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XM067-2021老年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技术规范_第1页
DBXM067-2021老年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技术规范_第2页
DBXM067-2021老年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技术规范_第3页
DBXM067-2021老年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技术规范_第4页
DBXM067-2021老年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技术规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年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技术规范老年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技术规范1范围本《规范》指出了老年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辨证、治疗。本《规范》适用于老年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和防治。本《规范》规定了老年性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诊疗技术的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及禁忌。本《规范》适用于65岁以上、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诊断和防治。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GB/T15657-1995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GB/T20348-2006中医基础理论术语GB/T16751.1-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GB/T16751.2-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症候部分GB/T16751.3-1997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治法部分ZY/T001.1-94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3.1消化不良:为一组临床症状群,其以上腹部疼痛或烧灼感,餐后上腹部饱胀和早饱为主症,还可伴有食欲不振、嗳气、恶心或呕吐等症状。3.2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以上消化不良症状,但临床表现不能完全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来解释。4诊断标准4.1中医诊断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2002年)。(1)主症:以心下(胃脘部)痞塞,胸膈满闷不舒,触之无形,按之柔软,但满不痛(2)次症:食少纳呆、嗳气、反酸、恶心呕吐、口干口苦、胃中嘈杂、善太息、胸闷、身重困倦、大便稀溏或排便不爽、(3)起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在2个月以上。(4)发病常见于误服涌吐、泻下药物,或过用寒凉克伐药物之后。(5)常有外感风寒病史,或有忧思恼怒病史,或有饮酒史,或有暴饮暴食病史,或有进食生冷油腻病史。具备(1)主症、(2)次证中2个或2个以上,结合(3)(4)(5)项即可确诊。老年性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中医痞满范畴,故中医诊断参照痞满的中医诊断进行。4.2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辨证部分》(2008),《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2002年)、世界中医药联合会消化病分会2018年发布《痞满中医临床指南》拟定痞满辨证标准如下:4.2.1实证4.2.1.1饮食停滞证:胸脘满闷,痞塞不舒,按之尤甚,嗳腐吞酸,不思饮食,或恶心欲吐,呕吐物为胃中宿食积滞,大便干稀不调。