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_第1页
2025届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_第2页
2025届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_第3页
2025届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_第4页
2025届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届湖南省醴陵二中、醴陵四中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经典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下列关于实验的描述,正确的是()A.将在蔗糖溶液中已发生质壁分离的洋葱表皮细胞转到更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则发生质壁分离复原B.在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改变膜的通透性,但并不能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开C.将肝脏研磨液煮沸冷却后,如入到过氧化氢液中立即出现大量气泡D.分离各种细胞器的常用方法是差速离心法2.研究表明,T细胞借助其表面的蛋白质PD-1来识别癌细胞。但有的癌细胞能合成一种分布于细胞膜表面的PD-L1蛋白,该蛋白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后,会抑制T细胞的活性和增殖,从而使肿瘤细胞逃过免疫细胞的攻击。临床实验证明,PD-1抑制剂药物,附着于T细胞表面,通过阻断PD-1与PD-Ll结合,阻断了癌细胞的隐藏能力,使T细胞能识别癌细胞,进而被免疫系统摧毁,这种治疗癌症的方法叫做癌症免疫疗法。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T细胞在胸腺中分化、发育、成熟,仅参与细胞免疫B.效应T细胞能特异性识别癌细胞并密切接触,使其发生细胞凋亡C.癌细胞表面的PD-L1蛋白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后,使T细胞的细胞周期变短D.T细胞能识别癌细胞,癌细胞进而被免疫系统摧毁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3.用生长素处理获得无籽番茄和用多倍体育种获得无籽西瓜,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无子番茄植株扦插后长出的植株仍结无子果实B.生长素处理获得无子番茄的变异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C.无子西瓜与无子番茄的发育都离不开生长素的作用D.无子番茄属于二倍体植株4.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核酸检测法和抗体检测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抗体检测法利用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B.感染该病毒但无症状者,因其体内不能产生抗体不适用抗体检测法检测C.感染早期,会出现能检测出核酸而检测不出抗体的情况D.患者康复后,会出现能检测出抗体而检测不出核酸的情况5.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心肌细胞富含线粒体利于其旺盛的代谢活动B.蓝藻细胞含有叶绿体利于其进行光合作用C.浆细胞含有丰富的内质网和高尔基体利于其分泌抗体D.洋葱表皮细胞具有细胞壁和液泡利于其维持一定的形态6.洪泽湖建设完成的万亩水稻高产示范田、千亩荷花湿地、百亩稻蟹共养区,构成了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荷花湿地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即使遭到破坏也很容易恢复原状B.在水稻种植期间通过除草、除虫可以合理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C.若让湿地自然演替,该地的物种丰富度可能逐渐升高,但优势物种不可能发生变化D.稻蟹共养的生产模式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沿食物链的传递效率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9分)多巴胺是脑内多巴胺能神经元分泌的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主要负责大脑的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研究表明,多种神经性疾病与多巴胺含量有关。如图是多巴胺的分泌和作用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1)正常情况下,神经元内的多巴胺储存在___________中,兴奋传来时多巴胺被释放到___________,进而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使突触后膜___________,使人产生愉悦感,随后多巴胺被突触前神经元___________。(2)毒品——可卡因会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持续兴奋,使人产生“快感”。据图推测,可卡因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3)研究表明,帕金森病的致病机理是脑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死亡,而该神经元死亡的原因之一是多巴胺能神经元胞外多巴胺的浓度过高。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知,吸毒的人比正常人患帕金森病的几率更___________(填“高”或“低”)。8.(10分)图1是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营养结构,图2是由于开矿对该草原土壤造成了铜污染后,研究者研究了不同大气CO2浓度及土壤铜污染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情况。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共有_____条食物链。猫头鹰与蛇的种间关系是_____。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_,猫头鹰共占_____个营养级。(2)若草固定的总能量为5.6×109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1.2×108kJ,则人最多能获得能量_____kJ。(能量传递效率按20%计算)。(3)由图2可以看出,CO2浓度升高会_____(填“促进”或“抑制”)土壤脲酶活性,且随着土壤铜污染程度的加重,这种作用会_____。