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总论一、财务管理的根本概念(一)企业财务管理的日趋重要财务是一个经营者的眼睛,从财务中能够反映出公司的所有情况,对财务的把握就是对企业命运的把握.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管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已成为企业家和经济界人士的共识。之所以说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因为它是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运动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企业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都与财务管理有关;企业的生产、经营、进、销、调、存每一环节都离不开财务的反映和调控。企业的经济核算、财务监督,更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中枢,它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是一种客观要求。1964年,美国EasternAirline股价为每股60多美元,而Delta公司股价只有20余美元。80年代以后,EasternAirline公司股价每股不到4美元,而Delta公司股价则接近50美元。Delta公司盈余和股息逐年稳定增长,公司员工都有一份平安、丰厚的工作,而EasternAirline公司在1969年以后就没有支付股息,并经常解雇员工,削减员工的薪金。导致两个公司这种明显差异的因素很多,但公司理财因素是其中最主要因素之一。EasternAirline公司一直沿用传统理财思路,大量使用负债,而Delta公司主要运用权益资本融资。1984年,Delta公司约有50%权益资本和50%负债,EasternAirline公司约有12%权益资本和88%负债。80年代美国市场利率急剧上涨,以60年代末的6%上涨到21%,这就极大地增加了EasternAirline公司的本钱,降低了公司的利润,但对Delta公司的影响很小。其次,因燃料价格上涨近10倍,许多航空公司都购置新型节约燃料的飞机,Delta公司也购置了这种飞机,而EasternAirline公司因沉重利息负担无法购置这种飞机。再次,70年代航空业务萧条,Delta公司努力扩展市场业务,并削减价格吸引顾客,但EasternAirline公司却没有这样做。以上案例说明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演化和变革的过程,也就是企业财务管理在企业的日常营运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的过程。早期那种由营销部门制订销售方案,生产和制造部门根据营销部门的预测确定生产规模及其所需资金,而财务管理部门只负责资金供给的格局已不再流行。现在,企业内部有关销售、生产和资金筹措的各种决策过程相互之间的联系已越来越密切,而直接负责将整个过程协调一致的正是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在每个成功企业的成长过程中,这种新的格局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在很多公司将很大一局部力量投入到方案和控制过程之前,它们曾经遭遇过惨痛的经历。据有关方面对我国2000家亏损国有企业的调查说明,政策性亏损占整个亏损企业的9.9%,客观原因亏损占9.2%,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亏损占80.9%。欲使财务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使之真正发挥核心作用,就必须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为此,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自觉运用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使企业资源得到最正确的配置,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二是应当建立会计信息系统,充分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为企业决算效劳,指导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做好信息反应工作,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三是以会计核算为基础,开展全面的经济核算;四是以资本的保值增值为宗旨,建立资本金制度,防止企业行为短期化,维护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五是以强化本钱核算为手段,促进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加强和提高,充分发挥本钱管理的职能作用,建立以财务为中心的本钱考核体系,努力降低消耗,促进效益提高;六是以资金运营为“主动脉〞,讲求生财、聚财、用财之道,合理筹集资金,优化资金结构,合理分配资金,加速资金周转,做到投入小、产出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二)财务管理的历史沿革财务管理产生的历史并不太久,但在这短短的历史中,财务管理经历了内容和职能的很大变化,逐渐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上升到了战略性的核心地位。西方财务管理开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描述及法规性阶段(Descriptive-LegalisticPerriod),这一阶段是是从20实际初到50年代。在这个时期,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研究企业外部筹资的方法,以及和证券发行有关的法律法规问题。
30年代,财务管理的重点迅速从外部筹资转移到破产清算、债务重组、资产评估、保持偿债能力以及政府对证券市场的管理上来。美国政府于1933年和1934年分别通过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而我们国家的证券法是1998年12月29日才由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1999年7月1日开始实施。从时间上看,前后差了60多年。2.内部决策财务管理阶段
这一时期主要是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货币的时间价值引起了财务经理的广泛关注。1958年—1961年,莫迪里尼(F.Modigliani)和米勒(H.Miller),创立了著名的M-M定理,他们认为在有效的证券市场上,公司的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与其证券的价值无关,也就是说,在完全有效的证券市场上,不存在最优资本结构问题。这一结论的提出在当时的财务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争议很大。3.投资与管理财务阶段
这一阶段是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1965年,夏普(W.F.Sharpe)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进一步说明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这一理论的出现标志着财务理论的又一重大突破,改变了公司的资产组合和投资策略,被广泛用于公司的资本预算决策,使公司财务理论进入了投资与管理财务相结合的新时期。
20世纪70年代是公司财务管理开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创立了期权定价模型,套利定价理论。80年代以后,跨国融资、风险管理、国际投资分析、跨国公司财务业绩评估等,成为财务管理研究的新热点。(三)财务管理的特性财务管理是指对某一独立核算单位的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正确处理好内外部各项财务关系并为提高其整体管理水平和整体价值效劳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可以讲,只要有资金运动的地方,就必然有财务管理活动。然而,不同性质和不同行业的单位,其财务管理的内容和方式是有明显差异的,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务上看,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不存在一种可以适用于任何单位的标准或通用的财务管理模式。因此在一般理论的指导下,不同类型的单位,甚至是同一类型的单位,还必须按照自己的特殊情况,建立一套符合本单位实际管理目标和特性的财务管理模式。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财务管理的目标表达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最终目的,即在企业财务状况良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赢利。所以高水平的财务管理,既要注重市场,又要管好资金;既是一种专业化管理,又与企业内部各项管理活动有紧密的联系。同时,企业财务管理又是一定具体经济环境下的管理活动,与企业一定时期的管理机制、战略目标、当时的金融市场情况,以及国家的各项财政、税务等经济政策都有着十分密切的相关性。一般地讲,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具有如下根本特性:1.