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新高考联合质量测评9月联考试题高三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文明的特点,材料体现的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父系氏族公社时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特征。这一时期氏族走向联合,组成部落或部落联盟。在新时期时代早期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大量使用陶器,仰韶文化也属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文化遗址。故A、D不正确。熟练掌握青铜铸造技术是在进入文明时代后的商朝时期,因此C项错误。2.【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题干材料体现的是春秋时期的战争注重礼仪,以贵族为主组成的由车战军队进行的争霸战争。战国时期的战争以兼并消灭对手为目的,规模大、伤亡严重,平民成为士兵的主要来源,昂贵的战车被行动方便、适应性强的步兵和骑兵取代。因此,A、B错误。中央集权初步形成是战国末期,C项错误。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北方地区汉语方言一致性强,而我国南方地区汉语方言多样、各地之间语言一致性差的状况。这与我国北方地区地势平坦、便于北方各地之间交往交流有关,也与我国北方地区在古代战争战乱和自然灾害频繁,各地之间人口流动频繁、交流交往较多关系密切。我国南方地区山川河流众多,不利于人口的流动和各地之间的交流,且南方相对稳定,人口的被动流动缺乏动力。因此B项正确。中国古代南北地区经济差异明显,由北方经济发达到经济重心南移,这强调的是南北整体差异、南方经济整体后来居上,而题干强调的是南方方言种类多。因此A项不对。中国古代政治中心长期在北方地区,出于巩固统治和加强管理的需要,各地语言统一性强利于统治。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和民族众多,与汉语方言多样性形成的主要原因。4.【答案】A【解析】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统治下新建地方行政单位,主要是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出于军事防御和巩固边疆的需要,一是出于增加赋税收入的目的。本题材料所列州县基本都位于我国南方内部地区,且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和我国南方地区的开发发展,增设州县,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成为增加政府赋税收入的重要途径。唐玄宗为加强边防增设藩镇,藩镇割据的局面出现是在755年安史之乱以后。因此B和C错误。唐朝设道为地方监察区,不是行政区,且D项表述不符合题中设置州县意图的表述。5.【答案】D【解析】史料甄别指的是辨别史料的真假、来源和可靠性等,题中材料出处和作者等信息明确具体。材料中关于交子的记载不同,南宋时期偏安江南、统治区域小,四川地区不属于其有效管辖统治范围,史书记载交子源于民间。元朝幅员辽阔的大一统国家,四川地区处于其统治管辖下,史书记载交子是政府处于地区经济发展需要而发行的。进一步了解古代各朝代修史的目的。故时代不同影响历史解释。B、C选项本身的表述就是错误。6.【答案】C【解析】由题目材料可知,由于奏折制度的严密性和直接性,导致文武大臣保持警惕和畏惧状态,听从和受控于皇帝。A、B两项是奏折制度的特点,但不是皇帝主要要表达和强调的。D项不是奏折制度的主要意图和影响,不符合材料强调皇帝加强对大臣控制的目的。7.【答案】D【解析】此题以洋务运动期间画报为载体,介绍了西人制作气球的绘画和说明,根据图片和文字可知时逢洋务运动(或民族工业的兴起),科技日益受到国人的关注,大众传媒(画报)介绍西人制作的气球,并将中国山水画与西方绘画透视技巧结合,并意识到“气球”可以作为战争武器摧敌,这有利于启蒙国人的科学意识,促进民族觉醒。但受限于认知水平,作者未考虑空气动力、飞行速度等问题,描述气球不准确(气球速度慢、有大炮且长翅膀),对中国科技的发展作用有限,但客观上有利于爱国意识的传播。故答案选择D项。A项不能体现绘画成为潮流;该图并未推动科学发展,不符合近代中国科学发展的史实,故B项错误;C项如实描述不符合材料,C项错误。8.【答案】A【解析】本题概括了康有为讲功利,求富贵的义利观,改变了传统重义轻利的义利观,这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19世纪末民族危机、经济发展、西学传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传统的义利观不适合时代发展。故答案选择A.康有为义利观的主张不能全面代表维新变法的主张和动机,维新变法运动主张改良政治,发展资本主义以实现民族的独立于富强,故B项错误。康有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实业救国的方案无关,故C项错误。义利观的变化主要是民变化族危机引发的观念,不特指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导致的必然结果,故D项错误。9.【答案】B【解析】本题以学术情境入题,考查19世纪末晚清政治特征。题干展示了19世纪末政治团体的不断增多,其主要原因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为了挽救民族危机,适应资产阶级改良的需要,出现了此现象。故选择B项。A.C项与政治团体的建立没有必然联系,D项时空错位,清末新政发生在20世纪初,故D项错误。10.【答案】C【解析】本题考察1915年民国初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材料主要呈现了重工业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及材料中土法炼铁的存在,故答案选择C。根据所学,近代重工业发展缓慢且分布不平衡,据此可知A、B两项错误。D项不能全面覆盖材料信息。11.【答案】A【解析】本题据材料可知,人民军队逐渐建立了党的领导,从重视军事斗争到在党的领导下思想政治建设加强,故此题表明党加强了对人民军队的领导并逐渐形成完善了制度,A项正确。B项材料未体现且不符合史实;C项是此事件有可能产生的影响,与设问不符;D项影响力在符合军队中不断深化,影响扩大未体现,故错误。12.【答案】B【解析】本题呈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人大代表选举的场景,不仅看出群众的欢饮鼓舞和积极参与,题目主旨更加强调“”选出了人民满意的代表”,体现了人民对党的领导和政策的拥护。故选择B项。1954年第一届人大会议确立三大制度标准社会主义民主的确立,故A项错误;基层民主制度是改革开放后确立,时空错位,故C项错误;D项为材料呈现出的现象,而非本质,故错误。