(填“加强”或“减弱”)(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5)图1的食物链中,猫头鹰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鼠同样也可以依据猫头鹰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这说明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9.(10分)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牧场类型,分布于此的高原鼢鼠是一种营地下生活的挖掘类啮齿动物,数量过多对草地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1)研究人员采用多种措施对高原鼢鼠进行防治,效果如表。人工捕杀措施主要是通过提高种群的________控制高原鼢鼠的种群数量;造林整地是通过降低________实现降低种群密度的目的。为使防治效果达到最佳,往往采用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根据下表,最有效的防治措施组合方案是________。不同防治措施对高原鼢鼠种群密度的影响(种群密度单位:只/hm2)造林整地药物治理人工捕杀整地方式整治前整治后药物种类整治前整治后捕杀月份整治前整治后块状7060药物A62245月53.3336.67鱼鳞状6755药物B57348月6148.33水平沟7254药物C5837对照69174对照54141(2)高原鼢鼠挖洞时将挖出的土堆在地面,会在草甸中形成无植被覆盖的裸露土丘,需6年左右才能逐步恢复。图1为恢复过程中群落演替的不同阶段及植物组成。高原鼢鼠所属的群落类型为________,群落恢复过程中的演替类型为________演替。在第3~6年阶段,群落内“其它一年生植物”的生物量占比呈现________的趋势,说明在演替的过程中________。(3)为研究高原鼢鼠对高寒草甸植物多样性影响,研究者对某地区进行了区域划分,图2中CK(对照)、A、B、C、D表示不同土丘密度的区域,“点”表示土丘。图3表示演替至第6年时各区域的生物量和植物丰富度,结果显示________,表明高原鼢鼠对群落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4)基于上述研究及种间关系等,写出两点高原鼢鼠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________。10.(10分)某一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B/b控制,至少有一对基因隐性纯合时才表现为黄花,其他情况表现为白花。回答下列问题:(1)现有甲、乙两种黄花植株品系,若甲、乙品系杂交,F1均为白花,F1自交,F2中黄花植株:白花植株=7:9,则亲本基因型组合为____________,F2黄花植株中纯合植株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__。(2)已知该植物紫茎对绿茎显性,由基因E/e控制;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由基因F/f控制,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让紫色高茎植株自交,F1中紫色高茎:绿色高茎:紫色矮茎:绿色矮茎=5:3:3:1①若所有受精卵均能正常发育,从配子致死角度分析产生该比例的可能原因提岀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利用上述实验中的植株设计杂交实验验证上述假设。(要求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实验结果)。实验思路:__________。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③研究发现,该种植物出现了一种三体高茎植株,其细胞中6号染色体有三条,基因型为FFf。若产生配子时,三条同源染色体中的任意两条移向细胞一极,另一条移向另一极,各种基因型的配子成活率相同,则该三体高茎植株与正常矮茎植株杂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11.(15分)已知泡菜中亚硝酸盐含量与泡制时间有关。为了测定不同泡制天数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材料、试剂及用具包括:刻度移液管、比色管、不同浓度的亚硝酸钠标准溶液、亚硝酸盐的显色剂、不同泡制天数的泡菜滤液等。回答相关问题:(1)泡菜制作过程中产酸的细菌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完善下列实验步骤。①标准管的制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显色剂制成颜色深浅不同的系列标准管。②样品管的制备:用刻度移液管分别吸取一定量的__________,加到不同的比色管中,然后在各个比色管中加入等量的显色剂进行显色,得到样品管。③将每个________________分别与系列标准管进行比较,找出与样品管颜色深浅________的标准管,该管中亚硝酸钠含量即代表样品管中的亚硝酸盐含量,记录各样品管亚硝酸盐的含量。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6小题,每小题6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D【解析】细胞质壁分离原理:把成熟的植物细胞放置在某些对细胞无毒害的物质溶液中,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子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使原生质层和细胞壁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外界溶液中的水分子就通过原生质层进入到细胞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的整个原生质层会慢慢地恢复成原来的状态,使植物细胞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详解】A、如果将在蔗糖溶液中已发生质壁分离的洋葱细胞转到高浓度的蔗糖溶液中,由于细胞外液大于细胞液浓度,所以该细胞依然失水,细胞会继续发生质壁分离,甚至死亡,在低浓度溶液中才会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A错误;B、在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中盐酸的作用:一是改变膜的通透性,使染色剂溶易进入细胞;二是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开,使染色剂更容易与DNA结合,B错误;C、肝脏研磨液中含有H2O2酶,煮沸的过程中酶永久失活,冷却后不会恢复,加入到过氧化氢溶液中不会出现大量气泡,C错误;D、分离各种细胞器的常用方法是差速离心法,D正确。故选D。2、B【解析】1、体液免疫过程为:(1)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2、细胞免疫过程为:(1)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2)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3)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详解】A、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接受吞噬细胞呈递的抗原,转化产生效应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产生的淋巴因子可刺激B细胞,间接参与体液免疫,A错误;B、效应T细胞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这属于属于细胞凋亡,B正确;C、PD-L1蛋白结合T细胞表面蛋白,使细胞丧失识别功能,并非是影响T细胞的细胞周期,C错误;D、防卫功能指的是识别清除外来抗原,此处清除自身变异应该是免疫监控和清除功能,D错误。