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数学和谐课堂教学语言的课题研究第1篇小学数学和谐课堂教学语言研究【摘要】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它是各类美好事物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构建和谐课堂既是教学改革的目的,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谐的教学要求师生在课堂上要达到心灵的沟通,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关键。因此,在要充分认识到教学语言的重要性并在课标新课标理念的指引下探讨和谐课堂教学语言的分类、应用等,从而实现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目标。【关键词】和谐课堂;教学语言;口头语言;体态语引言: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曾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随着和谐社会这一概念的提出,和谐一词被人们广泛应用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和谐是人们的追求也是课堂教育的追求,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和谐课堂即是课程改革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保证,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课堂教学中主要的活动是教师凭借语言加以组织和调控的。本文从和谐课堂的角度下研究教学语言,提出教学语言的运用策略,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一、“和谐课堂”和“教学语言”价值“和谐”,即“和睦”、“协调”、“融洽”之意。所谓“和谐课堂”,简而言之就是和睦、协调、融洽的课堂,指的是课堂各要素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相辅相成、互促互向、共生共长的课堂生成状态。和谐使每一位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和谐的阅读教学课堂中,一改以往教师的“喧宾夺主”,教师承认、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自己掌控,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拥有了主人翁意识之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会大大增强,才会敢说、敢做,爱说、爱做,学习起来才会更带劲,更有效。这样在和谐课堂下才能充分有效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也能达到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学习、创新发展通过创设民主、公平、开放、有序的课堂,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主动积极的参1与课堂教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达到和谐的发展,师生双方达到令自己满意的效果,真正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这种课堂,就是和谐课堂。2、教学语言教学语言是教师教授知识、启迪智慧、塑造心灵的最基本工具,也是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技能,是教师使用最广泛的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优美的教学语言是点燃学生智慧的明灯的火炬,是开启学生心灵的钥匙,是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的媒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科特点及教学阶段,力争做到教学语言的规范科学、精炼准确、生动幽默、激发思维,成为学生语言学习的示范,且能够启迪学生思维,促使学生深度思考,并产生新的思维点,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教学语言是指教师用以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的符号系统。特别在解决问题的课堂中要注重学生对语言的表达能力,现在的解决问题不仅仅是让学生用算式写出来,还要让他们说明为什么这么写?这么写的道理是什么?让他们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当然更重要的是老师的语言表述也要加大力度,教学语言要求教师力求做到,思想无谬误,知识没差错。农村小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老师口语化过多,对知识的描述和界定不够肯定、准确、科学,有时候是含糊其辞,尤其在介绍定义、公式、原理、规则等方面,更要准确科学,并注意使用恰当的学科专业术语。二、小学数学课堂和谐教学语言的基本分类小学数学课堂和谐教学语言主要分为口头语言、书面语言、体态语言。口头语言表现为独白语言(授课独白)与对话语言,对话语言即授课时的问答与交谈。口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语言。应用口语的能力是衡量教师授课质量的最重要标准之一,它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水书面语言是在口头语言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将声音转化为文字,靠文字记录书写的一种语言符号系统,是隐含着语音而无声响的语言。书面语言既无声响,就不能靠听觉去感知,它是靠视觉所能感知的语言形式。因此阅读是理解书面语言最重要的形式。书面语言主要包括教师的板书和作业批改及其评语等。与口语相比其作用时间长,作用强度更大。体态语言是人们通过面部表情、手势等诸多身体动作和仪表风度来向别人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的特殊的语言系统。体态语通常是伴随着口头语言出现的。在和谐课堂中,教师的体态语是师生沟通感情,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之一。一堂课堂中,老师如果2始终保持着微笑的表情,那么这堂课同学们一定是很轻松而愉快的!三、小学数学和谐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策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以及数学学科的特征,对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有着特定的要求。恰当、准确的使用教学语言是教师做好工作的基本功之一。巧妙运用的教学语言可以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课堂教学起凝聚作用。那么怎样才能运用好和谐课堂教学语言呢?下面浅谈自己的看法。1、和谐课堂口头语言的运用教师的口头语言的准确性,关系到知识传授的科学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运用数学教学语言必须准确、科学。教师要想做到准确、科学就必须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等知识有透彻的了解。教师的口语,特别是教学口语,由于受到空间、时间和教学内容的制约,必须避免冗长、啰嗦或者随兴趣东拉西扯,任意延伸,而应当做到准确简明,合乎规范,吐词要清晰,要抓住重点,做到言简意赅。教师语言是否精练对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有很大影响。(2)和谐课堂口头语言要具有通俗性和逻辑性口头语言要具有通俗性。教师讲课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教材中的死板的书面语言变成灵活的口头语言来阐述规律,力求自己的讲解深入浅出,将那些看似玄妙的理论化解为简单自然并方便记忆的东西。如课本中“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或容量”,学生对“容纳”一词的理解有困难,教师可以这样给学生解释:“容纳就是装的意思。”学生就茅塞顿开,疑难也就迎刃而解了。(3)和谐课堂口头语言要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苏霍姆林斯基说:“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来进行思维。”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特点和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要求我们的教师的口头语言要具有形象性。