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120个全_第1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120个全_第2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120个全_第3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120个全_第4页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120个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120个全汇总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120个全汇总安

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

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安全)

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

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

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

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

7.衣食所安(养生)

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

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

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

6.古之遗爱也(恩惠)

7.爱而不见,搔首跷躅(通“夔”。隐蔽,躲藏)

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

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

3.焉用亡邻以陪关B(通“倍”,增加)

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凡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即用兵的一般原则和方法,兵力十倍

于敌时就包围它,五倍于敌时就进攻它,两倍于敌时就分化它,以造成绝对优势,

然后将其各个击灭。和敌人势均力敌时有战胜敌人的能力,数量少于敌人时有骚挠

(“逃”为“挑”之借字,训为“挠”)敌人的能力,力量弱于敌人时有避开敌人的

能力。)

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助词)

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

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披散)

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

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

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

3.本在冀州之南(本来,原来)

4.今存其本不忍废,道中手自钞录(版本,稿本)

5.是无难,别具本间章(臣子给皇帝的奏章或书信)

6.若止印三二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7.此之谓失其本心(天赋的善心)

8.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等)

9.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

1.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地方,名词)

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庸俗,浅陋,鄙俗,形容)

3.鄙人不知忌讳。(鄙人,复合词,自称的谦辞)

4.孔子鄙其小器(轻视,动词)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

2.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士兵,军队)

3.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

4.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名词作动词)

5.赢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兵符,复合词,古代调

兵用的凭证)

L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疾病,名词)

2.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形容词)

3.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名词)

4.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动词)

5.夫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动词)

6.今人乃以俭相诟病(责备、羞辱,动词)

1.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仔细看,观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详审)

3.虽不能察,必以情(了解,弄清楚)

4.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形容词)

5.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

6.人至察则无鱼(精明,形容词)

朝chao

1.朝服衣冠(zhd。早晨)

2.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

3.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

4.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5.两朝开济老臣心(朝代)

6.期年不听朝(朝政)

7.坐南朝北(对、向,动词)

1.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副词,用作加强语气,有时相当于“连一一都一一”或

“竟”、竟然“)

2.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曾经,副词)

3.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副词)

4.是高、曾时为一户(与自己隔两代的亲属,名词)

5.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动词)

乘chang

L乘犊车,从吏卒(驾车,坐车,骑马)

2.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

3.自京师乘风雪(冒着,动词)

4.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

5.乘鄂渚而反顾兮(登上)

6.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sh金ng四,数词)

L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词,言语)

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文词,文学)

3.动以朝廷为辞(藉口)

4.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

5.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浴阳城(告别,辞别)

6.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古代的一种文体)

7.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8.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辞令,应酬的言辞)

9.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辞谢,婉言道歉)

10.近者奉辞伐罪(命令)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随,带着)

2.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听从,顺从)

3.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向一一学习)

4.樊哙从良坐(依傍)

5.从此道至吾军(由,自,介词)

6.弟走从军阿姨死(参与)

7.其从如云(随从的人,名词)

8.欲不可从(放纵,动词)

9.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zing次于最亲的亲属,堂房亲属,名词)

10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

联合反对秦国策略。名词)

11.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从事,官名,名词)

12.可以便宜从事,何必禀我(办事)

13.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从容,舒缓,不急迫,形容词)

1.帝感其诚(诚心,诚意,名词)

2.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副词)

3.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连词)

4.诚心诚意(真诚,形容词)

1.黎明即起,洒扫庭除(台阶,名词)

2.为汉家除残去秽(清除,去掉)

3.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清除,去掉)

4.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整修,修理)

5.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拜官授职)

6.扶辇下除(门屏之间,名词)

1.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危险,形容词)

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副词)

3.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副词)

4.思而不学则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形容词)

1.木兰当户织(对着,面对,介词)

2.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抵,相抵,动词)

3.有大石当中流(阻挡,抵挡,动词)

4.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动词)

5.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承担,动词)

6.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应当,应该,动词)

7.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恰当,适合,合宜,动词)

8.犯法当死(判处,判罪,动词)

9.有狼当道,人立而啼(阻,拦,动词)

10•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动词)

