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实务作业指导书_第1页
环境影响评价实务作业指导书_第2页
环境影响评价实务作业指导书_第3页
环境影响评价实务作业指导书_第4页
环境影响评价实务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境影响评价实务作业指导书TOC\o"1-2"\h\u5285第1章绪论 366051.1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3302101.2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与意义 367271.3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程序 420217第2章项目分析 4101952.1项目概况 4261492.2项目建设环境分析 419172.2.1自然环境 4106862.2.2社会环境 478242.3项目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 58714第3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5214363.1环境现状调查方法 593313.1.1文献资料收集 5292713.1.2现场踏勘 5133793.1.3问卷调查 6267843.1.4专家访谈 698173.1.5公众参与 6166903.2环境现状监测与数据分析 618663.2.1监测布点 6309903.2.2监测方法 6327173.2.3数据收集与处理 679023.2.4数据分析 644633.3环境现状评价 6198073.3.1环境质量评价 655893.3.2生态状况评价 6251103.3.3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7320213.3.4公众满意度评价 768483.3.5环境问题识别 727641第4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7222934.1环境影响预测方法 784784.1.1定量预测方法 7270964.1.2定性预测方法 7844.2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参数 7315744.2.1环境影响预测参数 7239724.2.2环境影响评价参数 7206524.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果分析 8117544.3.1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分析 898864.3.2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分析 812522第5章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论证 89605.1环境保护措施概述 823645.2环境保护措施设计 8177245.2.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862905.2.2水污染防治措施 86395.2.3声污染防治措施 8274185.2.4固体废物处理措施 919355.3环境保护措施可行性论证 948805.3.1技术可行性 9253095.3.2经济可行性 976095.3.3管理可行性 9109545.3.4社会影响 921854第6章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9596.1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方法 9245816.1.1成本效益分析 9161166.1.2市场价值法 1022896.1.3替代成本法 1044916.2环境影响经济损益评价 10131126.2.1评价方法 1036356.2.2评价指标 1097096.3环境影响经济损益优化 11273166.3.1优化方法 1199006.3.2优化措施 112377第7章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 11157657.1环境管理概述 11279607.2环境管理体系构建 1156137.2.1环境管理体系构成 11239037.2.2环境管理体系构建步骤 12186937.3环境监测计划制定 12276687.3.1监测目的与原则 1233477.3.2监测内容与方法 1258907.3.3监测点位与频次 12205157.3.4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价 1217687.3.5监测计划实施与调整 1218255第8章公众参与 13303158.1公众参与概述 13319558.2公众参与程序与方式 13164718.2.1公众参与程序 13316838.2.2公众参与方式 13227878.3公众参与结果分析与应用 13282668.3.1公众参与结果分析 14214258.3.2公众参与结果应用 1427799第9章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 14235909.1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概述 14249349.2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要求与内容 1435359.2.1编制要求 14277219.2.2编制内容 1574639.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审查与报批 15326049.3.1审查 15115839.3.2报批 1519780第10章环境影响评价实践案例分析 161499710.1案例概述 162744110.2案例分析 16349010.2.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162859710.2.2水环境影响评价 163142110.2.3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162394910.2.4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16878510.3案例启示与建议 162498610.3.1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171521610.3.2提前制定污染防治措施 172599710.3.3强化生态保护意识 17109510.3.4加强环境监测与评估 171769110.3.5提高公众参与度 17第1章绪论1.1环境影响评价概述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简称EIA)作为一种预防性环境管理手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我国自1979年开始引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在19年正式颁布《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办法》,将其确定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前、实施中及实施后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评估、论证和提出预防或减轻措施的科学活动。1.2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与意义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保证建设项目在决策、设计、施工和运营等阶段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要求,预防和减轻建设项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障环境安全,维护人民群众的环境权益;(2)优化项目布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3)引导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和清洁生产,降低环境污染;(4)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透明度;(5)强化环境管理,为执法监管提供依据。