教师要善于举例,适当的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来说明抽象的理论,把抽象的东西与具体的东3西联系起来,情景交融、活灵活现,把教学内容讲的更加生动形象,学生也能更快和谐课堂中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主导作用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而启发性的语言,就可以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热情结合起和谐课堂口头语言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够经常启发学生,学生就会经常动脑筋去思考,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而且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4)和谐课堂口头语言要具有趣味性和艺术性口头语言要具有艺术性:第一,要有充沛的情感。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曾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最能唤起学生的热情。在课堂上,老师真诚的笑容,信任的眼神,鼓励的话语,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教师的情感充沛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进而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常言道:“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样的课堂激励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第二,要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如何恰当的运用词语,怎样更好的组织句子,使自己的语言能准确、形象、具体、生动的描绘事物,使其所讲的话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修辞方式有比喻、设问、夸张等16种之多,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的内容选择适当的修辞方法,生动有趣,加深学生的印象。第三,要具有音乐性强的声音。人生来就有喜爱节奏与和谐的天性,和谐与节奏是艺术所需要的,因而讲究艺术的教学语言也应讲究声调节奏感。教学语言的声音由语音、语调、语速、音量、音质、音色等要素构成,协调而娴熟地运用上述要素,可以使声音富于乐感。语音方面要注意发音,吐字清晰尽量做到标准,不带方言,让学生能听明白。语调要求抑扬顿挫,如果一整节课都是平平的,学生听了也会没激情而且还有可能昏昏欲睡,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语速快慢要适中,要给学生一个反应的时间去消化知识。语速太快,学生思考的空间不够,该理解的没理解,改掌握的没掌握,欲速则不达。音量方面要根据实际需要,讲音高、音强、音长控制在适当的程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庆祝的听到教师所讲的每一句话,并有舒适感。如果教师音量太小,有的学生就会听不到长期下去就会对本学科失去兴趣;如果教师音量太大,学生就会出现听力疲劳有的甚至会出现过度紧张。因此,音量要适中。音质、音色等则没有太大4的要求,好的音质、音色能为教师自己提高自己的亲和力,学生听着也是一种享受,能为课堂教学添光彩。(5)结语和谐课堂教学语言很重要,教师就是要根据教学语言的要求把数学的美体现出来,把口头语言和体态语有机的结合,让学生在感受到教师的美时也感受到数学的美,并对数学感兴趣。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根据不同的知识,班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建和谐课堂,运用多样化的教学语言,不仅能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还能启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学参考文献:[2]王耀辉.教学体态语的特点与应用[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3]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P722.[4]田萍.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5,第6期.[5][7]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薛赞祥.小学数学教学语言纵横谈[J].小学教学研究,2007年第9期.[8]孙厚峰.小学数学教师的语言技能[J].小学教学研究,2007年第7期.[9]周玉兰,艾立新.略论数学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J].教学与管理,2006年第6期.[10]刘颖,柏丽.谈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的运用[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年第4期.[11][12]周俊玲.教学语言艺术性探究[J].教学与管理,2005年4期.[13]马波.课堂教学中言语与非言语的运用[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14]王耀辉.教学体态语的特点与应用[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小学数学和谐课堂教学语言的课题研究第2篇【课堂评价情景与精彩评价语】片段一:师:在题中你知道了什么?大胆些,当你举起小手时,你已经挺了不起,如果能大声地说出你的想法,那生: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上,每隔5米种一棵树。师:你今天说话声音很响亮,现在把你预想的植树方案在纸上画一画。师:大多数小组已经完成了,哪一位同学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样设计的?种了几棵树?(小组展示)能否让全班小朋友都听到你优美而生动师:你们的想法是不是这样的?(课件)这个同学很有想法画了4棵,有哪个同学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吗?如果能让小朋友一下子就明白你的意思,就更好!师:第一种植5棵的,头上先种一棵,隔5米种第二棵。。(演示)师:有时候我们一端不种,然后就(演师:当我们两端都不种的时候,就只能在中间种。(演示)师:种5棵的是两端种的,板书:两端都种。种4棵的是一端种的。板书:只种一端。种3棵的是两端都不种的。板书:两端不种。过渡语:是呀,同样长的路,种出了三种情况,小组合作找找他们相同的地方和不【课堂评价情景与精彩评价语】片段二:学生探究,自己画图并填表。师:你这么能干,告诉我们,你是怎么学会的?如果长度是1000米,是不是也得去画呢?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这个表格里找出一定的规律呢?观察这张表格,你有什么发现吗?马上就要成功了,你再仔细想一想!把你的发现在四人小组里讨论一小学数学和谐课堂教学语言的课题研究第3篇语言是人类交际的重要工具.作为课堂教学,主要是运用语言的形式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因此,数学学科有自己学科的独特语言.如“10与5相加的和是多少?”中的“相加”“和”就是数学所独有的语言.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数学语言作为一种表达科学思想的通用语言和数学思维的最佳载体,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其中较为突出的是叙述语言、符号语言及图形语言,其特点是准确、严密、简明.由于数学语言是一种高度抽象的人工符号系统,因此,它常成为数学教学的难点.一些学生之所以害怕数学,一方面在于数学语言难懂难学,另一方面是教师对数学语言的教学不够重视,缺少训练,以致不能准确、熟练地驾驭数学语言.小学数学低段教学中教师对数学语言的教学要通过读题来进行.而低年级数学读题教学往往不被重视.其实,在数学课中读题教学举足轻重.读题是审题的前提,是解题的基础.通过读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题意,理清条件与问题,明确条件与问题的种种联系,使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有一个清晰的印象,为解题做良好的铺垫.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方法和习惯,很有必要.二、从读题开始的数学语言教学的研究(一)教师读题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语言能够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则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不多,独立读题有困难,要由教师范读或领读,或把生字注音,或放大在黑板上,在教师的帮助下读题.同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题目中的关键词语、重要数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等.另一方面,在弄清题意后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题意,能说什么就说什么,要求不宜过高.(二)指导学生读题方法在以往教学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对题目只粗略地看看,然后想当然地做起来,答案自然不正确.