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能汽车技术发展趋势研究指南TOC\o"1-2"\h\u26908第1章新能源汽车产业概述 4124321.1新能源汽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41371.1.1起源及早期发展 4113471.1.2技术演变及发展 4270791.2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政策环境分析 4294751.2.1国内政策环境 4177561.2.2国际政策环境 5106141.3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与趋势预测 5152991.3.1市场现状 572271.3.2趋势预测 531528第2章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概述 6189652.1电池技术 651492.2驱动电机技术 6255452.3电控技术 6135472.4充电设施与技术 625796第3章电池技术发展趋势 71043.1锂离子电池技术发展 7115543.1.1材料创新 7257193.1.2结构设计优化 742543.1.3生产工艺改进 7137323.2固态电池技术摸索 7108343.2.1固态电解质研究 7165013.2.2固态电池正负极材料 78223.2.3固态电池界面研究 7180213.3燃料电池技术进展 7188673.3.1膜电极组件(MEA)优化 7193693.3.2燃料电池系统集成 827693.3.3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燃料电池技术 810733.4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 886393.4.1电池回收技术 8249523.4.2电池梯次利用 8309303.4.3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的政策法规及标准体系建设 84137第4章驱动电机技术发展趋势 8202594.1永磁同步电机技术 8275594.2异步电机技术 842134.3多合一电机技术 9242994.4电机控制器技术 930996第5章电控技术发展趋势 995735.1整车控制系统 9199045.1.1控制策略优化 9132405.1.2集成化与模块化 9286465.1.3安全性与可靠性 939805.2电池管理系统 963275.2.1高精度电量估算 10222265.2.2智能均衡管理 1066195.2.3高效热管理 10312685.3电机控制系统 10145445.3.1高效率电机驱动技术 1028565.3.2宽速域控制技术 1087615.3.3高功能传感器技术 10182175.4能量管理系统 1073345.4.1多能源融合技术 1018455.4.2车联网与能源互联网技术 1078395.4.3高度自动化与智能化 1119085第6章充电设施与技术发展趋势 11189296.1快速充电技术 11299906.1.1大功率快充技术 1178326.1.2充电模块技术 11275216.1.3电池管理系统技术 1124866.2智能充电技术 11159316.2.1充电需求预测 11228976.2.2充电策略优化 11273776.2.3充电设施互联互通 1194036.3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 1295836.3.1充电桩布局 12282326.3.2充电接口标准化 12295176.3.3充电桩可靠性 12174706.4车联网充电技术 12300436.4.1车联网充电信息交互 12272386.4.2充电预约与导航 12219036.4.3充电安全监控 1219174第7章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 12177527.1轻量化材料 1225117.1.1金属材料 1260107.1.2非金属材料 12148427.1.3复合材料 1366287.2轻量化设计 13261347.2.1结构优化设计 13141117.2.2多学科优化设计 13304177.2.3模块化设计 13256717.3轻量化制造工艺 1319107.3.1高效精密铸造技术 13183427.3.2高效精密塑性成形技术 1311627.3.3高功能连接技术 1395907.3.4先进复合材料成形技术 1431037.4轻量化与安全功能的平衡 14192757.4.1轻量化对安全功能的影响 1415337.4.2安全功能优化策略 14143917.4.3轻量化与安全功能评估方法 1422990第8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技术 14283278.1自动驾驶技术 1471528.1.1自动驾驶技术分级 1416708.1.2关键传感器技术 1534888.1.3控制策略与算法 1523538.1.4安全性问题 15295838.2车联网技术 15118318.2.1车联网技术架构 1577208.2.2车联网通信技术 1517968.2.3车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 1564228.3智能座舱技术 15227508.3.1人机交互技术 15255358.3.2智能语音技术 1681638.3.3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16252978.4大数据与云计算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 16191808.4.1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平台 16315158.4.2云计算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 16326348.4.3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162118第9章新能源汽车安全性技术 16281869.1电池安全 16138609.1.1电池热管理技术 16171269.1.2电池管理系统 16147699.1.3电池安全性测试与评价 16233079.2汽车电气安全 1738429.2.1高压电气系统安全 17285369.2.2电气设备安全 17193769.2.3电气火灾防范 1797729.3智能驾驶安全 17208599.3.1智能驾驶系统安全架构 17181029.3.2感知设备安全 17192649.3.3决策与控制安全 17296649.4道路交通安全 17282849.4.1车辆稳定性控制 1770759.4.2车联网安全 1735609.4.3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安全 1761069.4.4驾驶员行为监测与干预 1711765第10章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发展展望 18339310.1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趋势 18466010.2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优化与升级 181735310.3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产业的融合 181303410.4国内外市场前景分析与发展建议 18第1章新能源汽车产业概述1.1新能源汽车的起源与发展历程新能源汽车(ElectricVehicles,简称EV)的构想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末,但是其真正的发展始于20世纪末。