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规范作业指导书_第1页
会计核算规范作业指导书_第2页
会计核算规范作业指导书_第3页
会计核算规范作业指导书_第4页
会计核算规范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会计核算规范作业指导书TOC\o"1-2"\h\u3065第1章会计核算基本原则 4135841.1会计基本假设 4109851.1.1会计主体假设 420981.1.2持续经营假设 4156931.1.3会计分期假设 4232431.1.4货币计量假设 484011.2会计要素及其确认 4134281.2.1资产 4176291.2.2负债 5318311.2.3所有者权益 5316691.2.4收入 5113721.2.5费用 5279711.2.6利润 5213691.3会计计量属性 54081.3.1历史成本 510611.3.2公允价值 520971.3.3可变现净值 64201.3.4现值 6190581.3.5重置成本 6160711.4会计政策选择与变更 6273891.4.1合法性原则 6108611.4.2可靠性原则 6165951.4.3可比性原则 6237271.4.4会计政策变更 65213第2章账户设置与会计科目 646712.1账户体系构建 655782.1.1账户分类 640372.1.2账户设置原则 7244312.1.3账户命名规则 754562.2会计科目设置 7112692.2.1会计科目分类 725702.2.2会计科目设置原则 7266202.2.3会计科目编码规则 727712.3账户对应关系 7159292.3.1账户对应关系定义 867692.3.2账户对应关系设置原则 810212.3.3账户对应关系调整 826736第3章记账方法与会计分录 8176053.1记账方法概述 830563.2借贷记账法 8303023.2.1借贷记账法的账户设置 8148333.2.2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 8242103.3会计分录编制 9314463.3.1会计分录的基本要素 9161313.3.2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 9167023.3.3会计分录的过账 916701第4章财务报表编制 952154.1资产负债表 9112734.1.1编制原则 9211314.1.2编制方法 10298164.1.3编制要求 10298304.2利润表 1041744.2.1编制原则 10165924.2.2编制方法 10237254.2.3编制要求 1056584.3现金流量表 10172034.3.1编制原则 10282814.3.2编制方法 10227574.3.3编制要求 1123244.4所有者权益变动表 11198724.4.1编制原则 11221114.4.2编制方法 11306974.4.3编制要求 1125384第5章固定资产核算 11266975.1固定资产增加与减少 1184405.1.1增加固定资产 1122145.1.2减少固定资产 1178345.2固定资产折旧 12120805.2.1折旧方法 1266025.2.2折旧计提 1225185.2.3折旧调整 12233795.3固定资产清理 12118835.3.1清理原因 1264385.3.2清理程序 12155815.3.3清理后续处理 1213876第6章存货核算 13113046.1存货的分类与计量 13138426.1.1存货的分类 13245616.1.2存货的计量 13109226.2存货的购进与发出 13214866.2.1存货的购进 13216396.2.2存货的发出 13213746.3存货跌价准备 14129316.3.1存货跌价准备的提取 14100226.3.2存货跌价准备的核算 1425565第7章应收账款核算 14119777.1应收账款确认与计量 1461447.1.1应收账款确认 14222337.1.2应收账款计量 14249637.2坏账准备的计提与核销 1420037.2.1坏账准备计提 15118197.2.2坏账准备核销 15273237.3应收票据的核算 15296837.3.1应收票据确认 15293127.3.2应收票据计量 15254507.3.3应收票据的到期处理 1522889第8章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核算 15127738.1流动负债核算 16314808.1.1定义与分类 16251738.1.2核算原则 16301918.1.3核算方法 16270758.2长期负债核算 1680148.2.1定义与分类 16135098.2.2核算原则 16221578.2.3核算方法 16320948.3所有者权益核算 1731688.3.1定义与分类 1774698.3.2核算原则 1763318.3.3核算方法 179695第9章收入、费用及利润核算 1787029.1收入确认与计量 1767029.1.1收入概念 1798349.1.2收入确认原则 17133129.1.3收入计量方法 175909.2费用确认与计量 18185339.2.1费用概念 18247179.2.2费用确认原则 1883169.2.3费用计量方法 18123989.3利润核算 1857689.3.1利润概念 18212089.3.2利润核算方法 181959.3.3利润分配 19604第10章会计调整事项及期末结账 193268910.1会计估计变更与前期差错更正 192170310.1.1会计估计变更 191329910.1.2前期差错更正 192715510.2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 191637710.2.1资产负债表日后调整事项 191533110.2.2资产负债表日后非调整事项 192355610.3期末结账程序及会计报表编制 192303110.3.1期末结账程序 191415310.3.2会计报表编制 1983310.4年度会计报表审计与报送 193053010.4.1年度会计报表审计 191854710.4.2年度会计报表报送 20第1章会计核算基本原则1.1会计基本假设会计基本假设是会计核算的基础,为会计信息的记录、汇总和报告提供合理的框架。以下为我国会计准则规定的会计基本假设:1.1.1会计主体假设会计主体假设认为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实体,其经济活动与所有者的经济活动应当区分开来。