所以,我要求学生做到解题要先读题,学会读题.读“题”百遍,其义自现.读题先从一句话题目开始,由易到难,逐步发展到较复杂的题目;其次,读题后,让学生找出题目结构的规律.这样才能掌握正确的读题方法.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数学课本数学课本是教师的教学之本,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依据,应该充分地加以运用.尤其是义务教育课本,其教学内容和例题的编排,都是遵循以旧换新、由扶到放的原则,更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培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脑、动口、动手学习的能力.2.指导学生解题前认真阅读题目低年级学生的语言正处在起步阶段,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在这个阶段需要学校、家庭各方面从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在数学教学中特别应注重培养,使他们能用语准确、表达完整、条理清楚.很多数学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学生:第一遍做题,出错较多,重新做,即使教师不讲解,也能做对.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往往简单归之为粗心.经过观察了解,我发现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生在解题前没有认真阅读题目,即在没有弄清题意的情况下就盲目解题.(三)培养学生读题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需要长期地、坚持不懈地、有条不紊地进行训练和强化.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学生在做计算题时正确率很高,但遇到判断题、解决实际问题等类型的题目时却由于理解不清题目中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或没有正确阅读,而造成许多错误,这种现象在低年段尤为明显.低年段是学生接触数学的开始年段,如果我们能在学生开始学习数学时就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那么能为今后高年段学习更为复杂的数学知识打下一定基础.因此,在低年段数学教学中,我们也应十分重视学生的读题习惯的培养..(四)注重读题方式的变化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维的物质形式.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我把学生动眼观察、动口朗读与动脑思考有机结合起来,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学生读题方式也不尽相同,如让学生分角色、开火车读题.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我(黄松鼠)摘了22个松果,我(花松鼠)摘了31个松果,我(灰松鼠)比花松鼠少摘13个松果.(1)灰松鼠摘了多少个?(2)黄松鼠比花松鼠少摘多少个?”这道题文字较多,我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读题,读题后,我让学生理解“多”和“少”的意思,再加上引导与点拨,学生很快解答出来了,解题效率也大大地提高.三、从低年级数学课读题指导中得到的启示低年级数学教学难,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学生对数学语言的理解不够.如果把“数学语言”转换成学生的生活语言,解题就会少很多困难.这里的关键就在于“读题”.让学生在“读题”中理解题意,从而使数学语言变为学生熟知的生活语言,数学问题就会变得容易了.总之,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学生要掌握正确的读题方法.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进行读题训练,不可一蹴而就,要把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结合起来.小学数学和谐课堂教学语言的课题研究第4篇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学习和谐生态策略研究素质教育下的课堂应该是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习惯与能力;还要让学生有学好信心和愉悦学习心态;愉悦掌握知识,增强能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以及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需要课堂是和谐生态的。那么,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和谐生态起来呢?一、和谐生态课堂必要性分析《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实施中,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 续、和谐地发展。突出学生全面素质素养提升,是终身发展的学习。因此,要利用教育教学各项资源,营建良好的和谐学习环境,让学生没有精神压力、思想包袱、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地、思维活跃地在有意无意中接受知识。如课堂教学采用的提问激趣、故事引路、猜谜语、讲故事、做游戏、小组竞赛等寓教于乐的学习活动都是课堂和谐的表现。生态课堂是教育生态方面的微观研究,指课堂教学中教师研究学情、依据学情施教的生态平衡化构建,动态设计和生成学习思想,精选教学目标,有效选择与编排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效提升。生态课堂遵循生态的系统性、整体性等基本原则,以课堂教学为着落点,用生态的理念营造和谐的、动态的、充满活力的、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生态环境,促成学生知识的吸纳和能力的提升。数学是一门思维课程,需要学生在不断接受新知、不断运用所学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丰厚和能力的增强,促成潜能的有效发挥,实现教学与发展的和谐统一。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不足,需要老师加强指导,并发挥学生主动性获得能力提升。因此,需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自由与愉悦,让学生在和谐生态课堂中愉悦学习、健康成长。二、小学数学和谐生态构建策略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生态课堂的前提,而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生态构建的要素,彼此间的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和谐的。承认课堂学生主体意识并有能力退居幕后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和谐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和谐生态课堂才可能建成。1.调整师生关系,体现生本理念。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重新定位课堂,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推动学生主动性发挥。因此,打破传统教学理念,调整师生之间的关系,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及发展是构建小学数学生态课堂的首要任务。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结合教材特点,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如低年级《加法和减法》、《位置和方向》、《元角分的认识》、《千克和克》、《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家长带领下走进商店超市和游乐场,学生观察、猜想、思考后获得生活中数学的认识,比较吸纳中形成能力迁移,提升数学运用思维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与方法。课堂教学中,多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让学生思考“表面积”是什么?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怎么构成的?如此,学生自己掌握这一知识学习。又如《统计》学习中,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让组长带领组员对例题中不同图形进行统计,合作完成表格,发现现象,得出一定规律。可见构建小学数学和谐生态课堂,教师就要学会放手,具有较强组织和引导能力和艺术,在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真诚的微笑、循循善诱的指导、中肯的鼓励和赞扬,获得学生的喜爱和尊敬;唤起学生主体意识,唤起学生自尊和自我存在需要。