新能源汽车的起源和发展与全球能源危机、环境污染问题以及技术进步密切相关。本节将从新能源汽车的起源、技术演变以及发展历程进行详细阐述。1.1.1起源及早期发展19世纪末,电动汽车(ElectricVehicles,EV)就已经出现,但由于电池技术、充电设施等限制,未能大规模发展。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使得各国开始关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此时,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HybridElectricVehicles,HEV)和燃料电池汽车(FuelCellElectricVehicles,FCEV)等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人们视野。1.1.2技术演变及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电动汽车的复兴(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石油危机推动电动汽车的研发,但受限于电池技术,发展缓慢。(2)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丰田普锐斯等混合动力汽车的上市,使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渐扩大。(3)纯电动汽车的崛起(21世纪初至今):电池技术的突破,特斯拉等纯电动汽车品牌崛起,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4)燃料电池汽车的摸索(21世纪初至今):虽然燃料电池汽车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但受限于成本、基础设施等因素,市场推广缓慢。1.2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政策环境分析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推动。本节将从国内外政策环境的角度,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1.2.1国内政策环境我国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1)财政补贴政策:对新能源汽车购置给予补贴,降低消费者购车成本。(2)限行限号政策:对传统燃油汽车实施限行限号措施,引导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3)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难题。(4)产业扶持政策:鼓励企业研发新能源汽车,提高产业竞争力。1.2.2国际政策环境国际社会也积极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如欧洲的欧6排放标准,促使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汽车转型。(2)推广新能源汽车:如挪威、荷兰等国家,计划在未来禁止销售传统燃油汽车。(3)政策扶持:如美国、德国等国家,对新能源汽车购置给予税收优惠、补贴等政策支持。1.3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与趋势预测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本节将从市场现状和趋势预测两个方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进行分析。1.3.1市场现状(1)全球市场: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约为200万辆,预计未来几年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2)国内市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近年来发展迅速,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18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约为125.6万辆,同比增长61.7%。1.3.2趋势预测(1)技术进步:电池技术、电机技术、充电技术等不断突破,新能源汽车功能将不断提高,成本将进一步降低。(2)市场扩张: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和政策的推动,新能源汽车市场将继续扩大。(3)竞争加剧:国内外企业纷纷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市场竞争将愈发激烈。(4)产业链整合: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将加强合作,实现产业协同发展。(5)智能化、网联化:新能源汽车将逐渐实现智能化、网联化,提升驾驶体验和安全性。第2章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概述2.1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作为其能量存储与供应的核心部件,其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新能源汽车的功能、安全及续航里程。目前主流的电池技术包括锂离子电池、镍氢电池、燃料电池等。锂离子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轻量化、长循环寿命等特点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固态电池、锂空气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也在持续研发中,未来有望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的功能。