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_第1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_第2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_第3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_第4页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TOC\o"1-2"\h\u5438第1章引言 4202601.1编制背景 4178581.2编制依据 4235911.3适用范围 513482第2章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要求 5309122.1评价程序 585942.1.1项目立项阶段 5281752.1.2评价准备阶段 52992.1.3评价实施阶段 6137772.1.4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617622.1.5报告审查和审批 6235072.2评价要求 612822.2.1科学性 6205172.2.2客观性 678352.2.3全面性 6224742.2.4动态性 6250792.2.5可比性 6307072.3评价标准 6223742.3.1国家和地方标准 6225372.3.2行业标准 6121902.3.3特定标准 7146102.3.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标准 7220322.3.5社会影响评价标准 721813第3章项目分析 738013.1项目概况 7205853.1.1项目背景 7177153.1.2项目目的 7275413.1.3项目地理位置 757903.1.4所属行业 7301193.2项目组成与工艺流程 7184513.2.1项目组成 847153.2.2工艺流程 8322503.3项目规模与布局 8279563.3.1项目规模 853183.3.2项目布局 8239413.3.3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810070第4章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 9303114.1环境影响识别 9311284.1.1项目特征分析 9320154.1.2环境影响因素识别 9289224.2评价因子筛选 9271294.2.1评价因子选取原则 9209094.2.2评价因子确定 9285874.3评价范围与时段 10283674.3.1评价范围 1073534.3.2评价时段 1011496第5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068525.1污染源分析 10290335.1.1污染源识别 10231705.1.2污染源调查与评估 10120445.1.3污染源排放清单 10156465.2环境空气质量影响预测 10323245.2.1预测方法与模型 1034345.2.2预测范围与时间 11271695.2.3预测结果分析 11285945.3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与卫生防护距离 1175025.3.1防护距离计算 11259175.3.2防护距离设置 11143625.4环境保护措施 11104265.4.1污染源治理措施 1181025.4.2通风与扩散措施 1149065.4.3监测与管理措施 11224525.4.4敏感区域保护措施 1129960第6章水环境影响评价 11173166.1水污染源分析 11280916.1.1污染源识别 11206416.1.2污染源强分析 12234516.2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 12230656.2.1预测方法 1243636.2.2预测情景设置 12253186.2.3预测结果分析 1280526.3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 12206966.3.1预测方法 12202756.3.2预测情景设置 1214106.3.3预测结果分析 12214146.4水环境保护措施 12180376.4.1污染源治理措施 1212856.4.2水环境保护措施 13144166.4.3监测与管理 13301256.4.4生态保护与恢复 132892第7章声环境影响评价 1399817.1声源分析 13115667.1.1声源识别 135127.1.2声源评估 13132537.2声环境质量影响预测 1367727.2.1预测方法 1331677.2.2预测范围与情景设置 14140587.2.3预测结果分析 1481517.3声环境保护措施 14120557.3.1声源控制 14225747.3.2传播途径控制 14311257.3.3接收端保护 1471157.3.4环境管理与监测 1419608第8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5132688.1生态影响识别 1544568.1.1生态系统类型及特征 15323238.1.2生态影响源识别 15104038.1.3生态影响途径与范围 1545088.2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15116668.2.1调查方法 15264908.2.2生态现状评价 1564208.2.3生态问题识别 1531418.3生态影响预测 15268558.3.1预测方法 1514858.3.2预测内容 15221198.3.3预测结果 16285848.4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6163648.4.1生物多样性保护 168918.4.2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保护 16170078.4.3生态监测与管理 16134678.4.4环境友好型措施 1611565第9章社会影响评价 164259.1社会影响识别 1618679.1.1项目对人口的影响 16297169.1.2项目对就业的影响 16245359.1.3项目对收入与经济的影响 16175779.1.4项目对社会保障的影响 1688559.1.5项目对社会组织与社区的影响 1655229.1.6项目对文化、教育及健康的影响 17165149.2社会现状调查与评价 17300759.2.1人口现状调查 17125119.2.2经济现状调查 17155449.2.3社会组织与社区现状调查 17144159.2.4文化、教育及健康现状调查 1773169.2.5社会保障现状调查 1734179.3社会影响预测 