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道路交通规划方案_第1页
乡村道路交通规划方案_第2页
乡村道路交通规划方案_第3页
乡村道路交通规划方案_第4页
乡村道路交通规划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村道路交通规划方案TOC\o"1-2"\h\u25453第1章项目背景与现状分析 4114021.1乡村交通现状概述 4323591.1.1道路网络布局 414371.1.2道路等级与标准 4113331.1.3道路设施与安全 4111051.1.4公共交通服务 474251.2道路交通问题分析 4252711.2.1道路网络不完善 4193311.2.2道路等级低 416101.2.3道路设施不足 5198731.2.4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低 5192081.3规划目标与原则 5269421.3.1规划目标 5228591.3.2规划原则 516198第2章交通需求预测 5267232.1人口与经济发展预测 591062.1.1人口规模预测 5141782.1.2经济发展预测 5125482.2交通出行特性分析 5218512.2.1出行目的分析 6254252.2.2出行方式分析 6318532.2.3出行距离与时间分析 631582.3交通需求预测方法 677592.3.1定量预测方法 6268682.3.2定性预测方法 6302792.4道路交通需求预测 6311582.4.1道路交通需求预测结果 6214122.4.2道路交通需求分析 69688第3章道路网络规划 6105483.1道路网络布局原则 790673.1.1系统性原则 744343.1.2连续性原则 7137353.1.3安全性原则 7131833.1.4环保性原则 768193.1.5可持续发展原则 780983.2道路分类与功能 730913.2.1道路分类 752173.2.2道路功能 748013.3道路网络结构设计 844063.3.1路网密度 8109553.3.2路网等级 8230773.3.3路网布局 8263603.4道路交叉口规划 85853.4.1交叉口类型 8296073.4.2交叉口间距 8316263.4.3交叉口设计 877053.4.4交叉口交通组织 823864第4章道路工程设计 8274304.1道路设计标准与规范 8246814.1.1设计依据 9247454.1.2设计标准 9184974.2路线设计 9325394.2.1路线走向 9239594.2.2路线布设 954314.3路基路面设计 983314.3.1路基设计 996354.3.2路面设计 9102534.4道路排水设计 1058684.4.1路面排水 1098314.4.2路基排水 10267144.4.3沿线设施排水 10838第5章交通安全与管理 10149485.1交通安全设施配置 10160865.1.1标志标线 10122395.1.2道路照明 10120095.1.3道路护栏 1053085.1.4防眩设施 10282355.2交通预防与处理 11253975.2.1交通预防 11224405.2.2交通处理 11145735.3道路交通组织与管理 11288505.3.1交通信号控制 11123795.3.2交叉口组织 1139445.3.3道路交通组织 11244085.4智能交通系统应用 1147845.4.1交通信息采集与分析 1140625.4.2智能监控与调度 1142585.4.3无人驾驶与车联网 1111170第6章公共交通规划 12123336.1公共交通需求分析 12229416.1.1乡村地区人口分布特征分析 12207456.1.2乡村道路交通运输现状分析 1212176.1.3公共交通需求预测 12317606.2公共交通线网布局 12321096.2.1线网布局原则 12100936.2.2线网布局方案 12131436.2.3线网优化调整 12300256.3公交站点设施规划 12133266.3.1公交站点布局原则 1222716.3.2公交站点选址与设计 12149116.3.3公交站点设施配置 12115416.4公共交通运营管理 13154546.4.1运营管理模式 1384706.4.2运营组织与调度 1375266.4.3运营监管与评价 1317021第7章道路绿化与环境保护 13309257.1道路绿化设计原则与要求 13189617.1.1设计原则 1327817.1.2设计要求 13141127.2道路绿化类型与布局 132737.2.1绿化类型 1399827.2.2绿化布局 1467007.3道路绿化植物选择 143077.3.1选择原则 14317717.3.2植物种类 14262037.4道路环境保护措施 1456087.4.1噪音污染防治 14324547.4.2空气污染防治 14220897.4.3水土保持 14285077.4.4生态保护 15904第8章停车设施规划 15118498.1停车需求分析 15102058.2停车设施布局原则 15323958.3停车设施设计 15239248.4停车设施运营管理 1620558第9章道路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 16244949.1土地利用与交通互动关系 16301339.1.1乡村土地利用与交通的相互影响 16131519.1.2乡村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协调发展 16221619.2土地利用规划策略 1615659.2.1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 16253489.2.2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1694319.2.3土地利用强度控制 