U.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值,在,正在,介词)

12.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必然,必定、一定)

1.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

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动词)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规律)

4.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

5.伐无道,诛暴秦(道义)

6.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动词)

7.臣之所好者,道也(道理、规律)

8.道不同,不相为谋(意向)

9.闻操已向荆州晨夜兼道(走路、赶路,动词)

10.故园谁道有书来(料想,动词)

H.道之以政(通导、引导,动词)

12.道义:道德和正义

L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各,众多)

2.投诸渤海之尾(“之于”合音词)

3.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之乎”合音词)

1.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祸害,危害)

2.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会荆轲为贼(刺客)

3.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强盗)

4.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过千其门,几落贼手死(敌人)

,族

1.士大夫之族(家族,同姓的亲属,引申为“类”)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

1.夫以疾病之卒御狐疑之众(步兵,士兵)

2.初,鲁肃闻刘表卒(死)

3.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终于,最终)

4.五万兵难卒合(通“猝”,突然,仓猝)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古代指疾行,即跑)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逃跑)

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之逃跑)

4.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走向)

1.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左边)

2.诸士在已之左,愈贫贱,尤益敬古代以右为尊,左为较低的地位。(较低的

地位)

3.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古代车上以左为尊。(车上的尊位)

L项王,项伯东向坐(坐着,坐下)

2.因击沛公于坐(通“座”,座位)

3.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由于)

4.指位置所在。坐北朝南(坐落)

5.坐法去官(触犯)

1.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归附)

2.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回,返回)

1.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得到,获得,与“失”相对)

2.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心得,收获,名词)

3.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

4.吾得兄事之(应该)

5.所识穷乏者我欤(通“德”,感恩)

6.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莫非,岂不是)

7.意气扬扬,甚自得也(得意,形容词)

8.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具备)

9.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形容词)

10.此言得之(对、合适,形容词)

1.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蒙大(量,计算)

2.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

3.度义而后动(考虑)

4.乃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

6.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

7.一夜飞度镜湖月(通“渡”渡过,越过)

8.常有大度。(度量)

9.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常态)

10.崔九堂前几度闻(量词、次、回、个)

11.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

12.春风不度玉门关(过)

13.三言两语,把一个人度了去了(度引,指度人离俗出生死)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不,没有)

2.而墨子非之(责怪,反对)

3.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不是)

4.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除非,除了)

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

6.觉今是而昨非(不对的,错误的)

L昭王南征而不复(返回。回来)

2.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恢复)

3.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再,又)

4.山重水复疑无路(重复)

5.王辞而不复(回答)

6.有北面复匈奴之志。(报复)

7.沛幸得复,丰未得复。(免除赋税徭役)

8.复之以掌,虚若无物。(通“覆”,遮盖,盖上)

9.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复算,追究)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背东西,以背载物)

2.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使,“,承担)

3.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对不起,辜负)

5.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违背,背弃)

6.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失败)

7.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覆盖)

8.通家尚负责。(亏欠,拖受,责通“债”)

1.日初出大如车盖(遮阳避雨的用具)

2.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器物上的盖子)

3.覆盖周密无际(遮盖)

4.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压倒,胜过)

5.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大约)

6.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连接上文,表示原因)

7.盖钟子期死,伯乐终身不复鼓琴(发语词,不译)

8.盖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

9.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肯定判断、原来是)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知道,懂得)

2.君何以知燕王(了解)

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感觉,感到)

4.其真不知马也(识别)

5.孰为汝多知乎(知识)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

7.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主持,管理)

1.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达,表示)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取得)

4.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招纳,招引)

5.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意态、情趣)

1.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人质或抵押)

2.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通“贽”,信物)

3.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质地)

1.故治国无法则乱(管理,治理)

2.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安定,有秩序,与

“乱”相对)

3.君有疾在媵理,不治将恐深(医治)

4.不效则治臣之罪(惩处,处置)

5.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对付、抵御)

1.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国王)

2.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王师:朝庭的军

队)

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看,观察)

2.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3.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希望)

4.在丁卯三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

1.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

2.廉君宣恶言(丑,劣,不好的)

3.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怎么,哪)

