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25届高三10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1页
重庆市2025届高三10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2页
重庆市2025届高三10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3页
重庆市2025届高三10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4页
重庆市2025届高三10月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名校方案重庆市2025届高三10月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色经典的弱传播还体现在标语、歌曲与戏剧上。新的阶层、新的政治力量一定会想方设法寻找与制造不被传统秩序管控的新媒体。当时的红军没有大众媒体阵地,贴标语、发传单就是红军的新媒体手段与自媒体矩阵。在国民党的层层宣传管控下,共产党、红军运用这些更接地气的新媒体和自媒体,与作为弱势群体的劳苦大众有了更亲密的接触。红军的标语充分表现出与弱势群体的连接:“红军是为穷人找饭吃、找衣穿的军队”“红军不拿群众一点东西”“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取消国民党的一切苛捐杂税、焚烧田契借约”“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财产房屋森林农具,分给贫苦的农民”……在红色经典的传播中,歌曲发挥了它不可比拟的传播作用,因为即使认不得字的人也会唱歌。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松花江上》这首歌,抗日的全面动员会是什么状况。土地革命时期的红歌,比如《还我地来还我田》《劳苦工农翻身》,歌名就直击人心。脸炙人口的《十送红军》,没有用“红军做了什么”的主动语态,而是用了被动语态,这种“被动语态传播法”将送别红军的情感表达得千回百转。人民群众成为弱传播的主体,特别是“送别”这个场景,让这首歌超越时代、经久传唱。抗战时期的红歌经典不得不提《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不是一曲气势磅礴的大作吗?它怎么是弱传播呢?其实,以是否有力量、是否柔和来判断是不是弱传播,曲解了舆论的弱定理。弱者在舆论中的表达恰恰是有力量的,这就是生活中的弱势群体会成为舆论中的强势群体的应有之义。弱定理提醒我们的是,如果没有“弱连接”或“弱处理”的强传播,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舆论是靠争取认同来取得力量的,只有争取认同,才能推动关注的聚集。那种以势压人的强势传播得不到认同,所以没有舆论力量。而弱传播形成的舆论聚集,无论是眼泪还是怒火,都有巨大的能量。《黄河大合唱》赞美黄河的伟大力量与民族的伟大精神,但歌曲一开始却并没有直接着墨于黄河的雄浑气势与民族的灿烂文化,甚至没有直接引入抗战的英雄主题。其第一乐章意味深长地采用了《黄河船夫曲》,把最底层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再现,在此起彼伏的“划哟”“划哟”声中,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精神获得广泛认同。《黄河船夫曲》也成为各种大合唱最喜欢表演的经典曲目之一。延安时期,红色经典传播不仅有标语、歌曲,还有了更高级的艺术形式--戏剧。《白毛女》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奇迹。在舆论认同中,“拥抱最爱”与“去除最恨”是巅峰的情感传播。《白毛女》同时唤醒了千百万人的最爱与最恨,每一个底层人民心中都有一个自己最爱的“喜儿”,也都有一个“夺爱之仇”的“黄世仁”。据说当时观看《白毛女》,部队要求战士不能带枪,担心有人入戏太深,很可能拔枪射杀扮演黄世仁的演员。没有什么比仇恨更能聚集人心,没有什么比消灭仇敌更能释放能量。“同仇敌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白毛女》“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高度,更把观众的爱恨能量转化为对新社会、新中国美好生活的向往。舆论是弱者的武器,好评与差评是弱者最后的传播武器。强者可以剥夺弱者的一切,但剥夺不了弱者的评价。弱者的点费与差评是最具杀伤力的舆论形式,过去我们往往把它笼统地称为“民意”。解放战争期间,永远不会忘记这样的场景,那就是老百姓自发地给出征的人民子弟兵塞鸡蛋。谁都知道在穷苦人家鸡蛋意味着什么。父亲告诉我,在困难时期,半个鸡蛋救了他一条命。记得过去要离家出远门时,母亲就会提前煮好几个鸡蛋。当一个个穷苦人把给儿子送行的东西塞给一支军队,你就可以从中感受到这支队伍从弱传播中汲取了多大的力量。当时的国民党不懂这个道理,后来到了台湾还是不懂。其实不仅是政党传播,所有的传播都要明白:弱传播的最高境界不是强者给弱者送礼物,而是弱者主动给强者送礼物。能不能让老百姓心甘情愿主动“送鸡蛋”,是检验弱传播是否达到最高境界的试金石。老百姓的“鸡蛋”是最珍贵的选票。为什么“小米加步枪”的共产党解放军可以打败美式武器装备的国民党军队?答案就是历史潮流、民心所向。但民心要传播出来,民意要动员起来,传播亦不可不察。解放战争初期,共产党无论在财力、人数、武装等方面,都远不如国民党。共产党唯一优于国民党的就是弱传播。如果认真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各个时期,就会发现“弱传播”的主线一以贯之,而弱传播能力与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到延安时期它发生了质的飞跃。江山是打出来的,但要明白,打是一种传播,传播也是一种打。更重要的是,打和传播要相辅相成,只要认真地分析共产党的红色经典传播,你就会对它的传播实践心存敬意。红色经典传播既遵循了历史规律,也遵循了传播规律。如果不能很好地分析共产党的传播实践,就无法真实地还原共产党艰难创业的历史路径,就不能深刻地总结共产党成功的历史经验,也无法深入地探讨2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原因,更忽视了共产党人的艰苦探索与卓绝努力。红色经典传播是共产党宝贵的政治资产,也是政治传播学不可多得的成功范例。(摘编自邹振东《弱传播·红色经典传播》)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国民党的层层宣传管控,共产党、红军另辟蹊径,找到了不被传统秩序管控的新媒体。B.红军的标语通俗易懂、一目了然、寅苦大众能很清晰地判断出红军是来帮助自己的革命军队。C.弱定理认为,舆论中的弱者声音不寻求理性认同支撑,而以情感表达激发舆论能量,引发共鸣。D.在生活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老百姓给子弟兵送鸡蛋,这表明了人民的爱憎态度及弱传播的力量。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一首歌用“被动语态”可以表现细腻的情感,比用“主动语态”成为经典的可能性大。B.《白毛女》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奇迹,主要是因为它采用了戏剧这种更高级的艺术形式。C.能否将民心传播出来、民意动员起来,是衡量一个政党传播能力和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D.只要认真分析中国共产党的红色传播实践,就能真实还原共产党艰难创业的历史路径。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第四段关于“弱传播”观点的一项是()A.20世纪前期的工人阶级只要听到《国际歌》那熟悉的旋律、雄壮而嘹亮的歌声,就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和同志。B.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通过商贸交流促进了不同民族和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成为历史佳话。C.大型企业着力于科研,成功研制出新款产品,又通过大规模广告宣传,迅速占领市场,并建立了品牌忠诚度。D.一位备受尊敬的知名演员在重要的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上慷慨激昂的演讲,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4.本文在举例论证红色经典歌曲的弱传播时,有详有略。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特点。5.红色经典的弱传播是政治传播学不可多得的成功范例。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其成功的秘诀。【答案】1.C

