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案1:2020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祝福》_第1页
高中语文:学案1:2020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祝福》_第2页
高中语文:学案1:2020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祝福》_第3页
高中语文:学案1:2020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祝福》_第4页
高中语文:学案1:2020人教部编版(新)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祝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祝福》

素养目标

1.了解小说相关常识;感受文本塑造的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2.学习课文塑造人物的方法。

3.通过对女性命运的观照,学会关注人生和社会。

课文预习案(任务一)

一、作者介绍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

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

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

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

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

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

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二、背景介绍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

一篇。祝福原意是指一种旧俗,即除夕致敬尽礼,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中的

好运气。

《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

发展时期。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

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

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

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

神枷锁。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

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多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妇女是中国封建

思想最大的受害者。鲁迅就选取了妇女题材,写作了《祝福》这篇小说。目的也

就在于深刻揭露封建思想文化的流弊和余毒。

三、资料链接

介绍《彷徨》:

1

《彷徨》是鲁迅的一部短篇小说结集,收录了鲁迅在1924〜1925年间所写

的短篇小说十一篇。它的短篇小说包括《祝福》《在酒楼上》《肥皂》《幸福大

家庭》《高老夫子》《兄弟》《伤逝》等。

《彷徨》写作于“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原来参加过新文化

运动的人,“有的退隐,有的高升,有的前进”,鲁迅当时象布不成阵的游勇那

样“孤独”和“彷徨”。《彷徨》表现了他在这一时期在革命征途上探索的心

情。后来在《题〈彷徨〉》一诗中说:“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这便是题名《彷徨》的来由。他在《彷徨》书扉页上引用《离骚》

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语言建构与运用(任务二)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课文故事情节

明确:本文是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先是祥林嫂逃出婆家在鲁

四老爷家做工(满足、有笑影、白胖了),后被婆家卖掉,拼死反抗。再婚后丈

夫有力气,有自己的房子,生了儿子,祥林嫂胖了。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丈夫

死了,儿子被狼吃了,她又流落到鲁四老爷家做工,被鲁镇的人歧视,被鲁四老

爷鄙视,对地狱充满了恐惧。柳妈教她捐门槛赎罪,捐门槛后她神气很舒畅,眼

光也分外有神。可回来后参加祭祖仪式仍被拒绝,惴惴的,头发也花白了,最终

被赶出鲁家,沦为乞丐,带着疑问和恐惧贫困在祝福的夜中如草芥一般死去。

2、小说的情节结构式怎样的?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

3、由故事情节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什么结构方式?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明确:倒叙式。

这样安排有利于吸引读者,抓住读者的心,对读者的心灵造成了强大的震撼,

促使读者去思考,便于取得读者的认同,可以帮助读者根据情节去认识封建礼教

人吃人的本质。

4、小说有几条线索?

明确:有三条。

以“我”的见闻为线索;

2

以“祝福”为线索;

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线索。

思维提升与发展(任务三)

一、整体把握

1、感受人物形象(学生找出相关语句)。

(1)祥林嫂

明确: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勤劳善良,朴实顽强,但在封建

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

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

压垮了。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

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2)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他迂腐,保守,顽固,坚决捍卫封建

思想,反对一切改革和革命,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

教。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在精神上迫害祥林嫂,才让她生存信心彻底毁灭,

是导致祥林嫂惨死的主要人物。

(3)柳妈

柳妈是个吃斋念佛的善女人,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很深,同情祥林嫂,又把

她视为不贞的人加以奚落。出于善意,她想给祥林嫂寻求解脱的药方,结果反而

给祥林嫂造成难以支持的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悲惨的深渊之中。柳妈自身的被

害与她不经意的害人,从另一角度揭露了封建礼教的罪恶。

(4)四婶:四婶只是看祥林嫂能干,把她当工具一样使用,并没有把她当

人看。

(5)“我”

“我”并不是鲁迅,而是鲁迅虚构的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

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但又软弱

无能,无力给祥林嫂以帮助。在结构上,“我”起着线索作用,是祥林嫂悲剧的

见证人。

2、对一个人的来说,哪方面的伤害最大?

(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并换位感受祥林嫂的痛苦,引导学生关注女性

现状,热爱新生活。)

明确:精神。

3、为塑造“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课文运用了那些描写手法?

