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如从此时到彼时、从此地到彼地之间隔着一个长度,人们就把这种时间、空间相隔的长度叫做距离。“心理距离”说中的“距离”,不是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是指心理的距离,这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例如竹子,在一般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面对竹子,却以另一种眼光,从它那里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美丽、清新的世界。“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岑参),“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刘长卿),“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郑燮)。这些诗人的眼中,已彻底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所以普通的竹子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一方面,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成正比。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愈是吻合,我们对艺术作品的领会就愈是深切入微,艺术作品就愈是能打动我们。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这样,愉快的审美鉴赏就可能变成痛苦的自伤身世了。上述两条规律似乎是不相容的。第一条规律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小,第二条规律则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大,所以称为“距离的内在矛盾”。那么如何来解决审美体验中的“距离的内在矛盾”呢?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EdwardBullough)提出,“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度地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这种“不即不离”的境界之所以是理想的艺术境界,在于它对“距离的内在矛盾”作了妥当的安排,既不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因距离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这样,就使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客体之时,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就艺术创作而言,正如王国维所言,“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当然,在审美体验中,能不能获得“不即不离”的距离,不但与审美客体相关,也与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对于思想文化极其低下的审美主体而言,无论面对多么优秀的艺术品,也会因“距离丧失”而想入非非。艺术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诗化原则、陌生化原则、变形原则、程式化原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都是艺术家为了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所采取的艺术处理。(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材料二: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竹篱瓜架旁的黄粱浊酒和朱门大厦中的山珍海鲜,在旁观者所看出来的滋味都比当局者亲口尝出来的好。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地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我说“距离”时总不忘冠上“适当的”三个字,这是要注意的。“距离”可以太过,可以不及。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绝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晀,幼子饥已卒”时绝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摘编自朱光潜《谈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心理距离”要靠自己的心理调整来实现,这种距离不是时空相隔的长度,与现实的“距离”不同,它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B.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总要与实际人生拉开距离,于是竹篱瓜架旁黄粱浊酒的滋味常为读书人所羡慕。C.不以实用的态度而是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事物本身的形象,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才能看出事物本身的美。D.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存在“内在矛盾”。“不即不离”的境界能够解决这种“矛盾”,相较于艺术欣赏,它对艺术创造更为重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艺术作品能让体验者获得美的享受,一定程度上有赖于作者运用诗化、陌生化、变形、程式化等原则来拉近审美心理距离所采取的艺术处理。B.艺术作品是否有感染力,与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的个人经历的吻合度有关,而吻合度越高未必越让人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C.蔡琰写的《悲愤诗》是“痛定思痛”的结果,在写切身情感时,他是站在客位的观赏者,将这种情感客观化。D.一般人即使有丰富的现实经历和深刻的情感,也不能够创作出艺术作品,因为他们不能在一定距离以外将其客观化。3.下列选项中,符合文中审美体验“不即不离”境界的一项是()A.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曾述,某商人女儿“明艳工词,以酷嗜《红楼梦》致成重疾”。B.《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主张“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C.自断臂的维纳斯雕像展出以来,无数人提出各种奇思妙想,欲为其续上断臂。D.一位英国老太太看到《哈姆莱特》中王子与恶人决斗时,情不自禁地大叫:“那剑有毒!”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请结合文中观点,谈谈你对下述材料的理解。湘西凤凰,是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在外漂泊时,他多次提及故乡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人们真诚友爱。1930年,沈从文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发现故乡已不是他一直想念的故乡了。四年后,寄托其“美”与“爱”的美学理想追求的作品——《边城》由此诞生。〖答案〗1.D2.A3.B4.①首先,通过与时空距离概念比较,引出“心理距离”这一概念;②接着,通过举例和引用,具体阐释审美体验中“心理距离”的意义;③然后,分析审美距离存在的矛盾以及解决方式;④最后指出审美距离的获得,与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5.①《边城》的创作符合审美体验中“不即不离”的境界,艺术家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②《边城》来源于生活,湘西凤凰是沈从文的故乡,他对故乡有着独特而深刻的体会,因而能引发人们的感动与其鸣。③沈从文后来离开故乡,小说中的故事与故乡的实际生活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作者能够换一种眼光去观照和品味,从而获得美学理想追求。