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地理试卷(贵州专用)(解析版)_第1页
2025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地理试卷(贵州专用)(解析版)_第2页
2025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地理试卷(贵州专用)(解析版)_第3页
2025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地理试卷(贵州专用)(解析版)_第4页
2025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地理试卷(贵州专用)(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2025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贵州专用)地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人口年龄结构三角图适合刻画国家人口结构的演变路径。三角图中的点坐标记作(C,L,A),C、L、A分别表示少儿、劳动力和老年人的人口比重,且C+L+A=100%,如下图a点P所示。任意点0的运动方向含义如左图所示。图b描述了1966-202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966-1982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呈现出的显著特征为劳动力比重(%)(

)A.少子化、红利化 B.多子化、年轻化C.少子化、老龄化 D.红利化、年轻化2.假设自2020年到210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相当于育龄妇女平均的终身可能生育数)由1.3逐步提升到2.1,人口预期寿命由78岁逐步提升到85岁,那么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趋势如右图中(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1.A2.D〖解析〗1.读右图可知,1966-1982年,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路径往图的右方移动,少子化和红利化明显;路径上下变化不大,说明年轻化或老龄化区时不明显。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2.如果我国总和生育率(相当于育龄妇女平均的终身可能生育数)由1.3逐步提升到2.1,那么少年儿童比重应逐步上升,人口年龄结构路径应逐步变到往左移动;人口预期寿命由78岁逐步提升到85岁,那么老年人口的比重会逐步上升,老龄化的程度会逐步加深,人口年龄结构路径应逐步往上移动。综上所述,人口年龄结构路径应逐步变到往左上方移动,④符合题意,D正确;①②③都明显往下移动,不符题意。故选D。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图)。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完成下面小题。3.影响抚顺市早期城市形态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风向 B.地形 C.资源 D.河流4.1983年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转回浑河南岸,主要因为(

)A.南岸生态环境优美 B.城区煤炭资源枯竭C.北岸发展空间狭小 D.经济依赖重化工业5.为优化功能布局,抚顺市城区宜(

)A.向东建设新城镇发展带 B.向南建设宜居宜业新区C.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 D.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答案〗3.C4.D5.C〖解析〗3.由材料可知,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因此影响其城市形态的主要因素是资源的分布位置,C正确,风向、地形、河流对其影响较小,ABD错误。故选C。4.读图可知,当地主要盛行风向为东北风,浑河南岸地区处于下向风,重工业发展势必会导致城区空气污染严重,由此可知,煤矿开采及工业发展导致人居环境差是抚顺向北岸转移的主要原因,不是转回南岸的原因,排除A;抚顺市是资源型城市,当年如果煤炭枯竭了,则无法支撑转回南岸的工业,所以煤炭资源没有枯竭,排除B;读图可知,浑河以北有丘陵,对发展不利,但北岸仍有大面积地势平坦的空地待开发,只是分散,对工业建设不成问题,况且工业也可以就山地开发,空间大小并非是限制抚顺重新回到南岸的主要原因,仅为次要原因,从在城市发展的规划角度,地形地势问题不是主要问题,否则1972年重心不会向北转移,11年以后才考虑搬回南岸,因为北岸没有工业经济基础,在当时那个年代城市除了工业发展经济很困难,排除C;抚顺市在煤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产业结构单一,当地发展的工业部门对煤炭需求大,所以经济依赖重化工业,当时(1983年)经济发展缓慢,如果仍然在北岸大面积开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回到南岸可以获得集聚效应,降低成本,对经济发展有利,D符合题意。故选D。5.抚顺市城市形态总体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但由图可知东侧为水库,不适宜向东建设新城镇发展带,A错误;抚顺南部为重化工业集中分布区,环境污染较严重,不适合建设宜居宜业新区,B错误;抚顺北部海拔高,发展条件不好,不宜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D错误。抚顺市西侧临近沈阳市,空间距离较近,可以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C正确,故选C。不同类型食物的碳足迹差异显著。图1示意某市1978~2015年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图2示意该市同期消费的食物产生的碳足迹结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图1

图26.该市1978~2015年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特点主要表现为(

)A.植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下降,动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上升B.植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下降,动物源食物占比同步下降C.植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上升,动物源食物占比同步上升D.植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上升,动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下降7.碳足迹系数为某类食物产生的碳足迹与该类食物的消费量之比。下列食物中碳足迹系数最大的是(

)A.粮食 B.蔬菜 C.禽肉 D.畜肉8.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可行的饮食方式有(