2.C

3.A4.①详写《黄河大合唱》等,而略写《松花江上》《还我地来还我田》等;②详写《黄河大合唱》等,展示了红色经典弱传播的影响范围之广及其原因,增强了论证力度;③略写多首红歌,展示了红色歌曲传播的多样性;④详略结合,形成了层次分明的论证结构,使论证节奏有高潮也有缓冲,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吸引读者兴趣。

5.①运用标语、歌曲、戏剧等更接地气的新媒体和自媒体矩阵,与弱势群体的劳苦大众“弱连接”,争取他们的认同,获得舆论力量。②遵循历史规律和传播规律,“打江山”与传播相辅相成,老百姓因此心甘情愿支持人民军队。③将“弱传播”的主线一以贯之,不断提升传播能力和水平,直至质的飞跃。【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分析红色经典的传播方式,揭示了“弱传播”在政治传播中的重要性。文章以红军标语、红色歌曲和戏剧《白毛女》为例,展示了共产党如何通过接地气的传播手段,与劳苦大众建立情感连接,激发舆论能量。文章强调,弱传播的力量在于争取认同,形成舆论聚集,从而推动社会变革。通过对红色经典传播的深入探讨,文章总结了共产党成功的历史经验,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实践价值。【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不寻求理性认同支撑”错误,原文第四段中“无论是眼泪还是怒火,都有巨大的能量”,虽然强调了情感的巨大作用,但没有否定弱者声音需要理性认同支撑。从“舆论是靠争取认同来取得力量的,只有争取认同,才能推动关注的聚集”也可看出,文中没有“舆论中的弱者声音不寻求理性认同支撑”这一意思。选项于文无据。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比用‘主动语态’成为经典的可能性大”推理无据,文中没有比较两种语态谁会更容易成为经典。B.“主要是因为它采用了戏剧这种更高级的艺术形式”错误,根据原文第六段可知,《白毛女》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奇迹,主要是因为它“唤醒了千百万人的最爱与最恨”。D.“只要……就……”推理不当。根据原文尾段“如果不能很好地分析共产党的传播实践,就无法真实地还原共产党艰难创业的历史路径”可知,原文是必要条件,选项的充分条件关系不成立。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第四段主要观点是:“弱传播”常是由弱势群体发起的,通过争取认同来获取舆论力量,形成舆论聚集,产生强大的舆论影响力;强传播如果没有“弱连接”或“弱处理”,以势压人,也没有舆论力量。A.体现了“弱传播”的观点。在当时不利的社会环境中,《国际歌》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得到工人阶级的认同,并得以传播,产生了巨大力量,符合题干要求。B.虽然描述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但它更多强调的是商贸和文化的直接交流而非通过舆论传播形成的力量,因此与“弱传播”观点不符。C.属于一种强势传播的方式,即通过大规模的广告宣传和科研实力来直接占领市场,与本段观点不合。D.描述的是一位知名演员在公共场合的演讲引起了广泛关注,虽然涉及传播,但它更多强调的是个人影响力和公众关注度,而不是与弱势群体的连接。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特点的能力。①文中用两个自然段单独介绍《黄河大合唱》,用一个自然段综合介绍了《松花江上》《还我地来还我田》《劳苦工农翻身》《十送红军》等歌曲,可知是详写《黄河大合唱》等,而略写《松花江上》《还我地来还我田》等;②“抗战时期红歌经典不得不提《黄河大合唱》”“弱传播形成的舆论聚集,无论是眼泪还是怒火,都有巨大的能量”“《黄河船夫曲》,把最底层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再现,在此起彼伏的‘划哟’‘划哟’声中,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精神获得广泛认同。《黄河船夫曲》也成为各种大合唱最喜欢表演的经典曲目之一”,详写《黄河大合唱》等,展示了红色经典弱传播的影响范围之广及其原因,增强了论证力度;③“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松花江上》这首歌,抗日的全面动员会是什么状况。土地革命时期的红歌,比如《还我地来还我田》《劳苦工农翻身》,歌名就直击人心。脸炙人口的《十送红军》,没有用‘红军做了什么’的主动语态,而是用了被动语态”,略写多首红歌,展示了红色歌曲传播的多样性;④文章详略结合,在结构上,论证结构层次更加分明,让读者随着论证节奏感受文章的高潮部分和缓冲部分;内容上,重点突出,内容更充实,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吸引读者兴趣。【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①结合“贴标语、发传单就是红军的新媒体手段与自媒体矩阵。在国民党的层层宣传管控下,共产党、红军运用这些更接地气的新媒体和自媒体,与作为弱势群体的劳苦大众有了更亲密的接触”可知,运用标语、歌曲、戏剧等更接地气的新媒体和自媒体矩阵,与弱势群体的劳苦大众“弱连接”,争取他们的认同,获得舆论力量。②结合“江山是打出来的,但要明白,打是一种传播,传播也是一种打。更重要的是,打和传播要相辅相成,只要认真地分析共产党的红色经典传播,你就会对它的传播实践心存敬意。红色经典传播既遵循了历史规律,也遵循了传播规律”可知,遵循历史规律和传播规律,“打江山”与传播相辅相成,老百姓因此心甘情愿支持人民军队。