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中国服饰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早期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但是基于蔽体和保暖的本能所需,早期人类开始简单利用自然,以树木的枝叶或狩猎所获动物的皮毛等为衣服,如《礼运》中说:“未有丝麻,衣其羽毛。”意指古人以动物的羽毛和皮毛为衣料。还有以草为衣的,如《诗经》云:“彼都人士,台笠缁撮。”《左传》云:“台所以御暑,笠所以御雨也。”衣服不需要复杂的制作工艺,是一种直接利用自然物为我所用的行为,是人类创造的最为原始的服饰,也是人类服饰文化的雏形。中国的冠服制度形成于夏商时期,西周时趋于完善。可以说,在西周时期,古代中国人制作衣服的工艺已有了一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古代中国的织绣工艺已有所发展,服饰制作的材料增添了新内容。同时服饰在形制上成为社会阶层的一个代表符号。当时社会上层人与普通百姓的服饰明显有别,形成了上层人衣服宽松而下层百姓服饰窄紧的差异性。需要说明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华夏族在服饰上也开始予以改革,如赵武灵王采取胡服骑射,向北方游牧民族学习他们的服饰并加以推广。秦汉时期,古代中国人的服饰在样式上一如既往,依旧是传统的袍式服饰,只是此时的服饰上会绣上各类图案,服饰多了一些审美的元素。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人的服饰开始吸收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元素,进行创造性的改动,男子以宽衫大袖为主。受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当时“裤子”开始出现,被称为“儒裤”。隋唐时期,我国古代的服饰有了大的发展。此时彩锦出现,其颜色多样,各式各样的华丽图案刺绣均在服饰上出现。唐代也将服色与身份联系起来,皇帝的服色为柘黄,官员依据品级为紫、绯、绿、青等服色,平民则为白衣。宋朝服饰其服色、服式多承袭唐代,宋朝流行直领对襟的服饰。尤其是妇女,多着小袖对襟式上衣,多不戴帔帛。明朝服饰突出的特点就是戴上了乌纱,从皇帝到各级官员的官服图案不一,皇帝穿龙袍,官员依次穿不同动物纹饰的宽大袍服,其他的服饰与隋唐时期并无大的改动。明朝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筒袜、浅面鞋。女子发髻多垂于脑后。清朝服饰也发生了大的变化,尤为明显的就是“头饰”。清朝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筒靴。汉族妇女各地大同小异,南方妇女多系裙,北方妇女多扎裤脚。而官民服饰则泾渭分明,有明显的区别。(摘编自杨文笔《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材料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年的文化精华,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自然性与完备性。中国传统服饰从产生到发展的整个过程,都是自然而然地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汉服饰的重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自然之感,与儒家、道家和佛学思想是高度一致且浑然天成的。形制简单的深衣、袍服附着在不同形体的人身上可以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线条柔美,令人遐想。朴素平易的中国传统服饰可以给人增添自然的风韵。袍服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柔和、静逸、安稳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完备性指中国传统服饰自成体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传统服饰不仅种类丰富,而且工艺考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完整的服饰体系,从冠、服装、饰品到履,完整而深刻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中,中国传统服饰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貌以及形象鲜明的风格特色,并且明显区别于中国其他民族以及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多样性与同一性。多样性与同一性是指汉服款式的多样性与汉服形制(或样式)的同一性。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化载体,中国传统服饰从来就不只是单一的款式,有“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丰富多彩的式样,体现了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其民族服饰应有的多样性。虽然中国传统服饰历来形制复杂、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但基本形制(或样式)“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的特点却是亘古不变的,这就是其同一性。二者相互兼容,也是其重要特点之一。传承性与相融性。中华文明高度的历史传承性也体现在服饰文化上。在漫长的进程中,上溯炎黄,下至宋明,中华服饰历史的发展代代相传,世世相袭,中华服饰的主流一直呈现着共同特征,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的服饰体系,表现了高度的历史传承性特点。中国地域广袤,在上下五千年的时间跨度里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传统服饰也表现出了强烈的相融性。虽然汉服被视为正宗传统服饰的象征,但并不是故步自封、一成不变的,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始,到隋唐时期与西域交往,对外来服饰的适应性与实用性接受,使中国传统服饰一直处于与时代、生产力、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的变革之中。(摘编自路伟《中国传统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和唐朝等一些时期,中原人的服饰受到南北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增添了少数民族服饰的元素。B.春秋战国时期上层人衣服宽松而下层人服饰窄紧,明朝皇帝穿龙袍而官员穿不同动物纹饰的袍服,都反映了服饰的等级性。C.中国传统服饰种类繁多,工艺考究,有自己独立完整的服饰体系,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都有明显的区别。D.从时间跨度看,中国传统服饰既有传承又有发展;从空间广度看,中国传统服饰不断接受外来服饰的适应性和实用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早期人类以动物皮毛和草麻为衣,淡化了审美功能,突出蔽体和保暖的实用功能。B.从材料一有关内容看,“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是唐代职位品级很低的官服。C.中国传统汉服如果不是交领而是圆领、不是右衽而是左衽,将会失去自然的美感。D.中华服饰有着代代相传、世世相袭的传承性,因此汉服很有必要在现代进行推广。3.下列选项,完全不能体现中国传统服饰“审美”意蕴的一项是()A.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菩萨蛮》)B.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孔雀东南飞》)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荆轲刺秦王》)D.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红楼梦》)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胡服骑射”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中的“胡服骑射”均为事例,在使用方式上也是完全相同的。B.材料一“胡服骑射”证明了中原华夏族在服饰上开始予以改革的观点。C.材料二“胡服骑射”用以说明传统服饰具有相融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D.两则材料均使用“胡服骑射”作为事例,能够反映该事例具有典型性。5.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行文思路分别有怎样突出的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1.A2.B3.C4.A5.材料一:按照纵向的时间顺序,依次介绍并论述了我国从原始社会、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到唐宋、明清时期服饰的发展变化。