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课件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2/1B/0D/wKhkGWccNZOAHotqAADUV9vZiss219.jpg)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课件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2/1B/0D/wKhkGWccNZOAHotqAADUV9vZiss2192.jpg)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课件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2/1B/0D/wKhkGWccNZOAHotqAADUV9vZiss2193.jpg)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课件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2/1B/0D/wKhkGWccNZOAHotqAADUV9vZiss2194.jpg)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课件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9/M02/1B/0D/wKhkGWccNZOAHotqAADUV9vZiss21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轮复习:第七部分选择性必修微专题整合专题十五:古代史部分微专题整合高三历史选择性必修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交流与传播第43讲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课标要求1.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2.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目录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秦汉至明清的法律与教化主题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梳理知识梳理是中国古代的治国理论,要求统治者以身作则,注意修身和勤政,重视对民众的道德教化,作用在于教育与引导。中国古代的“法治”,突出君主的无上权威,皇帝的言行就是法律,目的是为了让君主利用刑律,强化集权,是专制王权的统治手段。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德治梳理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西周建立了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的进步性。东周时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国君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1)背景:(2)起源:(3)发展:知识梳理“敬天保民”是西周初期统治的基本政治和治国方针,其内涵认为“上天”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作为君临天下的统治者应该“以德配天”。“敬天保民”实质是人文主义思想,对儒家民本思想产生重要影响。体现统治者的自我约束2.法治(1)早期国家可能已有法律。(2)郑国的子产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铸刑书”。引起子产、叔向辩论。知识梳理夏朝商朝西周《禹刑》《汤刑》《九刑》知识梳理叔向始吾有虞于子,今则已矣。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刑)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作用:①限制贵族特权,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的利益。
②成为秦汉以后封建法制的滥觞。
③推动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封建经济发展。“铸刑书”是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德治法治争斗表现早期的德治法治之争思想界的德治法治之争结果影响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书,引起子产、叔向辩论。儒家:人性善主张德治孔子:①为政以德;②节用而爱人;③使民以时、不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①施仁政于民,②省刑罚,薄税敛”;③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贵君轻)
法家:人性恶主张法治商鞅:在秦国颁布法令,保护新兴地
啊啊
主阶级的权益韩非:以法治国,以法术势驾驭臣下;
啊啊啊
赏罚分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焦点在于治国手段,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富国强兵。知识梳理(3)德治与法治之争结合时代背景思考:谁的主张会被接纳?为什么?知识梳理韩非子:故明主使其群臣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动无非法……故以法治国,举措而已矣。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属官威民,退淫殆,止诈伪,莫如刑。——《韩非子·有度》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辨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礼记·曲礼》德治法治评价知识梳理结果儒家思想并不适用于战国时期,没有被诸侯重视;但在汉代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思想。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最终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建立。①都成为后世治理国家的理论基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②汉代以后,外儒内法、礼法并用成为中国古代国家治理的重要特征。③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并影响亚洲国家。主题二知识梳理秦汉至明清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时期秦朝(1)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把工作带进坟墓的秦简主人喜◎《云梦睡虎地秦简》局部汉朝(2)汉朝:沿袭秦律,制《九章律》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3)秦汉律令并行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竹简共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图片为《法律答问》。《法律问答》多采用答问形式对秦律条文、术语等作出解释。秦代“以吏为师”,《法律问答》可能就是当时培训官吏时使用的教材。案例一:甲盗取财物价值千钱,乙在知情的情况下分赃一钱,则二人同罪。......
