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实务手册_第1页
环境影响评价实务手册_第2页
环境影响评价实务手册_第3页
环境影响评价实务手册_第4页
环境影响评价实务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影响评价实务手册TOC\o"1-2"\h\u5320第1章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3265331.1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与目的 3301081.2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与要求 392791.3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体系 42605第2章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流程 4206212.1评价准备阶段 4276182.1.1项目分析 424852.1.2文献资料收集 4284732.1.3评价范围与评价标准 457312.1.4评价方法与工具 570872.2评价工作阶段 5219212.2.1环境影响识别 5234822.2.2环境现状调查 5146732.2.3环境影响预测 5281172.2.4环境影响评价 5208952.3评价报告编制阶段 599032.3.1报告编制 5227592.3.2公众参与 5220042.3.3报告审查 5276172.4评价审批与后评价阶段 5272162.4.1评价审批 5143522.4.2环保设施设计与施工 657872.4.3环境监测与后评价 631431第3章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 623823.1环境影响识别方法 6156853.1.1环境矩阵分析法 642713.1.2问卷调查法 6242403.1.3现场踏勘法 664913.1.4专家咨询法 6171523.2评价因子筛选方法 687213.2.1指标体系法 6302253.2.2主成分分析法 7222533.2.3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7195723.2.4逐步回归分析法 7223953.3确定评价范围与评价标准 760843.3.1评价范围的确定 715993.3.2评价标准的确定 729307第4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7301234.1环境现状调查方法 719544.1.1文献资料法 7260094.1.2现场踏勘法 873764.1.3问卷调查法 876204.1.4专家访谈法 864834.1.5监测分析法 853304.2环境现状评价方法 8234224.2.1单因子评价法 843374.2.2综合评价法 8300534.2.3生态评价法 856514.2.4社会影响评价法 8298484.3环境问题识别与成因分析 9223474.3.1环境问题识别 9134684.3.2成因分析 9194214.3.3影响程度评估 931275第5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9199655.1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9178015.1.1经验预测法 962225.1.2物理模型预测法 9318575.1.3数学模型预测法 9247415.2环境影响评价模型 9205745.2.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模型 104165.2.2水环境影响评价模型 10113355.2.3噪声环境影响评价模型 10291825.3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分析 1033295.3.1环境影响程度分析 10327545.3.2环境影响范围分析 104815.3.3环境保护措施有效性分析 10142695.3.4环境风险分析 1016223第6章环境保护措施与方案设计 10226036.1环境保护措施设计原则 10152936.2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135126.3水污染防治措施 11199716.4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措施 1110460第7章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12189017.1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方法 1211017.1.1成本效益分析法 1299597.1.2市场价值法 1226937.1.3替代成本法 12310017.1.4愿意支付法 12117787.2环境影响经济损益评价 12262507.2.1确定评价范围 12275477.2.2确定评价指标 12294687.2.3评价方法选择 13287777.2.4评价结果分析 13300187.3环境保护投资估算与经济效益分析 1320257.3.1环境保护投资估算 13261267.3.2经济效益分析 1323623第8章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 1337968.1公众参与的目的与意义 1386928.2公众参与的实施程序 14268588.3公众参与的组织与保障 1420724第9章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 15266909.1评价报告编制要求与规范 15249649.1.1编制要求 15286569.1.2编制规范 15284219.2评价报告结构与内容 15265969.2.1结构 15315839.2.2内容 15259429.3评价报告审查与修改 1677219.3.1审查 1691469.3.2修改 161624第10章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与实务操作 161490710.1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 161083310.2环境影响评价实务操作要点 17665710.3环境影响评价经验与启示 17第1章环境影响评价概述1.1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与目的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简称EIA)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前、实施过程中及实施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措施的一种系统性活动。其目的是保证建设项目在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环境保护的要求,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2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与要求环境影响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即在项目规划和实施阶段,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源头控制。(2)全面评价,突出重点。评价范围应涵盖建设项目可能影响的环境要素,重点关注敏感区域和关键环节。(3)公开透明,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过程应充分听取公众意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4)持续改进,动态管理。环境影响评价应贯穿于项目整个生命周期,根据项目实施情况及时调整和优化环境保护措施。环境影响评价要求如下:(1)建设项目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2)环境影响评价应充分考虑项目所在地的环境容量、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要求。(3)评价单位应具备相应资质,评价方法和技术路线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1.3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宪法。宪法明确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地位,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法律依据。(2)环境保护基本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制度。