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作业指导书_第1页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作业指导书_第2页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作业指导书_第3页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作业指导书_第4页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作业指导书TOC\o"1-2"\h\u13170第1章绪论 356811.1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概述 358541.2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的重要性 4215811.3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的发展趋势 428430第2章建筑热工学基础 4126212.1建筑热工学基本概念 4204742.1.1建筑物的热传递方式 5114962.1.2热舒适度 5285892.1.3建筑热工设计 5198152.2建筑热工学基本定律 5271492.2.1热力学第一定律 5150532.2.2热力学第二定律 5153322.3建筑热环境评价指标 5266982.3.1室内外温度 5304702.3.2湿度 5261722.3.3风速 62002.3.4辐射温度 62382第3章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控制 6299953.1室内空气质量概述 6141963.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与评价方法 6236573.2.1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6291353.2.2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方法 635153.3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技术 6109533.3.1污染源控制 6127003.3.2通风换气 7127673.3.3空气净化技术 799383.3.4智能控制技术 72807第4章建筑给排水工程 7268784.1建筑给水系统 8300084.1.1给水系统的分类及特点 8195964.1.2给水系统的设计原则 8178464.1.3给水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8172054.1.4给水系统的设计计算 872844.2建筑排水系统 8136774.2.1排水系统的分类及特点 8283024.2.2排水系统的设计原则 883134.2.3排水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8303374.2.4排水系统的设计计算 8261134.3建筑给排水设备与附件 8255814.3.1给水设备与附件 8249164.3.2排水设备与附件 9118554.3.3设备与附件的安装与验收 9142714.3.4设备与附件的维护与管理 919063第5章建筑通风与空调工程 9175735.1建筑通风原理与设计 9165875.1.1通风原理 9182275.1.2通风设计 9211495.2空调系统原理与分类 9263475.2.1空调原理 938575.2.2空调分类 934215.3空调设备与系统设计 10318575.3.1空调设备 10181125.3.2系统设计 10247975.3.3设计注意事项 1010324第6章建筑节能技术 10198966.1建筑节能概述 10293486.1.1建筑节能概念 10274596.1.2建筑节能发展历程与现状 1059346.1.3建筑节能发展趋势 11118416.2建筑节能设计原则与方法 11174046.2.1建筑节能设计原则 11121936.2.2建筑节能设计方法 11279406.3建筑节能措施与案例分析 11241826.3.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措施 11192906.3.2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节能措施 12181296.3.3可再生能源利用 12163706.3.4案例分析 1215409第7章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 12209917.1可再生能源概述 12278117.2太阳能热水系统 12218857.2.1直接系统 12188977.2.2间接系统 1352797.2.3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要点 13244587.3地源热泵系统 13216887.3.1地源热泵系统原理 13111487.3.2地源热泵系统设计要点 1370127.3.3地源热泵系统优势 1326773第8章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13322008.1建筑电气系统概述 1338478.1.1建筑电气系统的基本组成 14213018.1.2建筑电气系统的设计原则 1480978.1.3建筑电气系统关键设备 14116238.2建筑智能化系统组成与功能 14125798.2.1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组成 14195118.2.2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功能 15163348.3建筑智能化技术应用 15121668.3.1智能照明控制系统 15302348.3.2智能空调控制系统 15167888.3.3智能给排水系统 1582398.3.4智能电梯系统 1595268.3.5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1618380第9章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设计 16200929.1设计原则与流程 1694149.1.1设计原则 164569.1.2设计流程 16118599.2系统方案设计 16298029.2.1系统类型选择 16152799.2.2系统布局设计 16253959.2.3系统参数设计 17222379.2.4系统控制策略设计 17221859.3设备选型与施工图设计 17150039.3.1设备选型 17188719.3.2设备布置 17319319.3.3管道设计 17202469.3.4施工图编制 17124169.3.5施工图审查 17293769.3.6施工图修改 1726805第10章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运行与管理 171642310.1系统运行监测与评价 173265510.1.1监测系统构建 172330910.1.2评价指标与方法 173139310.1.3监测数据管理与分析 181847610.2系统维护与管理 182135110.2.1设备维护 181128110.2.2系统运行管理 182898010.2.3应急预案 181480510.3能源管理与节能优化措施 181831210.3.1能源管理策略 18629810.3.2节能技术运用 182562310.3.3优化运行参数 183224510.3.4能源审计与评估 18第1章绪论1.1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概述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建筑环境品质保障、能源高效利用及环保技术。