2.培养数学思维,增强学好信心。热热闹闹的课堂不一定是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课堂,只有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掌握数学学习方法,运用数学思维,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知识,增强能力的课堂才可能是生态和谐课堂。因此,和谐生态课堂是一种学生在有限学习时间内获得数学知识、能力和思维的课堂。如低年级学生知识积累较少,有着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学中鼓励学生思维大胆动起来。如《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教学中,先出示一些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不进位的题目,让学生踊跃发言,积极抢答;然后出示一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题目,让学生抢答,并让学生谈谈自己是如何解决的。然后进入正题,让学生完成较简单的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题目。这里学生已经有了加法思维,知道如何进位,如此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就容易解决了。待学生解决问题之后,让他们谈谈自己是怎么思考的,于是加法的进本思维得到巩固,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与课堂教学实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一种方法之后,尝试自主或者合作学习,自己解决学习难点。如《统计与可能性练习》一课中引导学生用“数据统计”或“分类统计”自主学习并思考是如何用这两种方法进行统计的,这种方法在生活中有什么用途等。然后小组内以交流方式进行讨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学生讨论的内容、形式、过程及实施的可行度和质量,并且在实施前及过程中给予学生中肯的指导,在学生探讨探究渐渐走入正轨以后,教师可减少对学生的指导,只对针对性问题进行具体讨论,慢慢将学生的主体参与培养更成另外,和谐生态课堂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激励学生加强知识点的跨越和串联,温故而知新,突出知识衔接与延伸,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自行探索数学奥秘,探求过程中享受求知乐趣,逐步提高发散思维及创新能力。总之,小学课堂教学中,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营造和谐学习氛围,需要老师改变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有效组织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方法,从而让学生爱上数学,爱好数学参考文献:[1]季宝剑,邵晓娟.分析小学数学生态课堂教学的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12).小学数学和谐课堂教学语言的课题研究第5篇范文大全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研究心得体会源ww5kJ.Om9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有效性的研究心得体会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最基本的信息载体,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数学知识的传递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数学并不象语文中每篇课文那样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或欢乐,或悲伤;或热爱,或憎恶;或抑扬,或低沉„„因此,语文老师的一段话语足可以让学生们兴奋不已,让学生们激动万分,也足可以让学生们悲愤万千,甚至痛哭流涕„„而数学老师的语言呢?受数学知识的限制,缺少了那种抑扬顿挫,情绪激扬的感染力。但正是因为缺少这样的因素,因而更要我们数学注重语言魅力的培养。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所以我们说教师的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小学数学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儿童话的语言必不可少,同时语言2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不但要准确规范、严谨简约,而且要形象、风趣。同时无声语言的表达要恰到好处。这样才能让学生才能乐学、爱学。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教师语言的情感引发着学生的情感。数学教师对概念、法则、术语的叙述要准确,不必让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为此,教师要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有个透彻的理解。例如“整除”与“除尽”、“数位”与“位数”、“增加了”与“增加到”等,有的老师在辅导学生认识方向时,东北指的是东和北的中间。二是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讲解,不能用土话、方言来表达。比如,小能把“垂线”说成“垂直向下的线”,不能把“最简分数”说成是“最简单的分数”等等。严谨,除了具有准确性之外,还应有规范性的要求。如说话吐字要清晰,读题语句要分明,坚持使用普通话等。简约,就是教学语言要干净利落,重要的话不冗长.要抓重点,简捷概括,有的放矢;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说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用较短的时间二、教师适时和适当地运用课堂评价语言,可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1、积极的课堂评价语言可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把握评价的3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时机,充分利用评价语言的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特别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出现时,教师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激励学生有不同的思考方向,孩子有新想法时,教师可以说“你真棒”“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你真不简单”。2、巧妙运用批评性的语言,可以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来还是没讲透、没讲深,等下节温和而不伤感情的批评性语言能及时提醒学生上课要认真听讲,避免了学生抵触情绪的产生,因而能创设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总之,在小学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艺术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付出艰苦的努力,进行长期的经验积累,而丰富的教学实践恰恰就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源泉,因此,只有不断钻研,积极探索,才能使教学语言更具魅力。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教师自觉地驾驭这种主客体多变的语言交流活动,才能使课堂教学不断产生审美愉悦,使教学始终处于一种饱和交流的状态,营造出非常活跃而又和谐的氛围。一个有经验的教学教师,能够使用丰富多彩的教学语言,充分发挥出色的语言艺术技巧,就能产生声音悦耳、色彩缤纷,抑物顿挫,声情并茂的教学效果。源ww5kJ.Om9小学数学和谐课堂教学语言的课题研究第6篇林玉红一、研究的目的意义本课题研究“以促进人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作为价值取向。“激励性”既是一种评价的原则,也是一种具体的评价方式。“激励性”作为一种评价原则,是以未满足的需要为激发起点,不仅注重评价要激发的近期和远期效应,而且要把激发学生内在的评价需要作为评价的重要任务,把促进学生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因此,要求评价方式必须同评价对象的内在需要相适应,学生有了评价的需求,对评价者有了信任感,把评价作为自身发展的需要时,才能自觉评价,主动接受评价和评价他人,从而把外部评价转化为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动力。“激励性”作为一种具体的评价方式,是指评价者在对客体的价值判断基础上,以激励性的语言,鼓舞、唤醒被评价者的主动参与,以及对客体价值的重新评价的一种方式。