(3)环境影响评价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明确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内容和要求。(4)环境保护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指南》、《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等,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具体操作指导。(5)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和规章。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相关法规和规章,对环境影响评价提出更为具体的要求。第2章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与流程2.1评价准备阶段2.1.1项目分析在评价准备阶段,首先应对项目进行详细分析,包括项目的性质、规模、建设地点、工程内容等,以确定评价范围和评价重点。2.1.2文献资料收集收集与项目相关的政策法规、技术规范、环境现状调查报告、同类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资料,为后续评价工作提供依据。2.1.3评价范围与评价标准根据项目特点及环境影响程度,确定评价范围和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应遵循国家和地方相关法规要求。2.1.4评价方法与工具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如环境影响识别、预测、评价等,并准备相应的技术工具。2.2评价工作阶段2.2.1环境影响识别分析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对环境产生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确定影响性质、范围和程度。2.2.2环境现状调查对评价范围内的环境质量、生态状况、社会经济状况等进行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2.2.3环境影响预测根据环境影响识别结果,采用定量或定性方法预测项目实施对环境的潜在影响。2.2.4环境影响评价结合环境现状调查和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对项目实施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分析其可接受程度。2.3评价报告编制阶段2.3.1报告编制根据评价工作阶段的结果,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报告内容包括项目概述、环境现状、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境保护措施等。2.3.2公众参与在报告编制过程中,应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对公众意见进行回应,并根据需要调整报告内容。2.3.3报告审查组织专家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进行审查,保证报告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完整性。2.4评价审批与后评价阶段2.4.1评价审批将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提交给环境保护部门审批,根据审批意见对报告进行修改。2.4.2环保设施设计与施工根据评价报告,设计环保设施,并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同步实施。2.4.3环境监测与后评价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开展环境监测,评价项目实施对环境的影响,发觉问题及时整改,保证环境保护措施的有效性。第3章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3.1环境影响识别方法环境影响识别是评估项目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的第一步。本章主要介绍以下几种环境影响识别方法:3.1.1环境矩阵分析法环境矩阵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构建环境矩阵,分析项目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识别潜在的环境影响。3.1.2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问卷,收集项目周边居民、企事业单位及相关部门对项目环境影响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识别潜在的环境影响。3.1.3现场踏勘法现场踏勘法是通过对项目现场及其周边环境的实地调查,观察和了解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以便为后续评价提供依据。3.1.4专家咨询法专家咨询法是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就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讨论和评估,以识别潜在的环境影响。3.2评价因子筛选方法在识别出潜在的环境影响后,需要对影响因子进行筛选,以便为后续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以下为几种评价因子筛选方法:3.2.1指标体系法指标体系法是通过构建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筛选出对环境影响显著的评价因子。3.2.2主成分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降维方法,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提取主要影响因素,从而筛选出评价因子。3.2.3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是通过对项目与环境影响之间的关联程度进行评估,筛选出影响程度较大的评价因子。3.2.4逐步回归分析法逐步回归分析法是通过建立项目与环境影响之间的回归模型,筛选出对环境影响显著的因子。3.3确定评价范围与评价标准在识别和筛选出评价因子后,需要确定评价范围与评价标准,以便进行环境影响评价。3.3.1评价范围的确定评价范围的确定应考虑以下因素:(1)项目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及生态环境特点;(2)项目可能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环境影响;(3)项目周边敏感目标及保护要求。3.3.2评价标准的确定评价标准的确定应参考以下依据:(1)国家和地方相关环境质量标准;(2)行业环境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及标准;(3)项目周边敏感目标保护要求。本章未带总结性话语。在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过程中,需遵循科学、严谨、客观的原则,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第4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4.1环境现状调查方法环境现状调查是对项目影响区域内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等方面进行系统调查和梳理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调查方法:4.1.1文献资料法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政策法规、规划文件等资料,对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现状进行初步了解。4.1.2现场踏勘法对项目影响区域进行实地踏勘,了解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文地质、生态状况等自然环境特征,以及人口分布、社会经济状况、基础设施等社会环境状况。4.1.3问卷调查法针对项目影响区域内的居民、企业、部门等不同群体,设计问卷调查,收集他们对环境问题的认知、态度及需求。4.1.4专家访谈法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部门负责人、企业代表等,就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等进行访谈。