17174619.3道路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措施 17113399.3.1完善道路网络布局 178749.3.2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17271629.3.3优化交通组织与管理 17254249.3.4绿色交通发展 17234339.4案例分析 1717471第10章规划实施与效果评估 172436410.1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172961010.2规划实施进度安排 18641610.3道路交通效果评估 18209110.4规划调整与优化建议 18第1章项目背景与现状分析1.1乡村交通现状概述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地区交通需求不断增长,乡村道路交通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但是乡村交通现状仍存在诸多问题,如道路网络不完善、道路等级低、交通安全隐患突出等。本章节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乡村交通现状进行概述:1.1.1道路网络布局乡村道路网络布局主要以乡镇为中心,向周边村庄辐射。乡镇与乡镇之间的联系相对薄弱,部分地区尚未形成完整的道路网络。1.1.2道路等级与标准乡村道路等级较低,大部分为四级及以下道路,路面宽度、承载能力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1.1.3道路设施与安全乡村道路设施不完善,交通标志、标线、照明等设施不足,交通安全隐患较大。1.1.4公共交通服务乡村公共交通服务水平较低,客运班线少、覆盖范围有限,难以满足乡村居民的出行需求。1.2道路交通问题分析针对乡村交通现状,以下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1.2.1道路网络不完善乡村道路网络不完善,导致部分地区出行不便,影响了乡村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1.2.2道路等级低乡村道路等级低,限制了道路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剧了交通拥堵和安全隐患。1.2.3道路设施不足乡村道路设施不足,导致交通安全形势严峻,影响了乡村居民出行安全。1.2.4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低乡村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低,使得乡村居民出行受限,不利于乡村经济发展。1.3规划目标与原则为改善乡村道路交通条件,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提出以下规划目标与原则:1.3.1规划目标(1)完善乡村道路网络,提高道路通行能力。(2)提升道路等级,保障道路安全。(3)优化公共交通服务,满足乡村居民出行需求。1.3.2规划原则(1)统筹规划,分步实施。(2)以人为本,注重安全。(3)绿色发展,保护生态环境。(4)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第2章交通需求预测2.1人口与经济发展预测为了合理规划乡村道路交通,首先需对规划区域未来的人口与经济发展进行预测。本节将基于历史数据与趋势,结合区域发展规划,预测未来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及经济增长情况,为交通需求预测提供基础数据。2.1.1人口规模预测通过收集近年来乡村区域的人口统计数据,分析人口增长趋势,结合国家及地方政策、生育政策等因素,运用人口预测模型,预测规划期内的人口规模。2.1.2经济发展预测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结合国家和地方产业发展规划,预测未来规划区域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情况,为交通需求预测提供依据。2.2交通出行特性分析本节将对乡村区域的交通出行特性进行分析,包括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距离、出行时间等方面,以了解交通需求的现状和未来变化趋势。2.2.1出行目的分析分析居民出行的目的,包括工作、学习、购物、就医等,了解不同出行目的的占比,为交通需求预测提供依据。2.2.2出行方式分析调查乡村区域居民的出行方式,包括步行、自行车、摩托车、私家车、公共交通等,分析各种出行方式的占比和变化趋势。2.2.3出行距离与时间分析通过对居民出行距离和时间的调查与分析,了解乡村区域交通出行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分布特征。2.3交通需求预测方法本节将介绍适用于乡村道路交通需求预测的方法,主要包括定量预测方法和定性预测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2.3.1定量预测方法介绍时间序列分析法、回归分析法、交通模型等定量预测方法,并对其适用性进行讨论。2.3.2定性预测方法介绍专家调查法、情景分析法等定性预测方法,分析其在乡村交通需求预测中的应用。2.4道路交通需求预测基于上述分析,结合规划区域的实际情况,运用预测方法,对乡村道路交通需求进行预测。2.4.1道路交通需求预测结果根据预测方法,得出规划区域未来各个时期、各个路段的交通需求量。