17149079.3.1人口影响预测 17282119.3.2就业影响预测 17148159.3.3经济影响预测 1866119.3.4社会组织与社区影响预测 1810239.3.5文化、教育及健康影响预测 18283069.4社会保障措施 1876829.4.1人口保障措施 18171309.4.2经济保障措施 18308459.4.3社会组织与社区保障措施 18289449.4.4文化、教育及健康保障措施 18268509.4.5社会保险及救助措施 1852459.4.6社会影响监测与评估 1829032第10章环境影响减缓措施与监测管理 191245210.1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192084110.1.1制定原则与目标 192928110.1.2减缓措施内容 192702410.2环境监测与管理 19254210.2.1监测方案制定 19679110.2.2监测设施建设与管理 191877410.2.3环境管理 191485410.3环境保护设施设计及验收 192145010.3.1设计要求 202290210.3.2验收标准 201951410.3.3验收程序 201292910.4环境影响跟踪评价与后评价 20976510.4.1跟踪评价 202899510.4.2后评价 20第1章引言1.1编制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各类建设项目日益增多,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明确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为保证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制定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指南成为一项重要工作。本指南旨在为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者提供一套系统、完整的技术规范,以指导其在评价过程中正确开展工作,提高评价质量,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1.2编制依据本指南的编制依据主要包括以下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4)相关行业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5)国家及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技术规范;(6)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与实践。1.3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类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包括新建、扩建、改建和迁建项目。具体适用范围如下:(1)工业类建设项目;(2)基础设施类建设项目;(3)房地产类建设项目;(4)区域开发类建设项目;(5)其他对环境有显著影响的建设项目。本指南不适用于放射性建设项目、生态影响评价以及特殊环境影响评价。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根据建设项目特点和环境特点,结合地方环境保护要求,灵活运用本指南。第2章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要求2.1评价程序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是保证评价工作科学、规范进行的重要环节。以下为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程序:2.1.1项目立项阶段(1)项目可行性研究:分析项目的可行性,明确项目的建设目标、规模、工艺流程等。(2)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根据项目特点,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或报告表。2.1.2评价准备阶段(1)收集资料:收集与项目相关的政策、法规、规划、环境现状等资料。(2)确定评价范围和评价因子:根据项目影响范围和特点,确定评价范围和评价因子。(3)制定评价方案:明确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和评价工作程序。2.1.3评价实施阶段(1)现场调查:对项目周边环境进行实地调查,获取环境现状数据。(2)影响分析:分析项目施工、运营等阶段对环境的影响。(3)预测与评价:根据影响分析结果,预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并进行评价。2.1.4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汇总评价成果,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2.1.5报告审查和审批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接受相关部门的审查和审批。2.2评价要求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如下:2.2.1科学性评价工作应基于科学理论和方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2.2.2客观性评价工作应客观公正,避免主观臆断,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2.2.3全面性评价内容应涵盖项目对环境的所有可能影响,保证评价的全面性。2.2.4动态性评价工作应关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评价方法和内容。2.2.5可比性评价标准和方法应具有可比性,以便于不同项目之间的对比分析。2.3评价标准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如下:2.3.1国家和地方标准参照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标准和规划,制定评价标准。2.3.2行业标准依据行业特点,参考相关行业标准,制定评价标准。2.3.3特定标准针对项目特点和环境影响,制定特定的评价标准。2.3.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标准包括大气、水、土壤、噪声、生态等方面的影响评价标准。