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工作手册_第1页
环境监测工作手册_第2页
环境监测工作手册_第3页
环境监测工作手册_第4页
环境监测工作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监测工作手册TOC\o"1-2"\h\u24760第1章环境监测概述 4204311.1环境监测的定义与目的 426001.2环境监测的分类与任务 411438第2章环境监测标准与法规 5222962.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5199312.1.1概述 5173422.1.2法律层面 5243212.1.3法规层面 5133502.1.4规范性文件 599512.2环境监测标准与技术规范 58742.2.1概述 5281862.2.2环境监测标准 545502.2.3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634542.2.4环境监测技术导则 628750第3章环境监测技术方法 6264663.1环境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 6325893.1.1采样准备 6279123.1.2采样方法 6155063.1.3样品预处理 761973.2环境监测分析方法 7105533.2.1化学分析法 7169823.2.2物理分析法 7109323.3环境监测仪器设备 7199423.3.1大气监测仪器 7105273.3.2水质监测仪器 7317343.3.3土壤监测仪器 832031第4章大气环境监测 8222764.1大气污染物监测 845804.1.1监测项目 896094.1.2监测方法 810244.1.3监测点位布设 8107164.1.4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831204.2大气质量评价 8251924.2.1评价标准与方法 8157014.2.2评价结果与应用 8215674.3大气污染源监测 859204.3.1污染源分类 9316304.3.2监测内容与方法 9151744.3.3污染源监测点位布设 962784.3.4数据处理与分析 9166994.3.5污染源监管 91202第5章水环境监测 9175935.1水质监测 9235065.1.1监测目的 9280725.1.2监测范围 9237315.1.3监测指标 9256335.1.4监测方法 9188415.1.5数据处理与分析 9311345.2水体污染源监测 933855.2.1监测目的 10226785.2.2监测对象 10205745.2.3监测指标 10220435.2.4监测方法 10198665.2.5数据处理与分析 1074675.3水生态监测 10234875.3.1监测目的 10270975.3.2监测内容 10115145.3.3监测方法 10313565.3.4数据处理与分析 10285975.3.5重点关注区域 1020350第6章土壤环境监测 10101676.1土壤污染监测 10221506.1.1监测内容 1023286.1.2监测方法 11174266.1.3监测频次 11112686.2土壤质量评价 11140126.2.1评价方法 11264656.2.2评价指标 11229676.2.3评价标准 11209476.3农用地土壤环境监测 11103276.3.1监测内容 1191406.3.2监测方法 11170446.3.3监测频次 11189376.3.4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 11749第7章噪声与振动监测 12146227.1噪声监测 12184517.1.1监测目的 12185727.1.2监测范围 12146617.1.3监测方法 12251157.1.4监测频次 12169727.2振动监测 12283047.2.1监测目的 12113707.2.2监测范围 12285077.2.3监测方法 1291537.2.4监测频次 12304197.3噪声与振动污染源监测 12135667.3.1监测目的 12316857.3.2监测对象 13279797.3.3监测方法 13107747.3.4监测要求 13222257.3.5数据处理与分析 138637第8章辐射环境监测 1377648.1辐射剂量率监测 13241738.1.1监测目的与意义 13211708.1.2监测方法与设备 1355388.1.3监测程序与要求 14300238.2放射性污染监测 1415138.2.1监测目的与意义 1426938.2.2监测方法与设备 14188438.2.3监测程序与要求 1551898.3辐射防护与安全 1542118.3.1辐射防护原则 15275428.3.2辐射防护措施 15324048.3.3辐射安全要求 1524090第9章生态环境监测 1594679.1生态状况监测 16212939.1.1监测目的 16262439.1.2监测内容 1680479.1.3监测方法 16301639.2生物多样性监测 1685479.2.1监测目的 16153449.2.2监测内容 16225929.2.3监测方法 16133979.3生态风险评估 16282119.3.1风险评估目的 16293649.3.2风险评估内容 17147379.3.3风险评估方法 1726572第10章环境监测数据管理与信息发布 17533210.1环境监测数据管理 172611310.1.1数据采集与整理 171110110.1.2数据存储与备份 171115410.1.3数据共享与交换 17237410.2环境监测数据统计分析 171014610.2.1数据分析方法 172836810.2.2环境质量评价 18626110.2.3预测与预警模型 181130810.3环境信息发布与公开 182163610.3.1信息发布内容 181247010.3.2信息发布渠道 182390310.3.3信息公开与社会参与 18431310.3.4环境宣传教育与培训 18第1章环境监测概述1.1环境监测的定义与目的环境监测是指通过系统地采集、分析、评价环境中各种污染物质和生态变化的信息,以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变化趋势和潜在风险,从而为环境管理、污染防控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的活动。环境监测的目的主要包括:(1)了解和评价环境质量现状,为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提供依据;(2)预警和防范环境风险,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态安全;(3)监测污染源和污染物排放情况,督促企业落实环保措施,提高污染防治水平;(4)评估环境治理效果,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支持;(5)为环境科研、教育和公众参与提供基础数据和信息服务。