3

明确:肖像描写——“画眼睛”;

动作描写——被绑时,逼嫁时,祭祀时,祭祖时。

语言描写——讲儿子的故事,与柳妈的对话,与其他人的对话。

(结合重点语段分析。)

4、塑造“鲁四老爷”时课文使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1)间接描写——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2)直接描写:重

点分析人物的语言。

5、谁杀害了祥林嫂?

明确:大家都不是凶手,有都是凶手。迫害祥林嫂的人们,他们的行为都是

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思想的驱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鲁镇上的人包

括鲁四老爷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如果非要找一位凶手,那就是当时的“封

建礼教思想”。

丁铃说:“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

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6、环境描写的作用。

(1)第一次“祝福”时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情景,有何作用?

明确:富人享受,穷人艰辛,通过环境描写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命运性。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

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

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

依旧。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示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预示了祥林嫂悲

剧的必然性。

(2)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明确:鲁镇——封闭,突出了封建礼教的气氛;

祝福景象——迷信,男拜,突出了封建礼教思想;

(3)“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这段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这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我”的心情,从

“寂静”,“沉寂”等词中可以看出。中间的议论是反语,表现了“我”对这个

黑暗社会的憎恨。最后一句的“轻松”实际上可理解为愤激和沉痛。

(4)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

明确:这一段景物描写是由回想到现实,第一句是过渡,与前面转入回忆的

句子照应,这一段描写与开头的景物描写前后呼应,渲染了热烈气氛,同时反衬

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最后一句故意虚写,那些“醉醺醺”蹒跚的“天地圣众”,

4

哪里会赐福给穷人呢?买不起爆竹的穷人们,得到的只是无限的痛苦和悲哀。这

个结尾,以“我”的感受来写景,深化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使结构

更加严谨完善。

7、作者以“祝福”为题目的意义。

明确:(1)小说起结于祝福,中间一再写到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着密切

的关系。(2)封建势力通过祝福杀害了祥林嫂,祥林嫂又死于祝福声中,通过

这个标题,就把“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鲜明地摆到读

者面前

二、问题探究

既然祥林嫂与这些人都有关系,那祥林嫂的故事由谁来说,祥林嫂故事的叙

述者是谁?

1.故事由谁来说?

学生:“我”。

学生:鲁迅。

教师:“我”是叙述者,叙述者是小说中叙述故事的人。“鲁迅”是作者,

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叙述者是作者创作出来的,可能会融入作者的思想情感和

价值取向,但叙述者与作者是有距离的。

2.故事的叙述者为什么不是鲁四老爷?

教师:鲁四老爷是鲁镇最有身份、地位的人,位高权重,最有话语权。

学生:“既然是她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要说呢”“不早不迟,偏偏要

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等等,可见鲁四老爷是封建礼教的代言人,

对祥林嫂充满厌恶、鄙视,是不适宜来叙述的。

学生:鲁四老爷是杀害祥林嫂的罪魁祸首,是祥林嫂的对立面,他来叙述,

肯定会千万百计为自己洗脱罪名,带着狡辩的情绪,也就是说叙述者的立场是不

客观不公正。

教师:“情绪”一词用得好,鲁迅在情绪上是厌恶四叔的,对四叔持不信任

态度,所以不能把叙述的任务交给他。四叔就真的一无是处吗?

学生:鲁四老爷也有对祥林嫂好的地方,祥林嫂两次走投无路的时候,都是

鲁四老爷收留了她,而且还三包:包吃包住包工钱。

教师:对一个人物,单纯从一个方面去评判往往会失之偏颇,我们要学会运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辩证地分析,既看到人物的这一面,也看到人物的另一面,既

看到人物的优点长处,也看到人物的缺点不足,这样分析得出的结论才是比较全

面、深刻。这是小说批判性阅读带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

4.故事的叙述者为什么不是卫老婆子?

5

教师:卫老婆子最清楚祥林嫂的遭遇?照理说,由她来讲祥林嫂的遭遇是最

合适的,知根知底嘛!

