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_第1页
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_第2页
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_第3页
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_第4页
贵州省遵义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语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遵义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高一语文(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考试开始前,请用黑色签字笔将答题卡上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清楚,并在相应位置粘贴条形码。2.客观题答题时,请用2B铅笔答题,若需改动,请用橡皮轻轻擦拭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主观题答题时,请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答题;在规定区域以外的答题不给分;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政治因素最集中的体现是等级礼制。礼制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礼制绝不只是一种政治制度,“礼”也绝不只是我们平常说的“文明礼貌”,而是贯穿于社会、生活所有领域的一种行为规范。礼制的主旨思想和基本内容就是等级制,通过各种礼仪规范,让人们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等级地位和角色。《礼记·经解》中解释:“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如果人们都能按照礼的规范来行事,整个社会就会秩序井然,不会出乱子。建筑是礼仪制度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建筑中的礼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筑等级制度;二是礼制建筑。建筑等级制度是中国古代建筑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世界各国各民族建筑史上,像中国这样把建筑划分出如此明确、如此详细的等级的只有中国。建筑的等级表现在建筑的各个方面,首先表现在屋顶式样上。中国古代建筑有多种屋顶式样,庑殿顶是最高等级的式样,只有皇家建筑才能用;歇山顶次之,可用于宫殿、寺庙等一般较大规模的建筑;而一般平民百姓的建筑只能用悬山顶、硬山顶。庑殿顶和歇山顶又有重檐和单檐之分,重檐等级高于单檐。一般来说,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几种式样是有等级区别的,而攒尖、卷棚、盔顶、盝顶等其他式样一般不加入等级序列。因为这几种式样都属于艺术性较强的建筑式样,一般较少用于宫殿、寺庙等正规的建筑群,而多用于风景园林之中,用以点缀景观,例如盔顶的岳阳楼、攒尖顶的爱晚亭,这些建筑就无所谓等级差别了。中国古代有很多种建筑类型都是因礼仪制度和礼制文化而产生的,例如象征最高权力的礼制建筑——明堂,祭天地祖宗的祭祀建筑——坛庙、祠堂,宣明伦理政教的教育建筑——学宫、文庙等。这些建筑类型都是中国所特有的,都和儒家礼教直接相关,可以说就是因礼教而产生的,没有礼教就没有这些建筑。(摘编自柳肃《营建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材料二: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宫室建筑的论述俯拾皆是。先贤对于明君的赞美,首先即着眼于他们宫室的简朴;对于昏君的批评也常以其宫室奢华为证。自先秦至明清,情形大多如此。墨子身处春秋战国之交,有感于骄奢淫逸的时政,对节俭一事特别注重。《墨子》“节用”、“节葬”、“非乐”等篇皆对此郑重其意,反复论说,其中以《辞过》篇最为精当。其中倡导圣王建造宫室的原则是:“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墨子深知身为一国之君者如果迷恋宫室之乐,必然导致政府对黎民百姓的横征暴敛。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墨子劝诫君主:如果真心希望天下得到良好的治理,那么宫室之建造,就不能不有所节制。墨子的观点建立在改善君主与民众关系的基础之上,成为“卑宫室”思想最基本的立足点,逐渐得到先秦诸子的共同坚守,并于后世一再阐发。儒家主张“仁政”,对君主的建造行为也很关注。在《论语·泰伯》中,孔子赞美大禹:“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批评臧文仲:“臧文仲居蔡,山节藻税,何如其知也?”臧文仲在春秋时四度执政治理鲁国,时人称誉其智慧,孔子不以为然,指斥臧文仲僭越非礼的各种行为:养着叫蔡的大龟,藏龟的屋子使用山形的斗拱,饰以卷草的短柱。后世常以“山节藻税”一词形容宫室华丽,而据《礼记·明堂位》的规定,这是天子之庙才能采用的装饰。孔子反对居室奢华主要还是站在尊王重礼的立场上,孟子则开始将重点放在君主与民众的关系上。在《孟子·梁惠王下》中,齐宣王与孟子讨论周文王和自己苑囿的大小问题。孟子说,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民犹以为小,是因为“与民同之”;宣王之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民犹以为大。在孟子看来,衡量君主苑囿大小的关键并不在于绝对尺度,而在于是否容许百姓与之共享。这里就体现出儒墨两家的不同观念,儒家体察人情,知道乐不可非,因此顺势引导,希望君主享乐之时能不忘“与民同乐”﹔墨家认为君主享受宫室台榭之乐,必然导致对百姓的横征暴敛,因此主张“非乐”。儒家重在疏导,墨家重在抑制。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卑宫室”的言论成为后世儒生限制帝王大兴土木的主要依据。在《道德经》五千言中,看不到多少直接谈论宫室营造的内容,但其中强调“去甚,去奢,去泰”,反对统治者过度追求个人享受的明确态度却无处不在。其中认为,百姓之所以饥饿,是因为统治者税赋太重;百姓之所以轻死,是因为统治者奉养奢厚。有鉴于此,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田猎与难得之货都应舍弃禁绝。可以看出,道家倡导俭约的思想也是建立在对君主与民众关系的思考上。(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礼制是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它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规范,这种规范直接促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划分。B.墨子看来,君主修建宫室建筑满足基本的使用需求即可,禁止劳民伤财的做法,这是治理好天下的条件之一。C.儒家“卑宫室”的观点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根本原因是儒家的思想优于墨家的思想,由此也可证明疏导优于抑制。D.墨、儒和道家对宫室建筑的态度基本相同,它们的立场都是要在特定社会背景下改善君主和民众的关系。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都采用了引用、举例等多种论证手法相结合的方式,增强了文章说服力。B.材料一中所举几种艺术性较强的建筑式样一般没有等级差别,多起到点缀景观之用。C.材料一中举明堂、坛庙、学宫等例,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特有的建筑类型十分丰富。D.材料二中孔子对臧文仲僭越非礼的行为进行批评,证明了孔子“尊王重礼”的立场。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儒家的观点,假如社会中人人都守礼,言行举止都符合礼的规范,天下将会大治。B.故宫太和殿的屋顶建造式样既可以采用庑殿顶或者歇山顶,也可以选择盔顶或者盝顶。C.齐宣王与孟子讨论周文王和自己苑囿的大小问题,可能是齐宣王对民众的评价心有疑惑。D.