持之以恒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勇于奉献,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智叟: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自以为是),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傲慢武断,信口开河,好为人师,卖弄小聪明……)10、对比和衬托的写法。①.对比。主要指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愚公用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实则是愚。这样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②.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蛇之神的“俱”,天帝的“感”,对愚公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③.细节描写。文章的细节描写也很逼真并富有深意。寓言生动地描写了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这一细节。京城氏之子是“遗男”,并且年纪很小,从愚公批评智叟“曾不若孀妻弱子”可以看出,他去帮助愚公移山,他的寡母是极为支持的,可见愚公的事业得到了群众的真心拥护。再从“跳往助之”本身来看,京城氏之子是真诚而愉快地去帮助愚公的,这更有力的说明了愚公事业的正确性。正如晋人张湛所说:“故北山之愚与嫠妻之孤,足以西(哂)河曲之智,嗤一世之惑。”这一细节描写,极大的增强了寓言的表现力。11、这篇寓言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奋斗的道理。注意: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不要纠缠这个故事是否“真实”,神话结尾是否与迷信有关,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这些都违背阅读寓言的本义。为此有人提出“移屋说”,“打洞法”等。其实提出这个问题已经是一种诡辩。我们知道寓言的设譬寄寓总是有其特定的范围和特定的含意。《愚公移山》中的“困难”有它的不可回避性。毛泽东同志曾引用这篇寓言作过类比,他在《愚公移山》一文中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面对两座大山怎么办?毛泽东号召“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并不是“移屋”。试问中国人民要回避这两座大山能搬到哪儿去呢?这是一样的道理。“移屋”的问题连智叟也不提。我们今后的路还很长,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气魄,直面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愚公精神,不老永存。12、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备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将有千万座“太行”、“王屋”挡住我们前进的道路,如果我们缺乏这种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愚公移山精神”它就是克服困难的精神。要点有:①具有“挖山”的信心和勇气;②具有坚持不懈、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③具有远大的目光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我们就是要学习愚公移山的精神。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愚公的“移山”行为?愚公移山体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鼓励人们战胜工作中的困难。因此,愚公精神永远有价值,有意义。15、你从“愚公移山”这则故事中得到了哪些启示?要点:①做事要有恒心,要不畏艰难险阻。②做事要发挥集体的力量。③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④对不同意见要以理服人。⑤有志者事竟成。16、语句品鉴:⑴、“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有什么作用?“本”字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这两座山变动了位置呢?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为后面写愚公精神作了铺垫。⑵、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品析:愚公虽年岁已高,但并不糊涂,“指通”、“达于”两个词写出了他做事目标明确。语言描写,反映了愚公民主的作风。⑶、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品析:这段话是愚公针对智叟阻止他挖山的言行时说的。歌颂了愚公目光长远,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语言描写,突出了愚公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⑷.本文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请以“始龀,跳往助之”为例作简要分析。寥寥六字,把一个邻家小孩积极参与挖山的动作、神情写活了。作者不直接写孩子小,而是用“始龀”这一典型特征来表现他的幼小,孩子天真、可爱的样子跃然纸上。“跳往助之”中只一个“跳”字,就把孩子兴奋得跳来跳去的那种稚气生动地描摹了出来。这样就大大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17、拓展阅读习近平总书记在几次讲话中提倡要发扬愚公移山精神,他在讲话中谈到的踏石留印、水滴石穿、久久为功、功成不必在我、战略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善作善成等等,实际上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呼吁发扬光大愚公移山精神。“愚公移山”寓言在今天要再次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就需要进一步挖掘和阐发其时代意蕴,愚公移山精神也需要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我们要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蔚然成风,要让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在这里,劳动不仅是辛勤劳动,还是诚实劳动,也是创造性劳动。