二、课题研究的内容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义。任何一个教育教学活动,任何一次研究,都是在向着这一终极目标的前进途中所做的探索而已。但“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内涵丰富的、宽泛的概念,所以,本研究将“学生的发展”限定为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自我概念的改善、人际关系质量的改善这三个维度。希望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探索实施激励性口头评价的一些具体的方法和途径,促进学生这三个维度的发展。三、课题研究的原则2、综合性原则3、以人为本原则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一)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教学是一种沟通的艺术。教学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营造宽松、民主的评价氛围是实施激励性口头评价的重要前提。真正的教学过程应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只有这种环境系统,才能激发学生评价的兴趣和动机,增强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自信心,促使学生以愉悦的、高涨的情绪积极投入到课堂评价之中去。(二)积极使用准确、规范的激励语言人类的沟通与合作是以语言为媒介的。“所有的学科教学都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新沟通现象,都是语言教学。没有沟通与语言的学科教学是不存在的。”激励性口头评价语言也是课堂教学语言的一部分。激励性口头评价语言强调激励性,强调“奠定每一个学生学习成长与人格成长基础。”但激励性并不等于无原则,并不等于颠倒黑白。激励性口头评价语言要求准确,规范和个性化。准确,是指评价语言要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判断,当学生的认知出现错误时,老师、同伴等要引导其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取向正确的价值判断。规范,并不是现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僵死的、程式化的所谓“激励性口头评价”,诸如“嘿嘿,你真棒!”“答得好,表扬他!”等之流。个性化,指评价者(教师、学生)要针对被评价者的个性及价值客体的特点,作出具有评价者自身特点的口头语言评价。或幽默风趣、或平和亲切„„(三)适时发现、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口头评价是一种瞬时评价,教师本人要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地进行激励性评价,还要引导学生在评价时善于捕捉、把握时机,进行对话交流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沟通。素质教育要求教育应“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激励性口头评价”研究的重要策略之一。激励性口头评价要面向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等进行激励性口头评价。更重要的一点,评价要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实施纵向评价。考察受教育者个体进步或退步及幅度,注意学生个体自身的发展状况,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反思,调整心态和评价行为,不断进步。激励性口头评价要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水平,因人而异,同时而异,因境而异,作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对评价的认同和接受,评价的认同和接受,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潜能的激发。在课堂这个小世界里,让不同的学生全力投入、尽情发挥,获得发展。(四)恰当地运用延缓性评价手段所谓延缓性评价,就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或提问或实验,让学生畅所欲言,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延缓性评价把评价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论证。每当一种意见提出时,教师都请学生给予评判,他们或分析,或争论,或同意,自己来处理。教师只在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才我在本实验研究中,准备运用以下几种延缓性评价方式:1、言语提示(在学生解答问题时,教师对学生解答的评价不是按标准答案,而是用语言提示诱发、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独创性。)2、精心补问(对学生理解不正确或不完善的地方,教师根据学生学情、学生错误所在,补充设问,点拨学生引发讨论,引起深入思考,让学生在不断的争辩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3、巧用反问(在学生理解得不够准确,表达不够完整时,教师运用反问,使学生对自己的认识产生疑问,引起思考,进行比较,进而排除谬误,获取真知。)五、课题研究步骤3月份:收集相关“激励性评价”的资料,进行学习,提高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4月份:整理实验数据和资料,对实验效果进行检测。5月份形成激励性评价体系,并具有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形成良好的评价手段。6月份1、归类整理收集实验过程中的各种资料。小学数学和谐课堂教学语言的课题研究第7篇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一直相对比较重视教学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课程改革注重教学的过程,使得忽视过程的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变,但也出现了少数学校少数教师轻视甚至忽略结果的教学现象,重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猜测、验证和交流,而忽视了对结论的认识、理解和应用,课堂气氛看似活跃,实际上教学效率不高,影响了学生的数学学习与发展。如何看待“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怎样正确处理“过程”与“结果”的矛盾,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一、注重教学的过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长期以来,我国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接受数学事实,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这些客观性的数学知识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小学生。评价小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指标,就是他们掌握数学结果性知识的程度。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教师以传授数学知识为主,重视小学生掌握数学结果性知识的数量和熟练程度,忽略对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理解,学生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应付做题和考试,学习方式更多的是死记硬背式的机械学习,无法展开连贯而高质量的数学思维活动,影响了思维和情感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认真总结我国建国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经验,深入研究国际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在重视数学结果性知识传授的同时,已经开始关注过程的教学,力求改变“斩头去尾烧中断”的教学现状。但此时的“过程教学”仍然主要是为了“结果”,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识,形成技能,促进应用。1986年,《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重视基础知识教学”中指出:“教学时,不仅要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的过程。”