舌质红,苔厚腻,脉滑或实。4.2.1.2邪热内结证:心下痞满,胸膈满闷,按之濡软不痛,烦躁,口渴欲饮,或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4.2.1.3脾胃湿热证:脘腹痞满,食少纳呆,胃脘灼热,嘈杂不适,口干不欲饮,口苦或口中粘滞,身体困重倦怠,或恶心呕吐,小便黄而短赤,大便粘滞不爽。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4.2.1.4痰湿内阻证:胸脘痞塞,满闷不舒,呕恶,纳呆,痰多或咳出不爽,口淡不渴或泛吐清涎,头重入裹,身重困倦,小便不利。舌质淡,体胖大,苔浊厚腻,脉濡或沉滑。4.2.1.5肝胃不和证:胸脘痞塞,胁腹胀闷不舒,攻窜作痛,痛连两胁,郁郁寡欢或心烦易怒,胸闷,善太息,常因情绪刺激而加重。嗳气,恶心,纳差,大便不爽。舌质红,苔薄白,脉弦。4.2.2虚证4.2.2.1脾胃虚弱证:胸脘痞塞不舒,病情时轻时重,食少,饥不欲食,倦怠乏力,胃脘部喜温喜按,少气懒言,气短,大便稀溏。舌质淡白,苔薄白,脉沉细或虚大无力。4.2.2.2胃阴不足证:胃脘痞闷,胃中灼热嘈杂,呃逆,嗳气,口干咽燥,手足心热,大便干结。舌质红,苔少或光红无苔少津,脉沉细数。4.2.3寒热错杂证:心下痞满,但满,按之不痛,呕恶欲吐,心烦口渴,肠鸣腹胀,下利。舌质淡红,苔白或黄腻,脉沉弦。4.3西医诊断标准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位于上腹部的一个或一组症状,主要包括餐后饱胀和早饱感、上腹部疼痛、上腹部烧灼感等,无生化异常,且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目前该病可分为两种类型,餐后不适综合征及上腹痛综合征。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诊断采用罗马Ⅳ诊断标准:(1)符合以下标准中的一项或多项: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部烧灼感;(2)无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结构性疾病的证据(包括胃镜检查等),必须满足餐后不适或上腹痛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且明确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符合诊断标准。5辨证论治5.1实证5.1.1饮食停滞证治法:消食导滞,和胃降逆。推荐方药:保和丸或枳术丸加减。焦神曲、焦山楂、陈皮、连翘、茯苓、莱菔子、半夏、枳实、白术。5.1.2邪热内结证治法:清热消痞,破结除满。推荐方药:泻心汤加减。大黄、黄芩、黄连。5.1.3脾胃湿热证治法:清热化湿,理气和中。推荐方药:黄连温胆汤、连朴饮或三仁汤加减。黄连、茯苓、半夏、枳实、竹茹、陈皮、厚朴、杏仁、白蔻仁、薏苡仁、通草、竹叶、石菖蒲、栀子、豆豉、滑石、芦根。5.1.4痰湿内阻证治法:化湿祛痰,理气和胃。推荐方药:二陈汤、平胃散加减。半夏、陈皮、茯苓、厚朴、苍术、甘草、生姜。5.1.5肝胃不和证治法:疏肝解郁,和胃降逆。推荐方药:柴胡舒肝散、四逆散、越鞠丸、小柴胡汤加减。柴胡、枳实、白芍、半夏、川芎、陈皮、香附、栀子、神曲、甘草、苍术、生姜。5.2虚证5.2.1脾胃虚弱证治法:益气健脾,温中和胃推荐方药: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加减。党参、炙甘草、白术、当归、陈皮、黄芪、升麻、柴胡、茯苓、枳壳、麦芽、生姜、大枣、砂仁。5.2.2胃阴不足证治法:养阴益胃。推荐方药:益胃汤。沙参、麦冬、生地、玉竹。5.3寒热错杂证治法:辛开苦降,和中消痞。推荐方药: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黄连、黄芩、干姜、党参、大枣、炙甘草。6其他疗法6.1针刺治疗1.辨证论治针灸辨证论治的处方根据采取针灸辨证论治方法干预功能消化不良的临床文献及相关教材整理而来。1)实证(1)饮食停滞证取穴:足三里、中脘、天枢、梁门。针用泻法。(2)邪热内结证取穴:中脘、内关、期门、内庭。针用泻法。(3)脾胃湿热证取穴:足三里、中脘、内关、阴陵泉、内庭。针用泻法。(4)痰湿内阻证取穴:中脘、脾俞、丰隆、阴陵泉。针用泻法。(5)肝胃不和证取穴:足三里、中脘、内关、太冲、肝俞。针用泻法。2)虚证(1)脾胃虚弱证取穴:足三里、中脘、脾俞、气海,加灸神阙。针用补法。(2)胃阴不足证取穴:足三里、脾俞、三阴交、肝俞。针用补法。3)寒热错杂证取穴:足三里、内关、中脘、内庭。针用泻法。2.操作方法嘱患者放松坐下,医生进行常规局部消毒,采用的毫针是0.30x40mm的针灸针针刺。