)①保证营养需求的同时,将动物源食物消费保持在合理范围②保持动物源食物占比,由水产品消费大幅度转向畜肉消费②减少水果、蔬菜和禽肉的消费,增加畜肉消费④增加水果、蔬菜和禽肉的消费,减少畜肉消费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6.A7.D8.B〖祥解〗6.读图1可知,该市1978~2015年植物源食物(水果、蔬菜、粮食)占比由92%下降到约74%,动物源食物(奶类、蛋类、水产品、禽肉、畜肉)占比由8%上升到约26%,植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下降,动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上升,A正确,BCD错误。故选A。7.图2示意该市同期消费的食物产生的碳足迹结构变化。由题干“碳足迹系数为某类食物产生的碳足迹与该类食物的消费量之比”可知,某类食物碳足迹结构占比越大,其碳足迹系数越大。读图2可知,该市1978~2015年碳足迹结构占比最大的是畜肉,说明畜肉碳足迹系数最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8.读图2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市1978~2015年碳足迹结构占比最大的是畜肉,即畜肉产生的碳足迹最多,从倡导绿色低碳生活角度,可行的饮食方式是减少畜肉消费,排除②③选项;从总体上看,该市1978~2015年动物源食物(奶类、蛋类、水产品、禽肉、畜肉)总体占比大于植物源食物(水果、蔬菜、粮食)总体占比,水果、蔬菜和禽肉碳足迹结构占比较小,综上,从倡导绿色低碳生活角度,可行的饮食方式是保证营养需求的同时,将动物源食物消费保持在合理范围,增加水果、蔬菜和禽肉的消费,减少畜肉消费,①④正确。故选B。下图为我国某都市圈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9.甲、乙、丙分别是(

)A.市区地铁市郊铁路高速铁路 B.市郊铁路市区地铁高速铁路C.市区地铁高速铁路市郊铁路 D.市郊铁路高速铁路市区地铁10.轨道交通发展带来的影响是(

)A.都市圈内部通勤距离缩短 B.近郊产业沿轴线集聚C.中心城区的环境质量下降 D.远郊空间呈连绵发展〖答案〗9.A10.B〖祥解〗9.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轨道交通主要联系中心城区和距离中心城区较近的近郊,且站点密集,应为市区地铁;乙轨道交通主要联系中心城区、近郊和距离中心城区较近的远郊及周边城镇,因为市郊铁路;丙轨道交通站点较少,且延伸距离较远,应为高速铁路,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10.轨道交通的发展不能缩短都市圈内部通勤距离,A错误;轨道交通的发展,可以提高近郊地区沿线交通通达度,促进产业沿轴线集聚,B正确;地铁等轨道交通的发展可以减少私家车的出行频次,改善中心城区环境质量,C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远郊空间呈珠链发展,D错误。所以选B。某文化广场(37°N,105°E)上的十二生肖石像均匀排列成圆形,生肖鼠位于正北方,小明在圆中心竖立一根细杆,以观察太阳周日视运动变化。图示意夏至日两个时刻的杆影指向。完成下面小题。11.该地夏至日地方时16:00时,杆影指向(

)A.生肖虎 B.生肖虎与兔之间 C.生肖兔 D.生肖兔与龙之间12.11月至次年2月,一日内被杆影指向的生肖石像个数最多为(

)A.5个 B.6个 C.7个 D.8个〖答案〗11.D12.A〖解析〗11.图中信息可知,北京时间9:20杆影指向正西,当地经度为105°E,此时当地地方时应为8:20,太阳位于正东,一天之中太阳方位关于地方时正午(正南)对称,此日当地地方时15:40太阳应位于正西,则地方时16:00太阳应位于西北方向,杆影应指向东南,读图可知,生肖虎、生肖虎与兔之间均在东北方向,生肖兔在正东,只有生肖兔与龙之间在东南,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12.11月至次年2月,太阳直射南半球,当地太阳东南升、正午在正南、西南落,杆影日出指向西北、正午指向正北、日落指向东北,因此一日内被杆影转过的角度小于180°,指向的生肖石像个数少于6个,最多为5个,A正确,BCD错误,故选A。有效辐射为下垫面向上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差值。如图表示2003—2012年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向上长波辐射(L↑)及其上大气逆辐射(L↓)的月平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与7—9月相比,2—4月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之上的大气逆辐射值较低,主要是因为2—4月期间(

)A.降水较多 B.云雾较少 C.地表植被覆盖度较低 D.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14.根据有效辐射变化可知,一年中该地热带季雨林的林冠层(

