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学笔记第一章导论中医学:以阴阳学说为轴心,以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为重要手段,以自然疗法为主要形式,其属于生命科学范畴,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部分内容。理论体系初步形成:《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①《黄帝内经》:分为《素问》,《灵柩》两部分,是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标志,奠定了独特的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②《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著,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③《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论述了药物的四气五味七情等药物学理论,为中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新修本草》是我国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李杲(补土派)朱震亨(滋阴派)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体理论、恒动理论、辨证论治1、整体观念:指的是对事物和现象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的认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①形体结构整体性: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联系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组织器官,构成一个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②基本物质同一性:物质是同一的。③机能活动统一性:心理和生理是人的两大基本活动,心身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促进、制约的协同关系古人强调“形神合一”。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恒动观念:指运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分析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辨证论治:包括辩证和论治两个部分,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的体系的基本特点。●证、症、病的区别:①证:即“证候”,“证据”之意。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的某一阶段,多方面病理特性的概括②症:指症状,是病人述说的不适。③病:是对疾病发展全过程中特点与规律的概括。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思想元气论气:指一种极细微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原。气的基本特征:气是构成万物的本源(以无形的弥散状态和有形的聚会状态被人们所感知)气是运动不息的物质 (3)气是感应现象的中介3、元气论对中医学的影响(1)说明生命过程的物质性和运动性(2)说明人体的整体性和联系性(3)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阴阳学说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属性的概括阴阳的特征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积极的,进取的,刚强无形的,功能亢进的,都属于阳的范畴。凡是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消极的,退守的,柔弱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的范畴。阴阳属性的特点:(1)阴阳的抽象性和相关性 (2)普遍性(3)相对性:①阴阳的相互转化②阴阳的无限可分性主要内容阴阳相互对立:①阴阳相互矛盾 ②阴阳相互制约阴阳相互依存:①阴阳相互依存 ②阴阳的相互为用阴阳相互消长:①阴阳的消长②阴阳俱长或阴阳俱消③阴阳双方处于暂时的动态平衡阴阳相互转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5、在中医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①说明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②说明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衡(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①确定治疗原则:a损其有余,即实则泻之,是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b补其不足,虚则补之,是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②归纳药物的性能:a归纳药性b分析五味c升降浮沉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五行学说1、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特点:(1)木曰曲直:生长,生发条达舒畅2)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3)土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的特性(4)金曰从革:肃杀潜降收敛清洁(5)水曰润下:寒凉滋润向下静藏生克乘侮关系①相生: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资生、助长和促进的作用.