2.3.5社会影响评价标准包括人口、经济、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影响评价标准。遵循以上程序、要求和标准,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第3章项目分析3.1项目概况本章主要对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包括项目的背景、目的、地理位置、所属行业等。通过对项目概况的阐述,为后续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基础信息。3.1.1项目背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X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竞争力,本项目应运而生。项目旨在X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3.1.2项目目的本项目的主要目的是:1)提高X行业的产能;2)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3)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4)减轻对环境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3.1.3项目地理位置本项目位于X地区,地理坐标为X。项目所在地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为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了有利条件。3.1.4所属行业本项目属于X行业,该行业在我国的政策导向、市场需求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3.2项目组成与工艺流程本节主要介绍项目的组成、主要生产设施及工艺流程,为分析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提供依据。3.2.1项目组成本项目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主体工程:包括X、X、X等主要生产设施;2)辅助工程:包括X、X、X等辅助生产设施;3)公用工程:包括X、X、X等公共服务设施;4)环保工程:包括X、X、X等环保设施。3.2.2工艺流程本项目采用X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原料处理:对原料进行X处理,提高原料利用率;2)生产过程:通过X、X、X等工艺环节,生产出合格的产品;3)产品包装:对产品进行X包装,保证产品质量;4)废物处理: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X、X、X等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3.3项目规模与布局本节主要介绍项目的规模、布局及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为分析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提供参考。3.3.1项目规模本项目设计规模为X,年产量为X。项目达产后,将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经济效益。3.3.2项目布局本项目在布局上充分考虑了以下因素:1)生产流程的合理性:根据工艺流程,合理布置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和环保工程;2)安全、环保要求:保证项目在生产过程中满足安全、环保要求,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3)交通、物流便利性: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的交通、物流条件,降低运输成本。3.3.3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本项目在选址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与周边环境的关系,遵循以下原则:1)远离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2)避免对周边居民区、学校、医院等造成不利影响;3)保证项目周边有一定的安全防护距离,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第4章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4.1环境影响识别4.1.1项目特征分析本项目环境影响识别首先对项目的特征进行分析,包括项目的规模、布局、施工方式、运营模式等方面,以明确项目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4.1.2环境影响因素识别根据项目特征分析,识别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生态环境影响:项目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2)水环境影响:项目对地表水、地下水、水生态系统的影响;(3)大气环境影响:项目对空气质量、气候、大气生态系统的影响;(4)声环境影响:项目对周边声环境质量的影响;(5)固体废物影响:项目产生固体废物的种类、数量及处理处置方式;(6)土壤影响:项目对土壤质量、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7)社会经济影响:项目对周边地区人口、经济、交通、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影响;(8)文化遗产影响:项目对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影响。4.2评价因子筛选4.2.1评价因子选取原则评价因子的筛选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因子能反映项目对环境的实际影响;(2)完整性:涵盖项目可能产生的各类环境影响;(3)针对性:针对项目特点,突出重点环境影响;(4)可操作性:因子易于量化、评价和比较。