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江西省横峰中学生物高二上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江西省横峰中学生物高二上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江西省横峰中学生物高二上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江西省横峰中学生物高二上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江西省横峰中学生物高二上期末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江西省横峰中学生物高二上期末质量检测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蓝细菌拟核DNA上有控制叶绿素合成的chlL基因。某科学家通过构建该种生物缺失chlL基因的变异株细胞,以研究chlL基因对叶绿素合成的控制,技术路线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①②过程应使用不同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B.①②过程都要使用DNA连接酶C.终止密码子是基因表达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D.若操作成功,可用含红霉素的培养基筛选出该变异株2.二倍体生物细胞的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时,细胞中A.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B.一定存在姐妹染色单体C.核DNA数目一定是其体细胞的2倍D.染色体数目一定与其体细胞相同3.土壤是无数小动物的家园,一般可以通过取样调查的方法来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地下部分分层会影响土壤中小动物的分布B.可以确定数量多的物种就是群落中的优势种C.目测估计法用于个体较大、数量有限的物种的统计D.利用土壤动物趋光、趋热的特性设计诱虫器4.褪黑素是由哺乳动物的松果体(位于脑中的一种内分泌腺)产生的激素,它能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从而起到调整睡眠的作用。褪黑素的分泌调节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持续长时间光照会导致褪黑素分泌不足B.假如褪黑素最终进入细胞内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则受体本质不是糖蛋白C.褪黑素分泌调节的过程体现了分级调节的特点D.褪黑素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的调节机制类似5.下列不属于激素特点的是A.含量极少,作用高效B.具有特异性,只作用于其靶细胞C.种类多样,不同激素有不同的调节作用D.具有专一性,一种生命活动只由一种激素调节6.大面积烧伤的病人由于严重脱水,血钾含量升高,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此时血液中()A.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降低B.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醛固酮浓度增加C.抗利尿激素浓度增加,醛固酮浓度增加D.抗利尿激素浓度降低,醛固酮浓度降低7.制作泡菜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变化为A.先增加后减少 B.先减少后增加 C.逐渐增加 D.逐渐减少8.(10分)人类的肤色是由多对基因共同决定的。若人类皮肤中黑色素的多少由三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C-c决定,其中显性基因A、B、C具有叠加增色效应,隐性基因a、b、c不具有增色效应。两个具有3个显性基因的杂合子婚配(用灰色圆和白色圆分别表示显性基因和隐性基因),其后代个体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分布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人类皮肤白化病患者的肤色表现为白色,其基因型为aabbccB.人类肤色的深或浅与显性基因的数目有关,与显性基因的种类无关C.图示从右至左显示了由深黑到白7种不同肤色表现型,则相应基因型的比例为1:6:15∶20∶15∶6∶1D.在一个真实的人群中,具有中间肤色个体的数量最多,肤色表现为深黑色和白色个体的数量最少二、非选择题9.(10分)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探究了植物生长素类似物(2,4-D)对富贵竹插条生根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组别12345672,4-D浓度(mol/L)清水10-1510-1310-1110-910-710-5平均生根数(根)2.03.89.420.39.11.30(1)2,4-D与生长素来源不同,植物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___________;但他们的功能相似,在细胞水平上起着促进___________、诱导___________等作用,在植物体内都是传递___________的分子。(2)浓度为10-7mol/L的2,4-D溶液对富贵竹生根具有___________(填“促进”、“抑制”或“不促进也不抑制”)作用。(3)如要进一步确定促进富贵竹插条生根的2,4-D最适浓度,需在___________之间设置合理的浓度梯度进一步进行实验。10.(14分)龙牙楤木是一种小乔木,其嫩芽可食,具有相当高的药用价值。(1)春季,人们集中采摘龙牙楤木顶端的嫩芽,但是幼芽的数量仍可增加,原因是______。(2)为了大量栽培龙牙楤木,研究小组尝试探究不同浓度的2,4-D对其插条生根的影响,完成了一组预实验。将龙牙楤木插条分别放在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中处理一段时间后进行扦插,实验结果如图甲所示。请回答:①从预实验结果可知,与2,4-D溶液浓度为8ppm的结果相比,浓度为15ppm的2,4-D溶液对插条生根的影响是________。②在预实验以及正式实验过程中,都要控制好无关变量,如________和________。③与沾蘸法相比,用浸泡法处理插条所用的2,4-D浓度________(填“较高”或“较低”),所需处理时间________(填“较长”或“较短”)。