③结合“如果认真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各个时期,就会发现‘弱传播’的主线一以贯之,而弱传播能力与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到延安时期它发生了质的飞跃”可知,将“弱传播”的主线一以贯之,不断提升传播能力和水平,直至质的飞跃。(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春蚕(节选)茅盾“宝宝”都上山了(指蚕爬上稻草杆子,准备吐丝结茧),老通宝他们还是捏着一把汗。他们钱都花光了,精力也绞尽了,可是有没有报酬呢,到此时还没有把握。虽则如此,他们还是硬着头皮去干。“山棚”下爇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他们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听得山棚上有些屑屑索索的细声音,他们就忍不住想笑,过一会儿又不听得了,他们的心就重甸甸地往下沉了。这样地,心是焦灼着,又却不敢向山棚上望,偶或他们仰着的脸上淋到了一滴蚕尿了,虽然觉得有点难过,他们心里却快活,他们巴不得多淋一些。“上山”后三天,熄火了。①老通宝的儿媳四大娘再也忍不住,偷偷地挑开芦帘角看了一眼,她的心立刻卜卜地跳了。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②同样的欢笑声在村里到处都起来了。二三十人家都可以采到七八分,老通宝家更是比众不同,估量来总可以采一个十二三分。接着是家家都“浪山头”了,各家的至亲好友都来“望山头”。老通宝的亲家张财发带了小儿子阿九特地从镇上来到村里。“通宝,你是卖茧子呢,还是自家做丝?”老通宝随口回答道:“自然卖茧子。”张老头子却拍着大腿叹一口气。忽然他站了起来,用手指着村外那一片秃头桑林后面耸露出来的茧厂的风火墙说道:“通宝,茧子是采了,③那些茧厂的大门还关得紧洞洞呢!今年茧厂不开秤!”老通宝忍不住笑了,他不肯相信。他怎么能够相信呢?④难道那“五步一岗”似的比露天茅坑还要多的茧厂会一齐都关了门不做生意?张老头子也换了话,东拉西扯讲镇里的“新闻”,最后,他代他的东家催那三十块钱的债,为的他是“中人”。然而老通宝到底有点不放心,他赶快跑出村去,看看最近的两个茧厂,果然大门紧闭,不见半个人;照往年说,此时应早已摆开了柜台,挂起了一排乌亮亮的大秤。老通宝心里也着慌了,但是回家去看见了那些雪白发光很厚实硬古古的茧子,他又忍不住嘻开了嘴。上好的茧子!会没有人要,他不相信。可是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都是满脸的愁云,往年这时候,“收茧人”像走马灯似的在村里巡回,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请债主们就收了茧子罢,债主们板起面孔不理。全村子都是嚷骂、诅咒和失望的叹息!“真正世界变了!”老通宝捶胸跺脚地没有办法,然而,茧子是不能搁久了的,总得赶快想法:不是卖出去,就是自家做丝,村里有几家已经把多年不用的丝车拿出来修理,打算自家把茧做成了丝再说,老通宝便也和儿子媳妇商量道:“不卖茧子了,自家做丝!什么卖茧子,本来是洋鬼子行出来的!”“我们有四百多斤茧子呢,你打算摆几部丝车呀!”四大娘首先反对了。她这话是不错的。五百斤的茧子可不算少,自家做丝万万干不了。请帮手么?那又得花钱。阿四是和他老婆一条心,小儿子阿多抱怨老头子打错了主意,他说:“早依了我的话,扣住自己的十五担叶,只看一张洋种,多么好!”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终于一线希望忽又来了,同村的黄道士不知从哪里得的消息,说是无锡脚下的茧厂还是照常收茧。于是老通宝去找那黄道士详细问过了以后,便又和儿子阿四商量把茧子弄到无锡去卖。阿四也同意了。他们去借了一条赤膊船,买了几张芦席,赶那几天正是好晴,又带了阿多。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五天以后,他们果然回来了;但不是空船,船里还有一筐茧子没有卖出。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打回来的八九十斤茧子,四大娘只好自家做丝了。她借了丝车,又忙了五六天,家里米又吃完了。叫阿四拿那丝上镇里去卖,没有人要;上当铺,当铺也不收。说了多少好话,总算把清明前当在那里的一石米换了出来。就是这么着,因为春蚕熟,老通宝一村的人都增加了债!老通宝家为的养了五张布子的蚕,采了十多分的好茧子,就此白赔上十五担叶的桑地和三十块钱的债!一个月光景的忍饥熬夜还不算!1932年11月1日(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处通过描写四大娘的动作和心理,表现出她急切、紧张而又兴奋的心情,春蚕的丰收给老通宝一家带来了希望。B.②处由点及而,展现了江南农村养蚕丰收的景象,忧愁的农人们一时兴奋起来,人人心里都充满了喜悦。C.③处写茧厂大门“关得紧洞洞”,暗示即将到来的巨大变化:全村的蚕茧都会没有销路,农村经济凋敝。D.④处可以看出老通宝常年与茧厂做生意,且对茧厂充满信任,他相信茧厂绝不会因经济凋敝而关门。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有意使用“宝宝”“山棚”“上山”“缀头”“浪山头”等方言及蚕事用语,突出了小说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色彩。B.“今年没见半个‘收茧人’,却换替着来了债主和催粮的差役”,为下文老通宝不得不去无锡卖茧子做了铺垫,推动了情节发展。C.“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运用双关手法,用语幽默,既表现了老通宝卖茧子的决心,也暗示了他们此行的艰难。D.在无锡茧厂卖茧子的过程,作者只作了简单的交代——“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并未详写,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8.请简要分析文中老通宝的心理变化过程。9.茅盾认为现实主义文学必须是时代的反映,请结合这句话简析本文的基本特征。【答案】6.D

