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山西省运城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山西省运城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山西省运城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山西省运城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山西省运城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地质学清楚地揭示,各个大陆过去都曾经历过巨大的环境条件变迁,所以我们可望在自然条件下看到生物的变异,如同它们在驯养情况下所发生的那样。只要在自然状况下有变异发生,那么认为自然选择不曾发挥作用就很难解释了。常常有人主张,在自然条件下,变异量仅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但这是无法证实的。虽然只是作用于外部性状,并且其结果很难确定,但人们却可以将驯养生物个体的微小差异逐渐积累起来,并在一段不长的时期内产生巨大的效果。物种中存在着个体差异,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但是除了这些个体差异外,所有的博物学家还承认有自然变种的存在。它们相互之间的差别十分明显,值得在分类学著作中记上一笔。没有人能明确区分开个体差异和微小变异,也难以区分特征明显的变种和亚种,以及亚种和物种。在分离的大陆上,或在同一大陆被某种障碍所隔离的不同区域内,以及孤立的岛屿上,存在着如此多样的生物类型,尽管它们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亲缘关系,但是它们中有的被一些经验丰富的博物学家归为了变种,有的被归入了地理种或亚种,另一些则被归入了特征明显的物种。如果动植物确有变异,不管这一变异是多么微小和缓慢,只要其变异或个体差异在某一方面有益于自身发展,它们为什么不会通过自然选择将其保存和积聚起来,即所谓最适者生存呢?如果人们能够耐心地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变异,那么在复杂而多变的生活条件下,那些有利于自然界生物的变异为什么不会经常产生,并得到保存或选择呢?那些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起作用的,并严格审视每一个生物的全部体制、构造和生活习性的选择力量——即择优弃劣的力量,会受到什么限制吗?据我看,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这种缓慢的,并巧妙地使每一种生物类型都能适应最为错综复杂的生活条件的力量。(节选自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证明》)材料二:1859年11月,达尔文出版了旷世之作《物种起源》。与达尔文同时发表相似观点的华莱士把这个理论称为“达尔文主义”。当时生物学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今天我们熟知的遗传规律以及基因等概念当时都没有出现,因此达尔文进化论在解释诸多具体细节时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甚至错误。在后人的持续研究中,进化论被不断修正和完善着,但总体而言,达尔文进化论并没有被根本性动摇。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在188年提出了“种质连续学说”,否定了达尔文学说中关于遗传规律的一些非正确观点。但对于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方面,魏斯曼完全接受并继承了,认为除了自然选择外,进化不再需要其他机制。这种基于种质连续理论的进化学说被称为“新达尔文主义”。站在今天的视角,“种质连续学说”还不是真正的遗传规律。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在1866年发现了真正的遗传规律,即经典遗传学上的两个重要定律——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1900年,孟德尔的工作及其遗传学说被三位植物学家各自通过研究植物杂交而“重新发现”,遗传学从此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遗传学蓬勃发展的最初阶段,由不连续突变引起进化的突变论思想占了上风,对达尔文的渐变论提出了非常尖锐的挑战。但随后不久,一系列新的遗传学发现,尤其是群体遗传学的创立和发展,为达尔文“连续变异性状”的遗传机制找到了解决方案。当然,也对达尔文原来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例如,提出了“适应度”的概念取代传统的“最适者生存”的说法。到了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基于渐进化、自然选择和种群思想,同时又符合已知的遗传学机制,此外还考虑到环境因素影响的综合进化理论形成,标志着“现代达尔文主义”的产生。“现代达尔文主义”把进化的思想扩展到生物学的所有分支,以消除进化生物学与生物学其他领域之间的隔阂,也把现代生物学中各个领域的进展尽量融入其理论框架之中。如今,在这个分子生物学时代,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生命密码的破解,进化论仍在不断地发展,“基因选择学说”“社会生物学”“间断平衡”“中性理论”“进化发育生物学”等理论或学科的发展,都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推进着进化论。(摘编自《进化论错了吗?》)1.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在自然状况还是在驯养情况下,当环境条件发生巨大变化时,生物就可能会发生变异。B.变异量会作用于生物的外部性状,其结果很难确定,但微小变异的累积会产生巨大的效果。C.物种存在个体差异,也存在自然变种,二者差异十分明显,但没有人能明确将它们区分开。D.自然选择能将有益于生物发展的微小变异保存积聚起来,虽然过程缓慢,却不会受到限制。2.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达尔文对遗传规律和基因并没有进行过研究,导致了他的进化论在解释具体细节时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错误。B.“新达尔文主义”与“达尔文主义”并没有本质区别,它是基于魏斯曼提出的“种质连续理论”并对进化论所作修正的学说。C.三位植物学家通过研究植物杂交发现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使遗传学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D.孟德尔遗传学说的“重新发现”,为达尔文“连续变异性状”的遗传机制找到了解决方案,促进了“现代达尔文主义”的产生。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用来证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一项是()A.据计算,现代类人猿的脑细胞为10亿个,但是现代人类的脑细胞却暴增到了140亿个。B.在距今5.3亿年前的寒武纪,地球上突然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动物,其门类比今天的还多。C.人们将野生红鲫鱼培育成五彩缤纷的金鱼;袁隆平用杂交的方法,培育出了高产水稻。D.生物学家们发现,在经常刮暴风的小岛上,少数昆虫的翅异常发达,多数昆虫不能飞行。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二段表达效果。5.学校要举办“生物学科节”,你将负责“进化论”这一版块的宣传讲解,请根据材料二提炼出你的讲解要点。〖答案〗1.C2.B3.D4.材料一的第二段中主要使用了反问和设问的修辞,使文章更加生动。前两句使用了反问的修辞,后一句使用了设问的修辞。反问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兴趣,增强交流效果,并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设问是自问自答,明确强调了自己的观点。5.①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详细阐述了生物进化的理论基础,标志着进化论的正式确立,他的这种理论被华莱士称为“达尔文主义;②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提出的“种质连续学说”接受并继承了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方面,被称为“新达尔文主义”;③随着遗传学的发展,形成了综合进化理论,标志着现代达尔文主义的产生。