故选B。3、A【解析】无籽西瓜是用染色体变异的原理培育的,其遗传物质已经发生改变,因此理论上是可以遗传的。无籽番茄是利用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理培育出来的,其遗传物质并没有改变,因此该性状不能遗传。【详解】A、无子番茄是利用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理培育出来的,其遗传物质并没有改变,因此该性状不能遗传,即子代结出的是有子番茄,A错误;B、无子番茄是利用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理培育出来的,遗传物质并没有改变,这种变异是不可以遗传的,B正确;C、无子西瓜和无子番茄的生长发育都需要生长素来促进生长,C正确;D、无籽番茄是利用生长素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的原理培育出来的,其遗传物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仍属于二倍体植株,D正确。故选A。4、B【解析】体液免疫过程为:大多数病原体经过吞噬细胞等的摄取和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所特有的抗原,将抗原传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少数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受到刺激后,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开始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小部分形成记忆细胞。抗体可以与病原体结合,从而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对人体细胞的黏附。【详解】A、用抗体检测试剂盒筛查疑似病例利用了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原理,A正确;B、感染该病毒但无症状者,说明其体内产生了抗体,故适用抗体检测法检测,B错误;C、感染早期,人体免疫系统尚未制造出特定的抗体,故会出现能检测出核酸而检测不出抗体的情况,C正确;D、患者康复后,体内病毒被清除,故会出现能检测出抗体而检测不出核酸的情况,D正确。故选B。5、B【解析】1.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体积与表面积之比)越小,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能力越弱。

细胞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因此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磷脂双分子层和膜上的载体决定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6、B【解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以分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组分越多、食物链和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就较低。【详解】A、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植物种类多样,营养结构复杂,抵抗力稳定性强,但是遭到重度破坏后恢复力稳定性较弱,A错误;B、水稻田中的杂草和水稻是竞争关系,害虫和水稻是捕食关系,通过除草、除虫可以合理调整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有益于人类的方向,B正确;C、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地的物种丰富度可能会逐渐升高,群落可能会发生演替,优势物种可能会发生变化,C错误;D、稻蟹共养的生产模式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但能量沿食物链的传递效率不会发生改变,D错误。故选B。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7、(1)①.突触小泡②.突触间隙③.兴奋④.回收(2)可卡因会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了多巴胺进入突触前膜,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3)高【解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后膜和突触间隙,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含有神经递质,神经递质以胞吐的形式分泌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引起突触后膜所在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小问1详解】多巴胺是脑内分泌的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储存在突触小泡中,兴奋传来时多巴胺经过胞吐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兴奋。由图可知,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多巴胺被突触前神经元回收。【小问2详解】据图可知,可卡因会与多巴胺转运载体结合,阻止了多巴胺进入突触前膜,即阻止了多巴胺的回收,导致突触间隙中多巴胺含量增多,多巴胺持续发挥作用,从而增强并延长对脑的刺激,产生“快感”。【小问3详解】根据题意可知,多巴胺能神经元胞外多巴胺的浓度过高会导致帕金森病,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吸毒的人因为可卡因阻止了多巴胺的回收,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胞外多巴胺的浓度增大,因此吸毒的人比正常人患帕金森病的几率更高。【点睛】本题以多巴胺为素材,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和药物对其传递过程的影响,要求考生掌握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识图能力和理解能力。8、(1)①.4②.种间竞争和捕食③.人、蟾蜍、蛇、猫头鹰④.3(2)2.0×108(3)①.促进②.减弱(4)①.单向流动②.