7.C

8.①在“山棚”下爇了火以后,老通宝在蚕宝宝的生长情况不明朗时,紧张而焦灼,患得患失。②看到雪白的好蚕花后,老通宝转而快乐起来。③今年却没见半个收茧人,老通宝忧愁,失望起来。④得知无锡脚下的茧厂收蚕,又燃起了希望。⑤不得已将茧子贱卖到无锡茧厂后,老通宝又气得生了病。9.①小说通过大量真实的细节描绘了江南农村的蚕事活动和蚕农生活,真实地表现了蚕农的勤劳和艰难生活(写实角度);②通过典型人物老通宝一家春蚕丰收却反而负债的遭遇,反映了3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凋敝,农民丰收成灾的悲惨社会现实(典型化角度);③交代了老通宝家破产的原因——一方面是“洋鬼子”闹的,另一方面是地主的剥削,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地主阶级的剥削导致农民破产的现实(揭示生活本质角度);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隐蔽在冷静的描写和叙述之中(情感表达角度)。【解析】【导语】本文主要讲述了老通宝一家在春蚕丰收时,由于蚕茧没有销路而陷入经济困境的故事。尽管春蚕获得了丰收,全家人都看到了希望,但由于茧厂未开秤,蚕茧无法出售,导致债台高筑。老通宝一家尝试将茧子运至无锡出售,结果只卖出部分,依旧不够偿还债务,最终陷入了更深的困境,昭示了农村经济的凋敝和农民的艰辛。【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对茧厂充满信任”理解错误,从前文“‘五步一岗’似的比露天茅坑还要多的茧厂”这一说法可以看出当地茧厂之多,因此老通宝认为茧厂不可能全部关门。这是基于现实情况的判断,与“信任”无关。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运用双关手法”分析有误,“远征军”是指“老通宝”和儿子要跑到无锡去卖蚕茧,并没有双层含义。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①由“‘山棚’下爇了火,老通宝和儿子阿四他们伛着腰慢慢地从这边蹲到那边,又从那边蹲到这边……他们就忍不住想笑……他们的心就重甸甸地往下沉了”,可看出:在蚕宝宝的生长情况不明朗时,紧张而焦灼,患得患失。②由“那是一片雪白,几乎连‘缀头'都瞧不见;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大蚕花’呀!老通宝全家立刻充满了欢笑”,可概括:看到雪白的好蚕花后,转而快乐起来,欢笑兴奋。③由“然而老通宝到底有点不放心,他赶快跑出村去,看看最近的两个茧厂,果然大门紧闭,不见半个人;照往年说,此时应早已摆开了柜台,挂起了一排乌亮亮的大秤。老通宝心里也着慌了”“老通宝捶胸跺脚地没有办法”“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等内容,可概括:今年丰收了,却没见半个收茧人,内心忧愁失望。④由“终于一线希望忽又来了,同村的黄道士不知从哪里得的消息,说是无锡脚下的茧厂还是照常收茧……他们这卖茧子的‘远征军’就此出发”,可概括:得知无锡脚下的茧厂收蚕,又燃起了希望。⑤由“原来那茧厂挑剔得非常苛刻。老通宝他们实卖得一百十一块钱,除去路上盘川,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可概括:不得已将茧子贱卖到无锡茧厂后,又气得生了病。【9题详解】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文本特征的能力。①文中通过大量真实的细节描绘了江南农村的蚕事活动和蚕农生活,真实地表现了蚕农的勤劳和艰难生活,如“‘宝宝’都上山了……到此时还没有把握”“可是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都是满脸的愁云”“全村子都是嚷骂、诅咒和失望的叹息”等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蚕农的生活状态,体现出现实主义的特点。②文章通过描写老通宝一家“一个月光景的忍饥熬夜”,借了三十块钱,布了五张蚕种,好容易熬得蚕宝宝上了山,并且蚕茧非常好,“那是四大娘有生以来从没见过的‘好大蚕花’”,结果却没有茧厂收茧子;大老远弄到无锡去卖,“就剩了整整的一百元,不够偿还买青叶所借的债”,老通宝也给气病了,小说通过典型人物老通宝一家春蚕丰收却反而负债的遭遇,反映了30年代初期农村经济凋敝,农民丰收成灾的残酷社会现实,老通宝一家的遭遇是当时千千万万蚕农的真实写照,很有代表性。③小说通过描写老通宝一家人的悲剧命运,来展现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冲突和矛盾。