〖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物种存在个体差异,也存在自然变种,二者差异十分明显,但没有人能明确将它们区分开”错,没有人能区分开的是“个体差异和微小变异”。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达尔文对遗传规律和基因并没有进行过研究”错,材料二是说“当时生物学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今天我们熟知的遗传规律以及基因等概念当时都没有出现”。C.“三位植物学家通过研究植物杂交发现了……”错,原文是“孟德尔的工作及其遗传学说被三位植物学家各自通过研究植物杂交而‘重新发现’”;D.“孟德尔遗传学说的‘重新发现’”错,应为“群体遗传学的创立和发展”。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属于突变论思想;B.属于突变论思想;C.属于人工选择。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的能力。材料一的第二段中主要使用了反问和设问的修辞,使文章更加生动。前两句“如果……它们为什么不会通过自然选择将其保存和积聚起来,即所谓最适者生存呢?”“如果……那么在复杂而多变的生活条件下,那些有利于自然界生物的变异为什么不会经常产生,并得到保存或选择呢?”使用了反问的修辞,反问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兴趣,增强交流效果,并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后一句“那些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起作用的……会受到什么限制吗?”为问句,“据我看……”为答语,使用了设问的修辞,自问自答,明确强调了自己的观点。【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讲解重点应是“进化论”的发展过程,即进化论被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①结合“达尔文出版了旷世之作《物种起源》。与达尔文同时发表相似观点的华莱士把这个理论称为‘达尔文主义’”可知,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详细阐述了生物进化的理论基础,标志着进化论的正式确立,他的这种理论被华莱士称为“达尔文主义;②结合“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在188年提出了‘种质连续学说’……认为除了自然选择外,进化不再需要其他机制。这种基于种质连续理论的进化学说被称为‘新达尔文主义’”可知,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提出的“种质连续学说”接受并继承了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方面,被称为“新达尔文主义”;③结合“基于渐进化、自然选择和种群思想,同时又符合已知的遗传学机制,此外还考虑到环境因素影响的综合进化理论形成,标志着‘现代达尔文主义’的产生”可知,随着遗传学的发展,形成了综合进化理论,标志着现代达尔文主义的产生。(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友邻李娟七月,我们赶着驼队穿过北边开阔又漫长的杰勒苏峡谷,去耶克阿恰卖羊毛。一路上始终沿着河往下游走,河水两岸全是沼泽和草滩。右边的上方是连绵的森林,左边是整块的秃石山崖。快走出峡谷时,经过的草地上有多处被深深刨开的黑色新土。海拉提告诉我,“乔西嘎”刚刚经过这里。我一时没反应过来,问他:“什么经过这里来着?”只觉得那个词听起来熟悉极了,像是儿时用来骂人的什么话。我一连问了三遍,他一连回答了三遍。见我还是没明白,干脆用汉语大喊:“猪八戒!”我这才一下子记起来,“乔西嘎”不就是猪嘛!原来他说的是野猪。海拉提可真聪明。作为穆斯林,大家虽然从不和猪打交道,但对猪八戒还是很熟悉的。在有电视的定居点,唯一的哈语频道把《西游记》重播了一遍又一遍,牧民们百看不厌。看到野猪拱土痕迹的第三天,还真有野猪在吾塞现身了。当时有好几个牧人都看到了,包括斯马胡力在内。那天斯马胡力一大早出去赶羊,上午快九点时才回家,马背上一前一后载着两个孩子。走近一看,是恰马罕家的两个假小子。看来是刚从他家喝茶归来。真是惊奇又高兴,自从离开冬库尔后,两家人就再没串过门了。虽然说起来仍是邻居,却隔了两座山头呢。斯马胡力显得特别兴奋,喝茶时才告诉我看到野猪的事。就在十分钟前,它们跑过北面山谷中森林边缘的草地。还是一小群呢,共十一只,三只大的,八只小的。我很奇怪,这是什么组合?斯马胡力自信地说,肯定是一个公的领着两个老婆,每个老婆给它生了四个孩子……说完哈哈大笑。我又详细地询问情形。斯马胡力说,它们的颜色和我家那头棕红色的母牛一样。又形容说大的有成龄牛那么大,小的跟半大羊羔似的。前前后后跑成团,一个也不落队。哎,想象一下吧,多么快乐自在的一幅春日行乐图!当野猪身影出现在远处的森林边缘时,在山崖边行走的斯马胡力勒马停了下来。他隔着空旷的山谷,远远凝视它们,一边数着数量,一边等待着什么。两个孩子也瞪大了眼睛,抓紧了斯马胡力的衣襟。野猪们奔跑一阵,慢行一阵,不知是在惊慌躲避,还是自在嬉戏。我猜,看到它们的其他牧人也都会像斯马胡力一样,紧张又惊叹。除去现实的担忧之外,心中滋生的更多的怕是豪壮的热情吧?我又问两个孩子:“野猪长什么样?斯马胡力是不是在胡说?”两个孩子只是扭捏地看我一眼,继续喝茶、剥糖,一声不吭。可能目睹过奇迹的心灵,总是心满意足而不慌不忙的。以后好几天,卡西出门之前都对我千叮咛万嘱咐,要我散步时不要走远,不要独自下山,不要往北面去。而我自己呢,虽说也有些顾忌,心里却隐隐盼望也能亲眼看一看这些山野的精灵。斯马胡力说:“要是真的碰到野猪了怎么办?”我说:“那就给它拍个照。”大家都笑着说:“豁切!”山林里野生动物不少,但对游牧生活造成威胁的,说来说去似乎只有大棕熊啊,狼啊,野猪啊,还有蛇之类。蛇不会无缘无故主动攻击人,但如果在路上走着走着,冷不丁和你打个照面,乍然受惊的话,它没准儿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扑上来咬一口再说。山里的蛇倒大多没啥毒,被咬到的话顶多疼几天,不至于致命。怕的是牛羊被蛇攻击,尤其是即将搬家转场前被咬了的话,牛羊带着脚部的创伤很难挨过长途跋涉。偏这些蛇哪儿不咬,专爱咬人家的脚。不知那些走失的牛羊,会选择什么样的地方独自过夜。丢羊几乎是每天都会发生的事,好在到了第二天它们大都会自个儿想法子重回羊群,或被邻牧场的羊群收留。否则的话,一天少几只,一个月就是百十只,我们这点儿羊还不够用来丢的呢。斯马胡力也不会在每天数完羊后,还那么气定神闲地说:“又有三只没了。”但无论如何,牛羊失群毕竟是危险的事。孤身在外,更容易受到攻击。我们出去找羊,大声地呼喊,去向每一处山坡阴面的石头缝处。那里狭窄背风,地面铺积着厚厚的针叶,总留有卧过的痕迹。牛羊领着孩子独自在外的长夜里,母子俩紧紧挤在一起,卧于此处,有没有焦灼紧张地提防着凶猛的野兽和幽静无声的蛇呢?狼也罢,蛇也罢,野猪也罢,都没能真正影响到什么。吾塞的生活如此宁静,宁静得简直坚硬而不可打破。我们依从这坚硬的宁静而获取安全感,放心地生活。而蛇啊野猪啊恐怕也同样非常放心吧。大家都走在同样尺度的道路上。据说哈萨克牧民有个古老的风俗,就是不为取食而猎杀野生动物,人们只食用自己养育的牲畜以及用牲畜换取的食物。虽然不知其中的道理,但客观上看,这种禁忌多多少少约束着狩猎行为。大约与大自然最紧密、最纯粹地联系在一起的生活,需得有最自觉、最牢固的生态保护意识,需得甘心与万物平起平坐而不去充当万物的主人。不知做到这些,需要怎样的纯真与满足。斯马胡力说,等我们搬走后,吾塞就热闹起来了。那时,大棕熊也来了,野猪也来了,还有马鹿啊;野羊啊,全都跑到这边来过冬。因为漫长的冬天里,阿尔泰山脉南部比北部暖和,日照时间长,雪也薄了许多。原来野生动物们也会转场啊,原来它们也是大自然的牧民。斯马胡力说:“我们这个房子嘛,夏天是人的房子,冬天,就是熊的房子!”等我们全都离开后,大棕熊沿着去年的记忆,熟门熟路找到我们的林海孤岛,找到空空的小木屋。它推门进来,饱饱地睡过一整个冬天。哎,大家息息相关相处在一起,却又将各自的生活丝丝入扣地错开,互不干扰。仔细想象一下那样的画面——大棕熊在大雪深深埋没屋顶的小木屋里呼呼地沉睡……不但是有趣的,更是深沉感人的。(节选《羊道·深山夏牧场》,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海拉提一看到草地上有多处被深深刨开的黑色新土就知道有野猪经过,说明他的生活经验丰富。B.“有电视的定居点”“唯一的哈语频道”“百看不厌”等语句说明哈萨克牧民生活的单调和愚昧。C.“大家都走在同样尺度的道路上”是指这些野生动物和人一样,都遵循自己的方式安静地生活。D.哈萨克牧民只食用自己养育的牲畜和用牲畜换取的食物,这古老的风俗表明他们对自然的敬畏。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一个自信开朗、纯朴的斯马胡力的形象。B.文章开篇的景物描写,写出了哈萨克牧民们行进途中环境的荒凉,衬托出卖羊毛路途的艰险。C.“乔西嘎”“豁切!”这些方言的运用,呈现出李娟散文的语言所具有的地域化、口语化的特点。D.“原来它们也是大自然的牧民”运用比瑜,既有抒情性又有哲理性,写出了作者的平等的自然观。8.