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种植与保护作业指导书_第1页
林业种植与保护作业指导书_第2页
林业种植与保护作业指导书_第3页
林业种植与保护作业指导书_第4页
林业种植与保护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林业种植与保护作业指导书TOC\o"1-2"\h\u11062第1章林业种植概述 450741.1林业种植的意义与目的 426731.1.1生态意义 4251991.1.2经济目的 4325951.2我国林业种植现状与发展趋势 4288611.2.1现状 4246211.2.2发展趋势 513060第2章林业种植材料选择 5211122.1造林树种的选择 5312042.1.1选择原则 5187432.1.2选择方法 5178392.2种苗质量要求与处理 680352.2.1种子质量要求 6147502.2.2苗木质量要求 6304212.2.3种苗处理 6219272.3苗木检疫与病虫害防治 618562.3.1苗木检疫 651112.3.2病虫害防治 69787第3章林业种植技术与流程 6121353.1造林地的选择与规划 6226403.1.1选择造林地的原则 6169903.1.2造林地的规划 7321023.2整地与土壤改良 7107533.2.1整地 7293203.2.2土壤改良 7142383.3造林方法与密度 7121053.3.1造林方法 7191253.3.2造林密度 7111653.4植株调整与修剪 8163.4.1植株调整 8110473.4.2修剪 818114第4章林木抚育管理 868474.1林木生长监测与评价 8291984.1.1定期对林木进行生长调查,包括树高、胸径、冠幅等生长指标; 8233604.1.2分析评价林木生长状况,针对生长不良的林木采取相应措施; 8223964.1.3建立林木生长数据库,为抚育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8275874.1.4结合林木生长评价结果,调整抚育措施,保证林木健康生长。 8170664.2水分管理 8139994.2.1根据林木种类及生长阶段,合理制定灌溉计划; 852794.2.2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效率; 882624.2.3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土壤湿度; 8211524.2.4建立水分监测系统,实时掌握土壤水分状况,调整灌溉策略。 8108994.3肥料施用与管理 8186594.3.1分析土壤肥力状况,制定合理的肥料施用计划; 9250704.3.2选用适宜的肥料种类,保证肥料利用率; 9183144.3.3施肥方法要科学,避免过量施肥,防止土壤污染; 977894.3.4定期对施肥效果进行评估,调整施肥策略。 9299044.4间伐与修枝 9189314.4.1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制定合理的间伐计划; 9177474.4.2间伐过程中,注意保护优良种源和幼树; 960894.4.3修枝要适时,去除病虫害枝、干枯枝和徒长枝,促进林木健康生长; 9296524.4.4合理利用间伐和修枝剩余物,减少资源浪费。 916862第5章林业病虫害防治 9235345.1林业病虫害种类与发生规律 9166735.1.1病虫害种类 9306115.1.2发生规律 9249775.2防治方法与技术 9320725.2.1农业防治 9225265.2.2生物防治 9198385.2.3化学防治 10282965.2.4物理防治 1039635.3病虫害监测与预警 10180165.3.1监测方法 1088715.3.2预警体系 1024670第6章林业火灾防控 10284846.1林业火灾的类型与危害 10274886.1.1火灾类型 10148036.1.2火灾危害 1037316.2林业火灾的预防措施 11303916.2.1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 11222926.2.2完善森林防火法规制度 11183856.2.3加强火源管理 11275326.2.4提高森林火灾监测预警能力 11236016.2.5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 11321796.3林业火灾的扑救与善后处理 11271476.3.1火灾扑救 11288916.3.2火场善后处理 11321436.3.3恢复与重建 119721第7章林业生态保护与恢复 11274837.1林业生态保护的重要性 1183857.1.1维护生物多样性 12275497.1.2保障生态安全 1258377.1.3促进可持续发展 12192327.2生态恢复技术与措施 12166257.2.1植被恢复技术 12188977.2.2土壤改良技术 12184667.2.3水土保持措施 12149927.2.4生态廊道建设 12129517.2.5生物多样性保护 12220747.3生态保护项目实施与管理 1269397.3.1项目规划与设计 1311047.3.2项目实施与监管 1329697.3.3资金保障与使用 13116997.3.4社会参与与宣传教育 13239227.3.5评估与调整 134674第8章林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13217898.1林业资源分类与评价 1382848.1.1资源分类 1371948.1.2资源评价 1314388.2林业资源合理利用与规划 1449398.2.1合理利用原则 14108278.2.2利用规划 1423398.3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1454448.3.1产业发展方向 14313168.3.2产业结构优化 14257268.3.3技术创新与推广 14309438.3.4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 1498088.3.5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 1429875第9章林业政策与法规 145329.1林业政策概述 15149159.1.1林业政策基本原则 15212319.1.2林业政策主要内容 15242439.2林业法律法规体系 15117099.2.1宪法 