小说以帝国主义侵略的侵略下,国内江南地区落后蚕丝制造业为大背景,讲述了江南水乡的朴素农村蚕农们养蚕的故事。当时国内没有和谐、平静的社会氛围,反而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深入,更加严重影响到了江南地区的蚕丝买卖生意,也使得辛苦劳作的蚕农们得不到回报,从而陷入窘境。老通宝家破产就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洋鬼子”闹的,一是地主的剥削。作品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地主阶段的剥削导致农民破产的现实,这是作品对时代的反映。④作者的情感较为隐蔽,没有在作品中直抒情感,如“可是村里的空气一天一天不同了。才得笑了几声的人们现在都是满脸的愁云”“老通宝气得说不出话来”“老通宝路上气得生病了,两个儿子扶他到家”等内容,通过冷静的叙述,隐藏了作品的思想倾向。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高拱,字肃卿,新郑人。嘉靖二十年进士。穆宗居裕邸,出阁请读,拱为侍讲。拱侍裕邸九年,启王益敦孝谨,敷陈剀切。王甚重之,手书“怀贤忠贞”字赐焉。严嵩、徐阶递当国,以拱他日当得重,荐之世宗,四十五年,拜文渊阁大学士。穆宗即位,进少保兼太子太保。拱练习政体,负经济才,所建白皆可行。其在吏部,欲遍识人才,授诸司以籍,使署贤否,志里姓氏,月要而岁会之。仓卒举用,皆得其人。又以时方忧边事,请增置兵部侍郎,以储总督之选。由侍郎而总督,由总督而本兵,中外更番,边材自裕。更各取边地之人以备司属,如铨司分省故事,并重其赏罚以鼓励之。凡边地有司,其责颇重,不宜付杂流及迁谪者。皆报可,著为令。拱又奏请科贡与进士并用,勿循资格。其在部考察,多所参伍,不尽凭文书为黜陟,亦不拘人数多寡,黜者必告以故,使众咸服。俺答孙把汉那吉来降,总督王崇古受之,请于朝,乞授以官。朝议多以为不可,拱力主之。遂排众议请于上,而封贡以成。拱以边境稍宁,恐将士惰玩,复请敕边臣及时闲暇,严为整顿,仍时遣大臣阅视。帝皆从之。辽东奏捷,进中极殿大学士。神宗即位,拱以主上幼冲,惩中官专政,条奏请诎司礼权,还之内阁。(冯)保诉于太后谓拱擅权不可容太后颔之。比宣诏,则数拱罪而逐之。久之,廷议论拱功,赠太师,谥文襄。(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一》)材料二:今少师中玄高公①,相肃皇帝②及今天子③有年矣。虏从庚子以来,岁为边患,一旦震惧于天子之威灵,款关求贡。中外相顾骇愕,莫敢发。公独决策,纳其贡献,许为外臣,虏遂感悦,益远徙,不敢盗边。所省大司农刍粟以钜万计。曹、沛、徐、淮间,数苦河决。公建请遣使者按视胶莱河渠,修复海运故道,又更置督漕诸吏,申饬法令。会河亦安流,舳舻衔尾而至,国储用足。是时方内乂安,四夷向风,天下歙然称治平矣。(节选自明张居正《门生为师相中玄高公六十寿序》)【注】①中玄高公:指高拱。②相肃皇帝:此处指嘉靖帝。③天子:此处指隆庆帝。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保A诉B于太后C谓D拱擅权E不可F容G太后H颔之。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拜,授予官职,与“再拜还入户”(《孔雀东南飞》)中的“拜”意思不同。B.“更各取边地之人”与“句读之不知”(《师说》)中的“之”用法不同。C.惩,苦于,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惩前毖后”中的“惩”意思均相同。D.益,渐渐地,与“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苏武传》)中的“益”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高拱先后侍奉过明世宗、明穆宗和明神宗三位皇帝,明世宗更是慧眼识珠,亲自将他从布衣提拔为大学士。B.高拱教导有方,他在裕王府担任了长达九年的侍讲老师,教诲裕王敦厚、孝顺、谨慎,后来深受器重。C.高拱熟谙治道,他在吏部任职选用人才时,深谋远虑,不拘一格,注重实际考察,合理奖惩,储备人才。D.高拱在明神宗即位后,针对皇帝年幼的现实,他主张限制宦官权力,加强内阁职权,最终因受排挤被逐出朝廷。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拱练习政体,负经济才,所建白皆可行。(2)是时方内乂安,四夷向风,天下歙然称治平矣。14.张居正在其《门生为师相中玄高公六十寿序(节选)》中多角度介绍了高拱做出的贡献,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答案】10.CEG

