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理解民国时期初建共和制和新中国建立共和制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3.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解读中国共和制的政治制度探索的艰难性与复杂性,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不同历史时期(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性质与特点,培养学生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5.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增强对国家制度建设的认同感,树立制度自信。重点难点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难点:民国时期政治制度探索历程的艰难性与复杂性。知识概览知识概览本课是人教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第3课《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本课通过三个子目(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讲述了中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教学准备教学准备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右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大家思考一下,两者分别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何种制度?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那么,中国建立共和制的历程如何?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讲授新课】共和有两大基本特征:政府机构和最高首脑由选举产生;民众参与国家事务。 ——摘自金观涛《观念史研究》就现代民主政治而言,共和是在自由、平等、民主和法治等现代政治理念基础上的共和,在法治国家就表现为“宪政”,所以也称之为“宪政”共和”。知识点一:民国时期的政治制度[问题情境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是如何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有何制度建设?[新知讲解]1.中华民国初建(1)时间:1912年1月1日。(2)临时大总统:孙中山。(3)国旗:五色旗。(4)纪元:中华民国。(5)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在中国的诞生。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背景: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位置让给袁世凯后,为防止其独裁,颁布了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内容: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规定实行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副署才能生效。(3)意义: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思考:从唯物史观认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革命性、民主性和局限性。(1)革命性与民主性①在政治上,它不仅宣判了清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死刑,而且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废除了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政治体制。②在思想上,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树立帝制非法、民主共和合法的观念。③在经济上,确认资本主义关系为合法,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④在思想文化上,利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集会、结社、言论、出版自由,纷纷组织党团和创办报刊,大量介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⑤在对外关系上,强调中国是一个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启发国民爱国主义的民族感情,防止帝国主义侵略。⑥在国际上,在20世纪初的亚洲各国当中,是一部最民主、最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民权宪章。(2)局限性①《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虽然规定了国民拥有众多平等的权利,但它却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限制袁世凯权力的愿望及目的,但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问题情境2]请同学们结合教材P14—15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党政治状况如何。3.政党政治的尝试[自主学习](1)宋教仁是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认为中国应实行责任内阁制,于是在1912年8月建立了国民党,想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治。国民党在同年的国会大选中获胜,宋教仁为国会中多数党的领袖,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这威胁到了袁世凯的独裁统治。(2)1913年3月,宋教仁准备北上组阁,在上海火车站遭暴徒枪击,伤重逝世。袁世凯听之“愕然”,布置暗杀活动的人“穷究”为国务总理赵秉钧。“宋案”真相公布,全国哗然。(3)曲折发展1913年春宋教仁被刺杀1913年7月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但很快被镇压下去。1913年10月袁世凯强迫国会议员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1913年11月袁世凯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和国会。1914年5月1日废除《临时约法》,公布《中华民国约法》,规定:总统一任十年、连任无限制、下届总统由本届总统推荐。(4)结果:政党政治名存实亡。4.袁世凯的称帝和北洋军阀的分裂(1)概况:1915年,袁世凯称帝,后来在革命党人和各界人士的反对下被迫取消帝制。(2)结果: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内部的派系纷争,很快发展为军阀混战、军阀割据的局面,政治格局混乱不堪。[合作探究1]材料一:不少人把民主的文本或宪法简单地视为一套可拆卸的政治装置。一旦一个国家安上这套装置,该国就变成民主国家或立宪国家了。但实际上,民主的文本或宪法本身不过是几张纸而已。民主的文本或宪法能够生效,能否运转起来,以及能否运转得好,全赖实际的政治过程,全赖主要政治力量的所作所为,全赖政治家的领导力与选择。所以,民主这套政治装置究竟怎样,不仅取决于这套政治装置本身,更取决于安装和操作这套装置的人。——包刚升《政治学通识》材料二:民初的政党政治实践之所以会失败……政党自身的严重畸形化,各党派间无休止的激烈竞争,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基础的薄弱,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以及由于国民民主意识的淡薄与参政能力的低下而造成的民众支持力的不足等。除此之外,资产阶级政治精英对政党理念的主观认识与实践,以及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为代议制民主建立所准备的条件的不足,也是不可忽视的两个因素。 ——摘编自《论民国初年的政党政治》根据材料,概括北洋政府时期资产阶级政党政治不能成功的原因。【提示】(1)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较深,国民民主意识的淡薄;(2)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3)政党成立的条件不成熟以及党派间无休止的激烈竞争;(4)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准备不充分;(5)中国没有形成适合代议制民主的政治环境,缺乏群众基础;(6)封建势力强大,军阀操控政权。革命党自身力量薄弱、袁世凯依靠北洋军武力为后盾,又得到列强和国内其他势力的支持,意图靠武力实现专制统治。[问题情境3]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训政”和“宪政”状况如何。如何评价?[自主学习]5.