“友邻”这个标题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羊道·深山夏牧场》是李娟“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突出特点是故事真实和叙事精彩,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B7.A8.“友邻”既指作者在吾塞的朋友和邻居;又指所有的哈萨克牧民与山林里的野生动物之间的一种友好平等的相处方式;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9.(1)故事真实:作者既是叙述者,又是参与者。故事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真实地再现了哈萨克族牧民的游牧生活。(2)叙事精彩:①叙事内容:作者讲述了哈萨克族牧民们在卖羊毛途中发现野猪和寻找丢失的羊的故事,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独具特色的牧民生活,内容精彩,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②叙事语言:语言生动形象,描写细腻传神,如写斯马胡力讲述遇到野猪时的一段文字。③叙事手法:寓情于事,在叙事过程中蕴含作者的情感,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与敬畏;伏笔,开篇点出野猪出现,后面描写看野猪的过程。〖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愚昧”错,这些语句说明哈萨克牧民生活相对闭塞,有单调,但不是愚昧。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A.“心理”错,文章描写斯马胡力的形象,有语言描写“肯定是一个公的领着两个老婆,每个老婆给它生了四个孩子……”,有动作神态描写“哈哈大笑”“特别兴奋”,没有心理描写。故选A。【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友邻”表层含义是“我”与牧民的观,指作者在吾塞的朋友和邻居,如海拉提、斯马胡力等;深层含义,指哈萨克牧民与野生动物关系,结合“哈萨克牧民有个古老的风俗,就是不为取食而猎杀野生动物,人们只食用自己养育的牲畜以及用牲畜换取的食物”分析,指哈萨克牧民不为取食而猎杀野生动物,与野生动物和平相处;进一步分析,还指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结合“大约与大自然最紧密、最纯粹地联系在一起的生活,需得有最自觉、最牢固的生态保护意识,需得甘心与万物平起平坐而不去充当万物的主人”理解,还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事特点的能力。(1)故事真实:文中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叙述,讲述“我”在牧区生活的经历,讲述“我”与哈萨克牧民的交往故事,作者既是叙述者,又是参与者。(2)叙事精彩:①叙事内容:作者讲述了哈萨克族牧民们在卖羊毛途中发现野猪和寻找丢失的羊的故事,“大的有成龄牛那么大,小的跟半大羊羔似的。前前后后跑成团,一个也不落队”“两个孩子也瞪大了眼睛,抓紧了斯马胡力的衣襟。野猪们奔跑一阵,慢行一阵,不知是在惊慌躲避,还是自在嬉戏”描述斯马胡力带着两个孩子看野猪时的紧张又惊叹,画面和谐美好;“我们出去找羊,大声地呼喊,去向每一处山坡阴面的石头缝处”找养的情节充满了对丢失的养的关切。这些情节展现了一幅独具特色的牧民生活,内容精彩,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②叙事语言:语言生动形象,描写细腻传神,如写斯马胡力讲述遇到野猪时的一段文字,“还是一小群呢,共十一只,三只大的,八只小的”“肯定是一个公的领着两个老婆,每个老婆给它生了四个孩子……”这些语言朴实生动,充满了生活情趣。③叙事手法:寓情于事,在叙事过程中蕴含作者的情感,如“吾塞的生活如此宁静,宁静得简直坚硬而不可打破。我们依从这坚硬的宁静而获取安全感,放心地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与敬畏;运用伏笔,如“‘乔西嘎’不就是猪嘛!原来他说的是野猪”开篇点出野猪出现,后面“就在十分钟前,它们跑过北面山谷中森林边缘的草地。还是一小群呢,共十一只,三只大的,八只小的”描写斯马胡力看野猪的过程,前后衔接呼应,叙事完整。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有晋徽士①浔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少而贫病,居无仆妾。母老子幼,就养勤匮。远惟田生致亲②之议,追悟毛子捧檄③之怀,初辞州府三命,后为彭泽令。道不偶物,弃官从好。遂乃解体世纷,结志区外。定迹深栖,于是乎远。灌畦鬻蔬,为供鱼菽之祭;织绚④纬萧⑤,以充粮粒之费。心好异书,性乐酒德。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与?有诏征为著作郎,称疾不到。春秋若干,卒于浔阳县之某里。(节选自颜延之《陶徽士诔并序》)〖备注〗①徽士:指朝廷征聘不就的清高之士。②田生致亲:田过,战国时期人,他认为父母比君王更重要,给君王效力是为了获得俸禄来奉养自己的父母。③毛子捧檄:庐江毛义,家贫,以孝称。当母亲在世时,得到派他去做县令的檄文,非常喜欢。后来母亲死去,再征召他,他便不去。④绚:网的别名。⑤萧:蒿草,这里指代席子。材料二: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材料三: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节选自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尝九月九日A出B宅边菊丛中C坐D忽值弘送酒E至F即便就G酌H醉而归。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追悟毛子捧檄之怀”的“追”与《归去来兮辞》中“知来者之可追”的“追”字意思不同。B.“每酒适”的“适”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字意思不同。C.“今将集而并录之”的“录”与《兰亭集序》中“录其所述”的“录”字意思相同。D.“每以家贫”的“以”与《苏武传》中“前以降及物故”的“以”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材料一的两个典故“远惟田生致亲之议,追悟毛子捧檄之怀”可以看出,陶渊明辞官的原因。B.从材料二中的喝酒、赏菊、抚琴等生活场景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在辞官之后过着十分惬意的生活。C.从材料三可知,苏轼把追和陶渊明的诗结成集,不仅是喜好他的诗,更是因为有感于他的为人。D.以上三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记述了陶渊明的相关事件,但是共同表达出对陶渊明的赞美之情。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灌畦鬻蔬,为供鱼菽之祭;织绚纬萧,以充粮粒之费。(2)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14.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陶渊明的为人。〖答案〗10.DFH11.D12.A13.(1)浇灌菜畦卖蔬菜,为的是供给祖先鱼和豆子这样的祭祀品;织网编席,来充当粮食的资费。

(2)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万分之一的长处的原因。14.①孝顺父母;②天真率直;③性情刚烈,不合世俗。〖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曾经在九月九日在房子边上菊花丛中闲坐,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是“坐”的状语,中间不能停顿,其后D处断开;“弘送酒至”是“值”的宾语,其后F处断开;“即便就酌”和“醉而归”分别省略主语“渊明”,中间H处断开。故选DFH。【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追想;补救。句意:追想毛义捧檄应召的情怀。/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B.正确。舒服、自得;出嫁。句意: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C.正确。都是“记录”的意思。句意: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记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D.错误。因为;通“已”,已经。句意: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以前已经投降和死去的人。