1.2环境监测的分类与任务环境监测可分为以下几类:(1)按照监测对象划分,环境监测可分为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声环境监测、放射性监测和生态监测等。(2)按照监测目的划分,环境监测可分为例行监测、预警监测、应急监测、专项监测和科研监测等。环境监测的主要任务包括:(1)收集和整理环境监测数据,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数据体系;(2)对各类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价,揭示环境质量状况、变化趋势和潜在风险;(3)及时发觉环境污染问题,为环境执法和污染源治理提供技术支持;(4)开展环境监测技术研究,提高环境监测能力;(5)推广应用环境监测成果,为环境决策、管理和科研提供支持;(6)加强环境监测队伍建设,提高环境监测人员素质;(7)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其他环境监测任务。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工作中,应严格遵循环境监测规范和标准,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第2章环境监测标准与法规2.1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2.1.1概述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规范环境行为、保障环境权益、维护生态环境的基础性、制度性安排。本节主要介绍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构成、主要法律法规及其相互关系。2.1.2法律层面我国环境保护法律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这些法律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基本要求。2.1.3法规层面环境保护法规主要包括国务院发布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这些法规对环境保护法律的具体实施进行了细化,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操作指南。2.1.4规范性文件环境保护规范性文件包括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如指导意见、通知、办法等。这些文件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起到了补充和指导作用。2.2环境监测标准与技术规范2.2.1概述环境监测标准与技术规范是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对于保证监测数据质量、提高监测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节主要介绍我国环境监测标准与技术规范的基本情况、分类及主要内容。2.2.2环境监测标准环境监测标准分为国家、行业和地方三级。国家标准主要包括《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等;行业标准主要包括各类污染物排放标准、监测方法标准等;地方标准根据地方环境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2.2.3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主要包括监测方法、监测规范、监测质量管理与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内容。这些技术规范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技术指导,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科学性。2.2.4环境监测技术导则环境监测技术导则是针对特定环境要素或污染物类别制定的具有指导性的技术文件。它们对监测方法、监测布点、监测频次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以上介绍,可以看出环境监测标准与法规在我国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地位。环境监测工作人员应认真学习和掌握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科学、规范、高效开展。第3章环境监测技术方法3.1环境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环境样品的采集与预处理是环境监测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影响到监测结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下是环境样品采集与预处理的基本要求及方法。3.1.1采样准备(1)明确监测目的和对象,制定合理的采样计划。(2)选择合适的采样工具和容器,保证采样工具的清洁和完好。(3)备齐必要的采样辅助材料,如采样袋、滤纸、手套等。3.1.2采样方法(1)大气样品:采用有动力采样、被动采样等方法,根据监测项目选择合适的采样流量和时间。(2)水样品:采用瞬时采样、定时采样等方法,根据监测目的和水质条件选择合适的采样点位和深度。(3)土壤样品:采用网格布点、随机布点等方法,根据土壤类型和监测项目选择合适的采样深度和数量。3.1.3样品预处理(1)去除样品中的杂质,如过滤、沉淀等。(2)样品的保存和运输,保证样品在规定时间内保持稳定。(3)对样品进行必要的化学或物理处理,如消解、富集等,以适应分析测试的要求。3.2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环境监测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化学分析法和物理分析法,以下列举了几种常用的分析方法。3.2.1化学分析法(1)分光光度法:利用化学反应有色物质,通过测定吸光度对环境样品中的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2)原子吸收光谱法:通过测定样品中金属元素的原子吸收强度,实现金属元素的定量分析。(3)气相色谱法:适用于挥发性有机物、多氯联苯等组分的定性与定量分析。