4.1.5监测分析法对项目影响区域内的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包括大气、水、土壤、噪声等方面的监测,以获取环境现状的定量数据。4.2环境现状评价方法环境现状评价是在环境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从而评价项目影响区域的环境质量。主要评价方法如下:4.2.1单因子评价法通过对单个环境因子(如大气、水、土壤等)的质量进行评价,以确定项目影响区域内各环境因子的现状水平。4.2.2综合评价法综合考虑多个环境因子,采用一定的评价模型或方法,对项目影响区域的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4.2.3生态评价法针对项目影响区域内的生态系统,运用生态学原理和评价方法,评估生态系统的现状及其受到的影响。4.2.4社会影响评价法分析项目对区域内社会环境的影响,包括人口、经济、社会公平等方面的评价。4.3环境问题识别与成因分析在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的基础上,识别项目影响区域内存在的环境问题,并分析其成因。4.3.1环境问题识别根据环境现状评价结果,识别项目影响区域内主要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等。4.3.2成因分析针对识别出的环境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如地形、气候、水文地质等,人为因素如工业生产、农业活动、城市化进程等。4.3.3影响程度评估对识别出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影响程度评估,为后续环境治理和项目决策提供依据。第5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5.1环境影响预测方法环境影响预测方法主要包括经验预测法、物理模型预测法和数学模型预测法。本节主要介绍这三种方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5.1.1经验预测法经验预测法是根据已有的环境影响数据和工程经验,对拟建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的方法。其主要包括类比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和历史数据分析法等。5.1.2物理模型预测法物理模型预测法是通过构建实际环境过程的简化模型,模拟拟建项目在建设、运行和拆除阶段的环境影响。该方法主要包括风洞试验、水槽试验、土柱试验等。5.1.3数学模型预测法数学模型预测法是利用数学方程和计算机技术,对拟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定量预测。主要包括大气扩散模型、水环境质量模型、噪声预测模型等。5.2环境影响评价模型环境影响评价模型是用于评估项目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和范围的工具。本节主要介绍几种常用的环境影响评价模型。5.2.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模型主要包括高斯模型、烟羽模型、大气颗粒物沉降模型等。这些模型可以预测项目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为大气污染防控提供科学依据。5.2.2水环境影响评价模型水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包括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等不同类型的水体模型。常用的模型有一维稳态水质模型、二维稳态水质模型、三维动态水质模型等。5.2.3噪声环境影响评价模型噪声环境影响评价模型主要用于预测和评估项目施工和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常用的模型有等效连续噪声级模型、噪声预测模型等。5.3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分析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分析是对预测结果进行整理、分析,以评价项目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以下为分析的主要内容。5.3.1环境影响程度分析通过对预测结果的分析,评价项目在各个阶段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程度,如轻度、中度、重度等。5.3.2环境影响范围分析分析项目对环境影响的范围,包括影响区域的空间分布、时间分布等。5.3.3环境保护措施有效性分析根据预测结果,评估已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是否能有效降低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如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应提出改进措施。5.3.4环境风险分析分析项目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环境事件,评估环境风险程度,并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和应急措施。第6章环境保护措施与方案设计6.1环境保护措施设计原则环境保护措施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合理:依据项目特点和环境影响,制定合理、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保证环境保护效果。(2)预防为主:优先采取源头防治措施,降低污染物产生和排放。(3)综合治理:结合项目特点,采取多种环境保护措施,实现污染物全面治理。(4)技术先进: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环境保护技术和方法,提高环境保护水平。(5)经济合理:在满足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力求经济效益最大化。(6)易于管理:环境保护措施应便于日常管理和维护,保证长期稳定运行。6.2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主要包括:(1)工艺优化:改进生产过程,减少污染物产生。(2)源头控制:选用低污染、低排放的原辅材料和设备。(3)无组织排放控制:加强生产过程的管理,降低无组织排放。(4)有组织排放控制:采用高效净化设备,实现有组织排放达标。(5)末端治理:对污染物进行深度处理,满足排放标准要求。(6)清洁生产: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实现大气污染物减量化、无害化。6.3水污染防治措施水污染防治措施主要包括:(1)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废水产生。(2)清污分流:将清净下水与污染水分流,降低废水处理难度。(3)预处理:对废水进行预处理,去除悬浮物、油类等污染物。(4)生化处理:采用生化处理技术,去除有机污染物。(5)深度处理:进一步去除难降解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6)回用与资源化:对处理后的废水进行回用或资源化利用。6.4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措施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措施主要包括:(1)减量化:采用减量化措施,降低固体废物产生量。(2)分类收集:对固体废物进行分类收集,便于后续处理。(3)无害化处理:对危险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降低环境污染风险。(4)资源化利用:对可回收利用的固体废物进行资源化处理。(5)安全处置:对无法资源化利用的固体废物进行安全处置。(6)污染防治:加强固体废物贮存、运输过程中的污染防治措施,防止二次污染。第7章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7.1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方法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EconomicAnalysisofEnvironmentalImpact)是评估建设项目对环境产生的经济影响的一种方法。本节主要介绍以下几种分析方法:7.1.1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是通过比较项目产生的总成本与总效益,以评估项目的经济效益。该方法要求将项目的所有成本和效益转化为货币价值,以便进行定量分析。