材料二:按照横向(并列)的逻辑顺序,依次阐述了我国古代服饰文化在自然性与完备性、多样性与同一性、传承性与相融性方面体现的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中原人的服饰受到南北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错,从两则材料看,中原人的服饰受到北方和西域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选项范围表述有误。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A.“淡化了审美功能”错,早期人类的衣服,是“基于蔽体和保暖的本能所需”,只有实用功能,没有审美功能,因此不能说“淡化了审美功能”。C.“将会失去自然的美感”错误,假设反推不成立。“交领、右衽”的中国传统汉服饰“可以给人增添自然的风韵”,不意味着“圆领”“左衽”就必然没有“自然的美感”。D.“因此汉服很有必要在现代进行推广”错误,由“中华服饰有着代代相传、世世相袭的传承性”这一前提不能得出这一结论。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A.“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体现的是秦汉以后“服饰多了一些审美的元素”的中国传统服饰“审美”意蕴。B.“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体现的是具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的中国传统服饰“审美”意蕴。C.“白衣冠”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服饰“礼仪”。D.“二龙抢珠金抹额”体现的是秦汉以后“服饰上会绣上各类图案,服饰多了一些审美的元素”的中国传统服饰“审美”意蕴。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A.“在使用方式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错,材料一“胡服骑射”属于独立运用,材料二“胡服骑射”与其他时期服饰发展变化结合在一起使用。故选A。【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行文思路指的是文章或段落的组织结构和逻辑顺序。材料一的突出特点是按照时间顺序写服饰的发展变化,根据段首句把握不同时间节点,答题时要详细地列举出具体的时间点。材料二的突出特点是总分结构,开头提出观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中间第一至第五段是四个分论点,介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四个特点。作答时要列出分论点的内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生别离山杨志军州委书记王石起身一边给父亲倒茶一边说:“洛洛辞职了,推荐江洋当校长,我让教育局直接跟江洋联系,了解一下他本人的想法。”父亲说:“洛洛给我说啦,我今天来就是想说说这事,能不能先缓一缓?”“为什么?”“我当然希望江洋回来当校长,他本人肯定也没问题,我了解他,喜欢草原就像喜欢天堂。但家里人是不是得商量一下?尤其是得征求一下他阿妈和他妻子梅朵的意见。万一两个女人的想法跟我相反,我就只能尊重她们,反过来说服江洋不要回来当校长,毕竟兰州是大城市,对他们的将来更好些。”“这种话不应该是你说的,你想说的肯定是不愿意老校长的儿子当新校长,免得别人说闲话。”“对啊,既然你已经想到啦,就不能不顾及。”王石不容置辩地挥了一下手说:“这是个重要任命,不容商量。偌大一个学校,又关系到草原和牧人的未来,没有一个得力放心的人怎么办?我的想法是,几年以后阿尼玛卿州不能再有文盲青年,所有的青年藏语汉语都得会。我们这边抓紧跟江洋本人沟通,你去做通他阿妈的工作,至于妻子嘛,只要他本人态度坚决,我看不会有什么问题。”父亲沉默着,突然站了起来:“那我现在就去,去生别离山医疗所找他阿妈。”日尕的枣红色在蓝绿的背景上就像一堆燃烧的牛粪,是行动的牛粪,是飞翔的燃烧在天际线上描画而过的一抹波荡起伏的斜线,带着敏捷和力量插向天空和草原的缝隙。在那里马是一团云、一片从太阳中撕下来的日影、一个关于光可以弯曲向前的传说。而马背上的父亲则是一朵红艳艳的马先蒿,高傲地绽放在红风绿岚里。他看到遍地都是姹紫嫣红的牛羊,牛在盛开,羊在吐香;看到这些咩咩哞哞的有声花朵经过草原时留下了一摊摊无草的黑色荒地,①那是能够挤奶驮物的花朵,是能够奔跑游走的花朵,是让他格外揪心的灾难的花朵。日尕舞动的蹄子下面,荒芜的持续让父亲一次次惊心:怎么这么多啊——无草的黑土滩、退化的秃斑地?飞快增长着的还有鼠兔,在马蹄前窜来窜去。这种啮齿动物视力不好,为了预防鹰和狐之类的天敌,只能生活在少草或无草的地方。也就是说,它们的出现是个极坏的兆头,说明草原的挣扎已经到了极限,很快它就会放弃,放弃绿色放弃生机也放弃“草原”这个称谓,去迎接荒漠的曙光——假如死寂把荒漠看作曙光的话。父亲晃动着马鞭,希望日尕飞过荒芜。②日尕诧异地瞪着他:主人啦,我已经最快啦,是风的速度啦。父亲说:我要你跟光一样快。日尕凌空而起,蹄不沾地,朝着不断往下掉的太阳,电闪而去。一进入生别离山,父亲就让日尕慢下来,顾望着四周,心里顿时舒服了许多:这里的草势真不错,似乎一年比一年好,整齐得就像种出来的庄稼,仔细看又是千姿百态的,光蒿草就有好几种:细小的、矮生的、毛状的、水色的、高大的、卷叶的,更有近处的象草、远处的赖草和更远处的冰草,层层叠叠让密生的牧草一任铺排,奢侈地占据着大地。绿色之上更吸引眼球的当然还是花,绶草花紫了一地,红门兰红了一片,软紫草黄了一摊,蜂蝶不是一只一只的,是一层一层的。作为一个从畜牧草原学校毕业的人,一个曾经以牛羊植被为工作对象的人,父亲不期然而然地陶醉了,姹紫嫣红洗涤着他,清风白日抚慰着他,让他的眼睛变得跟孩子一样清澈,能看懂草的表情、花的神态,超然而宁静。如今的阿尼玛卿草原,最漂亮的竟是生别离山。他想着,手搭凉棚看了看不远处绿浪环绕的医疗所,滚鞍下马,打了一下日尕说:“去吃吧,想吃什么吃什么,所有品种的牧草都在这里。”医疗所治疗部的前厅里,穿着白大褂的张丽影拦住了父亲。她说:“看样子又得让你失望啦。”父亲叹口气说:“又去基层搞预防啦?又不在医疗所?去哪里啦?我去找。”“我们也不知道去了哪里。”“不就是新营地和老营地嘛,我去过的,一个在河边低洼处,一个在孤起的雪山那边。”“早就迁徙啦,牧人的生活你又不是不了解。”“没关系的,我有日尕,它的鼻子灵,能闻到牧人在哪里。”父亲转身就走。张丽影跑过来再次拦住他:“你一个人去很危险,碰上狼啊熊啊怎么办?”父亲满不在乎地挥挥手:“有日尕,什么也不用怕。”“不行,你不能去,去了也是白去。”父亲诧异了:“你怎么知道?”“她要是回来呢?你肯定会和她走岔。”“你的意思是我在这里等着?也行,反正这次我必须见到她。”张丽影没辙了,好奇地问:“你有事?”父亲点点头,又说:“没事我就不能见她啦?她是我妻子,从春节到现在我们就没见过面。”张丽影苦笑一下,看父亲要走,一把拽住说:“你去哪里?”“你们所长的宿舍,我想睡一会儿。”“门锁着。”“就不能撬开吗?”“不行。”父亲瞪大了眼睛,望着对方沮丧的神情,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甩开张丽影,大步走去。张丽影追上他,却没有再拦他。(节选自长篇小说《雪山大地》,题目为临时所加,有删改)〖备注〗阿妈在生别离山医疗所当医生,由于长期接触麻风病患者,不幸感染。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亲”出于影响不好的考虑,不想让江洋回到草原当校长,这一点被王石看了出来。B.由于阿妈不同意江洋回到草原当校长,“父亲”便亲自到生别离山去做她的思想工作。C.“父亲”有很强的洞察力,他看到鼠兔数量猛增,便洞察出草原生态出现失衡的问题。D.“父亲”突然意识到了什么,指的是“父亲”明白了张丽影刚才说的理由都不是真实的。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由王石关于让江洋回到草原当校长一事与“父亲”的谈话,引出“父亲”去生别离山见江洋的阿妈,故事简单,线索明晰。B.文本用了较多笔墨描述日尕,使读者感受到日尕不但是“父亲”的坐骑,还是“父亲”的朋友,彼此之间有很好的默契。C.对比可突出事物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文本将荒芜草原和生别离山对比,将草原上的牛羊与日尕对比,收到了这种效果。D.“父亲”与张丽影的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虽然阿妈没有正面出场,但从张丽影的言辞中可知她在医疗所非常忙碌。8.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两句话。9.在小说中,作家往往不是孤立地描写环境,而是将人物与环境融为一体。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父亲”和“生别离山”是如何融为一体的。〖答案〗6.B7.C8.①运用排比和比喻的手法,将牛羊比作花朵,一气贯通,凸显了牛羊的作用和“父亲”对它们陷入生存困境的忧虑;②运用拟人修辞和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的手法,鲜活灵动,表现出日尕没有辜负主人的希望。9.①以“父亲”的视角来描写生别离山的景色:父亲走过了生别离山,生别离山上千姿百态的牧草、姹紫嫣红、清风白日等美景是通过“父亲”的视觉展示出来的;②用“父亲”的心情来折射生别离山的美景:生别离山上的美景影响了“父亲”的心情,“父亲”置身于生别离山美好的环境之中,“不期然而然地陶醉了”。