15201119.2.2法律 16213629.2.3行政法规 1669619.2.4部门规章 16234089.2.5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16174589.3林业执法与监管 16321619.3.1林业执法 16260199.3.2林业监管 1625180第10章林业种植与保护作业组织与管理 171456710.1林业种植与保护作业组织 172005010.1.1组织架构 17136910.1.2人员配置 172947210.1.3资源整合 171821310.2作业过程管理 171260210.2.1种植作业管理 171792310.2.2保护作业管理 171593410.2.3作业质量管理 172527010.2.4作业进度管理 173149010.3林业种植与保护项目评估与优化 172290010.3.1项目评估 182426910.3.2优化措施 182678910.3.3持续改进 18第1章林业种植概述1.1林业种植的意义与目的林业种植是指通过人工方式在土地上种植树木,以建立和优化森林生态系统的一种生产活动。林业种植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1.1生态意义(1)保持水土:林业种植有助于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维护土壤肥力。(2)调节气候: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有助于减轻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3)净化空气:林业种植可以吸收大气中的有害物质,改善空气质量。(4)保护生物多样性:森林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1.1.2经济目的(1)木材生产:林业种植为我国木材产业提供原材料,满足人们对木材及其制品的需求。(2)促进就业:林业种植及其相关产业为农村地区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3)发展生态旅游:森林景观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吸引游客参观,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1.2我国林业种植现状与发展趋势1.2.1现状我国林业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林业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但是林业种植结构不合理、森林质量不高、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仍然突出。1.2.2发展趋势(1)优化种植结构: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发展适宜的树种,提高林业种植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2)提高森林质量:加强森林抚育和管理,提高森林生长速度和木材质量。(3)科技创新:推广先进适用的林业种植技术,提高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速度。(4)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完善林业政策体系,激发林农种植积极性。(5)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林业生态保护,重点实施退化林修复、湿地保护等工程,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第2章林业种植材料选择2.1造林树种的选择造林树种的选择是决定林业种植成效的关键因素。应根据我国的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地形地貌以及林业种植目的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下为造林树种选择的原则及方法:2.1.1选择原则(1)适地适树:根据种植地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树种。(2)生态适应性:树种应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能适应种植地的生态环境。(3)经济效益:考虑树种的成活率、生长速度、木材价值等因素,保证林业种植的经济效益。(4)生态功能:树种应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等功能。2.1.2选择方法(1)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树种的生长习性、适应性等。(2)咨询当地林业部门或专家,获取树种选择建议。(3)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当地自然条件及已有林分状况,确定适宜的造林树种。2.2种苗质量要求与处理种苗质量是影响造林成效的重要因素。为保证种苗质量,应遵循以下要求:2.2.1种子质量要求(1)种子应来源于品质优良、生长健壮的母树。(2)种子应成熟、饱满、无病虫害。(3)种子含水量应适宜,不宜过高或过低。2.2.2苗木质量要求(1)苗木应生长健壮、形态正常、无病虫害。(2)苗木高度、地径、根系等指标应符合相关规定。(3)苗木应具有足够的抗逆性,适应种植地生态环境。2.2.3种苗处理(1)种子处理:进行消毒、催芽等处理,提高种子发芽率。(2)苗木处理:对苗木进行修剪、分级、假植等,保证造林成活率。2.3苗木检疫与病虫害防治为保证林业种植安全,预防病虫害传播,应加强苗木检疫与病虫害防治工作。2.3.1苗木检疫(1)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检疫法规,对苗木进行检疫。(2)发觉病虫害,及时进行隔离、处理,防止蔓延。2.3.2病虫害防治(1)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方法,综合防治病虫害。(2)加强抚育管理,提高树体抗病虫害能力。(3)定期监测,及时发觉并处理病虫害。