)A.表面的温度保持恒定 B.热量主要来自大气层C.各月都是其上表层大气的冷源 D.夏季对大气加热效果小于冬季〖答案〗13.B14.D〖解析〗13.云南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植被带对应热带季风气候,7-9月降水量远大于2-4月,2-4月由于降水较少,云雾日数少,天气以晴朗为主,故此林冠之上的大气逆辐射较弱,B正确,A错误;热带季雨林的植被覆盖度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排除C;2-4月相比于7-9月西双版纳更远离太阳直射点,对应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D错误。故选B。14.受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影响,当地热带季雨林林冠层表面温度也会出现季节变化,夏季高于冬季,A错误;林冠向上的长波辐射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总是高于大气逆辐射,因此林冠层有效辐射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均是正值,这表明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始终是大气的一个热源,是林冠层向大气提供热源,BC错误;据图示信息可知林冠层的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差值在夏季较冬季小,说明林冠层有效辐射夏季小于冬季,林冠层对大气的加热效果夏季小于冬季,D正确。故选D。下图为在我国西北地区拍摄的,某山坡砂岩凹凸不平的景观照片和局部放大图,研究表明,该景观是地质历史时期河流边滩沉积物埋藏固结成岩后,抬升出露地表,经风化、侵蚀、搬运等作用形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引起图中砂岩表面凹凸不平的关键因素是(