1.3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程序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前期调研:收集相关资料,进行现场踏勘,了解评价区域的环境现状和敏感目标;(2)影响识别:分析建设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确定评价因子和评价范围;(3)预测与评价:采用适当的方法,对建设项目在施工、运营等阶段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4)提出措施:根据评价结果,提出预防或减轻环境影响的措施;(5)编写报告:整理评价过程和成果,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6)审查与审批:提交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接受相关部门的审查和审批;(7)环境影响后评价:对建设项目实施后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和评价,验证评价结果和措施的有效性。第2章项目分析2.1项目概况本项目位于X地区,占地面积X平方米,主要涉及X行业的生产、研发和销售等业务。项目总投资约为X万元,建设周期为X年。项目设计生产能力为X,预计年产值可达X万元。项目主要由主体工程、辅助工程、公用工程及环保工程等组成。2.2项目建设环境分析2.2.1自然环境项目所在地区属于X气候类型,具有以下特点:(1)气候条件:X(2)地形地貌:X(3)水文地质:X(4)生态敏感性:X2.2.2社会环境项目所在地区社会环境如下:(1)人口分布:X(2)经济发展水平:X(3)基础设施:X(4)土地利用现状:X(5)政策环境:X2.3项目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根据项目特点及所在地区的环境条件,识别出以下环境影响:(1)大气环境影响:X(2)水环境影响:X(3)噪声影响:X(4)固体废物影响:X(5)生态环境影响:X(6)社会经济影响:X针对以上环境影响,筛选出以下评价因子:(1)大气污染物:X(2)水污染物:X(3)噪声:X(4)固体废物:X(5)生态指标:X(6)社会经济指标:X通过对项目概况、建设环境分析及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的详细阐述,为后续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基础和依据。第3章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3.1环境现状调查方法3.1.1文献资料收集收集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保护规划、环境功能区划、环境现状调查报告等相关文献资料,为环境现状调查提供基础信息。3.1.2现场踏勘对项目周边环境进行现场踏勘,了解地形地貌、气候特征、水系分布、生态状况等自然环境特点,以及社会经济状况、人口分布、污染源分布等人文环境特点。3.1.3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方式,收集当地居民对环境状况的主观评价和需求,为环境现状评价提供依据。3.1.4专家访谈邀请环境保护、生态、规划等领域的专家,对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现状进行访谈,获取权威、专业的意见和建议。3.1.5公众参与通过召开座谈会、听证会等形式,充分听取公众对项目环境影响的意见和建议,提高环境现状调查的公正性和透明度。3.2环境现状监测与数据分析3.2.1监测布点根据项目特点和环境影响评价要求,科学布设监测点位,保证监测数据具有代表性和可靠性。3.2.2监测方法采用国家标准或行业规定的方法进行环境现状监测,包括大气、水、土壤、声、生态等各个方面的监测。3.2.3数据收集与处理对监测过程中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校核和统计,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2.4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环境现状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时空分布特征、污染程度、生态状况等方面,为环境现状评价提供依据。3.3环境现状评价3.3.1环境质量评价根据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对项目所在区域的大气、水、土壤、声等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环境现状是否满足功能区划要求。3.3.2生态状况评价分析项目所在区域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稳定性,评价生态现状是否良好,是否存在生态风险。3.3.3社会环境影响评价从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等方面,评价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分析是否存在不利影响。3.3.4公众满意度评价结合问卷调查和公众参与结果,评价当地居民对环境现状的满意程度,为项目环境保护措施提供参考。3.3.5环境问题识别根据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结果,识别项目所在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为后续环境影响预测和环境保护措施制定提供依据。第4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4.1环境影响预测方法4.1.1定量预测方法本节主要介绍定量预测方法,包括数学模型法、统计分析法和情景分析法。数学模型法根据项目特点和环境特性,构建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预测;统计分析法通过收集历史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预测;情景分析法根据不同情景设定,对环境影响进行预测。4.1.2定性预测方法定性预测方法主要包括专家咨询法、类比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专家咨询法通过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类比分析法借鉴类似项目的历史数据,对项目环境影响进行预测;逻辑分析法通过分析项目与环境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推测可能的环境影响。4.2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参数4.2.1环境影响预测参数环境影响预测参数包括污染源参数、环境受体参数和传输过程参数。污染源参数主要包括污染物种类、排放浓度、排放量等;环境受体参数包括受体特性、环境容量和敏感性等;传输过程参数主要包括污染物在环境介质中的传输速度、衰减系数等。4.2.2环境影响评价参数环境影响评价参数主要包括环境质量标准、生态功能损害阈值、人体健康风险阈值等。环境质量标准用于判断污染物浓度是否超标;生态功能损害阈值用于评估生态系统受损程度;人体健康风险阈值用于评估项目对周边居民健康的影响。4.3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果分析4.3.1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分析根据上述预测方法,对项目在不同阶段、不同情景下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分析预测结果,识别可能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为后续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4.3.2环境影响评价结果分析结合环境影响预测结果和评价参数,对项目环境影响进行评价。分析评价结果,判断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地方环境保护要求,是否对周边环境和居民健康产生严重影响。针对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议,以减轻项目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第5章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论证5.1环境保护措施概述环境保护措施是为了预防和减少建设项目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保证区域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措施。