学生:卫老婆子对祥林嫂也算有情有义,两次施以援手,使得祥林嫂暂时有了

安身之所,也有了生活的来源,给祥林嫂带来了生活的希望。

教师:卫老婆子对祥林嫂的帮助,不仅解决了祥林嫂物质生活方面必须的最

低的需求,也使得孤独无助的祥林嫂在精神方面有了一点点的慰藉和依靠,有了

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从这一角度看来,卫老婆子也算得上是个热心肠,有同

情心的人,这在当时那个社会环境中也可以说是很难得的。

教师:可是教参上说,卫老婆子被金钱和礼教吞噬了灵魂,同时又帮着封建

礼教吞噬任何一位她认为有可能被吞噬的人,是封建礼教的奴才,同意这一观点

吗?

学生:我觉得卫老婆子的帮助是表象,背后是金钱驱动。祥林嫂被四婶赶出

家门,卫老婆子再也没有帮她介绍打工的人家了,因为她认为祥林嫂再也没有能

力充当她赚钱的工具。卫老婆子和祥林嫂之间纯粹是一种金钱关系。

教师:这是说卫老婆子被金钱吞噬了灵魂,那礼教一说呢?

学生:认为祥林嫂改嫁是“交了好运”,讽刺祥林嫂。

教师:封建礼教认为女子改嫁是不遵守妇道,但是卫老婆子居然两次把一个

寡妇带到了鲁家,鲁家的主人又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鲁四老爷是清楚祥林嫂的

身份,那他为何又要留下祥林嫂?

学生:因为鲁四老爷需要祥林嫂这样的女工,我明白了,鲁四老爷出于维护

封建礼教本能地讨厌祥林嫂,但是出于祥林嫂这样的优秀女工很难找,又只好收

留祥林嫂。这应该是封建礼教虚伪性的体现吧。卫老婆子也正是看到了四叔的软

肋,所以让肆无忌惮地带了个寡妇两次上门。这应该也是封建礼教虚伪性的体现

吧。

教师:很好!这种不管别人死活,赚了东家的,还要赚西家的,对于吃完原

告吃被告的人,鲁迅也是不屑的。从对她的称呼“老婆子”(令人讨厌的老太婆)

可见一斑。对于卫老婆子,鲁迅同样持不信任态度,自然也不能把叙述的任务交

给她。书本和教参的观点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不一定都得接受,阅读过程中需要

敢于质疑,运用本质分析法,透过现象探寻本质。这是小说批判性阅读带给我们

的第二个启示。

5.故事的叙述者为什么不是柳妈?

学生:柳妈没有同情心,她对阿毛的惨死不同情,对祥林嫂的再嫁也不以为

然,对祥林嫂的不幸和痛苦,她不仅自个儿咀嚼,又广为传播,将祥林嫂的不幸

和痛苦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教师:这是一个典型的长舌妇。她不仅对自己的不幸无知无觉,而且她还把

别人的不幸和痛苦作为慰藉乃至娱乐自己的东西。

学生:柳妈不仅没有同情心,而且还对祥林嫂的死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迷

6

信的柳妈对祥林嫂讲有关阴司的故事使祥林嫂陷入了极端恐惧的深渊。祥林嫂本

来是社会罪恶的受害者,正是柳妈使祥林嫂把社会的罪过自觉地转化为自己的罪

过,从而最终使祥林嫂完全失去了对社会的反抗精神。我想读者不会喜欢这样的

叙述者。

教师:“读者”层面一说很好!柳妈的这一讲可以说是“诛心”。“哀莫大

于心死”。柳妈的迷信思想在精神上严重摧残着祥林嫂,使她的精神倍受折磨。

看来柳妈不仅冷漠无情,还相当地封建迷信。看来,由她来叙述也是不合适的。

我还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柳妈是在忽悠祥林嫂吗?

学生:她讲阴司故事给祥林嫂听,出于善意,从主观上讲,她想帮助祥林嫂

找到“赎罪”的办法,救祥林嫂出苦海。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

教的毒害极深,把佛教转世轮回的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

当作挽救祥林嫂的灵丹妙药,给祥林嫂造成无法支撑的精神负担,把祥林嫂推向

更恐怖的深渊。柳妈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是可悲的,而她又将这些

思想灌输给祥林嫂,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就更加增强了。

教师:这个理解很到位!对于同一个问题,我们可以运用多维分析法。具体

到小说批判性阅读,我们可以尝试从作者目的(作者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个人物)、

读者情绪(读者能不能接受这样一个人物)、作品倾向(作者想通过这样一个人

物想揭示什么主题、表达什么情感、批判什么思想)、现实映射(作者塑造的这

个人物在现实当中多不多,是否具有现实的典型性和普遍性)等四个角度进行分

析。这是小说批判性阅读带给我们的第三个启示。

6.故事的叙述者为什么是“我”?