13.【答案】A【解析】本题主旨为改革开放后农村种植业、乡镇企业、林牧渔业比重的变化,说明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材料并未体现农民生活实现小康,B项错误;材料为农村变化,非经济体制问题,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91年提出,21世纪初初步确立,时空错误,故C项错误;D项材料并未体现。14.【答案】D。【解析】材料展示的是从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亚非拉文明古国出现的基本脉络,反映了农业生产对文明产生的影响,时空是呈现出多元共生的特征,故选D。A项中自然地理环境对文明有影响,但是决定用词太绝对,所以A错。材料没有体现文明之间的关系,B项错误。各个文明的发展速度材料没有涉及,C项错误。15.【答案】C【解析】这个题是数据分析题,时间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要结合两次工业革命四国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用采用聚焦某一时间如185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发展最快最高比例的应该是英国,所以甲是英国,而在1913年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最快的是美国,所以乙是美国,两次工业革命四国中发展最慢的是法国,所以丙是法国,德国在1850年还没有完成国家统一,1850应该比重最低,所以丁是德国。(14分)特点:从官员产生和隶属看,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派出,隶属中央;从权力分配看,中央集权为主,地方分权为辅,着力加强中央集权;从体制架构看,建立起链接中央和地方的体制,巩固统一;从历史演进看,是我国古代地方管理体制的升级,是我国省制开端,是重大制度创新。(4分,任答出2点即可)材料一认为行省制通过创新国家权力分配法理和地方管理机制,在兼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基础上,突出强化了中央集权,推动了古代中国地方管理制度的升级,很好的实现了巩固统治和统一的目的。材料一从制度演进的历史进步性、制度体制内容的创新性,以及管理措施调整的有效性三个纬度,充分肯定了行省制的进步之处。(4分)材料二认为行省制是中央扩张权力,压制和削弱地方权力,行省制不是地方体制的革新,而是中央权力对地方的入侵。材料二反对行省制由中央直接派官到地方的做法和极力削弱地方权力的行为,认为行省制过于强化中央集权,不利于地方的发展。(4分)材料一只关注了行省制的创新性、进步性和重大意义,材料二只强调了行省制潜在的局限和弊端,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其缺陷。我们应该全面客观分析行省制在制度设计上的进步性和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局限性。(2分)17.(13分)参考示例1:近代铁路的修建是列强侵略中国的缩影。(1分)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与此同时,列强在中国进行铁路投资作为掠夺中国利权、奴役中国人民的手段。(一点2分,两点4分)近代中国如中东铁路、南满铁路、胶济铁路的修建,是俄国、日本、德国等列强通过铁路达到掠夺中国资源、控制中国政治、输出本国资本的利益要求,铁路成为列强控制中国的工具。(2分)(从图中提取出列强修建铁路的信息即可)列强在华修筑铁路,加深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清政府为此制定积极的铁路政策,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4分,一个角度2分,两个角度4分)近代铁路的修筑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缩影,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2分)参考示例2:近代铁路修建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1分)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面对列强在华抢夺铁路修筑权,清政府制定积极的铁路政策,希望通过修筑铁路挽救社会危机,避免利权丧失。(一点2分,两点4分)近代中国如北宁铁路(唐胥铁路)近代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平绥铁路(京张)是近代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2分)清政府自建铁路带动了铁路沿线经济的发展,加强了东部和内地的联系,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冲击了传统的文化观念。清政府通过自建铁路,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侵略,挽回了部分利权。(4分,一个角度2分,两个角度4分)近代铁路的修筑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缩影,体现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2分)18.(14分)(1)新中国成立前:投身民族民主革命,争取民族独立。(2分)新中国成立后:投身经济建设,推动国家富强。(2分)解读:伴随日本侵华的加剧,民族危机空前严重。1939年中共提出“抗战中去解决工人实业、饥饿的问题,以增加抗战建国的力量”,动员工人阶级积极投入抗战,体现了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推动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背景2分、信息1分、影响2分)新中国成立,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民主政权。1950年中共提出“劳动者是文明的创造者,劳动者应该成为世界上最受尊敬的人们”,激发了工人阶级经济建设的热情,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背景2分、信息1分、影响2分)19.(14分)(1)因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发达的工场手工业;西葡的衰落;英国在海外争夺中打败荷兰法国等竞争对手,确立海上霸权(一点2分,任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