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阅读_第1页
古代诗文阅读_第2页
古代诗文阅读_第3页
古代诗文阅读_第4页
古代诗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第一步:读

懂一、看标题二、看作者三、看正文(一)看词语1.看意象2.看关键词3.看典故(二)看语句1.看语句的颠倒和省略2.看结句(三)看章法结构1.古风2.律诗和绝句3.词(四)看注释1.朝代2.诗人生平经历

3.内容疏通

4.答题方向引导读懂古诗一、抓标题标题是我们理解诗歌的重要切入点。古诗标题蕴含的信息有:1.揭示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如:孟浩然《过故人庄》杜甫《梦李白》、张继《枫桥夜泊》;2.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元稹《重赠乐天》;3.暗含情感或奠定的作品感情基调,如: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张籍《秋思》李绅《悯农》;4.揭示作品线索,如:曹操《观沧海》杜甫《春夜喜雨》;5.表明诗歌题材,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别诗)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怀古诗);6.表明诗歌体裁,如:白居易《琵琶行》曹操《短歌行》

王昌龄《塞下曲》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7.暗示诗歌表达技巧,如:于谦《石灰吟》(托物言志)李华《春行即兴》(借景抒情)。近试上张水部(唐)朱庆馀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近试上张水部》从题材上说属于

诗。酬朱庆馀(唐)张籍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思考】诗的主旨是什么?干谒诗人以新妇自比,以夫婿、舅姑比张籍、主考官,含蓄表达考前担心作品不一定合主考心意,求张指点。由于朱的赠诗用比体写成,所以张的答诗也是如此。他将朱庆馀比作一位采菱姑娘,相貌既美,歌喉又好,因此,必然受到人们的赞赏,暗示他不必为这次考试担心。

蚕妇(宋)张俞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诗中“市”指“

”。该诗为

诗,批判了社会分配的不公。卖蚕丝刺世思考你从下面这些标题中读到了什么内容。(1)2023·新高考Ⅰ卷《答友人论学》蕴含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23·新高考Ⅱ卷《湖上晚归》蕴含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2022·新高考Ⅰ卷《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蕴含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表明对象(友人);②表明诗歌事件(论学)。①表明诗歌时间、地点(晚、湖上);②表明诗歌事件(归)。

①表明写作时间、地点、对象(人日、南山、应懋之);②表明诗歌事件(作者正月初七日约友人应懋之同往南山探春)。(4)2022·新高考Ⅱ卷《送别》蕴含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2021·新高考Ⅰ卷《寄江州白司马》蕴含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2021·新高考Ⅱ卷《示儿子》蕴含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表明诗歌题材(送别);②暗含作品感情基调(表明离别之情)。

①表明写作时间、地点、对象(写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期间);②交代写作缘由或目的(是对白居易的寄言)。

①表明诗歌事件(教导儿子);②暗含作品感情基调(对儿子的谆谆教诲)。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①小阁苏轼卫霍元勋后,韦平②外族贤。吹笙只合在缑山③。闲驾彩鸾归去、趁新年。烘暖烧香阁,轻寒浴佛④天。他时一醉画堂前。莫忘故人憔悴、老江边。【注】①怀民:张怀民,作者好友,时被解除贬谪回京投命。②韦平:韦氏、平氏父子,皆相继为相。③“吹笙”句:《列仙传》中载王子乔好吹笙,在缑山成仙,驾鹤飞去。④浴佛:浴佛会,北宋时在腊月初举行的祭祀活动。本词从哪些方面照应了标题?请简要分析。(6分)(2024·菏泽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答案①时间:“趁新年”交代腊八节在时间上接近新年;②气候:“烘

暖”“轻寒”从气候角度交代在冬天;③民俗:“浴佛天”从民俗活动方面照应腊八节。诗意疏通

卫霍舅甥本属皇室,成为元勋不算占先;韦平父子原是外族,做到丞相反成圣贤。吹笙时只应站在缑山之巅。我想趁此新年,与您一齐返还,同驾彩鸾。请您牢记腊八佳节:焚香的烘暖小阁,浴佛的轻寒冬天。有朝一日,您能大醉在画堂前面,别忘了老友苏子瞻仍憔悴衰老在长江边。二、看作者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

