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青海段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 基准值完整性起草说明_第1页
长江青海段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 基准值完整性起草说明_第2页
长江青海段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 基准值完整性起草说明_第3页
长江青海段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 基准值完整性起草说明_第4页
长江青海段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 基准值完整性起草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长江青海段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技术指南基准值》青海省地方标准编制说明标准名称:长江青海段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技术指南基准值项目计划编号:DB63JH-126-2023制定/修订:制定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协作单位:青海师范大学玉树州农牧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行业主管部门:省农业农村厅起草时间:2023年6月至2024年9月《长江青海段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技术指南基准值》标准起草小组二〇〇四年九月二十四日PAGE1一、工作简况(一)任务来源近年来,国家对长江生态环境保护非常重视,围绕长江大保护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制定了长远规划。为了保护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自2021年1月1日0时起实行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期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农业农村部通告〔2019〕4号)。水生生物资源养护、生物多样性保育、水生生物栖息地保护、水域生态功能恢复是“十年禁渔”行动的主要目标(国办发〔2018〕95号)。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明确要求长江流域省级人民政府建立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开展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评估,并将结果作为评估长江流域生态系统总体状况的重要依据。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办法(试行)》(农长渔发〔2021〕3号)要求以省级行政区为主体实施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评价,各评价省份建立统一、标准化的方法,反映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实际状况。本标准的主要内容为生态保护修复与评价相关技术标准,是《青海省“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和利用规划》(青政办〔2021〕97号)的内容之一,也是《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征集2023年农牧业地方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青农函〔2022〕219号)要求的2023年青海省农牧业地方标准重点征集领域范围。2023年6月14日,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下达了《关于印发2023年青海省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青市监函〔2023〕144号),批准了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申报的《长江青海段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技术指南基准值》青海省地方标准编制项目立项。(二)起草单位起草单位: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协作单位:青海师范大学,玉树州农牧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三)主要起草人姓名性别职务/职称工作单位任务分工王贺崐元男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准起草李柯懋男高级工程师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标准起草简生龙男高级工程师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标准起草薛长安男高级工程师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标准起草赵凯男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准起草田菲女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准起草刘思嘉男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标准起草郭欣乐女副教授青海师范大学标准起草韩庆祥男技术员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野外调查李英钦男助理工程师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