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行业污染物监测与管理系统设计方案_第1页
环保行业污染物监测与管理系统设计方案_第2页
环保行业污染物监测与管理系统设计方案_第3页
环保行业污染物监测与管理系统设计方案_第4页
环保行业污染物监测与管理系统设计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环保行业污染物监测与管理系统设计方案TOC\o"1-2"\h\u11311第1章项目背景与意义 3162371.1污染物监测与管理的重要性 3271841.2环保行业发展趋势与政策要求 420768第2章监测对象与污染物种类 4267772.1监测对象概述 4305962.2主要污染物种类及特性 4236012.3监测参数的确定 51420第3章监测技术与方法 582593.1常用监测技术概述 5299403.1.1化学分析技术 632793.1.2物理检测技术 6138653.1.3生物监测技术 639183.2污染物采样与检测技术 6195693.2.1采样技术 688953.2.2检测技术 6963.3在线监测系统设计 6268263.3.1监测点位选择 67303.3.2监测设备选型 7300063.3.3数据采集与传输 7279483.3.4数据处理与分析 797553.3.5系统集成与运维 712045第4章数据采集与传输 7303084.1数据采集技术 7167744.1.1传感器部署 7260174.1.2自动采样技术 7281604.1.3数据预处理 7100464.2数据传输技术 7130884.2.1有线传输技术 873204.2.2无线传输技术 8238224.2.3卫星传输技术 8308494.3数据处理与存储 8218454.3.1数据处理 882524.3.2数据存储 837264.3.3数据备份与恢复 815604第5章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8210885.1系统架构设计 8189935.1.1系统整体架构 8114345.1.2数据采集层 943335.1.3数据传输层 9176135.1.4数据处理层 9153955.1.5应用服务层 9159835.1.6用户展示层 9233185.2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9177105.2.1数据库选型 917065.2.2数据库表设计 9171845.2.3数据库接口设计 9190575.3应用软件设计与实现 10155.3.1污染物监测模块 10141925.3.2预警管理模块 1060965.3.3数据分析模块 10301065.3.4系统管理模块 10266685.3.5用户展示模块 104757第6章污染物源解析与评估 10233436.1污染物源解析方法 10325896.1.1化学质量平衡模型 10227536.1.2指示剂分析法 10315706.1.3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法 11173176.2污染物排放量估算 11256396.2.1排放量计算方法 11155856.2.2排放量估算模型 11204456.3污染物风险评估 1170696.3.1风险评估方法 11219376.3.2风险评估指标 1133716.3.3风险管理策略 1115501第7章污染防治与优化策略 11225647.1污染防治技术概述 12180747.1.1源头防治技术 12154187.1.2过程控制技术 12190077.1.3末端治理技术 12321787.2污染防治措施制定 1231407.2.1加强污染物源头控制 12249567.2.2提高过程控制能力 12112567.2.3优化末端治理设施 12182477.3优化策略与效果评估 13147237.3.1优化策略 13145987.3.2效果评估 134044第8章系统集成与测试 13173388.1系统集成技术 1357938.1.1集成框架设计 13193348.1.2集成技术选型 13304628.1.3集成策略与实施 13238868.2系统测试与验证 14232058.2.1测试目的与原则 14211138.2.2测试内容与方法 14228888.2.3测试结果与分析 14326478.3系统优化与改进 1525168.3.1功能优化 15114228.3.2功能优化 1561738.3.3安全性优化 1520284第9章案例分析与示范应用 1575459.1案例一:城市空气质量监测 15303789.1.1背景介绍 158469.1.2监测方案设计 15104769.1.3系统功能与应用 15227549.2案例二:水质监测与污染源排查 1672299.2.1背景介绍 16305709.2.2监测方案设计 16228709.2.3系统功能与应用 16285879.3案例三:工业污染源在线监测 16299739.3.1背景介绍 16218979.3.2监测方案设计 16174759.3.3系统功能与应用 1624895第10章项目管理与运行维护 161702610.1项目组织与管理 162330710.1.1项目组织架构 162807110.1.2项目管理流程 171167510.2运行维护与保障措施 17847310.2.1运行维护组织 17729210.2.2保障措施 17637610.3持续改进与发展规划 171826110.3.1持续改进 181706910.3.2发展规划 18第1章项目背景与意义1.1污染物监测与管理的重要性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大气、水体和土壤污染,已成为影响国计民生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污染物监测与管理作为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对于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污染物监测是掌握环境污染状况、评估环境质量、制定环境保护政策的基础。通过对各类污染物进行实时、准确地监测,可以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及时调整环境保护措施,有效预防和减轻环境污染。