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1.诗人不同,诗风各异。李白——豪放飘逸(壮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雄伟瑰丽、奔放豪迈),如“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沉郁顿挫(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语意的顿

挫),如“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2.境遇不同,诗情有别。李清照前期与后期的作品就不同,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所表达的情感明显不同。3.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同为边塞诗,唐朝的与宋朝的就不同。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传达出的是豪迈和勇敢,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传达出的是愤懑和痛苦。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襄邑道中①

陈与义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②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③。【注释】①这首诗是陈与义27岁时进京待选途中写的一首纪行诗。②榆堤:即指汴河之堤,当时种满榆树。③俱东:指一起向东。俱,一起。“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趣?例运用了静中见动(以静衬动)的写作手法,写出了因船、云都在动,诗人误以为云不动的情趣。微点小练1.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均为咏史怀古词,概括分析两首词在写作目的和语言风格上的相似之处。

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微点小练1.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均为咏史怀古词,概括分析两首词在写作目的和语言风格上的相似

之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写作目的:怀古实为伤今。苏词借三国周郎故事,感伤自己年华老去、壮志未酬;王词借六朝往事,感伤北宋之人贪图安逸,不居安思危。②语言风格:豪放悲壮。苏词有“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王词有“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等。2.《临安春雨初霁》与《书愤》作于同一年,两首诗中都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临安春雨初霁宋陆游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书愤宋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2.《临安春雨初霁》与《书愤》作于同一年,两首诗中都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表现重点:《书愤》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表现了报国之志难酬的悲愤和抑郁;《临安春雨初霁》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悲愤与牢骚。②诗歌风格:《书愤》严肃而激愤,沉郁顿挫,深沉蕴藉,而《临安春雨初霁》具有诙谐意味,这种诙谐其实是以轻松的形式表达内心的忧愤。会同馆①

[南宋]范成大万里孤臣致命秋,此身何止一沤浮②!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羝羊解乳不。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③,阅之有感

[宋末元初]林景熙偶伴孤云宿岭东,四山欲雪地炉红。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2024·丰城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注】①会同馆:金人接待宋朝使节的旅馆,位于金国都城中都(今北京)燕山。诗前有小序自注:“燕山客馆也。授馆之明日,守吏微言有议留使人者。”授馆,指范成大被安排入住会同馆。②沤浮:水中气泡。③封事稿:臣子上奏给皇帝的奏章,为防止泄密而加封,故称封事。此即诗中的“防秋疏”(内容为抵御异族秋季入侵应采取措施的奏章)。读诗需要“知人论世”。范成大时为南宋使节,不辱使命,全节而还;林景熙时为亡宋遗民,避居山中,终身不入元仕。两者处境不同,情感抒发也不尽相同。请结合两首诗后两句,谈谈其中的差异。(6分)答案①范成大作为南宋使者,以苏武典故自勉(明志),抒发舍身报国、坚贞不屈的豪情壮志,情感直露,豪放激越,坚定有力;②林景熙作为亡宋遗民,睹物生情(即事抒情、触景生情),抒发亡国之悲和对南宋执政者忽视边防、昏庸亡国行径的讽刺和哀叹,情感委婉含蓄,悲愤交织,感伤无奈。解析“提携汉节同生死,休问羝羊解乳不”意思是敬慕当年苏子卿,誓与汉节同死生,公羊能否生乳何须问!运用了苏武北海牧羊的典故,以苏武自许。范成大作为南宋使者孤单一人出使万里,已到了殉身报国的时刻,自己会像苏武那样坚贞不屈,所以以苏武典故自勉(明志),抒发舍身报国、坚贞不屈的豪情壮志,情感直露,豪放激越,坚定有力。“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意思是不知是谁写的一封抵御异族入侵的奏稿,如今却被山民糊在窗上,用来遮挡北风。“防秋”,是指秋高马肥时北边敌人常常乘机内犯,而在秋季加强防备,此处指有关抵御元军入犯的封事稿。封事乃是官吏上书时的密封奏章,常常涉及国家机密要事。像这样重要的机密奏稿,当时不见用于朝廷,此时反落到糊窗纸的地步。“却与山窗障北风”饱含着作者的无限悲愤,无限感慨之情。所以林景熙作为亡宋遗民,睹物生情(即事抒情、触景生情),抒发亡国之悲和对南宋执政者忽视边防、昏庸亡国行径的讽刺和哀叹,情感委婉含蓄,悲愤交织,感伤无奈。诗意疏通