(3)生产上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除去单子叶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原理是____,图乙中曲线________(填“Ⅰ”或“Ⅱ”)可表示单子叶植物。11.(14分)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治疗重度感染的一类药物。下表为2005~2008年,该类抗生素在某医院住院患者中的人均使用量,以及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变化。请据表回答下列问题:年份2005200620072008住院患者该类抗生素的人均使用量/g0.0740.120.140.19某种细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2.66.1110.925.5(1)细菌中的耐药基因最初大多是因______而产生的,其耐药机制有多种,有的是耐药基因通过______过程产生蛋白酶直接降解抗生素;有的使细胞壁的渗透性发生改变,阻碍抗生素进入菌体;等等。(2)这种细菌耐药率的变化与抗生素的使用量之间存在________(填“正相关”或“负相关”)的关系。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角度出发,对耐药率升高的合理解释是________。12.植物细胞壁中的纤维素主要是由CESA基因家族成员编码的纤维素合成酶控制合成的。请回答下列问题。(1)基因的表达中形成mRNA的过程需要_______酶参与。图甲中肽链的合成方向为________。(2)完成图甲表示的过程需要___________种RNA的参与。(3)科研人员对烟草相关组织苗期和成熟期CESA基因家族中的NtCESA16的表达情况进行了分析。由图乙可知,与苗期相比,在成熟期烟草的____________中NtCESA16表达量显著增加。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C【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变异株的培育过程。①是chIL基因与质粒重组形成质粒1的过程;②是红霉素抗性基因和质粒1重组形成质粒2的过程;③是将重组质粒2导入有chIL基因的蓝藻细胞,并同源替换chIL基因,最终获得无chIL基因的蓝细菌。【详解】A、①②过程切割的位点不同,应该使用不同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A正确;B、①②过程都是形成重组质粒的过程,因此都要使用限制酶和DNA连接酶,B正确;C、终止子是基因表达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终止密码子在mRNA上,不在基因上,C错误;D、②过程插入了红霉素抗性基因,可作为标记基因,若操作成功,可用含红霉素的培养基筛选出该变异株,D正确。故选C。【点睛】本题以蓝细菌为素材,结合变异株的培育过程图,考查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技术,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工具及操作步骤。2、B【解析】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细胞中,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时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但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可能是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上述时期均含有染色单体,B正确;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核DNA数与体细胞相同,C错误;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3、A【解析】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一般不适合直接采用样方法,身体微小,也不适合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因此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其统计方法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详解】A、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会为动物创造不同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从而导致动物也出现分层现,A正确;B、一般而言,群落中常有一个或几个生物种群大量控制能流,其数量、大小以及在食物链中的地位强烈影响着其他物种的栖境,这样的物种称为群落的优势种,B错误;C、个体较大、数量有限的物种的统计一般采用记名计算法,C错误;D、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热的特性设计诱虫器,D错误。故选A。4、C【解析】分析题图:暗信号通过“视网膜→下丘脑→松果体”途径对生物分泌褪黑素进行调控,该调控过程不能体现分级调节,但存在反馈调节过程。【详解】A、由图可知,褪黑素的分泌需要暗信号的刺激,因此持续长时间光照会导致褪黑素分泌不足,A正确;B、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表面,所以如果褪黑素最终进入细胞内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则受体本质不是糖蛋白,B正确;C、分级调节是一种分层控制的方式,常见的调控为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图中过程未体现分级调节,C错误;D、由图可知,褪黑素含量增多时,其抑制下丘脑向松果体传递兴奋,即存在负反馈调节,这与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调节机制类似,D正确。故选C。5、D【解析】1、激素作用的一般特征: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2、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而是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生理活动发生变化,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详解】由分析可知:A、激素在体内含量极少,作用高效,A正确;B、激素具有特异性,只作用于其靶细胞靶器官,B正确;C、激素种类多样,激素不同,调节作用也不同,C正确;D、激素不具有专一性,一种生命活动通常有多种激素共同调节,D错误。