11.C12.A

13.(1)高拱对为政的要领十分熟悉,有经时济世的才干,所提出的建议或陈述的主张都可以实施。(2)当时地方上太平安定,四方少数民族归依,天下和谐融洽,称得上政治清明,社会安定。14.①边疆问题方面:力主北虏纳贡,称臣,化解了边疆危机。②水利交通方面:请求朝廷派员巡视河渠治理黄河水患,保障漕运;中明法令,促进治理。【解析】【整体分析】这篇文言文通过对高拱生平事迹的记述,展现了他在明朝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作用。高拱不仅在吏部选拔人才方面表现出色,还在边防事务上有独到见解,成功处理了俺答孙的归降问题,维护了边境安宁。他在治河和漕运方面的贡献也显著,确保了国家的粮食供应。文章通过对高拱的详细描述,突显了他在治国理政中的智慧和才能,同时也反映了他因权力斗争而被排挤的悲剧命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断句能力。句意:(冯)保向太后控告,称高拱独断专权,不能容忍,太后点头同意。“保诉于太后”是状语后置句,其后C处断开;“谓拱擅权”的主语为承前句省略了的“保”,“不可容”是“擅权”的结果,故其间E处应当断开;“太后颔之”是主谓宾完整的句子,故其前面G处须断开。故选CE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授予官职/一种礼仪。句意:被授予文渊阁大学士。/拜了两拜回到房里。B.正确。“的”,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表修饰、领属的关系/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两者用法不同。句意:更应相应选取边疆的人给司属做准备。/不懂得文句知识。C.错误。苦于/苦于/警戒。句意:苦于宦官专政。/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吸取过去失败的教训,以后小心,不致重犯错误。D.正确。都是副词“渐渐地”。句意:渐渐地远离(边境)。/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明世宗更是慧眼识珠,亲自将他从布衣提拔为大学士”的表述不正确,根据“严嵩、徐阶递当国,以拱他日当得重,荐之世宗”,是依次主持国政的严嵩,徐阶两人向明世宗推荐了高拱,而不是明世宗亲自将高拱由布衣提拔为大学士。另外,高拱受到明世宗的重用前,并非布衣,而是裕王的侍讲老师。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练习”,熟悉、熟谙”;“经济”,经时济世、经邦济世;“建白”,提出建议或陈述主张。(2)“乂安”,太平安定;“向风”,归依、仰慕。【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根据“虏从庚子以来,岁为边患,一旦震惧于天子之威灵,款关求贡。中外相顾骇愕,莫敢发。公独决策,纳其贡献,许为外臣,虏遂感悦,益远徙,不敢盗边”可概括出边疆问题方面:力主北虏纳贡,称臣,化解了边疆危机。②根据“曹、沛、徐、淮间,数苦河决。公建请遣使者按视胶莱河渠,修复海运故道,又更置督漕诸吏,申饬法令”可概括出水利交通方面:请求朝廷派员巡视河渠治理黄河水患,保障漕运;申明法令,促进治理。参考译文:材料一:高拱,字肃卿,河南新郑人。嘉靖二十年中进士。穆宗当初居住在裕王府,出阁讲读经书时,高拱为侍讲。高拱在裕王府侍讲九年,教诲裕王日益敦厚孝顺谨慎,讲解切合事理。裕王很看重他,亲手书写“怀贤忠贞”四字赐给他。严嵩、徐阶依次主持国政,认为高拱以后必受重用,将他举荐给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被授予文渊阁大学士。明穆宗即位,晋升高拱为少保兼太子太保。高拱对为政的要领十分熟悉,有经时济世的才干,所提出的建议或陈述的主张都可以实施。他在吏部,想全面鉴识人才,让各部门登录官员情况,让他们写上贤良或不贤良,记下爵位籍贯姓氏,每月索要,每年汇编。(即使)仓促举荐任用人,都能得到(合适的)人选。又因为当时正忧患边防,请求增设兵部侍郎,作为总督的候选人。由侍郎到总督,由总督到本部尚书,中外更替,边将之才自然充裕。更应相应选取边疆的人给司属做准备,像考核部门分行省考核官员一样,同时注重赏罚,以资鼓励。所有边疆有司,职责很重,不适宜让非正途的官员和贬谪者去任职。皇帝都答复可行,拟成命令。高拱又奏请把科贡和进士一起任用,不遵循资格。他考察部中情况,大多错综复杂,不是全凭文书做出罢免提升,也不拘泥人数多少,必定把缘由告诉罢免者,让众人都信服。俺答的孙子把汉那吉前来归降,总督王崇古接纳了他,向朝廷禀报,请求给他封官。朝中商议时大多数人认为不可以,高拱极力主张授官。于是排除众议向皇帝奏请,使封官的事办成。高拱认为边境稍稍安宁,担心将士懒惰散漫,又奏请特敕边地大臣借此空闲时,严格整顿,仍然常常派遣大臣去视察。皇帝都听从了他的意见。辽东传来捷报,晋升高拱为中极殿大学士。神宗即位,高拱因为皇帝年幼,苦于宦官专政,分列条目奏请皇帝抑制司礼监,把权力交还给内阁。冯保向太后控告,称高拱独断专权,不能容忍,太后点头同意。等到宣读诏书的时候,就列举了高拱的罪状并驱逐了他。很久之后,朝廷议论高拱的功绩,追封他为太师,谥号文裹。材料二:现如今少师高拱君,辅佐先皇帝嘉靖和当今天子隆庆皇帝多年。北虏自从庚子年以来,每年都要成为边境的祸患,而一旦被我大明天子显赫的声威震慑而感到恐惧,就前来通好,请求纳贡。朝廷内外的大臣们彼此相顾,又惊又怕,没有敢发表意见的。只有高拱君敢于决策,接受北虏进贡的物品,答应他们做大明王朝藩属的请求,北虏于是感激欣悦不已,渐渐地远离(边境),不敢侵犯大明的边境。朝廷节省下来的供军队用的饲料和粮食数以巨万计。曹州、沛县、徐州、淮河一带,老百姓常常苦于黄河决口造成的水灾。高拱君建议并请求朝廷派遣使者巡视胶州、莱州等地的河流与渠道,修复原先的海运航道,又重新设置了监督漕运的官吏,告诫他们相关的法令。恰逢黄河也安然顺流,航船前后首尾相接而行,国家储备的物资也很充足。当时地方上太平安定,四方少数民族归依,天下和谐融洽,称得上政治清明,社会安定。(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隐者郊居陈师道高斋缭绕度双沟,老气轩昂盖九州。不谓江山开悒快,正缘风味得淹留。招携好客供谈笑,拆补新诗拟献酬。小摘自锄稀莱甲,旁观虚作不堪忧。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描写隐者住处,与杜甫《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描绘的意境基本相同。B.隐者留居此地并不是因为有优美的山水可以解愁,而是因为此地风味适合心意。C.“谈笑”“献酬”等词写隐者以诗会友的生动场景,表现出隐者对友情的珍视。D.尾联将旁观者与隐者比较,隐者种菜,自给自足,而旁观者却难掩生活的忧虑。16.首联是如何刻画隐者形象的?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答案】15.D

