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诊断与治疗设备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医疗诊断与治疗设备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医疗诊断与治疗设备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医疗诊断与治疗设备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医疗诊断与治疗设备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疗诊断与治疗设备作业指导书TOC\o"1-2"\h\u4405第1章医疗诊断设备概述 4275421.1医疗诊断设备分类与原理 4294001.1.1影像诊断设备 4295161.1.2检验诊断设备 4253351.1.3功能诊断设备 4260721.1.4介入诊断设备 4145251.2医疗诊断设备的应用领域 5312051.2.1器官和组织的形态学检查 5254951.2.2生理和生化指标的检测 5202081.2.3功能评估 5173541.2.4介入性诊断和治疗 5286671.3医疗诊断设备的安全与质量控制 5319581.3.1设备安全 5196931.3.2质量控制 5143111.3.3规范操作 5265431.3.4患者防护 516099第2章医疗诊断设备操作流程 670582.1设备开机及自检 6237672.1.1保证设备周围环境满足工作要求,避免潮湿、高温等不良因素。 6226552.1.2打开设备主电源开关,设备将自动进行自检。自检过程中,请勿操作设备。 658382.1.3自检完成后,设备将显示自检结果。如自检通过,可进行下一步操作;如自检未通过,请及时联系维修人员进行维修。 6145882.2患者信息录入与检查准备 6103252.2.1登录设备操作系统,输入操作员信息。 6207512.2.2录入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等。 6187512.2.3根据检查项目,选择相应的检查部位和检查方法。 6177972.2.4向患者解释检查过程,取得患者配合。 6118752.2.5患者进入检查室,按照要求摆放体位。 6302492.3检查过程及图像采集 613842.3.1按照设备操作手册,调整设备参数,保证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668892.3.2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屏气等动作,以便获取清晰的图像。 6276152.3.3开始图像采集,实时观察图像质量,保证图像满足诊断要求。 6294422.3.4如需调整患者体位或设备参数,请及时进行,以保证图像质量。 692722.4检查结果输出与存储 6242312.4.1检查结束后,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初步分析,保证图像无误。 680232.4.2将检查结果输出至打印机,打印检查报告。 6160632.4.3将检查图像和报告存储至设备内置硬盘或外部存储设备,以便后续查阅。 6265772.4.4退出操作系统,关闭设备电源,整理检查现场。 65034第3章医疗诊断设备维护与保养 692463.1设备日常清洁与保养 6233513.1.1日常清洁 6202853.1.2日常保养 7284573.2设备故障排查与处理 79273.2.1故障排查 7289233.2.2故障处理 7210843.3设备定期检查与维修 7299003.3.1定期检查 7125303.3.2定期维修 727796第4章X射线诊断设备 766894.1X射线设备原理与结构 776964.1.1原理概述 888774.1.2设备结构 82674.2X射线检查操作流程 823024.2.1检查前准备 843324.2.2检查步骤 8161254.2.3检查后处理 8132314.3X射线设备的安全防护 8101414.3.1射线防护 8106774.3.2设备安全 9199574.3.3患者安全 921778第5章核磁共振成像设备 9188975.1核磁共振成像原理与设备结构 9236155.1.1核磁共振成像原理 9261495.1.2核磁共振设备结构 929015.2核磁共振成像操作流程 9327165.2.1患者准备 9123575.2.2扫描参数设置 1019035.2.3扫描过程 10209015.2.4图像处理与分析 10101305.3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10238185.3.1中枢神经系统 10225505.3.2脊柱和关节 1043585.3.3肿瘤诊断 