第3章林业种植技术与流程3.1造林地的选择与规划3.1.1选择造林地的原则在选择造林地进行林业种植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原则:(1)适宜性原则: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地形等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生长的树种;(2)生态保护原则:选择对生态环境具有保护作用的树种,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性;(3)经济效益原则:结合市场需求,选择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树种;(4)长远规划原则:根据区域发展规划,合理确定造林地的位置、面积和树种。3.1.2造林地的规划(1)明确造林目标:根据造林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需求,确定造林的主要目标,如生态防护、木材生产、景观建设等;(2)树种选择:根据造林目标,选择适宜的树种,并考虑树种的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生长速度等因素;(3)造林模式:根据造林地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造林模式,如纯林、混交林、人工林等;(4)造林布局:合理规划造林地的空间布局,包括林带、林网、林块等。3.2整地与土壤改良3.2.1整地(1)清理造林地进行杂物清理,如灌木、杂草、石块等;(2)翻耕土壤,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保水性;(3)平整土地,为造林提供良好的地形条件。3.2.2土壤改良(1)施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合理施用有机肥、化肥等;(2)土壤调理: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改善土壤结构和性质,提高土壤肥力;(3)病虫害防治:加强土壤病虫害防治,保证造林地的土壤健康。3.3造林方法与密度3.3.1造林方法(1)播种造林:适用于种子发芽率和成活率较高的树种;(2)植苗造林:适用于苗木生长稳定、造林成活率较高的树种;(3)插条造林:适用于枝条生根容易、生长快速的树种;(4)分殖造林:适用于具有较强萌芽能力的树种。3.3.2造林密度根据树种特性、造林目的和立地条件,合理确定造林密度。一般原则是:(1)生态防护林:宜选择中等偏低密度,以保证林分的稳定性和生态效益;(2)用材林:宜选择较高密度,以提高木材产量;(3)经济林:根据经营目标和树种特性,合理确定造林密度。3.4植株调整与修剪3.4.1植株调整(1)修枝:去除病弱枝、交叉枝、内生枝等,保持树冠通风透光;(2)疏株:根据造林密度和林分生长状况,适时进行疏株,调整林分结构;(3)间伐:根据林分生长和经营目标,适时进行间伐,提高林分质量和产量。3.4.2修剪(1)整形修剪:对幼树进行整形修剪,培养合理的树形和树冠结构;(2)疏枝修剪:对成年树进行疏枝修剪,去除过密、病虫害和枯死枝;(3)修枝剪梢:对经济林进行修枝剪梢,提高果品质量和产量。第4章林木抚育管理4.1林木生长监测与评价林木生长监测与评价是保证林业种植质量与效益的重要环节。其主要内容包括:4.1.1定期对林木进行生长调查,包括树高、胸径、冠幅等生长指标;4.1.2分析评价林木生长状况,针对生长不良的林木采取相应措施;4.1.3建立林木生长数据库,为抚育管理提供科学依据;4.1.4结合林木生长评价结果,调整抚育措施,保证林木健康生长。4.2水分管理水分管理对林木生长,主要包括以下内容:4.2.1根据林木种类及生长阶段,合理制定灌溉计划;4.2.2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提高灌溉效率;4.2.3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土壤湿度;4.2.4建立水分监测系统,实时掌握土壤水分状况,调整灌溉策略。4.3肥料施用与管理肥料施用与管理是提高林木生长速度和改善木材质量的关键措施,具体包括:4.3.1分析土壤肥力状况,制定合理的肥料施用计划;4.3.2选用适宜的肥料种类,保证肥料利用率;4.3.3施肥方法要科学,避免过量施肥,防止土壤污染;4.3.4定期对施肥效果进行评估,调整施肥策略。4.4间伐与修枝间伐与修枝是调整林木密度、优化林木生长环境、提高林木质量的重要手段。4.4.1根据林木生长状况,制定合理的间伐计划;4.4.2间伐过程中,注意保护优良种源和幼树;4.4.3修枝要适时,去除病虫害枝、干枯枝和徒长枝,促进林木健康生长;4.4.4合理利用间伐和修枝剩余物,减少资源浪费。第5章林业病虫害防治5.1林业病虫害种类与发生规律5.1.1病虫害种类林业病虫害主要包括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虫害和螨害等。其中,真菌性病害如枯萎病、叶斑病等;细菌性病害如溃疡病、角斑病等;病毒性病害如花叶病、丛枝病等;虫害包括食叶害虫、蛀干害虫、刺吸害虫等;螨害主要有红蜘蛛、锈蜘蛛等。5.1.2发生规律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受气候、立地条件、树种、林分结构等多种因素影响。一般而言,病虫害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易发生;立地条件较差、树种单一、林分结构简单的林地,病虫害发生的风险较高。5.2防治方法与技术5.2.1农业防治(1)选用抗病虫害树种,提高林分的抗性。(2)加强林地管理,保持林内卫生,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条件。(3)调整林分结构,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林分的自我调节能力。5.2.2生物防治(1)利用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等生物控制病虫害。(2)人工释放天敌,如捕食性昆虫、寄生蜂等。(3)采用性信息素诱杀技术,干扰害虫的正常交配。5.2.3化学防治(1)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防治。