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学期高二语文5月月考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1页
下学期高二语文5月月考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2页
下学期高二语文5月月考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3页
下学期高二语文5月月考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4页
下学期高二语文5月月考试题汇编:古代诗歌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诗歌阅读广西重点高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生查子·独游西岩辛弃疾青山招不来,偃蹇①谁怜汝?岁晚太寒生②,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去。【注】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西岩就在上饶城南,风景优美。该词写于词人闲居期间。①偃蹇:高耸、傲慢。②生:语尾助词,无义。15.下列对于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借山来自写,又能将山品与人品相融,“偃蹇”“岁寒”语意双关。B.下片着重写明月,也有与上片近似的曲笔和情味,展示明月与词人的情谊。C.词人夜不能寐,听从青山劝告来到溪边,在明月的陪伴下听人读书。D.这首词虽然篇幅短小、语言简洁,但它包含的意思却极为深刻含蓄。16.词作结尾一句“听读《》去”中的空缺处应填入哪一部书名?有人填入《论语》,有人填入《庄子》,还有人填入《离骚》,你觉得填入哪一种书名最合适呢?请结合词作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5.C16.应该填入《离骚》。①《离骚》是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郁愤不平之作,而辛弃疾一生尽忠尽责,却屡遭排斥和打击,不为朝廷所用,这与屈原的经历相似。②辛弃疾的满腔忧愤之气,很难用一两句话表达出来,借用屈原的《离骚》,恰好充分地表现了词人的愤懑之情,从而使全词的主题思想得到升华。

【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在明月的陪伴下听人读书”错误。尾句的意思是说这从天而降的明月夜夜进入青溪,是因为被词人读《离骚》的声音所打动和吸引。所以这里是明月听词人读书。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屈原在楚怀王时曾任要职,他积极从事改革活动,一度得到怀王的信任,后遭谗见疏。楚顷襄王时由于执政者的嫉恨,被放逐到江南。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悲愤之余写下了传颂千古的《离骚》,表达自己满腔炽热的忧国忧民之情。联想注解“辛弃疾被诬陷罢官,长期闲居于上饶城北的带湖之畔……该词写于词人闲居期间”可知,辛弃疾虽然心怀天下,但遭受排挤,闲居深山,独游西岩,无人理解,无人赏识,夜不能寐,全诗贯穿着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辛弃疾“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一生尽忠尽责;结果却是“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屡遭排斥和打击,不为朝廷所用。作者文治武功,才气超然,但和屈原一样,未得施展抱负。辛弃疾的满腔忧愤之气,很难用一两句话表达出来,借用屈原的《离骚》,恰好充分地表现了词人的愤懑之情,从而使全词的主题思想得到升华。可见,屈原和辛弃疾在个人经历和情感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此处应该填入《离骚》。广西玉林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归洛道中陈与义①洛阳城边风起沙,征衫岁岁负年华。归途忽践杨柳影,春事已到芜菁花。道路无穷几倾毂②,牛羊既饱各知家。人生扰扰成底事③,马上哦诗日又斜。[注]①陈与义(1090-1138),著名爱国诗人。此诗是作者在客居汴梁10年后返回洛阳途中所作。②毂(gǔ):车轮子穿轴的孔,用来指车。③底事:何事,什么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所写诗人从汴梁归洛阳途中的所见和所思,由风沙起笔,到斜日收篇,字里行间寄寓了复杂的人生况味:既有羁旅之愁,思归之意;又有年华空老之叹,人生失意之烦。