10129745.3.4心血管系统 10184975.3.5其他 1014360第6章超声诊断设备 11139036.1超声诊断原理与设备类型 11297316.1.1超声诊断原理 11276906.1.2超声设备类型 1178706.2超声检查操作流程 11269986.2.1检查前准备 1127256.2.2检查步骤 11268796.2.3检查后处理 12303216.3超声设备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 12189586.3.1妇科和产科 12151136.3.2普通外科 12178066.3.3心脏病学 12273436.3.4泌尿外科 12217746.3.5骨科 12202196.3.6其他 128999第7章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 12238067.1影像处理技术与方法 12224847.1.1数字图像处理基础 12194397.1.2医学影像重建技术 12268087.1.3影像融合技术 13292487.2影像分析与诊断 1352267.2.1影像分割 1357227.2.2特征提取与选择 13105517.2.3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 13288727.3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 13314957.3.1影像存储 13217937.3.2影像传输 13187527.3.3影像管理信息系统 1324269第8章治疗设备概述 1373858.1治疗设备的分类与原理 13105778.1.1物理治疗设备 14102408.1.2药物治疗设备 1461088.1.3手术治疗设备 14153618.2治疗设备的应用领域 1436028.2.1内科治疗 14203058.2.2外科治疗 14195708.2.3康复治疗 1473928.2.4预防保健 15299108.3治疗设备的安全与质量控制 15284548.3.1安全管理 1581388.3.2质量控制 1531889第9章常见治疗设备操作流程 15291429.1放射治疗设备操作流程 15102829.1.1准备工作 15225169.1.2操作步骤 15206629.1.3注意事项 1632639.2体外碎石设备操作流程 16270449.2.1准备工作 16215439.2.2操作步骤 16134329.2.3注意事项 1624729.3高频电刀操作流程 16262709.3.1准备工作 16157049.3.2操作步骤 1699299.3.3注意事项 1715944第10章治疗设备的维护与保养 172618210.1治疗设备日常维护与保养 17948310.1.1日常清洁 173223610.1.2功能检查 171827810.1.3润滑保养 172958810.2治疗设备故障排查与处理 17164210.2.1故障诊断 171336810.2.2故障排除 171294410.2.3故障记录 171233310.3治疗设备定期检查与维修 172395610.3.1定期检查 172920910.3.2预防性维修 182868810.4治疗设备的安全管理规范 182010410.4.1使用规范 181874310.4.2安全防护 183106310.4.3应急处理 18第1章医疗诊断设备概述1.1医疗诊断设备分类与原理医疗诊断设备是现代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根据诊断目的、应用的技术和原理,可分为以下几类:1.1.1影像诊断设备影像诊断设备主要包括X射线机、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其原理是利用射线、磁场或声波等物理信号,通过人体组织,获取体内结构信息。1.1.2检验诊断设备检验诊断设备主要包括血液分析仪、生化分析仪、免疫分析仪等。其原理是对生物体液体、细胞等样本进行化学或生物学分析,获取相关生理、生化指标,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1.1.3功能诊断设备功能诊断设备主要包括心电图机、脑电图机、肺功能测试仪等。其原理是通过检测生物电、生理功能等信号,评估器官功能状态,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1.1.4介入诊断设备介入诊断设备主要包括内窥镜、超声引导穿刺设备等。其原理是通过直接或间接进入人体内部,获取病变组织或器官的详细信息。1.2医疗诊断设备的应用领域医疗诊断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等领域。其主要应用包括:1.2.1器官和组织的形态学检查通过影像诊断设备,可以直观地观察到人体内部器官和组织的形态结构,为疾病诊断提供直观依据。