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2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型Ⅰ知识体系讲解教师文档教案人民版_第1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2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型Ⅰ知识体系讲解教师文档教案人民版_第2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2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型Ⅰ知识体系讲解教师文档教案人民版_第3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2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型Ⅰ知识体系讲解教师文档教案人民版_第4页
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三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32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课型Ⅰ知识体系讲解教师文档教案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32讲课型Ⅰ学问体系讲解——核心学问·重点突破·规律方法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94页一、商鞅变法1.背景(1)经济:①铁器的运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②井田制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2)政治:①新兴地主阶级要求进行社会变革,建立地主阶级政权。②各国进行变法。(3)军事:兼并斗争非常频繁。(4)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出现,形成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2.内容(1)前期:起先于公元前356年。①政治:实行什伍、连坐制度,加强对人民的限制。②经济:嘉奖耕织,重农抑商,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③军事:嘉奖军功,按军功大小赐予赏赐。(2)后期:起先于公元前350年。①经济:废井田,开阡陌,统一度量衡。②政治:推广县制,以加强中心对地方的限制。③习俗:“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3.特点(1)以法家思想为理论基础,以法律推动和巩固改革。(2)以富国强兵为目的,措施全面,中心是“农战”和“法治”。(3)商鞅变法是一场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4.作用(1)主动作用: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2)局限性:①严刑苛政,导致社会冲突激化。②重农抑商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阶级冲突和民族冲突尖锐,导致社会冲突激化。(2)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2.内容(1)推行均田制:将国家限制的土地安排给农夫耕种。(2)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严惩贪赃枉法。(3)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深化改革创建了条件,有利于中原地区的经济复原和政治稳定。(4)革除旧俗:仿汉制、易汉服、讲汉话、改汉姓、与汉人通婚等。3.作用(1)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2)促进了洛阳的繁盛,使洛阳成为国际性商业城市。(3)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隋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三、王安石变法1.背景:国家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阶级冲突、民族冲突尖锐;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2.内容(1)经济上富国之法:①均输法: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选购 物资。②市易法:限制了豪商大贾限制和操纵市场。③青苗法:青黄不接时,政府分两次借钱或粮食给农户。④募役法(免役)法:纳钱代役。⑤农田水利法:兴修水利工程,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⑥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肥瘠收取赋税。(2)军事上强兵之法:①将兵法:精简裁并军队,设置特地操练军队的将官。②保甲法:把农夫进行保甲编制,兵农合一。③保马法:实行实惠政策激励百姓养马。④设军器监:特地管理武器制造。(3)政治上取士之法:①科举改革:以经义策论取士。②改革学校制度:改组太学,撰注教材。③惟才用人:重任改革官员,打破按资升迁。3.作用(1)主动作用:①确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②农业生产发展,使财政收入增加,改善“积贫”的局面。③使军队战斗力增加,改善了“积弱”的局面。(2)局限性:①指导思想上偏重于谋求开拓财源,违反了客观经济规律。②变法的实行过于激进。四、俄国农奴制改革1.背景(1)经济:农奴制严峻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2)政治:地主与农奴的冲突尖锐,农夫骚动此起彼伏。(3)思想:十二月党人和学问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4)军事:克里米亚斗争俄国战败使国内冲突进一步激化。2.内容(1)“二一九法令”: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农奴得到一块须高价赎买的份地;农夫仍受“村社”的管理。(2)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促进俄国司法体系和地方行政体系的近代化。3.性质:俄国农奴制改革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4.评价(1)进步性: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供应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是继彼得一世改革之后,俄国向现代化迈出的重要步骤。(2)局限性:自上而下的形式导致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五、日本明治维新1.背景(1)国内危机:幕府专制、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导致阶级冲突尖锐。(2)民族危机:黑船事务,民族危机加深。(3)独立改革派形成:武装倒幕的成功;成立新政府。2.措施(1)政治:废藩置县;宣布“四民同等”;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2)经济:确立新兴地主对土地的全部权;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大力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3)文化教化:提倡“文明开化”,建立近代教化体制;思想解放;社会生活西化。(4)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改进军事装备,培育军事指挥人才,建立现代军队。3.评价(1)加强了中心集权,实现了富国强兵和民族国家的统一。(2)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工业化的物质基础。(3)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立宪国家,确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4)西方思想文化广泛传播,社会生活面貌发生深刻变更。(5)使日本崛起为东方强国,并很快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六、戊戌变法1.历史背景(1)民族危机:列强瓜分中国狂潮导致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峻。(2)经济基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3)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气起先登上政治舞台。(4)思想基础: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发展。①早期维新思想:对戊戌变法运动起到了确定的思想先导作用。②康梁维新思想:主见包括呼吁变法图存,提倡兴民权,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宣扬方式上是维新派与顽固势力论战,“公车上书”,成立强学会和保国会等组织,创办《中外纪闻》等报刊。2.百日维新(1)施政纲领:1898年1月,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变法的详细措施,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2)起先变法: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3)主要内容:①政治:激励臣民上书言事,允许办报,裁撤闲散衙门和冗员。②经济:提倡和嘉奖私人投资设厂,修筑铁路,开采矿产。③军事:裁汰绿营,用西法训练军队。④文教:废八股、倡西学、办学堂、派人赴日留学。(4)结果:失败。①标记: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②缘由:维新派势力弱小,守旧势力过强。维新派采纳的方式及手段有误。(5)历史影响:①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维新思想得以广泛传播。②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也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快速到来。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95页1.商鞅变法体现的新兴地主阶级政治经济要求(1)废除世卿世禄制,嘉奖军功:商鞅变法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增加了士兵作战的志气,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商鞅变法还同时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地位。(2)废除井田,嘉奖耕织: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陌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推动了地主土地全部制经济的发展。(3)建立县制,强化中心集权:县制的建立及推广预示着它将取代西周分封制下的封国采邑制,成为新的政体制度。而国君干脆任免官员则使从地方到中心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心集权,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意志。