财务管理是一项专业管理与综合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活动现代企业的管理活动,通过有效的分工和分权的方式,形成了一种系统的专业化管理模式。在此模式中,有的侧重于实物或人员的管理,而有的则主要着重于价值形式的管理。企业财务管理是以价值形式为主的专业化管理,具体地讲,财务管理是用货币形式来表现的。正因为如此,财务管理具有高度的系统性、联系性和完整性,这是其他管理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又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活动,它并不排斥非价值形式的管理活动,而是以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各项物质条件、人力资源、经营特点和过程、管理要求和目的等作为其管理的基础,并通过价值形式的管理,运用财务预测、预算、控制、决策和分析及考核等方法,将其有效的协调起来,形成一种专业性很强的综合管理方式。所以我们讲企业各项管理效果的好坏,最终都会在企业财务指标和财务状况中得以充分的反映。2.财务管理与企业经营管理有密切的联系虽然讲企业财务管理是相对独立的管理活动,但它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以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为基础的,并与其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企业中所有的资金运作和各项收支活动,都是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所引起的,即便是纯粹的财务运作,也是为企业一定时期的管理战略和具体管理目标效劳的。高水平的财务管理,应当涉及和覆盖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角落和每个方面。而企业管理的每个部门都会在资金的运用过程中,与财务管理部门发生联系,因此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应该建立有效的财务规划和考核制度,促使各个部门在企业财务规划和财务制度的制约下,高效合理地使用资金,提高资金的利用水平。3.财务管理必须及时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进行监控在企业整个管理过程中,经营方针是否合理、各项决策是否正确、资金周转是否良好、赢利能力是否加强等,财务管理部门都必须进行有效的跟踪管理,并及时向企业管理当局通报有关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和预期开展,同时提出有关建设性的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财务管理的职能,真正将整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纳入到提高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4.财务管理与其他管理学科的关联性从财务管理学科本身的特点来看,它与其他许多管理学科有着天然的联系,如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金融学、投资学、财政学、税务学、证券学和市场学等等。财务管理中的许多资料来源和管理方法等都直接与这些学科相交叉。在英语中finance这个词,作为学科本身就有多种解释,可以理解为财务学,也可以理解为金融学或财政学等等。另外,从财务学本身来看,也可以划分为微观财务和宏观财务、企业财务和社会财务、经营财务和金融财务等等。所以,财务管理是一门涉及面很广,而且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管理学科。正因为如此,财务管理的思路非常发散,理论非常广泛、方法非常灵活,它不仅仅局限于一时或一事,而更多地要求从整体和未来开展来考虑问题。(四)企业财务活动过程企业的经营过程,实际上是企业所占用资金在各种形态下的不断转化,并且最终到达其增值目的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企业一系列财务运作来完成的。譬如,企业要开展经营,首先要筹集到能满足其经营规模要求的一定数额的资金;然后通过有效的资金配置和投放,转化为各类经营要素;最后通过销售收回经营的本钱资金,并获得经营利润,再进行合理的分配,确保企业再生产活动得以继续。因此,我们将企业资金的筹集、应用、配置、消耗、收回和分配等一系列行为活动,称之为企业的财务活动,有时也称其为理财活动。简单地讲,企业的财务活动就是企业各类资金收支事项活动的总称。由于企业资金活动的起点和终点都是现金,所以企业的财务活动也称为现金管理活动。下列图是企业资金流转的根本形式。货币资金储藏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结算资金货币资金可见,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其资金流转的起点和终点都是以现金(即货币资金)形式来表现的,而且在整个经营过程的各阶段中的各种资金占用,实际都是现金表现的特殊形式。因此,从本质上讲,资金流转与现金流转具有相同含义,它们就是企业财务活动的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拥有一定数额的资金,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根本条件,并能通过有效的经营管理到达价值增值的目的。所以企业的经营活动,从外在表象来看,表现为物资的流动过程;而从内在本质来看,也是从财务管理角度看,它是一种资金的流动过程,也就是企业的财务活动。企业的经营活动不断进行和延续,就会不断形成企业资金的收支和流转活动。这种资金的不断收支和流转活动构成了企业经营活动的一个独立方面,并形成了一系列相对独立的管理方法,从而使企业的财务活动及其管理不但具有综合性,也具有独立性的特点。(五)财务管理职能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就是要有效地筹集和管理好企业的各项资金,加速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的利用水平和赢利能力。然而,对于不同的具体企业来讲,不同时期财务管理职能的重点是不同的。因为,在不同时期下,企业的经营状况会发生变化,企业的外部经营环境和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等都会发生变化,企业必须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其经营战略重点,这时,企业财务管理的职能及其重点也必然要作相应的调整。总的来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的根本职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有效制定和实施企业筹资决策方案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是适时、适量和低本钱地筹集并有效运用各项资金,以确保企业一定时期经营目标的实现。所以,财务管理部门必须根据企业具体经营目标的要求,通过编制企业长短期的资金预算和相应方案,来直接制定和实施企业的筹资决策方案。在制定企业筹资决策方案时,财务管理部门必须对企业经营和投资等各部门的资金需求量,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和分析,既要尽可能地满足各方面合理的资金需要,确保企业经营和投资活动的正常开展,又要保证资金的合理和有效使用,不能造成资金的浪费。所以,制定科学的资金预算是确保正确筹资决策的前提条件。同时,在进行筹资决策时,必须对各种可能的筹资方式、筹资规模和时间、筹资本钱和筹资后企业资本结构的变化等多种因素,作综合的比较和分析,抉择最合理的筹资方案。一般讲,财务管理的筹资决策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根据企业的具体经营要求,制定正确、合理的总体和部门的资金预算和方案;(2)建立和选择良好的筹资渠道,确保企业所需资金的及时到位;(3)综合考虑多元化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的有效组合,尽可能降低筹资风险;(4)要保持企业负债筹资与权益筹资、长期资本与短期资本结构的合理性;(5)在充分满足企业经营和投资所需资本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筹资本钱;(6)定期考核,确保所筹资金的有效使用,防止资金的积压、闲置和浪费。2.合理投放和配置资金有效地使用资金,从某种意义上讲要比筹集资金更难。因为这直接取决于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投资工程本身的质量,而许多方面是财务管理部门无法控制的。财务管理部门所能做的是,将所筹集到的资金投放到那些最有投资价值的投资工程上去,这些工程可能是企业原有的经营工程的延伸和扩展,也可能是更具有价值的全新投资工程;另外要对所投入的资金作有效的结构和比例上的配置,保持企业资本结构和企业资产结构的合理性。如果仅从有效投资的角度看,企业应将资金投放到资金利用水平最高和赢利能力最强的投资工程上,长期性赢利能力强的资产所占的资金比重越高越好。然而从保持企业的偿债能力的角度看,任何投资工程的资金占用都应该有一个合理的配置,对一些像现金等赢利能力不高的资金占用,也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以确保企业在任何时候都具有良好的偿债能力。所以对于财务管理有效的资金运用来讲,合理的投资是根本前提,长期投资决策的失误,往往很难通过后期经营来弥补,而有效的资金配置则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因为有效的资金配置和合理的资金结构,是确保企业能长期稳定开展的根本条件。