2.2驱动电机技术驱动电机技术是新能源汽车实现动力输出的关键,其功能直接关系到汽车的加速功能、爬坡能力及行驶平稳性。目前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主要分为永磁同步电机、交流异步电机和开关磁阻电机。其中,永磁同步电机因其高效率、高功率密度、低噪音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为进一步提升驱动电机功能,科研人员正致力于研究新型磁材料、优化电机结构及提高电机控制策略。2.3电控技术电控技术是新能源汽车实现能源转换、驱动控制、能量回收等功能的神经系统,具有重要作用。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主要包括整车控制器、电机控制器、电池管理系统等。当前电控技术的发展趋势为高度集成、智能化、网络化。高度集成有助于降低系统成本、减轻重量、提高可靠性;智能化电控系统可实现对新能源汽车各部件的精确控制,提高整车功能;网络化电控技术可实现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之间的信息交互,为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等提供技术支持。2.4充电设施与技术充电设施与技术是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普及的基础保障。目前充电技术主要包括传导式充电、无线充电和换电站。传导式充电技术分为慢充和快充,其中快充技术的发展有助于缩短充电时间,提高用户使用便利性。无线充电技术具有便捷、安全、无磨损等优点,但其能量传输效率、成本等问题尚待解决。充电设施的智能化、网络化也是发展趋势,如充电桩远程监控、预约充电、智能调度等,可有效提高充电设施利用率,优化用户充电体验。第3章电池技术发展趋势3.1锂离子电池技术发展3.1.1材料创新锂离子电池作为目前新能源汽车的主流动力来源,其材料创新对提高电池功能具有关键作用。目前研究重点包括正极材料的比容量提升、负极材料的稳定性和导电性改善,以及电解液的优化。3.1.2结构设计优化通过对电池结构设计进行优化,可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和循环寿命。研究方向包括电池单体设计、模块设计以及电池管理系统(BMS)的集成。3.1.3生产工艺改进为了降低成本和提高产量,电池生产工艺的改进。这包括电极制备工艺、电芯组装工艺以及电池包装工艺的优化。3.2固态电池技术摸索3.2.1固态电解质研究固态电解质是固态电池的核心,其研究重点在于提高离子导电率、电化学稳定性和机械强度。目前主要包括无机固态电解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以及复合固态电解质等研究方向。3.2.2固态电池正负极材料针对固态电池的特点,对正负极材料进行优化,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研究方向包括高容量正极材料、高稳定性负极材料以及新型复合电极材料。3.2.3固态电池界面研究固态电池中,电极与电解质之间的界面问题对电池功能具有显著影响。研究重点在于界面改性、界面稳定性和界面导电性的提高。3.3燃料电池技术进展3.3.1膜电极组件(MEA)优化膜电极组件是燃料电池的核心部分,研究重点在于提高其功能、稳定性和耐久性。这包括对质子交换膜、催化剂和气体扩散层的优化。3.3.2燃料电池系统集成通过优化燃料电池系统的设计,提高系统功率密度、降低成本和增大寿命。研究方向包括系统结构设计、热管理和水管理等方面。3.3.3适应不同应用场景的燃料电池技术针对不同应用场景,如乘用车、商用车和无人机等,开发适应不同功率需求、工作温度和环境条件的燃料电池技术。3.4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3.4.1电池回收技术研究高效的电池回收技术,实现电池中有价金属的回收,降低资源浪费。主要包括湿法回收、火法回收和物理回收等方法。3.4.2电池梯次利用针对退役动力电池,研究其在储能、备用电源等领域的梯次利用技术,延长电池寿命,降低成本。3.4.3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的政策法规及标准体系建设加强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的政策法规制定,推动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同时建立和完善相关标准体系,保障电池回收与梯次利用产品的质量与安全。第4章驱动电机技术发展趋势4.1永磁同步电机技术永磁同步电机因其高效率、高功率密度、宽调速范围等优点,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未来技术发展趋势中,永磁同步电机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永磁材料功能,降低稀土资源依赖;优化电机结构设计,提升散热功能;采用新型冷却技术,提高电机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发展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降低成本并提高系统集成度。4.2异步电机技术异步电机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其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提升电机效率,降低能耗;优化转子结构设计,提高功率密度;研究新型材料,降低电机重量;发展高频电磁场分析与优化技术,提高电机的电磁兼容功能;以及开发先进的控制策略,提升电机在宽速域范围内的功能表现。4.3多合一电机技术多合一电机技术将电机、减速器、逆变器等部件集成于一体,具有结构紧凑、重量轻、成本低等优点。未来多合一电机技术的发展趋势包括:进一步优化集成设计,提高系统集成度;研究新型高效传动技术,降低能耗;发展高精度制造工艺,提高产品可靠性;以及开发适用于不同驱动场景的模块化设计,满足多样化需求。4.4电机控制器技术电机控制器技术是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核心组成部分。在未来发展趋势中,电机控制器技术将重点关注以下几点:提高控制器工作效率,降低功耗;采用宽禁带半导体器件,提升控制器工作温度范围和可靠性;发展先进的控制算法,实现电机的高功能控制;以及加强电机控制器在电磁兼容、热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提高系统稳定性。第5章电控技术发展趋势5.1整车控制系统5.1.1控制策略优化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整车控制系统正逐渐向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控制策略优化是提高整车功能的关键,主要包括能量管理策略、电机控制策略和电池管理策略等。