三家对宫室营造都有各自的论述,从它们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三家都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4.请分析材料一第四自然段的论证特点。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国传统建筑,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普利希别耶夫军士(俄国)契诃夫“普利希别耶夫军士!您被控在今年九月三日用言语和行动侮辱本县警察席金、乡长阿里亚波夫、乡村警察叶菲莫夫、见证人伊凡诺夫和加甫利洛夫,以及另外六个农民,而且前三个人是在执行公务的时候受到您的侮辱。您承认犯了这些罪吗?”普利希别耶夫是个满脸皱纹的军士,生着一张好像有刺的脸。这时候他垂下两条胳膊,两只手贴着裤缝,用闷声闷气的沙哑嗓音答话,咬清每个字的字音,仿佛在下命令似的:“老爷,调解法官先生!有罪的不是我,而是另外那些人。这件事全是由一具死尸惹出来的。三号那天我跟我妻子正在心平气和、规规矩矩地走路,可是抬头一看,却瞧见河岸上站着一大群各式各样的人,包括本县警察、乡长、乡村警察。我要请问:老百姓有什么充分的权利聚在一起?这是什么缘故?难道法律上写着人可以成群结伙吗?我喊道:‘散开!’我就动手推那些人,叫他们散开,各回各的家,我还吩咐乡村警察揪着他们的脖子把他们赶走。……”“容我插一句嘴,您根本就不是县里的警察,也不是村长,难道驱散人群是您的事?”“他管不着!他管不着!”从审讯室的各个角落里响起人们的说话声。“他闹得人没法活了,老爷!我们受他的气有十五年了!自从他离开军队回家以后,大家就恨不得逃出村子去才好。他骑在大家的脖子上!”“正是这样,老爷!”作证的村长说。“我们整个村子都在抱怨。说什么也没法跟他一块儿生活下去了!他处处都管,嚷啊叫的,吵吵闹闹,老是要人家守规矩。他拧小伙子的耳朵,暗地里监视女人们,生怕出什么事。……前几天他跑遍全村各户人家,吩咐大家不许唱歌,不许点灯。他说,根本就没有一条法律准许唱歌。”“请您等一下,回头您还有机会发言,”调解法官说,“现在先让普利希别耶夫继续讲下去。”“是,先生!”军士声音沙哑地说。“您,老爷,多承指教,说驱散人群不是我的事。……好。……可要是乱了套呢?难道可以容许老百姓胡闹吗?法律上有哪一条写着老百姓可以由着性儿干?我不能容许,先生。要是我不把他们赶走,不管他们,还有谁来管?谁都不懂什么叫做真正的规矩,全村子,老爷,可以说,只有我一个人才懂得该怎么对付那些老百姓,老爷,我什么都懂。我不是庄稼汉,我是军士,是退役的军需中士……所有的规矩我都懂,先生。可是庄稼汉是普通人,什么也不懂,应当听我的话,因为我是为他们好。比方就拿这件事来说吧。……我驱散人群,可是在河边沙地上却躺着一具从水里打捞上来的尸首。我要请问,他有什么理由躺在那儿?难道这合乎规矩?本县的警察是管什么的?我就说:‘你,本县的警察,为什么不报告长官?也许这个淹死的人是投河自尽的,也说不定这是犯刑事罪的杀人案。……’可是县里的警察席金满不在乎,他说:‘这个人是谁,在这儿指指点点的?他是打哪儿来的?’他说,‘难道缺了他,我们就不会办事?’我就说:‘既然你站在那儿,满不在乎,可见你这个傻瓜就是什么也不懂。’我说,‘眼下得赶紧派专人呈报侦讯官先生和法官先生。’我说,‘你首先就得打个报告,送到调解法官先生那儿去。’可是他,县里的警察,一直听着笑。那些庄稼汉也这样。大伙儿都笑,老爷。我心里的火就上来了。我看见如今的人又放肆又犯上,心里就有气,我就抡起胳膊来给了他一下子……不过,当然,不是打得很使劲,而是正正经经而又轻轻地随手给了一下……这一下子就乱打起来了。如果你见了蠢人不打,你的灵魂就背上了罪过。……“容我插一句嘴!出了乱子自有人管。县里的警察、村长、村里的警察就管这种事。……”“县里的警察不能样样事都管到,而且警察又不如我这么明白事理。……”“可是您要明白,这不关您的事!”“什么,先生?这怎么会不关我的事?人家胡闹,却不关我的事!那该怎么样,要我称赞他们还是怎么的?喏,他们对您抱怨,说我不准唱歌。……可是唱歌有什么好处?放着正事不干,他们却唱歌。……还有,他们养成风气,晚上点起灯坐着。应该躺下睡觉才对,可是他们又说又笑。我已经记下来了!”“您记下了什么?”普利希别耶夫从衣袋里取出一张油污的纸片,戴起眼镜,念道:“点了灯闲坐着的农民计有伊凡·普罗霍罗夫、萨瓦·米基佛罗夫、彼得·彼得罗夫。伊格纳特·斯威尔巧克行巫术,他的妻子玛芙拉是巫婆,每到夜间就去挤别人家奶牛的奶。”“够了!”法官说,然后开始审问证人。普利希别耶夫军士把眼镜推到额头上,惊讶地瞧着调解法官,那个法官分明不是站在他这一边。他看了看调解法官,看了看证人,无论如何也不明白何以调解法官那么激动,何以从审讯室的各个角落里时而响起抱怨声,时而响起抑制的笑声。法官的判决他也不理解:坐一个月的牢!他明白过来:这个世界已经变了,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如何也没法活下去了。他脑子里满是阴郁沮丧的思想。然而临到他从审讯室里走出去,看见农民们在那儿互相拥挤和谈话,他却改不了老习惯,用沙哑的气愤声调嚷道:“老百姓,散开!不许成群结伙!回家去!”(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普利希别耶夫瞧见河岸上站着一大群人,于是让众人散开并动手推那些人,因为法律上不允许当地的人们成群结伙。B.与县里的警察相比,普利希别耶夫在维护秩序等方面更加主动积极,他认为自己有管教别人的责任和义务。C.从审讯室里人们多种反应可以看出,普利希别耶夫为人异常蛮横、专制和凶残,人们非常反感他的各种行为。D.普利希别耶夫对法官的判决、审讯室里的抱怨声等非常不理解,从审讯室里走出去看见农民们谈论自己时就更加气愤。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部分运用了动作、语言、外貌等多种描写手法,更加丰富地展现了普利希别耶夫军士的人物形象特点。B.小说中普利希别耶夫的“不管他们,还有谁来管?”“这怎么会不关我的事?”等语言,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C.调解法官打断村长发言这一情节安排,是为了让普利希别耶夫充分陈述理由,表现出调解法官对普利希别耶夫同情。D.小说以普利希别耶夫驱散众人而产生纠纷开始,又以他叫众人“散开”为结尾首尾呼应,构思新颖,结构完整。8.契诃夫的小说重视“讲故事”的艺术,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9.普利希别耶夫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有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二: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十二牧,方三人,出举远方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揖而进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何其所临之民,有饥寒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也?”其君归也,乃召其国大夫告用天子之言。百姓闻之,皆喜曰:“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故牧者,所以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也。是以近者亲之,远者安之。《诗》曰:“柔远能迩,以定我王。”此之谓矣。河间献王曰:“禹称:‘民无食则我不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人,则我不能劝也。’故疏河以导之九岐,凿江通于九派,洒五湖而定东海。民亦劳矣,然而不怨苦者,利归于民也。”(节选自《说苑·君道》)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仰不足A以事父母B俯不足C以畜妻子D乐岁终身E苦F凶年G不免于死亡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事,文中指侍奉,与《鸿门宴》中“吾得兄事之”的“事”意思相同。B.牧,文中指州牧,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思谦冲而自牧”的“牧”意思不同。C.所以,文中指用来,与《师说》中“圣人之所以为圣”中的“所以”意思相同。D.劝,文中是鼓励、勉励的意思,与成语“惩恶劝善”中的“劝”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百姓应该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有坚定的信念,否则就可能不守法纪,胡作非为,最终犯罪。B.孟子认为明君能使百姓养活妻子儿女,赡养父母,好的年成可以吃饱,即便凶年也不会饿死,这样才能驱使百姓向善。