同时污染物管理是保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关键环节,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对污染源进行全过程控制,以实现污染物减排和生态环境修复。1.2环保行业发展趋势与政策要求我国环保行业呈现出以下发展趋势:(1)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对污染物排放标准、污染治理设施、环境监测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2)环保产业快速发展。环保政策的不断完善,环保产业市场需求持续扩大,产业规模迅速增长,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为污染物监测与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3)环境监测网络日益完善。我国已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环境监测网络,监测范围和监测指标不断拓展,监测能力显著提升,为污染物监测与管理提供了坚实基础。(4)环境管理手段不断创新。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管理手段不断创新,为污染物监测与管理工作提供了更加高效、智能的支撑。根据我国环保行业发展趋势与政策要求,本项目旨在研究并提出一种环保行业污染物监测与管理系统设计方案,以期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助力实现污染物减排和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的目标。第2章监测对象与污染物种类2.1监测对象概述环保行业污染物监测与管理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监测对象。监测对象主要包括大气、水体、土壤及噪声等环境要素,以及各要素中存在的污染源。本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监测对象进行概述:(1)大气监测对象:包括城市空气质量、工业废气排放、交通尾气排放等。(2)水体监测对象:包括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污水处理厂等。(3)土壤监测对象:包括农田土壤、工业用地土壤、矿区土壤等。(4)噪声监测对象:包括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等。2.2主要污染物种类及特性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污染物种类及其特性也各异。以下列举几类主要污染物及其特性:(1)大气污染物:主要包括颗粒物(PM10、PM2.5)、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这些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具有较大的危害性。(2)水体污染物:主要包括重金属(如汞、镉、铅等)、有机污染物(如苯、甲苯、二甲苯等)、氮磷营养物质等。这些污染物会导致水质恶化,影响水生生物生存和人类生活。(3)土壤污染物:主要包括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农药残留等。这些污染物会降低土壤质量,影响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甚至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4)噪声污染物:主要包括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等。噪声污染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长期暴露于高噪声环境中,可能导致听力损伤和心理疾病。2.3监测参数的确定为保证污染物监测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需要针对不同监测对象和污染物种类,确定相应的监测参数。监测参数的确定应考虑以下因素:(1)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危害程度。(2)污染物的排放特征和分布规律。(3)污染物的浓度限值和国家、地方环保政策要求。(4)监测技术水平和设备条件。根据以上原则,确定以下监测参数:(1)大气污染物监测参数:PM10、PM2.5、SO2、NOx、VOCs等。(2)水体污染物监测参数:重金属(汞、镉、铅等)、有机污染物(苯、甲苯、二甲苯等)、氮磷营养物质等。(3)土壤污染物监测参数: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农药残留等。(4)噪声污染物监测参数:等效连续声级(Leq)、最大声级(Lmax)、声环境功能区划等。第3章监测技术与方法3.1常用监测技术概述环保行业污染物监测与管理涉及多种技术手段,主要包括化学分析、物理检测、生物监测等方法。本节将对这些常用监测技术进行概述。3.1.1化学分析技术化学分析技术是通过实验室分析仪器对污染物样品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主要包括原子吸收光谱、原子荧光光谱、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离子色谱等方法。这些技术具有灵敏度高、准确度好等优点,适用于各类污染物的监测。3.1.2物理检测技术物理检测技术是利用物理性质(如质量、体积、浓度等)对污染物进行监测。常见的物理检测方法有重量法、容量法、浓度法等。这些方法操作简便,但精度相对较低,适用于污染物浓度较高的情况。3.1.3生物监测技术生物监测技术是利用生物体对环境污染物的响应关系进行监测,主要包括微生物、植物、动物等生物指示剂。生物监测技术具有原位、实时、连续监测等优点,适用于生态系统和环境污染程度的评价。3.2污染物采样与检测技术3.2.1采样技术污染物采样技术是监测工作的基础,直接关系到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常见的采样方法有手动采样、自动采样、遥控采样等。