国民政府的“宪政”独裁(1927—1949)(1)孙中山的理想一系列革命失败后,为了捍卫共和梦想,孙中山组建了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发动国民大革命。《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即孙中山起草的关于建设中国的计划,又称《建国大纲》,全文共25条,1300余字,陈述了孙中山的建国理念和思想,在1924年1月23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审议通过。1928年,国民政府统一全国,国民党成为中国新的统治者,开始实行“训政”。这来源于孙中山的“革命程序论”。“革命程序”论思想是孙中山关于宪政建设路径的美好设想。(2)国民政府“训政”时期(1928—1948)①“训政”时期A.《训政纲领》:1928年国民党通过的《训政纲领》规定:在“训政”时期,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托付给国民政府总揽执行;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则负责指导监督国民政府的重大国务。B.评价:国民党的所谓“训政”,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就是剥夺人民权利的一党专政。②“宪政”时期A.《中华民国宪法》:1946年11月,国民党包办的“国民大会”在南京召开,通过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中华民国宪法》。B.总统府建立:直至1948年,国民党才打出“行宪”的招牌,召开“国民大会”,选举蒋介石、李宗仁为总统、副总统,建立总统府,取代国民政府。C.“宪政”的实质及其结果:国民党以此为其独裁统治披上“宪政”的外衣,但最终阻挡不住崩溃的命运。【问题探究2】《训政纲领》反映出国民党的“训政”实质是什么?【提示】“训政”实质:违背了孙中山“主权在民”的初衷,是剥夺人民权利的国民党一党专政。[知识梳理]角度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政权与制度建设资产阶级共和制度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政党政治发展从“训政”到“宪政”,实行一党专政宪法性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约法》《训政纲领》和《中华民国宪法》政治特征孙中山缔造了民主共和制(三权分立和内阁制)(1)各类政党、社团纷纷建立;(2)各党派展开激烈竞争,开始政党政治的尝试;(3)袁世凯与北洋军阀破坏民主共和,实行独裁统治披着“训政”“宪政”的外衣,实行国民党专制和蒋介石独裁统治知识点二: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问题情境]阅读教材P16—P17,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进行了哪些制度探索?各有什么意义?[自主学习]1.背景(1)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独裁统治的起义和暴动中,革命根据地不断涌现,到1930年夏,全国已经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多个省。(2)在各个革命根据地,各级苏维埃政权也陆续建立起来。2.政权与制度建设(1)1931年11月7日至20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江西瑞金召开。(2)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宪法大纲,通过了土地法、劳动法等法令,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正式成立。宪法大纲规定,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3)大会推选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3.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图片情境][合作探究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特点【提示】(1)最高权力机关:全国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2)颁布法令:《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土地法、劳动法。(3)建立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4)政府主席:毛泽东。(5)政权归属: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群众。(6)政权性质: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国家。(7)成立意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何制度探索。[自主学习]1.背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逐步扩大。初期的根据地有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晋绥等边区,抗战胜利时发展为19个根据地。2.政权与制度建设(1)设立陕甘宁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2)在敌后抗战的严重困难时期,为巩固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通过“三三制”原则,与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在各级政权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其他人员由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组成)。3.意义这些措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问题探究4】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采取了什么措施?原因和意义是什么?【提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图片情境][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有何制度探索。[自主学习]1.背景解放战争的胜利和解放区的日益扩大,在继承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适合新形势下民主制度建设。2.政权与制度建设在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在行政区设置军政委员会或人民政府,作为最高一级的地方政府机关,各自管辖若干省级及以下行政单位。3.意义解放区的民主政权建设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知识梳理]《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制度探索》表格归纳时期制度建设地区意义土地革命苏维埃政权农村革命根据地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开辟人民政权的重要实践,积累了治国安民的宝贵经验抗日战争边区政府、参议会,三三制原则抗日根据地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了政治基础解放战争行政区解放区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人民政权,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定基础【合作探究5】材料一:中国苏维埃政权所建设的是工人和农民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民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只有军阀,官僚,地主,豪绅,资本家,富农,僧侣及一切剥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没有选派代表参加政权和政治上自由的权利的。材料二:本党愿与各党各派及一切群众团体进行选举联盟,并在候选名单中确定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以便各党各派及无党无派人士均能参加边区民意机关之活动与边区行政之管理。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第三条凡居住在边区境内的人民,年满十八岁,不分阶级、党派、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及文化程度的差别,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根据材料并结合课本思考:上述两个材料在政权建设上有何不同?原因何在?【提示】不同:材料一:取消资本家、富农等阶级阶层的参政权利和政治自由,限制民主革命力量的发展,扩大苏维埃政权的对立面。材料二:团结开明地主和民主人士,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原因:(1)革命形势(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不同;(2)指导思想不同:前者政权建设受苏俄革命和政权建设影响较大,后者反映党独立自主地探索政权建设模式。