以右手持针,以拇指、食指、中指夹持针柄,状如持毛笔样,将针刺入相应的穴位,并根据虚实证型进行补泻手法。6.2穴位埋线治疗(1)主穴:中脘、天枢、三焦俞、胃俞、足三里、三阴交、脾俞、关元、肝俞、阿是穴等。(2)配穴:脾胃虚弱证加阴陵泉、气海;肝胃不和证加肝俞、期门;痰湿内阻证加丰隆、阴陵泉;脾胃湿热证加丰隆、三焦俞;胃络瘀血证加脾俞、膈俞、血海;胃阴不足证加三阴交。(3)操作:先将埋线部位严格消毒,在埋线穴位处作好标记,然后用2.5%的碘酒消毒,75%的酒精脱碘。在标记处用利多卡因做皮内麻醉。镊取一段约0.8~1cm己消毒好的羊肠线,放置于腰椎穿刺针套管的前端,从针尾插入尖端己磨平的针芯。医者左手拇食指绷紧或捏起进针部位皮肤,右手持针,快速穿入皮肤,腰部及背部穴位在局部下方向上平刺,下肢穴位直刺,刺到所需深度,当出现针感后,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埋植于穴位皮下组织或肌层内,线头不得外露,消毒针孔,外敷无菌敷料,胶布固定24h。(5)疗程: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10次。6.3推拿治疗(1)指压法取穴:足三里、脾俞、胃俞、中脘、内关、章门,双侧同取。配穴:伴恶心者加内关;伴腹胀配天枢、腹结。操作手法:嘱患者取平卧位,完全放松,调整呼吸。用大拇指指腹或肘尖点按穴位,并逐渐加压,以患者能忍受为度,并作均匀回旋揉动,每穴施术3min。(2)按摩法取穴:章门、期门、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若背部在压痛区,以按摩压痛区为主。操作手法:手法采取按揉为主,用大鱼际、掌根或前臂着力于穴位或痛区,以腕关节转动回旋来带动前臂进行操作。开始宜轻揉手法,待患者适应后逐渐加力,频率80~100次/min,每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6.4灸法灸法多用于虚证患者。取穴:足三里、中脘、气海、关元。操作:施灸前在拟灸腧穴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便于艾柱粘附。然后将大小适宜的艾柱置于腧穴上,从上端点燃施灸,当艾柱燃烧剩余1/3左右,患者感到微微灼痛时,用镊子将艾柱夹去,易柱再灸,直至拟灸壮数灸完为止。也可在艾柱与皮肤之间加生姜片以隔姜灸。6.5穴位贴敷药物制备:选用厚朴、柴胡、白芍、香附、陈皮等中药研磨成粉状,以姜汁或黄酒调成丸状。取穴:中脘、内关、肝俞、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局部阿是穴等。操作方法:先对腧穴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操作前先将药丸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操作时将药丸对准穴位进行黏贴。6.6耳穴压豆法:取穴:取肝、脾、胃、肾、贲门、小肠、大肠、腹胀区、交感、神门、消化系统皮质下、身心穴。操作方法:(1)患者取侧卧位或坐位。(2)术者一手持耳轮后上方,另一手持探针由上而下在所选区内找敏感点,常规消毒。(3)用镊子夹取一块耳穴贴贴于所选的穴位上轻轻按压1分钟。(4)一边按压一边询问病人有无酸、胀、痛等“得气”感。(5)教会病人或家属按压的方法,每日按压5次,隔2天更换1次。两耳交替进行治疗。(6)撤贴:用镊子夹下耳穴贴,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损,并及时给予处理。6.7整脊疗法操作方法:(1)松筋理肌:患者俯卧位,术者站于前方,充分暴露脊柱,以右手掌根推双侧膀胱经(先一侧再另一侧)各2-5次,后沿膀胱经循行线反复滚揉,以局部皮肤红热为度。对椎旁出现的压痛点、筋结、条索状物等阳性反应点用肘尖点拨的手法进行松解理筋。(2)关节整复:胸椎掌抵按复位法:患者俯卧于治疗床上,胸前垫枕头使呈舵背状,双手自然放在躯干两侧,背部放松。术者站立于患者一侧,双手叠加,以一手的掌根按于患椎棘突突起处,令受术者深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呼气,在呼气末,术者双手同时向前下方用寸劲按压,会听到一声或几声咔嗒响,说明胸椎关节已被整复。疗程: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注意事项:在进行治疗时手法力度要适当,切忌使用蛮力,以免发生意外。7预防调摄7.1饮食调护: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每日定时、定量进餐,避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