所以,合理投放和配置资金是财务管理的根本任务之一,它不仅关系到企业资金的有效、合理和平安的使用,更关系到企业长期稳定的开展以及开展规模和开展前景,还关系到企业的社会信誉和综合财务实力。因此,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必须对企业的长短期投资工程作深入的分析和全面的规划,在确保合理投资的前提下,作好有效的资金配置,不断提高企业的资金利用水平。3.控制经营本钱,充分利用企业资金企业经营本钱的上下,是企业是否具有立足之本的关键。从企业开展的整体和长远来看,市场竞争的实质是企业间本钱的竞争。一个本钱管理混乱、费用开支庞大、本钱利润率很低的企业,是不可能在剧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成功的。企业财务管理的另一重要任务就是要帮助企业建立行之有效的本钱管理和控制制度,制定合理的本钱、费用的开支范围和定额预算标准,在整个经营过程中实施严格的本钱控制,并定期进行本钱考核,不断提高企业的本钱管理水平。财务管理部门要对企业的各个生产和管理部门作全面和深入的调查研究,制定合理的本钱定额和费用开支标准,降低消耗,节约费用,尽可能地减少各种浪费,提高企业的赢利能力。同时,财务管理部门还应对经营过程中本钱控制的有关反应信息,作及时的分析和判断,不断调整和完善各项本钱控制制度,采用有效的本钱管理措施,进一步降低企业的各项经营本钱,提高资金的利用水平。4.合理分配企业收益合理分配一定时期的企业经营收益是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所谓合理分配企业的收益,就是要将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收益,根据企业合理的分配政策,来确定多少收益应该分配给股东、经营者和其他相关利益者,多少收益应作为企业的留存收益,积累在企业中,以利于企业未来更好的开展。在股份制企业中,这种分配方针也称为股利政策。在合理进行收益分配方面,财务管理部门应该积极参与并发挥其重要职能,主要是正确处理好以下两方面的协调关系:首先,要处理好满足各方面的短期利益与注重维持企业长远的开展实力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处理好与企业利润分配有相关利益的各个团体和个人之间的关系。企业的收益分配政策确实定,还关系到企业的长远赢利能力、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性、企业综合资金本钱的上下、企业长短期偿债能力的保持,并影响企业投资人和债权人的信心、企业未来的举债能力和企业管理层及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上市公司中,还会影响企业的股票市价。因此,企业财务管理部门要十分认真和慎重地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政策,不断提高企业的综合财务实力,确保企业具有长期稳定的开展能力。5.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日常财务管理,实行有效财务监控和分析针对不同企业的具体管理水平和管理要求,建立有效的全方位的财务监控体系来加强企业的日常财务监控和分析,这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最根本的也是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建立和健全企业的经济责任制度,配以严格的考核体系,是确保企业日常财务管理和监控工作能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企业应根据其经营管理的特点,由财务部门负责进行统一规划,分部门和分环节建立相关的责任中心,制定完备的预算制度,配以严密的费用申报和审批规程,并下达必要的经济指标,实施对各项本钱、费用和财务收支等的全面审查和控制。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财务分析,为不断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指明方向。有效的财务监控制度,是确保企业正常和良性运作的根本保证,其实质是对企业整个经营过程中的各项财务活动和行为的一种理性约束。在整个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部门应坚持“量入为出〞和“权、责、利〞相结合的根本原则,定期对企业和各部门的经营和财务状况进行分析,根据其不同的经营业绩,适时地调整有关预算标准和考核指标,并且要不断完善内部考核和奖惩制度,明确有关责任部门和人员的根本职责和相应权利,真正起到既控制又鼓励的作用。(六)企业资金运动要搞好财务管理,首先要掌握好资金运动规律,企业的财务活动实际上就是企业的资金运动。现金既是企业资金运动的起点,又是资金运动的终点。具体表现为:①投资者投入企业现金或其他资产;②通过支付现金建厂房、购设备等,形成生产经营能力;③投产后,转入正常生产经营过程:A.支付现金或通过商业信用,取得原材料等生产要素;B.生产要素投入生产,依次形成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C.产成品通过销售(现销或赊销)形成收入或现金流入;D.收入增加企业资产,费用发生减少企业资产,收入补偿费用后形成资产的净增加或减少(赢利或亏损);E.进行利润分配。由此可见,资金运动可以综合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主要过程(供、产、销)和主要方面(筹资、投资、本钱费用发生;收入和利润形成;利润分配等)的全貌。其根本轮廓可用图1-2表示:图1-2企业资金运动图从上述的企业资金运动图中可以看出,企业的资金有不同的表现形态。首先,现金是企业的血液,在不断地循环,现金变为非现金资产,非现金资产又变为现金。现金的循环有多条途径。例如,有的现金用于购置原材料,原材料经过加工成为产成品,加工过程中还要发生人工本钱和制造费用,计入产成品本钱,产成品出售后又变为现金;有的现金用于购置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如设备等,它们在使用中逐渐磨损,磨损的价值计入产品本钱,陆续通过产品销售转化为现金。各种流转途径完成一次循环,即从现金开始又回到现金所需的时间不同。购置商品、生产商品形成商品本钱的现金可能几天或几个月就可以流回,购置机器等的现金可能要许多年才能全部返回现金状态。现金变为非现金资产,然后又回到现金,所需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流转途径,称为现金的短期循环。短期循环中的资产是流动资产,包括现金本身和企业正常经营周转期内可以完全转变为现金的存货、应收账款、短期投资及某些待摊费用等。现金变为非现金资产,然后又回到现金,所需时间在一年以上的流转途径,称为现金的长期循环。长期循环中的非现金资产是长期资产,包括固定资产、长期投资、长期待摊费用等。这种现金循环,可进一步区分为三种类型:①经营性现金流动指同企业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和效劳提供相联系的交易形成的现金流转。②投资性现金流动指同企业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购建与出售相联系的交易形成的现金流入流出。③筹资性现金流动指同企业股东权益、长期债务筹资与短期债务融资相联系的交易形成的现金流入流出。对上述现金流动三种类型的区分,既可使人们看到企业理财活动的广泛性,即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过程和主要方面;又可使人们看到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从而要求人们从整体上把握它们之间的依存关系。其次,对企业的资金运动从总体上进行科学考察,既要着眼于过程,看它的动态表现,即一定期间的“流量〞;又要着眼于结果,看到它的静态表现,即特定时点的“存量〞。企业资金的运动过程,实际上就是“流量〞与“存量〞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因而企业的理财活动既要着眼于过程,进行资金“流量〞的管理,也要着眼于结果,进行资金“存量〞的管理。①资金运动的静态表现资金运动从静态,即从时点上看,表现为资金的占用形态和资金的来源形态。资金的占用形态表现为资金的各种具体存在形态。根据它们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转移与补偿方式不同,可将其分为长期资产和流动资产两大类。长期资产包括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投资和长期待摊费用等,长期资产中较重要的是固定资产,主要包括厂房、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工具等。固定资产价值在不断重复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地向产品价值及当期费用中转移,固定资产在报废前仍保持其原有的实物形态,故可较长期地在生产经营中发挥作用。流动资产表现为现金、短期投资、应收账款等短期债权和存货等。流动资产在短期内消耗或变现。资金来源包括流动负债、长期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流动负债主要包括短期借款、应付账款等商业信用和其他一些短期债务;长期负债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和长期应付款等;所有者权益主要包括投资者的初始投入和以后形成的积累。资产负债表全面地反映了资金运动的静态表现。②资金运动的动态表现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其资金形态始终都处于运动变化中。从一定时期的动态过程来看,资金运动主要表现为资金的循环与周转、资金的消耗与补偿以及资金的分配与退出。A.资金的循环与周转资金的循环与周转可分为流动资产的循环与周转和长期资产的循环与周转。长期资产的循环与周转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固定资产的循环与周转。