“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②相克: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克制、抑制和制约的作用。我克者为“所胜”,克我者为“所不胜”(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制化:五行之间相生和相克互相结合,相互制约和化生,以维持和促进事物的协调平衡和发展变化。(生中有制,制中有生)③相乘: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乘即乘虚侵袭之意如肝炎:就是木乘土,脾虚表现腹胀,纳差,乏力④相侮:(反克)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在中医中的运用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相互关系说明脏腑间的病理影响①相生关系的传变:a母病及子:指病变由母脏累计到子脏b子病及母:指病变由子脏波及到母脏②相克关系的病变:a相乘b相侮(3)用于诊断和治疗疾病第三章藏象学说藏象:藏是指藏于人体内的脏腑器官,即内脏。象,即征象,形象,一是指脏腑器官的形态结构,二是指脏腑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征象。学说内容:脏腑是内脏的总称。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①研究精,气,血,津液,神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与脏腑之间的关系。②是研究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学说特点:(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①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②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2)从“象”来考察“脏”的功能活动脏腑心: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为五脏之首,在五行中属火,在五脏阴阳中属阳中之阳,起着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君主之官)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①主血:指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②主脉:指心气推动和调节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液通畅。(心,血,脉三者共同形成一个循环于全身的密闭的管道系统.)(2)心主神志:①主广义之神,是指心主宰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②主狭隘之神,是指心主宰人体的心理活动。心的系统连署(1)心在志为喜:指心的生理功能与情志的喜有关(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3)心在窍为舌 (4)心在液为汗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在五行中属金,在五脏阴阳中属阳中之阴1、生理功能肺主气、司呼吸①主气:a主一身之气是指肺具有主持,调节全身之气的作用。一方面是宗气的形成,另一方面是体现在对全身气机的调节。b主呼吸之气是指呼吸为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②司呼吸是指肺为人体主司呼吸运动的器官,具有呼吸功能。肺主宣发和肃降:①宣发:肺气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a.将体内浊气排出体外。b.将脾转输至肺的水谷精微,津液布散全身,外达皮毛。c.宣发卫气到体表。②肃降:是指肺气向下通降和保持呼吸道洁净的功能。a.吸入清气。b.将清气、水谷精微、津液向下布散全身,并将代谢产物和多余的水液下输到肾和膀胱。c.肃清肺和呼吸道内的异物,保持呼吸道的洁净。肺通调水道:指肺的宣发和肃降功能对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起着疏通和调节的作用。朝百脉,主治节:①朝百脉: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会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将富含清气的血液经脉管输送到全身。肺朝百脉的功能,是肺气的运动在血液循行中的具体体现。②主治节:指肺有治理调节全身脏腑组织生理功能的作用。a.肺司呼吸,完成体内外气体交换。b.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c.助心行血,推动和调节血液的运行。d.调节水液代谢,通过肺的宣发和肃降,推动和调节津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2、肺的系统联属(1)肺在志为悲忧(2)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3)肺在窍为鼻(4)肺在液为涕脾:脾胃同居中焦,是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脾与胃相表里,共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1、主要功能脾主运化:具有把食物变化为水谷精微,并将水谷精微转输到全身的功能。①运化水谷: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并转输其水谷精微的功能。水谷精微是人出生之后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基础,故称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②运化水液:指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排泄作用,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一个重要环节。