〖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由于阿妈不同意江洋回到草原当校长”错,从原文“尤其是得征求一下他阿妈和他妻子梅朵的意见。万一两个女人的想法跟我相反,我就只能尊重她们”可知,只是推测阿妈不同意江洋回到草原当校长,而不一定是事实。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将草原上牛羊与日尕对比”错,日尕就来自草原,和“草原上的牛羊”是具有相同的特点,作者并没有借助对比突出彼此的形象特征。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①“那是能够挤奶驮物的花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牛羊”比喻成“花朵”,体现出牛羊的特点;三个相同的“是能够”句式构成排比句,“那是能够挤奶驮物的花朵,是能够奔跑游走的花朵”写出牛羊对草原的作用,“是让他格外揪心的灾难的花朵”表达出“父亲”对草原逐渐荒芜的担忧。②“诧异”“瞪着他”是描写马的神态,“主人啦,我已经最快啦,是风的速度啦”是描写马的心理,这都是人的神态、心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出日尕满足了主人的期待。【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从“这里的草势真不错,似乎是……一层一层的”可知,生别离山景色优美,从“顾望着四周”可知,这是“父亲”用眼睛看到的。从“父亲不期然而然地陶醉了,姹紫嫣红洗涤着他,清风白日抚慰着他,让他的眼睛变得跟孩子一样清澈,能看懂草的表情、花的神态,超然而宁静”可知,在景色优美的生别离山影响下,“父亲”逐渐陶醉,心情变好。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植。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肥墝①高下,各因其宜。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蓏,秋畜疏食,冬伐薪蒸,以为民资。是故生无乏用,死无转尸。故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麛夭②;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罝罦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于水;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溪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鷇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是故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若烟云,有所以致之也。故先王之政,四海之云至,而修封疆;虾蟆鸣燕降,而达路除道;阴降百泉,则修桥梁;昏张中③,则务种谷;大火④中,则种黍菽;虚中,则种宿麦;昴中,则收敛畜积,伐薪木。上告于天,下布之民。先王之所以应时修备,富国利民,实旷来远者,其道备矣。(节选自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材料二: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其先三世为郡吏并伏节死难尝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阯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节选自范晔《后汉书·循吏传》)〖备注〗①墝:土壤坚硬不肥沃。②麛夭:幼鹿和幼麋。③张中:黄昏张星宿位于正南方中天。张与下文的虚、昴均为二十八宿之一。④大火:十二星次之一。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先三世A为郡吏B并伏节死C难D尝少E修操F行G仕郡H为户曹史。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谷,说法不一,其中一种认为稻、黍、稷、麦、菽。泛指粮食类作物。B.发,文中为生长,与《促织》中“无毫发爽”的“发”音、义均不相同。C.茂才,即秀才,后汉时因避汉武帝刘秀名讳,将“秀才”改为“茂才”。D.表,文中为上表,与《陈情表》中“臣具以表闻”的“表”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主应指导百姓因地制宜地从事养育六畜、种植树木、修整田畴等农业生产,在不适合生产五谷的丘陵险地,可以种植竹木。B.打猎时不杀绝成群的野兽,不放干池湖里的水捕鱼,斧斤按照时节进入山林,等等,先王的这些治国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C.黄昏时,张星宿位于正南方天空时,要抓紧种植谷物;虚星宿位于正南方天空时,要抓紧种好冬小麦。这都是农业生产的经验。D.孟尝担任合浦太守后,革除该地前任官员的弊政,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病情。不到一年时间,百姓都返归本业,商货又流通起来。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植。(2)孕育不得杀,鷇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14.材料二中孟尝的“合浦珠还”体现了材料一中怎样的生态观?请用原文回答并作简要说明。〖答案〗10.BDG11.D12.D13.(1)因此,君主上应遵循自然运行的时序,下应发挥土地的财力,中要善于运用民力,这样万物就能顺利生长,五谷就能繁茂生长。(2)怀胎的母兽不准捕杀,孵化着的鸟蛋不准掏取,长不足一尺的鱼不许捕捞,不满一年的幼猪不能够宰杀食用。14.生态观: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说明:人对自然的索取要有节制,要从长远打算,要维护生态的基本平衡。〖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的祖上三代担任郡吏,都在祸乱中守节而死。孟尝从小修养操行,在郡府担任户曹吏。“其先三世为郡吏”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句式,故B后应断开;“并伏死难”承前省略主语“其先三世”,“尝”指孟尝,为下句主语,故应在D处断开;“尝少修操行”主谓宾结构完整,“仕郡为户曹史”承前省略主语“孟尝”,故应在G处断开。故选BD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fā,生长;fà,头发。句意:草木生长如气一样蒸蒸升腾。/没有丝毫差失。C.正确。D.“与《陈情表》中‘臣具以表闻’的‘表’含义相同”错。“臣具以表闻”的“表”意思是奏表,两者含义不同。句意:州郡上表举荐他的才能。/我将以上苦衷全都以奏表的形式报告。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了解百姓病情”错。应为了解百姓疾苦,“病”为疾苦之意。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因”,遵循;“遂”,顺利;“蕃”,滋生,繁殖。(2)“孕育”,怀胎的母兽;“探”,掏取;“期年”,一年。【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合浦珠还”讲的是,古时合浦盛产珍珠,百姓多以采珠为业,赖以为生。官宦豪权贪得无厌,强夺滥采,采取“涸泽而渔”的做法,致使珠去人离,万户萧疏。孟尝“革易前弊,求民病利”,废除盘剥的非法规定,并不准渔民滥捕乱采,以便保护珠蚌的资源,未逾一年,“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合浦呈现还珠兴旺景象。根据“畋不掩群,不取麛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鷇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等可知,《主术训》也主张渔猎有度。据此可分析得出体现的生态观是: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告诉我们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则物蕃多,要敬畏自然,对自然的索取要有节制,要从长远打算,以维护生态的基本平衡。参考译文:材料一:食物,是人民生存的根本;人民,又是国家生存的根本;国家,则是君主统治的根本。因此,君主上应遵循自然运行的时序,下应发挥土地的财力,中要善于运用民力,这样万物就能顺利生长,五谷就能繁茂生长。君主还应指导人民养育六畜,按季节种植树木,致力于农业耕种,培植桑麻,土地的肥沃贫瘠和地势的高低不同,各自都要进行适当安排。而对那些不能种植五谷的丘陵险地,用来种植竹木,春季可以砍伐枯林,夏季可以摘收果实,秋季可以积蓄蔬菜杂粮,冬季可以砍伐薪柴,以供民用。因此,活着不会缺少用品,死后不至于抛尸荒野。所以先王治国的方法是,畋猎时不得杀绝成群的野兽,不捕捉幼小的麋鹿;不放干池湖之水而捕鱼,不焚烧森林打猎;豺未捕杀弱兽,不得在野外设置捕捉的罗网;獭未捕捉鱼群,不得在水中撒细密网;鹰隼未捕杀兔等食物,不得在山谷安装罗网;草木还没凋落,不许拿斧头进山林砍伐;昆虫没有蛰伏,不准放火烧荒。怀胎的母兽不准捕杀,孵化着的鸟蛋不准掏取,长不足一尺的鱼不许捕捞,不满一年的幼猪不能够宰杀食用。因此,草木生长如气一样蒸蒸升腾,禽兽归山如泉水一样奔流,飞鸟入林如烟云聚集,所有这些均归功于君主保护生物的措施得当。