流动资产的循环周转主要表现在供、产、销三个阶段。在供给阶段,企业以货币资金购置原材料等存货,形成储藏资金,资金由货币形态转化为实物形态。在生产过程中,生产部门利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生产加工,领用原材料等存货,同时以货币支付工资和其他生产费用,资金由储藏资金形态和货币资金形态转化为生产资金形态(在产品、半成品占用资金)。当产品完工后,资金由生产资金形态转化为成品资金形态。当实现销售后,资金又转化为货币资金形态。上述过程称为资金循环,周而复始的循环称作资金周转。以固定资产为代表的长期资产的循环周转与流动资产的循环周转具有一定差异。生产用固定资产可以在生产中较长期地发挥作用,其价值是按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一局部一局部地分次转移于产品价值中,参与流动资产的局部周转过程,共同形成生产资金和产品资金的占用形态,随着产品销售转化为货币形态,直到固定资产使用寿命结束,再对其进行更新,资金又从货币形态转化为实物形态,完成一次循环而开始下一次的循环。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循环周转的差异是由价值转移方式不同引起的。B.资金的消耗与补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也表现为资金的消耗与补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掉的资产转化为本钱费用,通过销售产品实现的收入得到补偿。获得收入会增加企业资产,发生费用会减少企业资产,二者相抵后形成企业的赢利或亏损。具体来说,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产消耗,主要表现为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的发生。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会发生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的消耗,在价值上表现为固定资产的消耗;发生的原材料等劳动对象的消耗,在价值上表现为流动资产的消耗,生产中支付的工资和发生的各项生产费用,也表现为流动资产的消耗;为管理生产经营活动发生的管理费用以及为销售商品发生的销售费用等期间费用,表现为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和流动资产的消耗。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个阶段各个时期消耗掉的资产,都要通过实现的营业收入而增加的资产得以补偿。销售增加的资产除用于弥补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掉的资产外,其余额形成企业的赢利。由于生产过程同时是再生产过程,一个生产周期所消耗的资产,通过产品销售而收回,就为进行下一个生产周期创造了条件。在企业再生产过程中,消耗转化为收回,收回又进一步转化为消耗,使再生产过程得以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资产的消耗与收回,也依存于资产的循环与周转。在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各周转阶段消耗的资金,要经过一定的周转过程后最终才能收回。在周转的任何一个环节,如果发生了停滞,所消耗的资产不能通过正常的周转历程顺利地实现为货币形态,也即所消耗的资产在某些环节沉淀下来,无法按时收回,那么这就必然会导致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资金困难。上述资金运动各种形态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就是企业资金运动规律的具体表现。C.资金的分配与退出企业获得的收入和形成的赢利要在国家和企业之间进行分配,国家主要以征税方式将企业收入和赢利的一局部征缴国库;企业的赢利则要在企业和投资者之间进行分配。分配完成后,一局部资金要流出企业,退出企业的资金运动过程。二、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目标是财务管理学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指导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它是指企业财务管理在特定的内外部环境中,通过有效地组织各项财务活动,实施各项财务管理职能,正确地处理好各项财务关系所要到达的最终目标。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是一致的,并受其制约。由于经营环境的变化和企业经营方针的调整,一定时期企业的特定经营目标是会发生变化的,这时企业财务管理的具体目标也会作出适应性的调整。总的来讲,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是稳定的,而财务管理的具体目标应根据企业不同时期特定经营管理要求的变化,及时地作出相应的调整。(一)财务管理目标理论阐述现代企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别离,具体表现在企业的各类投资者,无论是国家、法人或个人,都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而必须将其经营管理权授予其所委托的专职管理层。这样就必然造成投资者与经营管理者利益的不同,前者的利益主要来源于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而后者的利益主要表现为工资、奖金、福利及职务晋升和任职期限等等。所以他们在确定财务目标和实施目标的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一定利益的冲突。对于企业投资者来讲,需要一个长期和稳定增长的投资回报,而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讲,则期望在任职期内作出显著业绩,并取得最大的收益回报。这样,他们之间在对待各种筹资风险、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方面,就可能会根据各自的承受能力作出不同的考虑和决策。然而,企业的财务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投资者(或者讲股东)的目标。要解决上述投资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问题,就必须引入代理制度理论,以明确企业经营者所承当的对受托财产的责任。这种责任包含了义务与利益两个方面,即企业的经营者必须以企业投资者的利益为最高目标,最大限度地为投资者创造长期和稳定的投资回报,同时,经营者也能通过自己所创造的经营业绩来获取最大的收益。事实说明,企业的这种受托财产责任越明确,企业的财务目标也就越明确,也就越具有它的约束力与指导性,经营者的职责也就越清晰。相反,如果这种受托财产的责任越不明确,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就越模糊,管理的效率也就越差。譬如,在我国以往传统的国有企业中,虽然,长期提出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但由于受托财产的责任不清,再加上概念本身过于笼统,所以对企业经营者既缺乏约束力,也无充分的鼓励效应。为了保证企业经营者能全力以赴地实现投资者的最大利益,投资者必须既充分考虑经营者的利益,又保存其惩罚的权力,即所谓鼓励与监督并存的原则。如采用高薪和额外奖励的方法,或将经营者的薪金与企业一定时期的真实利润挂钩,或给经管者一定的绩效股,也可根据普通股增长的多寡来决定其受让股权等等。同时,也要防止某些经管者将自身的利益置于投资者的利益之上,如大量将企业的资源用于经管者的额外津贴等,或不努力为企业效劳甚至做出伤害企业利益的事情等等。作为投资者,平时就应建立完备的控制措施来加以限制,并保存其随时能给予经营者降薪、降级、撤换和辞退的权力。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另外要注意的是,强调投资者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并不意味着必然伤害债权人的利益,关键是看债权人本身有无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如在有一定负债比例的企业中,进行了一项高风险的投资,一旦成功,投资人将是最大的受益者,但债权人并无额外收益;相反一旦投资失败,则会大大降低债权的平安性和价值。所以,债权人要对自己的债权实施充分的保护,如提高其债权的资金本钱率,来弥补高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或监控企业贷款的实际用途、采用一定的抵押和担保措施,或及时中止贷款协议,提前收回债权等。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局部,而且是一种综合的价值管理,任何一项企业经营业绩的实现,无不会在企业的财务管理指标和相应的财务报告中得以表达。所以用财务目标来表述股东或企业的最终目标将更容易被社会所接受,也最方便投资者和社会相关利益团体采用相应的财务信息来对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以及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程度作出评价。(二)财务管理目标内涵许多中外财务管理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财务管理目标作了许多深入的研究,并用不同的理念来加以表述,其中以产值最大化、企业利润最大、企业每股收益最大和企业价值最大四种表述最具有代表性。