企业应当以自己的名义进行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1.1.2持续经营假设持续经营假设认为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将继续正常经营,不会发生破产或清算。这一假设为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确认和计量提供了依据。1.1.3会计分期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将企业的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连续的、等距的时间段,以便于定期汇总和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1.1.4货币计量假设货币计量假设认为企业的经济活动可以用货币单位进行度量和表达。会计信息应以货币形式记录和报告,便于信息使用者进行比较和分析。1.2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会计要素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以下为各会计要素的确认条件:1.2.1资产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确认资产的条件包括: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1.2.2负债负债是指企业因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确认负债的条件包括: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1.2.3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所有者权益的确认主要依据资产和负债的确认。1.2.4收入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确认收入的条件包括:与收入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与收入有关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1.2.5费用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确认费用的条件包括:与费用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费用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1.2.6利润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是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利润的确认主要依据收入和费用的确认。1.3会计计量属性会计计量属性是指会计要素在确认和计量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了以下会计计量属性:1.3.1历史成本历史成本是指资产或负债在取得或形成时的实际成本。历史成本是会计核算中最常用的计量属性。1.3.2公允价值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公允价值反映了市场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评价。1.3.3可变现净值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正常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费用后的净值。可变现净值主要用于存货的计量。1.3.4现值现值是指未来现金流量按照一定的折现率折算的现值。现值主要用于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的计量。1.3.5重置成本重置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金额。重置成本主要用于长期资产的计量。1.4会计政策选择与变更会计政策是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方法、程序和技术。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4.1合法性原则企业选择的会计政策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会计准则的规定。1.4.2可靠性原则企业选择的会计政策应当能够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1.4.3可比性原则企业选择的会计政策应当保持前后一致,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比较和分析。1.4.4会计政策变更企业在变更会计政策时,应当遵循以下规定:(1)变更会计政策后,能够更恰当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2)变更会计政策应当从变更当期开始,对前期已确认的交易或事项不再追溯调整。(3)企业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会计政策变更的内容、原因及其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第2章账户设置与会计科目2.1账户体系构建2.1.1账户分类账户体系构建应根据企业业务特点及管理需求,按照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成本、损益等类别进行分类。各类账户应遵循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2.1.2账户设置原则(1)合法性原则:账户设置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会计准则的要求;(2)实用性原则:账户设置应满足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报告的需要;(3)稳定性原则:账户设置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相对稳定,便于分析比较;(4)一致性原则:账户设置应与企业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保持一致。