所以先王执政理事,雨季将到之时,就要农民修整田畴;虾蟆鸣叫、燕子归来之时,就组织劳力修整道路;阴气降临百川之时,就发动民众修建桥梁;黄昏张星宿位于正南方中天的时候,就要抓紧种植谷物;大火星宿位于正南方中天的时候,就要抓紧播种黍豆;虚星宿位于正南方中天的时候,就要抓紧种好越冬麦子;昴星宿位于正南方中天的时候,就要做好收敛储藏,砍伐薪柴以便过冬。(这些政令)上告苍天,下达万民。先王之所以能顺应天时、处事周全,使国库民囤财物充盈,让远方异族归顺,是因为他的治国之道非常完备。材料二:孟尝字伯周,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上三代担任郡吏,都在祸乱中守节而死。孟尝从小修养操行,在郡府担任户曹吏。后来被策封为孝廉,被推举为秀才,朝廷任命他为徐地的县令。州郡上表举荐他的才能,(朝廷)提拔他为合浦太守。合浦不生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珠宝,合浦与交阯接壤,常常有商贩往来,买卖粮食。合浦以前的官吏们都贪婪污浊,要求人们采集珍珠,不知限度,珍珠就逐渐迁往交阯郡内去了。结果商人不来买卖,当地人穷物少,贫穷的人饿死在路边。孟尝到任后,革除先前的弊政,访求百姓疾苦和有利于百姓的事情。还不到一年的时间,流失的珍珠又回到合浦,百姓都返归本业,商货又流通起来,(孟尝)被称誉为明智如神。(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长歌行(节选)①陆游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②堆长瓶。哀丝豪竹助剧饮,如巨野③受黄河倾。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④?〖备注〗①该诗作于陆游离开南郑前线的两年之后,此时诗人杀敌报国的理想已然破灭。②磊落:酒瓶堆叠的样子。③巨野:古大泽名。④飞狐城:要隘名,当时被金人侵占。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写买来市桥之酒,堆叠于车,颇有气势。B.“丝”“竹”二字代指音乐;“如巨野受黄河倾”一句极写纵酒狂饮之态。C.“匣中宝剑夜有声”,剑也发出不平之鸣,侧面烘托诗人不能报国的不甘。D.“三更雪压”,以荒凉寒冷的环境衬托出北伐将士欢庆胜利的热烈情绪。16.诗人借“饮酒”将“悲愤”与“雄迈”两种情绪交织在一起。请简要分析。〖答案〗15.A16.①诗人离开抗金前线,不能实现杀敌报国的理想,只好借酒浇愁,诗人借“饮酒”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愤情绪。②诗人想象将士们北伐功成凯旋,在飞狐城上欢庆胜利,痛饮狂欢,诗人借此表达了抵御外侮、收复失地的雄迈心情。〖解析〗【1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A.“第一、二句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错,第一、二两句没有运用比喻的手法。故选A。【1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意思是国仇还没报,壮士已衰老;匣中宝剑耐不了寂寞,半夜里发出阵阵吟啸。此时诗人离开抗金前线,不能实现杀敌报国的理想,只好借酒浇愁,将满腔壮志转化成惊人的豪饮,发泄胸中的愤慨。诗人借“饮酒”表达了壮志难酬的悲愤情绪。②“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意思是什么时候在三更大雪中收复了飞狐城,凯旋归来,与将士宴会欢笑!诗人想象将士们北伐功成凯旋,在飞狐城上欢庆胜利,痛饮狂欢,诗人借此表达了抵御外侮、收复失地的雄迈心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贾谊在《过秦论》中叙述,秦孝公在商鞅的辅佐下,在国内制定法令,鼓励耕织,强化军备,对外采取“______”的策略,从而取得“______”的效果。(2)柳永《望海潮》中“______”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均以“雪”比喻浪花。(3)许多情况下,“可怜”在古诗文中被解释为“可惜”,比如“______,______”。〖答案〗(1)(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2)怒涛卷霜雪卷起千堆雪(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示例二: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示例三: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古典诗词中有大量的字词,它们的读音和释义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细心阅读不难发现,中国古典诗歌里面,很多字的读音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那么在诗中选择哪个音呢?比如说韩愈诗有“绝胜烟柳满皇都”的句子,“胜”有阴平和去声两个读音,我们一般都是按照“胜利”的“胜”来读,但根据这首诗的平仄关系,①,因为这句的平仄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字“绝”是个入声字,也就是仄声,但作者在第三字本应用仄声,而改用“烟”这样一个平声字,就救过来了。但第二字②,必须是平声,也就是说,依照格律,这里必须读阴平,是“经得起”的意思。苏轼“高处不胜寒”也是这个“胜”字,是“我经不起高处的寒冷”,而不是“我胜不过高处的寒冷”。所以解释韩愈诗中美景“秒杀”“烟柳满皇都”也是不对的。韩愈的意思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美能匹配得上“烟柳满皇都”的美。③,意义便截然不同。18.根据文中有关古代诗歌平仄关系的说明,下列各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为,读wèi,“替”的意思。B.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因为“两”是仄声,所以要用“开”的平声救一下。C.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令,读lìng,“让、使”的意思。D.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白”在普通话中是平声,但在诗中是仄声。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18.C19.①可能是错的②是不能改的③一个字音之差〖解析〗【1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正确判断字音、字义能力。C.根据材料中说的诗歌的平仄知识,诗句第二字必须是平声。“令”在第二字的位置,应该读líng,不读lìng,因为lìng是仄声。故选C。【1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由“‘胜’有阴平和去声两个读音,我们一般都是按照‘胜利’的‘胜’来读”可知,“胜”的一般读音是去声,“胜”在“绝胜烟柳满皇都”的第二个字的位置,因为“这句的平仄应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可知“胜”是平声字,这样一来,“根据这首诗的平仄关系”看,“胜”如果“按照‘胜利’的‘胜’来读”可能是错的,故横线处填:可能是错的。第二空,根据第二字“必须是平声,也就是说,依照格律,这里必须读阴平”的说法,“胜”在第二个字的位置,所以必须是平声,就前面第三字改用“烟”补救第一字该用平声却用了“绝”这个仄声的情况来说,用“但”转折语意是想说“第二字”是不能改的,故横线处填:是不能改的。第三空,根据行文思路,开篇说“ 古典诗词中有大量的字词,它们的读音和释义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之后举例说明读音与意义相关,如“依照格律,这里必须读阴平,是‘经得起’的意思。苏轼‘高处不胜寒’也是这个‘胜’字,是‘我经不起高处的寒冷’,而不是‘我胜不过高处的寒冷’”,可知一个字音之差,意义便完全不一样。故横线处填:一个字音之差。(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前面提到过,贾母跟张道士说的那番话,林黛玉和贾宝玉就误解了。就在这一回末尾,写到二玉因误会又闹起来,而且这一次闹得最厉害。曹雪芹特别写到贾母对二玉闹气的强烈反应:“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业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话说的,(),几时我①,断了这口气,凭你两个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生不咽这口气。”面对这样明确的描写,A很显然,这回的情节发展,已经伏脉千里,就是贾母在生前一直为二玉的婚事保驾护航,后来她生命之烛熄灭,王夫人、薛姨妈面前再无障碍,黛玉又②,二宝才得以成婚。有一位年轻的读者来问我:你说贾母不同意二宝的婚事,又说贾母与王氏姐妹有矛盾,可是书里写了那么多贾母喜欢赞扬宝钗的细节,又有那么多贾母与王夫人、薛姨妈说说笑笑的温馨场景,这又怎么解释呢?鉴于人性的复杂,以及利益相左各方会在某些时段暂无冲突,因此互相所表现出的亲和,又往往确实是真诚的。B,可以帮助我们去体味、理解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深邃的人性。