)A.植被覆盖 B.岩石物质组成 C.气温变化 D.大气水分含量16.推测形成该砂岩原始沉积物的沉积部位是(

)A. B.C. D.〖答案〗15.B16.C〖解析〗15.各种岩石因其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水理性质、结构和产状不同,抗风化和抗外力剥蚀的能力常表现出很大差别,形成的地貌轮廓往往很不相同,剑山崖壁岩石为沉积岩,表面的凹凸不平主要受岩石物质组成影响,B正确;其余选项都为岩石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具备明显的差异性,不是形成凹凸不平的关键因素,ACD错误。故选B。16.河曲处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沉积物应位于凸岸,C正确;沉积物堆积的一侧,河床较缓,A错误;结合材料可知,该沉积物沉积为河流边滩沉积物,位于河岸,而不是沉积于水下,B错误;北半球平直河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岸侵蚀,不利于沉积物堆积,D错误。故选C。二、综合题17.阅读图文资料,据此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通常把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的过程称为“汇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过程称为“源效应”,海洋碳库和地质碳库是参与大气碳循环的两个重要部分。海洋碳汇主要包括生物固碳、溶解固碳和物理化学固碳。材料二:北极地区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热点区域。近年来,全球变暖已经对北极地区的大气、地形、水圈、生物和土壤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改变了北极地区的碳循环过程,同时导致了自然环境的变化。全球变暖对北极地区的汇效应和源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图示分别为北极地区局部和北极海冰变化趋势。材料三:北极地区是全球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北极地区地表气温的增暖速度是全球平均的2-3倍,称之为北极放大效应。研究表明这与下垫面、大气热力作用及海气相互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1)简要列举陆源有机碳进入北冰洋的途径。(4分)(2)结合碳循环原理,说明“全球变暖对北极地区的源效应和汇效应是一把双刃剑”论断的依据。(8分)(3)说明入海径流量增大对北冰洋海水性质可能产生的影响。(6分)〖答案〗(1)河流输入;海岸侵蚀;大气输送。(2)源效应:海水变暖,海水溶解CO2的能力减弱,碳酸钙的化学沉积减少;北极地区冻土广布,冻土融化使微生物分解有机碳加强,更多的甲烷和CO2进入大气圈。汇效应:海冰面积减少,水温上升,同时北极地区河流径流量变大,更多的营养盐入海,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增强固碳作用;冰面的阻隔作用减弱,更多的CO2溶解进入海洋,碳酸钙的化学沉积增多;全球变暖,北极地区热量条件改善,植物增多,吸收CO2增多。(3)河流入海径流量增大,向北冰洋输送的热量增多,导致水温上升、海冰减少;向北冰洋输送的淡水增多,导致海水盐度下降;水温升高、盐度降低,又进一步导致海水密度下降;入海河流带来的泥沙增多,同时带来大量的营养盐类,促进海洋浮游生物繁殖,导致海水透明度下降。〖解析〗(1)陆源有机碳进入北冰洋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河流输入,河流携带有机碳向北极北冰洋地区汇入。其次,海岸侵蚀的过程中,会将部分海岸地区的有机碳携带至北冰洋。另外,陆地部分的有机碳可以通过风力等大气输送方式汇入北冰洋。(2)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通常把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的过程称为“汇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过程称为“源效应”。一方面,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升高,使得海水溶解CO2的能力减弱,碳酸钙的化学沉积减少,溶解固碳和化学固碳能力减弱;同时,北极地区纬度高,地温低,冻土广布,气候变暖导致冻土融化加剧,土壤层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碳加强,更多的甲烷和CO2等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圈。另一方面,气候变暖,海冰融化,海冰面积减少,海水温度升高,水温上升,加之北极地区积雪融水增多,河流径流量变大,河流携带了更多的营养盐入海,海水的温度升高,营养盐增多,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增强生物固碳作用。与此同时,由于海冰面积萎缩,冰面的阻隔作用减弱,使得大气中更多的CO2溶解进入海洋,碳酸钙的化学沉积增多,化学固碳增强,且全球变暖,北极地区热量条件改善,植被的生长条件改善,植物增多,光合作用增强,吸收CO2增多。(3)首先,入海径流为淡水,入海径流量增大导致海水盐度下降;其次,汇入北冰洋的河流的流向由纬度相对较低地区流向纬度相对较高地区,河流的流动也伴随着的热量的传输,入海径流量增大,导致向北冰洋输送的热量增多,水温上升,进一步加剧海冰消融。且海洋的温度升高,盐度降低,导致海水的密度下降。最后,入海径流量增大,河流的侵蚀搬运能力增强,大量泥沙携带入海,入海河流带来的泥沙增多,也带来大量的营养盐类,有利于北冰洋地区海洋浮游生物繁殖,导致海水透明度下降。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开启了郊区城镇化进程(下图),逐步在郊区规划建设了许多功能区,促进各类要素在此集聚。2001年后,上海在郊区建设新城,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布局大型购物中心,逐步实现产城融合。临港新城(L)是上海产城融合的典范,中国新闻网对此报道:“脚下是陶瓷废料制成的再生地砖,蓝色透水沥青路旁边草木葱茏。海风徐徐,树影婆娑,高达50%的森林覆盖率让临港不仅空气清新,而且较别处更多了几分清凉。围绕滴水湖,已经形成了功能各异的城市环带。(1)归纳阶段I到Ⅲ上海郊区功能区演变的特点。(4分)(2)说明阶段Ⅲ各要素流动对上海人口流向郊区的拉力作用。(6分)(3)从集聚效应的角度,评价上海郊区大型购物中心对入驻商家的影响。(6分)〖答案〗(1)数量增加,类型增多,规模扩大,部分工业区、开发区和卫星城融合为新城。(2)生产要素流向郊区,郊区就业岗位增多;居住要素流向郊区,郊区居住环境改善;消费要素流向郊区,郊区生活更加便利。(3)利:大型购物中心使商家集聚,便于共享基础设施,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降低交易成本;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吸引消费者,提高商家经济效益。弊:大型购物中心同类商家集聚可能导致恶性竞争,推高店租。〖解析〗(1)由图可知上海郊区工业区、卫星城数量增多,各功能区数量增多,密度增大;后期又形成新的开发区,功能区的种类增加,类型增加;各功能区占地面积增大,规模扩大;由图可知第三阶段,有些工业区、开发区与卫星城之间不断融合,多功能区融合度不断提高。(2)根据材料可知,上海市在郊区规划建设了许多功能区,使得生产要素向郊区流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居民收入;上海在郊区建设新城,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居住要素向郊区流动,增加居住地基础设施,郊区的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布局大型购物中心,消费要素向郊区流动,生活更加便利。(3)对区域的影响评价应从利、弊两方面进行分析。利:大量的商家集聚,可以共用当地基础设施,降低成本投入,产生集聚效应,扩大知名度,增强影响力;扩大了消费群体,扩大市场,提高利润;弊:商家增多,加剧内部竞争,推高店租,经济效益降低。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在全球变暖的今天,北极正上演着“放大器”的戏法,其变化往往是全球平均水平的数倍。升温促使北极地区水汽含量增加,并带来降水增多,水循环过程深受影响。育空河是北极地区的主要河流之一,该河流域96%被冻土覆盖,冬季降水常以积雪形式存在。观测数据表明,育空河流域多年冻土退化深度与降雨量显著相关,降雨量每增加1厘米,多年冻土退化深度增加约0.7厘米。这些变化,使流域径流过程变化显著。1980~2019年,育空河年均径流量呈增加趋势,且冬季增幅最大,达16%。如图示意育空河流域径流过程变化的主要途径。(1)说明全球变暖背景下育空河流域不同冻土层的变化特点。(6分)(2)简述全球变暖背景下育空河径流量增加的途径。(6分)(3)分析1980~2019年育空河径流量冬季增幅最大的原因。(6分)〖答案〗(1)夏季,冻土融化更多,季节性冻土层变厚,多年冻土活动层变厚;多年冻土层部分转化为多年冻土活动层,多年冻土层变薄。(2)积雪融化,补给河流;全球变暖,雨水增加,补给河流;冻土融化,热融湖水外泄,补给河流;冻土融化,地表水下渗增加,地下水补给河流。(3)冬季河流补给较少;1980~2019年气候变暖,冬季部分积雪融化和雨水补给河流;夏季地表水下渗增加,地下水增加,冬季地下水补给河流增多;导致育空河径流量冬季增幅最大。〖解析〗(1)由材料可知,全球气候变暖对北极影响很大,可推测夏季气温更高,冻土融化更多,季节性冻土层变厚;多年冻土层部分转化为多年冻土活动层,可推测多年冻土活动层变厚,多年冻土层变薄。(2)由图可知,地表有积雪,积雪融化,补给河流;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冬季的降雪可能部分转化为降雨,雨水增加,补给河流;随着气候变暖,冻土融化,形成多个热融湖,热融湖水外泄,补给河流;冻土融化,雨水、积雪融水等地表水下渗增加,增加了地下水,地下水再补给河流。(3)冬季气温低,河流的补给较少,若补给增加,则增幅明显;由材料可知,1980~2019年气候变暖,可推测冬季部分积雪融化补给河流以及雨水补给增加;夏季冻土融化,有利于地表水下渗,地下水增加,冬季地下水水位相对较高,补给河流增多,最终导致育空河径流量冬季增幅最大。2025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贵州专用)地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人口年龄结构三角图适合刻画国家人口结构的演变路径。三角图中的点坐标记作(C,L,A),C、L、A分别表示少儿、劳动力和老年人的人口比重,且C+L+A=100%,如下图a点P所示。任意点0的运动方向含义如左图所示。图b描述了1966-202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966-1982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呈现出的显著特征为劳动力比重(%)(