1.2.2生理和生化指标的检测通过检验诊断设备,可以获取人体生理和生化指标,评估健康状况,发觉潜在疾病。1.2.3功能评估通过功能诊断设备,可以评估各器官的功能状态,为疾病诊断和疗效评价提供依据。1.2.4介入性诊断和治疗通过介入诊断设备,可以在直视或引导下进行病变组织的活检、治疗等操作。1.3医疗诊断设备的安全与质量控制医疗诊断设备的安全与质量控制是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3.1设备安全保证医疗诊断设备在设计、制造、使用过程中,符合相关安全标准,防止患者和操作者受到伤害。1.3.2质量控制通过定期检测、校准、维护医疗诊断设备,保证其功能稳定,图像清晰,结果准确。1.3.3规范操作加强操作人员培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设备使用,降低操作风险。1.3.4患者防护合理使用医疗诊断设备,降低患者辐射剂量,减少不良反应。通过以上措施,保证医疗诊断设备在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第2章医疗诊断设备操作流程2.1设备开机及自检2.1.1保证设备周围环境满足工作要求,避免潮湿、高温等不良因素。2.1.2打开设备主电源开关,设备将自动进行自检。自检过程中,请勿操作设备。2.1.3自检完成后,设备将显示自检结果。如自检通过,可进行下一步操作;如自检未通过,请及时联系维修人员进行维修。2.2患者信息录入与检查准备2.2.1登录设备操作系统,输入操作员信息。2.2.2录入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等。2.2.3根据检查项目,选择相应的检查部位和检查方法。2.2.4向患者解释检查过程,取得患者配合。2.2.5患者进入检查室,按照要求摆放体位。2.3检查过程及图像采集2.3.1按照设备操作手册,调整设备参数,保证设备处于最佳工作状态。2.3.2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屏气等动作,以便获取清晰的图像。2.3.3开始图像采集,实时观察图像质量,保证图像满足诊断要求。2.3.4如需调整患者体位或设备参数,请及时进行,以保证图像质量。2.4检查结果输出与存储2.4.1检查结束后,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初步分析,保证图像无误。2.4.2将检查结果输出至打印机,打印检查报告。2.4.3将检查图像和报告存储至设备内置硬盘或外部存储设备,以便后续查阅。2.4.4退出操作系统,关闭设备电源,整理检查现场。第3章医疗诊断设备维护与保养3.1设备日常清洁与保养3.1.1日常清洁(1)每天使用后,应对设备表面进行清洁,去除灰尘、污渍等。(2)清洁设备时,应使用干净、柔软的布料,避免使用有刺激性或有腐蚀性的清洁剂。(3)清洁过程中,注意不要让液体渗入设备内部,防止设备受损。3.1.2日常保养(1)定期检查设备电源线、插头、插座等,保证连接良好,无破损。(2)检查设备各部件螺丝、紧固件是否牢固,防止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松动。(3)保持设备周围环境整洁,避免灰尘、潮湿等影响设备功能。3.2设备故障排查与处理3.2.1故障排查(1)当设备出现故障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通知专业维修人员。(2)根据设备使用说明书,了解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故障排查方法。(3)配合维修人员,提供设备故障现象、使用时间等信息,协助排查故障原因。3.2.2故障处理(1)维修人员应根据故障原因,采取相应的维修措施。(2)维修过程中,应保证设备安全,避免影响设备功能。(3)维修完成后,对设备进行测试,保证设备恢复正常工作。3.3设备定期检查与维修3.3.1定期检查(1)根据设备使用说明书,制定设备定期检查计划。(2)定期对设备进行功能检查、功能测试,保证设备处于良好状态。(3)检查设备运行参数,如发觉异常,及时进行调整。3.3.2定期维修(1)根据设备使用年限、故障频率等因素,制定设备定期维修计划。(2)定期对设备进行保养、润滑,更换易损件。(3)对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和维修,保证设备长期稳定运行。第4章X射线诊断设备4.1X射线设备原理与结构4.1.1原理概述X射线诊断设备基于X射线穿透物体时的衰减原理进行成像。X射线是一种电磁波,具有一定的能量和穿透力。当X射线穿过人体时,由于人体各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能力不同,从而在成像介质(如胶片或探测器)上形成不同的灰度影,进而得到人体内部结构的信息。