(2)采取喷雾、喷粉、注射等方法进行防治。(3)注意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避免产生抗药性。5.2.4物理防治(1)采用人工捕杀、诱杀、挖蛹等方法。(2)利用光、电、色等诱杀装置进行诱杀。(3)针对性地剪除病虫害枝条,减少病虫害传播。5.3病虫害监测与预警5.3.1监测方法(1)采用地面调查、遥感监测、无人机等技术进行病虫害监测。(2)定期调查病虫害发生情况,记录害虫种类、数量、危害程度等。(3)建立病虫害监测网络,实现信息共享。5.3.2预警体系(1)建立病虫害预警机制,及时发布病虫害预警信息。(2)分析病虫害发生规律,制定防治预案。(3)加强病虫害防治知识的普及,提高林农的防治意识和技术水平。第6章林业火灾防控6.1林业火灾的类型与危害6.1.1火灾类型林业火灾根据火源可分为自然火灾和人为火灾两大类。自然火灾主要包括雷击火、自燃火等,而人为火灾则主要包括生产生活用火、祭祀用火、吸烟乱扔烟蒂、故意纵火等。6.1.2火灾危害林业火灾对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严重危害。火灾会导致森林植被破坏,土壤流失,水源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同时火灾还会造成空气质量恶化,影响气候调节功能;火灾还可能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6.2林业火灾的预防措施6.2.1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森林防火意识,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森林火灾的危害,积极参与森林防火工作。6.2.2完善森林防火法规制度建立健全森林防火法律法规体系,严格执行森林防火法规,对火灾肇事者依法进行严惩。6.2.3加强火源管理严格执行野外火源管理规定,禁止在森林防火期内违规用火,加大对重点区域的巡查力度,及时发觉并查处火灾隐患。6.2.4提高森林火灾监测预警能力建立完善的森林火灾监测预警体系,充分利用遥感、通信、气象等先进技术,提高火灾监测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6.2.5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完善森林防火道路、隔离带、瞭望塔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森林火灾防控能力。6.3林业火灾的扑救与善后处理6.3.1火灾扑救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业扑火队伍进行扑救。扑救过程中要保证人员安全,采取科学合理的扑救方法,降低火灾损失。6.3.2火场善后处理火灾扑灭后,应做好火场清理、看守工作,防止死灰复燃。同时对火灾原因进行调查,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森林防火工作提供参考。6.3.3恢复与重建对火灾受损的森林资源进行评估,制定恢复重建计划,采取人工造林、封山育林等措施,尽快恢复森林植被,促进生态环境恢复。第7章林业生态保护与恢复7.1林业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林业生态保护是维护我国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减缓自然灾害等多重生态服务功能。加强林业生态保护,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7.1.1维护生物多样性森林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之一,为众多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林业生态保护有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7.1.2保障生态安全林业生态保护有助于减轻水土流失、沙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降低自然灾害风险,保障国家生态安全。7.1.3促进可持续发展林业生态保护有助于实现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持续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生态支撑。7.2生态恢复技术与措施生态恢复是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过程。针对林业生态保护,以下技术和措施具有重要作用。7.2.1植被恢复技术采用播种、植苗、扦插等方法,恢复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7.2.2土壤改良技术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物生长。7.2.3水土保持措施通过修建梯田、水土保持林、排水沟等工程措施,减轻水土流失。7.2.4生态廊道建设建设生态廊道,连接破碎化的生态系统,促进物种迁移和基因交流。7.2.5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珍稀濒危物种和关键生态系统,开展人工繁育和野外放归,提高生物多样性。7.3生态保护项目实施与管理为保障林业生态保护项目的有效实施,需加强项目管理与监督。7.3.1项目规划与设计根据区域生态现状和需求,科学编制生态保护项目规划,明确项目目标、任务、措施等。7.3.2项目实施与监管加强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和监督,保证项目进度、质量和效益。7.3.3资金保障与使用合理筹集和分配项目资金,保证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7.3.4社会参与与宣传教育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生态保护项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7.3.5评估与调整定期对生态保护项目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项目措施,保证项目持续有效推进。