2.全面相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政策(1)汉化政策的详细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推行汉制等内容。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丰富、发展了各民族文化。(2)从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是要加强鲜卑族的统治;从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多民族共同发展做出了贡献。(3)该政策体现了落后民族必定被先进民族文化所折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讲,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政策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确定。(4)从本质上说,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3.王安石变法的历史启示(1)改革必需遵循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但也应防止在改革中出现用人不当、执行不力等问题。(3)改革必定会触及某些人的特权和既得利益,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溢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留意改革的实效性。4.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成败缘由的比较项目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社会背景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高于中国;封建统治相对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领导力气倒幕派(中下级武士、新兴地主等联合力气强大)建立倒幕基地,武装倒幕资产阶级维新派力气弱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敢发动群众,顽固派力气强大详细措施明治政府颁布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并大力推行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书,但各地官僚阳奉阴违国际环境发生在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西方对中国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抗拒,客观上为日本供应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发生在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帝国主义不情愿中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96页一、改革的定义和分类1.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人类的文明史也可以说是一部改革史。2.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更。(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①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②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洋务运动、穆罕默德·阿里改革。③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欧洲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④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二、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缘由。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缘由。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气:阶级条件——组织条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干脆缘由。三、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主动作用是否得到维持。留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记: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境况怎样,都能接着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2.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缘由”(1)看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2)看当时力气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气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决的政治魄力。(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四、分析中国古代三次改革内容的特点及规律性相识1.特点(1)从政治角度看: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都涉及政治制度改革。商鞅变法更侧重于制度的重建,如废分封,推行县制,其实质是加强中心集权;而北魏孝文帝改革更侧重于接受汉族先进政治制度,整顿吏治,制定官吏俸禄制和考核制度,任用汉族地主为官,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王安石变法很少涉及政治制度变革,这是时代背景所确定的。(2)从经济角度看:三次改革都涉及经济举措。商鞅变法涉及土地制度、农业、商业政策以及经济衡量计算单位等,本质上反映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特点,有助于政治统一;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涉及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体现了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耕作方式的特征;而王安石变法从富国角度动身,改革赋役制度,重视农业,兴办水利工程,加强市场流通管理等,目的是限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缓和农夫阶级与封建国家的冲突,以达到变更积贫的局面。(3)从军事角度看: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都进行了军事改革,商鞅变法军事改革的本质目的是为了强兵,达到称霸天下的目的;王安石变法军事改革虽然也是为了强兵,但更侧重于防范人民的抗拒和抵挡少数民族的进攻。(4)从思想文化及生活习俗方面看,三次改革都有所涉及。商鞅变法“燔诗书而明法令”,强调加强思想限制;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是汉化政策的体现;王安石变法对教化进行改革,从科举制度入手,达到整顿吏治的目的。2.规律性相识:王朝初期改革简单成功,王朝中后期改革大多失败。这主要是因为:(1)王朝初期,新王朝建立确定了统治阶级必需复原并发展经济,部分调整生产关系,这为新王朝的改革削减了阻力;统治者能吸取前代灭亡教训,大力调整统治政策,这种改革符合当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政治集团的共同要求;多有强大的王权作保障。(2)王朝中后期:统治阶级内部保守势力强大,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某些政策调整和利益再安排的改革必定会遭到旧势力的坚韧反抗。五、分析比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三次改革1.三次改革都是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出现的,但从背景上看,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的戊戌变法具有相像之处,即都是在遭遇西方工业国家侵略、内忧外患的状况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阶级冲突与民族冲突交织的结果;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则是在对外争霸斗争失败、阶级冲突尖锐、农奴制落后的背景下进行的改革。2.三次改革都是自上而下的变革,其性质相同。三次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虽然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领导者是沙皇政府,但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3.从三次改革内容上看,只有中国的戊戌变法没有触及封建土地制度,日本的明治维新最为彻底,推动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化进程。4.从结果与影响上看,改革后俄国、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戊戌变法虽未成功,但客观上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近代化的发展。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97页1.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一种,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缘由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耻”。虽然简单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假如仅能仰仗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遵守法律就只能是出于恐惊和贪欲。——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1)依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这种法制措施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2)依据材料二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秦国民风产生的影响。答案:(1)内容:严刑峻法;邻里连坐。效果: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秩序;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在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