4.2.2评价因子确定根据评价因子选取原则,结合项目特点,确定以下评价因子:(1)生态环境:生物量、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稳定性等;(2)水环境:水质、水量、水生态等;(3)大气环境:污染物浓度、排放量、气候参数等;(4)声环境:等效声级、声环境质量等;(5)固体废物:产生量、处理处置率、综合利用等;(6)土壤环境:土壤质量、污染风险等;(7)社会经济:人口、产值、交通、土地利用等;(8)文化遗产: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4.3评价范围与时段4.3.1评价范围评价范围包括项目直接影响区域和间接影响区域,具体如下:(1)直接影响区域:项目施工、运营等活动直接影响的区域;(2)间接影响区域:项目可能导致的环境影响传播、扩散的区域。4.3.2评价时段评价时段分为施工期、运营期和退役期三个阶段,具体如下:(1)施工期:项目施工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2)运营期:项目运营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3)退役期:项目退役阶段的环境影响评价。第5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5.1污染源分析5.1.1污染源识别针对项目所在区域,对可能产生大气污染的污染源进行识别,包括但不限于工业生产过程、燃料燃烧、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及存储运输等。5.1.2污染源调查与评估对已识别的污染源开展详细调查,收集相关资料,评估污染源的排放强度、排放高度、排放频率及排放物质等。5.1.3污染源排放清单根据调查与评估结果,建立污染源排放清单,明确各污染源排放的主要污染物种类、排放量及排放方式。5.2环境空气质量影响预测5.2.1预测方法与模型选择合适的大气扩散模型,如高斯扩散模型、ADMS模型等,结合项目所在区域的气象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预测污染物在环境空气中的扩散分布情况。5.2.2预测范围与时间确定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空间范围和时间长度,以满足不同评价等级的要求。5.2.3预测结果分析分析预测结果,评估项目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程度,重点关注污染物浓度分布、超标情况及潜在风险。5.3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与卫生防护距离5.3.1防护距离计算根据预测结果和相关规定,计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以保证周边敏感目标的安全。5.3.2防护距离设置结合项目特点、周边环境及敏感目标分布,合理设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和卫生防护距离。5.4环境保护措施5.4.1污染源治理措施针对污染源,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排放量,保证达标排放。5.4.2通风与扩散措施优化项目布局,加强通风与扩散条件,降低污染物在环境空气中的浓度。5.4.3监测与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大气污染监测体系,加强污染物排放监管,提高项目管理水平。5.4.4敏感区域保护措施针对周边敏感区域,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保证其环境空气质量满足相关规定。第6章水环境影响评价6.1水污染源分析6.1.1污染源识别(1)建设项目直接影响范围内涉及的污染源,包括点源、面源和线源。(2)分析污染源的性质、规模、排放方式、排放去向及排放污染物种类、浓度等。6.1.2污染源强分析(1)依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相关资料,确定污染源强。(2)结合污染源排放特征,分析污染源强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6.2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6.2.1预测方法(1)采用数学模型预测地表水环境影响,包括一维、二维和三维水质模型。(2)根据建设项目特点及预测目标,选择合适的预测模型。6.2.2预测情景设置(1)设计典型工况和非典型工况,分析不同工况下的地表水环境影响。(2)考虑建设项目施工期、运行期和退役期等不同阶段的地表水环境影响。6.2.3预测结果分析(1)分析预测结果,评价地表水环境影响的范围、程度和持续时间。(2)关注敏感区域和敏感时段的地表水环境影响。6.3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6.3.1预测方法(1)采用数值模型预测地下水环境影响,包括水流模型和溶质运移模型。(2)结合建设项目特点,选择合适的预测模型。6.3.2预测情景设置(1)设置不同情景,分析地下水污染途径、扩散范围和污染程度。(2)考虑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长期性和复杂性。6.3.3预测结果分析(1)分析预测结果,评价地下水环境影响的范围、程度和持续时间。(2)关注敏感区域和敏感时段的地下水环境影响。6.4水环境保护措施6.4.1污染源治理措施(1)根据污染源特点,采取相应的污染治理措施,保证污染物排放满足相关标准。(2)优化污染源布局,减少污染物对水环境的影响。6.4.2水环境保护措施(1)针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2)加强建设项目施工期、运行期和退役期的环境监管,保证水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实施。6.4.3监测与管理(1)建立水环境监测体系,对污染源和受影响地表水、地下水进行定期监测。(2)制定应急预案,防范水环境污染。6.4.4生态保护与恢复(1)结合建设项目特点,采取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维护水生态系统功能。(2)关注湿地、水源保护区等敏感区域的生态保护。第7章声环境影响评价7.1声源分析7.1.1声源识别在本章节中,首先对建设项目中可能产生噪声的声源进行识别,包括固定声源、移动声源和临时声源等。分析各类声源的特点、噪声级、频率特性及其排放规律。7.1.2声源评估对识别出的声源进行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噪声级评估:对各类声源的噪声级进行测量和计算,明确其噪声级范围;(2)频率特性分析:分析声源的频率特性,了解其对环境噪声的贡献;(3)排放规律分析:分析声源排放噪声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为后续预测和评价提供依据。