未来发展趋势将侧重于多目标优化、自适应控制和模型预测控制等先进控制方法的研究与应用。5.1.2集成化与模块化整车控制系统将向集成化、模块化方向发展,通过硬件和软件的整合,实现各子系统的信息共享与协同控制,提高系统功能和可靠性。采用标准化设计,降低成本,便于维护和升级。5.1.3安全性与可靠性安全性是新能源汽车的首要问题,整车控制系统需在硬件、软件及通信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证系统在复杂环境下具有高可靠性和安全性。发展趋势包括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5.2电池管理系统5.2.1高精度电量估算电池管理系统需对电池的充放电状态、健康状态和温度等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实现高精度电量估算。未来研究将侧重于算法优化、模型精度提升和传感器技术改进等方面。5.2.2智能均衡管理电池管理系统将向智能化均衡管理方向发展,通过实时监测电池单体电压和温度,实现电池单体的均衡控制,延长电池寿命,提高电池功能。5.2.3高效热管理电池能量密度的提高,热管理成为电池管理系统的重要研究方向。高效热管理技术包括散热设计优化、热失控预防和温度场分布控制等,以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寿命。5.3电机控制系统5.3.1高效率电机驱动技术电机控制系统将向高效率、低损耗方向发展,研究重点包括新型电机设计、驱动电路优化和矢量控制技术等。5.3.2宽速域控制技术为满足新能源汽车在不同工况下的需求,电机控制系统需具备宽速域控制能力。研究内容包括高速、低速功能提升,转矩控制精度提高等方面。5.3.3高功能传感器技术电机控制系统对传感器的精度和响应速度要求较高。发展趋势包括高精度位置传感器、转速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等高功能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5.4能量管理系统5.4.1多能源融合技术能量管理系统将向多能源融合方向发展,实现电池、燃料电池、超级电容等多种能源的高效管理。研究重点包括能源分配策略、能源组合优化和能源管理协同控制等。5.4.2车联网与能源互联网技术能量管理系统将结合车联网和能源互联网技术,实现车辆与电网、可再生能源之间的信息交互和能量调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5.4.3高度自动化与智能化能量管理系统将向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和云计算等技术,实现能源管理策略的优化和自适应调整。第6章充电设施与技术发展趋势6.1快速充电技术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消费者对充电速度的需求日益增长。快速充电技术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本节主要探讨大功率快充技术、充电模块及电池管理系统等关键技术的发展动态和未来趋势。6.1.1大功率快充技术大功率快充技术能够大幅缩短充电时间,提高用户充电体验。目前国内外众多企业及研究机构正致力于提高快充设备的输出功率和充电效率,降低设备体积和成本。6.1.2充电模块技术充电模块是快速充电设备的核心部件,其技术发展对提高充电速度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研究重点包括高效能量转换、电磁兼容性、散热技术等方面。6.1.3电池管理系统技术电池管理系统在快速充电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能够实时监测电池状态,保障充电安全。研究重点包括电池状态估计、充电策略优化、电池寿命管理等。6.2智能充电技术智能充电技术是新能源汽车充电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可以有效提高充电设施利用率,优化充电过程,降低运营成本。6.2.1充电需求预测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方法,对充电需求进行精确预测,为充电设施布局和运营提供科学依据。6.2.2充电策略优化研究充电策略优化方法,实现充电功率、充电时间的智能调控,提高充电设施利用率和用户满意度。6.2.3充电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充电设施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互联互通,实现充电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充电便利性。6.3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充电桩基础设施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支撑。本节从充电桩布局、充电接口标准化、充电桩可靠性等方面探讨其发展趋势。6.3.1充电桩布局根据新能源汽车发展趋势和充电需求,科学规划充电桩布局,提高充电便利性。6.3.2充电接口标准化推进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的标准化,降低充电设备成本,提高设备兼容性和互换性。6.3.3充电桩可靠性研究提高充电桩可靠性的技术措施,保证充电设施长期稳定运行。6.4车联网充电技术车联网技术在充电领域的应用,有助于实现新能源汽车与充电设施的智能互动,提高充电体验。6.4.1车联网充电信息交互研究车联网环境下充电信息的实时传输、处理和应用,提高充电设施利用率。6.4.2充电预约与导航利用车联网技术实现充电预约和导航功能,提前为用户规划最优充电方案。6.4.3充电安全监控通过车联网技术对充电过程进行实时监控,保证充电安全。第7章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7.1轻量化材料7.1.1金属材料高强度钢铝合金镁合金7.1.2非金属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塑料及其复合材料7.1.3复合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非金属基复合材料纤维增强复合材料7.2轻量化设计7.2.1结构优化设计拓扑优化形状优化尺寸优化7.2.2多学科优化设计动力学与轻量化设计热力学与轻量化设计电化学与轻量化设计7.2.3模块化设计整车模块化总成模块化零部件模块化7.3轻量化制造工艺7.3.1高效精密铸造技术精密铸造低压铸造高压铸造7.3.2高效精密塑性成形技术挤压成形冲压成形深拉伸成形7.3.3高功能连接技术激光焊接搅拌摩擦焊接胶接连接7.3.4先进复合材料成形技术热压成形树脂传递模塑成形真空辅助树脂注入成形7.4轻量化与安全功能的平衡7.4.1轻量化对安全功能的影响车身结构强度车身碰撞吸能驾乘人员保护7.4.2安全功能优化策略优化结构设计采用高强度材料轻量化与安全功能协同设计7.4.3轻量化与安全功能评估方法仿真分析实车试验碰撞安全功能评价标准通过本章的阐述,我们了解到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包括轻量化材料、设计、制造工艺以及轻量化与安全功能的平衡。