《会同馆》:出使万里臣孤单一人,如今已到殉身报国的时刻,无非是大海中一个小小的气泡,我将生命看得很轻很轻。敬慕当年苏武,无论生死都要持定宋朝的节杖,不要问我公羊产乳与否。《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我偶然入山,与闲云为伴,投宿在岭东;四面的山色阴沉,乌云滚滚,将要下雪,我把房里的火炉烧得通红。不知是谁写的一封抵御异族入侵的奏稿,如今却被山民糊在窗上,用来遮挡北风。三、看正文(一)看词语之1:抓意象“意”,就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形象。“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作者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意象在表达诗歌情感上的作用主要有:1.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2.借景抒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3.塑造背景或环境

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4.塑造意境

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5.衬托人物节质或性格

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这里大家要注意)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6.奠定情感基调

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7.以景衬境

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

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

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8.以景衬情

这种作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其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种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如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绿”衬托想思情浓,“丝”“枝”分别与“思”“知”谐音。还有用悲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悲情。微点小练(必修上册《涉江采芙蓉》)本诗的主要意象有哪些?对全诗意境的营造和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篇使用了“芙蓉”“兰泽”“芳草”三个意象,为全诗营造了一个清

幽、高洁的意境,衬托了采芙蓉人物形象的纯洁、美好;借助采集芙蓉来表达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以及相爱而不能白首到老的忧伤愁苦。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

晏几道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分析这首词,探讨词中的彩袖、玉钟、杨柳楼心月等意象在情感表达和情景描绘方面的作用。(6分)(2024·忻州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答案

在词中,彩袖、玉钟、杨柳楼心月等意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①彩袖和玉钟象征着华美和珍贵,通过殷勤的描绘,凸显了美好时光的逝去,呼应了主题中的离情别绪和人生短暂的主旨。②杨柳楼心月的描绘创造了一个幽静的夜晚场景,与彩袖玉钟相呼应,强化了情感的表达,为词中的情感氛围注入了更多的唯美和愁思。解析这首词是作者脍炙人口的名作,写词人与一个女子的久别重逢。上阕回忆当年佳会,用重笔渲染,见初会时情重。上阕叙写当年欢聚之时,歌女殷勤劝酒,自己拼命痛饮,歌女在杨柳围绕的高楼中翩翩起舞,在摇动绘有桃花的团扇时缓缓而歌,直到月落风定,真是豪情欢畅,逸兴遄飞。词中用词绚烂多彩,如“彩袖”“玉钟”“醉颜红”“杨柳楼”“桃花扇”等,描摹当年欢聚情况。其中“彩袖”,以衣代人,借指歌女,而彩袖和玉钟象征着华美和珍贵,通过“殷勤”一词,凸显了美好时光的逝去,呼应了主题中的离情别绪和人生短暂的主旨。“杨柳楼心月”创造了一个幽静的夜晚场景,夜晚皓月当空,他们在杨柳掩映的楼台里,舞一直跳到明月西沉,歌一直唱到桃花扇里的风儿殆尽。与彩袖玉钟相呼应,强化了情感的表达,为词中的情感氛围注入了更多的唯美和愁思。诗意疏通

当年首次相逢你酥手捧杯殷勤劝酒频举玉盅,是那么的温柔美丽和多情,我开怀畅饮喝得酒醉脸通红。翩翩起舞从月上柳梢的傍晚时分开始,直到楼顶月坠楼外树梢的深夜,我们尽情地跳舞歌唱,筋疲力尽累到无力再把桃花扇摇动。自从那次离别后,我总是怀念那美好的相逢,多少回梦里与你相拥。今夜里我举起银灯把你细看,还怕这次相逢又是在梦中。三、看正文(一)看词语之2:抓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歌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迅速定位情感基调。抓关键词,主要抓以下关键词:

1.显性词语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也叫“情感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包含“愁”“怨”“恨”“愤”“忧”“凄”“悲”“喜”“乐”“悔”“思”“怜”“泪”“闲”“怅”“怆”“孤”“独”“寂寞”等词语。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独”“闲”两字即是情语,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2.隐性词语(1)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他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词语叫“景物语”。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借风、天、猿、渚、

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给人以沉郁苍凉、悲壮压抑之感)(2)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却”“惟”“仍”“又”“只”“徒”“空”“尚”“犹”等词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犹”“只”两字将词人遥望金陵时那种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的感叹传达了出来)微点小练1.(选择性必修中册《书愤》)如何理解“书愤”之“愤”?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报国无门,功业无成。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2.(选择性必修下册《蜀相》)颔联中哪两个字最为传神?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和“空”最为传神。这两个字巧妙地衬托了祠堂的荒凉冷落,碧草映阶,足见草深,茂盛的草独自欣赏春色,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来这里。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作好音,无人欣

赏。一“空”一“自”足以表明后人已把武侯呕心沥血缔造的一切遗忘,同时还含有碧草与黄鹂并不理解人事的变迁和朝代的更替这层意

思。这两个字使颔联含意更加丰富。请找出后两句中的显性词语和隐性词语,并分析表达效果。(6分)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1)显性词语:____________表达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隐性词语:____________表达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悔让夫君长年征战求取功名的做法的悔恨和自责之情忽登楼时的兴冲冲到因柳色想起丈夫而生伤感的情绪变化三、看正文(一)看词语之3:抓典故用典的主要特点是借助一些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历史典籍等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伤今的表达效果,当然也可以表达对古人的仰慕之情。用典的作用:

一、委婉含蓄,避免平直。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能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表达更生动、更典雅、更含蓄。

二、品评历史,借古论今。1.古代诗人在一些以慨叹历史为主题的诗歌中,往往通过引用关于历史人物或历史故事的典故来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2.针对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古代诗人在受到周围环境的限制不便畅所欲言的时候,往往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

三、抒情言志,表明心迹。诗歌的本质特征在于抒情,但诗人的情感有时并不直接流露,而是借助典故作委婉含蓄的表达。从抒发情感类型的角度,通常可以分为:1.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2.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3.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

四、引发联想,创新意境。诗词中,在对现实景物描绘时引用典故可把此时此景与彼时彼景相联,能创设新的画面,加深诗的意境,促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五、简洁精练,内涵丰富。古诗词往往受字数、句数的限制,如何在有限的篇幅内表达丰富的内涵,用典是很好的一种手段。因为用典是对历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诗歌容量的同时,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增大诗词表现力。可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扩展资料:含典故的诗句例: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典故:

闻笛赋--指西晋向秀所作的《思旧赋》。向秀跟嵇康是好朋友,嵇康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向秀经过嵇康故居时,听见有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了。在诗中的意思和作用:诗人是借这两个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典故: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词人在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们的一种心理矛盾: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词人借用典故把自己的思乡与忧国、报国之情交织在一起。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典故:亲射虎,看孙郎--孙郎即孙权,《三国志》记载孙权在一次出行中,坐骑为虎所伤,他镇定地在马前击毙了老虎。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词人的意思是他要像当年的孙权那样挽弓马前射虎,这突出地展现了作者虽年纪已经不小,但是仍有着少年狂气。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典故:遣冯唐--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多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魏尚。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典故:射天狼--天狼星,据《晋书·天文志》说是“主侵掠”的。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这里用以代指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词人在这句中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八百里分麾下炙,……马作的卢飞快(《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典故:八百里--指牛。据《世说新语·汰侈》载:晋王恺有良牛,名“八百里驳”后世诗词多以“八百里”指牛。的卢--良马名。据《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载,刘备在荆州遇险,他所骑的的卢马“一踊三丈”驮他脱险。在词中的意思和作用:形象的描写了军旅的生活和表现了抗金将士的英雄气概。微点小练(必修上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是词人引用的一个典故。请简要解释这个典故的意思,并说明词人用典的目的。