脾主升清①主升清,指水谷精微借脾气上升而上输于心、肺、头目,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②升举内脏,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防止逸出脉外的功能。2、脾的系统联属(1)脾在志为思(2)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3)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4)脾在液为涎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中属木。(将军之官)1、主要功能肝主疏泄:指肝具有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使气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①调畅气机,使全身气机通畅。②助脾胃运化及胆汁分泌排泄。③调达情志:情志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④调节生殖功能:男子的排精,女子的排卵和月经来潮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主藏血:指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及防止出血的功能。2、肝的系统联属(1)肝在志为怒(2)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3)肝开窍于目(4)肝在液为泪肾:为封藏之本,精之处,先天之本,五脏阴阳之本,在五行属水。1、主要功能肾藏精:指肾具有封藏和贮存精气的生理功能。肾中精气的生理功能主要体现在:a.主生长,发育和生殖。b.是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肾主水:是指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生理功能。肾中精气的升腾气化,尿液的生成排泄均与肾的气化作用有关。肾主纳气:是指肾具有摄纳肺吸入的清气,从而保障肺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生理功能。2、肾的系统联属(1)在志为恐(2)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3)开窍于耳和二阴(4)在液为唾六腑胆:1.贮存和排泻胆汁;2.主决断。胃:1.受纳、腐熟水谷;2.主通降,以降为和。小肠:1.受盛和化物;2.主泌清别浊。大肠:传化糟粕。膀胱:贮尿和排尿三焦:1.运行元气2.运行水液。(上焦、中焦、下焦)奇恒之腑: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个脏器组织。它们在形态上多属中空而与腑相似,在功能上则“藏精气而不泻”而与脏相似。脑:①主宰生命及精神活动(脑为元神之府)②主感觉运动女子胞:①主月经②主孕育胎儿脏与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何为后天之本?其原因是什么?脾胃是后天之本。饮食入胃后,经胃的受纳和腐熟作用,使其初步消化并下达小肠,再经过小肠受盛化物作用使之进一步消化分解成水谷精微和糟粕。食物的消化虽在胃和小肠中进行,但必须依赖于脾的运化功能,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也要依赖于脾的传输和散精的功能,才能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经肺宣发向上向外布散,肺的肃降向下向内输布,使水谷精微输布于全身。水谷精微是人自出生以后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主要物质来源。所以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的功能,必须和脾的运化功能相配合,才能把水谷化为精微,以化生为气血津液,供养全身。因此脾胃同为后天之本。精、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产物,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脏腑器官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生理功能:1.繁衍生命,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2.濡养脏腑,促进机体生理功能3。化血化气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气的生成:①先天之精气,禀受于父母,藏之于肾。②水谷之精气,源于水谷,经脾胃的运化而生成。③自然之清气,通过肺吸入。气的功能①推动作用:能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以及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②温煦作用:指气具有产生热量、驱除寒冷而使人体温暖的作用。③防御作用:指气具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同时又具有祛除侵入体内的病邪的作用。④固摄作用:指气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的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从而防止其无故流失,以及气对脏器位置的固护作用。⑤气化作用:通过气的作用而产生各种变化,具体表现在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及其相互转化。气的运动(气机):①形式:升、降、出、入②气机失调:气滞、气逆、气陷、气脱、气闭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1)元气a.生成:发源于肾,由肾中精气所化生,以先天之精为基础,赖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b.分布:发于肾,通过三焦到达全身。c.