采样时应根据污染物特性、监测目的和现场条件选择合适的采样方法。3.2.2检测技术污染物检测技术主要包括现场快速检测和实验室分析检测。现场快速检测技术有光学检测、电化学检测、色谱质谱联用等,具有快速、简便、便于携带等优点;实验室分析检测技术包括上文提到的化学分析、物理检测等方法,具有准确度高等特点。3.3在线监测系统设计在线监测系统是指在污染源或关键区域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实时采集、传输、处理污染物数据,为环保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本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3.3.1监测点位选择监测点位的选择应根据污染物排放特点、周边环境、监测目的等因素进行。应优先考虑污染源、重点防控区域、环境敏感区域等。3.3.2监测设备选型根据监测污染物种类、浓度范围、监测精度等要求,选择合适的监测设备。常见监测设备有气体分析仪、水质分析仪、颗粒物分析仪等。3.3.3数据采集与传输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负责实时采集监测设备数据,并通过有线或无线通信方式将数据传输至监控中心。设计时应考虑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实时性和安全性。3.3.4数据处理与分析数据处理与分析系统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展示,为环保管理部门提供决策支持。设计时应关注数据处理算法的准确性、实时性和可扩展性。3.3.5系统集成与运维系统集成与运维包括监测设备、数据采集传输、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模块的集成,以及系统的运行维护。设计时应充分考虑系统稳定性、可靠性和易用性。第4章数据采集与传输4.1数据采集技术4.1.1传感器部署在环保行业污染物监测与管理系统中,数据采集的核心部分依赖于各类传感器。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选择相应的传感器进行部署。常见的传感器包括但不限于:气态污染物传感器、水质污染物传感器、颗粒物传感器等。传感器部署应遵循以下原则:合理布局、高度集成、易于维护及实时响应。4.1.2自动采样技术自动采样技术是实现污染物监测自动化的关键。根据监测需求,可选用时间驱动、事件驱动或浓度驱动的自动采样方式。自动采样设备需具备高精度、高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4.1.3数据预处理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校准和数据融合等。数据预处理旨在提高数据质量,为后续数据分析提供可靠保障。4.2数据传输技术4.2.1有线传输技术有线传输技术主要包括光纤、双绞线和同轴电缆等。在数据传输距离较短、环境干扰较小的情况下,有线传输具有传输速率高、稳定性好等优势。4.2.2无线传输技术无线传输技术包括WiFi、蓝牙、ZigBee、LoRa等。无线传输适用于监测点分布广泛、环境复杂及有线传输难以覆盖的区域。在选用无线传输技术时,应充分考虑传输距离、功耗、抗干扰能力等因素。4.2.3卫星传输技术对于偏远地区或海洋环境监测等特殊场景,采用卫星传输技术进行数据传输。卫星传输具有覆盖范围广、不受地理环境限制的优点,但成本较高。4.3数据处理与存储4.3.1数据处理数据采集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包括数据解析、数据压缩、数据加密等。数据解析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可识别的格式,便于后续分析;数据压缩可降低传输和存储的压力;数据加密保证数据安全。4.3.2数据存储数据存储采用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具备高并发、高可用性、可扩展等特点。根据数据类型和访问需求,选择合适的存储方案,如关系型数据库、非关系型数据库和时序数据库等。4.3.3数据备份与恢复为防止数据丢失,建立数据备份机制,定期对数据进行备份。同时制定数据恢复策略,保证在数据丢失或损坏时,能够快速恢复。备份数据应存储在安全可靠的环境中。第5章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5.1系统架构设计5.1.1系统整体架构本系统采用分层架构模式,自下而上分别为数据采集层、数据传输层、数据处理层、应用服务层和用户展示层。整体架构保证了系统的可扩展性、稳定性和易维护性。5.1.2数据采集层数据采集层主要包括各类污染物监测设备,如空气质量监测站、水质监测站等。这些设备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将监测数据传输至数据传输层。5.1.3数据传输层数据传输层采用安全可靠的数据传输协议,如MQTT、HTTP等,保证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同时传输层支持数据压缩和加密,降低网络传输压力。5.1.4数据处理层数据处理层主要包括数据清洗、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等功能。通过这些功能,实现对原始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为应用服务层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5.1.5应用服务层应用服务层主要包括污染物监测、预警、统计和分析等功能。为用户提供实时的污染物监测数据、预警信息、历史数据查询和统计分析等服务。5.1.6用户展示层用户展示层采用B/S架构,通过Web浏览器为用户提供友好的交互界面。用户可以根据需求查看各类监测数据、预警信息和管理报表等。5.2数据库设计与实现5.2.1数据库选型根据系统需求,本系统采用关系型数据库MySQL作为数据存储方案,满足大数据量的存储和查询需求。