C.周公广施恩德,他命人考察远方百姓,关心他们的生活,然后把这些情况汇集起来,在各位国君朝觐之时反馈给他们。D.河间献王认为,成就功业却不利于人民,就不能鼓励他们。他治水时百姓虽然劳累却不叫苦,因为这是利于百姓的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14.请根据材料概括明君的治国之道。(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再至建康(其一)①叶梦得老罢那知力已疲,君恩误遣出车诗②。金汤自巩中原地,熊虎空高大将旗。江海百神朝魏阙,风云千里护彤墀。白头再启征西将,深愧甘棠③咏去思④。【注】①此诗作于靖康之变后,诗人再次担任建康知府,逢金兵作乱,有感而发。②出车诗:出自《小雅·出车》,诗中歌颂了将领南仲的赫赫战功。③甘棠:周文王之子召伯常在棠树下处理政务,深受百姓爱戴。④去思:指百姓对离职官吏的怀念。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与尾联“白头”相互照应,使内容浑然一体,结构更加严谨。B.第三句用“金汤”形容城池险固,借以表明诗人对固守中原的渴望。C.第四句真实地写出了自己举着熊虎大将旗征战,固守城池,收复失地的场景。D.“江海百神”“风云千里”勾勒出宏大壮阔的图景,平添了诗歌的“狂气”。16.如何理解诗人的“深愧”?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洵在《六国论》中用“___________”开门见山地指出了六国灭亡根本原因。而杜牧的《阿房宫赋》直到文章结尾才点明如果“___________”,也不过会重蹈覆辙罢了。(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表达出了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相似的情志。(3)面对制定的学习计划,能保持到底的人很少,这让小刚想起魏征曾言“___________”。(4)小刚认为在与朋友相处时应当表里如一、坦诚相待,这让他想到了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_”。(5)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丰富。在古典诗词中也常出现玉的意象,如“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成功的细节描写让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使读者好像被施了魔法般(①)地被吸引。细节丰富人物的形象。《祝福》重点从脸上、眼睛、头发等细节来体现祥林嫂的不幸,写出祥林嫂从初见的安分守己到悲哀忧伤,再到最后的(②)的变化过程,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对于人们思想的禁锢和对人们心理的摧残。A____________。《红楼梦》里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在王熙凤、金鸳鸯的撺掇下,她充分发挥搞笑才能,引得(③):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他们的姿态、声音、动作、神情各个不同,惟妙惟肖。最重要的是,每个人物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在完全放松状态下,一个个展现出各自的“真我”。细节引发读者的参与感。细节有时可充分调动读者的视、听、味、触等,便将读者带入一种沉浸式“体验”,进而达成共情。《我的阿勒泰》作者李娟笔下的细节便可让读者自然而然地跟随笔端去看、去听、去感觉、去琢磨,如写沙枣:当我独自穿行在沙枣林中,四面八方果实累累,拥挤着,推搡着,欢呼着,如盛装的人民群众夹道欢迎国家元首的到来。我一边安抚民众热情,说:“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一边吃啊吃啊,吃得停都停不下来。吃得扁桃垂体都涩涩的。似乎不如此,便无以回报沙枣们的盛情。总之,B____________。细节写得好,是了不起的才能。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成语。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0.以下三幅图均取材于《红楼梦》,请选择其中一幅图,写出涉及的人物并选择一处你喜欢的细节,说明理由,不超过70字。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2.鲁迅文学奖授奖词曾言李娟作品“充满跳荡的生机”,请就文中加点的部分进行简要分析。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相继兴起,将人类带入了多种传播媒介并存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轻易地获取大量的信息,这是否意味着每个人的收获会越来越多?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遵义市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高一语文(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考试开始前,请用黑色签字笔将答题卡上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清楚,并在相应位置粘贴条形码。2.客观题答题时,请用2B铅笔答题,若需改动,请用橡皮轻轻擦拭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主观题答题时,请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答题;在规定区域以外的答题不给分;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政治因素最集中的体现是等级礼制。礼制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礼制绝不只是一种政治制度,“礼”也绝不只是我们平常说的“文明礼貌”,而是贯穿于社会、生活所有领域的一种行为规范。礼制的主旨思想和基本内容就是等级制,通过各种礼仪规范,让人们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等级地位和角色。《礼记·经解》中解释:“礼之于正国也,犹衡之于轻重也,绳墨之于曲直也,规矩之于方圆也……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如果人们都能按照礼的规范来行事,整个社会就会秩序井然,不会出乱子。建筑是礼仪制度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建筑中的礼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筑等级制度;二是礼制建筑。建筑等级制度是中国古代建筑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世界各国各民族建筑史上,像中国这样把建筑划分出如此明确、如此详细的等级的只有中国。建筑的等级表现在建筑的各个方面,首先表现在屋顶式样上。中国古代建筑有多种屋顶式样,庑殿顶是最高等级的式样,只有皇家建筑才能用;歇山顶次之,可用于宫殿、寺庙等一般较大规模的建筑;而一般平民百姓的建筑只能用悬山顶、硬山顶。庑殿顶和歇山顶又有重檐和单檐之分,重檐等级高于单檐。一般来说,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几种式样是有等级区别的,而攒尖、卷棚、盔顶、盝顶等其他式样一般不加入等级序列。因为这几种式样都属于艺术性较强的建筑式样,一般较少用于宫殿、寺庙等正规的建筑群,而多用于风景园林之中,用以点缀景观,例如盔顶的岳阳楼、攒尖顶的爱晚亭,这些建筑就无所谓等级差别了。中国古代有很多种建筑类型都是因礼仪制度和礼制文化而产生的,例如象征最高权力的礼制建筑——明堂,祭天地祖宗的祭祀建筑——坛庙、祠堂,宣明伦理政教的教育建筑——学宫、文庙等。这些建筑类型都是中国所特有的,都和儒家礼教直接相关,可以说就是因礼教而产生的,没有礼教就没有这些建筑。(摘编自柳肃《营建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材料二: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关于宫室建筑的论述俯拾皆是。先贤对于明君的赞美,首先即着眼于他们宫室的简朴;对于昏君的批评也常以其宫室奢华为证。自先秦至明清,情形大多如此。