〖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相较于艺术欣赏,它对艺术创造更为重要”错误,材料一“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度地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可见二者都重要,原文没有比较轻重主次。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拉近审美心理距离”错误,偷换概念。由材料一最后一句“艺术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诗化原则、陌生化原则、变形原则、程式化原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都是艺术家为了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所采取的艺术处理”可知,是“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不即不离”理论是说既不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因距离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A.“酷嗜《红楼梦》致成重疾”,距离太近。B.“在痛定之后”,这是“出乎其外”的艺术创作,符合“审美要有‘适当的距离’”这一观点。C.“提出各种奇思妙想,欲其续上断臂”,距离太近。D.“看到……时”,距离太近。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五段文字,可以分为四个部分。①由材料一第一段“‘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可知,作者首先介绍时空距离,二者进行比较,进而引出“心理距离”;②由材料一第二段“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在‘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可知,文章在此列举古代诗人在心理距离作用下进入艺术境界,获得美的意味;③由材料一第三段“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以及第四段“那么如何来解决审美体验中的‘距离的内在矛盾’呢?”由此可知,文章在此分析审美距离存在的矛盾以及解决方式;④由材料一第五段“在审美体验中,能不能获得‘不即不离’的距离,不但与审美客体相关,也与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由此可知,文章在此指出审美距离的获得,与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边城》的创作符合审美体验中“不即不离”的境界,既不因湘西凤凰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因湘西凤凰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艺术家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②结合材料一“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有关”和题干材料“湘西凤凰,是沈从文先生的故乡”“1930年,沈从文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发现故乡已不是他一直想念的故乡了,社会黑暗,现代‘文明’的精神污染,使湘西人古朴的人性发生了扭曲裂变,让他不寒而栗”可知,《边城》来源于生活,湘西凤凰是沈从文的故乡,他对故乡有着独特而深刻的体会,因而能引发人们的感动与其鸣。③结合材料二“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和题干信息“在外漂泊时,他多次提及故乡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人们真诚友爱”“1934年,寄托其‘美’与‘爱’的美学理想追求的作品——《边城》由此诞生”可知,作者后来离开故乡,小说中的故事与故乡的实际生活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作者能够换一种眼光去观照和品味,从而获得美学理想追求。(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鸢葛亮文笙平生第一次一个人出了远门。这一年他十四岁,在火车上认真地翻看一张报纸。火车抵达天津,已经到了下晌午。车站的景象,似乎并无什么变化。他提着行李,走到了出口,看见一个年轻女人对他挥手。他辨认了一下,是大表姐温仪。温仪去年结了婚,已经是个年轻妇人的样子。着一件香云纱的旗袍,头发盘得很规整。较之以往的活泼,举手投足都温婉了许多。她让仆从接过行李,将文笙看了又看,笑着说,长这么高了,还是一张孩子脸。快走吧,你姐夫正在车上等着。坐在宽大的福特车里,文笙望着外面的街景。十年前关于这个城市的记忆,似乎正一点点地浮现出来。劝业场旧了许多,上面似乎加盖了一些花哨的玩意儿。待他要仔细看一看,车却拐了一个弯,什么也看不见了。车上了维多利亚道,他也觉出这条街的繁华,非昔日可比。温仪便说,这么多年,全世界的银行,都在这条街上扎了堆儿。连你姐夫这个混世界的人,都要在这里插上一脚。文笙看着一幢严正宏大的建筑,似乎十分眼熟,方想起襄城城南的“天祥”照相馆里,有所谓“平津八景”的布景,这正是其中之一。看他望得入神,温仪便道,这是“中南银行”。现如今“北四行”可是不及往日威风了。前年的时候,“中南”的总经理胡笔江,去重庆的飞机生生给日本人打了下来,做了孙科的替罪羊。这一来,更是伤筋动骨。都是个命数。表姐夫查理掏出手帕,擦一擦额头的汗,顺手捋捋漂亮的唇髭,三十多家银行,两百多个银号,总有个此起彼伏。逐鹿中街是趋势,表弟可有兴趣投资金融?温仪打断他,你就是三句不离本行,我们自家的话还没说完呢。查理仍是兴致勃勃,听说姑父生前开办实业,颇有建树,在天津、青岛都有分号,是什么方面的生意?文笙老实地答他,先父继承了一家锅厂,算是祖业。现在我随六叔做些铁货生意。查理想一想,便说,如今五金生意倒是不好做。文笙说,我们家在青岛的“福聚祥”,两年前已经结业了。彼此就沉默了些。查理终于又开了口,表弟还年轻,少不得将来要重振家威,只要看清自己的志向所在便是。温仪就笑说,我这个宝贝表弟,别的不说,放起风筝来,是天下第一。温仪的父亲盛浔在家里正打着盹,听说文笙到了,无知觉间,竟有些老泪纵横。看一个少年进了门,忙招呼他过来。文笙却先远远地站定,对他深深地鞠一躬。盛浔不禁有愠色,嗔道:你这孩子,何时跟舅舅这样生分了。想想看,当年整日把你抱在怀里的是谁?连奶妈都要吃醋。文笙便说,娘嘱咐了,这回来津,颇要叨扰舅父许多时日,愧歉之意,要文笙代请。盛浔道,我这个妹子,旧书读得太多,读得人迂了。我只信一句俗话,“外甥舅的狗,吃了就走”。哪来的这么多理儿。你是个懂事的孩子,倒是要多想想你娘一个人的不易,诸般行动便有个根基。文笙静静地看着盛浔,觉得舅舅已是个半老的人了。身形胖了,眼眉都有些下垂。更加的,是缺了一股精气神儿,已不见当年长芦盐运使任上的样子。五月的天,还裹着织锦缎的夹袄,靠在黄花梨的圈椅里,手不离那两颗文玩核桃。核桃如今已给盘得赤红,包了清亮的浆。夜里,文笙躺在松软的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就爬起来,给母亲写信。写了几句报平安的话,发现无甚内容,就又熄灯睡下。传来打更的声音,在这夜里分外的响亮。窗外影影绰绰的是槐树的影。正当槐花开的时节,甜丝丝的香,若有若无地渗透进来,倒是让文笙心安了些。他总要在这里开始他新的生活了。未来如何,无人知晓,在他有些憧憬,也是朦胧的。朦胧里,他想起现在的襄城,还在梅雨季,并不如天津如此干爽清凉,必然还是湿漉漉的空气。后院的香椿树,发了新芽,嫩绿嫩绿,晨间便缀了露珠。云嫂踩了梯子,挎个竹篮,一芽一芽地采摘下来,用面挖起,将小母鸡的头生蛋炒给他吃,又香又下饭。这样想着,也就慢慢睡去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十四岁的文笙第一次一个人出远门,在火车上翻看报纸的动作,写出他的稳重。B.表姐夫查理兴致勃勃的话语里,交代了文笙来自一个经商家族的身份。C.舅舅盛浔已是个半老的人了,缺了一股精气神儿,对远方的妹妹的思念使他面容憔悴。D.回忆襄城云嫂采香椿,用小鸡的头生蛋给他做的又香又下饭的菜,表明文笙想家了。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温仪便道”“温仪便笑说”这样类似的语言使小说充满了浓浓的古典小说的味道。B.小说情节叙述悠远缓慢,采用传统小说的手法,不急不缓,娓娓道来,充满趣味。C.天津劝业场旧了许多,维多利亚街比较繁华,这些描写刻画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D.表姐夫查理在天津银行街供职,言谈举止完全是新派的做法,正衬文笙的文雅。8.结尾景物描写朦胧淡雅,请简要分析其作用。9.