1.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偷偷地,悄悄地)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不暴露,深奥)

3.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小,微小)

4.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5.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小数名,寸的百万分之一,常喻指

细小的事情)

1.赵王悉召群臣议(都,全)

1.伯乐学相马(观察,审察)

2.儿已薄禄相(容貌,貌相)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辅助)

4.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丞相)

5.于是舍人相与谏曰(一起)

1.阿母谢媒人(推辞,谢绝)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认错)

3.乃令张良留谢(辞别)

4.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

5.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6.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

7.及花之既谢(凋落)

8.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请问)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实,忠诚,信用)

2.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相信,信任)

3.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的确)

4.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随意,随便)

5.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

6.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真诚的誓言)

7.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

8.言必信,行必果(守信用)

10.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送信的人,此指媒人)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兴起,发生)

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发动,调发)

3.大楚兴,陈胜王(兴盛,复兴)

4.遇游僧澄源至,兴甚浓(兴致)

5.夙兴夜寐(起、起来)

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兴办、举办)

1.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行走)

2.赵王畏秦,欲毋行(去,离开;前往)

3.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实行;做)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行为,品行)

5.白居易的《琵琶行》古诗的一种体裁

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侥幸)

2.大王亦幸赦臣(幸而,幸亏)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宠爱)

4.绳立远视,而望幸焉(皇帝到来)

5.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希望)

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修理,整治)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修建,修造)

3.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

4.掌修国史(撰写)

5.恐修名之不立(美好)

6.臣修身洁行数十年(修养)

1.不徐不疾(迟缓)

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慢慢地、缓缓地)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答应,允许)

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期望)

3.高可二黍许(表示大约和数量)

4.不知何许人也(处所)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阳光,太阳)

3.周秦古玺,多作阳文(出的,外露的)

1.筑石寨土堡于要隘(险要)

2.张良出,要项伯(同“邀”,邀请)

3.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相约,誓约)

4.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希望)

5.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总之)

1.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适宜,合适)

2.诚宜开张圣听(应当,应该)

1.秦无亡矢遗然之费(遗失,丢失)

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忽略)

3.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送给,给予)

4.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遗踪:遗迹,旧址)

1.尝贻予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赠送)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换,换取)

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改变,更改)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2.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阴冷,寒)

3.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影,树荫)

4.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暗中,暗地里)

5.惟汉印多用阴文(凹入的)

6.性阴密,忍诛杀,不见喜怒(阴险)

1.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右边,与“左”相对)

2.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因而指较高的地位,引申为

上)

3.又多豪右,共为不轨(古称世家大族为“右族”、“右姓”)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二次或两次)

L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到一一去)

2.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制作,建造)

3.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

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造化:大自然)

1.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事,事故)

2.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旧,与“新”相对)

3.暮去朝来颜色故(衰老)

4.累官故不失州郡也(仍然)

5.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

6.既克,公问其故(原因,缘故)

7.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

8.此物故非西产(原来,本来)

9.故臣复取璧(所以,因此)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例)

11.病故,物故(死亡)

1.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坚固)

2.秦孝公据靖函之固(险要的地势)

3.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

4.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顽固,固执)

5.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

6.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表示让步,固然,诚然)

7.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

8.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坚守、安定)

L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回头)

2.顾野有麦场(看)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问,拜访)

4.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惜,顾念)

5.大行不顾细谨(考虑)

6.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但是)

7.顾玩:仔细端详

8.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表轻微转折)

9.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难道)

L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家,国家的)

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诸侯国)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京城)

4.逝将去女,适彼乐国(地区,地域)

5.等死,死国可乎(国事)

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经过,通过)

2.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超过)

3.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胜过)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错误,过失)

5.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

6.今公子故过之(访问)

7.一日,大母过余日(看望)

1.却看妻子愁何在(哪里,代词)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什么,代词)

3.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呵问)

4.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怎样,怎么样)

5.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奈何:怎么办,奈-何:对——怎么办

6.如太行王屋何(如一一何:把一一怎么办)

7.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多么)

8.又何间焉(怎么,为什么)

1.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遗憾)

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怨恨)

3.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感到遗憾)