墨子身处春秋战国之交,有感于骄奢淫逸的时政,对节俭一事特别注重。《墨子》“节用”、“节葬”、“非乐”等篇皆对此郑重其意,反复论说,其中以《辞过》篇最为精当。其中倡导圣王建造宫室的原则是:“室高足以辟润湿,边足以圉风寒,上足以待雪霜雨露,宫墙之高足以别男女之礼,谨此则止。凡费财劳力,不加利者,不为也。”墨子深知身为一国之君者如果迷恋宫室之乐,必然导致政府对黎民百姓的横征暴敛。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墨子劝诫君主:如果真心希望天下得到良好的治理,那么宫室之建造,就不能不有所节制。墨子的观点建立在改善君主与民众关系的基础之上,成为“卑宫室”思想最基本的立足点,逐渐得到先秦诸子的共同坚守,并于后世一再阐发。儒家主张“仁政”,对君主的建造行为也很关注。在《论语·泰伯》中,孔子赞美大禹:“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批评臧文仲:“臧文仲居蔡,山节藻税,何如其知也?”臧文仲在春秋时四度执政治理鲁国,时人称誉其智慧,孔子不以为然,指斥臧文仲僭越非礼的各种行为:养着叫蔡的大龟,藏龟的屋子使用山形的斗拱,饰以卷草的短柱。后世常以“山节藻税”一词形容宫室华丽,而据《礼记·明堂位》的规定,这是天子之庙才能采用的装饰。孔子反对居室奢华主要还是站在尊王重礼的立场上,孟子则开始将重点放在君主与民众的关系上。在《孟子·梁惠王下》中,齐宣王与孟子讨论周文王和自己苑囿的大小问题。孟子说,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民犹以为小,是因为“与民同之”;宣王之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民犹以为大。在孟子看来,衡量君主苑囿大小的关键并不在于绝对尺度,而在于是否容许百姓与之共享。这里就体现出儒墨两家的不同观念,儒家体察人情,知道乐不可非,因此顺势引导,希望君主享乐之时能不忘“与民同乐”﹔墨家认为君主享受宫室台榭之乐,必然导致对百姓的横征暴敛,因此主张“非乐”。儒家重在疏导,墨家重在抑制。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卑宫室”的言论成为后世儒生限制帝王大兴土木的主要依据。在《道德经》五千言中,看不到多少直接谈论宫室营造的内容,但其中强调“去甚,去奢,去泰”,反对统治者过度追求个人享受的明确态度却无处不在。其中认为,百姓之所以饥饿,是因为统治者税赋太重;百姓之所以轻死,是因为统治者奉养奢厚。有鉴于此,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田猎与难得之货都应舍弃禁绝。可以看出,道家倡导俭约的思想也是建立在对君主与民众关系的思考上。(摘编自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礼制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是一种普遍的社会规范,这种规范直接促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划分。B.墨子看来,君主修建宫室建筑满足基本的使用需求即可,禁止劳民伤财的做法,这是治理好天下的条件之一。C.儒家“卑宫室”的观点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根本原因是儒家的思想优于墨家的思想,由此也可证明疏导优于抑制。D.墨、儒和道家对宫室建筑的态度基本相同,它们的立场都是要在特定社会背景下改善君主和民众的关系。2.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则材料都采用了引用、举例等多种论证手法相结合的方式,增强了文章说服力。B.材料一中所举几种艺术性较强的建筑式样一般没有等级差别,多起到点缀景观之用。C.材料一中举明堂、坛庙、学宫等例,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特有的建筑类型十分丰富。D.材料二中孔子对臧文仲僭越非礼的行为进行批评,证明了孔子“尊王重礼”的立场。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儒家的观点,假如社会中人人都守礼,言行举止都符合礼的规范,天下将会大治。B.故宫太和殿的屋顶建造式样既可以采用庑殿顶或者歇山顶,也可以选择盔顶或者盝顶。C.齐宣王与孟子讨论周文王和自己苑囿的大小问题,可能是齐宣王对民众的评价心有疑惑。D.三家对宫室营造都有各自的论述,从它们的论述中可以看出三家都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4.请分析材料一第四自然段的论证特点。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中国传统建筑,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B2.C3.B4.①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首先提出观点: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表现在建筑的各个方面。然后分别从屋顶和屋檐两方面来进行具体论证。②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比如为了论证屋顶式样体现了建筑的等级制度,作者举了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的例子。③论证语言鲜明、严谨。比如用“独特”来论述中国古代建筑的文化现象,用“只有中国”来强调这种独特性,体现了论证语言的鲜明;再比如论述攒尖、卷棚、盔顶、盝顶的屋顶式样在宫殿、寺庙等正规的建筑群的运用情况时用了“一般较少”,体现了论述语言的准确严谨。5.①材料一侧重论述礼仪制度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体现。它主要体现在建筑等级制度和礼制建筑两个方面,文中列举了庑殿顶、歇山顶等屋顶式样和明堂、坛庙等建筑类型进行论证。②材料二侧重论述先秦时期不同的学派关于宫室简朴的不同看法。文中分别论述了墨子、孔孟、老子的不同看法,也指出了墨子、孟子、老子以君主与民众关系为出发点的共同特点。【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这种规范直接促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划分”错误。由相关句子“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政治因素最集中的体现是等级礼制”“建筑是礼仪制度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建筑中的礼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可知,原文只论述了古代建筑的等级划分是礼制的体现,而并没有论述礼制促成了古代建筑的等级划分,选项于文无据。C.“根本原因是儒家的思想优于墨家的思想,由此也可证明疏导优于抑制”错误。由“汉代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卑宫室’的言论成为后世儒生限制帝王大兴土木的主要依据”可知,真正原因是汉代对儒术的尊崇,因此也无法推断出疏导优于抑制,选项曲解文意。D.“它们的立场都是要在特定社会背景下改善君主和民众的关系”错误。由“孔子反对居室奢华主要还是站在尊王重礼的立场上,孟子则开始将重点放在君主与民众的关系上”可知,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是站在“尊王重礼”而非“改善君主和民众的关系”立场上的,选项以偏概全。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是为了说明中国古代特有的建筑类型十分丰富”错误。由“中国古代有很多种建筑类型都是因礼仪制度和礼制文化而产生的”“这些建筑类型都是中国所特有的,都和儒家礼教直接相关,可以说就是因礼教而产生的,没有礼教就没有这些建筑”可知,举这些例子是为了论证古代很多建筑类型因礼教产生。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也可以选择盔顶或者盝顶”错误。由“这几种式样都属于艺术性较强的建筑式样,一般较少用于宫殿、寺庙等正规的建筑群,而多用于风景园林之中”可知,作为正规的建筑,故宫太和殿是不宜选择盔顶或者盝顶的。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论证特点可以从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语言三方面进行分析。①在论证结构上,本段采取了总分的论证结构。