《北鸢》叙述民国商贾世家子弟文笙的成长经历,历史跨度大,人物塑造丰满,试从节选部分谈谈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的。〖答案〗6.C7.D8.(1)渲染氛围。影影绰绰的槐树的影、若有若无的甜丝丝的香,关于襄城的回忆,都烘托出一种朦胧飘渺的意境,给小说增加了美感。(2)暗示文笙的心情。襄城的回忆,表明文笙想家;天津的夜景,表明文笙对前途有些憧憬,又很模糊。9.(1)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沉稳、庄重的特点。比如,“却先远远地站定,对他深深地鞠一躬”,替母亲代请等。(2)次要人物衬托。舅舅的嗔怪,表姐夫查理的探问家事,都能衬托出文笙小小年纪却举止有度,落落大方。(3)环境描写烘托。天津繁华的社会环境描写,夜晚自然环境描写都能显示出文笙的成熟与稳重。〖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能力。C.“对远方的妹妹的思念使他面容憔悴”错,岁月蹉跎使他“已不见当年长芦盐运使任上的样子”。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正衬文笙的文雅”错,应是反衬卢文笙的文雅。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窗外影影绰绰的是槐树的影。正当槐花开的时节,甜丝丝的香,若有若无地渗透进来,倒是让文笙心安了些”“朦胧里,他想起现在的襄城,还在梅雨季,并不如天津如此干爽清凉,必然还是湿漉漉的空气。后院的香椿树,发了新芽,嫩绿嫩绿,晨间便缀了露珠”,影影绰绰的槐树的影、若有若无的甜丝丝的香,关于襄城的回忆,都烘托出一种朦胧飘渺的意境,给小说增加了美感,具有渲染氛围的作用。“云嫂踩了梯子,挎个竹篮,一芽一芽地采摘下来,用面挖起,将小母鸡头生蛋炒给他吃,又香又下饭”,襄城的回忆,表明文笙想家;“传来打更的声音,在这夜里分外的响亮。……他总要在这里开始他新的生活了。未来如何,无人知晓,在他有些憧憬,也是朦胧的”,天津的夜景,表明文笙对前途有些憧憬,又很模糊。具有暗示文笙的心情的作用。【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人物塑造手法的能力。“却先远远地站定,对他深深地鞠一躬”“文笙便说,娘嘱咐了,这回来津,颇要叨扰舅父许多时日,愧歉之意,要文笙代请”“他总要在这里开始他新生活了。未来如何,无人知晓,在他有些憧憬,也是朦胧的”,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沉稳、庄重的特点。属于正面描写。“盛浔不禁有愠色,嗔道:你这孩子,何时跟舅舅这样生分了”“查理仍是兴致勃勃,听说姑父生前开办实业,颇有建树,在天津、青岛都有分号,是什么方面的生意?文笙老实地答他,先父继承了一家锅厂,算是祖业。现在我随六叔做些铁货生意。查理想一想,便说,如今五金生意倒是不好做。文笙说,我们家在青岛的‘福聚祥’,两年前已经结业了”,舅舅的嗔怪,表姐夫查理的探问家事,都能衬托出文笙小小年纪却举止有度,落落大方。运用了次要人物衬托的手法。“劝业场旧了许多,上面似乎加盖了一些花哨的玩意儿”“车上了维多利亚道,他也觉出这条街的繁华,非昔日可比”,面对天津的繁华,他只是静静地看、静静地听表姐的介绍;“传来打更的声音,在这夜里分外的响亮。窗外影影绰绰的是槐树的影。正当槐花开的时节,甜丝丝的香,若有若无地渗透进来,倒是让文笙心安了些。他总要在这里开始他新的生活了。未来如何,无人知晓,在他有些憧憬,也是朦胧的”,虽然对未来朦胧,但是窗外影影绰绰的槐树的影,以及若有若无的槐花的香,让他感到心安。天津繁华的社会环境描写,夜晚自然环境描写都能显示出文笙的成熟与稳重。这是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人物。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节选自《屈原列传》)材料二: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雎曰:“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臣光曰:“呜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寡人A愿B与君王C会D武关E面相约F结盟G而去H寡人之愿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与楚从亲”与“吾从而师之”(《师说》)两句中的“从”意思相同。B.婚姻,指儿女亲家,与《鸿门宴》中“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的“婚姻”意思相同。C.“欲往恐见欺”与“信而见疑”(《史记·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见”意思相同。D.“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与“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两句中“务”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昭王写信给楚怀王说明秦楚的关系,并希望和他相会。楚怀王看到信后,既想赴会,又不敢去,内心犹豫不决。B.对楚怀王前去秦国的态度,昭雎与子兰态度截然不同,但楚怀王听取了子兰的劝说去了秦国,结果被扣留。C.楚怀王从秦国逃跑,被秦国人发现,秦王派人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只好逃到赵国,但赵国人不敢接纳他,后来被秦国人追上。D.楚怀王去世后,秦人并没有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很悲伤。从此楚国不再尊重秦国。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2)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14.司马光认为楚怀王没有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请从材料一概括具体事实。〖答案〗10.EFH11.A12.D13.(1)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与秦国)在蓝田交战。(2)太子欺凌杀死我的要臣,不道歉就逃走了,我确实愤怒之至,便派军攻打您的边境。14.①贪图秦国六百里土地。②轻信张仪而与齐绝交。③怒而轻率发兵攻秦,以致楚将被擒,楚兵被斩首八万。〖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希望与大王在武关会面,当面相约,结盟后再离开,(这是)我的愿望。“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武关”是“会”的地点,作其后置状语,其后断开,即E处。“面相约”状中结构,主语省略,其后断开,即F处。“寡人之愿也”是判断句的谓语部分,指前面是愿望的内容,其前断开,即H处。故在EFH三处断开。【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同“纵”,合纵,联合抗秦。/跟从。句意: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我跟从他并以之为师。B.正确。句意:相互通婚结为姻亲的关系。/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约定作儿女亲家。C.正确。被。句意:想前往又担心被骗。/诚信却被怀疑。D.正确。都是“致力于”的意思。句意:所以君主不致力于治国之道而(只想)扩张自己的势力。/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楚国不再尊重秦国”错,“楚国”应为“诸侯国”,原文是“诸侯由是不直秦”。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悉”,全;“击”,攻打;“战于蓝田”,状语后置句,“于蓝田战”。(2)“陵”通“凌”,欺凌;“谢”,道歉;“亡去”,逃走离开;“诚”,确实。【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曰:‘……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可知,贪图秦国六百里土地。②由原文“信张仪,遂绝齐”可知,轻信张仪而与齐绝交。③由原文“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可知,怒而轻率发兵攻秦,以致楚将被擒,楚兵被斩首八万。参考译文:文段一: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就派张仪假装脱离秦国,用厚礼和信物呈献给楚王,对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却与楚国合纵相亲,如果楚国确实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起了贪心,信任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者到秦国接受土地。