7.2声环境质量影响预测7.2.1预测方法选择合适的声环境质量影响预测方法,包括经验模型、数值模型和模拟模型等,结合项目特点进行预测。7.2.2预测范围与情景设置根据项目规模、声源特性和环境条件,确定声环境质量影响的预测范围。设置不同情景,包括正常工况、异常工况和极端工况等,分析声环境质量受影响的情况。7.2.3预测结果分析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噪声级分布:分析预测范围内噪声级的分布情况,确定噪声影响程度;(2)敏感目标影响分析:分析声环境质量对敏感目标(如居民区、学校、医院等)的影响程度;(3)声环境质量达标情况:评价预测范围内声环境质量是否满足相关标准要求。7.3声环境保护措施7.3.1声源控制针对建设项目声源特点,提出以下声源控制措施:(1)选用低噪声设备和技术;(2)优化声源布局,减少声源对敏感目标的影响;(3)加强声源维护与管理,保证其正常运行。7.3.2传播途径控制针对声环境质量影响预测结果,采取以下传播途径控制措施:(1)设置声屏障,降低声波的传播;(2)利用地形地貌、建筑物等自然和人工屏障,减少声波传播;(3)合理规划项目布局,避免声波传播叠加效应。7.3.3接收端保护针对敏感目标,采取以下接收端保护措施:(1)加强敏感目标的声环境监测,及时掌握声环境质量状况;(2)对受影响较大的敏感目标,采取搬迁、隔音等措施;(3)加强对居民的宣传教育,提高其声环境保护意识。7.3.4环境管理与监测建立健全环境管理与监测制度,保证声环境保护措施的实施效果:(1)制定声环境保护方案,明确责任主体;(2)开展声环境监测,定期评估声环境质量;(3)针对发觉的问题,及时调整和优化声环境保护措施。第8章生态环境影响评价8.1生态影响识别8.1.1生态系统类型及特征在本节中,将根据项目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气候特征,识别涉及的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特征,包括森林、草原、湿地、水域等。8.1.2生态影响源识别分析项目在规划、建设、运营等阶段可能产生的生态影响源,如土地利用变化、生物多样性损失、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等。8.1.3生态影响途径与范围阐述生态影响通过空气、水、土壤等介质传播的途径,以及影响的空间和时间范围。8.2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8.2.1调查方法详细介绍生态现状调查的方法,包括野外调查、资料收集、遥感解译等。8.2.2生态现状评价根据调查结果,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等方面评价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现状。8.2.3生态问题识别分析项目所在区域生态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如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退化等。8.3生态影响预测8.3.1预测方法选用合适的生态影响预测方法,如生态模型、情景分析等,预测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8.3.2预测内容预测项目在规划、建设、运营等阶段对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等方面的影响。8.3.3预测结果根据预测方法,给出项目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定量或定性结果。8.4生态环境保护措施8.4.1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针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措施,如保护关键生境、建立生态廊道等。8.4.2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保护制定保护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措施,如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优化土地利用等。8.4.3生态监测与管理建立生态监测体系,制定生态保护管理制度,保证项目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得到有效控制。8.4.4环境友好型措施推广环境友好型技术和管理措施,降低项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9章社会影响评价9.1社会影响识别9.1.1项目对人口的影响人口规模及结构变化人口迁移与安置9.1.2项目对就业的影响就业机会的增加与减少劳动力市场需求与供给9.1.3项目对收入与经济的影响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地区经济增长与分配9.1.4项目对社会保障的影响社会福利与保障体系的变动社会保险及救助政策的变化9.1.5项目对社会组织与社区的影响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社区稳定性的影响9.1.6项目对文化、教育及健康的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教育资源的变化公共卫生及健康水平的影响9.2社会现状调查与评价9.2.1人口现状调查人口数量、结构与分布人口增长趋势9.2.2经济现状调查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9.2.3社会组织与社区现状调查社会组织结构及功能社区治理与居民参与9.2.4文化、教育及健康现状调查文化传承与保护教育资源与服务公共卫生设施与服务9.2.5社会保障现状调查社会福利与保障政策社会保险及救助制度的实施9.3社会影响预测9.3.1人口影响预测项目实施后人口规模及结构变化人口迁移与安置的预测9.3.2就业影响预测项目带来的就业机会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9.3.3经济影响预测项目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化趋势9.3.4社会组织与社区影响预测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趋势社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