这几种表述,从外表上看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如果从深入的财务理论研究、财务评价的相关性和可行性来看,用企业价值即股东财富的最大化来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定位,大多数中外财务理论和实务工作者都认为是最科学、合理的,并且可行性最强。下面我们就这四种观点作较全面的说明。1.产值最大化在传统的集权管理模式下,企业的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集中,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执行国家下达的总产值目标,企业领导人职位的升迁,职工个人利益的多少,均由完成的产值方案指标的程度来决定,这就决定了企业必然要把总产值作为企业经营的主要目标。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人们不自觉地把总产值最大化当做财务管理的根本目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这一目标存在如下缺点:①只讲产值,不讲效益。在产值目标的支配下,有些投入的新增产值小于新增本钱,造成亏损,减少利润,但因为能增加产值,企业仍愿意增加投入。②只讲数量,不求质量。追求总产值最大化决定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只重视数量而轻视产品质量和种类,因为提高产品质量、试制新产品都会阻碍产值的增加。③只抓生产,不抓销售。在总产值目标的驱动下,企业只重视增加产值,而不管产品是否能销售出去,因此,往往出现“工业报喜,商业报忧〞的情况。④只重投入,不讲挖潜。总产值最大化目标还决定了企业只重视投入,进行外延扩大再生产,而不重视挖掘潜力,更新改造旧设备,进行内涵扩大再生产。因为更新改造容易对目前产值的生产产生不利影响,也不能大量增产。相反,采用粗放式、大量投入的方式则往往使产值指标易于完成。由于总产值最大化目标存在上述缺点,因此,把总产值最大化当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不符合财务运行规律的,这只是一种错误。2.企业利润最大这种观念认为利润是衡量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水平的标志,利润越大越能满足投资人对投资回报的要求,利润最大就是财务管理的目标。应该讲这也有其合理的一面,以往西方微观经济学历来是将利润最大化作为其理论基础的。可以讲它有如下几项优点:①利润是企业的新创价值,而且是已实现销售并被社会成认的价值;②利润是企业最综合的财务指标,能说明企业的整体经营和财务管理水平的上下;③真实的利润是社会财富的积累;④利润概念是一个最容易被社会各界广泛接受的财务概念。然而,用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却有其内在不可克服的缺点:①没有考虑企业利润实现的时间因素,即没有运用资金时间价值这一重要的财务概念;②没有充分考虑利润实现的风险因素,不切实际地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往往会使企业承受很大甚至是不必要的风险;③利润作为一个绝对数指标,不能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投资收益率水平,因而无法表现资本的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更不便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财务状况比较;④没有考虑企业一定时期的现金流量状况,因为利润大并不意味着企业的现金状况好;⑤追求利润最大会造成企业经营者和财务决策者的短期行为,只顾实现当前的或局部的利润最大,而不顾企业长远和整体的开展,甚至伤害了企业长久开展的财务实力。可见,将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是对财务管理的一种初步认识,而且这种表述所存在的缺陷是无法克服的。所以,现代财务管理研究认为,利润最大化不能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最优选择。自然,也会有人提出,能否用现金流量最大代替利润最大化来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呢?实际上,虽然说在财务管理中特别强调现金流量概念,但现金流量与利润概念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它们各自具有本身的特殊性质。其一,某一时期的现金流量最大,并不意味着企业获取的利润最大。企业一定时期的现金流量状况好,主要说明其财务风险较小,企业在近期内不会因现金失控而造成财务状况恶化。其二,企业的现金可能来源于多方面,如各类借款、投资款、未付款及预收款等等,所以企业现金状况的好坏并不等同于经营状况的好坏。其三,只有利润是真正的新创价值,如果一个仅满足于现金不失控,而无较好赢利能力的企业,绝对不能讲是一个经营和财务管理水平高的好企业。显而易见,用现金流量来表示企业的财务目标也是不尽完善的。3.每股收益(权益资本净利率)最大每股收益也称每股盈余,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净利额与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股数的比值,说明了投资者每股股本的赢利能力,该指标主要适用于上市公司。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讲,一般可采用权益资本净利率。该指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的净利额与其权益资本总额的比值。说明了企业权益资本的赢利能力。其实这两个指标的本质是相同的,如将企业的普通股股数乘上每股净资产,便能得到企业的权益资本总额。这两个财务指标都是以净利作为基础的,所以其优点与上述利润最大化根本相同,其更大的好处是该指标采用相对数来反映企业的赢利能力,能更清晰的揭示出投资与收益的报酬率水平,而且更便于企业的财务分析、预测和不同资本规模的企业或企业开展不同阶段之间的比较。但由于每股收益或权益资本净利率仍是以利润为基础计算的,所以同样存在与利润指标相似的缺陷:①没有考虑风险因素。因为要提高企业的每股收益或权益资本净利率,最简单的方法是扩大企业的负债比例,减少权益资本,同时最大限度地表现利润,承当最大的税收本钱,这样就会使企业的财务风险大大加剧,偿债能力被进一步削弱。因此,许多人认为,每股盈余最大的时候也可能就是企业财务风险最大的时候。如企业不惜冒更大风险去追求每股盈余的最大,必然会对企业的长远开展能力造成伤害。②每股盈余和权益资本净利率同样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即没有考虑股本或企业权益资本获取利润的时间性差异和持续性特征。③每股盈余和权益资本净利率同样没有考虑现金流量因素,并且同样会由于经营者追求最大收益而造成短期行为。因此,每股盈余和权益资本净利率有很多不完善之处,同样不能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其实,企业内部的任何财务指标,都不可能成为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因为我们不能简单或孤立地讲某一个财务指标是越大越好或者是越小越好。因此,虽然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用企业资金利用水平最高,或企业综合财务实力最强等概念,来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但在实际上,其实务评价的可行性很差。因为任何企业都不可能通过一个甚至几个财务指标的上下变化便能得出一个最终的结论,并用来评价这个企业资金利用水平是最高还是最低,或者讲其综合财务实力是最强还是最弱。更何况不同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千变万化,从财务理论研究角度来讲,我们不可能以一个或几个财务指标的变动为标准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4.股东财富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通过财务上的合理经营,为股东带来最多的财富。在股份经济条件下,股东财富由其所拥有的股票数量和股票市场价格两方面来决定,在股票数量一定的前提下,当股票价格到达最高时,则股东财富也到达最大。所以,股东财富最大化,又演变为股票价格最大化。正如阿兰·C·夏皮罗教授所说,在运行良好的资本市场里,投资者可以自由地以最低的交易本钱购置和销售金融证券,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可以理解为最大限度地提高现在的股票价格(Al-lenC.Shapiro,1992)。本顿·E·盖普教授也指出,股东财富最大化是用公司股票的市场价格来计量的(BentonE.Gup,1987)。罗斯教授等也曾明确指出,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要使每股股票的目前价值极大化(Ross,Westerfield,Jordan,1994)。与利润最大化目标相比,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有其积极的方面,这是因为:①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科学地考虑了风险因素,因为风险的上下会对股票价格产生重要影响。②股东财富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仅目前的利润会影响股票价格,预期未来的利润对企业股票价格也会产生重要影响。③股东财富最大化目标比较容易量化,便于考核和奖惩。但应该看到,股东财富最大化也存在一些缺点:①它只适于上市公司,对非上市公司则很难适用。②它只强调股东的利益,而对企业其他关系人的利益重视不够。③股票价格受多种因素影响,并非都是公司所能控制的,把不可控因素引入理财目标是不合理的。因此,要理解这个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1)市场价值与账面价值首先要认识企业价值是指其能在市场实现的价值,而并非企业的账面价值总额。