20.请根据语境,在文中括号内填写恰当的俗语。21.请选择下面恰当的词语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并简要说明选择的理由。仙逝填沟壑闭了眼逝世亡故夭折长眠老了22.请为文中画波浪线的A、B两处选择恰当的语句,并简述理由。A.第一句:我们还能相信高鹗续书里贾母赞同、支持凤姐搞“调包计”,冷酷抛弃林黛玉的那些情节吗?第二句:我们不应相信高鹗续书里贾母赞同、支持凤姐搞“调包计”,冷酷抛弃林黛玉的那些情节了。B.第一句:《红楼梦》除了认知功能,还有审美功能第二句:《红楼梦》除了审美功能,还有认知功能〖答案〗20.不是冤家不聚头21.①闭了眼。理由:出自贾母之口,与下面的“断了这口气”语体色彩一致(口语化),符合贾母身份。②亡故。理由:“亡故”不带感情色彩,符合作者客观叙述林黛玉之死的情境。22.①A处选第一句。理由:两句表达的意思一致,但第一句是反问句,语气强烈,更能强调作者坚信高鹗续书中关于二宝成婚的情节的不合理。②B处选第二句。理由:“可以帮助我们去体味、理解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深邃的人性”说的是认知功能,故将“认知功能”放在递进关系的第二分句。〖解析〗【2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依据“写到二玉因误会又闹起来,而且这一次闹得最厉害”“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业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可知语境强调二玉就像前世的仇人,见面就闹矛盾,因此可填写:不是冤家不聚头。冤家:仇人;聚头:聚会。形容人会碰在一起发生矛盾、纠纷或情感的问题,都是缘分注定好的。【2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①依据“断了这口气,凭你两个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生不咽这口气”可知这些话出自贾母之口,同时与后文“断了这口气”“偏生不咽这口气”口语化的语体色彩保持一致,因此选择“闭了眼”符合贾母身份。②依据“后来她生命之烛熄灭,王夫人、薛姨妈面前再无障碍”可知语境是作者客观叙述林黛玉之死的情境,因此应选择不带感情色彩的“亡故”。仙逝:是一种民间恭维用语,是问候亲友家中死去亲人的关切用语。填沟壑:死的自谦说法。闭了眼:闭上眼睛。引申为死亡的意思。逝世:褒义词,多用于对有一定社会威望或者有一定社会贡献的逝者的尊敬。亡故:去世。夭折:未成年而死。长眠:死的婉辞。老了:民间指老人去世的婉辞。【2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①两句表达的意思一致,第一句“我们还能……吗?”表示是反问句,表达的否定语气更强烈,强调作者坚信高鹗续书中关于二宝成婚的情节的不合理。第二句是陈述句,“我们不应相信……”只是客观陈述一个事实或者说话人的看法。因此A处选第一句。②依据前后文可知作者是在赏析《红楼梦》,“可以帮助我们去体味、理解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深邃的人性”说的是认知功能,根据语句间的递进关系可知应将“审美功能”放在第一分句,“认知功能”放在第二分句。因此B处选第二句。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什么是幸福?有一句话可让我们体会对“幸福”的感悟,这句话是:为没有漂亮靴子而苦恼的人,应该同没有脚的人聊聊。请结合以上材料和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什么是幸福”的设问,引出能让我们体会对“幸福”的感悟的一句话:为没有漂亮靴子而苦恼的人,应该同没有脚的人聊聊。材料的关键是将这句话的内涵与人们的“幸福感”联系起来。从字面来看,没有漂亮的靴子,为此而苦恼,这意味着不幸福;如果跟没有脚的人聊聊,那么,为没有靴子而产生的苦恼就会淡化,甚至消失。这说明“幸福”是相对的,幸福不幸福,要看以什么为参照:当总是以某方面或多方面优于自己的人作参照,你就感受不到幸福;反之,你就能感受到幸福。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总是抱怨、苦恼或怨尤,这往往是“比上”造成的,或者追求绝对的“幸福”而不得造成的。当你认识到世上没有绝对的“幸福”,“幸福”只是相对的道理时,才会真正体验到“幸福感”。需要提醒的是,这句话不要曲解为“幸福”是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这个意思,这样曲解是扭曲的价值观,不是话语的本意。这句话意在提醒那些一味追求绝对“幸福”的人,要懂得知足,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感”,才能拥有快乐的人生。写作时,在文章开头,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知足常乐,才会拥有真正的幸福。在论证部分,要做到层次清晰,要能够运用丰富的论据来支持和证明论点,论据要具有典型性和新颖性。主体部分先论述知足,是一种心境,一种智慧,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知足的人,往往能够看清生活的本质,不为外物所动,不为名利所累,更能品味人生的幸福滋味。再论述知足的人,不会因为外界的变化而心情起伏,也不会因为得失而斤斤计较,他们的心灵是富足的,他们的幸福是真实的。然后辩证分析,知足并不意味着停滞不前,不思进取。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天地,让心灵得到真正的放松和滋养,让幸福自来。结论部分,需要对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升华,知足常乐,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幸福。让我们用一颗知足的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去拥抱真正的幸福。立意:1.懂得知足,才能真正体会到幸福感。2.追求相对幸福,才能拥有快乐人生。3.选好参照物,幸福感自来。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中国服饰文化的渊源可以追溯至原始社会。早期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但是基于蔽体和保暖的本能所需,早期人类开始简单利用自然,以树木的枝叶或狩猎所获动物的皮毛等为衣服,如《礼运》中说:“未有丝麻,衣其羽毛。”意指古人以动物的羽毛和皮毛为衣料。还有以草为衣的,如《诗经》云:“彼都人士,台笠缁撮。”《左传》云:“台所以御暑,笠所以御雨也。”衣服不需要复杂的制作工艺,是一种直接利用自然物为我所用的行为,是人类创造的最为原始的服饰,也是人类服饰文化的雏形。中国的冠服制度形成于夏商时期,西周时趋于完善。可以说,在西周时期,古代中国人制作衣服的工艺已有了一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古代中国的织绣工艺已有所发展,服饰制作的材料增添了新内容。同时服饰在形制上成为社会阶层的一个代表符号。当时社会上层人与普通百姓的服饰明显有别,形成了上层人衣服宽松而下层百姓服饰窄紧的差异性。需要说明的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华夏族在服饰上也开始予以改革,如赵武灵王采取胡服骑射,向北方游牧民族学习他们的服饰并加以推广。秦汉时期,古代中国人的服饰在样式上一如既往,依旧是传统的袍式服饰,只是此时的服饰上会绣上各类图案,服饰多了一些审美的元素。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人的服饰开始吸收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元素,进行创造性的改动,男子以宽衫大袖为主。受北方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当时“裤子”开始出现,被称为“儒裤”。隋唐时期,我国古代的服饰有了大的发展。此时彩锦出现,其颜色多样,各式各样的华丽图案刺绣均在服饰上出现。唐代也将服色与身份联系起来,皇帝的服色为柘黄,官员依据品级为紫、绯、绿、青等服色,平民则为白衣。宋朝服饰其服色、服式多承袭唐代,宋朝流行直领对襟的服饰。尤其是妇女,多着小袖对襟式上衣,多不戴帔帛。明朝服饰突出的特点就是戴上了乌纱,从皇帝到各级官员的官服图案不一,皇帝穿龙袍,官员依次穿不同动物纹饰的宽大袍服,其他的服饰与隋唐时期并无大的改动。明朝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筒袜、浅面鞋。女子发髻多垂于脑后。清朝服饰也发生了大的变化,尤为明显的就是“头饰”。清朝时则剃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筒靴。汉族妇女各地大同小异,南方妇女多系裙,北方妇女多扎裤脚。而官民服饰则泾渭分明,有明显的区别。(摘编自杨文笔《中国传统文化导论》)材料二: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是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年的文化精华,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自然性与完备性。