4.1.2设备结构X射线诊断设备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X射线发生器:产生X射线,主要由高压发生器和X射线管组成。(2)X射线控制器:控制X射线的产生、强度和持续时间。(3)X射线探测器:接收穿过人体的X射线,将其转换为电信号。(4)图像处理系统:对探测器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数字化X射线图像。(5)辅助设备:包括患者支撑系统、射线防护装置等。4.2X射线检查操作流程4.2.1检查前准备(1)了解患者病史和检查需求。(2)对患者进行安全告知,指导患者配合检查。(3)检查设备状态,保证设备正常运行。4.2.2检查步骤(1)患者定位:根据检查部位,指导患者采取合适体位。(2)X射线曝光:根据检查需求,选择适当的曝光参数,进行X射线曝光。(3)图像获取:探测器接收穿过患者的X射线,图像。(4)图像处理与存储:对原始图像进行处理,提取所需信息,并存储。4.2.3检查后处理(1)图像分析:对存储的图像进行详细分析,为诊断提供依据。(2)报告撰写:根据图像分析结果,撰写检查报告。(3)设备维护:检查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保养。4.3X射线设备的安全防护4.3.1射线防护(1)射线防护装置:设备应配备足够的射线防护装置,如防护帘、防护屏等,以降低射线对患者的伤害。(2)射线防护操作规范:操作人员应遵循射线防护操作规范,保证患者和自身的安全。4.3.2设备安全(1)设备定期检查:定期对设备进行安全检查,保证设备运行正常。(2)设备故障处理:设备出现故障时,及时排除故障,保证设备安全。4.3.3患者安全(1)患者信息核对:检查前核对患者信息,避免误诊。(2)患者定位与支持:保证患者在检查过程中保持稳定,避免因移动造成图像模糊或患者受伤。(3)患者辐射剂量控制:合理选择曝光参数,降低患者辐射剂量。第5章核磁共振成像设备5.1核磁共振成像原理与设备结构5.1.1核磁共振成像原理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是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一种医学成像技术。当人体置于强磁场中,体内的氢原子核(主要是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核)在外加射频脉冲的作用下,发生共振吸收能量,并在射频脉冲停止后,释放出能量,产生信号。通过接收这些信号,并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像重建,即可获得人体内部的断层图像。5.1.2核磁共振设备结构核磁共振成像设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磁体:包括永久磁体和超导磁体,用于产生稳定的静磁场;(2)射频发射系统:发射射频脉冲,激发氢原子核产生共振;(3)梯度磁场系统:用于调节磁场强度,实现空间编码;(4)信号接收系统:接收氢原子核释放的信号;(5)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图像重建和数据处理;(6)辅助设备:包括患者定位系统、冷却系统、安全监控系统等。5.2核磁共振成像操作流程5.2.1患者准备(1)确认患者无禁忌症,如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等;(2)患者需空腹,避免图像受到食物残留影响;(3)患者取舒适体位,佩戴耳塞,减轻噪音影响;(4)向患者说明检查过程,缓解紧张情绪。5.2.2扫描参数设置根据临床需求,设置适当的扫描序列、层厚、矩阵、FOV等参数。5.2.3扫描过程(1)患者进入磁体,保持静止;(2)射频发射系统发射射频脉冲,激发氢原子核产生共振;(3)梯度磁场系统进行空间编码;(4)信号接收系统接收信号,并传输至计算机系统;(5)计算机系统进行图像重建。5.2.4图像处理与分析对采集到的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如对比度增强、图像锐化等,以便于临床诊断。5.3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5.3.1中枢神经系统MRI对脑部疾病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如脑肿瘤、脑梗死、脑出血、多发性硬化等。5.3.2脊柱和关节MRI可用于诊断脊柱疾病、关节疾病,如椎间盘突出、脊柱肿瘤、骨关节炎等。5.3.3肿瘤诊断MRI在肿瘤诊断中具有较高敏感性,可明确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周围组织侵犯情况。