1.国胡以相恤(什么)

2.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怎么)

3.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古代我国西北部民族的统称)

1.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忧虑,担心)

2.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讳忌)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祸害,灾祸)

1.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有人)

2.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倘若)

3.云霞明灭或目睹(也许,或许)

4.以田宅或金帛为抵当(或者)

1.臣请就汤镌(热水,开水)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

3.疾在媵里,汤熨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焙)

4.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

2.士皆垂泪涕泣(哭泣)

1.知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不过)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5.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亡,逃跑)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丢失)

3.今刘表新亡(死亡,死)

4.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灭亡)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通“无”没有)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

5.适为虞人逐(刚才)

6.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同“谪”,被流放)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2.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3.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

4.拜送书于庭(国书)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3.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

4.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

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4.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

5.范增数目项王(屡次)

6.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到,以送公子(计

算)

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1.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讲)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

3.《师说》《捕蛇者说》(文体的一种)

4.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

5.秦王不说(通“悦”,高兴)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己的,与“公”相对)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

5.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

2.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

3.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白色的,没有文采的)

1.君有疾在媵理(疾病)

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疾苦,痛苦)

3.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痛恨)

4.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缺点,毛病)

5.庞涓恐其贤于已,疾之(通“嫉”妒忌)

6.举疾首而相告日(疾首:头痛)

7.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中,而闻者彰(强、大)

8.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锐利)

1.怀王悔,追张仪,不及(赶上,追上)

2.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等到)

3•一人飞升,仙及鸡犬(到)

4.其贤不及孔子(比得上)

5.及第:科举考试考中

1.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

2.项伯即入见沛公(立即,马上)

3.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当,当时)

4.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倘若,如果)

5.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登上帝位)

1.言未既(尽,完)

2.既克,公问其故(已经,”以后)

3.既来之,则安之(既然)

4.三军既惑且疑(既,,又”:并列关系)

5.既而得其尸于井(不久)

6.壬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农历每月十六日)

1•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借)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

3.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与“真”相对)

4.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蟋蚁何以异,(假令:假如)

1.奉命于危难之间(中间,期间)

2.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一会儿)

3•间以诗记所遭(间或)

4.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

5.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6.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形容鸟声宛转)

7.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8.侯生乃屏人间语曰(秘密地、悄悄地)

L事不目见耳闻(看见)

2.项伯即入见沛公(拜见)

3.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召见,接见)

4.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见识,见解)

5.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

6.冀君实或见恕也(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我”)

7.风吹草低见牛羊(同“现”,出现)

8.军无见粮(现成的)

9.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看到的东西)

1.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剖开)

2.悉埋于地,解其棕缚(解开)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释,解答)

4.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

5.天下土崩瓦解(分裂,涣散)

6.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军之仇者,何如(解除)

7.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离散)

8.胡虏益解(同“懈”,松懈,懈怠)

1.金就砺则利(靠近,接近)

2.连辟公府(官名)不就(赴任,就职)

3.轲自知事不就(完成)

4.已股落腹裂,斯须就毙(随即)

5.荆轲遂就车而去(上车)

1.中江举帆,余船以次俱进(举起)

2.举类迩而见义远(举出,提出)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举行)

4.永元中,举孝廉(官名)不行(推举,推荐)

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聚合)

6.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全,者绘

7.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并吞)

1.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断绝)

2.大声发于水上,噌眩如钟鼓不绝(停止,消失)

3.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

4.佛印绝类弥勒(极,最,非常)

5.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完全,绝对)

6.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

7.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陡峭的)

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经得起,忍受)

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能够,可以)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能够,可以)

1.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能够)

2.然操(曹操)遂能克绍(袁绍)(战胜,攻破)

3.克已奉公(克制,约束)

1.举类迩而见义远(事例)

2.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类

似,象)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胜(尽)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

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

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

使

L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

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

L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困窘,处境困难)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与“达”相对)

3.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穷尽)

4.穷巷陋室穷山恶水(僻,荒)

1.欲呼张良与俱去(离开)

2.为汉家除残去秽(除去,除掉)

3.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距,距离)

L一曰主用足,二日民赋少,三曰劝农功(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一一退,击退)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一一去,往)