张仪却说:“我和楚王约定的只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楚国使者愤怒地离开秦国,回去报告怀王。怀王发怒,大规模出动军队去讨伐秦国。秦国发兵反击,在丹水和淅水一带大破楚军,杀了八万人,俘虏了楚国的大将屈匄,于是夺取了楚国的汉中一带。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交战于蓝田。魏国听到这一情况,袭击楚国一直打到邓地。楚军恐惧,从秦国撤退。齐国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文段二:秦人攻打楚国,夺取八座城池。秦王派人送信给楚王说道:“当初我与大王约为兄弟,在黄棘立盟,(您)派太子来(我国)做人质,(彼此)关系非常融洽,(谁知)太子凌辱杀害了我的重要的臣子,不道歉就离开了,我实在气愤难忍,派兵攻打了您的边境。现在(我)听说大王让太子到齐国充当人质以求和解。我国与楚国相邻接壤,相互通婚结为姻亲的关系。如果今日秦国、楚国不能友好相处,就无法号令别的诸侯。我希望与大王在武关会面,当面相约,结盟后再离开,(这是)我的愿望。”楚怀王忧虑此事,想前往又担心被骗,想不去又担心秦国更加愤怒。昭雎说:“秦是虎狼之国,有吞并各诸侯的心思,不可以相信呀!”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却劝怀王去赴约,楚怀王于是到了秦国。秦人把他扣留了下来。楚国的大臣们十分担忧,就一起商量说:“我们的君王(被扣留)在秦国不能回来,被用割地要挟,而太子又在齐国充当人质。(假如)齐国、秦国一起算计我们,那么楚国就要灭亡了!”于是打算拥立在国内的王子继承王位。昭雎说:“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别的诸侯国,现在我们又违背君王的意旨去拥立他的庶子,不合适。”于是假称楚怀王去世到齐国去迎太子回国。齐湣王召集群臣商量对策,有人建议:“不如扣留太子来要求楚国割让淮河以北的土地。”齐国的丞相说:“不可。楚国另立新王,这样我们就空有人质而又在世人面前做了不义的事。”齐湣王最后听取了丞相的意见送楚太子回国,楚国立太子为楚王。十八年,楚怀王逃跑回楚国。秦国人发现后,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从小路逃到了赵国。(此时)赵主父在代郡,赵国人不敢接纳楚怀王。楚怀王准备逃往魏国,秦国人追上了他,抓回秦国。十九年,楚怀王生病,死在了秦国,秦人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像是自己的亲人死了一样悲伤。各诸侯因此不再认为秦国有理。司马光说:“唉,楚国的国君如果能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臣子如果能任用得当,秦国即使强大,又怎敢肆意凌辱楚国呢!所以君主不致力于治国之道而(只想)扩张自己的势力,这正是国家处于危险境地的原因啊。”(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战城南杨炯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对举点题,概括写出征途遥远、战斗辛苦,“苦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B.颈联从气候严寒落笔,“冻”“寒”“伤”“悲”“愁”等字烘托出战争的严酷与艰辛。C.尾联运用对比手法,渲染了环境的恶劣,凸显了战士们驰骋疆场、报效君王的形象。D.全诗笔力刚健,意境雄浑,风格豪放,情绪激昂,表现了将士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16.本诗的颔联与高适《燕歌行》的“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施逶迤碣石间”均写到出征时的阵容,但所运用的手法与写作目的不同,请对此进行分析。〖答案〗15.A16.本诗的颔联用近似白描的手法描绘战场的景象,不但写出了军队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施逶迤碣石间”两句极力渲染唐朝将士出征时的雄壮声势,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A.“‘苦辛’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错,《战城南》是诗歌以征战者的口吻讲述了远征边塞的军旅生涯。诗中的主人公在叙述战争时,豪情满怀,信心百倍,充满了胜利的希冀。诗的格调雄浑激越,洋溢着浓烈的爱国之情。故选A。【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比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本诗的颔联“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意思是旌旗飘舞就像鸟的彩翼,甲胄映日好似鱼的银鳞。诗人用近似白描的手法描绘战场的景象,战旗猎猎,盔明甲亮,刀光血影隐隐可见。不但写出了军队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意思是军队擂击金鼓,浩浩荡荡开出山海关外,旌旗连绵不断飘扬在碣石山间。这两句极力渲染唐朝将士出征时的雄壮声势,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用夸张手法极言山峰之高,山峰座座相连耸入云霄,而“________________”则写出了瀑布飞泻、轰响的场景。(2)“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到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大话西游》中这段台词已成为经典,然而早在唐时,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就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这种追悔莫及的心情。(3)许多诗词中的“空”字不但在字面上表现事物的特点、状态,更承载着丰富的意蕴和浓郁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连峰去天不盈尺飞湍瀑流争喧豗(2)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3)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我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如果能够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比如说)相貌丑陋的人去承担了。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味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看来差别永远是要有的。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看来上帝又一次对了。于是就有一个最令人绝望的结论等在这里: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由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18.下列语句,用到的修辞手法和文中画线句子不同的一项是()A.梨花像什么呢?——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B.他们的脸上充满了倦怠,嘲讽,麻木的气分,仿佛下工夫练就了似的。C.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D.推开窗户一看,呀,流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地动着。19.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用法与文中破折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有些人家在菜园的周围种了一圈仙人掌以代替篱笆——种了仙人掌,猪羊便不敢进园吃菜了。B.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C.他很大了,——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早就死了的。D.三十年前的月亮已经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但是三十年前的故事还没完——完不了。20.第二段中“看来”这个词出现了三次,请说明这三个“看来”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答案〗18.B19.A20.