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技术与仪器应用教程及案例分析_第1页
环境监测技术与仪器应用教程及案例分析_第2页
环境监测技术与仪器应用教程及案例分析_第3页
环境监测技术与仪器应用教程及案例分析_第4页
环境监测技术与仪器应用教程及案例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监测技术与仪器应用教程及案例分析TOC\o"1-2"\h\u6852第1章环境监测基本原理 3212641.1环境监测概述 3197971.2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历程 3227821.3环境监测标准与法规 323245第2章空气质量监测技术 4272502.1空气质量监测基本原理 4127972.1.1采样方法 458492.1.2检测技术 463932.1.3数据解析 458712.2自动监测站及其设备 532552.2.1自动监测站概述 598112.2.2设备介绍 5191592.3空气质量模型与评价 588842.3.1空气质量模型 5160172.3.2空气质量评价 525995第3章水质监测技术 646303.1水质监测基本原理 6134373.1.1监测项目 6286433.1.2采样方法 6178713.1.3分析测试技术 671353.1.4数据处理 64163.2水质自动监测站 626203.2.1结构与功能 6117093.2.2技术特点 626653.2.3应用案例 7249093.3水质评价与预测 737403.3.1水质评价方法 7180883.3.2水质预测模型 773673.3.3应用案例分析 79492第4章土壤污染监测技术 771404.1土壤污染监测概述 7146544.2土壤采样与制备 723084.2.1土壤采样 7232074.2.2土壤制备 8147304.3土壤污染物检测方法 875274.3.1无机污染物检测方法 8154734.3.2有机污染物检测方法 8232664.3.3生物毒性检测方法 814993第5章噪声与振动监测技术 885605.1噪声与振动监测基本原理 9302705.1.1噪声基本概念 9189525.1.2振动基本概念 9196415.1.3噪声与振动监测原理 9113685.2噪声监测设备与评价 9287445.2.1噪声监测设备 9279845.2.2噪声评价 920355.3振动监测技术及应用 9327145.3.1振动监测技术 926105.3.2振动监测应用 931136第6章辐射监测技术 1046316.1辐射监测基本原理 1072616.1.1放射性物质衰变规律 10109356.1.2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10162806.1.3辐射探测方法 10109696.2辐射监测仪器与设备 10282496.2.1辐射剂量仪 10192626.2.2辐射谱仪 10227386.2.3中子探测器 11133066.3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 1112276.3.1辐射环境监测项目 11250076.3.2辐射环境监测方法 11149526.3.3辐射环境评价标准 112491第7章生态环境监测技术 11225867.1生态环境监测概述 1173027.2生态遥感监测技术 11206637.2.1生态遥感监测原理 12162797.2.2生态遥感监测方法 12257397.2.3生态遥感监测应用 1295107.3生物监测技术 1221477.3.1生物监测原理 1254257.3.2生物监测方法 1266907.3.3生物监测应用 1323663第8章环境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 13267808.1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 13142208.1.1数据采集技术 13272108.1.2数据传输技术 14178108.2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1488638.2.1数据预处理 1488268.2.2数据分析方法 14293998.3环境监测数据管理 1449008.3.1数据组织与存储 14149758.3.2数据检索与维护 1513911第9章环境监测仪器及其校准 1533389.1环境监测仪器概述 1526749.2常用环境监测仪器及其原理 15115579.2.1大气污染物监测仪器 15220069.2.2水质污染物监测仪器 15173329.2.3土壤污染物监测仪器 15125659.3环境监测仪器的校准与维护 16142299.3.1校准 1684129.3.2维护 1629854第10章环境监测案例分析 163091810.1空气质量监测案例分析 16907610.2水质监测案例分析 16759610.3土壤污染监测案例分析 16848910.4噪声与振动监测案例分析 162392310.5辐射监测案例分析 161555910.6生态环境监测案例分析 172685110.7综合环境监测案例分析与实践 17第1章环境监测基本原理1.1环境监测概述环境监测是指对环境中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观察、测量、分析和评价的过程,旨在了解和掌握环境质量状况,为环境管理、决策和治理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涉及大气、水体、土壤、噪声等多个领域,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1.2环境监测技术发展历程环境监测技术伴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而不断发展。其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起步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这一阶段主要侧重于对环境污染问题的认识,环境监测技术以手工采样和实验室分析为主。(2)发展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环境监测技术逐步实现自动化、连续化和远程化,各种监测仪器和设备得到广泛应用。(3)提升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环境监测技术向信息化、智能化和综合化方向发展,监测范围和领域不断拓展,监测精度和效率显著提高。1.3环境监测标准与法规环境监测标准与法规是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依据和保障。