它涵盖了建筑物的热工设计、空调系统、通风工程、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多个方面。通过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为人们创造舒适、健康、高效的建筑环境,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1.2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的重要性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的能耗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能源消耗的重要部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建筑环境品质。通过优化建筑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的居住和工作环境。(2)降低能源消耗。采用先进的节能技术和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浪费。(3)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建筑行业的污染物排放,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4)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能源与环境的和谐共生,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1.3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的发展趋势(1)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人们提供健康、高效的使用空间。(2)建筑节能。建筑节能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的核心内容,通过技术创新和设备优化,不断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3)可再生能源利用。积极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环境污染。(4)智能化技术。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建筑环境的智能化控制和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5)标准化与规范化。加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领域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提高行业整体水平。(6)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我国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的技术水平。第2章建筑热工学基础2.1建筑热工学基本概念建筑热工学是研究建筑与环境之间热量传递现象及其调控措施的学科。本章主要介绍建筑热工学的基本概念,包括建筑物的热传递方式、热舒适度、建筑热工设计等。2.1.1建筑物的热传递方式建筑物的热传递方式主要包括导热、对流、辐射和蒸发四种方式。(1)导热:指物体内部热量通过分子、原子间的碰撞传递的过程。(2)对流:指流体(气体或液体)中热量随流体质点运动而传递的过程。(3)辐射:指物体表面发射的电磁波在空间传播并传递热量的过程。(4)蒸发:指液体在物体表面转化为气体时,吸收热量的过程。2.1.2热舒适度热舒适度是指人体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对热环境的满意程度。影响热舒适度的因素包括室内外温度、湿度、风速、辐射温度等。2.1.3建筑热工设计建筑热工设计是根据建筑物所在地的气候特点、功能需求、经济条件等因素,对建筑物的围护结构、供暖、通风、空调等热工设施进行合理配置和设计的过程。2.2建筑热工学基本定律建筑热工学基本定律主要包括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2.2.1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表述为:在一个封闭系统内,能量不能创造也不能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2.2.2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增原理,表述为:在一个封闭系统内,热量总是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直至系统达到热平衡。2.3建筑热环境评价指标建筑热环境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室内外温度、湿度、风速、辐射温度等。2.3.1室内外温度室内外温度是评价建筑热环境的重要指标。室内外温度的合理调控对保证人体热舒适度和节能具有重要意义。2.3.2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室内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人体热舒适度和建筑物的使用寿命。2.3.3风速风速是指空气流动的速度。适当的室内风速有助于提高人体热舒适度,但过高的风速会导致不适。2.3.4辐射温度辐射温度是指物体表面发射的电磁波在空间传播并传递热量时,作用于人体表面的温度。辐射温度对人体的热感觉和热舒适度具有重要影响。