2.4.2道路交通需求分析分析预测结果,了解乡村区域交通需求的时空分布特征,为后续道路交通规划和设计提供依据。第3章道路网络规划3.1道路网络布局原则3.1.1系统性原则道路网络布局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充分考虑乡村地区的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经济发展、人口分布等因素,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明确、层次分明的道路网络体系。3.1.2连续性原则道路网络布局应保持连续性,保证乡村地区内外交通的顺畅,减少交通瓶颈,提高路网运行效率。3.1.3安全性原则道路网络布局应充分考虑交通安全,合理设置交叉口、车道宽度、交通标志等,降低交通风险。3.1.4环保性原则道路网络布局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影响。3.1.5可持续发展原则道路网络布局应充分考虑乡村地区未来发展的需要,为经济社会发展预留空间,实现交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3.2道路分类与功能3.2.1道路分类根据道路在乡村道路网络中的地位和作用,将道路分为以下几类: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和巷道。3.2.2道路功能(1)主干道:连接乡村与外部区域,承担区域间交通联系,服务乡村经济发展。(2)次干道:连接乡村内部各地,分担主干道的交通压力,服务乡村居民出行。(3)支路:连接乡村内部各地,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出行条件,服务居民日常生活。(4)巷道:连接乡村内部住宅、企事业单位等,满足局部交通需求。3.3道路网络结构设计3.3.1路网密度根据乡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路网密度,满足居民出行和经济发展需求。3.3.2路网等级根据道路功能、交通流量等因素,合理划分道路等级,形成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路网结构。3.3.3路网布局(1)网格状布局:适用于地形平坦、用地规整的乡村地区,便于形成高效、便捷的道路网络。(2)放射状布局:适用于地形复杂、用地狭长的乡村地区,有利于连接中心区域与周边地区。(3)环状布局:适用于地形较为封闭的乡村地区,有利于组织内部交通,提高路网运行效率。3.4道路交叉口规划3.4.1交叉口类型根据交通流量、道路等级等因素,合理设置交叉口类型,包括信号交叉口、无信号交叉口、环形交叉口等。3.4.2交叉口间距合理确定交叉口间距,避免过密或过稀,保证交通的顺畅和安全性。3.4.3交叉口设计(1)交叉口宽度:根据交通流量、车道宽度等因素,合理确定交叉口宽度。(2)交叉口视距:保证交叉口视距,提高交通安全。(3)交叉口信号设计:合理设置信号灯、标志、标线等,引导车辆和行人有序通行。3.4.4交叉口交通组织根据交叉口类型和交通需求,合理组织交叉口交通,提高通行效率和安全性。第4章道路工程设计4.1道路设计标准与规范4.1.1设计依据本章节道路工程设计依据《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规范》(GB503872016)及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范进行。4.1.2设计标准(1)道路等级:根据乡村道路的交通流量、功能需求及地形地貌等因素,确定道路等级。(2)设计速度:依据道路等级、交通流量、地形地貌等因素,合理确定设计速度。(3)车道宽度:根据道路等级和设计速度,参照相关规范确定车道宽度。(4)纵断面设计:按照相关规范要求,结合地形地貌、排水及沿线设施等情况,合理设计道路纵断面。4.2路线设计4.2.1路线走向根据乡村道路交通需求、地形地貌、土地利用及环境保护等因素,综合比选,确定道路路线走向。4.2.2路线布设(1)平面设计:根据路线走向,结合地形地貌、现有建筑物、排水设施等因素,布设道路平面线形。(2)纵断面设计:依据设计标准,结合地形地貌、沿线设施等情况,合理设计道路纵断面。(3)横断面设计:参照相关规范,结合道路等级、设计速度、地形地貌等因素,设计道路横断面。4.3路基路面设计4.3.1路基设计(1)路基填挖:根据地形地貌,合理确定路基填挖方式,保证路基稳定。(2)路基防护:针对不同路基形式和地质条件,采取相应的路基防护措施。(3)路基排水:合理设计路基排水设施,保证路基稳定和路面排水畅通。4.3.2路面设计(1)路面结构:根据道路等级、设计交通量、地质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路面结构。(2)路面材料:根据当地材料供应情况和质量要求,合理选择路面材料。(3)路面排水:设计路面排水设施,保证路面排水畅通,防止水损害。4.4道路排水设计4.4.1路面排水(1)设计原则:保证路面排水畅通,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2)排水设施:根据地形地貌、道路纵断面及横断面设计,合理设置排水沟、雨水井等设施。4.4.2路基排水(1)设计原则:保证路基稳定,减少水损害。(2)排水设施:结合地形地貌、地质条件,设置排水沟、渗沟等设施,保证路基排水畅通。4.4.3沿线设施排水针对沿线设施,如桥梁、涵洞等,设计相应的排水设施,保证设施安全运行。第5章交通安全与管理5.1交通安全设施配置为保证乡村道路交通的安全,必须合理配置交通安全设施。