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农业灾害防范措施指南_第1页
三农农业灾害防范措施指南_第2页
三农农业灾害防范措施指南_第3页
三农农业灾害防范措施指南_第4页
三农农业灾害防范措施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三农农业灾害防范措施指南TOC\o"1-2"\h\u15053第1章农业灾害概述 3102661.1农业灾害类型及影响 4120851.1.1气象灾害 4202371.1.2生物灾害 4106221.1.3土壤灾害 481751.2农业灾害防范的重要性 420544第2章气象灾害防范 5219092.1暴雨灾害防范 5202672.1.1加强暴雨监测预警 582772.1.2建立农田排水系统 589652.1.3增强农田抗灾能力 5267792.1.4储备应急物资 5241532.2干旱灾害防范 5233752.2.1增强干旱监测预警 5299072.2.2优化灌溉设施 5138922.2.3改良土壤结构 5190472.2.4选用耐旱作物品种 6156892.3高温热害防范 6278212.3.1加强高温监测预警 6175562.3.2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 6205032.3.3采取降温措施 6254952.3.4加强作物田间管理 6307052.4霜冻灾害防范 6152392.4.1增强霜冻监测预警 6264422.4.2选用抗霜冻作物品种 6223022.4.3建立防霜冻设施 6271912.4.4采取应急措施 65469第3章水灾防范 65233.1洪水灾害防范 6244013.1.1防洪设施建设 6216283.1.2防洪预警系统 7105493.1.3河道疏浚 7155673.1.4植树造林 73523.1.5农田排水设施建设 7224003.2内涝灾害防范 7173733.2.1地下排水系统建设 7255953.2.2优化农业布局 7326833.2.3雨水收集与利用 7300603.2.4增强土壤渗透能力 7171293.2.5农业保险 7293513.3涝灾防范 7280293.3.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799123.3.2调整作物种植结构 7261143.3.3涝灾预警系统 8283223.3.4建立排涝应急队伍 8109993.3.5农业技术应用 813900第4章地质灾害防范 8190734.1山体滑坡防范 8178464.1.1防范原则 8238824.1.2监测预警 8104694.1.3工程措施 8177254.1.4非工程措施 841414.2泥石流防范 8141224.2.1防范原则 8132434.2.2监测预警 937444.2.3工程措施 9236994.2.4非工程措施 995994.3地裂缝防范 916334.3.1防范原则 9299534.3.2监测预警 9268144.3.3工程措施 9134054.3.4非工程措施 927628第5章病虫害防治 1023495.1病害防治 10276605.1.1常见病害识别 10164385.1.2防治方法 1018795.2虫害防治 10310475.2.1常见虫害识别 10222525.2.2防治方法 10182545.3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 10120705.3.1转基因生物的风险评估 1035395.3.2防范措施 1011168第6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11285286.1农田水利设施规划与设计 11113386.1.1规划原则 11320136.1.2设计标准 11215696.1.3技术要求 1150886.2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 12246456.2.1建设要点 1221756.2.2维护措施 1266596.3农田水利设施在灾害防范中的作用 12285606.3.1防洪作用 1257746.3.2抗旱作用 1263546.3.3排涝作用 128634第7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12142307.1农业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 1313357.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3194297.3生态农业发展 134509第8章农业保险与救助 13148148.1农业保险概述 13165898.2农业保险政策与制度 14105248.2.1政策性农业保险 14174828.2.2商业性农业保险 14215328.2.3农业保险制度 14101128.3农业灾害救助体系 14286678.3.1救助 14115318.3.2社会救助 14222778.3.3保险救助 1419238.3.4农业信贷支持 14135558.3.5农业科技支持 14208248.3.6农业社会化服务 1510687第9章农业灾害预警与监测 1512069.1预警体系建设 15165079.1.1预警体系概述 15316459.1.2预警体系构建原则 15167909.1.3预警体系构建措施 153879.2农业灾害监测技术 15256999.2.1地面监测技术 1528779.2.2空间监测技术 16168809.2.3模型预测技术 1638459.3农业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 16152059.3.1预警信息发布渠道 1614949.3.2预警信息传播机制 1622659第10章农业灾害应急预案与演练 161035210.1应急预案制定 16179010.1.1灾害风险评估 161991110.1.2应急预案编制 171069310.1.3应急预案审批与发布 171578910.2应急预案实施与评估 17806010.2.1预警与信息报告 17868710.2.2应急响应 172499610.2.3应急预案评估与修订 172080410.3农业灾害应急演练与培训 171083910.3.1应急演练 181912810.3.2应急培训 18第1章农业灾害概述1.1农业灾害类型及影响农业灾害是指自然界中各种有害因素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害和损失。根据灾害成因和特点,农业灾害可分为以下几类:1.1.1气象灾害气象灾害是因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等原因导致的农业损害。