第3章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控制3.1室内空气质量概述室内空气质量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领域中的重要研究内容,直接关系到居住者及使用者的健康和舒适度。室内空气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室外空气污染、建筑材质、室内装饰、家具及设备等。本章主要介绍室内空气质量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及当前存在的问题。3.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与评价方法3.2.1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为保证室内空气质量,我国制定了一系列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如《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等。这些标准对室内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提出了限值要求,包括化学污染物、生物污染物、放射性污染物等。3.2.2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方法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方法主要包括现场检测、实验室分析和模型预测等。现场检测是通过采集室内空气样品,对污染物浓度进行测定;实验室分析是对采集的样品进行详细分析,确定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模型预测则是基于室内外环境参数,利用数学模型预测室内空气质量。3.3室内空气污染控制技术3.3.1污染源控制污染源控制是室内空气污染控制的根本措施。针对不同污染源,可采取以下措施:(1)选用环保、低毒、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2)加强室内通风,提高换气次数;(3)采用无污染或低污染的家具和设备;(4)定期清洁和保养室内设施,减少生物污染。3.3.2通风换气通风换气是提高室内空气质量的有效手段。合理的通风设计可降低室内污染物浓度,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通风方式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1)自然通风:利用自然风力驱动室内外空气交换,降低污染物浓度;(2)机械通风:通过风机、通风管道等设备,实现室内外空气的强制交换。3.3.3空气净化技术空气净化技术是降低室内污染物浓度、改善空气质量的重要手段。常见的空气净化技术包括:(1)物理过滤:通过过滤材料(如高效过滤器、活性炭等)捕捉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2)光催化氧化:利用光催化氧化反应分解空气中的有机污染物;(3)负离子技术:通过产生负离子,降解空气中的污染物;(4)生物酶技术:利用生物酶的分解作用,去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3.3.4智能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通过对室内外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自动调节室内空气质量。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室内外空气质量监测:实时监测室内外空气污染物浓度,为控制策略提供数据支持;(2)通风系统自动调节:根据室内外空气质量,自动调节通风系统运行状态;(3)空气净化设备联动:与通风系统、空调系统等设备联动,实现室内空气质量的自动控制。通过本章的介绍,读者可了解室内空气质量控制的相关知识,为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领域提供技术支持。在实际工程中,需结合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各种控制技术,保证室内空气质量达到标准要求。第4章建筑给排水工程4.1建筑给水系统4.1.1给水系统的分类及特点建筑给水系统根据水源类型、给水方式、管道布局等方面可分为以下几类:市政给水系统、自备水源给水系统、中水给水系统等。各类给水系统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应根据建筑物的实际需求和环境条件合理选择。4.1.2给水系统的设计原则建筑给水系统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保证水质安全、满足用水需求、降低能耗、便于维护管理、适应发展需求。4.1.3给水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建筑给水系统主要由水源、供水设备、给水管道、用水设备、控制附件等组成。4.1.4给水系统的设计计算进行建筑给水系统设计计算时,应考虑以下内容:用水量计算、供水压力确定、管道水力计算、设备选型等。4.2建筑排水系统4.2.1排水系统的分类及特点建筑排水系统可分为以下几类:生活排水系统、雨水排水系统、工业排水系统等。各类排水系统具有不同的设计要求和适用范围。4.2.2排水系统的设计原则建筑排水系统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保证排水畅通、防止污水倒灌、降低噪音、便于维护管理、适应发展需求。4.2.3排水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建筑排水系统主要由排水管道、排水设备、通气管道、检查井、污水处理设施等组成。4.2.4排水系统的设计计算进行建筑排水系统设计计算时,应考虑以下内容:排水量计算、管道水力计算、设备选型、通气系统设计等。4.3建筑给排水设备与附件4.3.1给水设备与附件建筑给水设备与附件包括:水泵、水箱、减压阀、阀门、管道连接件等。这些设备与附件的选择和设置应满足系统的功能需求。4.3.2排水设备与附件建筑排水设备与附件包括:排水器具、排水管道、检查井、透气帽、雨水口等。这些设备与附件的选择和设置应保证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4.3.3设备与附件的安装与验收建筑给排水设备与附件的安装应按照相关规范进行,安装完成后需进行验收,保证系统安全可靠。4.3.4设备与附件的维护与管理建筑给排水设备与附件在使用过程中,应定期进行维护与管理,以保证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第5章建筑通风与空调工程5.1建筑通风原理与设计5.1.1通风原理建筑通风是指通过自然或机械方式,实现室内外空气交换的过程。