2.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3.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一一”(及,比得上)

4.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5.其如土石何(如一一何,对〈把〉一一怎么办)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2.若入前为寿(你,你的,你们)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霆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

一”的意思)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4.先主曰“善”(好,对)

5.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处理好)

7.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足,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

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

6.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

1.楚人有涉江者(渡过)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至U)

3.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1.独不怜公子姊耶,(怜悯,同情)

2.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爱)

3.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可疼爱,爱惜)

4.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爱戴)

5.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惜)

1.夜雪初霁,若麦弥望(满,遍)

2.奉之弥繁,侵入愈急(越,更加)

1.至莫夜月明(通“暮”,傍晚)

2.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没有谁,没有人)

3.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不能)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

2.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才)

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却,竟然)

4.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只,仅仅)

5.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就是)

6.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竟然,去Q

L少间,帘内掷一纸出(里面,与“外”相对)

2.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内部,常指国家内部,朝廷内部)

3.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内心)

4.距关毋内诸侯(通“纳”,接纳)

5.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通“纳”,交纳)

1.战,守,迁皆不及施(迁移)

2.终继五国迁灭,何哉(改变)

3.再迁为太史令(调动官职)

4.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贬谪,放逐)

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请求,请求对方做某事)

2.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请求,请让我)

3.乃置酒请之(宴请)

4.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谒问,问候)

5.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邀请,约请)

1.失期,法皆斩(日期,期限)

2.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馍锦(希望,期望)

3•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期年:一周年)

4.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约定)

1.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奇特的,不平常的)

2.大将军邓鹭奇其才(以,,为奇,惊异)

3.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

4.此奇货可居(珍贵的)

5.若兵来则出奇兵击之(出人意料的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贝k

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

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

斛之禄(《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O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吾尝跋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

?缪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

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未几而摇头顿

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今以钟磬置水

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

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

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助词,相当

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

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

什么”。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何以】即“以何”,介宾短

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

等。?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

乎,(《鸿门宴》)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

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

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

比。)

?吾尝疑乎是。(乎:对。)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

于)

?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

才”“就”等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

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

制,可译为"只""仅"等。?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

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若事之不济,此乃天

也。(《赤壁之战》)(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

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

“这样”。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用,释

为〃若夫〃、〃至于“〃如果"等。(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乃尔】译为“这样”。

?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

的”“你”。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及其出,则或咎

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有蒋氏者,专其

利三世矣。(《捕蛇者说》)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于乱

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

“难道”、“怎么”。?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

移山》)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

也,(《马说》)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何其】译为“多么”。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6.【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3(让步关系,尚且,还。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

,,,,,一面,,,,?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2(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且如】就像。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

7.【若】

(一)动词,像,好像。

?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二)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若入前为寿,寿

毕,请以剑舞(《鸿门宴》)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3(至,至于。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

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若夫霆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以闲敝邑,若何,(《靖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车后若干递送夫。

8(【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

,,,,的情况”等。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2(“所”和动词结合,

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为”所】“为”和“所”呼

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

,,,,的”〃等。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原因。相当

于“”的原因(缘故)”。?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

相如列传》)

【所谓】所说的。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所在】

1.到处。

?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2.所在之处,处所。

?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9(【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然后以六合为家,靖函为宫。(《过秦论》)2(以为,认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

乎〜"(《两小儿辩日》)3(判断词,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于是秦王不蟀,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4(对,向。

?为之奈何,(《鸿门宴》)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

王而行。(《晏子使楚》)(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如今人方为

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10(【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

(《论语》)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且焉置土

石,(《愚公移山》)

(二)代词。

1(相当于“之”O

?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三)语气词。

lo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齐桓晋文之事》)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句读之不

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盘盘焉,困困焉,

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n(【也】

(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

哙者也”(《鸿门宴》)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即不忍其毂

解,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

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

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

乐也,(《庄暴见孟子》)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情之战》)

(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

山记》)

L,”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一一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12(【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示依据。译为:按

照,依照,根据。?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以一当十(成语)?夜

以继日(成语)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

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

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

“而”“来”“用来”“以致”等。?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

列传》)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