“看来”此处是根据思考做出推论或判断的意思,表达出作者苦苦思索之后只能接受命运的释然与无奈。三个“看来”,使句子的语意更连贯,作者借此强调了他的判断是确定无疑的。〖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的能力。文中画线句用的是比喻,把失去差别的世界喻为死水、沙漠。A.比喻,把梨花瓣喻为月亮;B.没有用修辞手法;C.比喻,把光芒喻为眼睛;D.比喻,把月影喻为萤光。故选B。【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文中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A.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B.破折号表示插说。C.破折号表示话语的中断。D.破折号表示加强重点。故选A。【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看来”指粗略地判断,前文有“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比如说)相貌丑陋的人去承担了”“结果会怎样呢”等的思考和追问,此处是根据思考做出推论或判断的意思。“看来”“看来就只好”等,最后把问题都推给了上帝,表达出作者苦苦思索之后只能接受命运的释然与无奈。三个“看来”连用,使句子的语意更连贯,且句意逐层深入,由前面判断出后面,作者借此强调了他的判断是确定无疑的。(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第19届亚运会是杭州举办的最高级别的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亚运会给杭州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在经济效应方面,亚运会增加了杭州与亚洲乃至世界各地经济交流的机会,并刺激当地消费,增加就业岗位,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社会效应方面,亚运会是一个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的机遇,杭州按照亚运会标准布局城市交通、环境、住宿等一系列事关民生的基础设施,并完善各类体育设施,这些设施都已成为亚运会留给杭州的遗产。

A

,亚运会成为杭州这一国际名城的又一大“名片”,对于宣传城市形象、增强文化交流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另外,亚运会的筹备、组织工作也给杭州留下一批赛事运营的专业人才,

B

,杭州拥有雄厚的体育软硬件实力,在未来将有更多机会举办各级别的国内、国际体育赛事。①就亚奥理事会来说,②杭州是一个放心的选择,③中国城市除了良好的办赛能力以外,④庞大的中国市场也占据强大的吸引力。⑤与此同时,⑥借助杭州在旅游、进出口贸易等领域的巨大潜能,⑦亚运会的影响力也将得以扩大。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A在文化效应方面B再加上基础设施遗产22.(1)语句:①;“就亚奥理事会来说”修改为“对于亚奥理事会来说”。(2)语句:③;“中国城市除了良好的办赛能力以外”修改为“除了中国城市良好的办赛能力以外”。(3)语句:④;“占据”修改为“具备”。〖解析〗【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空,由A空前的文字“在经济效应方面”“在社会效应方面”,A空后的“亚运会成为杭州这一国际名城的又一大‘名片’”“宣传城市形象、增强文化交流”等有关城市形象或文化方面的内容,可以推断A空可填“在文化效应方面”等等。B空,由B空前的“给杭州留下一批赛事运营的专业人才”,B空后的“杭州拥有雄厚的体育软硬件实力”分析,“软件实力”对应“专业人才”,可以推断,B空应填入“硬件实力”对应的内容,再结合前文的“亚运会是一个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的机遇……这些设施都已成为亚运会留给杭州的遗产”,综合分析B空可填“再加上基础设施遗产”等等。【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1)语句:①;语病“就亚奥理事会来说”,混淆“对于……来说”和“就……来说”两种固定结构,此处应改为“对于亚奥理事会来说”。(2)语句:③;语病“中国城市除了良好的办赛能力以外”,关联词“除了……以外”位置不当,此处应改为“除了中国城市良好的办赛能力以外”。(3)语句:④;语病“占据强大的吸引力”,“占据”“吸引力”动宾搭配不当,此处“占据”应改为“具备”或“拥有”。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跳高是由有节奏地助跑、单脚起跳、越过横杆落地等动作组成,以越过横杆上缘的高度来测算成绩的比赛项目。跳高是运动员征服高度的运动项目,是人类不屈不挠、勇攀高峰的象征。也有人称跳高是一个失败者的运动,因为每次比赛,运动员在跳过这个高度以后,还要向新的高度挑战,直到跳不过去为止。以上材料中,人们看待跳高各有各的见解,引发人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的核心是对跳高的不同看法,抓住材料关键词,一种看法认为跳高是“征服高度”,象征人类“不屈不挠”、“勇攀高峰”,这是从跳过过程的角度对跳高加以肯定,跳高过程中展现了敢于挑战的精神。另一种看法认为跳高是“失败者”的运动,这是从跳高结果的角度来看待跳高,对所有的跳高运动员而言,跳高成绩永远只属于过去,取得成绩后,就需要向下一个目标发起挑战。在材料中,并没有对具体的每个看法进行褒贬评论,审题是要把思考的重心放在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的分析上,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看法其实可以统一于跳高这一项目中的,就跳高过程而言,当然需要不屈不挠、勇攀高峰,当已经跳跃过去,自然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应该朝着下一个目标前行,就是在这样不断地征服当前目标和挑战下一个目标中,运动员变得跟高、更强。注意题目引导语的暗示,“人们看待跳高各有各的见解”,“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就在提醒考生把对跳高的不同看法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分析人们看待问题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思考。还应当结合时代背景、青年成长等方面进行思考,在写作中赋予其更深刻的社会意义。论述要全面深刻,体现出思辨性色彩,不要在作文中呈现出一种厚此薄彼,或者非此及彼的简单化思维。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用跳高的方式去触碰人生的高度。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一、设定目标,锁定目标,给自己设定一个跳起来可以达到的目标,坚定前行。二、敢于超越,永不止步,在完成后上一个目标后,再一点点升高,去超越之前设定的目标而达到新的高度。三、勇于行动,顽强拼搏,不能缺少为目标而不懈的拼搏较劲,用行动架起理想与目标之间的桥梁。立意:1.跳高有极限,人生不设限。2.努力跳一下,收获会更大。3.难以取舍时抬起头看看远方,勇敢大胆地鉴别判断。4.生活伴随着成功与失败,人生有无数种可能,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广东省揭阳市揭东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如从此时到彼时、从此地到彼地之间隔着一个长度,人们就把这种时间、空间相隔的长度叫做距离。“心理距离”说中的“距离”,不是指时空相隔的长度,而是指心理的距离,这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例如竹子,在一般人的眼里,它不过是可以架屋、造纸和当柴烧的寻常之物,但中国古代诗人面对竹子,却以另一种眼光,从它那里发现了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美丽、清新的世界。“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岑参),“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刘长卿),“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郑燮)。这些诗人的眼中,已彻底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所以普通的竹子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一方面,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成正比。