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辞官”错,由原文“后为彭泽令”可知,应为“做官”。故选A。【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鬻”,卖;“纬”,编;“费”,资费。(2)“所以”,……的原因;“师范”,学得;“万一”,万分之一的长处。【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由原文“母老子幼,就养勤匮。远惟田生致亲之议,追悟毛子捧檄之怀,初辞州府三命”可知,孝顺父母;②由原文“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可知,天真率直;③由原文“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可知,性情刚烈,不合世俗。参考译文:材料一:晋代有个徽士是浔阳的陶渊明,他是在南岳幽居的人。自幼贫穷多病,家中没有仆人和侍妾,母亲年老孩子幼小,他依然竭尽全力,勤心供养。远思古代田过尽心养亲的议论,追想毛义捧檄应召的情怀。起初他多次辞却官府的征召,此后便出任彭泽县令。但他的品德操守与世俗难以和谐一致,便辞却官职,以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于是便摆脱世俗的纷扰,坚定了远离官场的志向,到山林深处隐居,于是远离人世。浇灌菜畦卖蔬菜,为的是供给祖先鱼和豆子这样的祭祀品;织网编席,来充当粮食的资费。由衷喜欢奇异书籍,生性甚爱饮酒。他大概是古人所说的那种“摒弃富贵荣华与国家爵位,使家人忘掉贫穷”修养很高的人吧!朝廷下诏征他为著作郎,他推脱有病而未去赴任。享年若干,在浔阳县的某里逝世。材料二:起初颜延之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浔阳,常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给酒店,以便一来就能喝酒。曾经在九月九日在房子边上菊花丛中闲坐,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都弹拨一番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材料三: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很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多首,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笨拙,和事物多有抵触,自己估量照我的性子干下去,一定会给你们留下祸患。于是尽力辞去世事,使你们很小就过着挨饿受冻的生活。’渊明这些话,说的是实际情况。我现在真的有了他这种毛病,由于自己没有早早知道这种毛病,做了半辈子官,却招来了世间的灾祸。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万分之一的长处的原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前三句点明了离别的时间、地点以及环境特点,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渲染了凄凉的氛围。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了情人泪眼朦胧,相顾无言,难分难舍的场面。C.“多情自古伤离别”即伤离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自古”从个别到普遍,扩大了词的意义。D.全词遣词造句不着痕迹,场面生动逼真,情景交融,将情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16.本词和《扬州慢》中都运用了虚写的手法,请从两首词中各选一句虚写的句子,并进行赏析。〖答案〗15.A16.①《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描绘了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是虚写,与“尽荠麦青青”形成显明的对比,寄寓着词人对昔盛今衰的感慨。②《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酒醒之后岸边之景,是虚写,作者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景物入词,将离人凄楚惆怅、孤独忧伤的感情表现得十分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点面结合”错,上阕前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没有面的描写。故选A。【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①《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当走过从前春风十里繁华的旧道上,到处都是荠麦一片青青。“春风十里”为虚写,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的繁荣景象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②《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别后怕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杨柳、晓风是虚写想象酒醒之后岸边之景,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如“杨柳”“晓风”“残月”,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古代诗文中常出现“朝”和“夕”二字,或表示时间早晚,或表示时光飞逝。请写出《离骚》中含有这两个字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2)《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缺少亲人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3)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古代文人墨客常常将“茶”诉诸笔端,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2)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3)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语言表达,不仅要做到规范、准确,很多时候还要讲究新颖、独特,富于艺术性,这就要注意语言的锤炼。锤炼语言,①。福楼拜对他的学生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推敲词语要力争用词准确,生动鲜明,富于变化。如鲁迅《阿Q正传》写阿Q赢的钱被庄家趁乱抢走,“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两句话中反复强调“忽忽不乐”,令读者切身感受到阿Q的()。锤炼语言,要灵活运用不同的句式。不同的句式,②。要善于根据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需要,恰当选用不同的句式,以变换节奏,使语言抑扬有致,波澜起伏;或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交错运用,或整句、散句适当搭配,或长句、短句灵活变换。如贾平凹《秦腔》中描写戏开场之前台下“人头攒拥”的情景,长句短句(),既写出了场面的(),更让读者由此感受到“八百里秦川”躁动着的生命活力。锤炼语言,要巧用修辞。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③,能够增强文章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沈从文《边城》写翠翠和祖父见到别家迎亲队伍后各怀心事,“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这句话将二人的内心情感波澜写得韵味悠长,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和思考空间。18.请在文中括号里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答案〗18.怅然若失错落有致热闹非凡19.①要推敲词语②表达效果各不相同③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第一处,结合前面“阿Q赢的钱被庄家趁乱抢走”可知,此处应是说让读者感受到阿Q钱被抢走的不愉快,使用“怅然若失”。“怅然若失”,形容心里不愉快,好像丢失了什么东西一样。