主要类型包括:(1)干旱:导致土壤水分严重不足,影响作物正常生长,甚至造成作物死亡。(2)洪涝:过量降水导致农田积水,影响作物根系呼吸,造成作物减产或绝收。(3)台风:强风、暴雨等极端天气对作物生长产生破坏,导致作物倒伏、折断等。(4)寒潮:低温冷冻天气导致作物生长受阻,影响产量和品质。1.1.2生物灾害生物灾害是因有害生物的侵害导致的农业损害。主要类型包括:(1)病虫害:各类昆虫、病菌侵害作物,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2)草害:杂草与作物争夺养分、水分和光照,影响作物生长。(3)鼠害:鼠类啃食作物、破坏农田基础设施,造成农业损失。1.1.3土壤灾害土壤灾害是因土壤性质、结构、肥力等方面的原因导致的农业损害。主要类型包括:(1)土壤盐渍化:土壤中盐分含量过高,影响作物正常生长。(2)土壤酸化:土壤酸度增加,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影响作物生长。(3)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1.2农业灾害防范的重要性农业灾害防范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加强农业灾害防范工作,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减少农业损失:通过提前预警、科学防范,降低农业灾害对作物生长和产量品质的影响,减少农业损失。(2)保障粮食安全:加强农业灾害防范,保证粮食产量稳定,满足国家粮食安全需求。(3)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合理利用资源,防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4)提高农民收入:降低农业灾害风险,保障农民收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5)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减少农业灾害对农村社会经济的冲击,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第2章气象灾害防范2.1暴雨灾害防范2.1.1加强暴雨监测预警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暴雨天气预报,及时获取暴雨灾害预警信息,通过广播、电视、手机短信等多种途径,保证预警信息传达到每位农民。2.1.2建立农田排水系统合理规划农田排水系统,提高排水能力,降低农田内涝风险。定期检查和维护排水设施,保证其正常运行。2.1.3增强农田抗灾能力选用耐涝作物品种,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合理布局作物种植区域。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田抗灾能力。2.1.4储备应急物资提前储备防洪沙袋、排水泵、救生器材等应急物资,保证在暴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投入使用。2.2干旱灾害防范2.2.1增强干旱监测预警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干旱天气预报,及时掌握干旱发展趋势,提前做好应对准备。2.2.2优化灌溉设施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灌溉效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合理调配水资源,保证作物生长需求。2.2.3改良土壤结构通过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2.2.4选用耐旱作物品种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选用耐旱作物品种,降低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2.3高温热害防范2.3.1加强高温监测预警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高温天气预报,及时采取防范措施。2.3.2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根据高温热害发生规律,调整作物种植结构,避免在高温季节种植对温度敏感的作物。2.3.3采取降温措施在高温时段,采取喷灌、遮阳网覆盖等降温措施,降低作物受热害的风险。2.3.4加强作物田间管理合理施肥、灌溉,提高作物抗高温能力。及时防治病虫害,减少高温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4霜冻灾害防范2.4.1增强霜冻监测预警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霜冻天气预报,提前做好防范准备。2.4.2选用抗霜冻作物品种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选用抗霜冻能力较强的作物品种。2.4.3建立防霜冻设施在易发生霜冻的地区,搭建防霜棚、使用地等设施,减轻霜冻对作物的危害。2.4.4采取应急措施在霜冻来临前,及时对作物进行灌溉、喷施防冻剂等应急措施,降低霜冻灾害的影响。第3章水灾防范3.1洪水灾害防范3.1.1防洪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地区防洪设施建设,提高河道、沟渠的泄洪能力,定期检查和维护水库、堤坝等水利设施,保证其正常运行。3.1.2防洪预警系统建立防洪预警系统,及时发布洪水预警信息,指导农民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和转移财产。3.1.3河道疏浚定期对河道进行疏浚,清除障碍物,保持河道畅通,降低洪水对周边农田的侵害。3.1.4植树造林加强植树造林工作,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洪水灾害风险。3.1.5农田排水设施建设完善农田排水设施,提高农田排水能力,减轻洪水对农作物的损害。3.2内涝灾害防范3.2.1地下排水系统建设加强地下排水系统建设,降低地下水位,减轻内涝灾害对农作物的影响。3.2.2优化农业布局根据地形地貌特点,合理规划农业布局,避免在低洼地带种植易受内涝影响的作物。