2.1.3账户命名规则账户命名应简洁明了、易于理解,体现账户性质和用途。账户名称应遵循以下规则:(1)采用汉字全称,避免使用缩写或简称;(2)同一类别账户名称应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便于识别;(3)避免使用具有误导性或易引起歧义的名称。2.2会计科目设置2.2.1会计科目分类会计科目应根据企业业务特点和会计准则要求,分为资产类、负债类、所有者权益类、成本类、损益类等五大类。2.2.2会计科目设置原则(1)全面性原则:会计科目设置应涵盖企业所有经济业务;(2)重要性原则:对于影响较大的经济业务,应单独设置会计科目;(3)相关性原则:会计科目设置应与企业的财务报告和分析需求相关;(4)可比性原则:会计科目设置应便于与其他企业进行比较。2.2.3会计科目编码规则会计科目编码应遵循以下规则:(1)采用数字编码,位数不宜过长,便于记忆和操作;(2)编码应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便于分类和查询;(3)同一类别会计科目编码应保持一定的连续性,避免出现空缺。2.3账户对应关系2.3.1账户对应关系定义账户对应关系是指经济业务发生后,在会计分录中相互关联的借方账户和贷方账户之间的关系。2.3.2账户对应关系设置原则(1)真实性原则:账户对应关系应真实反映经济业务的实质;(2)合规性原则:账户对应关系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的要求;(3)一致性原则:账户对应关系应与企业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保持一致;(4)清晰性原则:账户对应关系应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分析。2.3.3账户对应关系调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可对账户对应关系进行调整。调整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合法性原则:调整后的账户对应关系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的要求;(2)必要性原则:调整应具有充分的理由,且对财务报告影响较大;(3)及时性原则:调整应及时进行,避免影响财务报告的准确性。第3章记账方法与会计分录3.1记账方法概述记账方法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用以记录、归纳和汇总经济业务的方法。常见的记账方法包括单式记账法和复式记账法。本节主要介绍复式记账法中的借贷记账法。3.2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是复式记账法的一种,其核心原则是“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该方法通过将经济业务按照借贷方向进行分类,分别记录在借方和贷方账户,从而全面、系统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3.2.1借贷记账法的账户设置借贷记账法将账户分为借方账户和贷方账户。借方账户表示资产、成本和费用类账户,贷方账户表示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类账户。3.2.2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1)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按照借贷方向进行记录。(2)借方和贷方的金额必须相等。(3)先借后贷,先贷后借。(4)同一账户的借方和贷方不能同时记录。3.3会计分录编制会计分录是会计核算的基本环节,是反映经济业务在账户中的具体体现。会计分录的编制要求如下:3.3.1会计分录的基本要素会计分录包括以下三个要素:(1)会计科目:表示经济业务涉及到的账户名称。(2)借贷方向:表示经济业务在账户中的增减方向。(3)金额:表示经济业务的发生额。3.3.2会计分录的编制方法(1)分析经济业务,确定会计科目。(2)根据借贷记账法,确定借贷方向。(3)计算经济业务的发生额,填写在相应的会计科目下。(4)检查会计分录是否遵循“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原则。3.3.3会计分录的过账会计分录编制完成后,需将其过账至相应的会计账簿,以便进行财务报表的编制。过账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核对会计分录的借贷方向和金额。(2)按照会计期间,将会计分录过账至相应的会计账簿。(3)保证过账无误,及时进行账簿的汇总和调整。通过以上步骤,企业可以保证会计核算的准确性,为编制财务报表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第4章财务报表编制4.1资产负债表4.1.1编制原则资产负债表应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编制,反映企业在报表日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状况。4.1.2编制方法(1)按照账面价值反映各项资产和负债;(2)分类列出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非流动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3)同一项目内,按照金额大小排序。4.1.3编制要求(1)报表格式规范,项目完整;(2)数字准确,文字说明清晰;(3)报表日期与报表周期相符。4.2利润表4.2.1编制原则利润表应遵循收入与费用配比原则,反映企业在报表期内经营成果。4.2.2编制方法(1)按照收入、费用、利润的顺序列出各项指标;(2)计算各项目本期发生额及累计发生额;(3)计算净利润。4.2.3编制要求(1)报表格式规范,项目完整;(2)数字准确,文字说明清晰;(3)报表日期与报表周期相符。4.3现金流量表4.3.1编制原则现金流量表应遵循现金流量原则,反映企业在报表期内的现金流入和流出情况。