5.2.2数据库表设计根据业务需求,设计以下主要数据库表:(1)污染物监测数据表:用于存储各类污染物监测设备的实时监测数据。(2)预警信息表:用于存储系统的预警信息。(3)用户信息表:用于存储系统用户的基本信息。(4)权限管理表:用于存储系统用户的权限信息。(5)历史数据表:用于存储历史监测数据,便于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5.2.3数据库接口设计为实现数据处理层与应用服务层的交互,设计以下数据库接口:(1)数据采集接口:用于接收数据采集层传输的监测数据,并写入数据库。(2)数据查询接口:用于实现应用服务层对监测数据、预警信息等数据的查询功能。(3)数据更新接口:用于实现应用服务层对监测数据的更新和修改。(4)数据删除接口:用于实现应用服务层对无效或错误数据的删除。5.3应用软件设计与实现5.3.1污染物监测模块污染物监测模块负责实时显示污染物监测数据,包括图表展示、数据列表和地图展示等。同时提供数据查询、导出和打印等功能。5.3.2预警管理模块预警管理模块根据监测数据预警信息,并通过短信、邮件等方式通知相关人员。同时提供预警历史记录查询和统计功能。5.3.3数据分析模块数据分析模块对历史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各类报表和图表,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5.3.4系统管理模块系统管理模块负责对系统用户、角色和权限进行管理。同时提供系统日志、操作日志和异常日志等,便于系统维护和故障排查。5.3.5用户展示模块用户展示模块采用B/S架构,通过Web浏览器为用户提供友好的操作界面。界面设计遵循简洁易用原则,满足用户日常操作需求。第6章污染物源解析与评估6.1污染物源解析方法6.1.1化学质量平衡模型化学质量平衡模型是一种基于质量守恒原理的污染物源解析方法。通过对不同污染源排放的化学组分进行定量分析,构建化学质量平衡方程,从而确定各污染源对污染物浓度的贡献率。6.1.2指示剂分析法指示剂分析法是利用特定污染物的性质,如稳定同位素、特定有机物等,作为污染源识别的指示剂。通过分析污染物中的指示剂,对污染源进行定性或定量解析。6.1.3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法主成分分析(PCA)和因子分析(FA)是统计学方法,可用于识别和解析污染物的主要来源。通过对大量监测数据的分析,提取主要成分或因子,从而确定污染物的来源及贡献。6.2污染物排放量估算6.2.1排放量计算方法污染物排放量估算采用排放因子法、物料平衡法和实测法等。排放因子法根据污染物排放系数和活动水平数据计算排放量;物料平衡法依据质量守恒原理,结合生产过程和污染物排放特点进行计算;实测法则通过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获取实际排放量数据。6.2.2排放量估算模型采用国内外公认的污染物排放量估算模型,如大气污染物排放模型(AP42)、水质模型(QUAL2E)等,结合我国环保行业实际情况,对各类污染物的排放量进行估算。6.3污染物风险评估6.3.1风险评估方法污染物风险评估采用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相结合的方法。定性评估主要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描述,定量评估则采用风险熵、暴露评估和剂量反应关系等方法,对污染物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6.3.2风险评估指标结合我国环保标准和相关法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风险评估指标,如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对污染物可能引发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估。6.3.3风险管理策略依据污染物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策略,包括污染源控制、污染物排放削减、应急预案等,以保证环境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第7章污染防治与优化策略7.1污染防治技术概述本章主要针对环保行业污染物监测与管理系统中的污染防治技术进行概述。在环保行业,污染防治技术主要包括源头防治、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三大部分。具体涉及如下几个方面:7.1.1源头防治技术源头防治技术主要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原材料替代以及生产过程优化等手段,降低污染物的产生。例如,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推广低碳技术等。7.1.2过程控制技术过程控制技术主要包括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进行实时监测、预警和调控,以减少污染物排放。例如,采用自动控制系统、密闭式生产工艺、高效除尘设备等。7.1.3末端治理技术末端治理技术是指在污染物产生后,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其进行处理,使其达到国家和地方排放标准。主要包括废气处理、废水处理、固废处理等技术。7.2污染防治措施制定根据污染物监测与管理系统的实际需求,制定以下污染防治措施:7.2.1加强污染物源头控制(1)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2)实施原材料替代,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3)优化生产工艺,降低污染物产生。7.2.2提高过程控制能力(1)建立完善的污染物监测体系,实现污染物排放的实时监控;(2)采用自动控制系统,提高生产过程的稳定性;(3)加强设备维护与管理,保证设备正常运行。7.2.3优化末端治理设施(1)根据污染物特性,选择合适的末端治理技术;(2)提高末端治理设施的处理效率,保证稳定达标排放;(3)加强末端治理设施的运行管理,降低运行成本。