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室内外空气的温差、密度差、压力差等因素,形成空气流动,以达到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等目的。5.1.2通风设计(1)设计依据:根据建筑物的用途、规模、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通风系统的类型、规模和功能要求。(2)设计要求:保证室内空气质量,满足舒适性和卫生要求;节能、环保;便于施工、维护和管理。(3)设计内容:主要包括通风系统的选择、风道设计、风口设置、通风设备选型等。5.2空调系统原理与分类5.2.1空调原理空调系统通过制冷剂在蒸发器、冷凝器之间的循环,吸收室内热量,排放到室外,实现室内温度的调节。同时通过除湿、加湿等处理,改善室内湿度条件。5.2.2空调分类(1)按制冷方式分为:压缩式制冷、吸收式制冷。(2)按送风方式分为:集中式空调、分布式空调。(3)按用途分为:舒适性空调、工艺性空调。5.3空调设备与系统设计5.3.1空调设备主要包括制冷机组、冷却塔、水泵、风机盘管、空气处理机组、风道、风口等。5.3.2系统设计(1)设计依据:根据建筑物的用途、规模、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等因素,确定空调系统的类型、规模和功能要求。(2)设计要求:保证室内空气质量,满足舒适性和卫生要求;节能、环保;便于施工、维护和管理。(3)设计内容:主要包括空调系统的选择、设备选型、风道设计、风口设置、控制系统设计等。5.3.3设计注意事项(1)合理选择空调系统类型,充分考虑建筑物特点及使用需求。(2)合理配置设备,保证系统运行稳定、高效。(3)注重节能设计,降低运行成本。(4)充分考虑室内外环境因素,提高空调系统的适应性和可靠性。第6章建筑节能技术6.1建筑节能概述建筑节能作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缓解能源压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有重要意义。本章主要从建筑节能的概念、发展历程、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概述。6.1.1建筑节能概念建筑节能是指通过采用节能型的建筑设计、建筑材料、施工技术及设备,降低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6.1.2建筑节能发展历程与现状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我国建筑节能标准不断提高,节能建筑占比逐年上升,但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6.1.3建筑节能发展趋势我国节能减排战略的深入实施,建筑节能将面临更高的要求。未来建筑节能发展趋势主要包括:绿色建筑、近零能耗建筑、装配式建筑等。6.2建筑节能设计原则与方法建筑节能设计是保证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实现节能目标的关键环节。本节主要介绍建筑节能设计的原则与方法。6.2.1建筑节能设计原则(1)综合性原则:充分考虑建筑物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功能需求等因素,实现能源利用的最优化。(2)整体性原则:从建筑物的整体出发,协调各组成部分的节能设计,形成统一的节能体系。(3)动态性原则:关注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变化,实现节能设计的动态调整。(4)经济性原则:在保证节能效果的前提下,力求降低建筑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6.2.2建筑节能设计方法(1)目标导向法:以节能目标为导向,制定合理的节能措施。(2)优化设计法:运用现代设计方法,如模拟分析、遗传算法等,实现建筑节能设计的优化。(3)绿色建筑评价法:参考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评估建筑物的节能功能。6.3建筑节能措施与案例分析为实现建筑节能目标,本节将从建筑围护结构、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介绍一系列节能措施,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6.3.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措施(1)优化建筑体型:减小建筑物的体形系数,降低能耗。(2)选用高功能保温材料:提高建筑物的保温功能,减少热量损失。(3)提高门窗密封功能:采用密封功能良好的门窗,降低空气渗透造成的能耗。(4)绿色屋顶:采用绿化屋顶,降低屋顶表面温度,减少空调负荷。6.3.2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节能措施(1)采用高效节能设备:选用能效比高的供暖通风与空调设备。(2)优化系统设计:合理设计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3)自动控制系统:采用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能源消耗的实时监测与调节。6.3.3可再生能源利用(1)太阳能热水系统:利用太阳能为建筑物提供热水供应。(2)光伏发电系统:在建筑物表面安装光伏板,实现光能向电能的转换。(3)地源热泵系统:利用地下恒温水体,实现建筑物空调供暖。6.3.4案例分析以某公共建筑为例,通过采用上述节能措施,对建筑物的能耗进行了显著降低。具体措施包括:优化建筑体型、选用高功能保温材料、提高门窗密封功能、采用高效节能设备、智能化控制系统等。实践证明,这些措施对于降低建筑能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本章节内容结束)第7章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7.1可再生能源概述可再生能源是指在使用过程中不会耗尽、可再生的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在建筑环境中,利用可再生能源有助于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本章主要介绍建筑环境中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方式及其技术特点。7.2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热水系统是利用太阳能将水加热的一种装置,具有清洁、环保、可再生等优点。