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个人经历愈是吻合,我们对艺术作品的领会就愈是深切入微,艺术作品就愈是能打动我们。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这样,愉快的审美鉴赏就可能变成痛苦的自伤身世了。上述两条规律似乎是不相容的。第一条规律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小,第二条规律则强调欣赏时距离要大,所以称为“距离的内在矛盾”。那么如何来解决审美体验中的“距离的内在矛盾”呢?英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EdwardBullough)提出,“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度地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这种“不即不离”的境界之所以是理想的艺术境界,在于它对“距离的内在矛盾”作了妥当的安排,既不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因距离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这样,就使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客体之时,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就艺术创作而言,正如王国维所言,“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当然,在审美体验中,能不能获得“不即不离”的距离,不但与审美客体相关,也与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对于思想文化极其低下的审美主体而言,无论面对多么优秀的艺术品,也会因“距离丧失”而想入非非。艺术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诗化原则、陌生化原则、变形原则、程式化原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都是艺术家为了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所采取的艺术处理。(摘编自童庆炳《中国古代诗学与美学》)材料二:种田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竹篱瓜架旁的黄粱浊酒和朱门大厦中的山珍海鲜,在旁观者所看出来的滋味都比当局者亲口尝出来的好。新奇的地方都比熟悉的地方美,东方人初到西方,或是西方人初到东方,都往往觉得面前景物件件值得玩味。本地人自以为不合时尚的服装和举动,在外地人看,却往往有一种美的意味。这全是观点和态度的差别。持实用的态度看事物,它们都只是实际生活的工具或障碍物,都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恶。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总而言之,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我说“距离”时总不忘冠上“适当的”三个字,这是要注意的。“距离”可以太过,可以不及。艺术一方面要能使人从实际生活牵绊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也要使人能了解,能欣赏。“距离”不及,容易使人回到实用世界;距离太远,又容易使人无法了解欣赏。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富于艺术材料的生活何以不能产生艺术呢?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绝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晀,幼子饥已卒”时绝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摘编自朱光潜《谈美》)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心理距离”要靠自己的心理调整来实现,这种距离不是时空相隔的长度,与现实的“距离”不同,它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B.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总要与实际人生拉开距离,于是竹篱瓜架旁黄粱浊酒的滋味常为读书人所羡慕。C.不以实用的态度而是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去欣赏事物本身的形象,把事物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才能看出事物本身的美。D.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存在“内在矛盾”。“不即不离”的境界能够解决这种“矛盾”,相较于艺术欣赏,它对艺术创造更为重要。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艺术作品能让体验者获得美的享受,一定程度上有赖于作者运用诗化、陌生化、变形、程式化等原则来拉近审美心理距离所采取的艺术处理。B.艺术作品是否有感染力,与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的个人经历的吻合度有关,而吻合度越高未必越让人产生愉悦的审美体验。C.蔡琰写的《悲愤诗》是“痛定思痛”的结果,在写切身情感时,他是站在客位的观赏者,将这种情感客观化。D.一般人即使有丰富的现实经历和深刻的情感,也不能够创作出艺术作品,因为他们不能在一定距离以外将其客观化。3.下列选项中,符合文中审美体验“不即不离”境界的一项是()A.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曾述,某商人女儿“明艳工词,以酷嗜《红楼梦》致成重疾”。B.《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主张“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C.自断臂的维纳斯雕像展出以来,无数人提出各种奇思妙想,欲为其续上断臂。D.一位英国老太太看到《哈姆莱特》中王子与恶人决斗时,情不自禁地大叫:“那剑有毒!”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请结合文中观点,谈谈你对下述材料的理解。湘西凤凰,是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在外漂泊时,他多次提及故乡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人们真诚友爱。1930年,沈从文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发现故乡已不是他一直想念的故乡了。四年后,寄托其“美”与“爱”的美学理想追求的作品——《边城》由此诞生。〖答案〗1.D2.A3.B4.①首先,通过与时空距离概念比较,引出“心理距离”这一概念;②接着,通过举例和引用,具体阐释审美体验中“心理距离”的意义;③然后,分析审美距离存在的矛盾以及解决方式;④最后指出审美距离的获得,与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5.①《边城》的创作符合审美体验中“不即不离”的境界,艺术家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②《边城》来源于生活,湘西凤凰是沈从文的故乡,他对故乡有着独特而深刻的体会,因而能引发人们的感动与其鸣。③沈从文后来离开故乡,小说中的故事与故乡的实际生活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作者能够换一种眼光去观照和品味,从而获得美学理想追求。〖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相较于艺术欣赏,它对艺术创造更为重要”错误,材料一“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离最大限度地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可见二者都重要,原文没有比较轻重主次。故选D。【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拉近审美心理距离”错误,偷换概念。