7.1.2市场价值法市场价值法是基于市场价格来评估环境资源价值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评估环境资源对人类社会产生的直接经济价值,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7.1.3替代成本法替代成本法是通过分析替代方案的成本来评估项目对环境的损害。当项目对环境资源造成损害时,可以通过寻找替代方案来弥补这种损害,从而估算项目对环境的实际损害价值。7.1.4愿意支付法愿意支付法是基于消费者对环境资源改善的支付意愿来评估环境资源价值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评估环境资源对人类社会的非使用价值,如景观价值、生物多样性价值等。7.2环境影响经济损益评价环境影响经济损益评价是在上述分析方法的基础上,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进行系统分析、评估和预测的过程。以下为评价的主要内容:7.2.1确定评价范围根据项目的特点,明确评价范围,包括受影响的环境要素、区域和时段等。7.2.2确定评价指标根据评价范围,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包括环境影响经济损益的各个方面,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消耗等。7.2.3评价方法选择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和评价指标,选择适宜的环境影响经济损益评价方法。7.2.4评价结果分析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揭示项目对环境产生的经济影响,为决策提供依据。7.3环境保护投资估算与经济效益分析7.3.1环境保护投资估算环境保护投资估算是指对项目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所需投资进行预测和计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确定环境保护目标;(2)分析环境保护措施;(3)估算环境保护投资。7.3.2经济效益分析经济效益分析是对环境保护投资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主要分析以下方面:(1)直接经济效益,如减少污染治理费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2)间接经济效益,如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3)长期经济效益,如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等。通过以上分析,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第8章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8.1公众参与的目的与意义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作为环境保护和民主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目的与意义:(1)保障公众环境权益:公众参与使广大民众能够充分了解和关注项目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维护自身环境权益。(2)提高决策科学性:公众参与能够吸收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意见和建议,提高环境影响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3)促进环境保护:通过公众参与,可以增强社会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参与,推动企业和采取更加环保的措施。(4)增强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公众参与有助于提前发觉项目潜在的环境问题,避免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因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8.2公众参与的实施程序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应遵循以下实施程序:(1)发布公众参与公告:在环境影响评价前期,评价机构应通过报纸、网络等渠道发布公众参与公告,告知公众项目的相关信息。(2)收集公众意见:评价机构应设立专门的渠道,收集公众对项目的意见和建议。(3)组织公众参与活动:评价机构可根据项目具体情况,组织公众座谈会、论证会等形式的活动,以便公众更深入地了解项目。(4)公众意见回复:评价机构应对收集到的公众意见进行整理、分析和回复,并在环境影响报告书中予以体现。(5)公众参与报告:评价机构应编制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报告,详细记录公众参与的过程和结果。8.3公众参与的组织与保障为保证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有效实施,以下组织与保障措施:(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设立专门负责公众参与的机构或小组,明确职责,保证公众参与工作顺利进行。(2)制定公众参与计划:根据项目特点和评价要求,制定详细的公众参与计划,明确各阶段的工作内容、时间节点和责任人。(3)加强信息公开:及时、全面、准确地公开项目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4)提高公众参与能力:通过培训、宣传等方式,提高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认识和参与能力。(5)保障公众参与权益:尊重公众的意见和建议,保证公众参与过程中,公众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6)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的相关制度,规范公众参与行为,提高公众参与的实效性。第9章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9.1评价报告编制要求与规范9.1.1编制要求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应遵循以下要求:(1)真实性:报告内容应真实、客观、全面地反映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2)科学性:报告编制应依据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3)完整性:报告应包含环境影响评价所需的所有内容,不得遗漏;(4)规范性:报告编制应符合国家及地方相关法规、标准和规范。9.1.2编制规范(1)报告格式:采用word或pdf格式,字体、字号、行间距等应规范统一;(2)报告封面:应包含项目名称、报告编制单位、编制日期等信息;(3)报告分章节编写,内容清晰、层次分明;(4)报告附件:应包括相关图纸、表格、参考文献等。9.2评价报告结构与内容9.2.1结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主要包括以下章节:(1)总论;(2)建设项目概况;(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4)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5)环境保护措施及可行性分析;(6)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7)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8)结论与建议。9.2.2内容(1)总论:介绍报告编制的目的、依据、范围、方法等;(2)建设项目概况:阐述建设项目的基本情况、建设规模、工艺流程等;(3)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分析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现状,包括大气、水、声、生态等;(4)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预测建设项目施工和运营期间对环境的影响,并进行评价;(5)环境保护措施及可行性分析:提出针对性的环境保护措施,分析其可行性;(6)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评估建设项目对环境的经济影响;(7)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制定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及监测计划;(8)结论与建议:总结评价结果,提出环境保护建议。9.3评价报告审查与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