中国传统服饰从产生到发展的整个过程,都是自然而然地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汉服饰的重要特点是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给人洒脱、飘逸、自然之感,与儒家、道家和佛学思想是高度一致且浑然天成的。形制简单的深衣、袍服附着在不同形体的人身上可以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线条柔美,令人遐想。朴素平易的中国传统服饰可以给人增添自然的风韵。袍服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柔和、静逸、安稳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完备性指中国传统服饰自成体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传统服饰不仅种类丰富,而且工艺考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立完整的服饰体系,从冠、服装、饰品到履,完整而深刻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在历史的传承与发展中,中国传统服饰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貌以及形象鲜明的风格特色,并且明显区别于中国其他民族以及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多样性与同一性。多样性与同一性是指汉服款式的多样性与汉服形制(或样式)的同一性。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的文化载体,中国传统服饰从来就不只是单一的款式,有“上衣下裳”“深衣”“襦”“裙”等丰富多彩的式样,体现了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其民族服饰应有的多样性。虽然中国传统服饰历来形制复杂、形式多样、内涵丰富,但基本形制(或样式)“交领、右衽,不用扣子,而用绳带系结”的特点却是亘古不变的,这就是其同一性。二者相互兼容,也是其重要特点之一。传承性与相融性。中华文明高度的历史传承性也体现在服饰文化上。在漫长的进程中,上溯炎黄,下至宋明,中华服饰历史的发展代代相传,世世相袭,中华服饰的主流一直呈现着共同特征,以右衽、大袖、深衣为典型代表的服饰体系,表现了高度的历史传承性特点。中国地域广袤,在上下五千年的时间跨度里和数百万平方公里的空间广度上,传统服饰也表现出了强烈的相融性。虽然汉服被视为正宗传统服饰的象征,但并不是故步自封、一成不变的,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开始,到隋唐时期与西域交往,对外来服饰的适应性与实用性接受,使中国传统服饰一直处于与时代、生产力、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的变革之中。(摘编自路伟《中国传统文化》)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和唐朝等一些时期,中原人的服饰受到南北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增添了少数民族服饰的元素。B.春秋战国时期上层人衣服宽松而下层人服饰窄紧,明朝皇帝穿龙袍而官员穿不同动物纹饰的袍服,都反映了服饰的等级性。C.中国传统服饰种类繁多,工艺考究,有自己独立完整的服饰体系,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传统服饰都有明显的区别。D.从时间跨度看,中国传统服饰既有传承又有发展;从空间广度看,中国传统服饰不断接受外来服饰的适应性和实用性。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早期人类以动物皮毛和草麻为衣,淡化了审美功能,突出蔽体和保暖的实用功能。B.从材料一有关内容看,“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是唐代职位品级很低的官服。C.中国传统汉服如果不是交领而是圆领、不是右衽而是左衽,将会失去自然的美感。D.中华服饰有着代代相传、世世相袭的传承性,因此汉服很有必要在现代进行推广。3.下列选项,完全不能体现中国传统服饰“审美”意蕴的一项是()A.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温庭筠《菩萨蛮》)B.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孔雀东南飞》)C.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战国策·荆轲刺秦王》)D.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红楼梦》)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中“胡服骑射”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中的“胡服骑射”均为事例,在使用方式上也是完全相同的。B.材料一“胡服骑射”证明了中原华夏族在服饰上开始予以改革的观点。C.材料二“胡服骑射”用以说明传统服饰具有相融性和与时俱进的特点。D.两则材料均使用“胡服骑射”作为事例,能够反映该事例具有典型性。5.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行文思路分别有怎样突出的特点?请简要分析。〖答案〗1.A2.B3.C4.A5.材料一:按照纵向的时间顺序,依次介绍并论述了我国从原始社会、夏商周时期、秦汉时期到唐宋、明清时期服饰的发展变化。材料二:按照横向(并列)的逻辑顺序,依次阐述了我国古代服饰文化在自然性与完备性、多样性与同一性、传承性与相融性方面体现的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解析〗【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中原人的服饰受到南北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错,从两则材料看,中原人的服饰受到北方和西域少数民族服饰的影响,选项范围表述有误。故选A。【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A.“淡化了审美功能”错,早期人类的衣服,是“基于蔽体和保暖的本能所需”,只有实用功能,没有审美功能,因此不能说“淡化了审美功能”。C.“将会失去自然的美感”错误,假设反推不成立。“交领、右衽”的中国传统汉服饰“可以给人增添自然的风韵”,不意味着“圆领”“左衽”就必然没有“自然的美感”。D.“因此汉服很有必要在现代进行推广”错误,由“中华服饰有着代代相传、世世相袭的传承性”这一前提不能得出这一结论。故选B。【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手法的能力A.“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体现的是秦汉以后“服饰多了一些审美的元素”的中国传统服饰“审美”意蕴。B.“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体现的是具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的中国传统服饰“审美”意蕴。C.“白衣冠”体现的是中国传统服饰“礼仪”。D.“二龙抢珠金抹额”体现的是秦汉以后“服饰上会绣上各类图案,服饰多了一些审美的元素”的中国传统服饰“审美”意蕴。故选C。【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比较材料的能力。A.“在使用方式上也是完全相同的”错,材料一“胡服骑射”属于独立运用,材料二“胡服骑射”与其他时期服饰发展变化结合在一起使用。故选A。【5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行文思路指的是文章或段落的组织结构和逻辑顺序。材料一的突出特点是按照时间顺序写服饰的发展变化,根据段首句把握不同时间节点,答题时要详细地列举出具体的时间点。材料二的突出特点是总分结构,开头提出观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中间第一至第五段是四个分论点,介绍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四个特点。作答时要列出分论点的内容。(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生别离山杨志军州委书记王石起身一边给父亲倒茶一边说:“洛洛辞职了,推荐江洋当校长,我让教育局直接跟江洋联系,了解一下他本人的想法。”父亲说:“洛洛给我说啦,我今天来就是想说说这事,能不能先缓一缓?”“为什么?”“我当然希望江洋回来当校长,他本人肯定也没问题,我了解他,喜欢草原就像喜欢天堂。但家里人是不是得商量一下?尤其是得征求一下他阿妈和他妻子梅朵的意见。万一两个女人的想法跟我相反,我就只能尊重她们,反过来说服江洋不要回来当校长,毕竟兰州是大城市,对他们的将来更好些。”“这种话不应该是你说的,你想说的肯定是不愿意老校长的儿子当新校长,免得别人说闲话。”“对啊,既然你已经想到啦,就不能不顾及。”王石不容置辩地挥了一下手说:“这是个重要任命,不容商量。偌大一个学校,又关系到草原和牧人的未来,没有一个得力放心的人怎么办?我的想法是,几年以后阿尼玛卿州不能再有文盲青年,所有的青年藏语汉语都得会。我们这边抓紧跟江洋本人沟通,你去做通他阿妈的工作,至于妻子嘛,只要他本人态度坚决,我看不会有什么问题。”