学生:“我”是祥林嫂悲剧人生的见证人。

学生:“我”心地善良,同情怜悯祥林嫂的遭遇,而且想帮助她。

学生:“我”不仅没帮助到祥林嫂,还是压死祥林嫂的最后一根稻草。“说

不清”一词说明“我”无形之中充当了祥林嫂死亡的刽子手。“即使发生什么事,

于我也毫无关系了”彻底暴露出“我”急于逃避责任。对于祥林嫂的离去,我“反

而渐渐的舒畅起来”,“舒畅”一词说明“我”无形之中充当了祥林嫂死亡的刽

子手。

教师:“我”只是一个知识分子,如果“我”是官员或商人,有权或有钱,

起码可以结束祥林嫂的乞丐人生,祥林嫂就不会死,小说就变成喜剧了,也就是

说面对残酷现实,“我”也只能听天由命。这么说,“我”好像也没什么特别之

处,那鲁迅为何要选择“我”呢?

学生:小说虽然是悲剧,但是鲁迅还是想让人们看到希望,我想这个希望就

寄托在“我”身上吧。

学生:“我”敢于自我解剖,懂得自我反省。虽然“我”急于逃避责任,但

其实背负着沉重的精神十字架,对自我的道德良心进行了严厉的拷问:我同情她,

却未能给她一个关于生死的圆满答复,因而使她的魂灵在地狱也备受煎熬;我明

白事理,应该救她,却不敢说出真话;我痛恨愚昧落后野蛮的鲁镇文化,却在精

7

神深处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仇恨所有伸向祥林嫂的黑手,无意中却成了

刽子手的同谋;我向往现代文明的新生活,却又感到路途遥远,不可企及……也

正是这种深刻而痛苦的体验,使我们看到了“我”正视自己、批判自己的勇气,

以及强烈的参与和重建现代文化的历史责任感。

教师:也就是说“我”不仅仅是叙述者、见证人,同时也是小说中不可或缺

的一个人物,是反思祥林嫂的悲剧与鲁镇文化的媒介。

7.点拨提升

教师:通过刚才对叙述者“我”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叙述视角层面:第一人称的运用。采用第一人称“我”能够更客观、更真

实地将故事呈现给读者,也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

②叙述能力层面:叙述任务的完成。作者只能把叙述的任务交给“我”,一

个熟悉故乡却远离了鲁镇传统社会、具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只有“我”能够站

在更高的视点上,以理性精神来认识和思索祥林嫂悲剧的实质及其社会意义。

③叙述线索层面:开头结尾的照应。“我”是祥林嫂悲剧人生的见证者,我

的所见所闻所感贯穿全文。

④叙述情怀层面:自我解剖的勇气。“我”虽然是一个有新思想的知识分子,

同情怜悯祥林嫂,但面对鲁镇社会的黑暗,却深感自己无能为力,潜意识里想逃

避现实矛盾,在失望和痛苦之余希望卸去负罪感,显示了知识分子精神道德上的

不足,凸显出小说深刻的批判性。

审美鉴赏与创造(任务四)

浅析鲁迅文学创作方法和审美风格一一以《祝福》为例

鲁迅是我国以笔代戈的民族魂。他的笔端时常触及社会现实,他凭借着独特

的创作方法与审美风格,在批判社会现实的黑暗同时,也始终如一传递着民主主

义的人文精神。让他成为了当之无愧的“民主斗士”。因此,研究鲁迅独特的创

作方法与审美风格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其中,以鲁迅小说的《祝福》

为例。

鲁迅在小说创作中喜爱将现实主义作为主体,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作为补

充。三者互补共存,使现实主义具有诗化和哲理多义。可见,艺术是来源于生活

却高于生活。这正如他在《祝福》中写道:“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

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又有“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