)A.少子化、红利化 B.多子化、年轻化C.少子化、老龄化 D.红利化、年轻化2.假设自2020年到2100年,我国总和生育率(相当于育龄妇女平均的终身可能生育数)由1.3逐步提升到2.1,人口预期寿命由78岁逐步提升到85岁,那么我国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趋势如右图中(

)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1.A2.D〖解析〗1.读右图可知,1966-1982年,人口年龄结构演变路径往图的右方移动,少子化和红利化明显;路径上下变化不大,说明年轻化或老龄化区时不明显。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2.如果我国总和生育率(相当于育龄妇女平均的终身可能生育数)由1.3逐步提升到2.1,那么少年儿童比重应逐步上升,人口年龄结构路径应逐步变到往左移动;人口预期寿命由78岁逐步提升到85岁,那么老年人口的比重会逐步上升,老龄化的程度会逐步加深,人口年龄结构路径应逐步往上移动。综上所述,人口年龄结构路径应逐步变到往左上方移动,④符合题意,D正确;①②③都明显往下移动,不符题意。故选D。辽宁省抚顺市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工业基地(图)。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由于煤炭开采与城市建设矛盾日益突出,1972年城市发展重心开始向浑河北岸转移,然而1983年城市发展重心又转回浑河南岸。近年来,抚顺市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优化城区功能布局。完成下面小题。3.影响抚顺市早期城市形态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风向 B.地形 C.资源 D.河流4.1983年抚顺市城市发展重心转回浑河南岸,主要因为(

