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1页
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2页
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3页
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4页
第9课《鱼我所欲也》课件-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鱼我所欲也孟子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回顾《<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贵不能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文章语言特点: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孟子(约前372—

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张“性善论”。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sànɡ)耳。

读准字音鱼我所欲也读准字音

一箪(dān)食,一豆羹(ɡēnɡ),得之则生,弗(fú)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cù)尔而与之,乞人不屑(xiè)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wèi)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xiànɡ)为(wèi)身死而不受,今为(wèi)宫室之美为(wéi)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读准字音通假字读音①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biàn),同“辨”,辨别。辟(bì),同“避”,躲避。③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dé),同“德”,感恩、感激。④乡为身死而不受:乡(xiàng),同“向”,先前、从前。多音字读音死亦我所恶:恶(wù),讨厌,憎恨。读出节奏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①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②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③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疏通文意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喜爱。动词,同时得到或占有。表并列生命道义,正义的行为。舍弃表并列

鱼,是我喜爱的东西;熊掌,也是我喜爱的东西。(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动词,比做,干苟且偷生讨厌,憎恨祸患,灾难同“避”,躲避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样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件不可以做呢?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假如,假使。那么做,干什么(手段)不用呢?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由于这个原因因此

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表转折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不仅,不只是这种心不丧失

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这颗心(辨别“义”与“不义”,并保持它),人人都有这颗心(孟子认为人生下来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远不丧失它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意思是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不认为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踩踏古代盛食物用的一种容器。用肉(或肉菜相杂)调和五味做的粥状食物。就结构助词,的代词表修饰

优厚的俸禄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优厚的俸禄。钟,古代的一种量器。同“辨”,辨别有什么益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吗?得,同“德”,感恩、感激。与,同“欤(yú)”语气词。表假设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乡,同“向”,先前、从前。停止,放弃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连词,表顺承结构助词,的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接受了;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天性。(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3)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重点句翻译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5)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6)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7)此之谓失其本心。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食物),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这就叫作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比喻论证类比论证论点整体把握鱼

熊掌生

义这个论点是由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引出来的,以“鱼”喻“生”,以“熊掌”喻“义”,点明“义”的价值高于生命,从而得出出“舍生取义”的论点。

2.结合“思考探究”第一题,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提出论点道理论证类比舍鱼取熊掌舍生取义举例论证正面反面正面反面所欲有甚于生者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者患有所不辟对

比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有不用所恶有甚于死何不为有不为一箪食,一豆羹……弗受……乞人不屑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为之…为之…为之对

比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勿失其本心

文章使用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提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

然后使用道理论证的方法,正反对比论证,得出结论:“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最后运用举例论证,正反对比提出文章的倡导:不要丧失自己的羞恶之心。3、第1段结尾的“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是心”和文章最后一句“此之谓失其本心”的“本心”各指什么?怎样理解这两句话?

本心”指的是“人的羞恶之心”,“是心”指的是“这种心”,其义和“本心”相同。

第1段结尾的这句话是说贤者会保持与生俱来的“羞恶之心”,不让它丢失;相反,“失其本心”正是丢失了“羞恶之心”。这种观点正是孟子“性善论”的体现。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主张“性善论”,这一哲学思想是孟子仁政学说的基础。孟子的“四心说”是对性善论的具体阐释,他认为每个人生来就有“四心”——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shuò)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告子上》)补充材料一: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上下交征利”的时代。《孟子》的第一篇《梁惠王上》,就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文中记载:“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认为,一国上下不顾道义地逐利,就会作乱犯上,必然导致国破家亡。因此,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提出的“舍生而取义”的观点,既是对人性的一种期望,也是对仁政的一种期待。补充材料二4、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你能举几个实例吗?

文天祥

南宋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文天祥临死前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言。

文天祥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忠君报国的正气歌,他的这种行为真正体现出了儒家舍生取义的思想。

赏析语言特色,把握论述风格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义,皆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VS

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以“鱼”比喻“生”,以“熊掌”比喻“义”;以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比喻生与义“不可得兼”。这样说理,化抽象为形象,将感性比喻与理性说理融合在极为凝练的语句中,可以在瞬间引主意,令人深思,推论效果立竿见影。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学,不知其善也。

八年级下册《礼记·虽有嘉肴》赏析语言特色,把握论述风格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与之,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也。VS“弗得则死”强调了食物对行道之人及乞人的重要性。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羞辱程度递进,在这样极端的条件下,即使是“行道之人”和处在社会最底层的“乞人”也能保持羞恶之心,不食嗟来之食,进一步论证了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得之弗得呼尔蹴尔行道之人乞人对举,给人一种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感受。赏析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