功能:推动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激发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2)宗气a.生成: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b.功能:一是走息道以行呼吸,二是贯心脉以行气血。(3)营气a.生成: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b.分布:循脉上下,营运全身。c.功能:营养全身,化生血液。(4)卫气a.生成: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中剽悍滑利部分所化生。b.分布:运行于脉外,、皮肤腠理之间、胸腹脏腑之中,步散全身。c.功能:防御外邪,温养全身,调控腠理。血:是循行于脉管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体,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血的生成:①血是由营气和津液组成 ②肾精化生,精血同源血的功能:①营养和滋润全身。②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血的运行: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脾主统血,肝主藏血津液: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津与液的区别:津:清稀,流动性大,分布于皮肤肌肉孔窍,渗入脉中,起滋润作用。液:稠厚,流动性小,分布于骨节脏腑脑髓中,起濡养作用津液的功能:①滋润濡养②化生血液③调节机体阴阳平衡④排泄代谢产物。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1、气与血的关系气为血之帅:①气能生血:指气的运动变化是血液生成的动力 ②气能行血 ③气能摄血血为气之母:①血能载气 ②血能养气2、气与津液的关系(1)气能生津 (2)气能行津(3)气能摄津 (4)津能载气3、血与津液的关系:血与津液,都是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都具有滋润濡养的作用。血液由营气和津液组成,行于脉中。津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第四章病因病机病因:凡能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发生的原因,即致病因素。其具有相对性的特点:一是指有些致病因素的致病与非致病具有相对性。二是指病理产物与病因具有相对性。 (“辩证求因”,又称“审证求因”)外感致病因素:是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侵入机体而发病的病邪。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指反常的六气,属于不正之气,故有称为“六邪”。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六气①太过或不及②非其时而有其气③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则成为致病因素变六淫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环境性、相兼性、转化性1、风邪风为阳性,其性开泻,易袭阳位:风性善动而不居,具有轻扬升发、向上、向外的特征,故属阳性。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风具有善动而不居、易行而无定处的特征。风邪致病,病位游移而行无定处。风性主动:风主动,是指风具有使物体摇动的特征,故其致病具有类似摇动的症状,如头晕目眩、瞤动、抽搐等均与风邪有关。风为百病之长:它邪多依附风邪2、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阴盛则寒”,是指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其性属阴。寒性凝滞:寒邪犯体、阴盛阳损,可使经脉失于温煦,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故见疼痛症状。如头项强痛、骨关节疼痛之太阳伤寒证,关节疼痛剧烈的痛痹等,均与寒性凝滞相关,故有“寒主疼痛’之说。寒主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寒性清澈:分泌物或排泄物出现清稀状,多属寒邪所致。如风寒感冒初起,鼻流清涕;寒邪束肺,咳痰清稀等。3、暑邪(暑邪纯属外邪,只有外感而没有内生,故无内暑之说)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邪犯人可迅速出现壮热、面尺、目红、心烦、脉洪数等一派热势弛张上炎的症状。暑性升散,忧神耗气伤津:暑为阳邪,主升主散,故侵犯机体可上扰心神及头目,出现心烦闷乱而不宁、头昏、目眩等症。暑多夹湿:暑季炎热,潮湿,天暑下逼,地湿上蒸,邪犯机体。临症除有发热,烦渴等暑热症外,常兼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感、大便溏泄不爽等湿阻症。应当指出,暑虽多夹湿,但不是“暑必兼湿”。4、湿邪湿为阴邪,易阻气机,损伤阳气:湿为有型之邪,最易阻滞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湿性类水,其性属阴,阴盛则阳病,故湿邪易损人之阳气,出现胸闷、胃纳呆滞等症,水湿停骤,则出现腹泻、尿少、水肿、腹水等症。湿性重浊:肢困、头重、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堪湿性黏滞:大便粘腻、舌苔粘腻等。病程缠绵难愈湿性趋下,易袭阴位:下肢水肿、泄泻5、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多见口鼻、皮肤干燥,咽干口渴,尿少,便干。燥易伤肺:(肺喜润恶燥)肺津耗伤可出现干咳、少痰、咳血。6、火(热)邪(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2)火(热)易扰心神(3)火(热)易耗气伤津(4)火(热)易生风动血 (5)火(热)易致肿疡疠气:一类具有很强传染性的病邪,可通过空气、饮食、接触、蚊虫叮咬及其他途径侵入而致病。