3.2.3雨水收集与利用推广雨水收集和利用技术,减少雨水径流,降低内涝风险。3.2.4增强土壤渗透能力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渗透能力,减少地表径流,降低内涝灾害发生概率。3.2.5农业保险引导农民参加农业保险,降低内涝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3.3涝灾防范3.3.1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农田灌溉和排水能力,减轻涝灾对农作物的影响。3.3.2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水利设施状况,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选择耐涝作物,降低涝灾风险。3.3.3涝灾预警系统建立涝灾预警系统,及时发布涝灾预警信息,指导农民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涝灾损失。3.3.4建立排涝应急队伍组建排涝应急队伍,配备必要的排涝设备,提高涝灾应急处理能力。3.3.5农业技术应用推广抗涝农业技术,提高农作物抗涝能力,减轻涝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第4章地质灾害防范4.1山体滑坡防范4.1.1防范原则山体滑坡防范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滑坡灾害风险。4.1.2监测预警(1)建立山体滑坡监测预警系统,对滑坡隐患点进行定期巡查和监测。(2)充分利用现代遥感技术、地面位移监测、地下水位监测等手段,实时掌握滑坡体动态。(3)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高群众防灾减灾意识。4.1.3工程措施(1)对滑坡体进行加固处理,如抗滑桩、锚固等。(2)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滑坡危险区域内进行大规模建设活动。(3)加强排水设施建设,降低地下水位,减小滑坡发生的可能性。4.1.4非工程措施(1)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普及,提高群众避险意识。(2)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责任制,明确各部门职责。(3)制定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地质灾害的能力。4.2泥石流防范4.2.1防范原则泥石流防范应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降低泥石流灾害风险。4.2.2监测预警(1)建立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对泥石流隐患点进行定期巡查和监测。(2)利用遥感、无人机等手段,掌握泥石流流域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信息。(3)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前组织危险区域群众转移避险。4.2.3工程措施(1)加强泥石流流域植被建设,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2)建设拦砂坝、导流堤等设施,减小泥石流冲击力。(3)开展泥石流综合治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危险区域内进行建设活动。4.2.4非工程措施(1)加强泥石流防治知识普及,提高群众避险意识。(2)建立健全泥石流防治责任制,明确各部门职责。(3)制定泥石流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泥石流灾害的能力。4.3地裂缝防范4.3.1防范原则地裂缝防范应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科学规划”的原则,加强地质环境监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降低地裂缝灾害风险。4.3.2监测预警(1)建立地裂缝监测预警系统,对地裂缝发育区域进行定期巡查和监测。(2)利用遥感、地面位移监测等手段,掌握地裂缝发展动态。(3)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前做好防范工作。4.3.3工程措施(1)对地裂缝进行封闭处理,防止裂缝扩大。(2)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合理控制地下水开采,减小地裂缝发生可能性。(3)在城市建设中,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在地裂缝发育区域进行大规模建设活动。4.3.4非工程措施(1)加强地裂缝防治知识普及,提高群众避险意识。(2)建立健全地裂缝防治责任制,明确各部门职责。(3)制定地裂缝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地裂缝灾害的能力。第5章病虫害防治5.1病害防治5.1.1常见病害识别在农业生产中,首先要对常见病害进行识别,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常见病害包括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和线虫性病害等。5.1.2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安排作物布局,加强田间管理,减少病害发生的条件。(2)化学防治:在病害发生初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3)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微生物、抗生素等生物制剂防治病害。(4)物理防治:采用高温消毒、紫外线照射等物理方法防治病害。5.2虫害防治5.2.1常见虫害识别了解常见虫害的特征,有助于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常见虫害包括刺吸式口器害虫、咀嚼式口器害虫、地下害虫等。