[1]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中也强调:“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1]但是,这一要求,此时已经不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部分,而放到了“重视发展能力、培养智力”部分,重视过程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结果”,不再仅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更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大纲的这些意见及其变化,既源于我国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实践,也是对相关教学经验和成果的一种概括。课程改革以来,人们通常把课堂上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技能统称为“结果”,而“过程”则是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亲身经历,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感受、体验,对学习经验的积累、升华,对情感态度的培养、深化。[2]针对“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倾向,课程改革更加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全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更加强调过程评价,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这就充分确立了“过程”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进一步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强调“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与以往的“过程教学”相比,现在强调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全过程,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也是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过程”本身也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所要追求的重要目标。注重过程的教学是学生认知建构的需要。知识的获得通常有两条途径,一是亲身经历,二是接受他人的经验。小学数学学习也不例外。数学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活动过程,不同内容的学习要求也有区别,有的只要对基本概念原理简单识记,有的要能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有的需要对数学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虽然这些要求具有层次性的差别,但都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建构才能达到,因此,数学教学要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在这个起点上设计教学过程,使每位学生主动地投入到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中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此时的课堂就不单单是结果的教学,而是注重过程的教学。毋庸置疑,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关注结果。但是,如果学生不经过一系列的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争论和比较,就难以真正理解和巩固数学结论,只能“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注重过程的教学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对学生来说,数学学习不仅要学习数学的思维结果,而且要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式,发展数学能力。事实上,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不是学生“懂”了,也不是学生“会”了,而是学生自己“悟”出了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等,这种“悟”只有在数学活动中才能得以进行。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很难对所学知识应用自如,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得到培养。因而,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提供给学生探索与交流的空间,组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把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这样的“过程”之中。教学时,我们需要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有时甚至要模拟科学家思考问题的过程,一步一步充分展示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暴露思维的全过程,在过程之中深入思考,在愤悱中学习数学。这不仅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注重过程的教学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随着当代社会的剧烈变化、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复杂,特别是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得人们对教学任务的理解更加全面。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教育目标,就必须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经历方法的探究过程,体验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也就要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地经历观察、操作、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的过程,不断地进行反思,真正使数学学习成为“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这样,他们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就能够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更重要的是能够获得并积累隐性的数学活动经验和策略,感悟数学思想方法,能够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和终身学习的愿望、能力,获得多种多样的情感体验,享受数学学习的挑战与挫折、成功与喜悦,这对于人的终身发展都是有益的。二、有效的数学教学是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和谐统一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在矛盾中彼此对立,但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水火不容的,而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重视过程”的同时,还强调“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既重视教学的过程,同样重视教学的结果,不偏废任何一个方面,在过程与结果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发展。注重过程的教学,并不等于可以忽视教学的结果。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特别是在课程改革初期产生了一些误区,少数教师片面地理解“转变以前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注重教学的过程而忽视教学的结果。他们极端地认为,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不需要太在意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程度,结果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揭示数学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得教学的重心完全偏向于过程的教学。