①元嘉年间,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好大喜功,草率北伐,想建立像汉朝霍去病打败匈奴、封狼居胥山的功业,结果一败涂地,狼狈南逃。

②词人用此典故,目的是警告当权者要吸取历史的教训,不要草率北伐,而必须做好准备再采取行动。金陵驿二首(其一)文天祥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2024·重庆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注】这首诗是文天祥被俘后,于祥兴二年(1279)被押赴元大都燕京(今北京)途经金陵(今江苏南京)时所作。这首诗中的“燕子”和“啼鹃”化用了典故。请分别指明其出处并分析其中一个典故在诗中的作用。(6分)燕子:引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句(答“王谢堂前燕”或“旧时王谢堂前燕”均可)。啼鹃:化用蜀王死后化为杜鹃鸟啼鹃带血的典故。(答“杜鹃啼血”或“望帝啼鹃”均可)燕子作用:使语句含蓄凝练,含蓄委婉地写出国破家亡、百姓无处安顿的客观现实,也抒发了诗人忠君爱民的情怀,以及面对现实的痛苦悲凉之情。啼鹃作用:使语句凝练、形象,含蓄委婉地抒发了诗人同情百姓的情怀、国破家亡的痛苦、忠君怀乡的情感。(作用任选其一即可)解析题干特别化用了“王谢堂前燕”和“杜鹃啼血”两个典故。指明“燕子”和“啼鹃”化用的典故的出处。由“旧家燕子”可联想到教材中刘禹锡《乌衣巷》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而由“啼

鹃”可联想到教材中学过的“杜鹃啼血”或“望帝啼鹃”的典故。诗歌中有不便于直接叙述的,往往会借典故暗示,委婉道出诗人的心声,也可使语言更加精练、典雅。原来王谢豪门世家风光不再,燕子尚可“飞入寻常百姓家”,现在老百姓亡的亡,逃的逃,燕子们也是巢毁窝坏,到哪里去安身呢?“旧家燕子”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说不尽的国破恨、家亡仇、飘零苦。语句含蓄凝练,委婉地写出国破家亡、百姓无处安顿的客观现实,也抒发了诗人忠君爱民的情怀,以及面对现实的痛苦悲凉之情。尾联运用典故“杜鹃啼血”,以抒情作结。诗人被迫离开故土,自认为没有生还的可能,愿死后化为啼血的杜鹃鸟,飞回故土。语句凝练、形象,含蓄委婉地抒发了诗人同情百姓的情怀、国破家亡的痛苦、忠君怀乡的情感。这种心志,可谓哀苦之至。诗意疏通夕阳下那被野草覆盖的行宫,自己的归宿在哪里啊?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原来没有什么不同,而人民已成了异族统治的臣民。满地的芦苇花和我一样老去,人民流离失所,国亡无归。现在要离开这个熟悉的老地方了,从此以后南归无望,等我死后让魂魄归来吧!(二)看句子之1:看语句的省略一家①千里外,百舌②五更头。(顾况《洛阳早春》)①省略谓语“流落”,②省略谓语“争鸣”。伊昔①黄花酒,而今②白发翁。(杜甫《九日登》)①省略动词“饮”,②省略动词“是”。千岩万壑天台路,一日①分为两日程。(刘过《送王简卿归天台》)①省略中心语“程”。半年水宿半①山居,冬采香根夏采珠。(彭羡门《广州竹枝》)①省略中心语“年”。例:寻隐者不遇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练习(二)看句子之2:看语序的颠倒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最主要的表现是词序颠倒。①主语后置晴川历历汉阳树

晴川汉阳树历历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林暗草惊风——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②宾语前置③主宾换位不是“草惊风”,而是“风惊草”(二)看句子之2:看语序的颠倒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两只黄鹂鸣翠柳——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一月夜飞度镜湖④定语挪前或挪后⑤状语以宾语的面貌出现在春风中笑在翠柳上鸣⑥谓语和宾语倒置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画