3.2.2物理分析法(1)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适用于多元素同时测定,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好等特点。(2)X射线荧光光谱法:用于快速、无损地测定固体样品中的元素组成。3.3环境监测仪器设备环境监测仪器设备是实现环境监测目标的重要工具,以下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环境监测仪器设备。3.3.1大气监测仪器(1)空气质量监测仪:用于测定大气中的SO2、NO2、PM10、PM2.5等污染物浓度。(2)便携式气体检测仪:用于现场快速检测有毒有害气体浓度。3.3.2水质监测仪器(1)水质自动监测站:用于在线监测水质参数,如pH、浊度、溶解氧等。(2)水质采样器:用于自动或手动采集水样。3.3.3土壤监测仪器(1)土壤重金属分析仪:用于测定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2)土壤有机质测定仪:用于测定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通过上述环境监测技术方法的介绍,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指导。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监测目的、监测项目及现场条件,合理选择和运用这些方法,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第4章大气环境监测4.1大气污染物监测4.1.1监测项目本节主要阐述大气污染物监测的相关项目,包括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颗粒物(PM10、PM2.5)、臭氧(O3)、一氧化碳(CO)等。4.1.2监测方法介绍大气污染物监测的常见方法,包括手工监测和自动监测技术。具体涉及采样、分析、数据处理等环节。4.1.3监测点位布设根据监测目的和区域特点,合理布设大气污染物监测点位,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可比性。4.1.4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从采样、运输、分析、数据处理等环节,严格实施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措施,保证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4.2大气质量评价4.2.1评价标准与方法依据国家和地方大气质量标准,采用指数法、综合指数法等评价方法,对大气质量进行评价。4.2.2评价结果与应用根据大气质量评价结果,分析区域大气污染状况,为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4.3大气污染源监测4.3.1污染源分类根据大气污染源的特点,将其分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两大类。4.3.2监测内容与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污染源,明确监测内容和方法,包括排放浓度、排放量、排放速率等。4.3.3污染源监测点位布设根据污染源分布、排放特征等因素,合理布设监测点位,保证监测数据的准确性。4.3.4数据处理与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评估污染源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为污染源治理提供依据。4.3.5污染源监管结合大气污染源监测结果,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保证污染物排放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第5章水环境监测5.1水质监测5.1.1监测目的水质监测旨在掌握我国水体的水质状况,及时发觉和控制水污染,保障水环境安全,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提供科学依据。5.1.2监测范围水质监测范围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近岸海域等各类水体。5.1.3监测指标水质监测指标包括常规水质参数、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生物毒性等。5.1.4监测方法采用国家标准方法进行水质监测,包括现场快速监测和实验室分析。5.1.5数据处理与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校核、统计分析,评价水质状况,找出污染原因,提出防治措施。5.2水体污染源监测5.2.1监测目的水体污染源监测旨在掌握各类污染源对水环境的影响,为污染源治理和总量控制提供依据。5.2.2监测对象监测对象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等。5.2.3监测指标根据污染源特点,选择相应的监测指标,包括污染物浓度、排放量等。5.2.4监测方法采用现场采样、在线监测、遥感等技术进行污染源监测。5.2.5数据处理与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评估污染源对水环境的影响程度,为污染源治理提供科学依据。5.3水生态监测5.3.1监测目的水生态监测旨在了解水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演变趋势,为水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5.3.2监测内容监测内容包括水生生物多样性、水质生物指标、生态系统健康等。5.3.3监测方法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分析、遥感监测等方法进行水生态监测。5.3.4数据处理与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评价水生态系统的状况,揭示生态问题,提出保护措施。5.3.5重点关注区域重点关注水源地、生态敏感区、重要湿地等水生态保护关键区域。第6章土壤环境监测6.1土壤污染监测6.1.1监测内容土壤污染监测主要包括对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及生物污染物等的监测。重点监测我国土壤污染防控的重点污染物。6.1.2监测方法采用现场采样、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监测。