本章主要从大气、水、声、固废等各个方面,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措施进行概述。5.2环境保护措施设计5.2.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1)工艺优化:选用低污染、高效能的生产工艺,减少污染物产生。(2)污染源控制:对污染源进行治理,保证废气排放达到国家标准。(3)无组织排放控制:加强生产过程的密闭,减少无组织排放。(4)末端治理:采用高效净化设备,对废气进行处理,保证达标排放。5.2.2水污染防治措施(1)清污分流:建立清污分流系统,提高水资源利用率。(2)污水处理:对生产和生活污水进行处理,保证达标排放。(3)水池:设置水池,防止状态下污染物外排。5.2.3声污染防治措施(1)声源控制:选用低噪声设备,优化布局,降低噪声源强。(2)传播途径控制:采用隔声、吸声等措施,减少噪声传播。(3)敏感点保护:针对周边敏感点,采取必要的噪声防护措施。5.2.4固体废物处理措施(1)分类收集:对固体废物进行分类收集,提高资源利用率。(2)处理处置:对危险废物进行合规处理,保证安全处置。(3)综合利用:鼓励废物综合利用,减少对环境的负担。5.3环境保护措施可行性论证5.3.1技术可行性(1)措施设计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规范要求。(2)选用成熟、可靠的技术和设备。(3)同类项目成功实施案例支持。5.3.2经济可行性(1)措施投资估算合理,符合企业经济承受能力。(2)运行维护成本在可接受范围内。(3)措施实施后,可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5.3.3管理可行性(1)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保证措施落实。(2)配备专业的环保管理人员,提高管理水平。(3)加强员工环保培训,提高环保意识。5.3.4社会影响(1)措施实施有利于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2)措施实施对周边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等影响较小。(3)措施实施符合国家和地方环保政策,有利于企业形象和信誉。第6章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6.1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方法6.1.1成本效益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是一种评估项目或政策环境影响经济效益的常用方法。该方法通过对项目或政策带来的环境成本和环境效益进行定量分析,以确定环境影响的净经济价值。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分析范围和评价对象;(2)识别和分析环境影响的相关成本和效益;(3)估算成本和效益的货币价值;(4)计算环境影响的净经济价值。6.1.2市场价值法市场价值法通过评估环境资源在市场上的实际交易价格,分析项目或政策对环境资源价值的影响。具体步骤如下:(1)识别受影响的环境资源;(2)收集相关市场交易数据;(3)计算环境资源的市场价值;(4)分析项目或政策对环境资源市场价值的影响。6.1.3替代成本法替代成本法通过估算避免环境损害所需的成本,评价项目或政策的环境影响经济价值。具体步骤如下:(1)确定环境损害的类型和程度;(2)寻找替代方案以避免环境损害;(3)估算替代方案的成本;(4)评价项目或政策的环境影响经济价值。6.2环境影响经济损益评价6.2.1评价方法环境影响经济损益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直接评价法:通过对比项目或政策实施前后的环境状况,直接评价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2)间接评价法:通过分析项目或政策对经济、社会等其他领域的影响,间接评价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3)模型评价法:利用环境经济模型,模拟项目或政策的环境影响经济损益。6.2.2评价指标环境影响经济损益评价的主要指标包括:(1)净经济价值:项目或政策环境影响的经济效益减去环境成本;(2)成本效益比:项目或政策环境影响的总成本与总效益之比;(3)环境影响经济效率:单位环境效益所需的经济成本。6.3环境影响经济损益优化6.3.1优化方法(1)调整项目或政策方案,降低环境成本,提高环境效益;(2)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环境效益的最大化;(3)引入市场机制,激发企业和社会的环境保护积极性。6.3.2优化措施(1)采用环保技术和清洁生产,减少环境污染;(2)实施环境补偿政策,保障生态功能;(3)加强环境监管,提高环境管理水平;(4)推广绿色消费,引导社会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第7章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7.1环境管理概述环境管理是指在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对项目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预防、减轻和修复的过程。本章主要阐述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管理的内容、目标和方法,以保证项目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符合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要求。7.2环境管理体系构建7.2.1环境管理体系构成环境管理体系包括组织结构、制度体系、人力资源、设施设备、监测与评价、应急预案等方面。构建环境管理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1)系统性:保证环境管理体系涵盖项目建设和运行的所有环节,形成完整的闭环管理。(2)科学性:根据项目特点和环境影响因素,合理设置环境管理目标和指标。(3)实用性:环境管理体系应具备可操作性和实用性,便于实施和监督。(4)动态性:环境管理体系应能适应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环境变化的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7.2.2环境管理体系构建步骤(1)明确环境管理目标:根据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结果,确定环境管理目标。(2)建立组织结构:设立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明确各部门和人员的职责。(3)制定环境管理制度:包括环境保护制度、监测与评价制度、应急预案等。(4)配置人力资源:选拔具备相应能力和经验的环境管理人员。(5)完善设施设备:保证环境管理所需的设施设备齐全、运行正常。(6)实施环境监测与评价:定期对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进行监测与评价。(7)建立应急预案:针对可能发生的环境,制定应急预案,保证发生时能迅速应对。7.3环境监测计划制定7.3.1监测目的与原则环境监测计划旨在掌握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环境质量的变化情况,为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监测计划应遵循以下原则:(1)针对性:根据项目特点和环境影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监测因子。(2)全面性:覆盖项目建设和运行的所有环节,保证监测数据的完整性。(3)时效性:根据项目进度和环境变化,及时调整监测计划。(4)经济性:在满足监测需求的前提下,合理控制监测成本。7.3.2监测内容与方法(1)监测内容:包括大气、水、土壤、噪声、生态环境等环境因子的监测。(2)监测方法:根据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7.3.3监测点位与频次根据项目特点、环境敏感程度和监测目的,合理设置监测点位和频次。7.3.4监测数据分析与评价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价,掌握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7.3.5监测计划实施与调整根据监测数据分析结果,及时调整监测计划,保证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性。