(唐)景云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思量记得无?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如何理解标题“画松”?此为赏画诗。标题“画松”非动宾关系,为偏正关系,即画的松。结合诗歌理解可知。(二)看句子之3:看尾句(联)尾句(联)的作用:1.总结全诗,深化或升华主旨2.卒章显志,点明题旨3.照应上文或题目,前后呼应,使诗歌结构严谨4.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杜甫闻说轮台②路,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迟,私向梦中归。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分)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三)看章法了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对我们把握诗歌的层次内容和诗歌大意有着重要作用。

1.结构章法

每联一层或每两联一层或前三联一层尾联一层每句一层或每两句一层或前三句一层尾句一层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3.诗歌的“起承转合”绝句起承转合,一般是一句承担一项任务,律诗的起承转合,则是二句承担一项任务。即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尾联合。(1)

“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起”的作用:①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基调;②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③状物叙事,描景铺陈,提供背景。(2)

“承”句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的延伸、拓展。“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承”的作用:①结构上承上启下;②为下文铺垫蓄势,提供依据。(三)看章法3.诗歌的“起承转合”(3)

“转”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在词曲中多指“过片”。“转”句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人深,从正到反等等。“转”的作用:①是作者思维脉络转换或深化的重要标志;②是体现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③思路的转换体现诗意的跳宕转折。(4)

“合”是结句,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合”的作用:①呼应开篇或诗题,圆合首尾,完善结构;②对比前文或总结全诗,收束全篇;③卒章显志,揭示中心,升华主旨;④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三)看章法微点小练(必修上册《芣苢》、选择性必修上册《无衣》)两首诗在章法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请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手法:复沓(反复、重章叠唱)。效果:①层层递进,突出描写内容。《无衣》通过反复,突出了大敌当前,战士们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气概。《芣苢》通过反复,突出了采芣苢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②反复咏唱,增强感染力,强化对主题的表达。《无衣》表达了战士们团结友爱和同仇敌忾的爱国主题。《芣苢》则表达了劳动的欢欣和热情。利州南渡

温庭筠①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谁解乘舟寻范蠡②,五湖烟水③独忘机④。【注】①温庭筠,唐代诗人,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不得志。②范蠡:春秋时楚人,助越王灭吴后因越王难共安乐乘舟离去。③五湖烟水:据《吴越春秋》记载,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复国后,难与勾践共安乐,就辞官归隐,乘扁舟出入三江五湖,没人知道他最终到哪里去了。④忘机:忘却俗念。这首诗按照律诗的一般规律,前后四联,起承转合,各有所归。请简要分析。(2024·广东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6分)

①首联写江景,并交代了行程的时间和地点。因为诗写的是渡江情景,所以首联从此着笔,起得非常自然。②颔联紧承上联,写人马急欲渡江的情形;颈联写渡江时所见景物。这两联是“承”,写江岸和江中景色。③尾联由写景转而遐思,兴起了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但仍以“舟”“水”结尾,转中有合。解析首联写江景,交代了行程的地点和时间:日暮时江边渡口。因为诗写的就是渡江情景,所以首联从此着笔,起得非常自然。颔联紧承上联,写人马急欲渡江的情形:渡船正浮江而去,人渡马也渡,船到江心,马儿扬鬃长鸣,好像声音出于波浪之上;颔联写未渡的人(包括诗人自己)歇息在岸边的柳荫下,等待着渡船从彼岸返回。颔联和颈联所写景物都是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由远而近,由江中而岸上,由静而动,井然有序。前面三联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作为糊口四方、疲于奔走的诗人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不能不触景生情,遐想联翩,但仍以“舟”“水”结尾,转中有合。所以尾联偶然兴起了欲学范蠡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自己有淡泊遗世,忘却机心之志,可谓感慨深切。诗意疏通夕阳正斜照在空阔的水面上,曲折的小岛连接翠绿的群

山。江面上传来马的嘶鸣,看船归,柳荫下的人们等待着船靠岸。广阔沙草丛中群鸥四处飞散,万顷江田上空孤鹭展翅飞翔。谁能像范蠡一样乘着小木船,在辽阔的江湖上面自由飘荡。注释往往暗示着重要信息,一定要仔细审读。诗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