首句“建筑等级制度是中国古代建筑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世界各国各民族建筑史上,像中国这样把建筑划分出如此明确、如此详细的等级的只有中国”提出了本段的主要观点,即中国古代建筑有着非常鲜明的等级制度。然后“建筑的等级表现在建筑的各个方面”一句引起了下文的分论部分。由“首先表现在屋顶式样上”可知在分论部分首先论述了屋顶式样上的等级体现,由“庑殿顶和歇山顶又有重檐和单檐之分”可知其次论述了屋檐上的等级体现。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本段的总分结构安排。②在论证方法上,由“庑殿顶是最高等级的式样”“歇山顶次之”“而一般平民百姓的建筑只能用悬山顶、硬山顶”可知,在论述屋顶式样上的等级体现时列举了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的例子;由“庑殿顶和歇山顶又有重檐和单檐之分”可知,在论述屋檐上的等级体现时列举了重檐和单檐的例子。③在论证语言上,首先,由“建筑等级制度是中国古代建筑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像中国这样把建筑划分出如此明确、如此详细的等级的只有中国”可知,“独特”“只有”等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论述语言的鲜明性,非常明确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其次,由“一般来说,庑殿、歇山、悬山、硬山几种式样是有等级区别的”“而攒尖、卷棚、盔顶、盝顶等其他式样一般不加入等级序列”“一般较少用于宫殿、寺庙等正规的建筑群”可知,几个“一般”的使用体现了论述语言的准确、严谨。【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材料一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其中第三段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相关的句子是“建筑是礼仪制度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建筑中的礼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筑等级制度;二是礼制建筑”由此段可知材料一主要论述礼制的体现,并且从“建筑等级制度”和“礼制建筑”两个方面分别论述。②材料二也采用了总分的论证结构,第一段是总论部分,由“先贤对于明君的赞美,首先即着眼于他们宫室的简朴;对于昏君的批评也常以其宫室奢华为证”可知,材料二主要论述先贤对于宫室建筑应该简朴的看法,并且从下文分论部分可以看出主要论述的是先秦的主要学派关于该问题的不同主张。(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普利希别耶夫军士(俄国)契诃夫“普利希别耶夫军士!您被控在今年九月三日用言语和行动侮辱本县警察席金、乡长阿里亚波夫、乡村警察叶菲莫夫、见证人伊凡诺夫和加甫利洛夫,以及另外六个农民,而且前三个人是在执行公务的时候受到您的侮辱。您承认犯了这些罪吗?”普利希别耶夫是个满脸皱纹的军士,生着一张好像有刺的脸。这时候他垂下两条胳膊,两只手贴着裤缝,用闷声闷气的沙哑嗓音答话,咬清每个字的字音,仿佛在下命令似的:“老爷,调解法官先生!有罪的不是我,而是另外那些人。这件事全是由一具死尸惹出来的。三号那天我跟我妻子正在心平气和、规规矩矩地走路,可是抬头一看,却瞧见河岸上站着一大群各式各样的人,包括本县警察、乡长、乡村警察。我要请问:老百姓有什么充分的权利聚在一起?这是什么缘故?难道法律上写着人可以成群结伙吗?我喊道:‘散开!’我就动手推那些人,叫他们散开,各回各的家,我还吩咐乡村警察揪着他们的脖子把他们赶走。……”“容我插一句嘴,您根本就不是县里的警察,也不是村长,难道驱散人群是您的事?”“他管不着!他管不着!”从审讯室的各个角落里响起人们的说话声。“他闹得人没法活了,老爷!我们受他的气有十五年了!自从他离开军队回家以后,大家就恨不得逃出村子去才好。他骑在大家的脖子上!”“正是这样,老爷!”作证的村长说。“我们整个村子都在抱怨。说什么也没法跟他一块儿生活下去了!他处处都管,嚷啊叫的,吵吵闹闹,老是要人家守规矩。他拧小伙子的耳朵,暗地里监视女人们,生怕出什么事。……前几天他跑遍全村各户人家,吩咐大家不许唱歌,不许点灯。他说,根本就没有一条法律准许唱歌。”“请您等一下,回头您还有机会发言,”调解法官说,“现在先让普利希别耶夫继续讲下去。”“是,先生!”军士声音沙哑地说。“您,老爷,多承指教,说驱散人群不是我的事。……好。……可要是乱了套呢?难道可以容许老百姓胡闹吗?法律上有哪一条写着老百姓可以由着性儿干?我不能容许,先生。要是我不把他们赶走,不管他们,还有谁来管?谁都不懂什么叫做真正的规矩,全村子,老爷,可以说,只有我一个人才懂得该怎么对付那些老百姓,老爷,我什么都懂。我不是庄稼汉,我是军士,是退役的军需中士……所有的规矩我都懂,先生。可是庄稼汉是普通人,什么也不懂,应当听我的话,因为我是为他们好。比方就拿这件事来说吧。……我驱散人群,可是在河边沙地上却躺着一具从水里打捞上来的尸首。我要请问,他有什么理由躺在那儿?难道这合乎规矩?本县的警察是管什么的?我就说:‘你,本县的警察,为什么不报告长官?也许这个淹死的人是投河自尽的,也说不定这是犯刑事罪的杀人案。……’可是县里的警察席金满不在乎,他说:‘这个人是谁,在这儿指指点点的?他是打哪儿来的?’他说,‘难道缺了他,我们就不会办事?’我就说:‘既然你站在那儿,满不在乎,可见你这个傻瓜就是什么也不懂。’我说,‘眼下得赶紧派专人呈报侦讯官先生和法官先生。’我说,‘你首先就得打个报告,送到调解法官先生那儿去。’可是他,县里的警察,一直听着笑。那些庄稼汉也这样。大伙儿都笑,老爷。我心里的火就上来了。我看见如今的人又放肆又犯上,心里就有气,我就抡起胳膊来给了他一下子……不过,当然,不是打得很使劲,而是正正经经而又轻轻地随手给了一下……这一下子就乱打起来了。如果你见了蠢人不打,你的灵魂就背上了罪过。……“容我插一句嘴!出了乱子自有人管。县里的警察、村长、村里的警察就管这种事。……”“县里的警察不能样样事都管到,而且警察又不如我这么明白事理。……”“可是您要明白,这不关您的事!”“什么,先生?这怎么会不关我的事?人家胡闹,却不关我的事!那该怎么样,要我称赞他们还是怎么的?喏,他们对您抱怨,说我不准唱歌。……可是唱歌有什么好处?放着正事不干,他们却唱歌。……还有,他们养成风气,晚上点起灯坐着。应该躺下睡觉才对,可是他们又说又笑。我已经记下来了!”“您记下了什么?”普利希别耶夫从衣袋里取出一张油污的纸片,戴起眼镜,念道:“点了灯闲坐着的农民计有伊凡·普罗霍罗夫、萨瓦·米基佛罗夫、彼得·彼得罗夫。伊格纳特·斯威尔巧克行巫术,他的妻子玛芙拉是巫婆,每到夜间就去挤别人家奶牛的奶。”“够了!”法官说,然后开始审问证人。普利希别耶夫军士把眼镜推到额头上,惊讶地瞧着调解法官,那个法官分明不是站在他这一边。他看了看调解法官,看了看证人,无论如何也不明白何以调解法官那么激动,何以从审讯室的各个角落里时而响起抱怨声,时而响起抑制的笑声。法官的判决他也不理解:坐一个月的牢!他明白过来:这个世界已经变了,在这个世界上无论如何也没法活下去了。他脑子里满是阴郁沮丧的思想。然而临到他从审讯室里走出去,看见农民们在那儿互相拥挤和谈话,他却改不了老习惯,用沙哑的气愤声调嚷道:“老百姓,散开!不许成群结伙!回家去!”(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普利希别耶夫瞧见河岸上站着一大群人,于是让众人散开并动手推那些人,因为法律上不允许当地的人们成群结伙。B.与县里的警察相比,普利希别耶夫在维护秩序等方面更加主动积极,他认为自己有管教别人的责任和义务。C.从审讯室里人们的多种反应可以看出,普利希别耶夫为人异常蛮横、专制和凶残,人们非常反感他的各种行为。D.普利希别耶夫对法官的判决、审讯室里的抱怨声等非常不理解,从审讯室里走出去看见农民们谈论自己时就更加气愤。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部分运用了动作、语言、外貌等多种描写手法,更加丰富地展现了普利希别耶夫军士的人物形象特点。B.小说中普利希别耶夫的“不管他们,还有谁来管?”“这怎么会不关我的事?”等语言,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C.调解法官打断村长发言这一情节安排,是为了让普利希别耶夫充分陈述理由,表现出调解法官对普利希别耶夫的同情。D.小说以普利希别耶夫驱散众人而产生纠纷开始,又以他叫众人“散开”为结尾首尾呼应,构思新颖,结构完整。8.契诃夫小说重视“讲故事”的艺术,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9.普利希别耶夫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有相似之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答案】6.B7.C8.