野外调查雷岩男畜牧草原师玉树州农牧综合行政执法监督局野外调查魏金良男助理工程师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野外调查陈静影女助理工程师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野外调查马苗苗女助理工程师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数据分析蔡亮山男技术员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数据分析王明柱女助理工程师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数据分析张秀茜女助理工程师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数据分析多杰男学生青海民族大学数据分析任庆旭男硕士研究生青海师范大学排版校稿武佳琪女硕士研究生青海师范大学排版校稿二、制定本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一)必要性(1)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的迫切需求长江青海段是长江流域的源头区域,拥有极其丰富且独特的水生生物资源。根据现有的研究和调查数据,长江源头及其支流地区分布着多种特有鱼类和重点保护物种,这些生物资源对维持长江上游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然而,近年来,气候变化、人类活动、过度捕捞、水利工程建设等因素对该区域的水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导致水生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退化的风险显著增加。长江青海段不仅是中国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全球范围内重要的水生生物栖息地。随着生态环境压力的增加,许多物种的生存受到威胁,尤其是特有鱼类和重点保护物种的数量逐渐减少。长江源头水域的生态系统对于长江全流域的生态平衡至关重要,保护这一区域的水生生物资源,亟需建立标准化的监测和评价体系,为长江上游的生态修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2)弥补现有标准的空白尽管国家已经实施了长江流域水生生物的保护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和《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办法》,但这些法规和标准在具体实施中缺乏对长江青海段这一特殊区域的专门考虑。长江青海段因其独特的地理和生态特点,需要一个基于该区域特有物种和生态特征的水生生物完整性评价标准。制定这一标准可以有效弥补现有标准在长江源头区域的空白。(3)促进地方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近年来,青海省在水生生物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方面加大了力度,积极响应国家关于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战略部署。然而,长江青海段作为一个独立的生态单元,亟需建立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标准化评价体系。本标准的制定,将为青海省水生生物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推动地方政府更好地履行生态保护责任。(4)保障长江流域生态修复的可持续性国家实施的“十年禁渔”政策和《长江保护法》明确提出了水生生物完整性评价体系的建立要求。本标准的制定,将为评估长江青海段水生生态系统的修复效果提供科学依据,确保禁渔政策的有效实施。同时,评价结果将为长江上游生态修复项目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技术参考,促进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可持续性发展。(5)小结综上所述,制定《长江青海段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技术指南基准值》标准,不仅是保障长江上游生态系统健康和水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也是落实国家生态保护战略、促进地方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二)意义制定《长江青海段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技术指南基准值》标准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意义。首先,该标准为青海省及长江流域的水生生物监测和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准确评估长江青海段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生态问题,从而为生态修复和保护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支撑。