)A.南岸生态环境优美 B.城区煤炭资源枯竭C.北岸发展空间狭小 D.经济依赖重化工业5.为优化功能布局,抚顺市城区宜(

)A.向东建设新城镇发展带 B.向南建设宜居宜业新区C.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 D.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答案〗3.C4.D5.C〖解析〗3.由材料可知,抚顺市早期城市中心和工矿区主要分布在浑河南岸,因此影响其城市形态的主要因素是资源的分布位置,C正确,风向、地形、河流对其影响较小,ABD错误。故选C。4.读图可知,当地主要盛行风向为东北风,浑河南岸地区处于下向风,重工业发展势必会导致城区空气污染严重,由此可知,煤矿开采及工业发展导致人居环境差是抚顺向北岸转移的主要原因,不是转回南岸的原因,排除A;抚顺市是资源型城市,当年如果煤炭枯竭了,则无法支撑转回南岸的工业,所以煤炭资源没有枯竭,排除B;读图可知,浑河以北有丘陵,对发展不利,但北岸仍有大面积地势平坦的空地待开发,只是分散,对工业建设不成问题,况且工业也可以就山地开发,空间大小并非是限制抚顺重新回到南岸的主要原因,仅为次要原因,从在城市发展的规划角度,地形地势问题不是主要问题,否则1972年重心不会向北转移,11年以后才考虑搬回南岸,因为北岸没有工业经济基础,在当时那个年代城市除了工业发展经济很困难,排除C;抚顺市在煤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产业结构单一,当地发展的工业部门对煤炭需求大,所以经济依赖重化工业,当时(1983年)经济发展缓慢,如果仍然在北岸大面积开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回到南岸可以获得集聚效应,降低成本,对经济发展有利,D符合题意。故选D。5.抚顺市城市形态总体呈东西向带状分布,但由图可知东侧为水库,不适宜向东建设新城镇发展带,A错误;抚顺南部为重化工业集中分布区,环境污染较严重,不适合建设宜居宜业新区,B错误;抚顺北部海拔高,发展条件不好,不宜向北拓展工业发展空间,D错误。抚顺市西侧临近沈阳市,空间距离较近,可以向西承接沈阳产业外延,C正确,故选C。不同类型食物的碳足迹差异显著。图1示意某市1978~2015年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图2示意该市同期消费的食物产生的碳足迹结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图1

图26.该市1978~2015年食物消费结构变化特点主要表现为(

)A.植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下降,动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上升B.植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下降,动物源食物占比同步下降C.植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上升,动物源食物占比同步上升D.植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上升,动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下降7.碳足迹系数为某类食物产生的碳足迹与该类食物的消费量之比。下列食物中碳足迹系数最大的是(

)A.粮食 B.蔬菜 C.禽肉 D.畜肉8.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可行的饮食方式有(

)①保证营养需求的同时,将动物源食物消费保持在合理范围②保持动物源食物占比,由水产品消费大幅度转向畜肉消费②减少水果、蔬菜和禽肉的消费,增加畜肉消费④增加水果、蔬菜和禽肉的消费,减少畜肉消费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6.A7.D8.B〖祥解〗6.读图1可知,该市1978~2015年植物源食物(水果、蔬菜、粮食)占比由92%下降到约74%,动物源食物(奶类、蛋类、水产品、禽肉、畜肉)占比由8%上升到约26%,植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下降,动物源食物占比逐渐上升,A正确,BCD错误。故选A。7.图2示意该市同期消费的食物产生的碳足迹结构变化。由题干“碳足迹系数为某类食物产生的碳足迹与该类食物的消费量之比”可知,某类食物碳足迹结构占比越大,其碳足迹系数越大。读图2可知,该市1978~2015年碳足迹结构占比最大的是畜肉,说明畜肉碳足迹系数最大,D正确,ABC错误。故选D。8.读图2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市1978~2015年碳足迹结构占比最大的是畜肉,即畜肉产生的碳足迹最多,从倡导绿色低碳生活角度,可行的饮食方式是减少畜肉消费,排除②③选项;从总体上看,该市1978~2015年动物源食物(奶类、蛋类、水产品、禽肉、畜肉)总体占比大于植物源食物(水果、蔬菜、粮食)总体占比,水果、蔬菜和禽肉碳足迹结构占比较小,综上,从倡导绿色低碳生活角度,可行的饮食方式是保证营养需求的同时,将动物源食物消费保持在合理范围,增加水果、蔬菜和禽肉的消费,减少畜肉消费,①④正确。故选B。下图为我国某都市圈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9.甲、乙、丙分别是(