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一方面,他按照严格的现实主义创

作方法描写下雪的环境,而另一方面,又用象征暗示的手法,让这种环境寄托着

某种寓意。就这样,写实、象征、浪漫三者有机地揉合,消融了内外之差,达到

了圆熟的艺术境界。

当然,鲁迅在创作中是善于抓住平实的、司空见惯的、不以为奇的生活题

8

材。在《祝福》中,鲁迅将描写重点聚焦在祥林嫂的奴性上:比勤快的男人还勤

快,却只有女佣的工钱。但祥林嫂对这种剥削压榨,毫无怨言。“然而,反满足。”

“口角边渐渐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起来”。在当时,大家对祥林嫂这种社

会底层的贫苦百姓大多数是持有同情、赞美、歌颂的态度,但鲁迅绝不是怀着欣

赏的眼光来写祥林嫂。因此在《祝福》创作中,鲁迅反其道而行之。在他看来,

祥林嫂的善良,其实是一种无底线的善良,这恰好是奴性和愚昧的育室。诚如他

自己指出:“中国人民在历史上从来只有两种命运:一是‘想做奴隶而不得‘,

二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祥林嫂的一生,便始终在这两者之间浮沉。他认为:

“做奴隶虽然不幸,但并不可怕,因为知道挣扎,毕竟还有挣脱的希望;若是从

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陶醉,就是万劫不复的奴才了。”往往也是最可恨

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大抵如此吧!

同时,鲁迅在创作小说时,注重用细节的典型性与真实性展示人的处境。《祝

福》中无论是从祥林嫂几次命运转折时期眼睛的刻画,还是对鲁镇“祝福”这一

特定环境的描写,鲁迅总能巧妙的将这些细节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些细节的

展现,不仅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性,而且也印下她悲剧一生的足迹。因此,

他的小说在整体上给人一种真实感。

要知道,鲁迅是善于写悲剧,不写“大团圆”。他毕竟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

义者。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都不可能对现实主义有所削弱,改善小说的冷峻。

他牢牢控制自己的热情,始终不忘把冰凉与冷漠显示给大家。《祝福》的结局里

无依无靠、走投无路的祥林嫂在连绵不断的爆竹声中,带着被分尸的惊惧寂然逝

去,为自己凄惨悲凉的命运画上了句号。她给我们留下的,也只有无尽的思考。

鲁迅小说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文学史上算是异类。至于他的现代审美风

格,当然也不例外。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这也不难理解鲁迅小说以悲为主,悲喜交融的现代审美风格。鲁迅的小说早已表

明,当外界环境已经迫使被压迫的人走到绝境时,如果他们不改变现状,那便只

有走向死路。这种残忍的牺牲美,毁灭的悲剧美,《祝福》里祥林嫂深刻地体现

了这点。她的一生无疑就是一种“平凡的悲剧”。那是一种社会最底层的人为求

生存而不能生存,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剧。祥林嫂正是因为“人生的有价值的”

最终毁灭,才会走向悲剧的道路。

同时,鲁迅小说中充满着批判与嘲笑。这种批判与嘲笑其实可以看成一种喜

剧色彩,即怒到极点、悲到极致所产生的一种辛辣无情的理性嘲讽,这种嘲讽决

不同于雍容宽容的幽默,更不同于悲观颓废的自我解嘲,而是一种战斗的讽刺,

有时甚至达到泼辣刻毒的程度。这对表现出命运与人性的荒诞感起到决定性作

用。但反观这种批判与嘲笑的背后,却是鲁迅一颗深刻而富于人道的心,一种悲

剧性的感叹与愤慨之情。他对于民族性与人性的忧患意识产生的大悲愤、大讽刺

9

纳入到民族命运的危机感之中,充满了焦灼之情。

每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总让我感到在冰冷的嘲讽与深深的悲凉之中,这绝非

“写实”单方面所能概括。可见,这就是鲁迅先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和悲喜交

融的审美风格相辅相成的魅力所在。行文至此,忽然想到鲁迅先生不知在多少个

在深夜里伏案疾书,孤独地在困顿中挣扎,寂寞地在黑暗中呐喊。这,到底为了

什么?想到这,不禁肃然起敬。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任务五)