这些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第8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技术8.1自动驾驶技术自动驾驶技术作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方向,其目标是实现车辆在无需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主行驶。本节将从自动驾驶技术的分级、关键传感器、控制策略以及安全性等方面进行探讨。8.1.1自动驾驶技术分级按照SAE的定义,自动驾驶技术可分为0级至5级。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中主要以2级和3级自动驾驶技术为主,未来将逐步向4级和5级过渡。8.1.2关键传感器技术自动驾驶技术依赖于各类传感器获取环境信息,如激光雷达、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本节将分析各类传感器的优缺点及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8.1.3控制策略与算法自动驾驶技术的核心是控制策略与算法。本节将介绍目前主流的自动驾驶控制策略,如PID控制、MPC、深度强化学习等,并分析其在新能汽车上的应用效果。8.1.4安全性问题自动驾驶技术的安全性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本节将从硬件、软件、网络等方面分析自动驾驶安全性的挑战和应对措施。8.2车联网技术车联网技术是新能源汽车实现智能网联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车与行人之间的信息交互,提高交通效率,降低交通。8.2.1车联网技术架构本节将介绍车联网技术的整体架构,包括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并分析各层的关键技术。8.2.2车联网通信技术车联网通信技术主要包括DSRC、CV2X等。本节将探讨这些通信技术的特点、应用场景及在我国的发展现状。8.2.3车联网安全与隐私保护车联网技术在提高交通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与隐私保护的问题。本节将分析车联网安全威胁和隐私泄露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8.3智能座舱技术智能座舱技术是新能源汽车提升用户体验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人机交互、智能语音、智能驾驶辅助等功能。8.3.1人机交互技术本节将介绍新能源汽车智能座舱中的人机交互技术,如触摸屏、手势识别、眼动追踪等,并分析其发展趋势。8.3.2智能语音技术智能语音技术在智能座舱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本节将探讨语音识别、语音合成、语音理解等关键技术及其在新能源汽车上的应用。8.3.3智能驾驶辅助系统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可提高驾驶安全性,减轻驾驶员负担。本节将分析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如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等。8.4大数据与云计算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了强大的数据存储、计算和分析能力,有助于优化车辆功能、提升用户体验。8.4.1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平台本节将介绍新能源汽车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意义、架构及关键功能,如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分析等。8.4.2云计算在新能源汽车中的应用云计算为新能源汽车提供了丰富的计算资源和服务。本节将探讨云计算在新能源汽车远程监控、故障诊断、车辆优化等方面的应用。8.4.3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新能源汽车在收集和使用数据过程中,需重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本节将分析相关法律法规,并提出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的措施。第9章新能源汽车安全性技术9.1电池安全9.1.1电池热管理技术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能量存储装置,其安全性。本节主要探讨电池热管理技术,包括散热系统设计、温度控制策略及热失控防范措施。9.1.2电池管理系统介绍电池管理系统的功能、架构及其在电池安全方面的作用,重点关注电池状态估计、均衡管理和故障诊断技术。9.1.3电池安全性测试与评价分析国内外电池安全性测试标准和方法,探讨电池安全性评价体系的构建。9.2汽车电气安全9.2.1高压电气系统安全阐述新能源汽车高压电气系统的安全风险,分析绝缘监测、漏电保护及短路防护等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装配式建筑楼梯预制安装与节能减排工程服务合同
- 康复病人护理全流程管理
- 遗产官司赡养协议书
- 车位分期贷款协议书
- 集体土地合同协议书
- 风貌塑造安全协议书
- 卫生间服务合同协议书
- 解除环卫合同协议书
- 车辆备案代办协议书
- cnc工厂学徒协议书
- 工程劳务合作协议书
- 专利代理师考试题库有答案分析2024年
- 电表过户借用协议书
- 老年人房颤的综合管理
- 2023-2024学年四年级数学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A4版)(人教版)
- 2025年湖北省各市(州、区)供电服务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私人合同协议书模板
- 《城镇房屋租赁合同(示范文本)》(GF-2025-2614)
- 神经鞘瘤MRI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课件
- 2025年河北高考地理模拟预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 120个常见文言实词例释-高考语文考前复习速记清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