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天气预报术语-修订说明_第1页
短期天气预报术语-修订说明_第2页
短期天气预报术语-修订说明_第3页
短期天气预报术语-修订说明_第4页
短期天气预报术语-修订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工作简况(一)任务来源2014年9月12日,由江西省气象台申请修订该地方标准的立项,2014年10月14日,《省局办公室关于下达2014年江西省地方气象标准项目制修订经费的通知》(赣气办发[2014]95号)批准《短期天气预报术语》地方标准的修订。(二)修订单位江西省气象台(三)主要修订人姓名性别职务职称工作单位任务分工唐春燕女副科长高工江西省气象台制定本标准修订方案和标准文本的起草许彬女副台长高工江西省气象台负责统筹协调和技术把关许爱华女首席正研江西省气象台负责对本标准新增预报术语的技术把关李婕女科员助工江西省气象台负责雷电资料的统计分析吴静女科长工程师江西省气象台负责寒潮统计结果的分析,确定适合江西的寒潮等级分类支树林男科长高工江西省气象台确定强雷电、短时强降水的定义张弛男科员助工江西省气象台负责雷电资料的统计分析刘春男科员助工江西省气象台负责寒潮资料的统计二、修订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短期天气预报术语》(DB36/T512-2007)自2007年实施以来,在江西省气象业务服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为规范全省气象预报服务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天气气候和生态环境等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这对气象预报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上级管理部门也制定了一些新的业务规定。这些变化造成了该标准与上级一些新的气象业务规定出现了不相一致的地方,而且一些术语和指标也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目前天气预报业务服务的需要。为不断满足我省经济发展以及社会公众对气象预报服务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并与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上级气象相关业务规定相衔接,非常有必要对本标准进行修订,使之更加科学合理和有效。三、主要修订过程1、制定《短期天气预报术语》标准修订工作方案(1)确定修订的目的、内容、具体工作安排和时间进度。(2)成立标准修订组,主要由国家级和省级首席预报员、长期从事短期与短时天气预报业务和研究以及管理的专家组成。(3)明确修订组成员的任务分工。唐春燕,负责制定本标准修订方案和标准文本的起草;许彬,负责统筹协调和技术把关;许爱华,负责对本标准新增预报术语的技术把关;李婕、支树林、张弛负责雷电资料的统计分析,确定强雷电、短时强降水的定义;吴静、刘春负责寒潮资料的统计分析,确定适合江西的寒潮等级分类。2、充分调研与研讨(1)2014年2月,江西省气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对DB36/T12-2007《短期天气预报术语》进行复审,复审专家组认为:该标准实施以来,总体适合江西省气象服务需求,可以继续保留;为了与气象相关行业标准相衔接,满足江西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适应当前天气、气候和生态环境等变化,结合新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使本标准更加科学合理,建议在以下方面进行修订:①规范标准中相关术语和定义,②进一步细化雾、霾等级标准,③修改冷空气等级标准,④增加短时强降水、道路积冰、强雷电等预报术语。(2)2014年10月,江西省气象局下达修订《短期天气预报术语》的立项通知。(3)2014年10月-11月,项目承担单位江西省气象台成立了标准修订组,制定了工作方案,并形成了修订该标准的基本思路。(4)2014年12月-2015年3月,标准修订组人员开展了国内观测规范沿革、国内外相关标准、相关文献的调研和检索。(5)2015年4月-5月,修订组确定了标准的提纲以及需要增减的条目和术语。(6)2015年6月-7月,修订组成员按照分工完成了相关资料的统计分析。(7)2015年8月-2017年7月,完成标准初稿编写,并在编写组内部及全台预报员中展开讨论,根据讨论结果进行相关修改,形成征求意见稿,上报江西省气象局政策法规处。(8)征求意见情况,待补充。。。四、修订标准的原则和依据本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及有关法规、规章,按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1.2—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的制定方法》中的原则要求进行编写。本标准的编制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相关国家标准、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等相关行业标准以及我国气象部门的短期天气预报相关业务规范等,力求使该标准既与现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国内的业务相协调,又满足江西短期天气预报的实际业务需要。