我国环境监测标准与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标准:包括强制性国家标准和推荐性国家标准,对环境监测的方法、仪器、数据处理等方面进行规定。(2)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针对特定行业和地区特点,对环境监测工作提出更为具体的要求。(3)环境监测方法标准:规定了环境监测过程中各类监测项目的采样、分析、测试等方法。(4)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标准: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5)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环境监测工作进行法律约束,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有序进行。通过以上环境监测标准与法规的实施,为我国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促进了环境监测技术的健康发展。第2章空气质量监测技术2.1空气质量监测基本原理空气质量监测旨在对大气中污染物浓度进行实时或定期检测,以评估空气质量状况,并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本节将介绍空气质量监测的基本原理,包括采样方法、检测技术和数据解析。2.1.1采样方法空气质量监测的采样方法主要包括两种:直接采样和稀释采样。直接采样是指将大气中的污染物直接捕集到采样介质上,如滤纸、石英纤维等。稀释采样则是将大气样品通过稀释装置进行稀释,降低污染物浓度,使其达到检测设备可测范围。2.1.2检测技术空气质量监测的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化学分析法和物理分析法。化学分析法包括色谱法、光谱法、电化学法等,可对大气中的污染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物理分析法主要包括光学法、质谱法等,通过检测污染物对光、电等物理特性的影响,实现污染物的检测。2.1.3数据解析监测得到的数据需经过解析和处理,才能用于空气质量评估。数据解析主要包括数据校准、异常值处理、时间序列分析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消除仪器误差、环境因素等影响,得到更为准确的污染物浓度数据。2.2自动监测站及其设备自动监测站是实现空气质量连续监测的关键设施,本节将介绍自动监测站及其设备的相关内容。2.2.1自动监测站概述自动监测站主要由采样系统、分析检测系统、数据传输系统、辅助设施等组成。它能实现对大气中多种污染物的实时、连续监测,为企业及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环境信息。2.2.2设备介绍(1)采样系统:包括采样泵、采样管线、预处理装置等,负责将大气样品输送到分析检测设备。(2)分析检测系统:包括各种分析仪器,如气相色谱仪、光谱仪、电化学传感器等,用于检测大气中的污染物。(3)数据传输系统:包括数据采集器、通信设备等,负责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中心处理系统。(4)辅助设施:包括电源、空调、防护罩等,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2.3空气质量模型与评价空气质量模型和评价方法是对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的重要工具,本节将介绍相关内容。2.3.1空气质量模型空气质量模型主要用于预测和评估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迁移和转化规律。常用的空气质量模型有:高斯模型、欧拉模型、拉格朗日模型等。这些模型可以根据地形、气象、排放源等条件,模拟大气污染物的分布情况。2.3.2空气质量评价空气质量评价主要包括单因子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单因子评价法是通过比较单个污染物的浓度与限值,评价空气质量是否达标。综合评价法则考虑多种污染物共同作用,采用空气质量指数(AQI)等方法,对空气质量进行综合评估。通过以上内容,可以全面了解空气质量监测技术及其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监测目的、区域特点等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和设备,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有力支持。第3章水质监测技术3.1水质监测基本原理水质监测是评估水体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其基本原理是通过采集水样,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法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掌握水质状况,为水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章主要介绍水质监测的基本原理,包括监测项目、采样方法、分析测试技术以及数据处理等。3.1.1监测项目水质监测项目包括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微生物污染物、营养盐、重金属、农药、石油类等。根据监测目的和对象,合理选择监测项目,保证监测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3.1.2采样方法水样采集是水质监测的关键环节。根据监测目的、水体特性、污染物特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水样采集方法,包括瞬时采样、定时采样、自动采样等。3.1.3分析测试技术水质分析测试技术包括化学分析、仪器分析和生物监测。化学分析主要包括滴定、分光光度法等;仪器分析有气相色谱、液相色谱、原子吸收光谱等;生物监测主要通过分析水生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生态指标等来评估水质状况。3.1.4数据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包括数据审核、统计分析和评价等,以获得科学、准确的水质状况评估。3.2水质自动监测站水质自动监测站是实现对水体水质连续、实时监测的重要设施。本章主要介绍水质自动监测站的结构、功能、技术特点及其在水质监测中的应用。