B.颔联第二句直接抒发了蹉跎岁月的喟叹。颔联中的“忽”“已”二字则自然表现出诗人归途中的焦躁不安的情绪。“杨柳影”“芜菁花”凸显了春到人不归的怅惘。C.颈联上句就归途叙事,实写远道和倾车,依然暗寓了人生的茫然和挫折;下句则借牛羊吃饱还家,暗示了自己厌倦人生奔波之后的归家之意。D.尾联先直抒胸臆,再以景结情。以发问的方式,表达了远离人生名利纷扰的想法。马上吟诗本是惬意之事,太阳西下则更添了一份归家的紧迫感。16.诗名为《归洛道中》,全诗四联无不紧扣标题展开,形成紧密的文脉和统一的主旨。请结合全诗简析。【答案】15.B16.①首联开篇点题,紧扣洛阳,一个“征”字,表明归途:表现风沙中的沧桑和人生的蹉跎。②颔联直言归途,照应标题,借沿途春景写乡思。③颈联写道路之长和沿路归家的牛羊,实写自己思乡之苦。④尾联写马上赶路之急切和日已西斜的无奈,也与标题紧密相连。【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直接抒发”表述有误,应是借事、借景抒情。“忽”“已”二字表现焦躁不安情绪理解有误,应为表现对时间飞逝怅恨。忽践,强调猝不及防;已到,强调既成事实;这里只有来不及回家的遗憾和愁怨;焦躁不安类似“近乡情更怯”那种。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联中“归洛”开篇点题,紧扣洛阳,一个“征”字,表明归途。回家乡洛阳途中所见的“风起沙”寓意着荒芜和艰辛,表现风沙中的沧桑和人生的蹉跎。颔联直言归途,照应标题,写诗人满腹心事,沿途忽然发现脚下有杨柳的影子,抬头一看芜菁已经开花了,原来春天快要过去了。诗句主要借感慨时光流逝而起思乡之情。颈联“道路无穷几倾毂”承接上文归途所见,“无穷”写出了归家路途遥远;“几倾毂”写出了旅途的艰难。“牛羊既饱各知家”,意思是牛羊已经吃饱了分别回家,诗人借景抒情,借牛羊知道回家来抒发自己思念家乡的心情。尾联“人生扰扰成底事,马上哦诗日又斜”抒发了诗人对年华已逝而壮志难酬的苦闷。马上赶路之急切和日已西斜的无奈,也与标题紧密相连。广西玉林市博白县五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归洛道中陈与义①洛阳城边风起沙,征衫岁岁负年华。归途忽践杨柳影,春事已到芜菁花。道路无穷几倾毂②,牛羊既饱各知家。人生扰扰成底事③,马上哦诗日又斜。[注]①陈与义(1090-1138),著名爱国诗人。此诗是作者在客居汴梁10年后返回洛阳途中所作。②毂(gǔ):车轮子穿轴的孔,用来指车。③底事:何事,什么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所写诗人从汴梁归洛阳途中的所见和所思,由风沙起笔,到斜日收篇,字里行间寄寓了复杂的人生况味:既有羁旅之愁,思归之意;又有年华空老之叹,人生失意之烦。B.颔联第二句直接抒发了蹉跎岁月的喟叹。颔联中的“忽”“已”二字则自然表现出诗人归途中的焦躁不安的情绪。“杨柳影”“芜菁花”凸显了春到人不归的怅惘。C.颈联上句就归途叙事,实写远道和倾车,依然暗寓了人生的茫然和挫折;下句则借牛羊吃饱还家,暗示了自己厌倦人生奔波之后的归家之意。D.尾联先直抒胸臆,再以景结情。以发问的方式,表达了远离人生名利纷扰的想法。马上吟诗本是惬意之事,太阳西下则更添了一份归家的紧迫感。16.诗名为《归洛道中》,全诗四联无不紧扣标题展开,形成紧密的文脉和统一的主旨。请结合全诗简析。【答案】15.B16.①首联开篇点题,紧扣洛阳,一个“征”字,表明归途:表现风沙中的沧桑和人生的蹉跎。②颔联直言归途,照应标题,借沿途春景写乡思。③颈联写道路之长和沿路归家的牛羊,实写自己思乡之苦。④尾联写马上赶路之急切和日已西斜的无奈,也与标题紧密相连。【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直接抒发”表述有误,应是借事、借景抒情。“忽”“已”二字表现焦躁不安情绪理解有误,应为表现对时间飞逝怅恨。忽践,强调猝不及防;已到,强调既成事实;这里只有来不及回家的遗憾和愁怨;焦躁不安类似“近乡情更怯”那种。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首联中“归洛”开篇点题,紧扣洛阳,一个“征”字,表明归途。回家乡洛阳途中所见的“风起沙”寓意着荒芜和艰辛,表现风沙中的沧桑和人生的蹉跎。颔联直言归途,照应标题,写诗人满腹心事,沿途忽然发现脚下有杨柳的影子,抬头一看芜菁已经开花了,原来春天快要过去了。诗句主要借感慨时光流逝而起思乡之情。颈联“道路无穷几倾毂”承接上文归途所见,“无穷”写出了归家路途遥远;“几倾毂”写出了旅途的艰难。“牛羊既饱各知家”,意思是牛羊已经吃饱了分别回家,诗人借景抒情,借牛羊知道回家来抒发自己思念家乡的心情。尾联“人生扰扰成底事,马上哦诗日又斜”抒发了诗人对年华已逝而壮志难酬苦闷。马上赶路之急切和日已西斜的无奈,也与标题紧密相连。广西河池市十校联盟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病起书怀陆游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①。