五、主要条款的说明在原标准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了以下修订:1、对原标准中有关预报术语部分的提纲进行了修改,使之分类更合理。原标准的提纲为天气、天气现象、天空状况、降水等级、降水概率、冷空气(寒潮)、风、热带气旋、天气预报时间用语、天气预报空间用语、天气预报辅助用语;修订后的提纲为:天气、天气现象、天空状况、气象要素、冷空气(寒潮)、热带气旋、天气预报时间用语、天气预报空间用语、天气预报辅助用语。2、根据江西气象短期天气预报业务实际和预报用语习惯,对部分定义进行了增减。删减了天气现象中的毛毛雨、幕;增加了道路结冰、电线积冰、强雷电、短时强降水、降水强度、气象要素、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能见度、相对湿度;增加了对天气现象、天空状态的定义。3、通过对我省历史上雷电资料的统计分析,确定了“强雷电”的定义。强雷电地闪频数大于30个/h的雷电活动。选取2006~2016共11年的地闪资料对江西省逐小时网格点上的地闪频数进行了统计,选取的网格范围(113.5°~118.5°E,24.3°~30.3°N)覆盖了江西全省,网格分辨率为0.1°×0.1°。更高分辨率(00.1°×0.01°)网格点上逐小时地闪频数集中在0~20之间,大于30的比例最大不足0.1%,较难区分闪电强弱。以10个/h为区间间隔,分别计算了地闪频次为0~10个/h,10~20个/h,……,>100个/h共11个区间上的格点数占发生地闪的总格点数(共1694263个)的比例(如表1)。发现地闪频数多为0~10个/h,占发生地闪的总格点数的85~90%。且随着地闪频数的增大,对应的格点数大幅减少,小时地闪频数超过40次的各区间所占比例均不足1%。Table12006~2016年小时地闪频数区间上的格点数比例分布年份0-1010-2020-3030-4040-5050-6070-8080-9090-100>100200685.57.22.71.50.90.60.40.30.20.8200783.47.93.21.710.70.50.40.31.12008867.12.71.40.80.50.40.30.20.6200985.47.22.81.50.90.60.40.30.20.8201088.66.12.210.70.40.30.20.10.5201187.46.72.41.20.70.50.30.20.20.5201289.55.6210.60.40.20.20.10.5201388.462.21.10.70.40.30.20.10.6201487.16.62.41.20.80.50.30.30.20.72015896.12.110.60.40.30.20.10.4201690.85.21.80.80.40.30.20.10.10.2平均87.46.52.41.20.70.50.30.20.20.6大于10个/h的格点再分别以30个/h和40个/h为界,将地闪频数分成三个区间,计算了两种分配方法下的各区间上格点数所占比例。如图1所示,地闪频数大于40个/h的格点数所占比例11年中仅3年大于3%,且某些年份所占比例不足2%。而地闪频数大于30个/h的格点数所占比例则11年中仅3年小于3%。另外,从11年气候平均来看,大于40个/h的为2.5%,大于30个/h的为3.7%。结合表1,发现自2010年以来地闪频数大于10个/h的各区间格点数所占比例较前期整体呈现出断层试微降的特点,而小于10个/h的则较前期整体增大。但从各年样本数(天)和发生闪电的总格点数看,并不存在相应的同位相或反位相变化特征(图略)。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2010年以来较强闪电的发生频率降低并不是样本差异造成的,而是真实存在的气候特征。因此,采用2003~2010年地闪资料的气候平均所得分别以0~10个/h、10~40个/h和>40个/h将闪电活动强度分成弱、中和强三个等级(支树林etal.,2012)的方法已不足以反映2010年以来的闪电活动特征。为此,考虑在此基础上,将定义强闪电的地闪频数临界值降低为30个/h,得新的闪电活活动强度划分结果如表2所示。Figure12006~2016年小时地闪频数区间上的格点数比例分布柱状图Table2地闪活动强度划分结果地闪强度地闪频数(个/h)占总格点数比例(%)弱0~1087.4中10~308.9强>303.7根据以上分析,定义“强雷电”为:地闪频数大于30个/h的雷电活动。4、根据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细化了雾、霾的等级分类;修改了降水量等级分类。具体如下:(1)依据能见度将雾分为轻雾、大雾、浓雾、强浓雾、特强浓雾。轻雾近地层大气中悬浮着大量微小的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km,大于等于1km。大雾近地层大气中悬浮着大量微小的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Km,大于等于500m。浓雾近地层大气中悬浮着大量微小的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500m,大于等于200m。强浓雾近地层大气中悬浮着大量微小的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200m,大于等于50m。特强浓雾近地层大气中悬浮着大量微小的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见度小于50m。(2)依据能见度和相对湿度将霾分为轻度霾、中度霾、重度霾。轻度霾能见度大于3km小于等于5km,相对湿度小于95%的霾。中度霾能见度大于1km小于等于3km,相对湿度小于95%的霾。重度霾能见度小于等于1km,相对湿度小于95%的霾。