5.3.4心血管系统MRI在心脏和大血管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如心脏瓣膜病、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病等。5.3.5其他MRI还可应用于腹部、盆腔、乳腺等部位的疾病诊断,以及功能成像等领域。第6章超声诊断设备6.1超声诊断原理与设备类型6.1.1超声诊断原理超声诊断是利用超声波在生物组织中的传播特性,通过发射和接收超声波,获取生物组织的结构信息的一种无创检查方法。超声波在生物组织中的传播速度和衰减程度与组织的密度、弹性等物理特性密切相关,通过对超声波的反射、散射和传播时间的测量,可以推断组织的结构和功能。6.1.2超声设备类型超声设备根据工作原理和用途,可分为以下几类:(1)A型超声设备:以幅度调制方式显示超声波在生物组织中的传播情况,适用于检测器官的径线和距离。(2)B型超声设备:以亮度调制方式显示超声波在生物组织中的反射情况,适用于观察器官的形态和结构。(3)M型超声设备:结合A型和B型超声设备的特点,以时间幅度调制方式显示器官的运动情况,适用于心脏检查。(4)D型超声设备:采用多普勒效应原理,检测生物组织内血流速度和方向,适用于血流成像。(5)三维超声设备:通过对大量二维超声图像的重建,获得三维立体图像,适用于复杂器官结构的观察。6.2超声检查操作流程6.2.1检查前准备(1)确认患者基本信息,了解患者病史和检查部位。(2)告知患者检查流程和注意事项,取得患者配合。(3)备好检查所需的耦合剂、卫生纸等物品。6.2.2检查步骤(1)将患者置于适当的检查体位,暴露检查部位。(2)涂抹耦合剂,使超声探头与患者皮肤紧密接触。(3)调整超声设备,选择合适的探头频率、深度和聚焦部位。(4)进行超声扫描,观察和记录异常图像。(5)根据需要,切换超声模式,进行多普勒、三维等特殊检查。6.2.3检查后处理(1)帮助患者擦拭耦合剂,整理衣物。(2)对超声设备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设备功能。(3)整理检查图像,书写检查报告。6.3超声设备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超声设备在临床诊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方面:6.3.1妇科和产科用于检查子宫、卵巢、输卵管、胎儿等结构和发育情况,诊断妇科疾病和胎儿发育异常。6.3.2普通外科用于检查甲状腺、肝脏、胆囊、胰腺、肾脏等器官,诊断占位性病变、炎症等疾病。6.3.3心脏病学用于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6.3.4泌尿外科用于检查前列腺、膀胱、肾脏等器官,诊断泌尿系统疾病。6.3.5骨科用于检查关节、肌肉、肌腱等组织,诊断运动系统损伤和疾病。6.3.6其他超声设备还应用于神经外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等领域,为临床诊断提供有力支持。第7章医学影像处理与分析7.1影像处理技术与方法7.1.1数字图像处理基础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是医学影像分析的基础,包括图像预处理、增强、滤波、分割和特征提取等。本章首先介绍这些基本概念及其在医学影像处理中的应用。7.1.2医学影像重建技术医学影像重建技术包括CT、MRI、超声等成像设备的图像重建。本节重点阐述各重建技术的原理及方法,如反投影法、迭代法等。7.1.3影像融合技术影像融合技术将多种成像模态的影像信息整合到一幅图像中,以提高诊断准确性。本节介绍常用的影像融合方法,如基于权重的融合、基于特征的融合等。7.2影像分析与诊断7.2.1影像分割影像分割是将医学影像中的感兴趣区域与背景分离的过程。本节介绍常用的分割方法,包括阈值分割、区域生长、边缘检测等。7.2.2特征提取与选择特征提取是从医学影像中提取有助于诊断的信息,特征选择则是在众多特征中筛选出最具诊断价值的特征。本节阐述常见特征提取与选择方法,如纹理分析、形状分析等。7.2.3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本节介绍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应用,如分类、检测、分割等任务,并简要介绍常用算法,如支持向量机、卷积神经网络等。7.3医学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7.3.1影像存储医学影像数据量大,对存储设备的要求较高。本节介绍常用的影像存储设备,如硬盘、磁带库、云存储等,并讨论其优缺点。7.3.2影像传输医学影像传输需要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完整性和安全性。本节阐述常见的影像传输协议,如DICOM、HTTP等,以及传输过程中的压缩和加密技术。