“爽然自失”,形容无所适从,茫无主见。第二空,语境指长句与短句句式参差不齐,交错形成句式之美,可用“错落有致”。错落有致: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第三空,语境形容戏开场时的热闹,可用“热闹非凡”。热闹非凡:形容热闹的场面或景象。【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结合下文“两句话中反复强调‘忽忽不乐’、令读者切身感受到阿Q的怅然若失”,推断①处是说要选择准确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可以填入“要推敲词语”之类的内容。第二空,语境强调要恰当选用不同的句式,可见句式不同,表达效果也不同,应填:表达效果各不相同。第三空,语境强调“要巧用修辞”,下句“能够增强文章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就是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应填: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端午节临近,“新式”艾草门挂火了。新式艾草花束最近不仅冲上热搜,更是吸引了不少年轻人买单。这波热潮来自年轻人对“仪式感消费”的重视。端午,在门口悬挂艾草菖蒲是老传统,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人的消费审美也有了新的变化。因此,艾草这个老传统也有了新面貌,如今,它们颜值更高了,搭配更有腔调了,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据报道显示,热销的艾草花束制作起来其实并不复杂。它包含有几支艾草和菖蒲叶,加以香囊,再点缀上“端午安康”的小卡片,就显出色泽翠绿、错落有致。另一些搭配艾叶、小刺芹、黄金球等材料的小花饰,以竹签包扎而成,同样受到青睐。可见,只要肯花心思、动脑筋,一些传统习俗完全可以更“接地气”,更“出圈”。这就是新式艾草花束爆火的启示。老传统深受群众的喜爱,但对它的宣传和发扬不能“倚老卖老”,而需要在创新中传承。文化传统历史悠久,是资本,但也可能因为它本身底蕴的“厚重”而很难走近现在的年轻人。所以,传统文化需要的不是封闭停滞的“保护”,而应该勇敢地拥抱新时代,发扬传统优势,顺应市场机制,保持历久弥新。正如艾草门挂的成功案例所示,传统站上互联网平台,实施跨界合作,就能把“金字招牌”擦得越来越亮。20.在行文中使用引号,有时会有独特的效果意味。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使用了引号,请分析其表达效果。21.请写出两个与文中加点词语“接地气”结构相同的三字俗语,并写出你对它的理解。“接地气”泛指紧密联系现实,深入反映普通民众的生活和需求。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找出两处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0.这里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提示〗读者需结合语境理解;用引号标注赋予“老”新的含义,不再表示“资历老”而是指“历史悠久”,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发扬不能仗着其悠久的历史而墨守成规,不创新不前进。21.跑龙套:原指戏曲中拿着旗子做兵卒的角色,后比喻在人手下做无关紧要的事或专做跑腿、服务性工作;或起次要作用,充当配角。下马威:原指官吏初到任时对下属显示的威风,后泛指一开头就向对方显示的威力。和稀泥:做事谁也不得罪,比喻调和纷争,多指无原则地调和折中。22.第一处:句式杂糅,“据报道显示”改为“报道显示”或“据报道”;第二处:语义重复,“包含有”改为;第三处:搭配不当,“显出”改为“显得”或者“显出色泽翠绿、错落有致的特点”。〖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倚老卖老”引号表示特殊含义,〖提示〗读者需结合语境理解。“倚老卖老”词语愿义是,年纪较大的老人,摆老资格,轻视他人,认为所有人必须要谦让和体谅老人。结合语境“老传统深受群众的喜爱,但对它的宣传和发扬不能‘倚老卖老’,而需要在创新中传承”可知,这里的“老”不再表示“资历老”而是指“历史悠久”,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发扬不能仗着其悠久的历史而墨守成规,不创新不前进。用引号标注赋予“老”新的含义。【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接地气”是三字俗语,结构是动宾短语。泛指紧密联系现实,深入反映普通民众的生活和需求。选择词语时注意选用三字俗语,符合动宾式短语特点,再解释词语含义。如“跑龙套”“下马威”“和稀泥”等均可。【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第一处:“据报道显示”句式杂糅,改“报道显示”或“据报道”。第二处:“包含有”语义重复,“包含”含有“有”的意思,删掉“有”。第三处:“显出色泽翠绿、错落有致”搭配不当或成分残缺,“显出”改为“显得”,或者“显出色泽翠绿、错落有致的特点”。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小树儿要剪,小孩儿要管。——谚语以上两句话形象地写出了种树与育人的道理,请据此写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本材料的中心话题是“种树与育人”,即以种树之道来比喻“育人”,也就是用种树方法来培育人才。该话题,由课文《种树郭橐驼传》引申而来,较好地体现了教考衔接理念。材料涉及两个信息点:1.“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意思是,要按照树木的客观生长规律来种树,使树的本性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样才能使其茁壮成长。推衍至人才培养方面,则体现出顺其自然、避免拔苗助长的教育理念。2.“小树儿要剪,小孩儿要管”。此语为民间谚语,意思是说,小树只有砍掉多余的枝杈,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同样,对孩子要从小严格管教才能成才。结合两者,我们可以说,在尊重自然天性的同时,也必须要培植好孩子的根基,进行恰当的管理,而不是自由放纵。唯有兼顾好关爱有度和放手自信,让孩子勇敢去自我尝试,才能让他们更全面地成长。但这中间的过程并不简单,需要教育者与受教者都付出极大的努力。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顺木之天,旦暮抚之。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顺天之木,以致其性,但如果失于管教,孩子可能成为疯狂生长的野草。二、干预管理,但如果旦暮抚之,违背成长天性,孩子可能成为空心的树干。三、顺木之天,旦暮抚之,静待成长,孩子才可能成为参天的苍松。立意:1.顺应天性并非不加引导,而是善加引导。2.给成长多一点时间。3.通过“修剪”改变缺点,留给“本性”更多的空间。山西省运城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地质学清楚地揭示,各个大陆过去都曾经历过巨大的环境条件变迁,所以我们可望在自然条件下看到生物的变异,如同它们在驯养情况下所发生的那样。只要在自然状况下有变异发生,那么认为自然选择不曾发挥作用就很难解释了。常常有人主张,在自然条件下,变异量仅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但这是无法证实的。虽然只是作用于外部性状,并且其结果很难确定,但人们却可以将驯养生物个体的微小差异逐渐积累起来,并在一段不长的时期内产生巨大的效果。物种中存在着个体差异,这是大家所公认的。但是除了这些个体差异外,所有的博物学家还承认有自然变种的存在。它们相互之间的差别十分明显,值得在分类学著作中记上一笔。没有人能明确区分开个体差异和微小变异,也难以区分特征明显的变种和亚种,以及亚种和物种。在分离的大陆上,或在同一大陆被某种障碍所隔离的不同区域内,以及孤立的岛屿上,存在着如此多样的生物类型,尽管它们之间具有十分紧密的亲缘关系,但是它们中有的被一些经验丰富的博物学家归为了变种,有的被归入了地理种或亚种,另一些则被归入了特征明显的物种。如果动植物确有变异,不管这一变异是多么微小和缓慢,只要其变异或个体差异在某一方面有益于自身发展,它们为什么不会通过自然选择将其保存和积聚起来,即所谓最适者生存呢?如果人们能够耐心地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变异,那么在复杂而多变的生活条件下,那些有利于自然界生物的变异为什么不会经常产生,并得到保存或选择呢?那些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起作用的,并严格审视每一个生物的全部体制、构造和生活习性的选择力量——即择优弃劣的力量,会受到什么限制吗?据我看,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这种缓慢的,并巧妙地使每一种生物类型都能适应最为错综复杂的生活条件的力量。