5.2.2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选用抗虫品种,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加强田间管理,减少虫害发生的条件。(2)化学防治:在虫害发生初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进行防治。(3)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植物源农药等生物制剂防治虫害。(4)物理防治:采用诱杀、捕杀等物理方法防治虫害。5.3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5.3.1转基因生物的风险评估对转基因生物进行严格的风险评估,保证其环境安全、食品安全和生物安全。5.3.2防范措施(1)加强转基因生物的监管,建立健全审批制度。(2)对转基因作物进行标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3)加强对转基因生物环境释放的监测,防止其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4)加强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估,保证公众饮食安全。(5)开展转基因生物安全教育,提高公众对转基因技术的认识。通过以上措施,有效降低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保证转基因技术在我国农业领域的合理应用。第6章农田水利设施建设6.1农田水利设施规划与设计农田水利设施规划与设计是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和减少农业灾害风险的重要环节。本节主要阐述农田水利设施的规划原则、设计标准和相关技术要求。6.1.1规划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保证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用水安全;(2)遵循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水资源等条件;(3)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4)强化农田水利设施与其他农业基础设施的协同发展;(5)充分考虑灾害防范需求,提高农田水利设施的抗灾能力。6.1.2设计标准(1)符合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规定;(2)根据农田水利设施的功能、规模和地形地貌特点,确定合理的设计参数;(3)充分考虑农业灌溉、排水、防洪、水土保持等需求;(4)保证农田水利设施在设计寿命期内正常运行。6.1.3技术要求(1)采用先进、成熟的水利工程技术;(2)合理选择工程材料和施工工艺;(3)保证工程结构安全、稳定,便于维护管理;(4)充分考虑农田水利设施与其他农业基础设施的衔接。6.2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维护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是保证设施正常运行和发挥效益的关键环节。本节主要介绍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要点和维护措施。6.2.1建设要点(1)严格遵循规划设计,保证工程质量;(2)加强施工现场管理,保证施工安全;(3)合理安排施工进度,保证工程按时完成;(4)注重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6.2.2维护措施(1)建立健全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2)定期检查设施运行状况,发觉问题及时处理;(3)加强设施维修和养护,保证设施正常运行;(4)提高农民对农田水利设施维护的认识和参与度。6.3农田水利设施在灾害防范中的作用农田水利设施在农业灾害防范中具有重要作用。本节主要阐述农田水利设施在防洪、抗旱、排涝等方面的作用。6.3.1防洪作用(1)降低洪水对农田的侵袭,减轻洪涝灾害损失;(2)通过河道整治、堤防加固等措施,提高防洪能力;(3)合理调控洪水,减轻下游地区的洪水威胁。6.3.2抗旱作用(1)提供灌溉水源,保障农作物生长需求;(2)通过水库、塘坝等蓄水设施,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3)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降低干旱灾害风险。6.3.3排涝作用(1)及时排除农田内积水,降低内涝灾害损失;(2)改善农田排水条件,提高土壤透气性;(3)减轻土壤盐渍化,提高农田生产力。第7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7.1农业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化肥、农药使用过量,导致土壤、水体和大气污染,影响生态平衡。(2)农业废弃物处理不当,如秸秆、畜禽粪便等,加剧了环境污染。(3)农业资源过度开发,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导致生态恶化。(4)农业生物多样性降低,对农业生产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造成威胁。7.2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针对上述问题,我国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1)优化农业生产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低碳、环保型农业。(2)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提高利用率。(3)加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如秸秆还田、生物质能源等,减轻环境污染。(4)实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加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工作。