父亲沉默着,突然站了起来:“那我现在就去,去生别离山医疗所找他阿妈。”日尕的枣红色在蓝绿的背景上就像一堆燃烧的牛粪,是行动的牛粪,是飞翔的燃烧在天际线上描画而过的一抹波荡起伏的斜线,带着敏捷和力量插向天空和草原的缝隙。在那里马是一团云、一片从太阳中撕下来的日影、一个关于光可以弯曲向前的传说。而马背上的父亲则是一朵红艳艳的马先蒿,高傲地绽放在红风绿岚里。他看到遍地都是姹紫嫣红的牛羊,牛在盛开,羊在吐香;看到这些咩咩哞哞的有声花朵经过草原时留下了一摊摊无草的黑色荒地,①那是能够挤奶驮物的花朵,是能够奔跑游走的花朵,是让他格外揪心的灾难的花朵。日尕舞动的蹄子下面,荒芜的持续让父亲一次次惊心:怎么这么多啊——无草的黑土滩、退化的秃斑地?飞快增长着的还有鼠兔,在马蹄前窜来窜去。这种啮齿动物视力不好,为了预防鹰和狐之类的天敌,只能生活在少草或无草的地方。也就是说,它们的出现是个极坏的兆头,说明草原的挣扎已经到了极限,很快它就会放弃,放弃绿色放弃生机也放弃“草原”这个称谓,去迎接荒漠的曙光——假如死寂把荒漠看作曙光的话。父亲晃动着马鞭,希望日尕飞过荒芜。②日尕诧异地瞪着他:主人啦,我已经最快啦,是风的速度啦。父亲说:我要你跟光一样快。日尕凌空而起,蹄不沾地,朝着不断往下掉的太阳,电闪而去。一进入生别离山,父亲就让日尕慢下来,顾望着四周,心里顿时舒服了许多:这里的草势真不错,似乎一年比一年好,整齐得就像种出来的庄稼,仔细看又是千姿百态的,光蒿草就有好几种:细小的、矮生的、毛状的、水色的、高大的、卷叶的,更有近处的象草、远处的赖草和更远处的冰草,层层叠叠让密生的牧草一任铺排,奢侈地占据着大地。绿色之上更吸引眼球的当然还是花,绶草花紫了一地,红门兰红了一片,软紫草黄了一摊,蜂蝶不是一只一只的,是一层一层的。作为一个从畜牧草原学校毕业的人,一个曾经以牛羊植被为工作对象的人,父亲不期然而然地陶醉了,姹紫嫣红洗涤着他,清风白日抚慰着他,让他的眼睛变得跟孩子一样清澈,能看懂草的表情、花的神态,超然而宁静。如今的阿尼玛卿草原,最漂亮的竟是生别离山。他想着,手搭凉棚看了看不远处绿浪环绕的医疗所,滚鞍下马,打了一下日尕说:“去吃吧,想吃什么吃什么,所有品种的牧草都在这里。”医疗所治疗部的前厅里,穿着白大褂的张丽影拦住了父亲。她说:“看样子又得让你失望啦。”父亲叹口气说:“又去基层搞预防啦?又不在医疗所?去哪里啦?我去找。”“我们也不知道去了哪里。”“不就是新营地和老营地嘛,我去过的,一个在河边低洼处,一个在孤起的雪山那边。”“早就迁徙啦,牧人的生活你又不是不了解。”“没关系的,我有日尕,它的鼻子灵,能闻到牧人在哪里。”父亲转身就走。张丽影跑过来再次拦住他:“你一个人去很危险,碰上狼啊熊啊怎么办?”父亲满不在乎地挥挥手:“有日尕,什么也不用怕。”“不行,你不能去,去了也是白去。”父亲诧异了:“你怎么知道?”“她要是回来呢?你肯定会和她走岔。”“你的意思是我在这里等着?也行,反正这次我必须见到她。”张丽影没辙了,好奇地问:“你有事?”父亲点点头,又说:“没事我就不能见她啦?她是我妻子,从春节到现在我们就没见过面。”张丽影苦笑一下,看父亲要走,一把拽住说:“你去哪里?”“你们所长的宿舍,我想睡一会儿。”“门锁着。”“就不能撬开吗?”“不行。”父亲瞪大了眼睛,望着对方沮丧的神情,突然意识到了什么,甩开张丽影,大步走去。张丽影追上他,却没有再拦他。(节选自长篇小说《雪山大地》,题目为临时所加,有删改)〖备注〗阿妈在生别离山医疗所当医生,由于长期接触麻风病患者,不幸感染。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父亲”出于影响不好的考虑,不想让江洋回到草原当校长,这一点被王石看了出来。B.由于阿妈不同意江洋回到草原当校长,“父亲”便亲自到生别离山去做她的思想工作。C.“父亲”有很强的洞察力,他看到鼠兔数量猛增,便洞察出草原生态出现失衡的问题。D.“父亲”突然意识到了什么,指的是“父亲”明白了张丽影刚才说的理由都不是真实的。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本由王石关于让江洋回到草原当校长一事与“父亲”的谈话,引出“父亲”去生别离山见江洋的阿妈,故事简单,线索明晰。B.文本用了较多笔墨描述日尕,使读者感受到日尕不但是“父亲”的坐骑,还是“父亲”的朋友,彼此之间有很好的默契。C.对比可突出事物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文本将荒芜草原和生别离山对比,将草原上的牛羊与日尕对比,收到了这种效果。D.“父亲”与张丽影的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虽然阿妈没有正面出场,但从张丽影的言辞中可知她在医疗所非常忙碌。8.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的两句话。9.在小说中,作家往往不是孤立地描写环境,而是将人物与环境融为一体。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父亲”和“生别离山”是如何融为一体的。〖答案〗6.B7.C8.①运用排比和比喻的手法,将牛羊比作花朵,一气贯通,凸显了牛羊的作用和“父亲”对它们陷入生存困境的忧虑;②运用拟人修辞和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的手法,鲜活灵动,表现出日尕没有辜负主人的希望。9.①以“父亲”的视角来描写生别离山的景色:父亲走过了生别离山,生别离山上千姿百态的牧草、姹紫嫣红、清风白日等美景是通过“父亲”的视觉展示出来的;②用“父亲”的心情来折射生别离山的美景:生别离山上的美景影响了“父亲”的心情,“父亲”置身于生别离山美好的环境之中,“不期然而然地陶醉了”。〖解析〗【6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由于阿妈不同意江洋回到草原当校长”错,从原文“尤其是得征求一下他阿妈和他妻子梅朵的意见。万一两个女人的想法跟我相反,我就只能尊重她们”可知,只是推测阿妈不同意江洋回到草原当校长,而不一定是事实。故选B。【7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将草原上牛羊与日尕对比”错,日尕就来自草原,和“草原上的牛羊”是具有相同的特点,作者并没有借助对比突出彼此的形象特征。故选C。【8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①“那是能够挤奶驮物的花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牛羊”比喻成“花朵”,体现出牛羊的特点;三个相同的“是能够”句式构成排比句,“那是能够挤奶驮物的花朵,是能够奔跑游走的花朵”写出牛羊对草原的作用,“是让他格外揪心的灾难的花朵”表达出“父亲”对草原逐渐荒芜的担忧。②“诧异”“瞪着他”是描写马的神态,“主人啦,我已经最快啦,是风的速度啦”是描写马的心理,这都是人的神态、心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出日尕满足了主人的期待。【9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从“这里的草势真不错,似乎是……一层一层的”可知,生别离山景色优美,从“顾望着四周”可知,这是“父亲”用眼睛看到的。从“父亲不期然而然地陶醉了,姹紫嫣红洗涤着他,清风白日抚慰着他,让他的眼睛变得跟孩子一样清澈,能看懂草的表情、花的神态,超然而宁静”可知,在景色优美的生别离山影响下,“父亲”逐渐陶醉,心情变好。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植。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肥墝①高下,各因其宜。丘陵阪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蓏,秋畜疏食,冬伐薪蒸,以为民资。是故生无乏用,死无转尸。故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麛夭②;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罝罦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于水;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溪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鷇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是故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若烟云,有所以致之也。故先王之政,四海之云至,而修封疆;虾蟆鸣燕降,而达路除道;阴降百泉,则修桥梁;昏张中③,则务种谷;大火④中,则种黍菽;虚中,则种宿麦;昴中,则收敛畜积,伐薪木。上告于天,下布之民。先王之所以应时修备,富国利民,实旷来远者,其道备矣。(节选自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材料二:孟尝字伯周,会稽上虞人也。其先三世为郡吏并伏节死难尝少修操行仕郡为户曹史。后策孝廉,举茂才,拜徐令。州郡表其能,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阯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称为神明。(节选自范晔《后汉书·循吏传》)〖备注〗①墝:土壤坚硬不肥沃。②麛夭:幼鹿和幼麋。③张中:黄昏张星宿位于正南方中天。张与下文的虚、昴均为二十八宿之一。④大火:十二星次之一。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其先三世A为郡吏B并伏节死C难D尝少E修操F行G仕郡H为户曹史。