其次,标准的实施将提升青海省水生生物保护和水域生态管理的专业化水平,推动建立统一、规范的监测和管理体系,这对于履行地方生态保护责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通过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特有鱼类,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标准的制定将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健康的水生生态系统有助于发展生态旅游和相关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增长,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综上所述,制定本标准不仅是保护长江源头生态环境的必要措施,也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三、主要起草过程(一)总体路线长江青海段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技术指南基准值》地方标准获批后,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编写小组广泛查阅了相关文献和资料,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研、项目实施和草案起草等多项工作环节,并多次征求了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编写工作严格依据《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GB/T1.1-2020)、《地方标准制定规范》(DB63/T1789-2020)等标准化系列文件,同时遵循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技术规范以及行业标准的要求。本着完整性、统一性、科学性和适用性的基本原则,力求确保标准编制的严谨性和实用性。本标准的制定严格按照《地方标准制定工作规范》(DB63/T1789-2020)的要求进行,主要起草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二)成立标准编写小组(2023年7月)标准的起草工作由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青海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牵头,组织成立了项目组,主要成员包括生态学、渔业资源、保护生物学、景观生态学、标准化管理等领域的专家,确保标准制定过程的科学性和专业性。(三)前期调研和资料收集(2023年7月至2024年5月)项目组在起草过程中广泛收集了长江青海段水生生物的监测数据和科研资料,包括《长江青海段水生生物本底调查报告》《长江青海段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水生生物名录》等长期监测数据,同时参考了国家和地方相关的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为标准的制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四)标准草案的编制(2021至2024年暑期)为确保标准的适用性和科学性,项目组多次深入长江源、沱沱河、楚玛尔河等重点水域进行实地调研,采集水生生物样本,调研流域水环境和水生生物保护现状,并分析了该区域特有的生态特征和生物多样性情况。(五)标准草案的编制(2024年5月至2024年6月)根据调研和试验结果,项目组形成了标准初稿,明确了评价指标体系、基准值的设定方法及评价方法等内容,初步构建了适用于长江青海段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的评价框架。标准草案形成后,编写小组召开了多次内部会议,对标准的框架结构、技术要求和适用范围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完善。小组成员根据讨论意见,对标准内容逐条进行了细化和修改,确保标准的条款设置合理、内容表达规范、技术指标科学。经过反复推敲和修订,最终形成了标准的征求意见稿。(六)标准征求意见(2024年6月至2024年8月)在讨论稿形成后,标准编写小组广泛征求了来自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地方渔业管理部门、科研机构等人员和技术专家的意见,开展多次专家咨询。针对各方反馈的意见和建议,编写小组逐条进行了分析与评估,对标准内容进行了多次修改和补充(附件1),以确保标准能够满足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实际需求,并具备良好的操作性和科学性。(七)整理送审(预计2024年10月)在充分采纳各方意见并修改完善后,形成了标准送审稿,并按照规范程序提交相关部门审查。通过技术审查后,标准进入报批程序,最终形成标准发布稿。(八)标准发布和实施(预计2024年末)本标准的制定过程科学、严谨,确保了其技术内容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为青海省长江段水生生物的保护和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根据标准起草工作程序,本标准将提交青海省市场监督管理局进行审查批准,预计2024年末发布和实施。四、制定标准的原则和依据,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一)制定原则规范性原则。本标准严格遵循《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GB/T1.1-2020)、《地方标准制定规范》(DB63/T1789-2020)等标准化文件,依据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范及行业标准的相关要求,确保标准内容、格式、术语及技术描述等方面的规范性。所有规范性引用文件和技术术语都经过严格确认,确保标准符合国家、地方标准的编制要求,并具备可操作性和专业性。科学性原则。本标准以科学性为首要原则,依据多年针对长江青海段水生生物资源的长期监测数据及相关科研成果制定。标准中的各项评价指标、基准值及评价方法都经过了实地调研、科学实验和数据分析的严格验证,确保每一个技术要求都有充足的科学依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与验证,确保该标准在水生生物资源评价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统一性原则。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长江流域整体的生态保护战略,特别是《长江保护法》和《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办法》中的相关规定,确保本标准在与国家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标准衔接时,具有一致的评价体系和框架结构。