案例四:两人持剑相斗,一人削掉了一人发髻,则应被处以城旦(筑城的苦役)徒刑。......汉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礼入于刑”,从而确立了礼法合流、刑德并用的立法原则。受儒家思想影响,汉朝也重视礼治,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称“以经断狱”。知识梳理特点:律令合一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知识梳理材料:《晋律》首先确立“准五服以制罪”的定罪量刑原则,把“五服”制度与法律相结合,凡亲属之间犯罪,在刑法方面的适用原则是:亲属相犯(如杀、伤等),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在民事方面,如财产转让时违反法律,则关系越亲,处罚越轻。
——曾宪义《中国法制史》(1)原因: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魏明帝设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2)表现: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3)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图解历史《贞观律》《永徽律》《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唐初:律删繁就简评价: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知识梳理2.唐朝的法律与教化成为历代王朝的立法蓝本恶逆者,常赦不免,决不待时。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告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祝诅祖父母、父母者,流。诸犯死罪,若父母、祖父母年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笞,留养其亲终则从流。——《唐律疏议》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知识梳理2.唐朝的法律与教化①注重基层教化:对“孝”特别重视,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②提倡礼治:颁行《大唐开元礼》,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集大成整齐门内,提斯子孙。
—颜之推《颜氏家训》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
—《新唐书·柳公绰传》诸殴伤妻者,减凡人二等(与普通人比减二等);死者,以凡人论。殴妾折伤以上,减妻二等。
——《唐律疏议》引礼入法时期概况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法律制定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以唐律为制定蓝本,如《天圣令》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清朝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知识梳理2.基层教化(1)推动因素:①程朱理学逐步确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②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发展历程:传播方式:表现: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从北宋周敦颐开始,到南宋朱熹集大成。知识梳理(2)基本过程宋朝北宋吕大钧兄弟创造了乡约,吕大钧撰写了《吕氏乡约》明朝①明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②六谕主劝谕,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③明朝儒学士人常引用《大明律》解释六谕清朝乡约基本延续明朝模式,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也常引用《大清律例》知识梳理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用来教育百姓向善互助;
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也更多强调顺从、安分守己。特点: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礼法融合作用: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②有利于发展生产;③促进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拓展深化
从宋朝到清朝乡约内容变化知识梳理法律与教化对立、斗争汉:礼法开始结合魏晋:进一步推动唐:礼法结合的典范法律与教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辅相成):中国古代“礼法结合”拓展深化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的原因①儒家法律思想的实质是“德主刑辅”,礼法结合。它综合了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两种统治策略,更适合统治阶级的要求。②儒家法律思想中所强调的贵贱、长幼、亲疏、等级有别,适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要求。③儒家学说中所强调的“亲亲、尊尊”原则,适合中国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④从政治制度上看,中国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也需要用儒家学说来体现法律的等级性、特权性。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途径和方法(1)强调示范,树立榜样:采用儒家“上行下效”的方式。(2)设官教民:设官教民是“政教合一”的一种教育形式。
(3)依靠族规乡约以化民成俗:依靠乡里、宗族与家庭的力量来施行社会教化,这是中国古代一条非常深入有效的施教途径。拓展深化(4)依靠各类道德教育读本推行社会教化(5)注重学风与世风的密切关系:重视学校教育对整个社会教化的建设作用取士考试制度,更加直接地起到社会教化的作用,成为影响世风的一个重要手段。视角中国古代法律儒家化材料春秋决狱是西汉董仲舒首先提出来的一种判决模式,他认为在法律无明确规定时,可用《春秋》等六经中的思想作为判决案件的依据。此外,审判除了应根据案件的事实外,还应重视追究犯罪人的动机来断案,即所谓“原心定罪”。与此有关的断狱案例被汇编成十卷的《春秋决事比》,该书中有案例如下: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殴父,律当枭首。董仲舒认为:“父子至亲,闻其斗,莫不有怵惕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摘编自杨健康、黄震《“春秋决狱”及其现代价值》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判决甲无罪的依据,并分析“春秋决狱”反映出的汉代法律的发展趋势。能力训练依据:依据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
无殴父的动机。趋势:法律的儒家化、伦理化,礼法并用;
法律不断宽松简化,纠正秦朝以来
严刑峻法的趋势。视角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途径材料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圣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网络摄像机技术规范
- 第3节 声的利用(备课讲义)-2021-2022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备课讲义和课后训练(人教版)
- 《酶与催化反应》课件
- 《HPLC仪的保养》课件
- 《强制措施》课件
- 2025至2031年中国套管式超高温灭菌机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1年中国二十四门储物柜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首乌洗发水香精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信息系统开发的项目管理课件
- 插图动画素材课件
- 光伏项目施工总进度计划表(含三级)
- 羊水栓塞的处理)
- 初中英语考试答题卡(可编辑WORD版)
- 风光高压变频器用户手册最新2011-11-17
- 基层法律服务所设立登记表
- 第四代建筑悬挑阳台脚手架施工
- 三相四线及三相三线错误接线向量图研究分析及更正
- 线务员之歌(电信线务员朗诵词)
- (完整版)fluent炉膛仿真教程文档
- 生活饮用水水质常规指标及限值表
- 浅谈六解放思想指导下的以水墨为主的幼儿园美育实践活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