本节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阐述:5.1.1标志标线(1)按照国家标准和地方规定设置交通标志,包括警告、禁令、指示、指路、旅游区等标志。(2)合理施划路面标线,如车道线、导向箭头、人行横道、减速振荡线等。5.1.2道路照明(1)根据乡村道路的特点,选择适宜的照明设备,保证夜间行车的安全。(2)合理布局照明设施,提高照明效果,降低能耗。5.1.3道路护栏(1)在临崖、临水、急弯、多发等路段设置道路护栏,防止车辆冲出路外。(2)选择适合乡村道路的护栏类型,保证护栏的稳定性和耐久性。5.1.4防眩设施在长直线段、交叉口等视距不足的路段设置防眩设施,减少对向车辆灯光的干扰。5.2交通预防与处理5.2.1交通预防(1)加强交通安全宣传教育,提高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2)完善交通组织设计,降低交通发生的可能性。(3)定期开展道路安全隐患排查,及时整改。5.2.2交通处理(1)建立健全交通应急救援机制,提高救援效率。(2)制定交通处理流程,保证处理的公正、公开、及时。5.3道路交通组织与管理5.3.1交通信号控制(1)根据交通流量,合理设置信号灯周期,优化信号配时。(2)在关键交叉口设置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实现实时自适应控制。5.3.2交叉口组织(1)优化交叉口设计,提高通行能力。(2)设置合理的行车道和行人过街设施,保证交叉口安全畅通。5.3.3道路交通组织(1)根据交通需求,合理划分道路功能,设置专用车道。(2)实施交通限行、单向行驶等措施,缓解交通拥堵。5.4智能交通系统应用5.4.1交通信息采集与分析(1)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时采集交通数据。(2)分析交通流量的时空分布特征,为交通管理提供依据。5.4.2智能监控与调度(1)建设智能监控系统,实时监控道路交通状况。(2)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实现交通资源的优化调度。5.4.3无人驾驶与车联网(1)推广无人驾驶汽车,提高道路通行效率。(2)发展车联网技术,实现车与车、车与路之间的信息交互。第6章公共交通规划6.1公共交通需求分析6.1.1乡村地区人口分布特征分析本章首先对乡村地区的人口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包括人口密度、年龄结构、职业构成等方面,以揭示乡村居民对公共交通的需求特点。6.1.2乡村道路交通运输现状分析分析乡村道路交通运输的现状,包括道路状况、交通流量、出行方式等,为后续公共交通规划提供基础数据。6.1.3公共交通需求预测根据乡村地区的人口增长趋势、经济发展状况及出行需求,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预测乡村地区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公共交通需求。6.2公共交通线网布局6.2.1线网布局原则遵循便捷性、经济性、安全性、环保性等原则,制定乡村公共交通线网布局方案。6.2.2线网布局方案结合乡村地理形态、人口分布、产业发展等因素,设计合理的公共交通线网布局,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6.2.3线网优化调整根据实际运营情况,适时对公共交通线网进行优化调整,以满足乡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6.3公交站点设施规划6.3.1公交站点布局原则遵循方便乘客、提高运营效率、保障安全等原则,进行公交站点布局。6.3.2公交站点选址与设计结合乡村道路条件、人口密集区、重要设施等因素,合理选址公交站点,并进行站点设施设计。6.3.3公交站点设施配置根据公交站点规模、客流量等,配置相应的设施,如候车亭、座椅、照明等,提高公交站点服务水平。6.4公共交通运营管理6.4.1运营管理模式结合乡村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公共交通运营管理模式,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6.4.2运营组织与调度根据乡村居民出行需求,制定合理的运营组织方案,进行公交车辆调度,保证公共交通正常运行。6.4.3运营监管与评价建立健全乡村公共交通运营监管制度,对运营情况进行定期评价,持续优化公共交通服务。第7章道路绿化与环境保护7.1道路绿化设计原则与要求7.1.1设计原则(1)生态优先原则: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物多样性。(2)景观协调原则:绿化设计应与乡村整体景观相协调,体现地方特色。(3)功能完善原则:绿化应满足道路通行、防护、美化等功能需求。(4)经济适用原则: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绿化成本,便于后期养护。7.1.2设计要求(1)道路绿化应根据道路等级、功能、地形地貌等因素进行设计。(2)绿化带宽度应满足道路通行、视线诱导、噪音降低等要求。(3)绿化植物选择应遵循适地适树、多样性和生长快速等原则。(4)绿化布局应注重空间层次、色彩搭配和季相变化。7.2道路绿化类型与布局7.2.1绿化类型(1)分隔带绿化:采用低矮灌木、地被植物等,起到隔离、防眩、美化作用。(2)路侧绿化:包括行道树、绿化带、防护林等,起到防护、降噪、净化空气作用。(3)节点绿化:主要包括交叉口、广场、休息区等,强调景观效果和功能需求。7.2.2绿化布局(1)线性布局:绿化带沿道路线性分布,注重连续性和引导性。(2)块状布局:在道路两侧或设置绿化块,形成景观节点。(3)混合布局:结合线性布局和块状布局,灵活运用植物群落和空间组合。