根据集热方式不同,太阳能热水系统可分为直接系统和间接系统。7.2.1直接系统直接系统是指太阳光直接照射到集热器上,将热量传递给水,使水温升高。直接系统具有结构简单、热效率高等优点,但受天气影响较大,阴雨天时热水供应不稳定。7.2.2间接系统间接系统是将太阳能转换为热能,通过热交换器将热量传递给水。间接系统克服了直接系统受天气影响的缺点,热水供应稳定,但热效率相对较低。7.2.3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要点(1)合理选择集热器类型、数量和安装位置;(2)保证集热器与水箱之间的管道布局合理,减少热损失;(3)考虑系统与建筑物的美观、安全及维护方便;(4)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合适的辅助加热设备。7.3地源热泵系统地源热泵系统是利用地下稳定温度,通过热泵装置实现冬暖夏凉的空调效果。地源热泵系统具有高效、节能、环保等优点,适用于各种建筑类型。7.3.1地源热泵系统原理地源热泵系统通过地下换热器与土壤进行热量交换,夏季将室内热量转移到地下,冬季从地下吸取热量供室内使用。系统主要由地下换热器、热泵机组、末端设备等组成。7.3.2地源热泵系统设计要点(1)合理选择地下换热器类型、长度和布局;(2)保证热泵机组的选型与地下换热器相匹配;(3)考虑地源热泵系统与建筑物的结合,降低初投资;(4)充分利用地下热量,提高系统运行效率。7.3.3地源热泵系统优势(1)高效节能,运行成本低;(2)环保无污染,有利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3)系统稳定,使用寿命长;(4)适应性强,可广泛应用于各种建筑类型。第8章建筑电气与智能化8.1建筑电气系统概述建筑电气系统是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供电系统、配电系统、用电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本节主要介绍建筑电气系统的基本组成、设计原则和关键设备。8.1.1建筑电气系统的基本组成建筑电气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供电系统:包括外部电源、变电站、配电室等,负责为建筑物提供稳定的电力供应。(2)配电系统:包括低压配电柜、电缆、分支箱等,负责将电力分配到各个用电设备。(3)用电系统:包括照明、插座、空调、动力设备等,满足建筑物内各种用电需求。(4)电气控制系统:包括自动化控制系统、保护系统、监控系统等,实现电气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控制。8.1.2建筑电气系统的设计原则建筑电气系统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安全可靠:保证电气系统在各种条件下都能正常运行,防止电气。(2)节能环保:合理选择电气设备,降低能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3)经济合理: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前提下,力求降低投资成本。(4)便于维护:电气系统设计应便于日常维护和检修。8.1.3建筑电气系统关键设备建筑电气系统的关键设备包括变压器、高低压配电柜、电缆、分支箱、照明设备、动力设备等。8.2建筑智能化系统组成与功能建筑智能化系统是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对建筑物进行智能化管理和控制。本节主要介绍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8.2.1建筑智能化系统的组成建筑智能化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信息通信系统:包括电话、网络、广播等,实现建筑物内部及与外部的信息交流。(2)安全防范系统:包括视频监控、入侵报警、巡更等,保障建筑物内的人员和财产安全。(3)消防系统:包括火灾自动报警、消防联动控制等,及时发觉并处理火灾。(4)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包括空调、照明、给排水、电梯等设备的监控,实现能源优化和设备运行管理。(5)智能家居系统:通过智能控制器、传感器等设备,实现对家居设备的智能化控制。8.2.2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功能建筑智能化系统具有以下功能:(1)信息处理与传输:实现建筑物内部及与外部信息的快速、准确传输和处理。(2)安全防范:通过视频监控、报警等措施,提高建筑物的安全系数。(3)消防监控:实时监测火灾情况,及时启动消防设备,保证人员安全。(4)能源管理:对建筑物的能源消耗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实现能源优化。(5)设备管理:对建筑设备进行远程监控和自动控制,提高设备运行效率。8.3建筑智能化技术应用建筑智能化技术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8.3.1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智能照明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控制器等设备,实现照明的自动调节和节能控制。8.3.2智能空调控制系统智能空调控制系统通过监测室内外温度、湿度等参数,自动调节空调运行状态,实现节能和舒适。8.3.3智能给排水系统智能给排水系统通过监测水位、流量等参数,实现给排水设备的自动控制和故障诊断。8.3.4智能电梯系统智能电梯系统通过乘客识别、运行优化等手段,提高电梯运行效率和乘坐体验。8.3.5智能家居控制系统智能家居控制系统通过手机、平板等终端设备,实现对家居设备的远程控制和智能联动。通过以上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建筑物的能源利用效率、安全性和舒适性,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第9章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设计9.1设计原则与流程9.1.1设计原则(1)遵循国家及地方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2)坚持以人为本,关注使用者需求;(3)综合考虑建筑环境、能源利用和经济效益;(4)采用成熟、先进、可靠的技术;(5)注重节能减排,提高能源利用效率;(6)保证系统安全、稳定、经济、环保。9.1.2设计流程(1)项目调研与需求分析;(2)确定设计目标与指标;(3)方案比选与优化;(4)编制初步设计文件;(5)施工图设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