①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故事”。作者讲述普利希别耶夫军士的一场法庭审判故事。审判中普利希别耶夫的言行反映出他对个人权力的过度自信。通过客观冷静的叙事视角的运用,引导读者深入理解人物和故事,正是契诃夫小说中“讲故事”艺术的体现。②契诃夫运用高超的叙事技巧“讲故事”。小说通过普利希别耶夫与法官、证人之间对话,巧妙地展示了不同社会角色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剖析了人性中的狭隘和愚昧。③契诃夫运用讽刺和幽默的手法“讲故事”。普利希别耶夫不许人们成群结伙,不许人们唱歌、点灯。为了“怕出什么事”,他拧小伙子的耳朵,他甚至记下了“违法者”的名单向当局报告。契诃夫通过对普利希别耶夫性格的夸张描写,让读者在笑声中认识到普利希别耶夫成了旧社会绝对专制的丑恶面貌的代表,反映了帝俄专制制度下俄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生活的痛苦。9.①思想保守、迂腐,不接受新变化;②为人固执、蛮横,好控制别人,打小报告;③外强中干,色厉内荏;④都是沙皇专制制度的代表。【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因为法律上不允许当地的人们成群结伙”错,普里希别耶夫中士将围观尸体的人群赶散,是因为他认为律书上没有写着老百姓可以成群结伙走动。C.“人们非常反感他的各种行为”错,文中写人们反感普利希别耶夫不给人们点灯、唱歌、聚众结伙等事情,但是从文中看不出并人们非常反感他的各种行为。D.“看见农民们谈论自己时就更加气愤”错,普利希别耶夫从审讯室出去看见农民们谈论自己时又恢复了老习惯,喊叫着让人们散开,不许成群结伙。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C.“表现出调解法官对普利希别耶夫的同情”错,调解法官打断村长发言,让普利希别耶夫充分陈述,并不是出于同情,而是为了让普利希别耶夫自己展示他的性格和思想,从而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个人物,以及他所代表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叙事艺术的能力。(1)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述普利希别耶夫军士的一场法庭审判故事。审判过程中,普利希别耶夫坚持认为自己是在维护秩序和法律,其他人是在胡闹和犯上。他在法庭上说:“所有的规矩我都懂,先生。可是庄稼汉是普通人,什么也不懂,应当听我的话,因为我是为他们好。”这种通过客观冷静的叙事视角的运用,引导读者深入理解人物和故事,正是契诃夫小说中“讲故事”艺术的体现。(2)普利希别耶夫的故事以法庭审判的形式展开,让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成为叙述的主体,从而揭示人物性格特点,展现人物性格和社会矛盾。通过普利希别耶夫与法官、证人之间的对话,契诃夫巧妙地展示了不同社会角色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展示了契诃夫对旧社会不合理现象,剖析了人性中的狭隘和愚昧。这种情节安排是契诃夫讲故事艺术的一部分。(3)契诃夫运用讽刺和幽默的手法“讲故事”。如普利希别耶夫不许人们成群结伙,不许人们唱歌,不许人们点灯。为了“怕出什么事”,他拧小伙子的耳朵,他甚至记下了“违法者”的名单,随身携带方便向当局报告。契诃夫通过对普利希别耶夫性格的夸张描写,让读者在笑声中认识到普利希别耶夫成了旧社会绝对专制的丑恶面貌的代表,反映了帝俄专制制度下俄国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生活的痛苦。【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不同文本中人物形象的比较阅读和归纳概括能力。普里希别叶夫和《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都是沙俄专制制度下的鹰犬、走狗和牺牲品。具体而言:他们严格维护旧有沙俄制度,不敢越雷池一步。无论是别里科夫的帽子、伞、靴子还是本文主人公僵化的立正姿势、沙哑而不友善的声音,都看出他们的思想僵化、保守,不接受新变化。他们都固执、有敏感的神经,都怕任何风吹草动,即怕百姓的聚集,引发集体性的政治暴动。自以为是管控着百姓,动不动就爱打小报告。概而言之:性情上好管闲事,好控制别人,爱打小报告,容不得任何与沙俄专制抵牾的东西。两个人物都是沙皇专制制度的代表,都处处表现自己是沙俄制度的忠实鹰犬,但毕竟职务不高,一个是退伍中士,一个是中学教员,面对民众的质疑、讥笑,表现出的是一种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样子,因为他们深知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小角色。“法律”“规定”“秩序”等词语在普里希别耶夫的说话中频频出现,别里科夫的口头禅是“千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普里希别耶夫不给村里的人点灯、唱歌,而在别里科夫影响下,全城人不敢大声说话、交朋友、周济穷人、吃荤、打牌等。这表明他们都是沙皇专制制度的代表,想尽办法来维护沙俄旧制度、旧秩序。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二:周公践天子之位,布德施惠,远而逾明。十二牧,方三人,出举远方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天子于其君之朝也,揖而进之,曰:“意朕之政教有不得者与?何其所临之民,有饥寒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也?”其君归也,乃召其国大夫告用天子之言。百姓闻之,皆喜曰:“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故牧者,所以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也。是以近者亲之,远者安之。《诗》曰:“柔远能迩,以定我王。”此之谓矣。河间献王曰:“禹称:‘民无食则我不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人,则我不能劝也。’故疏河以导之九岐,凿江通于九派,洒五湖而定东海。民亦劳矣,然而不怨苦者,利归于民也。”(节选自《说苑·君道》)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仰不足A以事父母B俯不足C以畜妻子D乐岁终身E苦F凶年G不免于死亡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事,文中指侍奉,与《鸿门宴》中“吾得兄事之”的“事”意思相同。B.牧,文中指州牧,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思谦冲而自牧”的“牧”意思不同。C.所以,文中指用来,与《师说》中“圣人之所以为圣”中的“所以”意思相同。D.劝,文中是鼓励、勉励的意思,与成语“惩恶劝善”中的“劝”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百姓应该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有坚定的信念,否则就可能不守法纪,胡作非为,最终犯罪。B.孟子认为明君能使百姓养活妻子儿女,赡养父母,好的年成可以吃饱,即便凶年也不会饿死,这样才能驱使百姓向善。C.周公广施恩德,他命人考察远方百姓,关心他们的生活,然后把这些情况汇集起来,在各位国君朝觐之时反馈给他们。D.河间献王认为,成就功业却不利于人民,就不能鼓励他们。他治水时百姓虽然劳累却不叫苦,因为这是利于百姓的事。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2)此诚天子也,何居之深远,而见我之明也?岂可欺哉?14.请根据材料概括明君的治国之道。【答案】10.BDF11.C12.D13.(1)认真从事学校的教育,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负或头顶重物行走了。(2)这果真是天子啊!不然为何远居深宫中,却能明察我们的情况?难道可以欺骗这样的天子吗?14.①先要解决人民的生存问题,再进行礼义教化;②了解社情民意,任用亲近百姓、为百姓办实事的人;③尊重自然规律,因势利导。【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对上不足以赡养父母,对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荒年免不了要饿死。