4.3.2编制方法(1)采用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列出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2)计算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3)采用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反映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的关系。4.3.3编制要求(1)报表格式规范,项目完整;(2)数字准确,文字说明清晰;(3)报表日期与报表周期相符。4.4所有者权益变动表4.4.1编制原则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应反映企业在报表期内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情况。4.4.2编制方法(1)列出期初所有者权益、本期增减变动及期末所有者权益;(2)详细说明各项增减变动的原因;(3)计算综合收益总额。4.4.3编制要求(1)报表格式规范,项目完整;(2)数字准确,文字说明清晰;(3)报表日期与报表周期相符。第5章固定资产核算5.1固定资产增加与减少5.1.1增加固定资产a)购置固定资产新购置的固定资产,应按照实际购入成本计入固定资产账户。成本包括购买价格、运输费、安装费等相关费用。b)自行建造固定资产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应按建造过程中的实际成本计入固定资产账户,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等。c)接受捐赠固定资产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应按公允价值或捐赠方提供的账面价值计入固定资产账户。5.1.2减少固定资产a)销售固定资产销售固定资产时,应将固定资产的原值、累计折旧和减值准备等相关信息进行清理,计算出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并将其转入固定资产清理账户。b)报废固定资产报废的固定资产,应进行资产清理,计算账面价值,并将其转入固定资产清理账户。c)捐赠固定资产捐赠固定资产时,应按账面价值进行清理,并转入固定资产清理账户。5.2固定资产折旧5.2.1折旧方法企业应选择合适的折旧方法对固定资产进行折旧,常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等。5.2.2折旧计提a)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将折旧金额计入累计折旧账户,同时计入相应的成本或费用账户。b)在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开始计提折旧,直至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结束或报废。5.2.3折旧调整若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寿命、预计净残值或折旧方法发生变化,应对折旧进行相应调整。5.3固定资产清理5.3.1清理原因固定资产清理的原因包括出售、报废、捐赠等。5.3.2清理程序a)对固定资产进行评估,计算账面价值。b)将固定资产的原值、累计折旧和减值准备等相关信息清理,计算出账面价值。c)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转入固定资产清理账户,同时将清理收益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5.3.3清理后续处理清理完成后,应及时办理相关产权变更手续,保证固定资产清理的合规性。同时对清理过程中产生的损益进行分析,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第6章存货核算6.1存货的分类与计量6.1.1存货的分类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出售、耗用或加工为目的的物品。存货可分为以下几类:(1)原材料:指在生产过程中用于加工或制造产品的物品。(2)在产品:指在生产过程中尚未完成的产品。(3)半成品:指经过一定生产过程,但尚未达到设计规定要求的产品。(4)产成品:指已完成生产过程,符合设计规定要求,可供销售的产品。(5)商品:指企业购进用于销售的外购商品。(6)周转材料:指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使用的低值易耗品、包装物等。6.1.2存货的计量存货的计量应当遵循以下原则:(1)实际成本原则:存货的采购、加工、制造、运输等成本,应当按照实际发生额计入存货成本。(2)合理损耗原则:在存货采购、加工、制造过程中,合理损耗应当计入存货成本。(3)先进先出原则:在存货发出时,应当根据先进先出的原则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6.2存货的购进与发出6.2.1存货的购进存货购进时,企业应当进行以下会计处理:(1)确认购进的存货成本,包括购买价、运输费、保险费等相关费用。(2)按照实际成本原则,将购进存货的成本计入存货账户。6.2.2存货的发出存货发出时,企业应当进行以下会计处理:(1)确认发出存货的成本,按照先进先出原则确定。(2)将发出存货的成本计入主营业务成本或其他业务成本。6.3存货跌价准备6.3.1存货跌价准备的提取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存货进行减值测试,如有迹象表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成本,应提取存货跌价准备。6.3.2存货跌价准备的核算提取存货跌价准备时,企业应当进行以下会计处理:(1)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存货跌价准备”科目。(2)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恢复时,应当在原已提取的存货跌价准备的范围内冲减“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同时冲减“存货跌价准备”科目。