7.3优化策略与效果评估7.3.1优化策略(1)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污染防治方案;(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污染物监测与管理的智能化水平;(3)建立健全环保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环保意识。7.3.2效果评估(1)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总量明显下降;(2)环保设施运行稳定,达标排放率提高;(3)企业生产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提高;(4)周边环境质量改善,社会效益显著。第8章系统集成与测试8.1系统集成技术8.1.1集成框架设计本章节主要介绍污染物监测与管理系统的集成框架设计。通过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将各个功能模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高效、稳定的集成系统。集成框架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块、用户界面模块及预警与报告模块。8.1.2集成技术选型根据系统需求,选用以下集成技术:(1)采用SOA(ServiceOrientedArchitecture)服务架构,实现各模块间的松耦合;(2)使用WebService技术,实现不同系统间的数据交互;(3)利用消息队列中间件(如Kafka、RabbitMQ等)实现系统间的异步通信;(4)采用数据库技术(如MySQL、Oracle等)进行数据存储与管理。8.1.3集成策略与实施本节阐述集成策略与实施步骤:(1)梳理各模块功能,明确模块间的依赖关系;(2)设计统一的数据接口规范,保证数据的一致性;(3)编写接口程序,实现模块间的数据交换与共享;(4)进行系统集成测试,验证集成效果;(5)根据测试结果,调整集成方案,保证系统稳定运行。8.2系统测试与验证8.2.1测试目的与原则系统测试旨在验证污染物监测与管理系统的功能、功能、可靠性和安全性等方面是否满足设计要求。测试遵循以下原则:(1)全面性:覆盖所有功能模块,保证系统无遗漏;(2)针对性:针对关键功能、功能指标进行测试;(3)重复性:多次进行相同测试,验证系统稳定性;(4)可追溯性:记录测试过程及结果,便于问题定位与追踪。8.2.2测试内容与方法测试内容包括:(1)功能测试:验证系统功能是否符合需求;(2)功能测试:评估系统处理能力、响应时间等功能指标;(3)兼容性测试:检查系统在不同操作系统、浏览器等环境下的运行情况;(4)安全性测试:评估系统数据安全、访问控制等方面;(5)稳定性测试:验证系统长时间运行时的稳定性。测试方法包括:(1)黑盒测试:不关心内部逻辑,只验证输入输出是否符合预期;(2)白盒测试:关注内部逻辑,验证代码执行路径、逻辑分支等;(3)灰盒测试:结合黑盒测试与白盒测试,验证系统功能与内部结构。8.2.3测试结果与分析本节描述测试结果与分析:(1)汇总测试数据,分析测试通过率;(2)针对未通过测试的功能,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3)对测试过程中发觉的问题进行分类、排序,制定修复计划;(4)根据测试结果,调整系统配置、优化代码,提高系统质量。8.3系统优化与改进8.3.1功能优化针对系统功能瓶颈,采取以下优化措施:(1)优化数据库查询语句,提高数据查询效率;(2)采用缓存技术,减少系统响应时间;(3)负载均衡:通过分布式部署,提高系统处理能力;(4)压缩数据传输,降低网络带宽消耗。8.3.2功能优化根据用户反馈,对系统功能进行以下优化:(1)完善用户界面,提高用户体验;(2)增加数据可视化功能,便于用户快速了解监测数据;(3)扩展系统功能,满足不同场景需求;(4)优化预警算法,提高预警准确性。8.3.3安全性优化加强系统安全性,采取以下措施:(1)采用协议,保障数据传输安全;(2)身份认证与权限控制,防止非法访问;(3)定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修复潜在风险;(4)备份关键数据,保证数据安全。第9章案例分析与示范应用9.1案例一:城市空气质量监测9.1.1背景介绍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是环保行业污染物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案例以某城市空气质量监测项目为例,分析污染物监测与管理系统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9.1.2监测方案设计本项目采用了网格化监测方法,通过在市区布设多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对空气质量进行实时监测。监测参数包括PM2.5、PM10、SO2、NO2、CO、O3等。9.1.3系统功能与应用监测数据通过无线传输至中心数据处理平台,实现数据实时展示、分析、预警等功能。同时系统可根据监测数据,为部门提供决策支持,助力空气质量改善。9.2案例二:水质监测与污染源排查9.2.1背景介绍水质监测是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的重要手段。本案例以某地区水质监测与污染源排查项目为例,探讨污染物监测与管理系统在水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9.2.2监测方案设计本项目采用自动监测与手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对地表水、地下水、饮用水等不同类型的水体进行监测。监测参数包括pH、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等。9.2.3系统功能与应用系统通过收集监测数据,进行水质评价、污染趋势分析、污染源排查等。同时为部门提供数据支持,协助制定水污染防治措施。9.3案例三:工业污染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