3.2.1结构与功能水质自动监测站主要由采样系统、分析测试系统、数据传输系统、控制系统等组成。其功能是实时、自动地监测水体的水质状况,为水环境管理提供数据支持。3.2.2技术特点水质自动监测站具有以下技术特点:(1)自动化程度高,减少人工操作,提高监测效率;(2)实时性强,能够迅速发觉水质异常,及时采取措施;(3)准确性高,采用先进的分析测试技术,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4)适应性强,可应用于不同类型的水体监测。3.2.3应用案例介绍水质自动监测站在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类型水体中的应用实例,分析其运行效果和存在问题。3.3水质评价与预测水质评价与预测是根据水质监测数据,运用数学模型和评价方法对水体水质状况进行评估和预测,为水环境管理提供决策依据。3.3.1水质评价方法水质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单因子评价法、综合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水质状况的评估结果。3.3.2水质预测模型水质预测模型包括确定性模型、随机模型和混合模型等。通过构建模型,预测水体水质变化趋势,为水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3.3.3应用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水质评价与预测在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效果和作用。第4章土壤污染监测技术4.1土壤污染监测概述土壤污染监测是指通过对土壤中污染物的种类、含量、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的测定与分析,评估土壤环境质量,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本章主要介绍土壤污染监测的技术及其应用。阐述土壤污染监测的基本概念、任务和意义;论述土壤污染物的来源、迁移与转化规律;概述土壤污染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4.2土壤采样与制备4.2.1土壤采样土壤采样是土壤污染监测的基础工作,其质量直接影响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本节主要介绍以下内容:(1)采样原则:保证采样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遵循随机、等量、分层、多点等原则。(2)采样方法:包括人工采样、机械采样和遥控采样等。(3)采样工具:介绍常用的土壤采样工具及其适用范围。(4)采样步骤:明确采样前的准备、采样过程及采样后的处理。4.2.2土壤制备土壤制备是将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处理,以便于后续分析测试。本节主要介绍以下内容:(1)样品处理:包括样品的干燥、研磨、过筛等。(2)样品保存:保证样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不发生污染和变质。(3)样品分装:将处理好的土壤样品分装到适当的容器中,以备后续分析测试。4.3土壤污染物检测方法土壤污染物检测是土壤污染监测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4.3.1无机污染物检测方法(1)金属元素检测: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2)非金属元素检测:采用离子色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等。4.3.2有机污染物检测方法(1)挥发性有机物检测:采用气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等。(2)半挥发性有机物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等。(3)多环芳烃检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等。4.3.3生物毒性检测方法(1)土壤微生物指标检测:采用平板计数法、生物量法等。(2)土壤动物指标检测:采用土壤动物群落分析、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等。通过上述检测方法,对土壤中污染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为土壤污染监测提供科学依据。第5章噪声与振动监测技术5.1噪声与振动监测基本原理噪声与振动监测是环境监测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评估和控制噪声与振动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本章首先介绍噪声与振动监测的基本原理。5.1.1噪声基本概念噪声是指发声体在无规则振动过程中产生的声音,其频率、振幅和波形杂乱无章。噪声的度量单位是分贝(dB),常用的噪声参数包括声压级、声强级和声功率级等。5.1.2振动基本概念振动是指物体围绕平衡位置做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的往复运动。振动的度量单位是米每秒平方(m/s²),常用的振动参数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5.1.3噪声与振动监测原理噪声与振动监测主要通过传感器将声压和振动转换为电信号,经过放大、滤波、处理等环节,最终得到可表示噪声与振动特性的参数。5.2噪声监测设备与评价5.2.1噪声监测设备噪声监测设备主要包括传声器、声级计、噪声监测站等。传声器是将声压转换为电信号的传感器,声级计用于实时测量声压级,噪声监测站则具备自动监测、数据存储和传输等功能。5.2.2噪声评价噪声评价主要依据声环境质量标准,如我国《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等。评价内容包括噪声水平、噪声源识别、噪声影响范围等。5.3振动监测技术及应用5.3.1振动监测技术振动监测技术主要包括振动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分析处理软件等。振动传感器有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类型,可根据监测需求选择。5.3.2振动监测应用振动监测应用于机械设备状态监测、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环境振动评估等领域。