逐级递减(5)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解析】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能量流动特点为单向,逐级递减。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因此是单向不可逆转的。2、分析题图,图1是食物网图,由图2可知:土壤Cu污染会抑制土壤脲酶活性,且随着土壤Cu污染程度的加重,这种作用会增强;CO2浓度升高会促进土壤脲酶活性,且随着土壤Cu污染程度的加重,这种作用会减弱。【小问1详解】图1中共有4条食物链。猫头鹰与蛇的种间关系是种间竞争和捕食。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人、蟾蜍、蛇、猫头鹰,猫头鹰共占3个营养级,分别占第3、4、5营养级。【小问2详解】若草固定的总能量为5.6×109kJ,食草昆虫和鼠同化的总能量是1.2×108kJ,则羊最多能获得的能量为(5.6×109×20%-1.2×108),则人最多能获得的能量为(5.6×109×20%-1.2×108)×20%=2.0×108(kJ)。【小问3详解】分析图2可知,正常CO2组和高浓度CO2组,在铜污染时土壤脲酶活性均低于未被铜污染时,且铜污染程度越重,土壤脲酶活性越低。比较无铜污染的土壤可知,高浓度CO2组的土壤脲酶活性高于正常浓度CO2组,说明CO2浓度升高能促进土壤脲酶活性,当铜污染严重时,这种促进作用减弱。【小问4详解】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小问5详解】图1的食物链中,猫头鹰能够依据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鼠同样也可以依据猫头鹰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这说明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及能量流动的计算,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9、①.死亡率②.环境容纳量③.在每年五月进行人工捕杀的同时,采用水平沟的整地方式并施加药物A④.草原生物群落⑤.次生⑥.逐年减少⑦.其它一年生植物在竞争中不占优势⑧.随着土丘密度的增加,植物的生物量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在一定范围内植物群落的丰富度也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⑨.①为某些高原肉食动物提供食物;②有利于增加群落的物种丰富度;③挖洞行为有利于疏松土壤,使土壤中营养物质被充分利用【解析】1、分析图表可知,在造林整地方式中,水平沟整地效果最明显,在药物治理中,药物A的治理效果最好,而人工捕杀的最适日期也是5月,故综合起来最有效的防治措施组合方案是在每年五月进行人工捕杀的同时,采用水平沟的整地方式并施加药物A。2、由图1分析可知,在第3~6年阶段,群落内“其它一年生植物”的生物量占比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说明在演替的过程中其它一年生植物在竞争中不占优势。3、分析图2、图3可知,随着土丘密度的增加,植物的生物量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在一定范围内植物群落的丰富度也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表明高原鼢鼠对群落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详解】(1)人工捕杀一般都是提高种群的死亡率,进而控制种群数量;而造林整地是减少其生存区域,也就是减少了环境容纳量;由图表可知,在造林整地方式中,水平沟整地效果最明显,在药物治理中,药物A的治理效果最好,而人工捕杀的最适日期也是5月,故综合起来最有效的防治措施组合方案是在每年五月进行人工捕杀的同时,采用水平沟的整地方式并施加药物A。(2)高原鼢鼠所属的群落类型为草原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成为群落的演替,该群落演替的类型为次生演替。由柱形图分析可知,在第3~6年阶段,群落内“其它一年生植物”的生物量占比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说明在演替的过程中其它一年生植物在竞争中不占优势。(3)分析图2、图3可知,随着土丘密度的增加,植物的生物量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在一定范围内植物群落的丰富度也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表明高原鼢鼠对群落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4)由上述分析可知,高原鼢鼠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有:①为某些高原肉食动物提供食物;②有利于增加群落的物种丰富度;③挖洞行为有利于疏松土壤,使土壤中营养物质被充分利用。【点睛】本题主要考察结合图表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的有关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相关知识,认真分析题干信息,规范作答。10、(1).AAbb×aaBB(2).3/7(3).亲本产生的含基因EF的雄(或雌)配子致死(4).实验思路:以亲本紫色高茎植株为父本与F1中的绿色矮茎植株测交,统计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以亲本紫色高茎植株为母本与F1中的绿色矮茎植株测交,统计子代表现型及比例)(5).预期实验结果:若子代出现绿色高茎:紫色矮茎:绿色矮茎=1:1:1,则亲本产生的含基因EF的雄配子致死(若子代出现绿色高茎:紫色矮茎:绿色矮茎=1:1:1,则亲本产生的含基因EF的雌配子致死)(6).高茎:矮茎=5:1【解析】7:9和5:3:3:1均为9:3:3:1的变式,生物体性状受两对等位基因的控制,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再根据相关比例推测亲本的基因型。【详解】(1)现有甲、乙两种黄花植株品系,若甲、乙品系杂交,F1均为白花,F1自交,F2中黄花植株:白花植株=7:9,则F1有两对等位基因,基因型为AaBb,推测亲本为纯合子,则亲本基因型组合为AAbb×aaBB,F2黄花植株有5种基因型,占F2的7/16,黄花纯合子有三种基因型,占F2的3/16,因此F2黄花植株中纯合植株所占的比例为(3/16)÷(7/16)=3/7。(2)已知该植物紫茎对绿茎为显性,由基因E/e控制;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由基因F/f控制,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让紫色高茎植株自交,F1中紫色高茎:绿色高茎:紫色矮茎:绿色矮茎=5:3:3:1,由于F1中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的变式,推测亲本紫色高茎植物的基因型为EeFf,产生的F1的表现型及比例为:E_F_紫色高茎:eeF_绿色高茎:E_ff紫色矮茎:eeff绿色矮茎=5:3:3:1。①由F1的表现型及比例可推知,eeF_绿色高茎:E_ff紫色矮茎:eeff绿色矮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