第8章林业资源可持续利用8.1林业资源分类与评价8.1.1资源分类林业资源按照其性质和用途可分为以下几类:木材资源、非木质林产品资源、生态资源、景观资源和文化资源。各类资源具有不同的功能、价值和利用方式。8.1.2资源评价林业资源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资源数量评价:对各类林业资源的储量、分布、生长情况进行调查和评估,以了解资源现状。(2)资源质量评价:从木材材质、非木质林产品质量、生态功能、景观价值等方面进行评价。(3)资源利用价值评价:分析林业资源的直接价值、间接价值和潜在价值,为合理利用提供依据。(4)资源可持续性评价:评估林业资源的可再生性、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保证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利用。8.2林业资源合理利用与规划8.2.1合理利用原则林业资源利用应遵循以下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在利用过程中,保证生态功能的充分发挥,维护生态安全。(2)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利用资源,保障资源的可再生性和长期稳定。(3)综合效益原则: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4)分类指导原则:根据不同类型的林业资源,采取相应的利用方式和措施。8.2.2利用规划(1)制定林业资源利用规划,明确利用目标、方向和重点。(2)合理布局林业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效益。(3)实施林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项目,推动产业转型升级。(4)加强林业资源保护,保证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协调发展。8.3林业产业可持续发展8.3.1产业发展方向林业产业应朝着绿色、低碳、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注重产业链的拓展和产业融合。8.3.2产业结构优化优化产业结构,发展木材精深加工、非木质林产品开发、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8.3.3技术创新与推广加强林业科技创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8.3.4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林业产业。8.3.5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加强林业人才培养,推进国际合作,提升林业产业整体竞争力。第9章林业政策与法规9.1林业政策概述林业政策是国家为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业产业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指导原则和措施。本章主要介绍我国林业政策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以及林业政策在林业种植与保护作业中的具体应用。9.1.1林业政策基本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林业政策制定应以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为首要目标,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2)可持续发展原则:林业政策应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3)分类经营原则:根据森林的功能和特点,实行分类经营、分区施策,提高森林资源的管理水平。(4)公众参与原则: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林业建设,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9.1.2林业政策主要内容(1)森林资源保护政策:包括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野生动物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等。(2)森林资源培育政策:包括造林绿化、退耕还林、防沙治沙、湿地保护等。(3)林业产业发展政策:包括木材生产、林下经济、林业科技、林业金融等。(4)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政策:明确林业产权,保障林农权益,激发林业生产积极性。9.2林业法律法规体系林业法律法规体系是我国林业种植与保护作业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等。9.2.1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对林业种植与保护作业具有指导作用。宪法规定了国家保护环境和资源的基本任务,为林业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了依据。9.2.2法律林业法律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等。这些法律为林业种植与保护作业提供了基本法律依据。9.2.3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根据法律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森林防火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9.2.4部门规章部门规章是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