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①和銮(luán):同“和鸾”。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銮”。诗中代指“君主御驾”。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境遇,诗人大病一场虚弱消瘦,以致纱帽都已宽松。B.诗人即使身份低微也未能忘记对国家的忧虑,统一之事也要等到死后才能盖棺定论。C.诗歌颈联借天地神灵和北方百姓的企盼,表明了诗人对无法收复失地的失落之情。D.全诗从诗人衰病远谪起笔,以挑灯夜读收结,内容跌宕起伏,情感深沉耐人寻味。16.诗歌尾联借助诸葛亮的《出师表》传达情感,请结合全诗概括诗人和诸葛亮有何异同之处。【答案】15.C16.相同:都有着对国家的担忧之情(爱国之情)。不同:陆游客居他乡,不被重用,但对未来充满希望。诸葛亮:被君王信任重用北伐中原。【解析】【导语】陆游的《病起书怀》是一首充满爱国情怀的诗作。首联描绘了诗人病后虚弱的状态和客居他乡的孤寂,表达了他对国家的深切忧虑。颔联表明诗人虽位卑但心系国家,强调了他对国家统一的执着信念。颈联借天地神灵和百姓的期盼,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尾联通过夜读《出师表》,表现了诗人对诸葛亮忠诚报国精神的仰慕和自我激励。全诗情感深沉,结构严谨,展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C.“表明了诗人对无法收复失地的失落之情”错,诗人借天地神灵保佑国家社稷和北方百姓的企盼,表达个人想收复失地的理想。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诸葛亮坚持北伐,《出师表》一文字里行间可见诸葛亮对蜀国的担忧之情。身为南宋最伟大的爱国诗人陆游,在《病起书怀》的尾联“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中,盛赞诸葛孔明北定中原之志和其传世之作《出师表》中的忠义之气万古流芳,这使得诗人深夜难眠,挑灯细细品读。尾联写诸葛亮的《出师表》古今传诵,诗人夜半时分依然挑灯细读。诗人采用典故,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可收复河山对于客居他乡,不被重用的诗人来说毫无办法,他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古今”的道理,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像诸葛亮那样,被君王信任重用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夜半挑灯更细看”的细节描写,蕴含诗人即便生病远谪依然渴盼收复山河使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综上分析,诗人和诸葛亮都有着对国家的担忧和对国家的热爱之情。不同的是,陆游客居他乡,不被重用,希望朝廷能委己重任;而诸葛亮被君王信任重用北伐中原。广西贵港市桥圩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啼鸟(节选)欧阳修春到山城苦寂寞,把盏常恨无娉婷。花开鸟语辄自醉,醉与花鸟为交朋。花能嫣然顾我笑,鸟劝我饮非无情。身闲酒美惜光景,惟恐鸟散花飘零。可笑灵均楚泽畔,离骚憔悴愁独醒。[注]此诗作于诗人被贬滁州期间。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句先写春光明媚时诗人却心情黯淡,为后面写诗人寻觅慰藉做好了铺垫。B.两个“醉”字使用顶真手法,生动表现了诗人在花鸟陪伴中频频举杯的情态。C.花朵嫣然含笑而鸟儿殷勤劝饮,忘却尘俗的快乐透露出诗人归隐山林的心志。D.原本消愁的苦酒后来却变成赏春时品尝的美酒,诗歌的情调有了明显的变化。16.有人说“可笑”二字既是嘲笑屈原也是诗人自嘲。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理解。(6分)【答案】15.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忘却尘俗的快乐透露出诗人归隐山林的心志”错误。由后文诗人担心鸟散花谢,可见这种消遣只能暂且排忧而无法斩断诗人心中羁绊,并非忘却尘俗的快乐;由后文诗人借屈原的典故抒怀,可见诗人仍为遭遇贬谪而苦闷,其志向仍是施展才华而不是归隐山林。故选C。16.(1)诗人嘲笑屈原因被贬而憔悴独醒太不值得,不如洒脱一点,与花鸟相伴,以美酒自醉。(2)诗人嘲笑自己其实与屈原同病相怜,担心鸟散花谢,同样无法逃脱孤独与忧愁的命运。(或:与花鸟相伴,却无法掩盖无人相伴的孤独,以美酒自醉,却无法消除被贬山城的苦闷。)【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