同时,本标准针对长江青海段的特殊环境和生态特点,提供了专门的技术要求,确保其与全国范围内的评价方法保持统一性。协调性原则。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始终关注其与现行国家法律、法规及其他相关技术标准的协调性。本标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办法》等相关政策法规保持一致,并对青海段这一特定区域提出了个性化的评价方法,确保其与长江流域整体生态保护目标和政策相协调,促进地方标准与国家现行行业技术规范性文件的有效对接。适用性原则。为保证本标准在长江青海段的实际应用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该区域的地理条件、水生生态特点和物种分布等实际情况。通过对评价指标和基准值的合理设计,确保该标准能够灵活适用于不同的水生生物监测和管理情境,并为地方渔业管理、生态监测和科研机构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指南。一致性原则。标准制定中严格遵循一致性原则,在技术指标、术语定义和评价方法上,保持与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的统一。标准中的所有技术参数、基准值设定等,均依据现有的科研数据和国家标准的要求进行确定,确保整个技术体系具有内外一致的评价逻辑和方法框架,避免技术标准之间的冲突和不一致。(二)制定依据本标准制定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以及GB/T20001.5-2017《标准编写规则第5部分规范标准》及DB63/T1789-2020《地方标准制定工作规范》中修订起草与表述规则和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本着科学、实用、先进的原则进行编制。本标准的制定参考以下相关文件:SL653-2013小流域划分及编码规范(三)与现行法律、法规、标准的关系本标准与现行有关法律、法规、标准没有矛盾。五、主要条款的说明(一)整体框架和内容(1)适用范围《长江青海段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技术指南基准值》标准的整体框架按照标准化工作导则的要求进行编写,结构清晰,内容全面,涵盖了水生生物完整性评价所需的核心技术指标和方法,确保评价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本标准的范围明确规定了适用对象和应用领域,主要针对长江青海段的水生生物完整性进行评价,适用于渔政管理、科研监测、生态修复等工作,目的是为青海省长江流域的水生生物完整性评价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2)术语和定义标准明确了核心术语和定义,包括“生物完整性指数”、“基准值”、“种类数”、“优势科”、“营养结构”等关键术语。通过定义这些核心概念,为水生生物完整性评价提供了统一的技术语言,避免了技术理解上的歧义,本标准的术语定义与《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办法(试行)》(农长渔发〔2021〕3号)保持一致。(3)评价水域划分根据长江青海段的生态特点和《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办法(试行)》(农长渔发〔2021〕3号)的技术要求,标准将评价水域划分为“长江源”和“大渡河”两大区域。水域的划分遵循了《小流域划分及编码规范》(SL653-2013)的要求,这样的划分方式能够精准反映不同区域的水生生物特征,便于实施区域性的水生生物完整性评价。(4)评价指标及基准值标准的核心内容是对长江青海段水生生物完整性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及基准值设定。评价指标包括“种类数”、“优势科”、“营养结构”、“重点保护物种”、“特有鱼类”等,基准值的设定是根据该区域水生生物的历史数据和科学监测结果确定,体现了科学性和合理性,同时符合《长江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办法(试行)》(农长渔发〔2021〕3号)的要求:基准值表征评价水体各项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标有历史记录的最佳状态。。基准值的设置为水生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状况提供了评估依据,能够有效衡量水生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完整性。(5)附录附录部分列举了评价指标基准值的统计表和水生生物物种名录。这些附录为实际操作提供了数据参考,确保在实际应用中能够依据科学数据进行水生生物完整性评价。附录表格中所列的具体物种数据为以上各项指标提供了详细的支撑,使得这些评价指标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通过这些指标的量化,标准能够有效评估长江青海段的水生生物完整性,为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持。附录表格的详细指标说明见本文件的下一小结。(二)相关指标的说明(1)基准值的数据来源和验证本标准第5条中的基准值定义为水生生物完整性各项评价指标有历史记录的最佳状态。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动物志-硬骨鱼纲鲤形目》和《青藏高原鱼类》等文献,其中武云飞和吴翠珍于1966至1988年间进行的“珠穆朗玛峰地区综合科学考察”和“青藏高原第一次综合科学考察”提供了关键数据。此外,武云飞和陈瑗在青海玉树和果洛地区进行的鱼类调查(1966-1973年)也为基准值设定提供了重要依据。该时期的长江青海段水域尚未受到人类活动的显著干扰,因此这些数据可以代表该区域水生生物的历史最佳状态。为了确保数据的准确性,2022年1月13日,5位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历史数据进行了评估,将同物异名合并,并剔除了不准确的物种分布记录。