(节选自达尔文《自然选择的证明》)材料二:1859年11月,达尔文出版了旷世之作《物种起源》。与达尔文同时发表相似观点的华莱士把这个理论称为“达尔文主义”。当时生物学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今天我们熟知的遗传规律以及基因等概念当时都没有出现,因此达尔文进化论在解释诸多具体细节时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甚至错误。在后人的持续研究中,进化论被不断修正和完善着,但总体而言,达尔文进化论并没有被根本性动摇。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在188年提出了“种质连续学说”,否定了达尔文学说中关于遗传规律的一些非正确观点。但对于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方面,魏斯曼完全接受并继承了,认为除了自然选择外,进化不再需要其他机制。这种基于种质连续理论的进化学说被称为“新达尔文主义”。站在今天的视角,“种质连续学说”还不是真正的遗传规律。奥地利生物学家孟德尔在1866年发现了真正的遗传规律,即经典遗传学上的两个重要定律——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1900年,孟德尔的工作及其遗传学说被三位植物学家各自通过研究植物杂交而“重新发现”,遗传学从此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遗传学蓬勃发展的最初阶段,由不连续突变引起进化的突变论思想占了上风,对达尔文的渐变论提出了非常尖锐的挑战。但随后不久,一系列新的遗传学发现,尤其是群体遗传学的创立和发展,为达尔文“连续变异性状”的遗传机制找到了解决方案。当然,也对达尔文原来的一些观点进行了修正。例如,提出了“适应度”的概念取代传统的“最适者生存”的说法。到了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基于渐进化、自然选择和种群思想,同时又符合已知的遗传学机制,此外还考虑到环境因素影响的综合进化理论形成,标志着“现代达尔文主义”的产生。“现代达尔文主义”把进化的思想扩展到生物学的所有分支,以消除进化生物学与生物学其他领域之间的隔阂,也把现代生物学中各个领域的进展尽量融入其理论框架之中。如今,在这个分子生物学时代,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生命密码的破解,进化论仍在不断地发展,“基因选择学说”“社会生物学”“间断平衡”“中性理论”“进化发育生物学”等理论或学科的发展,都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推进着进化论。(摘编自《进化论错了吗?》)1.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论在自然状况还是在驯养情况下,当环境条件发生巨大变化时,生物就可能会发生变异。B.变异量会作用于生物的外部性状,其结果很难确定,但微小变异的累积会产生巨大的效果。C.物种存在个体差异,也存在自然变种,二者差异十分明显,但没有人能明确将它们区分开。D.自然选择能将有益于生物发展的微小变异保存积聚起来,虽然过程缓慢,却不会受到限制。2.下列对材料二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达尔文对遗传规律和基因并没有进行过研究,导致了他的进化论在解释具体细节时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甚至错误。B.“新达尔文主义”与“达尔文主义”并没有本质区别,它是基于魏斯曼提出的“种质连续理论”并对进化论所作修正的学说。C.三位植物学家通过研究植物杂交发现了遗传因子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使遗传学进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D.孟德尔遗传学说的“重新发现”,为达尔文“连续变异性状”的遗传机制找到了解决方案,促进了“现代达尔文主义”的产生。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用来证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一项是()A.据计算,现代类人猿的脑细胞为10亿个,但是现代人类的脑细胞却暴增到了140亿个。B.在距今5.3亿年前的寒武纪,地球上突然涌现出各种各样的动物,其门类比今天的还多。C.人们将野生红鲫鱼培育成五彩缤纷的金鱼;袁隆平用杂交的方法,培育出了高产水稻。D.生物学家们发现,在经常刮暴风的小岛上,少数昆虫的翅异常发达,多数昆虫不能飞行。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二段表达效果。5.学校要举办“生物学科节”,你将负责“进化论”这一版块的宣传讲解,请根据材料二提炼出你的讲解要点。〖答案〗1.C2.B3.D4.材料一的第二段中主要使用了反问和设问的修辞,使文章更加生动。前两句使用了反问的修辞,后一句使用了设问的修辞。反问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兴趣,增强交流效果,并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设问是自问自答,明确强调了自己的观点。5.①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详细阐述了生物进化的理论基础,标志着进化论的正式确立,他的这种理论被华莱士称为“达尔文主义;②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提出的“种质连续学说”接受并继承了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方面,被称为“新达尔文主义”;③随着遗传学的发展,形成了综合进化理论,标志着现代达尔文主义的产生。〖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物种存在个体差异,也存在自然变种,二者差异十分明显,但没有人能明确将它们区分开”错,没有人能区分开的是“个体差异和微小变异”。故选C。【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达尔文对遗传规律和基因并没有进行过研究”错,材料二是说“当时生物学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今天我们熟知的遗传规律以及基因等概念当时都没有出现”。C.“三位植物学家通过研究植物杂交发现了……”错,原文是“孟德尔的工作及其遗传学说被三位植物学家各自通过研究植物杂交而‘重新发现’”;D.“孟德尔遗传学说的‘重新发现’”错,应为“群体遗传学的创立和发展”。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属于突变论思想;B.属于突变论思想;C.属于人工选择。故选D。【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的能力。材料一的第二段中主要使用了反问和设问的修辞,使文章更加生动。前两句“如果……它们为什么不会通过自然选择将其保存和积聚起来,即所谓最适者生存呢?”“如果……那么在复杂而多变的生活条件下,那些有利于自然界生物的变异为什么不会经常产生,并得到保存或选择呢?”使用了反问的修辞,反问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兴趣,增强交流效果,并能强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后一句“那些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起作用的……会受到什么限制吗?”为问句,“据我看……”为答语,使用了设问的修辞,自问自答,明确强调了自己的观点。【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讲解重点应是“进化论”的发展过程,即进化论被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①结合“达尔文出版了旷世之作《物种起源》。与达尔文同时发表相似观点的华莱士把这个理论称为‘达尔文主义’”可知,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详细阐述了生物进化的理论基础,标志着进化论的正式确立,他的这种理论被华莱士称为“达尔文主义;②结合“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在188年提出了‘种质连续学说’……认为除了自然选择外,进化不再需要其他机制。这种基于种质连续理论的进化学说被称为‘新达尔文主义’”可知,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提出的“种质连续学说”接受并继承了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方面,被称为“新达尔文主义”;③结合“基于渐进化、自然选择和种群思想,同时又符合已知的遗传学机制,此外还考虑到环境因素影响的综合进化理论形成,标志着‘现代达尔文主义’的产生”可知,随着遗传学的发展,形成了综合进化理论,标志着现代达尔文主义的产生。