)A.市区地铁市郊铁路高速铁路 B.市郊铁路市区地铁高速铁路C.市区地铁高速铁路市郊铁路 D.市郊铁路高速铁路市区地铁10.轨道交通发展带来的影响是(

)A.都市圈内部通勤距离缩短 B.近郊产业沿轴线集聚C.中心城区的环境质量下降 D.远郊空间呈连绵发展〖答案〗9.A10.B〖祥解〗9.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轨道交通主要联系中心城区和距离中心城区较近的近郊,且站点密集,应为市区地铁;乙轨道交通主要联系中心城区、近郊和距离中心城区较近的远郊及周边城镇,因为市郊铁路;丙轨道交通站点较少,且延伸距离较远,应为高速铁路,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10.轨道交通的发展不能缩短都市圈内部通勤距离,A错误;轨道交通的发展,可以提高近郊地区沿线交通通达度,促进产业沿轴线集聚,B正确;地铁等轨道交通的发展可以减少私家车的出行频次,改善中心城区环境质量,C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远郊空间呈珠链发展,D错误。所以选B。某文化广场(37°N,105°E)上的十二生肖石像均匀排列成圆形,生肖鼠位于正北方,小明在圆中心竖立一根细杆,以观察太阳周日视运动变化。图示意夏至日两个时刻的杆影指向。完成下面小题。11.该地夏至日地方时16:00时,杆影指向(

)A.生肖虎 B.生肖虎与兔之间 C.生肖兔 D.生肖兔与龙之间12.11月至次年2月,一日内被杆影指向的生肖石像个数最多为(

)A.5个 B.6个 C.7个 D.8个〖答案〗11.D12.A〖解析〗11.图中信息可知,北京时间9:20杆影指向正西,当地经度为105°E,此时当地地方时应为8:20,太阳位于正东,一天之中太阳方位关于地方时正午(正南)对称,此日当地地方时15:40太阳应位于正西,则地方时16:00太阳应位于西北方向,杆影应指向东南,读图可知,生肖虎、生肖虎与兔之间均在东北方向,生肖兔在正东,只有生肖兔与龙之间在东南,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12.11月至次年2月,太阳直射南半球,当地太阳东南升、正午在正南、西南落,杆影日出指向西北、正午指向正北、日落指向东北,因此一日内被杆影转过的角度小于180°,指向的生肖石像个数少于6个,最多为5个,A正确,BCD错误,故选A。有效辐射为下垫面向上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的差值。如图表示2003—2012年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向上长波辐射(L↑)及其上大气逆辐射(L↓)的月平均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与7—9月相比,2—4月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林冠层之上的大气逆辐射值较低,主要是因为2—4月期间(

)A.降水较多 B.云雾较少 C.地表植被覆盖度较低 D.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14.根据有效辐射变化可知,一年中该地热带季雨林的林冠层(

)A.表面的温度保持恒定 B.热量主要来自大气层C.各月都是其上表层大气的冷源 D.夏季对大气加热效果小于冬季〖答案〗13.B14.D〖解析〗13.云南西双版纳热带季雨林植被带对应热带季风气候,7-9月降水量远大于2-4月,2-4月由于降水较少,云雾日数少,天气以晴朗为主,故此林冠之上的大气逆辐射较弱,B正确,A错误;热带季雨林的植被覆盖度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排除C;2-4月相比于7-9月西双版纳更远离太阳直射点,对应的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D错误。故选B。14.受太阳辐射的季节变化影响,当地热带季雨林林冠层表面温度也会出现季节变化,夏季高于冬季,A错误;林冠向上的长波辐射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总是高于大气逆辐射,因此林冠层有效辐射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均是正值,这表明热带季节雨林林冠始终是大气的一个热源,是林冠层向大气提供热源,BC错误;据图示信息可知林冠层的长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差值在夏季较冬季小,说明林冠层有效辐射夏季小于冬季,林冠层对大气的加热效果夏季小于冬季,D正确。故选D。下图为在我国西北地区拍摄的,某山坡砂岩凹凸不平的景观照片和局部放大图,研究表明,该景观是地质历史时期河流边滩沉积物埋藏固结成岩后,抬升出露地表,经风化、侵蚀、搬运等作用形成。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引起图中砂岩表面凹凸不平的关键因素是(