在“重过程、轻结果”的观念指导下,极少数的课堂上过分关注活动的形式,“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为小组交流而小组交流”,课堂气氛看似活跃,长此以往,就有可能造成学生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影响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有一次,听三年级的“小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教材上有类似这样的一段话:“像5.98、0.85和2.60这样的数叫做小数。‘.’叫做小数点。”其实,教师讲一讲这一内容就可以了,但是按照该地区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也要先让学生自学探究,接着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最后教师点拨,显然浪费了课堂的教学时间,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发展。其实“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存在也不应该有不分内容不顾学生认知水平的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根据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该引的要引,该导的要导,该问的要问,该讲的要讲,该学生操作的要让学生操作,该学生讨论的要让学生讨论,该学生探究的要让学生探究,该学生经历的要让学生经历,而不能教学方法模式化。实际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是不可分割、密切联系、互相交融的整体,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结合。知识技能既是学生发展的基础性目标,又是落实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目标的载体。因为方法的把握、能力的形成必须以知识为载体,以技能为基础,而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又依赖于方法的把握和具备的各种能力;在发展能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意识,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过程与结果是事物发展的两个阶段,过程以“结果”为目的,是结果的前提,而结果又以“过程”为基础,是过程的延续。过程与结果是辩证统一的,就其性质而言,教学的结果通常只涉及认知层面,它以“产品”的形式存在;而教学的过程则既涉及认知层面,又渗透着学生的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因素,它以“活动”的形式存在,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从教学的角度看,教学结果是在教学的过程之中生成的,它是基于过程的结果,是过程的延续;教学过程总是朝向结果并受结果的引领,是结果的前提。可以说,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没有体验、没有深刻理解的结果,不追求结果的过程是缺乏价值和意义的过程。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既要重视教学的过程,又要同时重视教学的结果。事实上,只有在小学数学课程实施中真正做到既重视教学的过程,又重视教学的结果,才能有助于小学生形成一个既有“肌体”又有“灵魂”的活的数学认知结构,也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教学结果的设定指引着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展开才能达成设定的教学结果,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应该致力于追求过程与结果的和谐统一,全面重视数学教学的过程与结果,使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思维结果的同时,领会数学的思维方式,发展数学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都能获得发展。三、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结果可以有所侧重教学是一种过程,没有过程的教学只能使学生的学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反之,过程也是一种教学,学生在过程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学会方法,提高能力。过程与结果的重要性如何,完全取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及其教学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涉及到概念教学、规则教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等多个方面,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结果可以有所侧重。“综合与实践”的教学,主要是过程的教学。“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因此,这一方面内容教学的重点不是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结果,而是引导学生在经历具体的数学实践活动中体验如何发现问题,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完成的问题,如何把实际问题变成数学问题,如何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何选择合作的伙伴,如何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并实践的成果,让别人体会自己成果的价值,以帮助学生培养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三个方面的内容中,有些内容的教学可以侧重于过程的教学。概念的形成、规则的发现、策略的感悟等内容的教学,就可以侧重于过程的教学。例如,概念的形成属于发现学习的范畴。教学概念时,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逐步揭示和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获得概念的确切含义,感受初步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物体表面的大小是物体表面的面积,平面图形的大小是平面图形的面积。按照人教版教材的安排,在展开面积的教学时,可以结合教室里的实例,按照“物体有面——每个面都有大小——面的大小是面积”这样的线索引导学生逐步体会面积的意义。(1)让学生观察教室里一些物体的表面的大小。(2)让学生观察教室里黑板面和电视机屏幕的大小,比一比哪个大,比出黑板面比电视机屏幕大,让学生体会到“各个面都有确定的大小”。(3)让学生观察数学课本的封面和练习本封面的大小,并可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感受课本的封面和练习本封面各自的大小,比一比哪个小,再一次体会各个物体的面都有确定的大小。这一活动有模仿、有迁移,是小学生体会面积意义的重要环节。(4)让学生观察教材上两个平面图形(长方形)的大小,说说哪个长方形大一些,使学生知道物体表面的大小是面积以后,引导认知迁移,从物体表面的大小叫物体表面的面积类推出平面图形的大小也是平面图形的面积。在此基础上,完成面积本质属性的概括,形成面积概念。面积概念初步建立之后,让学生举例说说某两个面的面积及其大小,使学生对面积概念的认识得以巩固、深化。接着,让学生比较上述两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由于比较黑板面和电视机屏幕的大小主要使用的方法是观察,比较数学课本的封面和练习本封面的大小主要使用的方法是重叠,现在依靠观察和重叠无法比较,促使学生尝试采用间接比较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面积概念的认识,同时进入面积单位的教学。学生亲身经历面积概念的建立过程,获得的就不仅是面积概念本身,还学会了比较面积大小的方法,培养了分析、比较能力,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三个方面的内容中,还有些内容的教学可以侧重于结果的教学。概念的巩固、规则的掌握、策略的应用等内容的教学,就可以侧重于结果的教学。有些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运用有意义接受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例如,除号如何写、如何读,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分数的读法,比号的写法,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就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而没有必要让学生经历探究、交流的过程。再如,解决问题策略的应用,当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反思解题思路,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感悟策略的应用价值后,还需要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一定阶段的训练,在不断的应用策略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提升策略。