通过实时监测振动参数,可以评估设备运行状态、预防设备故障、保障建筑安全等。本章对噪声与振动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设备与评价方法进行了介绍,为环境监测领域的技术人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第6章辐射监测技术6.1辐射监测基本原理本章主要介绍辐射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辐射监测旨在对环境中的放射性物质及其发出的辐射进行定量分析,保证环境安全与公众健康。基本原理包括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规律、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以及辐射的探测方法。6.1.1放射性物质衰变规律放射性物质衰变是指放射性原子核自发地转变为其他原子核的过程,同时伴辐射的释放。主要包括α衰变、β衰变、γ衰变等。了解这些衰变规律对于辐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6.1.2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电磁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和强相互作用。辐射在物质中的传播、吸收、散射等过程,为辐射监测提供了基本依据。6.1.3辐射探测方法辐射探测方法包括直接探测和间接探测。直接探测是通过辐射与探测器直接作用产生电信号进行测量;间接探测则是通过辐射在探测器中产生的次级粒子或射线进行测量。常见的探测方法有:气体探测器、闪烁探测器、半导体探测器等。6.2辐射监测仪器与设备辐射监测仪器与设备是辐射监测的核心部分,本节主要介绍常用的辐射监测仪器及其工作原理。6.2.1辐射剂量仪辐射剂量仪主要用于测量环境中的辐射剂量率,包括便携式辐射剂量仪和在线辐射剂量仪。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探测器将辐射能量转化为电信号,再通过电子学处理得到辐射剂量率。6.2.2辐射谱仪辐射谱仪用于分析辐射的能量分布,主要包括γ谱仪、β谱仪等。其工作原理是通过探测器将辐射能量转化为电信号,然后对信号进行放大、滤波、数字化处理,得到辐射能量谱。6.2.3中子探测器中子探测器专门用于中子的监测,包括热中子探测器、快中子探测器等。其工作原理是通过中子与探测器材料的相互作用产生可观测的信号,从而实现对中子的监测。6.3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辐射环境监测与评价是保证环境辐射安全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辐射环境监测项目、监测方法及评价标准。6.3.1辐射环境监测项目辐射环境监测项目包括:空气中放射性物质浓度、土壤中放射性物质浓度、水体中放射性物质浓度、辐射剂量率等。6.3.2辐射环境监测方法辐射环境监测方法主要包括:现场监测、实验室分析、遥感监测等。其中,现场监测包括便携式仪器监测、连续监测等;实验室分析主要包括样品的预处理、放射性核素的分离纯化、放射性测量等;遥感监测则是利用卫星、飞机等载体,对大范围区域进行辐射环境监测。6.3.3辐射环境评价标准辐射环境评价标准主要根据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制定,包括:辐射剂量限值、放射性物质浓度限值等。通过对辐射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评价辐射环境是否满足安全要求,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章对辐射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以及环境监测与评价进行了详细介绍,旨在为辐射环境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第7章生态环境监测技术7.1生态环境监测概述生态环境监测是对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过程及其变化趋势进行系统地观察、测量和评价的过程。本章主要介绍生态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目的与任务、监测方法及其发展趋势。通过生态环境监测,可以掌握生态系统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7.2生态遥感监测技术生态遥感监测技术是利用遥感技术对地表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分析的方法。本节主要介绍生态遥感监测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7.2.1生态遥感监测原理生态遥感监测基于电磁波与地表物体相互作用的理论,通过获取地表反射、辐射和散射的电磁波信息,反演地表生态环境参数。遥感平台包括卫星、飞机和无人机等,传感器类型有光学、红外、雷达等。7.2.2生态遥感监测方法生态遥感监测方法主要包括数据预处理、图像解译、参数反演和结果分析等步骤。数据预处理包括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和地理校正等;图像解译包括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自动解译;参数反演主要利用模型和算法,将遥感图像转化为生态参数;结果分析则对反演得到的生态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7.2.3生态遥感监测应用生态遥感监测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广泛应用:(1)生物量估算:通过遥感数据反演植被生物量、叶面积指数等参数,为森林资源调查和碳循环研究提供数据支持。(2)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监测:监测不同时间尺度下土地利用类型和覆盖度的变化,评估生态环境变化趋势。(3)生态灾害监测:如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灾害的监测,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4)生物多样性保护:评估生物多样性分布、生境质量和生态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7.3生物监测技术生物监测技术是利用生物体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通过对生物体生理、生化、行为等指标的监测,评估生态环境质量的方法。