(3)依据24h、12h降水量以及江西的降雪情况,将降水等级修改为微量降雨(零星小雨)、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微量降雪(零星小雪)、小雪、中雪、大雪、暴雪。降水等级单位为毫米等级时段降水量12h24h微量降雨(零星小雨)<0.1<0.1小雨0.1~4.90.1~9.9中雨5.0~14.910.0~24.9大雨15.0~29.925.0~49.9暴雨30.0~69.950.0~99.9大暴雨70.0~139.9100.0~249.9特大暴雨≥140.0≥250.0微量降雪(零星小雪)<0.1<0.1小雪0.1~0.90.1~2.4中雪1.0~2.92.5~4.9大雪3.0~5.95.0~9.9暴雪6.0~9.910.0~19.95、依据国家标准国标GB/T20484-2006“冷空气等级”和国标GB/T21987-2008“寒潮等级”以及我省预报业务惯用的寒潮标准,通过对我省历史上寒潮过程的统计与对比分析,确定了冷空气(寒潮)的等级分类。将冷空气(寒潮)分为弱冷空气、较强冷空气、强冷空气、寒潮、强寒潮。弱冷空气使某地的日平均气温48h内降温幅度小于6℃的冷空气。较强冷空气使某地的日平均气温48h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6℃但小于8℃的冷空气,或使某地的日平均气温48h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8℃,但未能使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8℃或以下的冷空气。强冷空气使某地的日平均气温48h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8℃,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8℃或以下的冷空气。寒潮使某地的日平均气温24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8℃,或48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0℃,或72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2℃,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或以下的冷空气。48小时、72小时内降温的日平均气温应连续下降。强寒潮使某地的日平均气温24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0℃,或48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2℃,或72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4℃,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2℃或以下的冷空气。48小时、72小时内降温的日平均气温应连续下降。利用全省各站历年逐日平均气温和逐日最低气温资料,根据寒潮标准统计所有寒潮天气过程并进行对比分析。资料选取情况:江西省87个气象站点,资料时段统一选取2007年1月~2017年10月。按照以下三个标准分别进行统计对比。单站寒潮的标准1(我省预报业务惯用的标准):24小时平均气温下降8度或48小时下降10度,且最低气温低于5度;或者24小时平均气温下降6度或48小时下降8度,且最低气温低于0度。单站寒潮的标准2(GB/T20484-2006“冷空气等级”):使某地的日最低气温24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8℃,或48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0℃,或72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2℃,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或以下的冷空气,达到寒潮。若某地的日最低气温24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0℃,或48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2℃,或72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4℃,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2℃或以下的冷空气,达到强寒潮。48小时、72小时内降温的日最低气温应连续下降。单站寒潮的标准3(国标GB/T21987-2008“寒潮等级”):使某地的日平均气温24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8℃,或48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0℃,或72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2℃,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或以下的冷空气,达到寒潮。若某地的日平均气温24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0℃,或48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2℃,或72小时内降温幅度大于或等于14℃,而且使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2℃或以下的冷空气,达到强寒潮。