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消费纠纷中银行等机构审慎责任法律认定_第1页
金融消费纠纷中银行等机构审慎责任法律认定_第2页
金融消费纠纷中银行等机构审慎责任法律认定_第3页
金融消费纠纷中银行等机构审慎责任法律认定_第4页
金融消费纠纷中银行等机构审慎责任法律认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根据《证券法》规定,适当性义务包括告知说明(二)对于是否区分适当性义务和告知说明义务,司法(三)小结(一)产品和客户标准分业而定(二)“匹配”评判标准侧重于金融消费者的投资习惯(一)风险揭示(二)告知说明义务不局限于风险揭示(一)有关义务系先合同义务,违者应负缔约过失责任,(二)有关义务系法定义务,不得约定免除2005年,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商业银行利用理财顾问服务向客户推介投资产品时,应了解客户的风险偏好、风险认知能力和承受能力,评估客户的财务状况,提供合适的投资产品市场及方式,揭示相关风险。卖方金融机构适当性义务制度滥觞于此。直至《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证券法》(2019年修订),从法律到部门规章,适当性义务正式从无到有,无论是对于其的行政监管还是司法裁判,都随着2019年11月14日《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以下简称《九民纪要》)的颁布,最高人民法院确立起了一套金融消费纠纷裁判规则,但是由于制度确立时间短、金融业态复杂、分业监管评判标准不一等原因,相关操作指导性不足,在实践中对于责任的认定仍然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和分歧。《九民纪要》对于举证责任、数额计算等问题的总结较为详尽,本文主要聚焦其留白之处,通过梳理相关裁判案例,对于卖方金融机根据2019年新修订的《证券法》第88条规定,金融机《九民纪要》第72条、第76条分别规定了适当性义务及告知说明义务,最高院的实践中(如(2020)最高法民申4729号),对于金融机构是否违反了适当性义务及处理。而在部分判决中,如(2021)鄂民申158号,在区分。金融消费相关纠纷在《九民纪要》颁行后才显著增加,根据裁判文书网检索“适当性义务”得到643件结果,2016年仅为个位数,2017、2018年均不到30件,而2017年达到82件,2020、2021年却均超200件,并保持着上升趋势。可见《九民纪要》有关规定是开风气之先,也正是因此,《九民纪要》从法律适用规则、责任主体、举证责任分配三个方面详细对适当性义务做出阐释。而告知说明义务的裁判体系规则较为完善,《保险法》第17条、《保险法司法解释二》第9条对该义务有具体规定,通过检索“告知说明义务”,保险合同纠纷以及机动车交通事故等侵权纠纷项下案件达6000件之多,审判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从上述审判实践经验的差距角度来看,《九民纪要》可谓有的放矢,引导法院(三)小结民纪要》第77条、78条的责任计算并没有对此进行区分,这反映出其在适用术语上的混乱。在实践过程中,应当注意把握有关问题的正反面,从下文二(二)、三(一)有关问题的展开中不难看出,未进行匹配和告知(一)产品和客户标准分业而定办法》第5条规定金融机构以外的个人客户和机构客户货交易管理条例》第42条第2款规定,境内单位或者个28次会议将其一刀切,以1000万为标准,而非通过个案处理中的综合认定的方式。以上两个问题,体现出在现有监管业态下,客户认定标准并不统一的问题。就产品风险而言,不同监管要求对产品风险等级的划分也存在着差异。以备受关注的(2018)京01民终8761号“建行恩济支行案”为例,法院认定涉诉基金属于高风险时参照了招募说明书,招募说明书中有关风险的级别划分来自《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第29条;而银行业直至《资管新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于2018年颁行之后,才有了对相关产品进行风险划分的依据。有了这种监管空白,银行就有可能如案中所为,将按照证券投资基金规范应当认定为高风险的产品认定为中风险,也就不免被法院认定为违反了相关(二)“匹配”评判标准侧重于金融消费者的投资习惯在认定产品风险等级和金融消费者风险能力的基础上,法院在评判“匹配”义务时,侧重于关注金融消费者的投资习惯和专业知识水平,而非投资数额的高低。如在(2020)浙民终725号案件中,客户投入数千万元之巨,虽是小学文化,但熟悉期货交易,认识期货公司高管,甚至故意伪造个人信息。通过梳理相关案例,不难发现(一)风险揭示从无到有皆有可能,如在(2021)粤01民终16546号案程。在(2019)京02民终5844号案件中,银行尽管对(二)告知说明义务不局限于风险揭示办法》第23条详列了6种应当告知的信息),监管要求揭示。在(2021)沪74民终1626号案中,基金管理人《九民纪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将适当性义务规定为先合同义务,虽然最终删除了相关表述,但是最高院及各级法院在实践中通常适用先合同义务进行认定,相关基础适用法律依据为《民法典》第7条的诚信原则及第500条的缔约过失责任条款。2019年新修订的《民事证据规则》第53条实施后,厘清法律关系对于案件胜败诉的重要性无须讳言。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对于缔约过失责任的计算方式究竟以实际损失还是可预期利益为标准,一直存在争议。在公报案例(2016)最高法民终802号民事判决中,最高院支持了可预期利益,但实践《九民纪要》第77条采取了两分法,一般来说,金融机构承担的责任以实际损失为限,只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