(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友邻李娟七月,我们赶着驼队穿过北边开阔又漫长的杰勒苏峡谷,去耶克阿恰卖羊毛。一路上始终沿着河往下游走,河水两岸全是沼泽和草滩。右边的上方是连绵的森林,左边是整块的秃石山崖。快走出峡谷时,经过的草地上有多处被深深刨开的黑色新土。海拉提告诉我,“乔西嘎”刚刚经过这里。我一时没反应过来,问他:“什么经过这里来着?”只觉得那个词听起来熟悉极了,像是儿时用来骂人的什么话。我一连问了三遍,他一连回答了三遍。见我还是没明白,干脆用汉语大喊:“猪八戒!”我这才一下子记起来,“乔西嘎”不就是猪嘛!原来他说的是野猪。海拉提可真聪明。作为穆斯林,大家虽然从不和猪打交道,但对猪八戒还是很熟悉的。在有电视的定居点,唯一的哈语频道把《西游记》重播了一遍又一遍,牧民们百看不厌。看到野猪拱土痕迹的第三天,还真有野猪在吾塞现身了。当时有好几个牧人都看到了,包括斯马胡力在内。那天斯马胡力一大早出去赶羊,上午快九点时才回家,马背上一前一后载着两个孩子。走近一看,是恰马罕家的两个假小子。看来是刚从他家喝茶归来。真是惊奇又高兴,自从离开冬库尔后,两家人就再没串过门了。虽然说起来仍是邻居,却隔了两座山头呢。斯马胡力显得特别兴奋,喝茶时才告诉我看到野猪的事。就在十分钟前,它们跑过北面山谷中森林边缘的草地。还是一小群呢,共十一只,三只大的,八只小的。我很奇怪,这是什么组合?斯马胡力自信地说,肯定是一个公的领着两个老婆,每个老婆给它生了四个孩子……说完哈哈大笑。我又详细地询问情形。斯马胡力说,它们的颜色和我家那头棕红色的母牛一样。又形容说大的有成龄牛那么大,小的跟半大羊羔似的。前前后后跑成团,一个也不落队。哎,想象一下吧,多么快乐自在的一幅春日行乐图!当野猪身影出现在远处的森林边缘时,在山崖边行走的斯马胡力勒马停了下来。他隔着空旷的山谷,远远凝视它们,一边数着数量,一边等待着什么。两个孩子也瞪大了眼睛,抓紧了斯马胡力的衣襟。野猪们奔跑一阵,慢行一阵,不知是在惊慌躲避,还是自在嬉戏。我猜,看到它们的其他牧人也都会像斯马胡力一样,紧张又惊叹。除去现实的担忧之外,心中滋生的更多的怕是豪壮的热情吧?我又问两个孩子:“野猪长什么样?斯马胡力是不是在胡说?”两个孩子只是扭捏地看我一眼,继续喝茶、剥糖,一声不吭。可能目睹过奇迹的心灵,总是心满意足而不慌不忙的。以后好几天,卡西出门之前都对我千叮咛万嘱咐,要我散步时不要走远,不要独自下山,不要往北面去。而我自己呢,虽说也有些顾忌,心里却隐隐盼望也能亲眼看一看这些山野的精灵。斯马胡力说:“要是真的碰到野猪了怎么办?”我说:“那就给它拍个照。”大家都笑着说:“豁切!”山林里野生动物不少,但对游牧生活造成威胁的,说来说去似乎只有大棕熊啊,狼啊,野猪啊,还有蛇之类。蛇不会无缘无故主动攻击人,但如果在路上走着走着,冷不丁和你打个照面,乍然受惊的话,它没准儿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扑上来咬一口再说。山里的蛇倒大多没啥毒,被咬到的话顶多疼几天,不至于致命。怕的是牛羊被蛇攻击,尤其是即将搬家转场前被咬了的话,牛羊带着脚部的创伤很难挨过长途跋涉。偏这些蛇哪儿不咬,专爱咬人家的脚。不知那些走失的牛羊,会选择什么样的地方独自过夜。丢羊几乎是每天都会发生的事,好在到了第二天它们大都会自个儿想法子重回羊群,或被邻牧场的羊群收留。否则的话,一天少几只,一个月就是百十只,我们这点儿羊还不够用来丢的呢。斯马胡力也不会在每天数完羊后,还那么气定神闲地说:“又有三只没了。”但无论如何,牛羊失群毕竟是危险的事。孤身在外,更容易受到攻击。我们出去找羊,大声地呼喊,去向每一处山坡阴面的石头缝处。那里狭窄背风,地面铺积着厚厚的针叶,总留有卧过的痕迹。牛羊领着孩子独自在外的长夜里,母子俩紧紧挤在一起,卧于此处,有没有焦灼紧张地提防着凶猛的野兽和幽静无声的蛇呢?狼也罢,蛇也罢,野猪也罢,都没能真正影响到什么。吾塞的生活如此宁静,宁静得简直坚硬而不可打破。我们依从这坚硬的宁静而获取安全感,放心地生活。而蛇啊野猪啊恐怕也同样非常放心吧。大家都走在同样尺度的道路上。据说哈萨克牧民有个古老的风俗,就是不为取食而猎杀野生动物,人们只食用自己养育的牲畜以及用牲畜换取的食物。虽然不知其中的道理,但客观上看,这种禁忌多多少少约束着狩猎行为。大约与大自然最紧密、最纯粹地联系在一起的生活,需得有最自觉、最牢固的生态保护意识,需得甘心与万物平起平坐而不去充当万物的主人。不知做到这些,需要怎样的纯真与满足。斯马胡力说,等我们搬走后,吾塞就热闹起来了。那时,大棕熊也来了,野猪也来了,还有马鹿啊;野羊啊,全都跑到这边来过冬。因为漫长的冬天里,阿尔泰山脉南部比北部暖和,日照时间长,雪也薄了许多。原来野生动物们也会转场啊,原来它们也是大自然的牧民。斯马胡力说:“我们这个房子嘛,夏天是人的房子,冬天,就是熊的房子!”等我们全都离开后,大棕熊沿着去年的记忆,熟门熟路找到我们的林海孤岛,找到空空的小木屋。它推门进来,饱饱地睡过一整个冬天。哎,大家息息相关相处在一起,却又将各自的生活丝丝入扣地错开,互不干扰。仔细想象一下那样的画面——大棕熊在大雪深深埋没屋顶的小木屋里呼呼地沉睡……不但是有趣的,更是深沉感人的。(节选《羊道·深山夏牧场》,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海拉提一看到草地上有多处被深深刨开的黑色新土就知道有野猪经过,说明他的生活经验丰富。B.“有电视的定居点”“唯一的哈语频道”“百看不厌”等语句说明哈萨克牧民生活的单调和愚昧。C.“大家都走在同样尺度的道路上”是指这些野生动物和人一样,都遵循自己的方式安静地生活。D.哈萨克牧民只食用自己养育的牲畜和用牲畜换取的食物,这古老的风俗表明他们对自然的敬畏。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一个自信开朗、纯朴的斯马胡力的形象。B.文章开篇的景物描写,写出了哈萨克牧民们行进途中环境的荒凉,衬托出卖羊毛路途的艰险。C.“乔西嘎”“豁切!”这些方言的运用,呈现出李娟散文的语言所具有的地域化、口语化的特点。D.“原来它们也是大自然的牧民”运用比瑜,既有抒情性又有哲理性,写出了作者的平等的自然观。8.“友邻”这个标题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羊道·深山夏牧场》是李娟“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突出特点是故事真实和叙事精彩,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B7.A8.“友邻”既指作者在吾塞的朋友和邻居;又指所有的哈萨克牧民与山林里的野生动物之间的一种友好平等的相处方式;还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9.(1)故事真实:作者既是叙述者,又是参与者。故事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真实地再现了哈萨克族牧民的游牧生活。(2)叙事精彩:①叙事内容:作者讲述了哈萨克族牧民们在卖羊毛途中发现野猪和寻找丢失的羊的故事,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独具特色的牧民生活,内容精彩,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②叙事语言:语言生动形象,描写细腻传神,如写斯马胡力讲述遇到野猪时的一段文字。③叙事手法:寓情于事,在叙事过程中蕴含作者的情感,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与敬畏;伏笔,开篇点出野猪出现,后面描写看野猪的过程。〖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B.“愚昧”错,这些语句说明哈萨克牧民生活相对闭塞,有单调,但不是愚昧。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A.“心理”错,文章描写斯马胡力的形象,有语言描写“肯定是一个公的领着两个老婆,每个老婆给它生了四个孩子……”,有动作神态描写“哈哈大笑”“特别兴奋”,没有心理描写。故选A。【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友邻”表层含义是“我”与牧民的观,指作者在吾塞的朋友和邻居,如海拉提、斯马胡力等;深层含义,指哈萨克牧民与野生动物关系,结合“哈萨克牧民有个古老的风俗,就是不为取食而猎杀野生动物,人们只食用自己养育的牲畜以及用牲畜换取的食物”分析,指哈萨克牧民不为取食而猎杀野生动物,与野生动物和平相处;进一步分析,还指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结合“大约与大自然最紧密、最纯粹地联系在一起的生活,需得有最自觉、最牢固的生态保护意识,需得甘心与万物平起平坐而不去充当万物的主人”理解,还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事特点的能力。(1)故事真实:文中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叙述,讲述“我”在牧区生活的经历,讲述“我”与哈萨克牧民的交往故事,作者既是叙述者,又是参与者。