16.①出句通过描写居住环境来侧面烘托隐者形象,隐者住处云雾缭绕,如同仙境,需要“度双沟”才能到达,幽静而隐蔽,写出隐者与尘世的隔绝;②对句直接展示隐者形象,隐者虽然年事已高,退隐山林,却依然保持着傲视天下的气概。【解析】【导语】这首诗描绘了隐者的居所和生活情趣,通过高耸的居所和开阔的视野,刻画出胸怀天下、气度不凡的隐者形象。隐者选择居于此,不仅因山水美景,更重在风雅之趣。诗中一面描绘隐者以诗会友、怡然自得的生活场景,另一面通过对比,揭示旁观者的忧虑,从而反映出隐者自给自足的逍遥自在。【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D.“隐者种菜,自给自足,而旁观者却难掩生活的忧虑”错误,尾联主要写出了隐者田园生活的愉悦,而旁观者即使“虚作”也难以理解,为隐者担忧。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诗歌的首联通过对居所和隐者气质的刻画,将隐者的形象具体生动地呈现出来。首先,“缭绕度双沟”是写居所高斋的环境特点:云雾缭绕,如同仙境,需要“度双沟”才能到达。高斋的描述体现了隐者居处的幽静而隐蔽,契合其隐逸的身份,用环境侧面烘托了隐者与尘世隔绝的形象。其次,“老气轩昂盖九州”运用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展现了隐者具有超凡的智慧和从容不迫的气质。这种气度体现了隐者虽然年事已高,退隐山林,却依然保持着傲视天下的气概,表现了他的精神境界和生活态度,属于正面描写。(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老师在历史课上,为了方便学生了解宋代文人的日常活动,引用陆游《临安春雨初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说明他们热衷于写书法、喝新茶。(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写归家心切、问路于行人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有不少诗句运用了借代手法,既抓住了事物的本质特征,又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答案】

①.矮纸斜行闲作草

②.晴窗细乳戏分茶

③.问征夫以前路

④.恨晨光之熹微

⑤.主人下马客在船

⑥.举酒欲饮无管弦(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注意易错字:矮、晴、乳、熹、浔、僻。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许多人常常以为自己写的讲的人家都看得很懂,听得很懂,其实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因为他写的和讲的是党八股,人家哪里会懂呢?②“(

)”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如果我们除去这个意思,放进尊重对象的意思去,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一顿呢?何况这是党八股,简直是老鸦声调,却偏要向人民群众哇哇地叫。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我们和无论什么人做朋友,如果不懂得彼此的心,不知道彼此心里面想些什么东西,能够做成知心朋友吗?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18.请根据文中画横线处的语意,概括填写出对应的成语。19.这段话出现了多个问句,请简要分析这些问句特征和效果。【答案】18.①有的放矢

②对牛弹琴

19.特征:反问,用疑问语气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义,可分为用否定表肯定和用肯定表否定两种。效果:使文段层次清晰,形成缜密的论证逻辑。先强调党八股他人不会懂,然后再论证要根据对象写文章,最后论证如果写文章不根据对象需求会出现什么问题;赋予文段雄辩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文中提及“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结合上下文,主要意思是强调做事有明确的目的,有针对性,故填“有的放矢”。有的放矢:意思是放箭要对准靶子。比喻说话做事有针对性。②文中提及“这句话,含有讥笑对象的意思”“那就只剩下讥笑弹琴者这个意思了。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一顿呢?”,结合上下文,主要意思是强调如果不看对象,不理解对方,就会出现无法沟通的情形,故填“对牛弹琴”。对牛弹琴:比喻对不讲道理的人讲道理,对不懂得美的人讲风雅,也用来讥讽人讲话时不看对象。【1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特征:依据原文“人家哪里会懂呢?”“为什么不看对象乱弹一顿呢?”“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吗?”“能够做成知心朋友吗?”可知用问句的句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观点,运用了反问修辞手法,质疑和批判在做宣传工作时不考虑受众的错误行为。效果:①先强调党八股他人不会懂,通过反问引发读者思考,为什么党八股他人不会懂,从而为后续的论证奠定基础;接着论证要根据对象写文章,这是在对前面党八股他人不会懂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后得出的解决办法,逻辑连贯;最后论证如果写文章不根据对象需求会出现什么问题,进一步强化了根据对象写文章的重要性,使整个文段的论证层层递进,层次清晰;②反问句本身带有强烈的语气,能够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和思考。在论证过程中使用反问,可以让读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同时,由于反问句表达的意思比较明确和强烈,能够使论证更加有力,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

,言语的交际功能才能充分实现;研讨语言的实际运用,也不能脱离语境。语境可分为三类:第一是局部的上下文环境,即话语前后相毗邻的语句,

,或者说“情景语境”,包括言语交际行为的主题、目的、表达方式,当时当地的情景,对话双方的关系、距离等因素;第三是话语宏观使用环境,包括话语活动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在实际语言交际中,无论是言说者对语言的理解,还是接受者对语言的组织、使用,就会受到这三类语境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在表达中,为了达到最佳交际效果,要根据不同的交际意图,考虑不同的语境因素。20.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2.请根据上文段中话语宏观使用环境的相关内容,分析《茶馆》中王利发的语言所体现的语境对人物语言产生的影响。第一幕(秦仲义到茶馆里来说要涨房租)王利发二爷,您说得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嗻!秦仲义你这小子,比你爸爸还滑!哼,等着吧,早晚我把房子收回去!王利发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第二幕(茶馆经过改良正准备重新开张)王利发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远处隐隐有炮声。]王利发听听,又他妈的开炮了!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第三幕(小唐铁嘴前来威逼王利发交出康大妈)小唐铁嘴王掌柜,我晚上还来,听你的回话!王利发万一我下半天就死了呢?【答案】20.在实际语言交际中,无论是言说者对语言的组织、使用,还是接受者对语言的理解,都会受到这三类语境因素不同程度的影响。