由材料一最后一句“艺术创作中经常运用的诗化原则、陌生化原则、变形原则、程式化原则,从一定意义上来说,都是艺术家为了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所采取的艺术处理”可知,是“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故选A。【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不即不离”理论是说既不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因距离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A.“酷嗜《红楼梦》致成重疾”,距离太近。B.“在痛定之后”,这是“出乎其外”的艺术创作,符合“审美要有‘适当的距离’”这一观点。C.“提出各种奇思妙想,欲其续上断臂”,距离太近。D.“看到……时”,距离太近。故选B。【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共五段文字,可以分为四个部分。①由材料一第一段“‘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可知,作者首先介绍时空距离,二者进行比较,进而引出“心理距离”;②由材料一第二段“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诗人、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在‘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可知,文章在此列举古代诗人在心理距离作用下进入艺术境界,获得美的意味;③由材料一第三段“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以及第四段“那么如何来解决审美体验中的‘距离的内在矛盾’呢?”由此可知,文章在此分析审美距离存在的矛盾以及解决方式;④由材料一第五段“在审美体验中,能不能获得‘不即不离’的距离,不但与审美客体相关,也与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由此可知,文章在此指出审美距离的获得,与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相关。【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①《边城》的创作符合审美体验中“不即不离”的境界,既不因湘西凤凰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因湘西凤凰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艺术家使其艺术品获得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②结合材料一“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有关”和题干材料“湘西凤凰,是沈从文先生的故乡”“1930年,沈从文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发现故乡已不是他一直想念的故乡了,社会黑暗,现代‘文明’的精神污染,使湘西人古朴的人性发生了扭曲裂变,让他不寒而栗”可知,《边城》来源于生活,湘西凤凰是沈从文的故乡,他对故乡有着独特而深刻的体会,因而能引发人们的感动与其鸣。③结合材料二“美和实际人生有一个距离,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和题干信息“在外漂泊时,他多次提及故乡风景秀丽,民风淳朴,人们真诚友爱”“1934年,寄托其‘美’与‘爱’的美学理想追求的作品——《边城》由此诞生”可知,作者后来离开故乡,小说中的故事与故乡的实际生活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使作者能够换一种眼光去观照和品味,从而获得美学理想追求。(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北鸢葛亮文笙平生第一次一个人出了远门。这一年他十四岁,在火车上认真地翻看一张报纸。火车抵达天津,已经到了下晌午。车站的景象,似乎并无什么变化。他提着行李,走到了出口,看见一个年轻女人对他挥手。他辨认了一下,是大表姐温仪。温仪去年结了婚,已经是个年轻妇人的样子。着一件香云纱的旗袍,头发盘得很规整。较之以往的活泼,举手投足都温婉了许多。她让仆从接过行李,将文笙看了又看,笑着说,长这么高了,还是一张孩子脸。快走吧,你姐夫正在车上等着。坐在宽大的福特车里,文笙望着外面的街景。十年前关于这个城市的记忆,似乎正一点点地浮现出来。劝业场旧了许多,上面似乎加盖了一些花哨的玩意儿。待他要仔细看一看,车却拐了一个弯,什么也看不见了。车上了维多利亚道,他也觉出这条街的繁华,非昔日可比。温仪便说,这么多年,全世界的银行,都在这条街上扎了堆儿。连你姐夫这个混世界的人,都要在这里插上一脚。文笙看着一幢严正宏大的建筑,似乎十分眼熟,方想起襄城城南的“天祥”照相馆里,有所谓“平津八景”的布景,这正是其中之一。看他望得入神,温仪便道,这是“中南银行”。现如今“北四行”可是不及往日威风了。前年的时候,“中南”的总经理胡笔江,去重庆的飞机生生给日本人打了下来,做了孙科的替罪羊。这一来,更是伤筋动骨。都是个命数。表姐夫查理掏出手帕,擦一擦额头的汗,顺手捋捋漂亮的唇髭,三十多家银行,两百多个银号,总有个此起彼伏。逐鹿中街是趋势,表弟可有兴趣投资金融?温仪打断他,你就是三句不离本行,我们自家的话还没说完呢。查理仍是兴致勃勃,听说姑父生前开办实业,颇有建树,在天津、青岛都有分号,是什么方面的生意?文笙老实地答他,先父继承了一家锅厂,算是祖业。现在我随六叔做些铁货生意。查理想一想,便说,如今五金生意倒是不好做。文笙说,我们家在青岛的“福聚祥”,两年前已经结业了。彼此就沉默了些。查理终于又开了口,表弟还年轻,少不得将来要重振家威,只要看清自己的志向所在便是。温仪就笑说,我这个宝贝表弟,别的不说,放起风筝来,是天下第一。温仪的父亲盛浔在家里正打着盹,听说文笙到了,无知觉间,竟有些老泪纵横。看一个少年进了门,忙招呼他过来。文笙却先远远地站定,对他深深地鞠一躬。盛浔不禁有愠色,嗔道:你这孩子,何时跟舅舅这样生分了。想想看,当年整日把你抱在怀里的是谁?连奶妈都要吃醋。文笙便说,娘嘱咐了,这回来津,颇要叨扰舅父许多时日,愧歉之意,要文笙代请。盛浔道,我这个妹子,旧书读得太多,读得人迂了。我只信一句俗话,“外甥舅的狗,吃了就走”。哪来的这么多理儿。你是个懂事的孩子,倒是要多想想你娘一个人的不易,诸般行动便有个根基。文笙静静地看着盛浔,觉得舅舅已是个半老的人了。身形胖了,眼眉都有些下垂。更加的,是缺了一股精气神儿,已不见当年长芦盐运使任上的样子。五月的天,还裹着织锦缎的夹袄,靠在黄花梨的圈椅里,手不离那两颗文玩核桃。核桃如今已给盘得赤红,包了清亮的浆。夜里,文笙躺在松软的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就爬起来,给母亲写信。写了几句报平安的话,发现无甚内容,就又熄灯睡下。传来打更的声音,在这夜里分外的响亮。窗外影影绰绰的是槐树的影。正当槐花开的时节,甜丝丝的香,若有若无地渗透进来,倒是让文笙心安了些。他总要在这里开始他新的生活了。未来如何,无人知晓,在他有些憧憬,也是朦胧的。朦胧里,他想起现在的襄城,还在梅雨季,并不如天津如此干爽清凉,必然还是湿漉漉的空气。后院的香椿树,发了新芽,嫩绿嫩绿,晨间便缀了露珠。云嫂踩了梯子,挎个竹篮,一芽一芽地采摘下来,用面挖起,将小母鸡的头生蛋炒给他吃,又香又下饭。这样想着,也就慢慢睡去了。(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十四岁的文笙第一次一个人出远门,在火车上翻看报纸的动作,写出他的稳重。B.表姐夫查理兴致勃勃的话语里,交代了文笙来自一个经商家族的身份。C.舅舅盛浔已是个半老的人了,缺了一股精气神儿,对远方的妹妹的思念使他面容憔悴。D.回忆襄城云嫂采香椿,用小鸡的头生蛋给他做的又香又下饭的菜,表明文笙想家了。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温仪便道”“温仪便笑说”这样类似的语言使小说充满了浓浓的古典小说的味道。B.小说情节叙述悠远缓慢,采用传统小说的手法,不急不缓,娓娓道来,充满趣味。C.天津劝业场旧了许多,维多利亚街比较繁华,这些描写刻画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D.表姐夫查理在天津银行街供职,言谈举止完全是新派的做法,正衬文笙的文雅。8.结尾景物描写朦胧淡雅,请简要分析其作用。9.《北鸢》叙述民国商贾世家子弟文笙的成长经历,历史跨度大,人物塑造丰满,试从节选部分谈谈作者是如何塑造人物的。〖答案〗6.C7.D8.(1)渲染氛围。影影绰绰的槐树的影、若有若无的甜丝丝的香,关于襄城的回忆,都烘托出一种朦胧飘渺的意境,给小说增加了美感。(2)暗示文笙的心情。襄城的回忆,表明文笙想家;天津的夜景,表明文笙对前途有些憧憬,又很模糊。9.(1)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沉稳、庄重的特点。比如,“却先远远地站定,对他深深地鞠一躬”,替母亲代请等。(2)次要人物衬托。舅舅的嗔怪,表姐夫查理的探问家事,都能衬托出文笙小小年纪却举止有度,落落大方。(3)环境描写烘托。