致病特点:①发病急骤,病情危重②传染性强易于流行③致病专一症状相似影响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1)气候因素(2)环境与饮食因素(3)预防措施因素(4)社会因素内伤致病因素:指人的情志活动或生活起居饮食有违常度,直接伤及脏腑气血而发病的因素。包括:七情、过劳过逸、饮食失宜等七情: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绪反映。1、致病条件: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机体的生理调节范围与耐受能力2、致病特点:①直接伤及内脏②影响脏腑气机③影响病情转归第五章四诊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观察病人的全身和局部表现,舌像及排出物等,以收集病情资料的诊察方法。望神:以望神情,眼神最为重要。神:广义是指高度概括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是指人的精神、意识。⒈得神:提示正气充盈,脏腑功能未衰,或病情较轻,预后较好。⒉少神:多见于虚症。⒊失神:提示元气大伤,预后差4.假神:回光返照望色:指通过观察病人皮肤色泽变化以了解病情的方法。⒈常色:分主色与客色病情的方法。⒈常色:分主色与客色望舌:望舌主要是观察舌质与舌苔的变化。(舌尖主心肺,舌边主肝胆,舌中主脾胃,舌根主肾脏)正常舌像概括为“淡红舌,薄白苔”。望舌质⒈望舌神,分有神和无神⒉望舌色,淡白舌:主虚证,寒证。红舌:主热证。绛舌:主热盛,主瘀。青紫舌:青舌主阴寒,淤血;紫舌主气血瘀滞,淤血。3.望舌形老嫩:①老舌主热盛,嫩舌主虚证寒证。②胖瘦:胖肿舌,主脾虚湿蕴;舌体瘦小薄瘪主血虚或阴虚;③芒刺:主热盛;裂纹:主阴血亏虚;齿印:主脾虚,水湿停留;舌疮:多因心经热毒壅盛;舌下脉络:粗大迂曲见于血瘀4.望舌态:①痿软:多为病情较重②强硬:见于热入心包,中风等。③震颤:热极生风,血虚生风。④歪斜:风中脉络⑤卷缩:多为危重之证等等望舌苔.苔质:①厚薄:反映病邪的深浅和重轻②润燥:反映精液之存亡③腐腻:反映中焦湿浊情况苔色:①白苔:多主表证,寒证,湿证。黄苔:多主里证,热证。③灰黑苔:多主里热里寒之重症苔形:全苔主痰阻滞;花剥苔主胃阴不足;小孩地图苔剥,多见虫积;镜面舌,为胃阴枯竭,胃气大伤问诊问寒热寒:指病人自觉怕冷的感觉。(恶风:指病人自觉怕冷的感觉。恶寒:指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者。畏寒:指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够缓解者。热,指发热,包括病人体温升高和体温正常而病人自觉全身或局部发热。(壮热:指高热持续不退,体温39℃以上;潮热: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如潮水之有定时)1.恶寒发热:同时出现,常为外感病的初期,是表证的特征。2.但寒不热:里寒证,新病为寒邪直中,久病为阳气虚衰。3.但热不寒:里热证,里热炽盛、阴虚湿温、温热病热入营血4.寒热往来:恶寒与发热交替而发,是正邪交争与半表半里,互为进退之象,见于少阳证和疟疾问汗自汗:出汗不已,动则加重者,多因阳气虚损,卫阳不固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多属阴虚内热。问疼痛1.胀痛:气滞所致。2.刺痛:淤血所致。3.重痛:湿邪困阻,气机不畅所致4.隐痛:精血亏虚或阳虚有寒。5.灼痛:邪热亢盛。6.冷痛:寒邪阻络或阳虚脉诊:常用“寸口诊法”,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以桡骨茎突做标记。(左手寸侯心,关侯肝胆,右手寸侯肺,关侯脾胃,两手尺脉侯肾脏)三部九侯: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以轻中重三种不同的指力按压,即举(浮)、按(沉取)、寻(中取)三候,称之为九候,故诊寸口脉也叫三部九候。正常脉象特点: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和缓有力,节律均匀。这些特征在脉学中称“有胃,有神,有根”常见病脉及主病:●浮脉:脉象:轻取即得,重按反减,见于表证虚证●沉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里证●迟脉:脉来缓慢,一息不足四至,主寒证●数脉:脉来急促,一息来五至以上,主热证●弦脉:形直体长,如按琴弦,主肝胆病,诸痛,痰饮,疟疾●滑脉:往来流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主痰饮,积食,实热。紧脉:脉来绷紧有力,屈曲不平,左右弹指,如牵绳转索。主寒证痛证、宿食濡脉:浮而细软,主虚,湿证●细脉:脉细如线,应指明显,按之不觉。主气血两虚,又主伤寒、痛甚及湿症。第六章辨证辨证,就是分析、辨证疾病的证候,是中医学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八纲辨证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阴、阳是八纲的总纲。八纲辨证是概括性的纲领。分类:病位——表证、里证;病性——寒证、热证;邪正胜衰——实证、虚证;类别——阳证、阴证表里辨证:指辨别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一种辨证方法,以辨别疾病病位内外和病势深浅为纲领。类型病因病位病程病情临床特点表证外感六淫浅表短轻发热恶寒同见里证表证入里脏腑长重发热恶寒分见表证和里证的关系:表里同病:指表证和里证同一时期出现,如病人既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等表证,又有腹胀、便秘、小便黄灯里证。表里转化:表证、里证还可以相互转化,即所谓“由表入里”和“由里出表”。半表半里:外邪由表内传,尚未达于里;或里证出表,邪正搏出于表里之间的一种症候。寒热辨证: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面色四肢寒热口渴大便小便舌象脉象寒症苍白清凉恶寒不渴或热饮不多稀溏清长舌淡苔白润迟热症红赤燥热发热口渴喜冷饮干结短赤舌红苔黄干数寒症与热症的关系:寒热错杂:寒症和热症同时并存,此称之为寒热错杂。如患者在同一时间内,既可见胸中烦热、频频呕吐的上热证,同时又可见腹痛喜暖喜按、大便稀溏的下寒症,这便是寒热错杂证。寒热转化:临床上出现寒症,后出现热症,当热症出现,其寒症消失,此谓寒症转化为热症。临床上出现热症,后出现寒症,当寒症出现,其热症消失,此谓热症转化为寒症。寒热真假:真热假寒:又称阳盛格阴,由于内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郁而不能外达四肢,就会出现格阴于外的一些假寒的现象。