鲁迅小说祝福的悲剧结构艺术研究

鲁迅先生是20世纪我国重要的作家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开

山巨匠。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作品,《祝福》是其小说中较为成功的一部。小

说主要叙述了勤劳善良、吃苦耐劳的祥林嫂走向人生覆灭的过程。从小说可以看

出,祥林嫂的悲剧命运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而小说的悲剧性也正是体现了这个悲

剧人物的人生价值所在以及悲剧结构艺术所在。

一、鲁迅小说中的悲剧观念解读

我国的美学家都比较重视人生和悲剧之间的联系,其中王国维立足于人的生

存,提出人生之命运,固无异于悲剧的结论;而朱光潜则认为,悲剧的表现是理

想化的生活,是放在人为的框架中的生活。这两位学者的悲剧理论实质上都属于

西方近代悲剧理论。而现实人生,主张正义的悲剧观是由鲁迅先生所提出的,

他认为悲剧是表现真实人性的舞台,其主要关注的是人们生存境遇以及遭遇的悲

剧性命运。从鲁迅先生的角度看,处于当时社会的国民如同压在大石头底下的稻

草一样,活在麻木和愚昧中,你如果不去唤醒他们,他们就不知道反抗,只能在

无声无息中毁灭了自己。鲁迅先生认为,只有通过对人生的不幸与痛苦的描写,

才能引导人们去思索找出不幸与痛苦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鲁迅也接受过尼采

的美学思想,并将尼采的超人变成当今社会的对抗者和叛逆者,所以,他笔下的

小说人物以剖析国民性格及勾画国民灵魂表现社会最底层最不引人注目的最平

凡的那些人。比如《伤逝》中的涓生和子君、《祝福》中的祥林嫂、《药》中的

华老栓等,他们在故事当中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泪水与欢笑、苦难与悲伤,

最终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二、《祝福》中的悲剧结构艺术探讨

在鲁迅看来,造成以农民为主题的普通小人物和知识分子这两类人悲剧的主

要原因不仅是社会传统的伦理道德,更是他们自己的妥协,最终成为鲁迅先生诸

多小说中的悲剧艺术结构抗争妥协。鲁迅小说《祝福》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就是其

中比较典型的一位。下面就以她为例,详细分析《祝福》悲剧结构的艺术特征。

10

(一)小说《祝福》中悲剧性因素的解剖

亚里士多德十分强调悲剧情节在作品中的主要作用,他认为情节是基础,也

是悲剧的灵魂,只要把情节安排好,那么就能达到悲剧的效果。《祝福》是鲁迅

作品小说集《彷徨》的开篇之作,主要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叙事角度开展的,而

在此小说中主要是以祥林嫂的悲剧人生展开叙述的。纵观整篇小说可以发现,形

成小说悲剧性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小说主人公祥林嫂的个人因素。

作为小说中的核心人物,她的人生悲剧主要还是由自身的性格而造成的,祥林嫂

和中国当时的众多传统妇女一样,有着质朴善良、吃苦耐劳、安分守己、顽强不

屈的良好品格,但是在旧中国社会环境以及制度的影响下,也存在着封建礼教和

封建迷信中愚昧、麻木等不良的一面。在小说中,她为了保持自己的贞洁观,宁

愿撞破头;为了赎罪,宁愿不吃不喝也要攒钱对土地庙捐门槛,心甘情愿地接受

神鬼狱的说辞。也正是这些因素,更加体现出她为了愿

望、追求而下定的决心,这种表现进一步反映了当时的封建社会、封建迷信以及

封建礼教对她的影响,同时也构成小说悲剧的内因。第二,小说主人公祥林嫂所

处的社会背景和人文环境是造成她悲剧的客观原因,社会背景体现在时代的思

想、制度、观念、文化等等方面。小说中的鲁镇,是基于特定社会形态的文化和

制度环境以及人们的思想认识所构建的生存空间,而小说中特定的伦理价值观、

人性力量的缺失、心理的麻木都是由人们受到封建观念的毒害而造成的;另外以

鲁四老爷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控制着生产资料,对祥林嫂等劳苦大众进行压迫,这

些都是构成小说悲剧的重要体现。止匕外,如柳妈、中人卫老妈子、祥林嫂的婆婆、

堂伯、赶她的夫家大伯等等,他们都是受到当时传统封建礼教以及传统迷信和地

主阶级、官僚阶级毒害的人,但是这些人物却进一步推动了悲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