天津繁华的社会环境描写,夜晚自然环境描写都能显示出文笙的成熟与稳重。〖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能力。C.“对远方的妹妹的思念使他面容憔悴”错,岁月蹉跎使他“已不见当年长芦盐运使任上的样子”。故选C。【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正衬文笙的文雅”错,应是反衬卢文笙的文雅。故选D。【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窗外影影绰绰的是槐树的影。正当槐花开的时节,甜丝丝的香,若有若无地渗透进来,倒是让文笙心安了些”“朦胧里,他想起现在的襄城,还在梅雨季,并不如天津如此干爽清凉,必然还是湿漉漉的空气。后院的香椿树,发了新芽,嫩绿嫩绿,晨间便缀了露珠”,影影绰绰的槐树的影、若有若无的甜丝丝的香,关于襄城的回忆,都烘托出一种朦胧飘渺的意境,给小说增加了美感,具有渲染氛围的作用。“云嫂踩了梯子,挎个竹篮,一芽一芽地采摘下来,用面挖起,将小母鸡头生蛋炒给他吃,又香又下饭”,襄城的回忆,表明文笙想家;“传来打更的声音,在这夜里分外的响亮。……他总要在这里开始他新的生活了。未来如何,无人知晓,在他有些憧憬,也是朦胧的”,天津的夜景,表明文笙对前途有些憧憬,又很模糊。具有暗示文笙的心情的作用。【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人物塑造手法的能力。“却先远远地站定,对他深深地鞠一躬”“文笙便说,娘嘱咐了,这回来津,颇要叨扰舅父许多时日,愧歉之意,要文笙代请”“他总要在这里开始他新生活了。未来如何,无人知晓,在他有些憧憬,也是朦胧的”,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沉稳、庄重的特点。属于正面描写。“盛浔不禁有愠色,嗔道:你这孩子,何时跟舅舅这样生分了”“查理仍是兴致勃勃,听说姑父生前开办实业,颇有建树,在天津、青岛都有分号,是什么方面的生意?文笙老实地答他,先父继承了一家锅厂,算是祖业。现在我随六叔做些铁货生意。查理想一想,便说,如今五金生意倒是不好做。文笙说,我们家在青岛的‘福聚祥’,两年前已经结业了”,舅舅的嗔怪,表姐夫查理的探问家事,都能衬托出文笙小小年纪却举止有度,落落大方。运用了次要人物衬托的手法。“劝业场旧了许多,上面似乎加盖了一些花哨的玩意儿”“车上了维多利亚道,他也觉出这条街的繁华,非昔日可比”,面对天津的繁华,他只是静静地看、静静地听表姐的介绍;“传来打更的声音,在这夜里分外的响亮。窗外影影绰绰的是槐树的影。正当槐花开的时节,甜丝丝的香,若有若无地渗透进来,倒是让文笙心安了些。他总要在这里开始他新的生活了。未来如何,无人知晓,在他有些憧憬,也是朦胧的”,虽然对未来朦胧,但是窗外影影绰绰的槐树的影,以及若有若无的槐花的香,让他感到心安。天津繁华的社会环境描写,夜晚自然环境描写都能显示出文笙的成熟与稳重。这是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人物。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节选自《屈原列传》)材料二:秦人伐楚,取八城。秦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兄弟,盟于黄棘,太子入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婚姻相亲。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楚王患之,欲往恐见欺,欲不往恐秦益怒。昭雎曰:“秦,虎狼也,有并诸侯之心,不可信也!”怀王之子子兰劝王行,王乃入秦。秦人留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要以割地,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则楚无国矣!”欲立王子之在国者。昭雎曰:“王与太子俱困于诸侯,而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齐湣王召群臣谋之,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楚人立之。十八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遮楚道,怀王从间道走赵。赵主父在代,赵人不敢受。怀王将走魏,秦人追及之,以归。十九年,楚怀王发病,薨于秦,秦人归其丧。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诸侯由是不直秦。臣光曰:“呜呼,楚之君诚得其道,臣诚得其人,秦虽强,乌得陵之哉!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是其所以危也。”(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寡人A愿B与君王C会D武关E面相约F结盟G而去H寡人之愿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与楚从亲”与“吾从而师之”(《师说》)两句中的“从”意思相同。B.婚姻,指儿女亲家,与《鸿门宴》中“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的“婚姻”意思相同。C.“欲往恐见欺”与“信而见疑”(《史记·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见”意思相同。D.“故人主不务得道而广有其势”与“内立法度,务耕织”(《过秦论》)两句中“务”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昭王写信给楚怀王说明秦楚的关系,并希望和他相会。楚怀王看到信后,既想赴会,又不敢去,内心犹豫不决。B.对楚怀王前去秦国的态度,昭雎与子兰态度截然不同,但楚怀王听取了子兰的劝说去了秦国,结果被扣留。C.楚怀王从秦国逃跑,被秦国人发现,秦王派人封锁了通往楚国的道路,楚怀王只好逃到赵国,但赵国人不敢接纳他,后来被秦国人追上。D.楚怀王去世后,秦人并没有将他的灵柩送回楚国。楚国人都非常哀怜他,很悲伤。从此楚国不再尊重秦国。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2)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14.司马光认为楚怀王没有掌握正确的治国之道,请从材料一概括具体事实。〖答案〗10.EFH11.A12.D13.(1)怀王又发动全国的兵力,深入秦地攻打秦国,(与秦国)在蓝田交战。(2)太子欺凌杀死我的要臣,不道歉就逃走了,我确实愤怒之至,便派军攻打您的边境。14.①贪图秦国六百里土地。②轻信张仪而与齐绝交。③怒而轻率发兵攻秦,以致楚将被擒,楚兵被斩首八万。〖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希望与大王在武关会面,当面相约,结盟后再离开,(这是)我的愿望。“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武关”是“会”的地点,作其后置状语,其后断开,即E处。“面相约”状中结构,主语省略,其后断开,即F处。“寡人之愿也”是判断句的谓语部分,指前面是愿望的内容,其前断开,即H处。故在EFH三处断开。【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错误。同“纵”,合纵,联合抗秦。/跟从。句意: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我跟从他并以之为师。B.正确。句意:相互通婚结为姻亲的关系。/刘邦捧上一杯酒向项伯祝酒,约定作儿女亲家。C.正确。被。句意:想前往又担心被骗。/诚信却被怀疑。D.正确。都是“致力于”的意思。句意:所以君主不致力于治国之道而(只想)扩张自己的势力。/在国内建立法律制度,致力于耕种纺织。故选A。【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楚国不再尊重秦国”错,“楚国”应为“诸侯国”,原文是“诸侯由是不直秦”。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悉”,全;“击”,攻打;“战于蓝田”,状语后置句,“于蓝田战”。(2)“陵”通“凌”,欺凌;“谢”,道歉;“亡去”,逃走离开;“诚”,确实。【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①由原文“曰:‘……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可知,贪图秦国六百里土地。②由原文“信张仪,遂绝齐”可知,轻信张仪而与齐绝交。③由原文“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可知,怒而轻率发兵攻秦,以致楚将被擒,楚兵被斩首八万。参考译文:文段一:屈原已被罢免,后来秦国准备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结成合纵联盟互相亲善。秦惠王对此担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