(5)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物种保护、遗传资源保存等工作。7.3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具体措施如下:(1)发展循环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2)推广有机农业,提高农产品品质,保障食品安全。(3)发展休闲农业,促进农村产业融合,提高农业附加值。(4)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体系。(5)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广绿色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能力。第8章农业保险与救助8.1农业保险概述农业保险作为一种风险管理工具,旨在通过经济补偿方式减轻农业生产经营者在遭受自然灾害、意外等造成的损失。农业保险具有风险分散、经济补偿、社会稳定等功能,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8.2农业保险政策与制度8.2.1政策性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指通过提供保费补贴、管理费用补贴等手段,引导和鼓励农业生产者参加保险,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包括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和地方财政支持的农业保险两大类。8.2.2商业性农业保险商业性农业保险是由保险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自主开发、自负盈亏的农业保险产品。商业性农业保险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可满足不同农业生产者的需求。8.2.3农业保险制度我国农业保险制度主要包括:保险产品设计、保险费率制定、保险合同签订、保险赔偿处理等方面的规定。农业保险制度旨在规范农业保险市场,保障投保人和保险公司的合法权益。8.3农业灾害救助体系8.3.1救助救助是指通过财政资金对受灾农业生产者给予一定程度的补偿,以减轻其经济损失。救助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救助、病虫害防治、农业生产恢复等方面。8.3.2社会救助社会救助是指社会各界通过捐款、捐物、志愿服务等形式,对受灾农业生产者提供帮助。社会救助有利于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应对农业灾害。8.3.3保险救助保险救助是指保险公司根据保险合同约定,对受灾农业生产者进行经济赔偿。保险救助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者灾后恢复生产能力,降低农业灾害损失。8.3.4农业信贷支持农业信贷支持是指金融机构针对受灾农业生产者提供优惠贷款、延长还款期限等政策,帮助其度过难关。农业信贷支持有助于缓解农业生产者在灾后面临的资金压力。8.3.5农业科技支持农业科技支持是指通过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等,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农业科技支持在农业灾害防范和救助中具有重要作用。8.3.6农业社会化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指通过提供农业信息、技术培训、市场开拓等服务,帮助农业生产者应对农业灾害。农业社会化服务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综合素质,增强农业灾害防范能力。第9章农业灾害预警与监测9.1预警体系建设9.1.1预警体系概述预警体系是农业灾害防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数据收集、信息处理、预警发布和响应措施等环节。构建完善的预警体系,有助于提高农业灾害防范能力,降低灾害损失。9.1.2预警体系构建原则(1)科学性:依据农业灾害发生的规律,合理布局预警设施,保证预警信息的准确性。(2)实用性:预警体系应具有较强的实用性,便于农民群众理解和操作。(3)动态调整:根据农业灾害发展趋势,及时调整预警体系,提高预警效果。9.1.3预警体系构建措施(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气象、水文、地质等监测设施的建设水平,保证预警信息的准确性。(2)完善预警信息处理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预警信息的处理速度和准确性。(3)建立健全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机制:保证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农民群众。9.2农业灾害监测技术9.2.1地面监测技术(1)气象观测:通过气象站、自动气象站等设施,对气温、降水、风速等气象要素进行监测。(2)土壤水分监测:利用土壤水分传感器等设备,实时监测土壤水分状况,为农业灾害防范提供依据。9.2.2空间监测技术(1)遥感技术:利用卫星、无人机等遥感平台,获取大范围、高精度的农业灾害监测数据。(2)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遥感技术,对农业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和预警。9.2.3模型预测技术利用数值模型、人工智能等手段,对农业灾害进行预测,为预警体系提供科学依据。9.3农业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9.3.1预警信息发布渠道(1)传统媒体: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发布预警信息。(2)新媒体: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快速传播预警信息。(3)现场发布:在灾害易发区域,通过宣传车、警示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