注意:存货跌价准备的提取和冲减,应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执行,保证存货核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第7章应收账款核算7.1应收账款确认与计量7.1.1应收账款确认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对购买方所形成的应收款项。企业应按照以下原则确认应收账款:(一)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收入已经实现,且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二)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三)与收入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7.1.2应收账款计量应收账款应以实际发生的金额计量。企业在确认应收账款时,应按以下方法进行计量:(一)以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合同价格作为应收账款的初始确认金额;(二)考虑与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相关的折扣、折让等因素,调整应收账款的金额;(三)考虑货币资金的时间价值,对应收账款进行折现处理,如有必要。7.2坏账准备的计提与核销7.2.1坏账准备计提企业应按期分析应收账款的可收回性,合理计提坏账准备。计提坏账准备的方法包括直接转销法和备抵法。企业可选择其中一种方法进行计提。7.2.2坏账准备核销当企业确认某笔应收账款无法收回时,应进行坏账核销。核销坏账的流程如下:(一)核实应收账款确已无法收回;(二)取得相应的证据,如法院判决、破产清算等;(三)按照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报经相关负责人审批;(四)进行会计处理,将坏账损失计入当期损益。7.3应收票据的核算7.3.1应收票据确认应收票据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收到的购买方出具的票据。企业应按照以下原则确认应收票据:(一)票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二)票据金额与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的收入金额一致;(三)票据的到期日及兑付能力。7.3.2应收票据计量应收票据应以票据的票面金额作为初始确认金额。企业在确认应收票据时,应按以下方法进行计量:(一)按票据的到期日和兑付金额,计算应收票据的现值;(二)考虑票据的兑付风险,合理计提坏账准备;(三)对于持有至到期的应收票据,按实际利率法进行后续计量。7.3.3应收票据的到期处理应收票据到期后,企业应按照以下流程进行处理:(一)收到票据款项,核销应收票据;(二)如票据未能如期兑付,转入应收账款,并计提坏账准备;(三)对已贴现或背书的应收票据,按照相关规定进行会计处理。第8章负债与所有者权益核算8.1流动负债核算8.1.1定义与分类流动负债指企业在正常经营活动中,预计在一个营业周期内需偿还的负债。流动负债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类:短期借款、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交税费等。8.1.2核算原则流动负债的核算应遵循以下原则:(1)权责发生制原则:负债应在权利与义务发生时确认;(2)实际成本原则:负债应以实际发生的金额计量;(3)保守性原则:对负债的估计应保持谨慎,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不低估负债或费用。8.1.3核算方法流动负债的核算方法如下:(1)直接法:按照实际发生的金额直接计入负债;(2)间接法:通过计算确定负债的金额。8.2长期负债核算8.2.1定义与分类长期负债指企业在正常经营活动中,预计在一个营业周期以上需偿还的负债。长期负债主要包括以下几类: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8.2.2核算原则长期负债的核算应遵循以下原则:(1)权责发生制原则:负债应在权利与义务发生时确认;(2)实际成本原则:负债应以实际发生的金额计量;(3)期限明确原则:长期负债的期限应明确,以便于合理预计负债的偿还时间。8.2.3核算方法长期负债的核算方法如下:(1)直接法:按照实际发生的金额直接计入负债;(2)间接法:通过计算确定负债的金额。8.3所有者权益核算8.3.1定义与分类所有者权益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的余额,是企业所有者对企业资产的剩余权益。所有者权益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8.3.2核算原则所有者权益的核算应遵循以下原则:(1)权责发生制原则: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应在权利与义务发生时确认;(2)实际成本原则:所有者权益的变动应以实际发生的金额计量;(3)顺序分配原则:企业盈余应按照法定顺序分配,优先保障法定盈余公积金、任意盈余公积金,最后分配至未分配利润。8.3.3核算方法所有者权益的核算方法如下:(1)直接法:按照实际发生的金额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2)间接法:通过计算确定所有者权益的金额。第9章收入、费用及利润核算9.1收入确认与计量9.1.1收入概念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能够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增加的,非所有者投入资本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9.1.2收入确认原则企业应在以下条件同时满足时确认收入:(1)已经将商品或服务转让给客户,且转让的商品或服务能够明确区分;(2)企业已放弃对转让商品或服务的控制权;(3)企业能够可靠地计量收入金额;(4)收入金额与企业的经济利益相关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