因为企业资产的账面置存价值与企业实际市场价值是不一致的。经营良好的企业,它的市场价值必然会高于其账面价值。相反一个经营失败甚至严重亏损的企业,它的市场价值必然会大大低于其账面价值。企业所有的经营成败与财务状况,都会综合地表现在企业的市场价值上,市场会对企业有一个最终的评价。(2)企业价值与股票价格从财务理论上来看,价值应该是实现现金流入的现值总额。对于一般企业来讲,企业价值确实认,必须通过企业转让、变卖或正确的资产评估才能完成。但对于股份制企业来讲,特别是上市公司,从长久来看,企业股票的市场价格越大,说明这个企业的价值越大。我们不可能想像一个经营完全失败的企业,会有持续很高的股票价格。因此,股票的价格是真正的市场价值,是投资人对企业的评价,企业内部各种经营和财务状况的变化因素和未来开展前景,都会在企业的股票价格上得以表现。(3)企业价值与股东财富广义地讲,股东就是企业的投资人,追求股东财富最大,与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和追求股票价格最高是一致的。因为企业是一种商品,在其品质最高并能被市场确认时,就能卖出最高的价格。譬如一个上市公司持续经营和财务状况良好,到达其历史的最正确状态,公司的股票价格也到达历史最高点,说明这时企业的价值是最高的。假设此时公司股东将其股票出售,那么股东就能获得实际的最大财富。因此当众多投资者对某企业看好时,就会争相购置该企业的股票,其股票价格就必然上升,从而引起股东财富的实际增长。所以,对于上市公司来讲,以股票价格最大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相比于企业价值最大或股东财富最大等抽象的概念来讲,更加直接和更易被人接受。(4)企业价值与利润企业价值显然不同于利润,因为利润只是企业新创价值的一局部,而企业价值不但包括新创价值,还包含了企业未来创造价值的能力。另外,利润仅仅是账面实现的价值,它没有考虑现金流量、时间价值和风险等因素,而企业价值却综合考虑了所有的因素。在评价企业价值时,必须仔细分析其现金流量状况、财务结构与风险等,并将其表达在市场对企业评价的折现因素之中。或者讲,企业价值评价的标准,是以投资者在充分和综合考虑了现金流量、时间价值和风险因素后所确定的实际和未来的必要报酬率为依据的。所以,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可以克服利润最大化和每股收益最大化的各种缺陷,任何试图用短期行为来扩大企业当前利润的做法,必然会伤害企业未来长久的开展潜力,使企业承当更大的风险,并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无法到达最大。另外,以企业价值最大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不但是财务理论研究的必然结论,也是企业内外部对企业经营和财务状况作出客观评价的必然选择。因为企业价值既是一个最抽象的概念,又是一个能用于企业最终评价的最实际可行的概念。诚如前述,研究结果告诉我们,没有一个或几个财务指标,可直接用来作为企业最终评价的依据,而只有企业价值概念,涵盖了企业所有内部、外部和经营、财务等各方面的综合因素,它看似抽象,却又是最实际的市场性概念,除此之外别无选择。当然,用企业价值来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也存在一些缺乏之处,主要有:(1)概念比较抽象,不易被外行人士所接受。也不像利润和每股盈余指标那样,在企业日常会计核算中经常被揭示。因此运用一些根本的财务指标作为辅助是必要的。(2)对于上市公司来讲,股票价格是企业价值的直接表现。但股票价格会受到特定经济环境等多种市场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在某一时点上,股价可能并不真正反映这个企业的价值。讲股票价格是企业价值的外在表现,那是从较长一段时期来讲的。(3)对于上市公司来讲,公司股票的上市比例及企业间相互参股、控股和间接持股等情况的存在,也会影响股票价格。因为,法人股东对股票市场的变动并不敏感,以控股为目的的股东似乎并不在意股价的变化。(4)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讲,企业价值便不能依据股价来确定,而必须进行资产评估。因此日常的财务控制和评价指标更显重要,如“权益资本保值增值率〞、“权益资本净利率〞等。可以讲,表现良好并且真实的财务指标与企业价值是一致的。其实对于任何企业来讲,都可以用未来现金流量贴现的现值来反映企业价值,当企业未来现金流入量越大,企业的价值就越大,反之越小;而贴现率越大,企业的价值就越小,反之就越大。而贴现率的上下主要是由风险的大小来决定的,当企业的风险上升时,贴现率就会上升,也就是说,企业价值的大小与企业的预期收益能力成正比,而与预期风险成反比。(三)企业管理目标与财务管理目标的关系如前所述,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服从企业经营管理目标,不但要受其制约,而且要有效地为其效劳。但作为以经营管理为主的企业管理与以价值管理为主的财务管理是各有其特殊性的,无论在管理目标和管理方式上,它们既紧密联系,又各有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在管理目标方面根据现代经济学研究的结果说明:企业经营管理目标是有层次性的,其根本目标是生存;核心目标是开展;最终目标是获利。我们知道,财务管理目标是追求企业价值的最大化,但同时应根据企业经营管理不同层次的目标,制定具体和实际的管理目标。(1)从企业生存的角度看,财务管理应在充分考虑风险的前提下,保持企业合理的资本结构和必要的偿债能力,注重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保证企业资产必要的流动性。(2)从企业开展的角度看,财务管理应及时有效地筹集到企业开展所需的资金,运用合理的筹资方式和筹资渠道,以最低的本钱和最有效的调控手段建立完善的内、外部资金管理制度,确保企业资金运作的科学、合理和高效。(3)从企业获利的角度看,财务管理应采用各种有效的管理手段,合理配置资金,加强各投资工程的分析、控制和评价,加速资金周转,不断提高企业资金的赢利能力,对企业的本钱和费用开支实施全面控制,确保企业具有长久的和最大的获利能力。2.在管理涉及的风险方面企业的经营管理与财务管理在涉及风险的形式和范围方面是不同的。企业经营管理所涉及的风险称之为经营风险,主要是指企业所生产的各种形式的商品,能否按照既定的价格在市场上出售出去,并是否能按时收回各类款项的风险。广义的经营风险还包括投资风险,它与一定时期的商品市场和投资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企业财务管理所涉及的风险称之为财务风险,也可称之为筹资风险或破产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由于负债比例过高,而造成企业不能按时付息和还本,并可能导致企业破产的风险。它与企业一定时期的负债比例、财务状况和当时金融市场的变化密切相关。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两者互为作用。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不但要加强财务控制,也要密切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既要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来确保企业经营的良性开展,又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适时地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将企业的财务风险降到企业能够承受的水平。但过于保守的财务决策也不利于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一个经营较好的企业,可能会因为财务管理失控而使企业陷入困境;一个暂时经营不佳的企业,可能由于财务调整有效使企业及时走出困境。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的紧密相关性,决定了企业经营管理目标与财务管理目标最终是否趋于一致的。3.在管理收支的内容和形式方面企业经营管理涉及的资金收支内容是以日常生产和销售等活动范围为限,而且这种收支的实现形式都是以实物转移和价值实现为基础的,一般不涉及现金流量。而企业的财务管理涉及的资金收支内容,不但要充分考虑日常生产经营活动,还必须充分考虑企业的投资活动和各项理财活动所引起的资金运动,其收支的实现要关注实物转移和价值实现,且主要是现金或货币形式的流转。所以财务管理更注重现金流量状况及其资金的时间价值。由于两种管理活动依据的收支实现的基础不同,也导致了两者管理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财务管理相比于企业经营管理来讲,在资金收支管理方面更加复杂和具体,它必须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具体内容和形式的特点,充分考虑企业投资和理财活动的资金要求,并结合财务管理本身的特点,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财务收支方案,进行有效的现金流量控制,其最终目的是确保企业的整体经营活动能顺利进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4.在管理方法方面企业的经营管理主要注重以供、产、销的实物流转形式为主的管理方法,包括物资管理、生产管理、劳动人事管理和销售管理等。这种管理主要受到商品市场的影响,各有其特殊的管理方法,其管理职能也是相对独立的。企业财务管理则注重以资金流转形式为主的管理方法,是运用价值形式进行汇总的一种综合管理方法。这种管理不但受商品市场的影响,更受到金融市场的影响。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这种以价值形式为基础的财务管理方法,是其他任何管理形式所无法替代的。企业的经营管理有大量的实物量控制和分析指标,这些指标很重要,但仅限于某一个管理领域。