对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三个方面中更多内容的教学,我们要重视过程的教学,同样要重视结果的教学。在同一堂课内,我们需要有时关注教学的过程,有时关注教学的结果。其实,过程与结果经常无法截然分开,时刻联系在一起。我们既要看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准确把握过程与结果的相对权重,把注意力转移到教学过程上,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也要关注教学结果的认识、理解与应用。只有这样,让小学生人人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的课程宗旨才有望真正得以实现。四、注重过程与结果有机结合的教学策略(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重视过程与重视结果是一种动态的关系。课程改革强调过程,就是要求我们重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经历、体验和探索,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正确地处理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寻求二者之间的平衡。就目前小学数学教学的现状而言,多数课堂对教学过程仍然重视不够,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理解强调过程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展开教学,使教学过程服务与服从于学习过程的规律,满足小学生认知、技能、情感协调发展的要求,体现以学生的数学学习和发展为本。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和谐统一尧城校小学数学和谐课堂教学语言的课题研究第8篇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思维就是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数学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形象思维是依靠形象材料的意识领会得到理解的思维,它具有形象性、非逻辑性、粗略性、想象性等特点.抽象思维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现实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的过程.二、课改前后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地位差别课改之前,较重视抽象思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教学目标和要求”提出: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培养学生会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从中可以看出:大纲注重对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让学生运用各种学习手段分析数据、抽象概念、发展空间观念,使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课改之后,较重视形象思维.《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总体目标指出: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的过程;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变换的过程;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丰富形象思维;经历提出问题、收集和整理数据,作出决策和预测的过程.从中可以看出:《课标》非常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学生习得新知的过程放入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中,由生活中的形象材料意识领会而得到理解,充分发展了形象思维.三、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者之间的关系形象思维在人类远古时代就已产生,是更为古老的思维方式;抽象思维是建立在形象思维基础上的高级思维形式,两种思维是思维的基本分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没有形象思维的充分发展,抽象思维就不可能产生;没有抽象思维的综合分析,形象思维就无法更加完善.因此,促进小学数学中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势在必行.四、如何实现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和谐发展数学是研究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研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便是思维的过程.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作为思维的基本方式之一,贯穿于数学学习的始终,在不断感知、想象的前提下获得表象,提炼概念与方法,发展为对知识的理性认识.而这整个过程的完成,正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整体和谐发展的结果.(一)强化“形象思维”的基石作用,扎实知识本质从儿童的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逻辑抽象思维过渡的.由于年龄的限制,小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形象思维,因此,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既是儿童本身的需要,也是他们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需要.低年级———以实物或生活情境促进“形象思维”.纵观小学数学低年级教学过程,一至三年级,数学知识均以具体实物或在生活情境中呈现.如教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要求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一些立体图形.教师让学生们通过摸一摸、滚一滚、描一描等实践操作手段,用最直观的体验方法,让学生们感知这些立体图形的外形特征.课中,孩子们“玩”得有滋有味,每个合作小组的成员都能把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描述出来:“老师,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角的,是由一个个长方形和正方形拼起来的.”“老师,圆柱很光滑的,把它滚一滚,比长方体和正方体要滚得快.”……尽管是口语化的表述,尽管表述得还不是很完整,但是足以证明:教师充分利用了各种体验手段,让学生充分感知,在头脑中建立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立体图形的清晰表象,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想象力,积累了素材.之后,教师又通过播放录像,截取了生活中的某些镜头,让学生们身临其境,走进生活去寻找这些立体图形.孩子们显得异常兴奋,他们发现了在自己的身边,原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都存在.这一过程,就是孩子们由具体实物抽象化的过程,即由“物的表象”抽象成“体的表象”.可见,促进学生的思维,必须从形象思维下手,充分建立“物”与“体”的表象,以形象、具体来扎实新知的内在与外在属性,从而促进更完整的形象思维.高年级———以“形象+想象”,发挥形象思维的主导作用.四至六年级,学生在思维层次上有了一个新的提高.但在建立数学概念和空间观念之际,形象思维仍然起主导作用.教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时,对于表面积和体积概念的建立,对于学生来说,较易理解,但又免不了混淆.课堂中,学生对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已有了充分的了解,要求学生制作长方体、正方体的模型.表面积的概念教学,要求学生从字面意思上就可理解,摸一摸它们的表面,就可以知道什么是它们的表面,并且可以通过它们各自的特征,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公式.体积的概念教学,相对而言较抽象,学生从自己的身体、书本、文具盒等身边的事物出发,了解到了物体他都有所占领的空间大小,那么这个空间的大小就是物体的体积.让学生从实物出发,理解体积的概念,并不断发挥想象,比较不同事物体积的大小,由此强化体积概念,增强求体积大小的欲望.这一过程的设计,目的在于使较抽象的概念不断形象化,不断具体化,让学生从形象上不断地加以想象,使其变得更具体,更完善,让学生的形象思维的主导作用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