7.3.3影像管理信息系统医学影像管理信息系统负责对影像数据的有效管理,包括患者信息、检查信息、影像数据等。本节介绍影像管理系统的功能、架构及其在医疗机构的应用。。第8章治疗设备概述8.1治疗设备的分类与原理治疗设备按照工作原理和用途,可分为以下几类:8.1.1物理治疗设备物理治疗设备主要利用物理因素,如电、磁、声、光、热等,对生物体进行治疗。其工作原理包括:(1)电疗设备:通过直流电、低频电、中频电、高频电等电流形式,对人体进行治疗。(2)磁疗设备:利用磁场对人体产生生物学效应,达到治疗目的。(3)超声治疗设备:通过超声波在生物组织中的传播,产生热效应、机械效应和空化效应,实现治疗目的。(4)光学治疗设备:利用特定波长的光对人体进行治疗,如激光、红外线等。8.1.2药物治疗设备药物治疗设备主要用于药物输注、雾化吸入、靶向给药等,其工作原理为:(1)输液泵:通过精确控制输液速度,实现药物的输注。(2)雾化器:将药物溶液雾化,便于患者吸入。(3)靶向给药系统:通过特定载体,将药物精确输送到病变部位。8.1.3手术治疗设备手术治疗设备主要用于辅术操作,提高手术效果,包括:(1)内窥镜:用于观察体内病变部位,进行诊断和治疗。(2)微创手术设备:如腹腔镜、胸腔镜等,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恢复时间。(3)手术:辅助医生进行高精度手术操作。8.2治疗设备的应用领域治疗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康复医学、预防医学等领域,具体包括:8.2.1内科治疗治疗设备在内科领域主要用于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病症的治疗。8.2.2外科治疗外科治疗设备主要用于手术辅助、术后康复等方面,提高手术治疗效果。8.2.3康复治疗康复治疗设备主要用于骨骼肌肉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烧伤等患者的康复治疗。8.2.4预防保健预防保健领域应用的治疗设备,如疫苗注射器、体检设备等,用于疾病预防和健康检查。8.3治疗设备的安全与质量控制为保证治疗设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需加强对治疗设备的质量控制和管理。8.3.1安全管理(1)加强设备使用前的安全检查,保证设备功能稳定。(2)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避免操作失误导致的。(3)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降低故障率。8.3.2质量控制(1)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保证设备在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质量。(2)加强对治疗设备的检测和验收,保证设备符合国家标准和规定。(3)定期对设备进行功能检测,保证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4)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培训和考核,保证治疗设备的安全、有效使用。第9章常见治疗设备操作流程9.1放射治疗设备操作流程9.1.1准备工作(1)确认患者信息无误,了解患者病情及放射治疗计划。(2)检查放射治疗设备运行状态,保证设备功能良好。(3)按照放射治疗计划调整设备参数。9.1.2操作步骤(1)患者定位:根据治疗计划,将患者放置在合适的位置。(2)设备预热:开启放射治疗设备,预热至规定温度。(3)辐射照射:按照治疗计划设定的剂量,对患者进行辐射照射。(4)观察患者反应:在照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保证安全。(5)治疗结束:完成照射后,关闭设备,协助患者离开治疗室。9.1.3注意事项(1)严格遵守放射防护规定,保证操作人员和患者安全。(2)定期检查设备,保证设备功能稳定。(3)照射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如有异常立即停止治疗。9.2体外碎石设备操作流程9.2.1准备工作(1)确认患者信息无误,了解患者病情及结石部位、大小等信息。(2)检查体外碎石设备运行状态,保证设备功能良好。9.2.2操作步骤(1)患者定位:根据结石部位,将患者放置在合适的位置。(2)设备调试:开启体外碎石设备,调整设备参数。(3)碎石:将碎石探头对准结石,按照预设的能量和频率进行碎石。(4)观察碎石效果:碎石过程中,观察结石破碎情况,调整探头位置和参数。(5)治疗结束:完成碎石后,关闭设备,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