而财务管理是一种系统的综合管理,它要从整体上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过程实施全面的控制,所以必须建立大量的部门和总体的财务指标,来反映、分析和评价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程度,并最终为确定企业的整体价值提供依据。所以,正确的经营管理方法是基础,它为进行有效的综合财务管理提供了保证,而财务管理必须为经营管理效劳,为其分析原因,指明方向,确保企业总价值的增长。(四)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财务管理目标应与企业多个利益集团有关,是这些利益集团共同作用和相互妥协的结果,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环境下,某一利益集团可能会起主导作用,但从企业长远开展来看,不能只强调某一利益集团的利益,而置其他集团的利益于不顾。也就是说,不能将财务管理的目标仅仅归结为某一集团的目标。从这一意义上说,股东财富最大化不是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更是如此。从理论上来讲,各个利益集团的目标都可以折中为企业长期稳定开展和企业总价值的不断增长,各个利益集团都可以借此来实现他们的最终目的。所以,笔者认为,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比以股东财富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更科学。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财务上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政策,充分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在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开展的基础上使企业总价值到达最大。这一定义看似简单,实际上包括丰富的内容,其根本思想是将企业长期稳定开展摆在首位,强调在企业价值增长中满足各方利益关系。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强调风险与报酬的均衡,将风险限制在企业可以承当的范围之内;②创造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协调关系,努力培养安定性股东;③关心本企业职工利益,创造优美、和谐的工作环境;④不断加强与债权人的联系,重大财务决策请债权人参加讨论,培养可靠的资金供给者;⑤关心客户的利益,在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上有较高投入,不断推出新产品来满足顾客的要求,以便保持销售收入的长期、稳定增长;⑥讲求信誉,注意企业形象的宣传;⑦关心政府政策的变化,努力争取参与政府制定政策的有关活动,以便争取出现对自己有利的法规,但一旦立法公布实施,不管是否对自己有利,都会严格执行。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具有以下优点:①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考虑了取得报酬的时间,并用时间价值的原理进行计量;②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科学地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联系。③企业价值最大化能克服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因为不仅目前的利润会影响企业的价值,预期未来的利润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所起的作用更大。进行企业财务管理,就是要正确权衡报酬增加与风险增加的得与失,努力实现二者之间的最正确平衡,使企业价值到达最大。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观点,表达了对经济效益的深层次认识,它是现代财务管理的最优目标。所以,笔者认为,应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整体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财务管理的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如同从利润最大化向股东财富最大化转变一样,从股东财富最大化向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转变是财务管理目标理论的又一次飞跃,为了能够说明这种飞跃的意义,这里要进一步做如下阐述:1.企业价值最大化扩大了考虑问题的范围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股东、债权人、经理阶层、一般职工等,对企业的开展而言,缺一不可。各方都有自身利益,共同参与构成企业的利益制衡机制,如果试图通过损伤一方利益而使另一方获利,结果会导致矛盾冲突,出现诸如职工罢工、债权人拒绝提供贷款、股东抛售股票、税务机关处以罚款等,这些都不利于企业的开展。从这个意义上说,股东财富最大化容易仅仅考虑股东利益,忽略了其他关系人的利益,这是错误的,而企业价值最大化可以弥补上述缺乏。2.企业价值最大化注重在企业开展中考虑各方利益关系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合理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考虑与企业有契约关系的各个方面,但如何考虑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企业价值最大化是在开展中考虑问题,在企业价值的增长中来满足各方利益关系。如果我们把企业的财富比做一块蛋糕,这块蛋糕可以分为几个局部,分属于企业契约关系的各方———股东、债权人、职工等。从逻辑关系上来看,当企业财富总额一定时,各方的利益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当企业的财富增加后,各方利益都会有所增加,各种契约关系人的利益都会较好地得到满足,这又有利于企业财富的增加,实现财务管理的良性循环。3.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论与理财主体理论是一致的理财主体假设为我们规定了财务管理的空间范围,即财务管理工作不是漫无边际的,而应限制在一个在经济上和经营上具有独立性的组织之内。具体到企业财务管理来看,理财主体就是具有独立经营权和财权的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应该表达为理财主体财富的增长,企业价值最大化能够满足这一要求。而股东财富最大化这一财务管理目标却混淆了企业这一理财主体和股东这一理财主体的关系,一个理财主体的财务管理是为了实现另一个理财主体财富的最大化,从理论上无法解释。三、企业财务组织机构(一)财务组织的定义1.财务组织的五大要素第一,构成组织首先在人,即成员。了解此点不难,比较难理解的是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组织的成员。例如大多数的宗教团体、社团法人,虽然拥有很多信徒或会员,但其成员当中往往有半数以上既不参与活动,也不具备参与意识,只是因缘际会挂个名,而且也有人参加后不久便失去参与的热心。这些只出现在名册上的人,并非真正的组织成员。就企业组织而言,也并不是只有每天上班、领取薪水的人才是该企业的成员。它的成员可能包括已退休的职员、股东、分公司、代理商、顾客、往来银行等,这些对企业组织具利害关系、关心、影响力的成员,范围极为广阔。反而,有些每天上班、领薪水的人,实际上并未发挥成员应有的功能。随着组织的性质与功能不同,其成员的定义、特质也互异。如宗教团体、政治团体、企业、政府、军队或地域性社团、家族等,虽然组织都是由个人构成的团体,但是其成员的定义———即资格并不单纯,因此我们绝不能将组织视为单纯的“一群人〞。第二,组织成员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目标与共识。一群人要成为一个组织,必须先树立特定的共同目标,并且具有区分组织内部成员与外人的意识。例如,一个组织若要成为宗教团体,必先树立“我们信仰A宗教;与不信仰A宗教的人有所不同〞的观念才行。若是属于某企业的成员,则应该要具有为该企业工作、达成企业的营业目标等共同意识;如果没有共同意识,企业便无法发挥其最根本的组织功能。第三,组织内具有一定的标准,即对事物具有共同的判定标准。针对某种行为或行为的结果,无论是善或恶、正义或罪孽、美或丑,成员都能站在组织的立场作出一致的评价。其实这种一致的道德观或审美、价值观也正是组织的特色,也是区别纯为一群人或是组织的重要根据。因为局部群居动物也有共同的意识及目的,例如牛群、羊群也能同时向同一方向前进;又如狼群共同袭击一头野牛;或由个人组成的集团基于团队意识,采取某种共同行动。以上虽然有共同的意识、目标,但仍然不能成为组织,因为他们之间既没有共同标准,也没有形成标准的道德观与价值标准———这也是一个多层结构的大型组织能否展现其为一整体性组织的必要条件。例如,日本政府便是一个组织。然而其内部又可再分为大藏省、通产省等组织;大藏省内部又有中央与地方各局、国税局等组织。拥有复杂、多重组织的大型组织———日本政府,是否具有一个组织的实态,还是“只有省没有国〞,其判断方式主要视共同标准效力所及范围有多广。事实上,前面提及的成员范围与此也有密切的关系。第四,既为组织,必然具有指令(命令)与职务两者。成员必须遵从组织下达的命令,不背弃自己的权限与义务。不过,组织又不限定只由特定的个人下令,其他成员只尽义务而无权限。一般家族或地域性团体等共同体组织的拥有者并不具有职位名称,但是却能依不同方式执行其决策,并让反对者受到不利的处罚。这种情形表示,这个共同体并非只是一群人聚集在一起,而是以组织形态存在和行动的团体。只是其表现出来的命令、权限、义务模糊难辨,这也正是研究组织的困难所在。第五,共享信息。例如,隶属于某宗教团体者,便可以获得圈内特殊的信息,因而与不属于此团体的人置身于不同的信息环境中。