21.①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②第二是话语微观使用环境22.戊戌变法失败,政治黑暗,国贫民弱,王利发正当青年时期,雄心勃勃,精明而风趣圆滑;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时期,风雨飘摇,王利发苦心改良,惨淡经营,苦闷彷徨而满腹牢骚;抗日战争胜利,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裕泰茶馆更加破败,面临被霸占的危险,王利发绝望而世俗。【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无论是言说者对语言的理解,还是接受者对语言的组织、使用”语序不当,通常情况下,言说者先对语言进行组织和使用,接受者后对语言进行理解,所以应将“对语言的理解”和“对语言的组织、使用”互换位置。“无论……还是……就……”关联词搭配不当,应将“就”改为“都”。【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处,根据后文“研讨语言的实际运用,也不能脱离语境。语境可分为三类……”以及横线后“言语的交际功能才能充分实现”可知,此处应强调语境的重要性,可填入“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②处,前文提到“语境可分为三类:第一是局部的上下文环境”,后文提到“或者说‘情景语境’……”,以及后文还有“第三是话语宏观使用环境”,可推断此处应填入“第二是话语微观使用环境”,这样与上下文的表述结构才一致。【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的能力。第一幕处于戊戌变法失败后,当时政治黑暗,国贫民弱。王利发语言如“二爷,您说得对,太对了!可是,这点小事用不着您分心,您派管事的来一趟,我跟他商量,该长多少租钱,我一定照办!是!咬!”以及“您甭吓唬着我玩,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表现出他正当青年时期,精明而风趣圆滑。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他为了生存,不得不讨好房东秦仲义,同时又巧妙地表达自己的立场,显示出他的聪明和机智。第二幕处于袁世凯死后,军阀混战时期,社会风雨飘摇。王利发的语言如“添人得给工钱,咱们赚得出来吗?我要是会干别的,可是还开茶馆,我是孙子!”以及“听听,又他妈的开炮了!你闹,闹!明天开得了张才怪!这是怎么说的”,表现出他苦心改良茶馆,却又面临诸多困难,内心苦闷彷徨而满腹牢骚。在这个时期,战争不断,社会动荡,王利发的茶馆经营艰难,他的语言反映出他对现实的无奈和不满。第三幕处于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特务和美国兵在北京横行,裕泰茶馆更加破败,面临被霸占的危险。王利发的语言如“万一我下半天就死了呢?”表现出他绝望而世俗。在这个时期,社会更加黑暗,王利发的茶馆陷入绝境,他的语言充满了绝望和对命运的无奈。四、写作(60分)23.作文。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答案】例文1:乐得亦乐失浙江省诸暨牌头中学高二(14)班周柯汝得失到底是什么?它看似是一对反义词但它又好像是一个整体,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就如得鱼失熊掌,得熊掌失鱼。我们常常为得而欣喜,又为失而哭泣。那么得失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呢?我想我们不应该把它看成—件事情的结束,也不应该把它完全看成另一件事情的开始,而是认为它是我们漫漫人生路的一个小小的插曲。我们不应该将得失局限于结果、开始,而应该更理性地看待它,视它为一个过程。如果你只把得失看成终点,那你就很有可能沉溺于“得”的喜悦和“失”的沮丧当中,导致自己过于乐观或过于悲观。因为,假如我们汲汲于得,沉溺于个人的小天地里,很可能造成短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假如我们沮丧于失,很可能禁锢了自己的思想、磨灭了意志。而作为人生起步阶段的我们,理当要有长远的目光和坚定的不惧风雨的信念,否则必定是温室里的花朵,难以经受住日晒雨淋的考验。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林鸣,虽然失去了8年时间的闲暇之乐,但他得到了打破多项世界之最之“得”,赢得了国际同行的尊重。他这种不拘泥于个人一时之“失”,无私地献身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的精神,是我们青年学子学习的楷模。将得失看成起点,是豁达看待得失的表现,能让我们有继续迎接挑战的决心和勇气。这种不满足于一时之“得”和不惧于一时之“失”的态度,是谦逊和有抗压力的表现,是我们青年人应该打磨的良好品质。90后留学生曹原,不惧实验的一次次失败,最终成就了石墨烯研究的骄人成绩。假如,他一遇实验失败,就灰心丧气,唉声叹气,那么就不可能超越权威的观点,获得突破性的发现。但我认为只有将得与失看成自己人生的一个过程的人,才算得上成功的人。因为只有这些人,才能真正理性地看待得失。爱因斯坦在研究光电效应和原子核时提出的量子力学理论,遭遇了同行们的不理解,认为理论是荒谬的,他因此被当时的人们称为“科学界的怪胎”。为什么?因为他违背了经典的物理理论。但他并没有因此沉沦,而是把这些看成他研究的一个小小的部分。他带着自己得到的实验结果和人们对他的谩骂继续他的验证,最终他的那套完整的震惊全人类的量子力学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为后来人们对宇宙、微观世界的探究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因此,只有理性地看待得与失的人,才能绘出璀璨的人生图画。在这个奋进的新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理性地看待得与失,积极调适自己的心态,共谱时代和谐奋进的乐章,汇聚成时代砥砺奋进的交响乐,这样我们才不会辜负我们的青春韶华,才不会辜负这个百年难得的时代机遇。把得失看成终点的是狭隘的,把得失看成起点的是豁达的,把得失看成过程的人是理性的,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当一个理性的人。因此,我们要理性地看待得失,不断自我调适心态,汇聚成时代奋进的合力。例文2:得失之间尽显人生智慧李骄人生在世,有得有失。得到失去,轮回流转,如同福祸相倚,时为终点,时为起点,时为过程。倘若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想必会走入乐观与悲观两种极端的结局,终于得到便快乐满足,最终失去便伤心难过,难免大喜大悲;倘若把得与失看成起点,在得到的开始即刻想到终将有一天会失去,在失去的那一刻立即又要立志未来必须得到,抑或伤春悲秋,抑或疲于奔命。在我看来,得失之间,行而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