同时对监测计划实施情况进行总结,为今后类似项目提供借鉴。第8章公众参与8.1公众参与概述公众参与作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充分尊重和保障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权利和责任,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透明度。公众参与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评估项目的环境影响,促进项目与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本章节主要阐述公众参与的内涵、意义及其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8.2公众参与程序与方式8.2.1公众参与程序公众参与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信息公开:项目单位或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及时、全面、准确地公开项目相关信息,包括项目概况、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等。(2)公众意见征询:在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编制过程中,项目单位或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应组织公众意见征询活动,广泛听取公众对项目的意见和建议。(3)公众参与报告编制:根据公众意见征询结果,编制公众参与报告,分析公众意见的合理性、可行性,并提出采纳或不予采纳的建议。(4)公众参与结果反馈:将公众参与报告提交给项目审批部门,作为项目审批的参考依据,并向公众公示公众参与结果。8.2.2公众参与方式公众参与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问卷调查:通过发放问卷,收集公众对项目的意见和建议。(2)座谈会:组织座谈会,邀请公众代表、专家学者等就项目环境影响进行讨论。(3)公众意见箱:设立公众意见箱,收集公众书面意见。(4)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平台,发布项目信息,征询公众意见。8.3公众参与结果分析与应用8.3.1公众参与结果分析对公众参与过程中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理、分类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公众对项目的支持程度:分析公众对项目的总体态度,了解项目在当地的接受程度。(2)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梳理公众关注的环境问题,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重点关注方向。(3)公众提出的改进措施:分析公众提出的改进措施,评估其可行性和有效性,为项目优化提供参考。8.3.2公众参与结果应用将公众参与结果应用于以下方面:(1)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的修改和完善:根据公众意见,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表)进行修改和完善。(2)项目决策参考:将公众参与结果作为项目审批的参考依据,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透明度。(3)环境保护措施优化:根据公众意见,优化项目环境保护措施,降低项目对环境的影响。(4)后续监管与评估: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对公众参与结果的跟踪和监督,保证项目环境保护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第9章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9.1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概述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是对建设项目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的正式文件。它是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成果,为决策、项目管理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本章节主要介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基本概念、作用和分类。9.2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要求与内容9.2.1编制要求(1)遵循国家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导则和标准;(2)保证报告内容真实、准确、完整;(3)报告编制应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和实用性;(4)报告应清晰、简练,便于理解。9.2.2编制内容(1)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性质、规模、建设地点等;(2)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调查评价范围内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主要环境问题;(3)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分析建设项目在施工、运行、服务期满等阶段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确定环境影响范围和程度;(4)环境保护措施:针对识别出的环境影响,提出相应的预防、减轻和恢复措施;(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结合环境保护措施,预测评价项目实施后环境质量变化趋势;(6)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分析建设项目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进行经济损益分析;(7)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制定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监测和应急预案;(8)结论与建议:总结评价结果,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9.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审查与报批9.3.1审查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完成后,需进行专家审查。审查内容包括:(1)报告编制是否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2)报告内容是否真实、准确、完整;(3)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是否全面、深入;(4)环境保护措施是否科学、合理、有效;(5)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是否符合实际,结论是否可靠。9.3.2报批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经审查合格后,报送给有审批权限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审批通过后,报告作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依据,纳入项目建设和运行管理。在报告报批过程中,应遵循以下要求:(1)提交完整的报告及审查意见;(2)按照审批部门的要求提供相关资料;(3)及时关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