本节主要介绍生物监测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7.3.1生物监测原理生物监测基于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生物体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揭示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生物监测具有灵敏度高、实时性强、原位监测等特点。7.3.2生物监测方法生物监测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生理生化监测:通过对生物体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评估环境污染程度。(2)行为监测:观察生物体行为变化,如迁徙、繁殖、摄食等,分析生态环境质量。(3)生态位监测:分析生物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生态位宽度,评估生态环境状况。(4)生物标志物监测:利用生物标志物作为环境污染的指示物,评估生态环境质量。7.3.3生物监测应用生物监测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广泛应用:(1)水环境监测:通过监测水生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生理状态,评价水体污染程度。(2)土壤环境监测:利用土壤生物指标,评估土壤污染状况和生态风险。(3)大气环境监测:通过监测植物叶片损伤、生理指标等,评估大气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噪声监测:通过观察生物体对噪声的反应,评价噪声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章对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生态遥感监测和生物监测技术。这些技术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第8章环境监测数据采集与处理8.1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环境监测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是保证环境监测准确性和时效性的关键环节。本节主要介绍环境监测中常用的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8.1.1数据采集技术(1)传感器技术:介绍各类环境监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功能参数及选用方法。(2)自动监测技术:分析自动监测系统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包括水质、大气、土壤等领域的自动监测技术。(3)无线传感网络技术:探讨无线传感网络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包括节点布置、数据传输等。8.1.2数据传输技术(1)有线传输技术:介绍有线传输技术在环境监测数据传输中的应用,如光纤、双绞线等。(2)无线传输技术:分析无线传输技术在环境监测数据传输中的应用,包括GPRS、3G/4G、LoRa等。(3)网络传输技术:探讨基于互联网的环境监测数据传输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等。8.2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对于挖掘环境监测数据的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介绍环境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方法。8.2.1数据预处理(1)数据清洗:介绍数据清洗的方法,包括缺失值处理、异常值检测等。(2)数据规范化:分析数据规范化的方法,如归一化、标准化等。(3)数据转换:探讨数据转换的方法,包括数据离散化、数据降维等。8.2.2数据分析方法(1)统计分析:介绍环境监测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如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等。(2)机器学习:分析机器学习算法在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如聚类、分类、预测等。(3)深度学习:探讨深度学习技术在环境监测数据分析中的应用,如卷积神经网络、循环神经网络等。8.3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环境监测数据管理是对环境监测数据的有效组织、存储、检索和维护。本节主要介绍环境监测数据管理的方法和措施。8.3.1数据组织与存储(1)数据模型:介绍环境监测数据组织的数据模型,如关系模型、对象模型等。(2)数据库技术:分析关系数据库、NoSQL数据库等在环境监测数据存储中的应用。(3)数据仓库:探讨数据仓库技术在环境监测数据管理中的应用。8.3.2数据检索与维护(1)数据查询:介绍环境监测数据查询的方法,如SQL查询、全文检索等。(2)数据维护:分析环境监测数据维护的方法,包括数据备份、数据恢复等。(3)数据安全:探讨环境监测数据安全管理的方法,如访问控制、数据加密等。第9章环境监测仪器及其校准9.1环境监测仪器概述环境监测仪器作为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工具,其功能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性。本章主要介绍环境监测仪器的分类、功能及其在环境监测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环境监测仪器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大气污染物监测仪器、水质污染物监测仪器、土壤污染物监测仪器等。9.2常用环境监测仪器及其原理9.2.1大气污染物监测仪器(1)颗粒物监测仪:采用光散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