2021至2024年暑期,编写小组在本标准适用范围内进行了全面的野外调查,并编制完成了《长江青海段水生生物本底调查报告》。调查结果表明,除川陕哲罗鲑外,基准值中列出的20种物种中,实际采集到了19种,进一步验证了本标准基准值的准确性和科学性。(2)种类数种类数是衡量水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指标,反映了评价水体中土著鱼类的物种数量,代表了鱼类物种的多样性。长江源:基准值为15种,分别是:长丝裂腹鱼、短须裂腹鱼、裸腹叶须鱼、软刺裸裂尻鱼、小头高原鱼、斯氏高原鳅、细尾高原鳅、修长高原鳅、小眼高原鳅、圆腹高原鳅、异尾高原鳅、东方高原鳅、唐古拉高原鳅、黄石爬鮡、中华鮡大渡河:基准值为9种,分别是齐口裂腹鱼、重口裂腹鱼、大渡软刺裸裂尻鱼、麻尔柯河高原鳅、修长高原鳅、小眼高原鳅、东方高原鳅、黄石爬鮡、川陕哲罗鲑。。长江青海段整体:基准值为长江源和大渡河物种的并集,共20种。(3)种类数最高的优势科优势科指标反映了水生生物群落中某科鱼类的种类数占比,体现了物种的群落分布及稳定性。长江源种类数最高科是鳅科,共有8种,分别是:斯氏高原鳅、细尾高原鳅、修长高原鳅、小眼高原鳅、圆腹高原鳅、异尾高原鳅、东方高原鳅、唐古拉高原鳅。最高科基准值=最高科物种数÷鱼类总种类数=8/15。大渡河流域种类数最高科是鳅科,共有4种,分别是:麻尔柯河高原鳅、修长高原鳅、小眼高原鳅、东方高原鳅。最高科基准值=最高科物种数÷鱼类总种类数=4/9。长江青海段种类数最高科是鳅科,物种数为长江源和大渡河物种的并集,9种。最高科基准值=最高科物种数÷鱼类总种类数=9/20。(3)种类数次高的优势科次高优势科同样反映鱼类群落的结构,指群落中种类数第二高的科。长江源种类数次高科是鲤科,共有5种,分别是:长丝裂腹鱼、短须裂腹鱼、裸腹叶须鱼、软刺裸裂尻鱼、小头高原鱼。次高科基准值=次高科种类数÷鱼类总种类数=5/15。大渡河流域种类数次高科所鲤科,共有3种,分别是:齐口裂腹鱼、重口裂腹鱼、大渡软刺裸裂尻鱼。次高科基准值=次高科种类数÷鱼类总种类数=3/9。长江青海段种类数次高科是鲤科,物种数为长江源和大渡河物种的并集,8种。次高科基准值=次高科种类数÷鱼类总种类数=8/20。(4)营养结构营养结构衡量鱼类群落中不同食性鱼类个体数的比例,反映了生态系统食物链的结构。长江源:没有鱼食性鱼类,基准值为0。大渡河:川陕哲罗鲑是唯一的鱼食性鱼类,以历史有记录的标本数计,基准值为0.3%。长江青海段:鱼食性鱼类为川陕哲罗鲑,以历史有记录的标本数计,基准值=0.08%。(5)重点保护物种评价水体中,隶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青海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IUCN物种红色名录》、《中国脊椎动物物种红色名录》的重点保护物种的个体数变化,反映重点保护物种的保护成效。长江源的重点保护物种有:长丝裂腹鱼、裸腹叶须鱼、软刺裸裂尻鱼、小头高原鱼、黄石爬鮡、中华鮡。物种数为6种,基准值=6。大渡河的重点保护物种有:齐口裂腹鱼、重口裂腹鱼、大渡软刺裸裂尻鱼、黄石爬鮡、川陕哲罗鲑。物种数为5种,基准值=5。长江青海段基准值=长江源∪大渡河=10种。(6)特有鱼类特有鱼类定义为仅分布在长江的鱼类种类数,反映长江特有鱼类状态。特有鱼类的种类依据《长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体系(征求意见稿)》(农办长渔函〔2021〕6号)的《附表3长江上游特有鱼类》确定。长江源的特有鱼类是:长丝裂腹鱼、短须裂腹鱼、软刺裸裂尻鱼、唐古拉高原鳅、黄石爬鮡、中华鮡。物种数有6种,基准值=6。大渡河的特有鱼类是:齐口裂腹鱼、大渡软刺裸裂尻鱼、麻尔柯河高原鳅、黄石爬鮡。物种数有4种,基准值=4。长江青海段基准值=长江源∪大渡河=9种。六、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依据和结果该标准在征求意见过程中无重大分歧意见。七、采标情况本标准没有采用相关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八、贯彻实施标准的要求、措施等建议(一)组织实施本标准发布后将由其归口管理单位统一组织规划开展标准实施。(二)技术措施本标准的实施需要依托科学技术手段,包括水生生物多样性监测、数据采集与分析、物种识别等。各实施单位应配备必要的监测设备,如水质分析仪器、鱼类采集设备、数据管理软件等,以确保评价工作顺利开展。同时,组织技术专家开展技术培训,提升基层工作人员在水生生物完整性评价方面的能力。针对水生生物种类的监测和分析,科研机构应提供技术支持,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九、涉及专利的有关说明本标准不涉及专利。十、预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一)经济效益实施《长江青海段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技术指南基准值》标准预计将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通过标准化的水生生物完整性评估和生态监测,有助于有效保护和恢复长江青海段的水生资源,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管理。这将为地方渔业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减少因生态退化造成的经济损失。此外,健康的生态系统将促进生态旅游、科研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增长,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实现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双赢。(二)社会效益实施《长江青海段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技术指南基准值》标准将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通过系统化的水生生物监测和评估,将进一步提升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普及。同时,标准的实施有助于保护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