“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是对称结构,所以BD两处断开;“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中间停顿,“乐岁”“凶年”对称,所以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一定要使百姓向上足以赡养(侍奉)父母。/我要像对待兄长一样对待(侍奉)他。B.正确。州牧;/约束。句意:他任命十二州牧。/就想到要谦虚并加强自我约束。C.错误。用来;/……的原因。句意:因此所谓州牧,是用来打开四方之门、明察四方情况、通达四方意见的。/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D.正确。句意:那我不能勉励他们。/惩戒坏人坏事,勉励好人好事。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河间献王认为”错,根据“河间献王曰:禹称:‘民无食则我不能使也,功成而不利于人,则我不能劝也’”,可知这是禹认为的,而不是“河间献王认为”;“他治水时”错,根据“故疏河以导之九岐,凿江通于九派,洒五湖而定东海”,可知是大禹治水,而不是河间献王治水。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谨”,认真、谨慎;“庠序”,学校;“申之以孝悌之义”,介词结构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颁”,通“斑”,斑白,头发花白。(2)“诚”,果真;“深远”,形容词做名词,深宫;“明”,明察。【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材料一“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可知明君治国要先解决人民的生存问题,再进行礼义教化。②由材料二“十二牧,方三人,出举远方之民。有饥寒而不得衣食者,有狱讼而失职者,有贤才而不举者,以入告乎天子”“故牧者,所以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也。是以近者亲之,远者安之”,可知明君治国要了解社情民意,任用亲近百姓、为百姓办实事的人。③由材料二“故疏河以导之九岐,凿江通于九派,洒五湖而定东海。民亦劳矣,然而不怨苦者,利归于民也”,可知明君治国要尊重自然规律,因势利导。参考译文材料一: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活的固定财产却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只有有道德操守的读书人才能做到。至于普通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就会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等到犯了罪,然后接着就加以处罚,这样做是陷害百姓。哪有仁爱的人在位,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因此圣明的国君规定民众的产业,一定要使百姓向上足以赡养父母,向下足以养活妻子孩子,丰年能够温饱,荒年也不至于饿死;然后驱使他们向善,所以老百姓很容易地跟着国君走。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对上不足以赡养父母,对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丰年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荒年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是使自己摆脱死亡还不足以做到,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错过(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耽误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认真从事学校的教育,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负或头顶重物行走了。老年人能穿丝帛、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没有的事情。材料二:周公旦登上天子的位置后,颁布德政,施行恩惠,边远的地方更加昌明。他任命十二州牧,(分为四方)每方委派三人,外出考察远方的百姓。如有挨饿受冻而得不到衣食的人,有因打官司而失去常业的人,有贤才而不被举荐的人,将这些情况入朝向天子禀告。天子在那些诸侯国君朝觐时,拱手行礼并使他们上前,说:“料想我的政令教化有不得当的地方吧?为什么你们治理下的百姓,有挨饿受冻而得不到衣食的,有因打官司而失去常业的,有贤才而不被举荐的呢?”那些诸侯国君回去后,便召集本国的大夫并把天子的话告诉他们。百姓听说这件事后,都高兴地说:“这果真是天子啊!不然为何远居深宫中,却能明察我们的情况?难道可以欺骗这样的天子吗?”因此所谓州牧,是用来打开四方之门、明察四方情况、通达四方意见的。这样就能够使邻近的百姓亲附,边远的百姓安乐。《诗经》说:“安抚边远的人,亲善身边的人,如此我王才能心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河间献王说:“大禹曾说:‘百姓没有吃的,我就不能驱使他们,功业成就而对百姓不利,那我不能勉励他们。’所以他破岐山九处而疏通黄河,开凿三峡使长江与众多的支流沟通,疏导五湖之水使之东注于海。百姓也确实劳累,但是却不叫苦,原因就在于利益都归属百姓。”(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再至建康(其一)①叶梦得老罢那知力已疲,君恩误遣出车诗②。金汤自巩中原地,熊虎空高大将旗。江海百神朝魏阙,风云千里护彤墀。白头再启征西将,深愧甘棠③咏去思④。【注】①此诗作于靖康之变后,诗人再次担任建康知府,逢金兵作乱,有感而发。②出车诗:出自《小雅·出车》,诗中歌颂了将领南仲的赫赫战功。③甘棠:周文王之子召伯常在棠树下处理政务,深受百姓爱戴。④去思:指百姓对离职官吏的怀念。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老”与尾联“白头”相互照应,使内容浑然一体,结构更加严谨。B.第三句用“金汤”形容城池险固,借以表明诗人对固守中原的渴望。C.第四句真实地写出了自己举着熊虎大将旗征战,固守城池,收复失地的场景。D.“江海百神”“风云千里”勾勒出宏大壮阔的图景,平添了诗歌的“狂气”。16.如何理解诗人的“深愧”?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C16.“深愧”源自于对自身能力的自省,对未能实现国家与个人抱负的痛惜,以及对无法完全满足民众期待的自责。【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第四句真实地写出了自己……”错误,第四句“熊虎空高大将旗”并非真实描写诗人自己举着熊虎大将旗征战的场景,而是借熊虎大将旗的意象,反衬出现实中将领虽有雄心壮志却未能实现,空有旗号高扬而无实际成效的无奈与遗憾,并非指诗人自己的实际行动。这句更多地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和对无力改变现状的自责。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诗歌情感的能力。①个人能力与责任的矛盾:“老罢那知力已疲,君恩误遣出车诗。”诗人自谦年老体衰,本已感到力不从心,却因君主的信任与派遣,不得不承担起保卫国家的重任。他自知体力与精力已不如从前,却仍需响应君命,这份责任感与自我认知的差距让他深感内疚与不安。②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金汤自巩中原地,熊虎空高大将旗。”这里诗人用“金汤”形容城池的坚固,以“熊虎”比喻勇猛的将领,但紧接的“空高”二字则透露出一种无奈,即虽然有坚不可摧的防御和勇猛的将领,却未能有效抵御外敌,收复失地,这种壮志未酬的现实与恢复中原的理想形成了鲜明对比,让他深感愧疚。③无法完全满足民众期待的自责:“白头再启征西将,深愧甘棠咏去思。”诗人自比为重新披挂上阵的老将,但他深知自己无法像年轻时那样英勇作战,也无法像历史上的召伯那样深受百姓爱戴并在离职后被深切怀念。他觉得自己在重大的历史时刻,未能做出足以匹配百姓期待的贡献,因此对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人民而深感愧怍。