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谷,说法不一,其中一种认为稻、黍、稷、麦、菽。泛指粮食类作物。B.发,文中为生长,与《促织》中“无毫发爽”的“发”音、义均不相同。C.茂才,即秀才,后汉时因避汉武帝刘秀名讳,将“秀才”改为“茂才”。D.表,文中为上表,与《陈情表》中“臣具以表闻”的“表”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主应指导百姓因地制宜地从事养育六畜、种植树木、修整田畴等农业生产,在不适合生产五谷的丘陵险地,可以种植竹木。B.打猎时不杀绝成群的野兽,不放干池湖里的水捕鱼,斧斤按照时节进入山林,等等,先王的这些治国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C.黄昏时,张星宿位于正南方天空时,要抓紧种植谷物;虚星宿位于正南方天空时,要抓紧种好冬小麦。这都是农业生产的经验。D.孟尝担任合浦太守后,革除该地前任官员的弊政,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病情。不到一年时间,百姓都返归本业,商货又流通起来。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故人君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植。(2)孕育不得杀,鷇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14.材料二中孟尝的“合浦珠还”体现了材料一中怎样的生态观?请用原文回答并作简要说明。〖答案〗10.BDG11.D12.D13.(1)因此,君主上应遵循自然运行的时序,下应发挥土地的财力,中要善于运用民力,这样万物就能顺利生长,五谷就能繁茂生长。(2)怀胎的母兽不准捕杀,孵化着的鸟蛋不准掏取,长不足一尺的鱼不许捕捞,不满一年的幼猪不能够宰杀食用。14.生态观: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说明:人对自然的索取要有节制,要从长远打算,要维护生态的基本平衡。〖解析〗【10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他的祖上三代担任郡吏,都在祸乱中守节而死。孟尝从小修养操行,在郡府担任户曹吏。“其先三世为郡吏”是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句式,故B后应断开;“并伏死难”承前省略主语“其先三世”,“尝”指孟尝,为下句主语,故应在D处断开;“尝少修操行”主谓宾结构完整,“仕郡为户曹史”承前省略主语“孟尝”,故应在G处断开。故选BDG。【11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以及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B.正确。fā,生长;fà,头发。句意:草木生长如气一样蒸蒸升腾。/没有丝毫差失。C.正确。D.“与《陈情表》中‘臣具以表闻’的‘表’含义相同”错。“臣具以表闻”的“表”意思是奏表,两者含义不同。句意:州郡上表举荐他的才能。/我将以上苦衷全都以奏表的形式报告。故选D。【12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了解百姓病情”错。应为了解百姓疾苦,“病”为疾苦之意。故选D。【13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因”,遵循;“遂”,顺利;“蕃”,滋生,繁殖。(2)“孕育”,怀胎的母兽;“探”,掏取;“期年”,一年。【14题详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合浦珠还”讲的是,古时合浦盛产珍珠,百姓多以采珠为业,赖以为生。官宦豪权贪得无厌,强夺滥采,采取“涸泽而渔”的做法,致使珠去人离,万户萧疏。孟尝“革易前弊,求民病利”,废除盘剥的非法规定,并不准渔民滥捕乱采,以便保护珠蚌的资源,未逾一年,“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货流通”,合浦呈现还珠兴旺景象。根据“畋不掩群,不取麛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鷇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等可知,《主术训》也主张渔猎有度。据此可分析得出体现的生态观是: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告诉我们取之有时,用之有节,则物蕃多,要敬畏自然,对自然的索取要有节制,要从长远打算,以维护生态的基本平衡。参考译文:材料一:食物,是人民生存的根本;人民,又是国家生存的根本;国家,则是君主统治的根本。因此,君主上应遵循自然运行的时序,下应发挥土地的财力,中要善于运用民力,这样万物就能顺利生长,五谷就能繁茂生长。君主还应指导人民养育六畜,按季节种植树木,致力于农业耕种,培植桑麻,土地的肥沃贫瘠和地势的高低不同,各自都要进行适当安排。而对那些不能种植五谷的丘陵险地,用来种植竹木,春季可以砍伐枯林,夏季可以摘收果实,秋季可以积蓄蔬菜杂粮,冬季可以砍伐薪柴,以供民用。因此,活着不会缺少用品,死后不至于抛尸荒野。所以先王治国的方法是,畋猎时不得杀绝成群的野兽,不捕捉幼小的麋鹿;不放干池湖之水而捕鱼,不焚烧森林打猎;豺未捕杀弱兽,不得在野外设置捕捉的罗网;獭未捕捉鱼群,不得在水中撒细密网;鹰隼未捕杀兔等食物,不得在山谷安装罗网;草木还没凋落,不许拿斧头进山林砍伐;昆虫没有蛰伏,不准放火烧荒。怀胎的母兽不准捕杀,孵化着的鸟蛋不准掏取,长不足一尺的鱼不许捕捞,不满一年的幼猪不能够宰杀食用。因此,草木生长如气一样蒸蒸升腾,禽兽归山如泉水一样奔流,飞鸟入林如烟云聚集,所有这些均归功于君主保护生物的措施得当。所以先王执政理事,雨季将到之时,就要农民修整田畴;虾蟆鸣叫、燕子归来之时,就组织劳力修整道路;阴气降临百川之时,就发动民众修建桥梁;黄昏张星宿位于正南方中天的时候,就要抓紧种植谷物;大火星宿位于正南方中天的时候,就要抓紧播种黍豆;虚星宿位于正南方中天的时候,就要抓紧种好越冬麦子;昴星宿位于正南方中天的时候,就要做好收敛储藏,砍伐薪柴以便过冬。(这些政令)上告苍天,下达万民。先王之所以能顺应天时、处事周全,使国库民囤财物充盈,让远方异族归顺,是因为他的治国之道非常完备。材料二:孟尝字伯周,是会稽上虞人。他的祖上三代担任郡吏,都在祸乱中守节而死。孟尝从小修养操行,在郡府担任户曹吏。后来被策封为孝廉,被推举为秀才,朝廷任命他为徐地的县令。州郡上表举荐他的才能,(朝廷)提拔他为合浦太守。合浦不生产粮食,而海里出产珠宝,合浦与交阯接壤,常常有商贩往来,买卖粮食。合浦以前的官吏们都贪婪污浊,要求人们采集珍珠,不知限度,珍珠就逐渐迁往交阯郡内去了。结果商人不来买卖,当地人穷物少,贫穷的人饿死在路边。孟尝到任后,革除先前的弊政,访求百姓疾苦和有利于百姓的事情。还不到一年的时间,流失的珍珠又回到合浦,百姓都返归本业,商货又流通起来,(孟尝)被称誉为明智如神。(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长歌行(节选)①陆游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②堆长瓶。哀丝豪竹助剧饮,如巨野③受黄河倾。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何当凯旋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④?〖备注〗①该诗作于陆游离开南郑前线的两年之后,此时诗人杀敌报国的理想已然破灭。②磊落:酒瓶堆叠的样子。③巨野:古大泽名。④飞狐城:要隘名,当时被金人侵占。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写买来市桥之酒,堆叠于车,颇有气势。B.“丝”“竹”二字代指音乐;“如巨野受黄河倾”一句极写纵酒狂饮之态。C.“匣中宝剑夜有声”,剑也发出不平之鸣,侧面烘托诗人不能报国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肺癌合并结核护理查房
- 4.2 资源跨区域调配 第1课时 课件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 儿童猩红热的护理
-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6.1电压教学设计
- 幼儿园教师培训简报
- 育儿嫂培训课程
- 急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路径
- 2023-2024学年辽宁省大连市高一(上)期末地理试卷
- 全等三角形判定二(SSS)(提高)巩固练习
- 湖北商贸学院《抽样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山西省灵丘县山西省刁泉银铜矿业有限公司银、铜矿资源开发利用、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附件
- 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单招真题英语(含答案解析)
- 物业项目全生命周期个关键节点清单
- 公司装修许可证
- CQI-12涂装系统评审
- 信用管理师(三级)理论考试题库(300题)
- 弯沉值计算表格-你懂得
- 2023全球电动汽车展望(英文)-国际能源署
- 吸收光谱法的浅析
- WS/T 406-2012临床血液学检验常规项目分析质量要求
- 2021-卒中后呼吸系统感染气道管理专家指导意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