信息内容不外乎参与哪一种宗教仪式、法会,将会庇佑成员生意兴隆、家庭平安或来世福报,以及一些日常行事和活动记录。像这样的信息一旦中断,表示组织实际上已经不存在。此外,虽然经常收到组织的信息、书信,但从未对组织表示关心,或不了解组织者,也不算是该组织的成员。因此,外表上为一个组织,实际上如果产生不同的信息环境或标准,便表示该组织已经分裂。总之,就算有短暂的错误、错觉产生,长期、共同的信息环境仍旧为组织形成的必要因素。具有以上五项要素的团体,才称得上是典型的组织。这五项因素越强,表示组织的存在越明确。组织内的成员如果同时具有上述五项条件,也才可称为资格完备的组织成员。然而,事实显示,一个组织必定拥有一些周边成员,由他们谱成组织的范围、界限。换句话说,除了客观因素,组织的判别还含有主观的因素。因此,非正规的组织,即客观上不是组织的群体,有时反而是实际存在的组织。2.优良财务组织的条件(1)大:流量与定量负责组织营运者,必定期望将自己的组织经营成优良的组织。然而,究竟什么才是优良的组织呢?这又是个看似容易,其实很难的问题。一般认为优良的组织,不外乎“大组织〞、“稳固的组织〞或“强的组织〞三种。换句话说,规模大小、稳固性、力量强弱是判断组织良否的三种尺度。首先,规模大小主要是指形成组织的人数、资源、信息三要素的多寡。但是,所谓多寡,又可细分到数量多还是密度大,流量多还是定量多等情况。例如,成员人数多、固定资产多、存款多、信息量多,都能用来表示组织规模较大。不过,如果群众经常关心参与、许多金钱流动其间、许多情报进进出出,这样的组织虽然没有什么资源蓄积(定量),其流动量也可以显示组织规模可观。组织的规模主要从:①人数,②物资或钱财,③信息的多样化等三要素来判定,且每一要素又可分为定量与流量两方面。以企业组织为例,定量即指员工人数、纯资产或总资产、历史(知名度、信用)、市场等规模;流量方面包括年度交易往来顾客数、营业额或利润、自己收集或他人提供的信息量等。组织永远冀求壮大,扩张是组织的本能欲望。问题是,祸福相倚,成长、扩大与没落、消灭也往往紧紧相系。(2)稳固:归属感与共享信息第二,组织的稳固性主要是指内部结合,即团结的力量。不过就内容分析,又可分为归属感与信息的共享性。负责组织营运者,都期待能透过很强的结合力,带给成员安居感觉,并提供能够令成员信任的共享信息。但是,两者未必能同时存在。前文曾经提到的共同目标与共同标准两项组织要素,固然可以使组织扩张范围、力量,提升成员对组织的归属感,不过,归属感强也可能妨害组织的团结。因为对组织归属感、忠诚心越高的成员,越容易争权而引发内部斗争。因此,成员归属感太强导致组织分裂的事件时有所闻。防止斗争的方法,主要是加强信息的统一和正确性。因为归属感重的人,往往比他人更主动探询组织内的情报,并且容易受不正确的谣言左右。例如,对所属企业给予高度关注的成员之间,必定经常流传类似“某部长将成为继任社长〞、“某部长家庭关系混乱〞、“某事件应该由谁负起责任〞等谣言。成员如果相信谣言,其所处的信息环境,或获得消息的渠道也会跟着改变。世上最困难的工作,莫过于封锁谣言了。为了防止这种情况产生,有时就不得不建立集权统治的组织,加强控制信息。换句话说,若要使组织趋于稳固,最好是能同时提升成员的归属感和信息的共享性———尽管要同时达成极为困难。(3)强:迅速、切实、集中衡量组织优劣的第三项基准为“强弱〞,即“到达目标的能力上下〞。若要提高组织到达目标的能力,首先必须使组织能够迅速、明确地拟定整体性策略。换句话说,提升目标、达成能力的首要条件,在于能快速确定该做什么,与该防范什么问题。就大型组织而言,由于参与决策者人数较多,加上人人有不同的意见,难免阻碍决策的速度和明确性。专制组织体中就没有这层顾虑,事实也显示,专制国家及私营企业在这方面不存在问题。换句话说,如果断策已定,命令已下达,正待贯彻执行,最后能否成功便有赖于组织是否能将所有力量集合运用。不过,为了集中力量,有时必须将非执行部门的力量抽调配合,如此一来又容易破坏力量的均衡分布,使内部失去团结。(4)优良组织的矛盾就组织而言,构成优良组织的三大要素如果产生矛盾,将酿成极严重的问题。例如:组织不断扩大,固然可使成员人数增加,使用空间也因而扩大,然而,结果也令组织很难维持统一的信息环境,稳固性也因而受到影响。在此情况下,如欲确保组织的稳固,必须设法提高成员的归属感,阻止组织外部信息流入内部,创造统一的内部信息网才行。因此,有必要加强让内部全体成员萌生公平及利益均沾的感觉。不过,如此一来又容易导致降低达成目的的能力,失去优良组织所需的“强〞。理由在于,为维护公平感,必须尽量让多数人参与决策,因此无法迅速、明确地作成决定。此外,所有的部署必须经由各方同意,也会阻碍力量的集中。总之,其结果犹如第一章曾提及的日本帝国陆海军,组织只重视内部成员的团结,导致达成目的所需功能因而衰竭。有心让组织成为优良组织者,首先必须界定所谓“优良〞指的是构成组织要素中的“大〞、“稳固〞或是“强〞。若只是模糊地想建立良好的组织,必定会碰到矛盾、冲突,引起内部成员的反弹。3.组织的目的(1)存在目的不同于成立目的组织是具有目的的集团,因此,成立组织必定是基于某种特别的目的。而所建立的组织,就组织的立场而言,也有其存在的目的。这两种目的不一定相同。总之,已经成立的组织,具有其本身的目的,不一定会依循创立组织者的意向行事。成立组织前,有必要事先弄清这种观念,这也是有关组织目的的第一个问题。组织在设立低层分部、分店、营业部、分公司时也一样。例如,设立新分店的目的,通常是想加强某地区的营业活动。但是成立以后的新分店可能不遵守范围指定而往其他地区开展,因为新分店也有自己的目的,如扩大营业规模以赢得嘉奖等。在此情况下,分店为了追求本身的目标,难免违背总公司创立此分店的目的。十几年前,日本的住宅公团(国宅处)所建的国民住宅位置偏远、房屋狭小、房租又贵,被讥为“远、小、贵〞,没有人愿意租赁。因此,有位官方派到住宅公团任职的理事奔波于地方政府、政治家、记者之间,呼吁日本政府明令禁止民营建设企业在都会地区建造公寓大厦。这位理事所持的理由是:民营业者建造的公寓,用尽建蔽率及容积率,导致建筑物的外部环境恶劣。周围既没有草皮、空地,有些房屋甚至看不到阳光。住宅公团所盖的国民住宅虽然有“远、小、贵〞的缺点,但外部环境优良,空地十分充裕。他认为日本民间企业的建筑,应该比照住宅公团规划的住宅,由政府加以标准。如果一般住宅的建蔽率、容积率减为办公用建筑物的一半,房屋造价势必升高,如此一来,住宅公团盖的房屋市场竞争力将大幅提高。成立住宅公团的立意,无非是透过这个机构建造更多价廉物美的住宅供民众使用,以解决东京、大阪等大都市住宅缺乏的问题。没想到住宅公团的理事为了扩大营建生意,竟然要求日本政府下令压制那些能够提供廉价住房给市民的建筑商人。事实上,这位理事无论人格、知识都无可诟病,为官时也有很好的人际关系。与其指责他,不如说他过于认真并执著于眼前的职务。因其对组织的忠诚度太强,并埋头于组织内独特的信息环境里,才会为了达成组织本身的目的,让“正义之火〞烧错方向,违反当初成立组织的目的。幸好不久之后,日本产生泡沫景气,土地价格飙涨,导致事先购地的住宅公团可以较低的房价招徕生意,游说政府压制私营住宅建筑商的活动才告终止。这类组织本身目的与成立组织的目的背道而驰的现象,无论在日本官方或军队都经常发生。历史上也不乏以下的例子:为维护国家全体繁荣、平安而设立的军队,结果为了壮大自己,不惜违背国家体制与牺牲国民生活———一旦投入战争,即使必须抛弃国民和破坏国土也毫不犹豫。这种组织的成员认为应该优先保护的是所属的组织,而不是那些为组织催生的人。(2)手段变成目的有关组织目的的第二个问题在于把手段变为目的。例如,一般而言,为到达国家长期繁荣,有必要维持政府财政均衡。结果,司掌财政事务的机构反而将维系财政均衡当本钱身的目的。因此,在经济不景气时,尽管有必要暂时放弃财政均衡,先设法恢复民间经济活力,财政当局却强烈反对发行赤字公债,宁可在景气不佳、税收减少的情况下,主张增税或削减支出。不仅如此,外表看似一体的巨大组织,内部往往将个别被指定达成的目标,当本钱身存在的目的。例如有关国防的增加军备方案,某军种或舰队的目的都只是放在增强自己这局部的防卫力,即对!军方面的司令而言,增加!军的实力远比国家整体战略重要。同样的问题也可能发生于企业或政党内部,即组织为达成全体目的,而分派给低层组织的目标本来只是手段,却被低层组织视为目的。这也是有心负责组织管理、营运者所必须留意的问题。(3)成员的目的第三个问题,组织的目的与成员的目的不一。组织成立时有其目的,一旦成立之后本身却又开展出不同的目的,而参与组织者所怀的目的又与组织本身的目的不同。有时候成员的目的与组织一致,不过也限于组织的目的正好是成员达成自我目的的手段时。只不过成员未曾发觉,还认定自己一切都是为了组织、企业,事实上却是将组织设定的目的,当成达成自己目的的手段而已。组织成员对组织抱持的目的不外乎经济、权力与对外地位三项。①经济目的成员的经济目的是指进入组织后可通过薪水、津贴等获得经济利益。其实,若仔细分析将可发现,企业等经济组织的成员进入公司任职的目的,事实上正好与组织对立。因为组织本身的目的为蓄积财力,成员的目的则是尽可能让公司的收入、财产流入自己的荷包。虽然目的对立,利益却也有一致的地方,例如:组织全体的经济力量扩大,成员的经济利益(如薪水)也可能相对增加。又如工会组织,主要是企业的低层成员为了向企业提出要求而组合的团体,最明显的就是要求加薪。事实上,无论政府、军队、民间企业,甚至家族,任何组织自上到下的成员所持的欲求却大同小异。只是高层干部比低层成员更具权力欲,因此较热衷扩充组织内部的财源蓄积罢了。②权力目的其次,组织成员都希望获得应有的权力。权力是身为组织成员的最大喜悦,也是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自立自强-职业院校新生入学教育 课件 第七章 心理健康-阳光心理你我同行
- 短直播培训课程
- 2024版出版发行劳务分包合同2篇
- 医疗器械商务讲解
- 2024年度工程拆除环保验收合同3篇
- 常见应用文写作课件
- 建筑检测机构培训
- 2024年度销售合同分销渠道管理2篇
- 散货港口管理实务
- 二零二四年度物流服务合同标的及服务项目2篇
- 系统性红斑狼疮护理查房课件
- 心脏标志物(诊断学)课件
- 混凝土氯离子含量试验检测记录表(选择性电极法)
- 白内障手术前后眼内炎的预防诊断与治疗医学课件
- 风湿相关血小板减少
- 部编高中语文教材文言篇目
- 公司用车审批单
- 2023年1月1日《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规范》
- 铁路线路工钢轨切割钻孔作业指导书
- 《经济法》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 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与常见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