(2)叙事精彩:①叙事内容:作者讲述了哈萨克族牧民们在卖羊毛途中发现野猪和寻找丢失的羊的故事,“大的有成龄牛那么大,小的跟半大羊羔似的。前前后后跑成团,一个也不落队”“两个孩子也瞪大了眼睛,抓紧了斯马胡力的衣襟。野猪们奔跑一阵,慢行一阵,不知是在惊慌躲避,还是自在嬉戏”描述斯马胡力带着两个孩子看野猪时的紧张又惊叹,画面和谐美好;“我们出去找羊,大声地呼喊,去向每一处山坡阴面的石头缝处”找养的情节充满了对丢失的养的关切。这些情节展现了一幅独具特色的牧民生活,内容精彩,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②叙事语言:语言生动形象,描写细腻传神,如写斯马胡力讲述遇到野猪时的一段文字,“还是一小群呢,共十一只,三只大的,八只小的”“肯定是一个公的领着两个老婆,每个老婆给它生了四个孩子……”这些语言朴实生动,充满了生活情趣。③叙事手法:寓情于事,在叙事过程中蕴含作者的情感,如“吾塞的生活如此宁静,宁静得简直坚硬而不可打破。我们依从这坚硬的宁静而获取安全感,放心地生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与敬畏;运用伏笔,如“‘乔西嘎’不就是猪嘛!原来他说的是野猪”开篇点出野猪出现,后面“就在十分钟前,它们跑过北面山谷中森林边缘的草地。还是一小群呢,共十一只,三只大的,八只小的”描写斯马胡力看野猪的过程,前后衔接呼应,叙事完整。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有晋徽士①浔阳陶渊明,南岳之幽居者也。少而贫病,居无仆妾。母老子幼,就养勤匮。远惟田生致亲②之议,追悟毛子捧檄③之怀,初辞州府三命,后为彭泽令。道不偶物,弃官从好。遂乃解体世纷,结志区外。定迹深栖,于是乎远。灌畦鬻蔬,为供鱼菽之祭;织绚④纬萧⑤,以充粮粒之费。心好异书,性乐酒德。殆所谓国爵屏贵、家人忘贫者与?有诏征为著作郎,称疾不到。春秋若干,卒于浔阳县之某里。(节选自颜延之《陶徽士诔并序》)〖备注〗①徽士:指朝廷征聘不就的清高之士。②田生致亲:田过,战国时期人,他认为父母比君王更重要,给君王效力是为了获得俸禄来奉养自己的父母。③毛子捧檄:庐江毛义,家贫,以孝称。当母亲在世时,得到派他去做县令的檄文,非常喜欢。后来母亲死去,再征召他,他便不去。④绚:网的别名。⑤萧:蒿草,这里指代席子。材料二:先是颜延之为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与渊明情款,后为始安郡,经过浔阳,日造渊明饮焉,每往必酣饮致醉,延之临去,留二万钱与渊明,渊明悉遣送酒家,稍就取酒。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忽值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材料三: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节选自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尝九月九日A出B宅边菊丛中C坐D忽值弘送酒E至F即便就G酌H醉而归。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追悟毛子捧檄之怀”的“追”与《归去来兮辞》中“知来者之可追”的“追”字意思不同。B.“每酒适”的“适”与《孔雀东南飞》中“始适还家门”的“适”字意思不同。C.“今将集而并录之”的“录”与《兰亭集序》中“录其所述”的“录”字意思相同。D.“每以家贫”的“以”与《苏武传》中“前以降及物故”的“以”字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材料一的两个典故“远惟田生致亲之议,追悟毛子捧檄之怀”可以看出,陶渊明辞官的原因。B.从材料二中的喝酒、赏菊、抚琴等生活场景中可以看出陶渊明在辞官之后过着十分惬意的生活。C.从材料三可知,苏轼把追和陶渊明的诗结成集,不仅是喜好他的诗,更是因为有感于他的为人。D.以上三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记述了陶渊明的相关事件,但是共同表达出对陶渊明的赞美之情。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灌畦鬻蔬,为供鱼菽之祭;织绚纬萧,以充粮粒之费。(2)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14.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陶渊明的为人。〖答案〗10.DFH11.D12.A13.(1)浇灌菜畦卖蔬菜,为的是供给祖先鱼和豆子这样的祭祀品;织网编席,来充当粮食的资费。

(2)这就是我十分佩服渊明,想在晚年学得他万分之一的长处的原因。14.①孝顺父母;②天真率直;③性情刚烈,不合世俗。〖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曾经在九月九日在房子边上菊花丛中闲坐,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是“坐”的状语,中间不能停顿,其后D处断开;“弘送酒至”是“值”的宾语,其后F处断开;“即便就酌”和“醉而归”分别省略主语“渊明”,中间H处断开。故选DFH。【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追想;补救。句意:追想毛义捧檄应召的情怀。/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B.正确。舒服、自得;出嫁。句意: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刚出嫁不久便被赶回家里。C.正确。都是“记录”的意思。句意: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记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D.错误。因为;通“已”,已经。句意: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以前已经投降和死去的人。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辞官”错,由原文“后为彭泽令”可知,应为“做官”。故选A。【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鬻”,卖;“纬”,编;“费”,资费。(2)“所以”,……的原因;“师范”,学得;“万一”,万分之一的长处。【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由原文“母老子幼,就养勤匮。远惟田生致亲之议,追悟毛子捧檄之怀,初辞州府三命”可知,孝顺父母;②由原文“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可知,天真率直;③由原文“性刚才拙,与物多忤”可知,性情刚烈,不合世俗。参考译文:材料一:晋代有个徽士是浔阳的陶渊明,他是在南岳幽居的人。自幼贫穷多病,家中没有仆人和侍妾,母亲年老孩子幼小,他依然竭尽全力,勤心供养。远思古代田过尽心养亲的议论,追想毛义捧檄应召的情怀。起初他多次辞却官府的征召,此后便出任彭泽县令。但他的品德操守与世俗难以和谐一致,便辞却官职,以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于是便摆脱世俗的纷扰,坚定了远离官场的志向,到山林深处隐居,于是远离人世。浇灌菜畦卖蔬菜,为的是供给祖先鱼和豆子这样的祭祀品;织网编席,来充当粮食的资费。由衷喜欢奇异书籍,生性甚爱饮酒。他大概是古人所说的那种“摒弃富贵荣华与国家爵位,使家人忘掉贫穷”修养很高的人吧!朝廷下诏征他为著作郎,他推脱有病而未去赴任。享年若干,在浔阳县的某里逝世。材料二:起初颜延之担任刘柳后军功曹,在浔阳和陶渊明有交情,后来到始安郡做官,经过浔阳,常常到陶渊明的住所饮酒。每次去,都要畅饮直到喝醉。颜延之临调走的时候,留下二万钱给陶渊明,陶渊明全部送给酒店,以便一来就能喝酒。曾经在九月九日在房子边上菊花丛中闲坐,忽然赶上王弘送酒来了,随即就喝,喝醉才回去。陶渊明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喝到酣畅之处,都弹拨一番寄托心意。来拜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就招待他们。陶渊明如果先喝醉,就告诉客人:“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达到这种地步。材料三:这时,我也被贬谪到海康,子瞻来信对我说道:“自古以来,已经有诗人写过模拟古人的作品,却没有人追和古人的诗。追和古人的诗,便从我东坡开始。在诗人中没有谁是我非常喜爱的,我唯独喜爱陶渊明的诗。陶渊明作诗不多,但他的诗看上去朴质而实际上华美得很,看上去很瘦而实际上肥美得很。我前后和渊明的诗共一百多首,现在我要把它们编成集子并且抄录下来,为的是把它们送给后世的君子,你为我把这些记下来。但是我对于渊明,哪里只是喜爱他的诗呢?对于他的为人,我确实是很有感触的。渊明临死前写信给陶俨等人说:‘我年轻时生活穷苦,常常因为家里贫穷东奔西跑。我性子刚烈,才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