现场采样主要包括表层土壤采样、深层土壤采样和土壤剖面采样等;实验室分析主要包括污染物含量测定、污染物形态分析等。6.1.3监测频次根据土壤污染状况、污染源变化及环境管理需求,确定合理的监测频次。一般建议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土壤污染监测。6.2土壤质量评价6.2.1评价方法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综合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等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判断土壤质量状况。6.2.2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包括土壤污染物的浓度、土壤质地、土壤肥力、土壤生物多样性等。6.2.3评价标准参照国家及地方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结合监测区域土壤背景值和生态环境需求,制定土壤质量评价标准。6.3农用地土壤环境监测6.3.1监测内容农用地土壤环境监测主要包括土壤污染状况、土壤肥力状况、土壤生物状况等。6.3.2监测方法采用现场调查、采样分析、遥感监测等方法进行农用地土壤环境监测。6.3.3监测频次根据农业生产需求、土壤环境变化及环境管理要求,确定监测频次。一般建议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农用地土壤环境监测。6.3.4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参照国家及地方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结合农用地土壤环境监测结果,对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第7章噪声与振动监测7.1噪声监测7.1.1监测目的噪声监测旨在评估环境噪声水平,掌握噪声污染状况,为制定噪声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7.1.2监测范围噪声监测范围包括城市区域、交通干道、工业企业和居民区等。7.1.3监测方法采用声级计、噪声监测仪器等进行现场监测,按照《环境噪声监测技术规范》进行操作。7.1.4监测频次根据监测目的和区域特点,合理制定监测频次,一般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监测。7.2振动监测7.2.1监测目的振动监测旨在评估环境振动水平,掌握振动污染状况,为制定振动污染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7.2.2监测范围振动监测范围包括城市轨道交通、工业企业、建筑施工等可能产生振动污染的区域。7.2.3监测方法采用振动传感器、振动监测仪器等进行现场监测,按照《环境振动监测技术规范》进行操作。7.2.4监测频次根据监测目的和区域特点,合理制定监测频次,一般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监测。7.3噪声与振动污染源监测7.3.1监测目的噪声与振动污染源监测旨在查明污染源及其排放状况,为制定污染源治理措施提供依据。7.3.2监测对象监测对象包括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施工等可能产生噪声与振动的污染源。7.3.3监测方法采用现场监测、在线监测、调查问卷等方法,对污染源进行详细调查和监测。7.3.4监测要求对污染源监测要求如下:(1)监测数据应真实、准确、可靠;(2)监测项目应齐全,包括噪声、振动等;(3)监测频次应根据污染源特点和管理需求制定,保证监测效果。7.3.5数据处理与分析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查明污染源排放强度、影响范围和污染程度,为污染防治提供依据。第8章辐射环境监测8.1辐射剂量率监测8.1.1监测目的与意义辐射剂量率监测是评估辐射环境安全状况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辐射剂量率的实时监测,可以掌握辐射水平变化趋势,为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8.1.2监测方法与设备(1)监测方法(1)便携式辐射剂量率仪监测法;(2)固定式辐射剂量率监测站监测法;(3)飞行监测法;(4)车载监测法。(2)监测设备(1)便携式辐射剂量率仪;(2)固定式辐射剂量率监测站;(3)飞行监测设备;(4)车载监测设备。8.1.3监测程序与要求(1)监测程序(1)确定监测范围和对象;(2)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3)制定监测计划;(4)开展监测工作;(5)数据处理与分析;(6)提交监测报告。(2)监测要求(1)保证监测设备功能稳定;(2)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规定进行监测;(3)监测数据应真实、可靠;(4)监测人员应具备相应资质。8.2放射性污染监测8.2.1监测目的与意义放射性污染监测旨在掌握放射性物质在环境中的分布、迁移和转化规律,评估放射性污染对环境和公众健康的影响,为放射性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8.2.2监测方法与设备(1)监测方法(1)地面放射性污染监测;(2)水体放射性污染监测;(3)大气放射性污染监测;(4)生物放射性污染监测。(2)监测设备(1)地面放射性污染监测设备;(2)水体放射性污染监测设备;(3)大气放射性污染监测设备;(4)生物放射性污染监测设备。8.2.3监测程序与要求(1)监测程序(1)确定监测范围和对象;(2)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3)制定监测计划;(4)开展监测工作;(5)数据处理与分析;(6)提交监测报告。(2)监测要求(1)保证监测设备功能稳定;(2)按照国家标准和行业规定进行监测;(3)监测数据应真实、可靠;(4)监测人员应具备相应资质。8.3辐射防护与安全8.3.1辐射防护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分类管理,分级防护;(3)最优化原则;(4)个人防护与集体防护相结合。8.3.2辐射防护措施(1)外照射防护措施;(2)内照射防护措施;(3)辐射应急处理。8.3.3辐射安全要求(1)辐射安全法律法规;(2)辐射安全管理制度;(3)辐射安全防护设施;(4)辐射安全培训与教育。第9章生态环境监测9.1生态状况监测9.1.1监测目的生态状况监测旨在评估我国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