这些都赋予了愚公移山精神新的内涵。阅读感悟(1)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定意志和顽强毅力的老人形象。愚公移山所表现出的伟大气魄激励着我们战胜困难,使我们坚信: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终会获得成功。 (2)愚公移山非一人之力,“众人拾柴火焰高”,在我们褒扬愚公精神的同时,也不要忽视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只有个人和集体携手共进,才能共创美好的未来。第25课周亚夫军细柳1.周亚夫将军是一位怎样的将军?治军严格、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不卑不亢2.文中在塑造周亚夫形象时,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呢?正面描写:“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侧面描写:“将军令曰”“将军约”3.课文讲的是周亚夫军细柳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上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对比一:细柳军与霸上军及棘门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不得入”“又不得入”“乃传言”——军容严整,常备不懈,严阵以待,军纪严明。“直驰入”——军规松垮,守备松懈。4.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故事情节。匈奴入侵,皇帝慰问军营,在周亚夫所在的细柳军营看到了与其他军营不一样的地方,虽然皇帝进细柳军营不太顺利,但对亚夫将军却有着极大的夸奖。5.快速浏览全文,说说皇帝是如何评价周亚夫的?(用原句答)“此真将军矣!”6.课文为什么要先写文帝到霸上和棘门的情况,后写文帝在细柳营遇到的情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先写文帝在霸上和棘门遇到的情况,是为写文帝在细柳营遇到的情况做铺垫,两种情况进行对比,更加凸显了细柳营军纪严明,从而也更加突出周亚夫的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更令人敬佩。7.文帝所说的“此真将军矣”中的“真”表现在哪些方面?语言描写:“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叙述:“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上至,又不得入”“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天子为动,改容式车”。周亚夫的下属与皇帝的随从的描写:“先驱曰:‘天子且至!’”“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8.“既出军门,群臣皆惊”中的“惊”字有什么深刻含义?一个“惊”字,含义丰富。既可能是群臣为周亚夫治军之严感到吃惊,也可能是为周亚夫迎接皇帝不周到,冒犯天子之威而惊恐;既可能是群臣为文帝的深明大义而感到意外,也可能是为周亚夫过于拘泥于军纪而惊讶。9.本文着重刻画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的描写并不多,而是运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来凸显其形象,请找出文中的三处对比,并说说这些对比说明了什么。明确:①细柳军与霸上军及棘门军的对比。“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说明军容严整,戒备森严,严阵以待。“直驰入”——说明军规松散,守备松懈。②文帝及随从入营的对比。“不得入”——表明细柳军军纪严明。“直驰入”——表明霸上军及棘门军的军纪松弛。③三营将领的对比。“持兵揖”“请以军礼见”——周亚夫严守军纪,一丝不苟。“将以下骑送迎”——将军带头违纪,无视军规。这些对比表明周亚夫治军严谨。因而细柳军军容严整,军纪严明,军令如山,而霸上军和棘门军军纪松弛,军容涣散。10.课文最后一段引用汉文帝的话作结是不是显得多余?明确:最后一段借文帝之口将霸上军、棘门军与周亚夫领导的细柳军再作对比,进一步衬托出周亚夫的“真将军”风范。以皇帝的感叹作结,不但具有权威性,而且还表现了汉文帝知人善任的特点。当劳军结束后“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惊什么?作者虽未写明,但很清楚,就是对周亚夫对待汉文帝的态度感到惊异。由此引出文帝的一段话,其中一褒一贬,非常分明。这段话出自皇帝之口,而且是在皇帝实地考察之后,其意义就不同寻常了。因此这一段引用汉文帝的话并不多余。11.军中都尉执行周亚夫的“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的命令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军队,特别是战争时期的军队,号令应该统一,纪律应该严明,不是军队统帅的命令,都不能听从,这样才能打胜仗。12.作者为了突出周亚夫的形象,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本篇课文重在刻画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描写周亚夫的地方并不多,而是把大量笔墨用在霸上、棘门军与细柳军的对比上,用在描写细柳军的严明军纪上。这些侧面描写有力地烘托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如:细柳军将士言必称“将军令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版工程市场推广与营销合同2篇
- 期权协议书1000字模板
- 四方合作经营协议书
- 配电室2024年度电缆线路敷设及接头处理合同
- 小额信用贷款借款合同
- 承包物流合同范本
- 《治疗方法》课件
- 2024年度校园食品安全管理与服务合同3篇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实验活动7溶液酸碱性的检验分层作业课件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3走进化学实验室课时2物质的加热仪器的连接和洗涤分层作业课件
- GB/T 19342-2024手动牙刷一般要求和检测方法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八年级(上)期末英语试卷
- GB/T 15822.1-2024无损检测磁粉检测第1部分:总则
- QC080000培训资料课件
- 《研学旅行课程设计》课件-学习情境三 研之有方-研学课程教学设计
- 音乐教师职业生涯发展报告
- 游戏风云:阿里云全球同服游戏方案全面解读
- 35kv线路验收规范
- 薄膜材料 第五章薄膜的形成、生长与结构
- 3--碎石土路基填筑施工工法(完整版)
- 英语四级单词表4500.xls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