7.3道路绿化植物选择7.3.1选择原则(1)适地适树:根据当地气候、土壤、水文等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2)多样性:选用多种植物,提高绿化带的生态功能。(3)生长快速:选择生长快速、易于养护的植物,缩短绿化周期。(4)观赏性:考虑植物的色彩、形态、季相变化等因素,提升绿化效果。7.3.2植物种类(1)行道树:选用树形优美、遮荫效果好、生长迅速的树种,如悬铃木、银杏等。(2)灌木:选用耐修剪、易养护、观赏性强的品种,如小叶女贞、紫叶李等。(3)地被植物:选用生长迅速、覆盖率高、抗逆性强的植物,如草绿绒、狗牙根等。7.4道路环境保护措施7.4.1噪音污染防治(1)合理布局绿化带,利用植物吸收、反射、散射声波,降低噪音。(2)选用隔音效果好的植物,如柳树、珊瑚树等。7.4.2空气污染防治(1)选用净化空气能力强的植物,如悬铃木、银杏、大叶黄杨等。(2)加强道路两侧绿化,提高空气质量。7.4.3水土保持(1)采用生态护坡、绿化缓冲带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2)选用耐旱、耐湿、根系发达的植物,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7.4.4生态保护(1)保护乡村生物多样性,选用本地物种,避免外来物种入侵。(2)保护现有植被,合理利用乡土植物资源。第8章停车设施规划8.1停车需求分析本节主要对乡村道路交通中的停车需求进行分析。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包括人口规模、机动车保有量、交通流量等,预测乡村地区的停车需求。分析乡村不同区域、不同时段的停车需求差异,为停车设施布局提供依据。考虑乡村旅游业、商业发展对停车需求的影响,保证停车设施规划的合理性和前瞻性。8.2停车设施布局原则停车设施布局应遵循以下原则:(1)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乡村居民和游客的停车需求,保证停车设施的便利性和舒适性。(2)合理分布:结合乡村地形地貌、用地条件及交通流量,合理布局停车设施,避免对道路交通产生负面影响。(3)节约用地:在满足停车需求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停车设施对土地资源的占用。(4)易于管理:停车设施布局应便于管理和维护,降低运营成本。(5)适应发展: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以适应乡村未来交通和停车需求的变化。8.3停车设施设计(1)停车设施类型:根据停车需求,设置地面停车场、地下停车场、立体停车库等多种类型的停车设施。(2)停车设施规模:根据预测的停车需求,合理确定停车设施的规模,保障乡村交通的顺畅。(3)停车设施布局:结合乡村道路网络,合理设置停车设施入口和出口,避免对交通产生拥堵。(4)无障碍停车设施:考虑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停车需求,设置无障碍停车位,提高停车设施的包容性。(5)景观设计:在停车设施设计中融入乡村景观元素,提升停车环境品质。8.4停车设施运营管理(1)收费政策:制定合理的停车收费政策,引导乡村居民和游客合理使用停车设施。(2)智能管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停车设施的智能化管理,提高停车效率。(3)维护保养:定期对停车设施进行检查、维护和保养,保证设施的正常运行。(4)安全监管:加强对停车设施的安全监管,保障停车场所的安全。(5)服务提升:根据用户需求,不断提升停车设施的服务水平,提高用户满意度。第9章道路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9.1土地利用与交通互动关系9.1.1乡村土地利用与交通的相互影响乡村地区的土地利用与道路交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关系。,土地利用格局决定了道路交通的需求与分布;另,道路交通的规划与建设又对土地利用产生重要影响。9.1.2乡村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协调发展为实现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应关注土地利用与道路交通的协调发展。通过优化土地利用布局,提高道路交通效率,降低交通对土地利用的负面影响,从而实现乡村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9.2土地利用规划策略9.2.1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优化根据乡村地区发展需求,合理规划居住、工业、商业、农业等用地布局,促进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优化,提高土地使用效率。9.2.2土地利用功能分区针对乡村地区不同功能区域,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政策,引导产业布局,保障乡村道路交通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9.2.3土地利用强度控制合理控制乡村地区土地利用强度,避免过度开发,降低交通压力。9.3道路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措施9.3.1完善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