48小时、72小时内降温的日最低气温应连续下降。我省定义有10个气象站达到寒潮标准,或5站以上达到强寒潮标准则称为一个寒潮过程。如果连续(指时间上先后影响),也则只称为一个过程。具体结果如下:标准1:统计时段内共出现30个寒潮日(≥10站)次数日期站数次数日期站数次数日期站数次数日期站数120070304179201012153017201302072825201602141722008011225102011020912182013030115262016030821320081221381120110210221920140103112720160309224200812224312201102281220201412091928201611222552010012125132011031510212014123147292017022113620100210231420111130212220150106153020170222147201002114415201211273623201511241382010121414162013010312242016021322标准2:统计时段内共出现16个寒潮日(≥10站)次数日期站数次数日期站数120081221239201211276022009031211102015010612320091031131120151124144200911011612201602121252009110210132016021332620100210311420160308317201012142515201611211982011113011162016112228标准3:统计时段内共出现28个寒潮日(≥10站)次数日期站数次数日期站数次数日期站数次数日期站数120070304129201102091717201501061325201611211622008011122102011021022182015112411262016112231320080112281120111130251920160212142720170221174200812213212201211275520201602133528201702221452008122220132013020711212016021414620091101121420140103142220160307117201002103415201412092623201603083582010021143162014123150242016030920结果显示:在统计时段内(2007年1月~2017年10月),按照标准1,江西共出现寒潮过程30次(2.8次/年);按照标准2,江西共出现寒潮过程16次(1.5次/年);按照标准3,江西共出现寒潮过程28次(2.6次/年)。由此可见,按照标准1和标准3来统计,结果非常接近,按照表2的统计的结果则相差很大。因此,综合考虑该统计分析结果及与现行国标的一致性,认为采用国标GB/T21987-2008“寒潮等级”中的日平均气温降温幅度作为主要判别因子,兼顾日最低气温的情况来划分江西冷空气(寒潮)等级是合适的。标准2:统计时段内共出现6个强寒潮日(≥5站)次数日期站数1200812211222010021019320101214642012112755520160213156201603087标准3:统计时段内共出现16个强寒潮日(≥5站)次数日期站数次数日期站数次数日期站数120080111972011021071320160212622008011214820111130814201602132432008122119920121127541520160308104200812221010201401039162016112265201002103011201412092062010021129122014123137结果显示:在统计时段内(2007年1月~2017年10月),按照标准2,江西共出现强寒潮过程6次(0.6次/年);按照标准3,江西共出现强寒潮过程16次(1.5次/年)。标准3对强寒潮的统计结果较为符合江西的实际情况。因此,从对强寒潮的统计结果来看,也认为采用国标GB/T21987-2008“寒潮等级”中的日平均气温降温幅度作为主要判别因子,兼顾日最低气温的情况来划分江西冷空气(寒潮)等级是合适的。此外,结果还显示统计时段内江西没有出现过特强寒潮。6、根据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对以下术语进行了规范和完善:(1)冰粒:“透明的丸状或不规则状的固态降水,较硬,着硬地一般反跳。直径一般小于5mm。”改为,“透明的丸状或不规则状的固态降水,较硬,着硬地一般反跳。直径一般小于5mm。有时内部还有未冻结的水,如被碰碎,则仅剩下破碎的冰壳。”(修改完善的依据为QX/T48-2007地面观测规范第四部分天气现象观测)(2)冰雹:“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态降水,雹核一般不透明,外面包有透明的冰层,或由透明的冰层与不透明的冰层相间组成。大小差异大,大的直径可达数十毫米或以上。常伴随雷暴出现。”改为,“坚硬的球状、锥状或形状不规则的固体降水物。”(修改依据为GB/T27957-2011“冰雹等级”、QX/T48-2007地面观测规范第四部分天气现象观测)(3)雾凇:“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却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物。”改为,“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过冷却雾滴直接冻结在物体上的乳白色冰晶物。常呈毛茸茸的针状或表面起伏不平的粒状,多附在细长色物体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