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洵在《六国论》中用“___________”开门见山地指出了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而杜牧的《阿房宫赋》直到文章结尾才点明如果“___________”,也不过会重蹈覆辙罢了。(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表达出了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相似的情志。(3)面对制定的学习计划,能保持到底的人很少,这让小刚想起魏征曾言“___________”。(4)小刚认为在与朋友相处时应当表里如一、坦诚相待,这让他想到了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___________”。(5)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丰富。在古典诗词中也常出现玉的意象,如“___________”。【答案】①.弊在赂秦②.使六国各爱其人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④.能克终者盖寡⑤.表里俱澄澈⑥.蓝田日暖玉生烟(昆山玉碎凤凰叫/一片冰心在玉壶)【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背诵和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易错字:弊、赂、摧、寡、澄、凤、壶。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成功的细节描写让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使读者好像被施了魔法般(①)地被吸引。细节丰富人物的形象。《祝福》重点从脸上、眼睛、头发等细节来体现祥林嫂的不幸,写出祥林嫂从初见的安分守己到悲哀忧伤,再到最后的(②)的变化过程,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对于人们思想的禁锢和对人们心理的摧残。A____________。《红楼梦》里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在王熙凤、金鸳鸯的撺掇下,她充分发挥搞笑才能,引得(③):史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林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他们的姿态、声音、动作、神情各个不同,惟妙惟肖。最重要的是,每个人物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在完全放松状态下,一个个展现出各自的“真我”。细节引发读者的参与感。细节有时可充分调动读者的视、听、味、触等,便将读者带入一种沉浸式“体验”,进而达成共情。《我的阿勒泰》作者李娟笔下的细节便可让读者自然而然地跟随笔端去看、去听、去感觉、去琢磨,如写沙枣:当我独自穿行在沙枣林中,四面八方果实累累,拥挤着,推搡着,欢呼着,如盛装的人民群众夹道欢迎国家元首的到来。我一边安抚民众热情,说:“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一边吃啊吃啊,吃得停都停不下来。吃得扁桃垂体都涩涩的。似乎不如此,便无以回报沙枣们的盛情。总之,B____________。细节写得好,是了不起的才能。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成语。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0.以下三幅图均取材于《红楼梦》,请选择其中一幅图,写出涉及的人物并选择一处你喜欢的细节,说明理由,不超过70字。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2.鲁迅文学奖授奖词曾言李娟作品“充满跳荡的生机”,请就文中加点的部分进行简要分析。【答案】18.①不由自主②心如死灰③哄堂大笑19.A.细节表现人物的个性B.文学作品离不开细节20.①黛玉葬花:画面中,林黛玉手撒花瓣,轻垂眼帘,身旁是散落的花瓣,她正将凋零的花朵埋入土中,神情哀婉。这一细节触动人心,体现了黛玉对美好事物易逝的感伤,以及她内心世界的细腻与柔弱,让人感受到《红楼梦》中诗意与悲剧美的结合。②宝钗扑蝶:宝钗轻盈提袖,姿态优雅地扑向彩蝶,脸上挂着温婉的笑容,四周花团锦簇。这一细节定格了宝钗与自然和谐共融的美好瞬间,反映了她性情中的娴雅与对生活之美的热爱,让人心生向往。③林黛玉进贾府:贾母满眼泪光,紧紧搂着黛玉,呼其为“心肝儿肉”,情感真挚。这一细节深情饱满,展现了贾母对外孙女的疼爱与思念,同时也为黛玉在贾府中的生活铺垫了第一层亲情的温暖,令人动容。21.细节有时可充分调动读者的视、听、味、触觉等感官,从而将读者带入一种沉浸式“体验”,进而达成共情。22.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力和情感,使得果实不仅仅是静态的存在,而是拥有了人群般的活力与热情。通过“拥挤着,推搡着,欢呼着”的动态描绘,自然界被描绘成了一场盛大的庆典,每颗果实都像是热情的民众,展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烈庆祝和对生命力的颂扬。【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①处表达的是读者被成功的细节描写吸引,“被施了魔法般”表示程度效果,读者完全被吸引,不知不觉地就陶醉于细节描写之中,应该用“不由自主”。不由自主: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了自己。②处体现祥林嫂心死神伤、对生活彻底失去希望的境况,应填“心如死灰”。心如死灰:原指心境淡漠,毫无情感;现也形容意志消沉,态度冷漠到极点。③结合下文不同人物的“笑”,此处表达的意思是:满屋子人都笑了。此处应填写“哄堂大笑”。哄堂大笑:形容全屋子的人同时大笑。【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A:结合“细节丰富人物的形象”“细节引发读者的参与感”可知,本处为分论点,强调细节的作用,“细节”为关键词;再结合“每个人物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在完全放松状态下,一个个展现出各自的‘真我’”可知,此处应填写“细节表现人物的个性”。B:整体阅读可知,本段关键词为“细节描写”,文段按总分总的思路展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本处为总结部分,应强调细节描写的重要性,结合“细节写得好,是了不起的才能”分析,应填写“文学作品离不开细节”。【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作品情节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①黛玉葬花:春末夏初之际,贾府大观园内,桃花、杏花等纷纷凋谢。林黛玉晨起闲步,见到满地落花,心中不禁生出无限感慨。想到自己身世飘零,如同这落花一般,不禁悲从中来,泪光点点。黛玉回到自己的潇湘馆,取了花帚、花囊等物,又特制了一个花冢,准备妥当后,开始将花囊中的花瓣倒入花冢,在葬花过程中,黛玉吟出了著名的《葬花吟》,诗中“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等句,黛玉神情哀婉,她孤独的身影在花丛中显得格外柔弱而哀愁,整个画面充满了浓厚的诗意与哀伤面对春末花落,她不只看到自然界的变化,更联想到自身命运的无常,感伤于美好事物的易逝,将个人情感寄托于落花之上。②宝钗扑蝶:宝钗身着华丽的古代服饰,手持扇子或罗帕,轻盈地追逐蝴蝶,其动作优雅,表情愉悦,眼神中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好奇。绽放的花朵、摇曳的柳枝、清澈的池塘等,这些元素共同构建出一个充满生机与诗意的园林环境,烘托出扑蝶的欢快气氛。扑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游戏场景,它还象征着宝钗内心的纯净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也映射出《红楼梦》中人物命运的曲折与对自由向往的主题。③林黛玉进贾府:贾母见到黛玉后满眼泪光、紧紧搂着她的细节,深刻展现了贾母对孙女的疼爱以及家族内部复杂的情感纠葛。贾母的泪水首先是对已故女儿贾敏的怀念与悲痛的流露。贾母通过搂抱黛玉,仿佛是在拥抱自己逝去的女儿,黛玉成了贾母寄托哀思和亲情的对象。这种情感的传递,使得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