真寒假热:又称阴盛阳衰,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虚弱已极,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顺接而致。虚实辨证:是用以概括和辨别正气强弱和邪气盛衰的两个纲领。病程体质形态疼痛二便舌象脉象虚证久病虚弱精神萎靡,身倦乏力,气弱懒言隐痛喜按小便清长,大便稀溏淡嫩少苔细弱实症新病壮实精神兴奋,声高气粗疼痛拒按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厚腻实而有力虚证血虚证:是指血液不足,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奇光而出现的证候。临床表现有: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妇人月经量少、延期或闭经,舌质淡,脉细无力等。气虚证:是指全身或某一脏腑功能减退而产生的证候。临床表现有:面色无华,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乏力,自汗,动则诸症加重,舌淡,脉虚弱。阴虚证:由于体内阴液亏损所出现的证候。临床表现有:午后潮热,盗汗,颧红,咽干,手足心热,小便短黄,舌红少苔,脉细数等。阳虚证:由于体内阳气不足所出现的证候。临床表现有:形寒肢冷,面色皓白,神疲乏力,自汗,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弱等。实证:指邪气过盛,脏腑功能亢盛所表现出来的证候。表现有:发热,形体壮实,升高气粗,精神烦躁,胸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痢下重阴阳辨证阴阳:是概括病证类别的一对纲领,大之可以概括整个病情,小之可以用于对所出现症状的分析。阴证,是体内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的证候,属寒,属虚。阳证,是体内热邪壅盛,或阳气亢盛的证候,属热,属实。亡阳证和亡阴证:疾病过程中出现的危重症候。一般是在高热、大汗或发汗过多、剧烈吐泻、失血过多等情况下,阴液或阳气迅速亡失而出现的。亡阴证,是指体内阴液大量消耗或丢失,而出现阴液衰竭的病变和症候。亡阳证,是指体内阳气严重耗损,而表现出阳气虚脱的证候。脏腑辩证心与小肠心病的常见症状:心悸怔仲,心烦,心痛,失眠多梦,健忘,谵语。小肠实热是因心火下移致肠内积热所致,小肠虚寒多由脾阳受损而累。心气虚:面色无华,体倦乏力,舌淡苔白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心阳虚:形寒肢冷,心胸憋闷,舌淡胖,苔白滑自汗,脉细弱或结代(心阳暴脱: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面色苍白,口唇青紫,神志模糊)心血虚:面色无华,眩晕,唇舌色淡,脉细心悸失眠心阴虚:心烦,颧红潮热,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健忘多梦3、心火炽盛:心胸烦热,失眠,面赤口渴,舌尖红赤,苔黄,脉数;或见口舌生疮,舌体糜烂疼痛,或吐血衄血,甚或躁狂、谵语等。4、心血瘀阻: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刺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舌质紫黯或见瘀点瘀斑,脉细涩或结代;重者暴痛欲绝,口唇青紫,肢厥神昏,脉微欲绝。肺与大肠肺病:咳嗽,气喘,胸痛、咯血等。大肠病:便秘或泄泻、肺气虚:咳喘无力,动则气短,面色咣白无华,体倦乏力,声音低微,痰清稀,或有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淡,脉虚弱。肺阴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稠,或咳痰带血,口干咽燥,声音嘶哑,形体消瘦,潮热,颧红,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脾与胃脾病:腹胀腹痛,泄泻便溏,浮肿,出血等。胃病:脘痛,呕吐,嗳气,呃逆等。脾气虚:食少纳呆,口淡无味,脘腹胀满,便溏,面色萎黄,少气懒言,四肢倦怠消瘦,舌淡边有齿痕,苔白,脉缓弱。脾阳虚:纳呆食少,脘腹胀满冷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面色萎黄,口淡不渴,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大便溏薄清稀,或白带量多质稀,舌质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脾气下陷证:指脾气虚弱,升举功能失常所表现出来的证候。证状见脘腹有坠胀感,便意频频,肛门坠重,脱肛,久痢不止,内脏下垂,头晕目眩,少气无力,食少便溏,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走进小学活动方案样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二手房交易税费计算合同样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办公大楼智能化系统运维合同2篇
- 2025年度涂料涂料工程招标代理服务合同范本3篇
- 2025年三年级上学期英语教师工作总结范文(2篇)
- 煤矿综掘综合防尘管理制度(3篇)
- 自学书法系统课程设计
- 轮形课程设计
- 二零二五年度个人住房装修贷款保证合同3篇
- 2025年高一班级工作计划(二篇)
- 东风集团新能源汽车培训
- 2024-2030年中国广电技术行业现状分析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报告
- 钢构楼板合同范例
- 造影剂过敏的护理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100题带答案
- 潜水员潜水作业安全2024
- 以案促改心得体会
- 2024年公文写作基础知识竞赛试题库及答案(共130题)
- 2023-2024学年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期末考试科学试卷
- 失禁性皮炎病例护理查房课件
- 期末复习试题 (试卷)-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