【合作探究6】民主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特点(1)从模仿别的国家到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共和制。辛亥革命后模仿美国建立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政府,但最终失败,后经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政权的尝试,最终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民主专制共和国,(2)中国不是先有共和制然后在此基础上产生现代政党,而是政党先于共和制出现并创造了共和制。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后走向共和是孙中山及其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的创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取得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胜利后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3)民主共和制具有中国基本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是在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在一定思想的指导下缔造起来的,没有采用许多国家实行的“三权分立”体制,而是实行“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的并非多党制或一党制,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知识点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治制度[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如何建立和发展的,有何意义。[自主学习]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1949年,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规定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主要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和主要内容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其核心是保证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这一组织形式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3)建立和发展过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中央到地方正式建立起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规定了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7年以后,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坏;“文革”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是遭受严重破坏和挫折。“文革”结束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步恢复和完善,制度建设取得许多重要进展。(4)意义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的3年多时间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载体。[图片情境][合作探究]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院,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反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引自《中国现代化历程》材料二: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材料一、二各反映了中国政治体制的什么变化?指出变化的历史作用。【提示】《临时约法》的颁布,建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政体。作用:给人民一定的民主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推动政治民主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用:建立起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问题情境]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如何建立和发展的,有何意义。[自主学习]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建立和发展过程①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②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共中央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在根本上解决了民主党派的发展前途问题,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多党合作的基本格局。③改革开放以后,中共中央进一步明确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并提出了一整套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理论与政策。(2)意义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被写入宪法,使得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走上了制度化轨道。[图片情境]辨析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政协制度比较项人民大表大会制度人民政协性质国家权力机关爱国统一战线组织职能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务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监督权运用国家权力实行监督一种民主监督,不具有法律约束力产生与组织方式人大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政协委员由各方协商产生提问:阅读教材P20,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共中央总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哪些特点和优势?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2)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指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4.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体系、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设的有益成果,符合中国国情。【课堂总结】【拓展探究】中国历史上的不同政体【提示】历程:封建君主专制—资产阶级共和制政体(未真正实现)—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认识:政治体制总的发展趋势是由专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民族独立是实行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国情,不能照搬西方模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主政治建立并不断发展完善。【典题练习】1.(2020年江苏卷)1927年11月1日,在时任中共中央农运委员会书记、江苏省委负责人王若飞的组织领导下,宜兴县各路农民队伍举行暴动,宣告成立宜兴县工农兵苏维埃政府。随后,江阴、常熟等地共产党人先后暴动予以响应。这一革命斗争重在()A.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进程B.开辟武装夺取政权道路C.尝试开展中心城市暴动D.探索建立农村革命政权【答案】D【解析】1927年,中共八七会议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随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