)A.植被覆盖 B.岩石物质组成 C.气温变化 D.大气水分含量16.推测形成该砂岩原始沉积物的沉积部位是(

)A. B.C. D.〖答案〗15.B16.C〖解析〗15.各种岩石因其矿物成分、硬度、胶结程度、水理性质、结构和产状不同,抗风化和抗外力剥蚀的能力常表现出很大差别,形成的地貌轮廓往往很不相同,剑山崖壁岩石为沉积岩,表面的凹凸不平主要受岩石物质组成影响,B正确;其余选项都为岩石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具备明显的差异性,不是形成凹凸不平的关键因素,ACD错误。故选B。16.河曲处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沉积物应位于凸岸,C正确;沉积物堆积的一侧,河床较缓,A错误;结合材料可知,该沉积物沉积为河流边滩沉积物,位于河岸,而不是沉积于水下,B错误;北半球平直河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岸侵蚀,不利于沉积物堆积,D错误。故选C。二、综合题17.阅读图文资料,据此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通常把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的过程称为“汇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过程称为“源效应”,海洋碳库和地质碳库是参与大气碳循环的两个重要部分。海洋碳汇主要包括生物固碳、溶解固碳和物理化学固碳。材料二:北极地区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热点区域。近年来,全球变暖已经对北极地区的大气、地形、水圈、生物和土壤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改变了北极地区的碳循环过程,同时导致了自然环境的变化。全球变暖对北极地区的汇效应和源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图示分别为北极地区局部和北极海冰变化趋势。材料三:北极地区是全球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北极地区地表气温的增暖速度是全球平均的2-3倍,称之为北极放大效应。研究表明这与下垫面、大气热力作用及海气相互作用等因素密切相关。(1)简要列举陆源有机碳进入北冰洋的途径。(4分)(2)结合碳循环原理,说明“全球变暖对北极地区的源效应和汇效应是一把双刃剑”论断的依据。(8分)(3)说明入海径流量增大对北冰洋海水性质可能产生的影响。(6分)〖答案〗(1)河流输入;海岸侵蚀;大气输送。(2)源效应:海水变暖,海水溶解CO2的能力减弱,碳酸钙的化学沉积减少;北极地区冻土广布,冻土融化使微生物分解有机碳加强,更多的甲烷和CO2进入大气圈。汇效应:海冰面积减少,水温上升,同时北极地区河流径流量变大,更多的营养盐入海,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增强固碳作用;冰面的阻隔作用减弱,更多的CO2溶解进入海洋,碳酸钙的化学沉积增多;全球变暖,北极地区热量条件改善,植物增多,吸收CO2增多。(3)河流入海径流量增大,向北冰洋输送的热量增多,导致水温上升、海冰减少;向北冰洋输送的淡水增多,导致海水盐度下降;水温升高、盐度降低,又进一步导致海水密度下降;入海河流带来的泥沙增多,同时带来大量的营养盐类,促进海洋浮游生物繁殖,导致海水透明度下降。〖解析〗(1)陆源有机碳进入北冰洋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河流输入,河流携带有机碳向北极北冰洋地区汇入。其次,海岸侵蚀的过程中,会将部分海岸地区的有机碳携带至北冰洋。另外,陆地部分的有机碳可以通过风力等大气输送方式汇入北冰洋。(2)结合材料信息可知,通常把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的过程称为“汇效应”,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过程称为“源效应”。一方面,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升高,使得海水溶解CO2的能力减弱,碳酸钙的化学沉积减少,溶解固碳和化学固碳能力减弱;同时,北极地区纬度高,地温低,冻土广布,气候变暖导致冻土融化加剧,土壤层中微生物分解有机碳加强,更多的甲烷和CO2等温室气体进入大气圈。另一方面,气候变暖,海冰融化,海冰面积减少,海水温度升高,水温上升,加之北极地区积雪融水增多,河流径流量变大,河流携带了更多的营养盐入海,海水的温度升高,营养盐增多,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生长,增强生物固碳作用。与此同时,由于海冰面积萎缩,冰面的阻隔作用减弱,使得大气中更多的CO2溶解进入海洋,碳酸钙的化学沉积增多,化学固碳增强,且全球变暖,北极地区热量条件改善,植被的生长条件改善,植物增多,光合作用增强,吸收CO2增多。(3)首先,入海径流为淡水,入海径流量增大导致海水盐度下降;其次,汇入北冰洋的河流的流向由纬度相对较低地区流向纬度相对较高地区,河流的流动也伴随着的热量的传输,入海径流量增大,导致向北冰洋输送的热量增多,水温上升,进一步加剧海冰消融。且海洋的温度升高,盐度降低,导致海水的密度下降。最后,入海径流量增大,河流的侵蚀搬运能力增强,大量泥沙携带入海,入海河流带来的泥沙增多,也带来大量的营养盐类,有利于北冰洋地区海洋浮游生物繁殖,导致海水透明度下降。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开启了郊区城镇化进程(下图),逐步在郊区规划建设了许多功能区,促进各类要素在此集聚。2001年后,上海在郊区建设新城,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布局大型购物中心,逐步实现产城融合。临港新城(L)是上海产城融合的典范,中国新闻网对此报道:“脚下是陶瓷废料制成的再生地砖,蓝色透水沥青路旁边草木葱茏。海风徐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