故选D。6、C【解析】水盐平衡的调节: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详解】根据题意分析,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其严重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其血钾升高会刺激肾上腺,使醛固酮分泌增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的重吸收和对钾的分泌,C正确。故选C。7、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泡菜的制作过程,此过程中,涉及到的微生物除了乳酸菌之外,在初期也有硝化细菌,所以从不同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角度考虑本题。【详解】泡菜制作过程中,在初期亚硝酸盐含量很低,随硝酸还原菌的繁殖,促进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含量会随天数增多逐渐升高;但随腌制时间延长,乳酸菌大量繁殖产生的乳酸,抑制了硝酸盐还原菌的繁殖,亚硝酸盐的含量逐渐降低,所以该过程中亚硝酸盐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A正确。【点睛】亚硝酸盐对人体有一定的害处,在腌制食品中初期含量较高,随着时间的延长,含量会下降。8、B【解析】人类皮肤中黑色素的多少由三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B-b,C-c决定,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生物的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详解】A、人类皮肤白化病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黑色素不能形成,即不能产生黑色素,A-a、B-b、C-c只是影响肤色增色效应,因此白化病患者的基因型不能确定,A错误;B、显性基因A、B、C具有叠加增色效应,肤色的深或浅与显性基因的数目有关,与显性基因的种类无关,B正确;C、图示从右至左显示了由深黑到白7种不同肤色的表现型,其基因型共有33=27种,同一表现型中包括不同基因型,表现型比例不同于基因型比例,C错误;D、在一个真实的人群中,双亲的基因型未知,再加上肤色还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不能按照基因型推导,无法比较肤色个体数量的多少,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9、(1)①.芽、幼嫩的叶和发育的种子②.细胞伸长生长③.细胞分化④.信息(2)抑制(3)10-13~10-9mol/L【解析】根据实验目的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2,4-D浓度,因变量是插条生根条数,并且无关变量包括:侧芽的数目、溶液处理的时间等,无关变量会影响实验的结果,因此应保持相同且适宜。【小问1详解】植物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是芽、幼嫩的叶和发育的种子;2,4-D与生长素功能相似,在细胞水平上起着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诱导细胞分化等作用;在植物体内都是传递信息的分子。【小问2详解】分析表格可知,与对照组(清水组)相比(平均生根数是2.0),浓度为10-7mol/L的2,4-D溶液中平均生根数是1.3,故浓度为10-7mol/L的2,4-D溶液对富贵竹生根具有抑制作用。【小问3详解】分析表格可知,图示浓度范围内,在10-11mol/L时生根数量最多,但最适2,4-D浓度不一定为10-11mol/L,需在10-11mol/L两侧,即10-13~10-9mol/L缩小浓度梯度作进一步的实验。【点睛】本题结合图表数据,考查生长素作用及作用的两重性,重点考查考生分析图表数据,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的有关生长素的知识答题,同时能根据图表数据理解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进而结合题意分析作答。10、(1)解除了顶端优势(2)①.促进生根的作用较弱②.实验温度③.插条处理的时间④.较低⑤.较长(3)①.高浓度的生长素可抑制双子叶杂草生长②.Ⅱ【解析】分析柱形图:2,4-D溶液浓度为0时作为对照组,2,4-D溶液浓度在0~12ppm时,随着2,4-D溶液浓度的升高,生根数逐渐增多;2,4-D溶液浓度在12~20ppm时,随着2,4-D溶液浓度的升高,生根数逐渐减少。2,4-D溶液浓度在20ppm时,抑制生根;2,4-D溶液浓度在8、12和15ppm时,均促进生根。【小问1详解】春季,人们集中采摘龙牙楤的嫩芽,解除了顶端优势,幼芽的数量仍在增加。【小问2详解】①从预实验结果可知,对照组的生根数为18.5,浓度为8ppm的2,4-D的生根数为45.5,浓度为15ppm的2,4-D溶液的生根数为23.0,两个浓度都起到促进作用,与2,4-D溶液浓度为8ppm的结果相比,浓度为15ppm的2,4-D溶液对插条生根的影响是促进插条生根的作用减弱。②在预实验以及正式实验过程中,都要控制好无关变量,如实验温度、插条处理的时间、类似物溶液的pH、是否有光照等。③用浸泡法处理插条,与沾蘸法相比,所用的2,4-D浓度较低,所需处理时间较长。【小问3详解】相比单子叶植物,双子叶杂草对生长素浓度敏感性更强,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双子叶杂草生长,因此生产上常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调节剂除去单子叶作物田间的双子叶杂草。如图乙曲线Ⅰ对生长素类调节剂浓度更敏感,故曲线Ⅰ可表示双子叶植物,曲线Ⅱ可表示单子叶植物。【点睛】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生长素作用及作用的两重性、探究实验,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柱形图的分析,要求考生明确2,4-D溶液浓度为0时作为对照组,其它组需与其对照后才能确定相应浓度是促进作用还是抑制作用,难度适中。11、(1)①.基因突变②.转录和翻译(2)①.正相关②.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角度看,细菌中本来就存在着抗药性的差异,抗生素的作用是对细菌进行自然选择,具有抗药性的细菌存活下来,并繁殖后代,经过长时间的变异、自然选择,使病菌的抗药性逐渐升高。【解析】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